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农业发展史

德国农业发展史

德国农业发展史

一、德国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德国的农业史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在这个时期,德国的古老部落就

已经开始了农业的生产活动。近代之前,德国农业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生产手段十分落后,劳动力不充足,农民生活水平低下,整

个农业生产缺乏组织和规划。

18世纪中期,德国政府开始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加强了对农业的

管理和监督。同时,官方还积极推行了农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通过

宣传普及农业知识,开设农业学院等手段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到19世

纪初叶,德国的农业逐渐走上了正轨。

二、德国农业的进步与现代化

在德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19世纪是从落后到进步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德国农民逐渐掌握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的方法,劳动力的

提高和农业生产管理的合理化促进了农业的大幅度发展。

德国首次世界大战后,农业逐渐步入现代化。经过多年的实践,德国

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力的农业政策,以鼓励和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1950年代,随着化学肥料、农药等新兴科技的应用,德国农业进步更

为迅速,产量显著增加。

三、德国农业现状

21世纪时,德国农业依旧保持了现代化的趋势,在劳动力、技术和设

备上都实现了巨大的提升。德国农业的经济总量占其国民经济主要部

门的相当比例,同时也是欧洲联盟的重要农业国家之一。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项政策支持和立法法规规范,使农业从而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现在德国的农业面积和产量都处于

较高的水平。同时,农民不断采用各种新技术和经营模式来提高农业

生产效率。

总之,德国农业发展历经了数百年,从小农经济到现代化,从单纯的

劳动力提高到科学合理化的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超越式的进步。

现在的德国农业依旧在不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也是

全世界农业的典范之一。

十九世纪德国历史发展概述

十九世纪德国历史发展概述 临潭县回民中学王国平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科学的论断,把人们对改革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十九世纪的德国,通过一系列改革,由经济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变成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一个典型的历史实.例。同时也证明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即可以用革命的方式,也可以用改革的方式,这要根据自己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一 18世纪末,英法两国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而此时的德国,仍旧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德意志境内邦国林立,各霸一方。其中,普鲁士王国势力较大,并实行封建专制制度,以国王为首的容克地主控制着政权。普鲁士在社会经济方面也很落后,城市里的封建行会阻碍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里盛行的农奴制,广大农民被束缚在贵族地主的土地上,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专制制度严重的束缚着生产力,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其近邻法国又不断入侵,占领了很多地方,1806年,拿破仑在占领区建立“莱茵同盟”实行剥削和压迫,但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些改革,无疑是对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一个强大的冲击。 普鲁士在1806年对法国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和腐朽。在反抗法国入侵的过程中,德意志民族意识也在增长,在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知识分子成立了革命团体,传播民主思想。广大工农群众不断罢工暴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人们对现状普遍感到不满,强烈要求改革。这种严重的形势,迫使德意志各邦特别是普鲁士的封建统治者不得不认真对待面临的严重问题。 19世纪德国的改革始于施泰因执政时期。 改革以废除农奴制开始。1807年10月,普鲁士首相施泰因奏请国王,发布“十月赦令”。废除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并且可以自由买卖土地。1808年2月,又颁布补充法令,禁止容克随意吞并农民土地。在农业改革的同时,又扩大了市民主要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施泰因的改革措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广泛的影响,然而却遭到了贵族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1808年底,施泰因被威廉三世解除了职位。但改革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1810年10月,新出任的哈登堡继续实行改革。如颁布了商业法令,削弱了封建行会的影响,取消了贵族免缴土地税的特权等。在政治制度方面,哈登堡智力于确立代议制,最终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在教育方面,创办了柏林大学,制定了考试制度,开始建立起一整套新的学校教育制度。 在普鲁士改革的影响下,德意志其他邦国也逐渐实行农奴制改革。封建地主经济沿着“普鲁士式道路缓慢的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变,城市工商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随着德意志经济统一的要求。1818年,普鲁士颁布了新的关税法,废除一切关卡关税。允许商品自由流通。这次关税改革。创造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进一步推动了普鲁士资

