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并联拾放机器人参数化设计及模态分析

并联拾放机器人参数化设计及模态分析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引言 (1)

1.2并联拾放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

1.2.1并联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1)

1.2.1并联拾放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3)

1.3机械产品参数化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4)

1.3.1机械产品参数化设计研究现状 (4)

1.3.2机械产品参数化设计发展趋势 (5)

1.4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5)

第二章并联拾放机器人参数化设计方案设计 (7)

2.1引言 (7)

2.2并联拾放机器人参数化设计总体方案设计 (7)

2.2.1并联拾放机器人三维模型及应用背景 (7)

2.2.2并联拾放机器人参数化设计总体方案 (8)

2.3并联拾放机器人的运动学正反解和工作空间研究 (10)

2.3.1并联拾放机器人的正解研究 (10)

2.3.2并联拾放机器人的反解研究 (11)

2.3.3并联拾放机器人工作空间研究 (12)

2.4本章小结 (15)

第三章并联拾放机器人正反解参数化软件平台设计 (17)

3.1引言 (17)

3.2并联拾放机器人正反解参数化软件平台总体结构 (17)

3.3并联拾放机器人正解模块相关研究 (19)

3.4并联拾放机器人反解模块相关研究 (24)

3.6本章小结 (29)

第四章并联拾放机器人三维模型参数化设计 (31)

4.1引言 (31)

4.2并联拾放机器人三维模型参数化总体构建 (32)

4.2.1三维模型参数化总体方案 (32)

4.2.2三维模型参数化软件平台设计 (32)

4.3并联拾放机器人三维模型参数化相关研究 (34)

4.3.1总体方案软件界面与Pro/E接口的实现 (34)

4.3.2零件模型特征显示 (37)

4.3.2.1零件模型显示 (37)

4.3.2.2模型特征显示 (38)

4.3.3零件模型参数化 (40)

4.3.4零件模型尺寸操作 (42)

III

4.3.5零件模型关系式操作 (43)

4.3.6数据库程序开发 (43)

4.3.7三维模型参数化实现 (45)

4.4本章小结 (46)

第五章并联拾放机器人模态分析 (47)

5.1引言 (47)

5.2并联拾放机器人模态分析原理 (47)

5.2.1模态分析基础 (47)

5.2.2模态分析的一般步骤 (48)

5.3并联拾放机器人整机模态分析 (48)

5.3.1并联拾放机器人有限元模型创建 (48)

5.3.2并联拾放机器人模态求解结果分析 (50)

5.4本章小结 (52)

第六章结论 (53)

参考文献 (55)

致谢 (59)

IV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1.1引言

同串联机器人相比,并联机器人拥有某些特别的功能,比如高刚度、高承载能力、高速度、轻质量,所以并联机器人吸引了世界上长时间的注意,同时被给予了大量的科研[1]。并联机器人在扩朴结构中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封闭环支链,有如下特征:驱动电机能够放置于或者靠近架体的部位;它的机械结构装置有轻质量、快速度、较好的动态性能等特点;较高精度;使用多个支链把动平台和机体相连起来,所以机器人的刚度好、机械结构占用空间较小且可以负载的外载荷较大;良好的动力学性能,即使增加尺寸仍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具有容易的位置反解和复杂的位置正解[2,3]。

并联拾放机器人应用于需要在严格的循环时间情况下完成部件转移和精确定位方面,并联拾放机器人是太阳能光伏、制药、消费品、食品、电子、汽车等行业的理想选择,并联拾放机器人常应用于产品自动生产线上,可对随机到达的产品进行分拣,并进行高速包装、码垛,非常适用于食品生产线上。

在并联机器人的研究方面,由于并联机器人的运作能力取决于它的结构特性,所以尺寸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并联拾放机器人的参数研究是为了面向通常的特性指标而不是为了完成指定的任务[33,34]。

参数化设计目前一般运用在优化设计上,通过对三维模型进行参数化,在优化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参数迭代从而求出最优模型。参数化设计不是具体数据而是参数创建和设计的模型,经过简易的变化模型中的参数值就可以重建与分析新的模型[35]。

1.2并联拾放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并联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以空间三自由度DELTA机器人为本文的并联机器人设计原型,其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平行四边形原理,是由瑞士EPEL的Clavel设计研发出来的,是一类只有平动的三个自由度数的并联机器人[4]。

1

一种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和实现.