德国农业发展史

德国农业发展史 一、德国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德国的农业史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在这个时期,德国的古老部落就 已经开始了农业的生产活动。近代之前,德国农业主要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生产手段十分落后,劳动力不充足,农民生活水平低下,整 个农业生产缺乏组织和规划。 18世纪中期,德国政府开始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加强了对农业的 管理和监督。同时,官方还积极推行了农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通过 宣传普及农业知识,开设农业学院等手段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到19世 纪初叶,德国的农业逐渐走上了正轨。 二、德国农业的进步与现代化 在德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19世纪是从落后到进步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德国农民逐渐掌握了新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的方法,劳动力的 提高和农业生产管理的合理化促进了农业的大幅度发展。 德国首次世界大战后,农业逐渐步入现代化。经过多年的实践,德国 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力的农业政策,以鼓励和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1950年代,随着化学肥料、农药等新兴科技的应用,德国农业进步更

为迅速,产量显著增加。 三、德国农业现状 21世纪时,德国农业依旧保持了现代化的趋势,在劳动力、技术和设 备上都实现了巨大的提升。德国农业的经济总量占其国民经济主要部 门的相当比例,同时也是欧洲联盟的重要农业国家之一。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项政策支持和立法法规规范,使农业从而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现在德国的农业面积和产量都处于 较高的水平。同时,农民不断采用各种新技术和经营模式来提高农业 生产效率。 总之,德国农业发展历经了数百年,从小农经济到现代化,从单纯的 劳动力提高到科学合理化的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超越式的进步。 现在的德国农业依旧在不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也是 全世界农业的典范之一。

德国农产品大流通体系一览

德国农产品大流通 体系一览

德国农产品“大流通体系”一览 与中国家庭相比,德国家庭餐桌上的食品,大都不是从菜市场直接购得的生鲜果蔬,而更多的是香肠、面包、啤酒等“工业制成品”。在高度工业化、商业化的德国社会中,农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路途往往“相当漫长”,从种植、畜牧,到数万种食品、饮料的工业加工,最后经过遍布社区的连锁超市进入家庭,中间还须经过长途运输、重重质检等众多环节。这其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德国农产品“大流通体系”,既与中国差别甚大,也与欧美其它国家有所不同,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大主体”“四大保障”护航农产品流通 初步了解德国农产品流通,我们不免对以下几组数据感兴趣:当前在德国,大约95%的农产品是经过超市销售的,而在中国这个比例平均为6%;在阿尔迪(Aldi)等平价超市,货架上超过80%的商品为食品,而城市社区中一般在步行5到10分钟的范围内就有一家这样的全国连锁的食品零售超市;受地理位置和大面积农场种植所限,德国农作物和畜牧种类十分有限,但食品种类却纷繁多样,据粗略统计,德国仅香肠就有1500多种,点心、面包多达1000多种,即使全部以大麦芽为主要原料的啤酒在德国的注册品牌也有数百种之多。以上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德国农产品流通已大大超出了从农场到餐桌的直线连接,其背后依靠的是一个角色众多、组织严密、环环紧扣

的“大流通体系”,已经全面实现了农业与工业、商业的融合。 实际上,产销一体化、农工综合体已成为德国农业的一个基本特点。在德国农产品流通链条上,生产、加工和销售每一环节都已形成了大量成熟的经济实体。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农场化、规模化和企业化;食品加工业在德国举足轻重,位居汽车、机械和电子之后为德国第四大工业,产值超过化工行业,众多企业把单一的农产品加工成为品种繁杂的食品、饮料等,再经过品牌化等策略实现了产品大幅增值;而平价超市、百货超市和大卖场等遍布社区、全国连锁,埃德卡、阿尔迪等不到10家食品销售集团控制了全国85%以上的食品销售,构成了农产品到达餐桌前值得信赖的“最后一公里”。农场主、食品企业和零售商三大主体,共同构筑了德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核心环节。 除了三大主体外,在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上,同样需要质检、运输、协调等众多有效的保障措施。在德国,一个由政府、合作社、物流商和展览会等组成的保障系统,成为确保农产品顺畅流通不可或缺的“配角”。在食品安全和质检方面,德国政府经过完善的立法、严格的监督、严厉的惩罚等措施担当农产品市场的“铁面裁判”;遍布全国的农业合作社、食品工业协会、零售协会等,更是农产品流通出众的组织者,称得上是德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真正的幕后英雄;而各类运输、存储和包装企业,直接保障了农产品在产地、加工厂和销售点高效、保鲜、保值流通;

各国休闲农业发展历程、现状及启示

各国休闲农业发展历程、现状及启示 休闲农业一词来源于休闲产业,是休闲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其根本目的是提供休闲服务,满足休闲需求,并获得经济利益。由于收益效果普遍优于单纯的农业生产,而游玩形式又更贴合淳朴原始的乡村生活,更能唤起现代都市人群对本源生存方式的回忆,因此休闲农业具有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客源市场。 休闲农业首先起源于19 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已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但国际上并未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达成共识,各地区因发展的侧重面不同而称呼各异,常用的讲法有Rural tourism、Agritourism、Agrotourism、Farm tourism、Entertainment farming、Village tourism、Green tourism 等。 1、休闲农业发展历经的阶段 自19 世纪60 年代休闲农业出现起,至今已有140 余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过程可大致归纳为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扩展阶段。 1.1 萌芽阶段 即开始出现观光农业旅游活动,但只是城市居民到乡村去欣赏自然风光。 19 世纪初,农业蕴含的观光旅游价值逐步显现出来。19 世纪30 年代,农业旅游就出现在了欧洲大陆,1865 年,意大利“

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休闲农业的产生。当时的协会介绍城市居民到乡村去体味农野间的趣味,他们与农民一起吃饭,一同劳作,搭建帐篷野营,或直接在农民家中留宿。 1.2 发展阶段 即具有观光职能的专类农园开始出现,逐步替代仅对大田景观的观赏。二战后,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交通拥堵、环境的污染,加之日益激烈的工作竞争,都使得人们倍感疲倦。而乡村环境所形成的森林、郊野、农场等资源恰好满足了人们对于放松身心的渴望,于是,具有观光职能的农园开始大量涌现。农园内的活动以观光为主,结合游、食、住、购等多种方式,同时还产生了相应的专职服务人员,这标志着休闲农业打破传统农业的束缚,成为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交叉型产业。 1.3 扩展阶段 即参与性、现代化的旅游模式替代传统型、静态、休憩模式。 20 世纪80 年代后,更多地参与实践,亲身体味农事活动的乐趣成为越来越多旅客的需求,于是广泛参与性的多元化、特色化休闲项目被广泛开发并推广,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旅游方式。 2、各国休闲农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欧洲 2.1.1 意大利。1865 年,意大利成立“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标志着休闲农业的产生,当时的协会介绍城市居民到乡村去体味农野间的趣味,他们与农民一起吃饭,一同劳作,搭建

德国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历程

德国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历程 德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工业化时期。尽管在德国的发展中有着一些不同的特点,但整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工业化之前(18世纪初至19世纪初):在这个阶段,德国是由各个小封建领主统治的分散的领土。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和手工业,并没有真正的资本主义制度。 2. 工业化时期(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19世纪初,德国开始迅速工业化,这是工业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重要的发展包括铁路建设、煤炭和钢铁产业的兴起以及对外贸易的增长。这一时期,一些大型企业(如克虏伯和巴斯夫等)崛起并成为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 3. 威廉二世时期(1888年至1918年):这一时期是政治和经济改革的时期。国家开始采取一些干预措施,以确保工人的福利和安全。然而,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德国的工人和工会权益相对较弱。威廉二世还通过实施保护主义政策来支持国内企业。 4.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年至1939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历了政治和经济混乱。魏玛共和国成立,经济恢复和失业问题成为重大挑战。然而,也出现了一些新兴行业,如汽车制造和电子工业。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至今):战后的德国分为东德

和西德,分别受到苏联和西方盟国的影响。东德采取了计划经济制度,而西德则坚持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1960年代后期,德国经历了所谓的“经济奇迹”,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之一。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东德与西德统一,德国进一步巩固了其资本主义制度。 总的来说,德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经历了从农业与手工业向工业化的转变,并在政治和经济改革中逐步发展壮大。今天,德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并在市场经济和福利制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德国生物学发展史

德国生物学发展史 在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的古代,人们对生物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迷惑不解, 他们往往把生命和无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没有联系的两个领域,认为生命不服从于无生命物质的运动规律。不少人还将各种生命现象归结为一种非物质的力,即“活力”的作用。这些无根据的臆测,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而逐渐被抛弃,在现代生物学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 生物科学发展史不仅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还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不仅包括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而且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生物科学发展的大概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描述性生物学阶段:20世纪以前为;第二个阶段是实验生物学阶段: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1953年;分低三个阶段是分子生物学阶段:1953年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一一现在。下面分别描述德国生物学在这三个阶段中发展。 一、德国生物学在描述性生物学阶段的发展 1530-1536年德国植物学家。•布龙费尔斯撰写并出版《草本植物志》,摆脱前人书本知识的束缚,根据自己的观察,对植物做了生动逼真的描述。 1797年德国胚胎学家C.F•沃尔夫在《发生论》中,根据植物器官与鸡胚的发育,阐述了发育的渐成特性,主张后成论。 1828年德国化学家F.沃勒发表《论尿素的人工制成》,第一次用非生命物质为原料合成原来由生物体产生的有机物尿素。 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M.J.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T.A.H.施旺通过先后分别发表《植物发生论》、《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共同建立了细胞学说。 1840年德国化学家J.李比希所著《化学在农业和植物生理学上的应用》出版, 推翻植物的“腐殖质”营养学说,创立矿物质营养学说。 1848年德国电生理学家E.H.杜布瓦一雷蒙测定了动物的肌肉与神经处于活 动状态时产生的电流。

德国农业发展模式

德国农业发展模式 德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具有代表性。其农业现代化进程始于20世纪初,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高度机械化、科技化、专业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特征的现代农业体系。以下是对德国农业发展模式的详细分析:1. 农业机械化:德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非常高,农民可以借助先进的农业机械完成从种植到收割的全部流程。这种高机械化程度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大幅减少了人力成本。 2. 科技化:德国农业注重科技研发和应用,广泛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精准农业、无人机巡田、智能化农场等,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专业化:德国的农业产业分工非常明确,形成了各自的专业化领域。比如,有的农户专注于某一类农作物的种植或养殖,有的则专门从事农业机械服务或农业技术咨询等。这种专业化分工使得每个农户都能在各自领域达到更高的生产效率。 4. 市场化:德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作物种植种类和规模。同时,德国的农业市场开放程度高,国际农产品贸易活跃。

5. 集约化:德国农业还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此外,德国还鼓励农民将土地集中起来,形成大规模的农场,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6. 政策支持:德国政府对农业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包括补贴、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等。这些政策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7. 农民组织:德国的农民组织健全,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包括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这使得农民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和挑战。 8. 循环农业:德国还注重发展循环农业,通过有机肥料的使用、农作物轮作等措施来提高土壤质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9. 国际合作:德国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合作项目,通过技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等方式,分享其农业发展的经验和成果,推动全球农业的发展。 德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具有高度的现代化和专业化特征,注重科技应用和市场导向,政策支持和农民组织健全,同时也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为德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浅析德国工业发展历程

浅析德国工业发展历程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工业发展历程堪称引人瞩目。从19世纪开始,德国工业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全球工 业强国。本文将对德国工业发展历程进行浅析。 德国工业的起步可追溯到19世纪初。在那个时候,德国正处 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德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工业化发展。其政策包括废除封建主义关税壁垒,解除农民束缚,鼓励外国技术引进等。这些政策为德国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在19世纪中期,德国迅速发展了一系列工业部门,包括铁路、矿产、化工和纺织等。这些工业部门在德国其他地区迅速扩展,形成了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此外,德国还发展了许多创新的科学技术,如医疗科学、冶金学和机械工程等。这些科技创新对于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到了20世纪初,德国工业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德国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前后取得了重大的战时工业化成果。这一时期,德国加大了对化学和钢铁等重工业的投资,成为欧洲领先的工业国家之一。然而,德国的工业发展也深受战争所困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工业基础几乎被完全摧毁。 二战后,德国经历了一段艰难的重建时期。然而,通过政府的努力和人民的共同奋斗,德国工业很快恢复并再次起飞。在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德国迅速发展了汽车、机械、电 子和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成为全球领先的出口国。德国的

工业制造业中的德国制造已成为一种标志,代表了高质量和精密技术。 进入21世纪,德国的工业发展受到了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双重影响。德国逐渐减少了重工业的比重,转向了高科技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德国的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在全球市场上依然非常有竞争力,而新兴产业如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等也迅速崛起。德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目标。 总的来说,德国工业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19世纪工业崛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和重建以及现代化和高科技化的转型。尽管历经坎坷,德国工业始终坚持质量和创新,成为全球工业的典范之一。德国的工业发展历程也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

2023年德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德国农业现状

2023年德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德国农业现状 1.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概况德国位于欧洲的心脏地带,有“欧洲走廊”之称。地形多样,南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为冰碛平原。河流、湖泊众多,属温带气候,宜农宜牧。联邦下辖l6个州,国土总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农业用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人口约8200万,其中农业人口约150万人,不足总人口的2%,农业总产值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8%。尽管其农业人口少,农业产值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较低,但迄今为止,德国仍是欧盟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畜牧业仅次于法国,居欧盟其次位,种植业生产居第四位,农产品出口位居欧盟前列,是欧盟国家中仅次于法国和意大利的第三大农业大国。德国既是全球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工业国家,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典范。概括而言,德国农业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发展水平现代化。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整个农业快速步入现代科技发展轨道,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含量高。国家建成很多重点试验室,且

科研作风严谨,注意原始创新,特殊是在新品种选育和种苗技术、栽培新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不仅为德国农业生产,也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从播种到收获全部实现机械化,而且机械性能好,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农业生产;农夫专业化程度高。德国的农夫基本实现了专业化,具备了职业化素养。农夫教化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正规高校或大专院校培育农业特地人才,另一种是通过职业培训和进修达到国家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另外,农夫成人教化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主要包括农学、家庭经济学、一般教化、社会政策以及文化方面的课程。通过卓有成效的教化培训,德国农夫具备了专业化、职业化素养,肯定程度上说,德国农夫是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全才。二是农业功能多样化。随着农业综合生产实力的不断提升,使农业已从简洁的保障食品供应向供应多样化(优质食物和饲料)、生态环保和生物能源(沼气发电、玉米生产燃料)等高级功能方向转变。德国农业的战略定位是除了供应食物外,更给予其爱护自然资源,供应良好的生活、工作和养息的场所。德国各级政府始终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放在更为广义、更为重要的位置,通过法律与经济的措施来爱护农业,发展农村。三是生产经营组织化。早在19世纪德国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经过130多年的发展,合作社现已遍布各地农村,全方位为农夫供应农产品生产、

德国农业现代化历程与经验借鉴

德国农业现代化历程与经验借鉴

德国农业现代化历程与经验借鉴 摘要:德国是位于西欧的发达国家,工农业十分发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德国高度发达的农业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世界各国的农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其发展农业作法主要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素质,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德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及成功经验,对中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很有借鉴意义。 关键字:德国农业;现代化;经验借鉴 正文:1德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 1.1 德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1.1 从1945年到50年代中期。为恢复过渡阶段。受第二次世界大战饿得影响战后粮食严重不足,解决吃饭问题成为德国政府稳定社会、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问题。根据当时的情况,德国政府采取了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和信贷、发展拖拉机生产、开展农业科技研发教育等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1.2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现代化农业真正开始。这时期开展了农业技术革命,加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花,并采用农业生物化学和生物管理等方面的新技术,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成倍增加。 1.1.3 20世纪70年代,德国农业广泛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同事,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也大为增加,农产品供应量显著增长。 1.1.4 20世纪80年代德国的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农药化肥使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显著提高。因此,高效低毒的绿色农业应运而生。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史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史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史 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强国,职业教育一直是其重点发展的领域。德国的 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其发展历程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别划分为 以下几个阶段。 1. 农业时期(19世纪初至中期) 在这个时期,德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而职业教育也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各地的农村学校大量出现。这些学校提供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其中以营养、畜牧和农业机械最为重要。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职业 教育也开始向工业教育转型。 2. 工业时期(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德国工业开始蓬勃发展,职业教育也向工业教育转型。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高效的职业教育成为了大势所趋。1840年,萨克森州成为德国第一个有工业职业学校的地区。之后,类似的 学校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这些学校培训各种不同的工人,例如铁匠、木匠、电工等。同时,一些公司也开始根据自身需求,自主设立 职业学校,培训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职业技能。 3. 公立职业教育的建立(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德国公立职业教育的体系在国家层面上显 现出来。此时,从事职业教育的机构增加到了五个,分别是基础教育、学徒制度、高级技术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继续教育。整个公立职业 教育体系的主要目标是为德国的经济提供满足未来需要的技术人才, 同时也为职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培训和资格认证。 4. 节制经济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 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纳粹党执政,实施了一套经济和教 育政策。纳粹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他们不仅引入了“工匠”的 概念,也加强了学徒完工考试的约束力度。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职业 院校,旨在以更严格的课程要求和教学方式培养出符合纳粹“国家工匠”标准的工人。纳粹的政策不仅改变了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也为德国 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5. 向现代化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 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逐渐向现代化和技术化方 向发展。职业技能教育逐步地与包含更多学科的综合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此时期职业学院的数量迅速增加。这些学院的课程涵盖了各种职 业领域,如商业、IT、医学、烹饪、美容等。另外,德国还实行了“双 轨品质保证”政策,即企业一边为雇员提供职业教育,一边投入资金, 以确保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在21世纪初期,德国实施的职业教育改革,

国外钾肥发展历程

国外钾肥发展历程 钾肥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之一。它对于植物的根系生长、水分吸收和光合作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的发展,对钾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外的钾肥发展历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9世纪初,欧洲的农业逐渐从传统的耕作方式转向了科学化 种植。这也加大了对钾肥的需求。最早的钾肥是从煤矿中提取的木灰,它富含钾盐。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少的农村地区有可供使用的木灰。这就需要找到替代品。 1890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斯佩德林发现了通过电解海 水可以制备氯化钾。这一发现成为国外钾肥发展的里程碑。随后,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纷纷开始使用这种新型钾肥。氯化钾在这些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因为它不仅含有丰富的钾元素,还含有氯元素,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和抗病能力。 20世纪初,氯化钾迅速流行起来,并成为主要的钾肥品种。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因为氯元素对环境的污染以及作物对氯元素的敏感性,在一些国家开始有限制氯化钾的使用。这就催生了新型的钾肥技术和产品的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研制出钾硝、钾酸盐等新型的含钾肥料。这些新型肥料不含有氯元素,因此更加友好环境,并逐渐被农民们所接受和使用。同时,国外还开发了一系列的钾肥生产技术,包括钾矿石破碎、浮选、精炼等。这些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钾肥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近年来,国外钾肥发展又取得了新的突破。科研人员从植物根系吸收钾盐的机制入手,开发出了新型的钾肥产品。例如,利用缓释技术制备的钾肥,可以根据植物的需求释放钾元素,避免浪费和环境污染。此外,国外还开展了基于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植物对钾肥的利用效率。 总之,国外钾肥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木灰到氯化钾,再到新型钾肥的演变过程。它不仅满足了农业对钾肥的需求,还提高了钾肥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这些经验和技术对于我国钾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加强科研力量,推动钾肥技术的创新,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德国进行了工业革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1880年德国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6%,今天店铺给大家找来了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初期阶段 19世纪初期,德国封建制度逐步解体,农奴制改革为创立近代工 德国产业革命业企业提供了货币资本和自由劳动力(见普鲁士农奴制改革);行会制度的削弱使资本主义企业得到比较自由的发展;此外,还从英国进口机器和招聘技工。这一切,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到20年代,工场手工业有了广泛发展,在纺织业中开始采用机器。但直到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德国才进入产业革命时期。德国产业革命也是从纺织工业开始的,到1846年,关税同盟各邦中已有 313家纱厂和75万枚机械纺锭,普鲁士的毛纺业中也有机械纺锭45万枚。手工生产在整个纺织业中仍占统治地位。采煤和冶金业开始使用煤炭炼铁,建立了使用焦煤的高炉和采用搅拌法炼铁等新技术,煤和铁产量都有很大增长。蒸汽机的采用也在增加,1846年共有1139台(2.17万匹马力)。汽船航运和铁路建设也发展起来,1824年第一艘汽轮在莱茵河上开航,接着建立了几个航运公司。1835年修成纽伦堡至费尔伯特的第一条铁路(全长12公里),1848年全国铁路线达2500公里。但在1848年革命前,德国工业中工厂生产的比重还不大,工场手工业和小手工业仍占主要地位。1843年德国工厂工人近70万人,即只相当于普鲁士一个邦手工业者和手工工场工人总数的一半,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还未建立。德国仍为落后的农业国,其工业生产水平逊于法国,更远远落后于英国。 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迅速发展阶段 1848年革命以后,德国城乡封建残余进一步被削弱,关税同盟的影响日益增强。50~60年代,轻工业和重工业都迅速增长。工业棉花消费量和机器织布机各增加几倍,工厂制度在棉纺织业中和缫丝方面

德国工业革命历史

德国工业革命历史 德国的工业革命发端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经历了早期工业化阶段、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等三个阶段之后,德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今天给大家整理了德国工业革命历史,谢谢大家对的支持。 德国工业革命历史工业革命有时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空扩充到其他行业。这一演变过程叫做工业革命。 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1)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表现在英国即圈地运动)(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提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资本(殖民);(4)资本主义工

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炭、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在瓦特改进蒸汽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随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欧洲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对19世纪的科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前的科学研究很少用于工业生产,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长大,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小,更多的工程师埋头做科学研究。以前的科学家多是贵族或富人的子弟,现在则有许多来自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人阶级的子弟成为了科学家。他们更加对化学和电学感兴趣,这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这个术语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发生在英国的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的技术、经济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

德国农业概况.doc

德国位于中欧西部,北濒北海和波罗的海。面积356970平方公里。人口8201.2万(1 995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8人。南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为冰碛平原。河流主要有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和威悉河,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博登湖、基姆湖、维尔姆湖和阿墨湖。属温带气候。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的心脏地带。将濒海的西欧和内陆的东欧连接起来,也成为暖和的南部和寒冷的北部的横梁。德国的地形变化颇多,主要由广阔的平原、低伏的丘陵和高耸的山脉所组成,其南部的山脉是阿尔卑斯山的一部分,连绵的丘陵和森林,自此向北延伸到北海和波罗的海。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 1、中小家庭农场为主,在原联邦德国,农业家庭农场是德国农业的基础。按其农业收入的

情况,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农业的专营企业,企业主总收入中有90%以上由经营农业所得;第二类是主营企业,农外所得收入小于50%;第三类是兼营企业,农外收入超过50%。1995年,拥有农用地面积1公顷以上的52.3万个农场中,23.5万个农场的面积在1~1 0公顷之间,约占总数的45%。约22.7万个农场的农用地面积在10至50公顷之间,占 4 3%。可见,原联邦德国约有88%的农场规模在50公顷以下,50~100公顷以上的较大的农场仅占11%左右。1994年,每个家庭农场年度的纯农业收入,前者为29152马克,后者为39798马克。 2、东西部农场存在明显差异。在德国统一之后,原民主德国通称为“新州”,那里经过土地私有化之后,原先的超大型农场(1989年4700个)已分成3万家各种形式的农业企业(1995年底)。其中,90%以上的是个体或合伙的农场(由3~5个家庭农场组成),但它们经营的平均规模仍大于西部,约有150公顷;合伙农场更大,平均经营450公顷。1994年个体农场收入为每个劳动力43600马克,合伙农场为55800马克。与原联邦德国各州不同的是,在新州的农场中,所经营的土地89.9%是租赁来的,而在西部租赁面积仅占45.1%。东部租赁土地比例较高,原因在于1990年前土地是无偿使用的,在实行私有制后,原使用的土地物归原主,只好租赁那些重新获得土地所有权但已不再从事农业活动的原地主后代的土地。 3、农业份额下降,但畜牧业持续增长。德国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都在逐年下降。 1950/51年度,原联邦德国农业劳动力为677.6万人,到1995年下降到138.9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2.4%。农林牧渔业的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1950年的22%降低到1994年的1.1%。虽然农业的地位在下降,德国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德国约1740万公顷农业用地中,牧场与可耕地面积之比几乎是 2∶7,但1994/95年度畜牧业产值达371.51亿马克,而同年农作物产值仅为242.9亿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作法 一、近代德国的工业化概况 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迟于英国约半个多世纪。由于封建割据和农奴制(见普鲁士农奴制改革)的长期统治,直到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产业工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98%.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机器大工业才逐步地确立起来.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依靠对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和对国外军事侵略及战争赔款,实现了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具体来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30年代,德国纺织业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兴起,1846年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纺织厂约有313家,其中萨克森的开姆尼兹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19世纪中期,为应对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工业方面的冲击,德国制造业发展重点开始转移,从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逐步转向以铁路建设为中心的重工业,其主要特点是以铁路建设带动其他工业发展,从而使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在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迅猛发展,德国仍然局限于机床、汽车、照相机等传统工业。为了缩小与日、美等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德国加大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实施快速赶超战略。1990—1994年,德国经济、科技、邮电三大部门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年均增长825%,有效提升德国信息技术实力。早在16年前即1999

年年底,德国就有因特网用户1950万.1/4以上的人拥有个人电脑,1/10的人能够使用因特网。到2001年,德国的因特网及电子商务发展在欧洲遥遥领先。欧盟10个重点高科技地区中,有6个在德国; 第三阶段,为了应对东欧和亚洲国家廉价产品的挑战,德国再次调整发展策略,着手改进生产工艺,注重利用制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技术,提高资源使用率和保护环境。为此,德国投资4。5亿德国马克(约合3。2亿美元),实施为期五年的“生产2000"计划,其核心内容是“清洁制造、确保就业、提高竞争力”。该计划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德国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 第四阶段,从21世纪至今。德国是一个工业化高度发达而自然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资源消耗量大,自身能源和资源不足问题日渐突出,制约其工业、经济向前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及自然灾害频发,德国工业开始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将重点放在新能源发展领域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主要包括有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太阳能等.2013年,德国将“工业4.0"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中,计划投入2亿欧元资金,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化,开启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二、德国的主要工业部门 (一)汽车行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