一种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和实现 我们从广泛意义上理解所谓的智能机器人,它给人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个独特的进行自我控制的"活物".其实,这个自控"活物"的主要器官并没有像真正的人那样微妙而复杂。智能机器人具备形形色色的内部信息传感器和外部信息传感器,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除具有感受器外,它还有效应器,作为作用于周围环境的手段。这就是筋肉,或称自整步电动机,它们使手、脚、长鼻子、触角等动起来。我们称这种机器人为自控机器人,以便使它同前面谈到的机器人区分开来。它是控制论产生的结果,控制论主张这样的事实:生命和非生命有目的的行为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正像一个智能机器人制造者所说的,机器人是一种系统的功能描述,这种系统过去只能从生命细胞生长的结果中得到,现在它们已经成了我们自己能够制造的东西了 嵌入式是一种专用的计算机系统,作为装置或设备的一部分。通常,嵌入式系统是一个控制程序存储在ROM中的嵌入式处理器控制板。事实上,所有带有数字接口的设备,如手表、微波炉、录像机、汽车等,都使用嵌入式系统,有些嵌入式系统还包含操作系统,但大多数嵌入式系统都是是由单个程序实现整个控制逻辑。嵌入式技术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嵌入式产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彼此之间的特点也相当明显。例如很多行业:手机、PDA、车载导航、工控、军工、多媒体终端、网关、数字电视…… 1 智能机器人系统机械平台的搭建 智能机器人需要有一个无轨道型的移动机构,以适应诸如平地、台阶、墙壁、楼梯、坡道等不同的地理环境。它们的功能可以借助轮子、履带、支脚、吸盘、气垫等移动机构来完成。在运动过程中要对移动机构进行实时控制,这种控制不仅要包括有位置控制,而且还要有力度控制、位置与力度混合控制、伸缩率控制等。智能机器人的思考要素是三个要素中的关键,也是人们要赋予机器人必备的要素。思考要素包括有判断、逻辑分析、理解等方面的智力活动。这些智力活动实质上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而计算机则是完成这个处理过程的主要手段。 机器人前部为一四杆机构,使前轮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其高度,主要功能是在机器人前部遇障碍时,前向连杆机构随车轮上抬,而遇到下凹障碍时前车轮先下降着地,以减小震动,提高整机平稳性。在主体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了平行四边形侧向被动适应机构,该平行四边形机构与主体之间通过铰链与其相连接,是小车行进的主要动力来源。利用两侧平行四边形可任意角度变形的特点,实现自适应各种障碍路面的效果。改变平行四边形机构的角度,可使左右两侧车轮充分与地面接触,使机器人的6个轮子受力尽量均匀,加强机器人对不同路面的适应能力,更加平稳地越过障碍,并且更好地保证整车的平衡性。主体机构主要起到支撑与连接机器人各个部分的作用,同时,整个机器人

(整理)Delta并联机器人的机构设计1.

零件的设计与选型 1 定平台的设计 定平台又称基座,在结构中属于固定的,具体的参数见图一,厚度20cm。定 平台的等效圆半径为210mm。材料选用铸铁,铸造加工,开口处磨削加工保证精度。最后进行打孔的工艺。 图一定平台设计图

具体参数为长* 厚* 宽:880mm*10mm*20mm。孔的参数为φ10*10mm。材料用铝合金,设计为杆式,质量小,经济,同时也满足载荷条件。 图二驱动杆的设计图 3 从动杆的设计 具体参数为长* 宽* 高:620*20*10mm。孔参数为φ10*10mm。材料选用铝合金。 图三从动杆的设计图

参数如下图,考虑到重量因素,采用铝合金,切削加工。动平台的等效圆半径为50mm,分布角为21.5°。 图四动平台的设计图 5 链接销的设计 45号钢,为主动杆和定平台的连接销:φ9*66mm。

6 球铰链的选型 目前,大多数的Delta机构的主动杆与从动杆的链接方式为球铰链的链接。球型连接铰链是用于自动控制中的执行器与调节机构的连接附件。它采用了球型轴承结构具有控制灵活、准确、扭转角度大的优点,由于该铰链安装、调整方便、安全可靠。所以,它广泛地应用在电力、石油化工、冶金、矿山、轻纺等工业的自动控制系统中。球铰链由于选用了球型轴承结构,能灵活的承受来自各异面的压力。本文选用球铰链设计,是主要因为球铰链的可控性,以及结构简单,易于装配。且有很好的可维护性。 本文选用了伯纳德的SD 系列球铰链,相对运动角为60°。 7 垫圈的选型 此处我们选用标准件。GB/T 97.1 10‐140HV ,10.5*1.6mm。 8 电机的选型 本设计的Delta 机器人,主要面向工业中轻载的场合,比如封装饼干等。因此,以下做电动机的选型处理。 由于需要对角度的精确控制,因此决定选用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有以下特点:启动转矩大,运行范围广,无自转现象,正常运转的伺服电动机,只要失去控制电压,电机立

工业机器人原理及应用实例

工业机器人原理及应用实例 一、工业机器人概念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可以搬运物料、零件、工具或完成多种操作功能的专用 机械装置;由计算机控制,是无人参与 的自主自动化控制系统;他是可编程、 具有柔性的自动化系统,可以允许进行 人机联系。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机器人 是技术系统的一种类别,它能以其动作 复现人的动作和职能;它与传统的自动 机的区别在于有更大的万能性和多目 的用途,可以反复调整以执行不同的功 能。” 二、组成结构 工业机器人由主体、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三个基本部分组成。主体即机座 和执行机构,包括臂部、腕部和手部, 有的机器人还有行走机构。大多数工业 机器人有3~6个运动自由度,其中腕 部通常有1~3个运动自由度;驱动系 统包括动力装置和传动机构,用以使执 行机构产生相应的动作;控制系统是按 照输入的程序对驱动系统和执行机构 发出指令信号,并进行控制。 三、分类 工业机器人按臂部的运动形式分为四种。直角坐标型的臂部可沿三个直 角坐标移动;圆柱坐标型的臂部可作升 降、回转和伸缩动作;球坐标型的臂部 能回转、俯仰和伸缩;关节型的臂部有 多个转动关节。 工业机器人按执行机构运动的控制机能,又可分点位型和连续轨迹型。 点位型只控制执行 机构由一点到另一点的准确定位,适用于机床上下料、点焊和一般搬运、 装卸等作业;连续轨迹型可控制执行机 构按给定轨迹运动,适用于连续焊接和 涂装等作业。 工业机器人按程序输入方式区分有编程输入型和示教输入型两类。编程 输入型是将计算机上已编好的作业程 序文件,通过RS232串口或者以太网等 通信方式传送到机器人控制柜。 示教输入型的示教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由操作者用手动控制器(示教操纵 盒),将指令信号传给驱动系统,使执 行机构按要求的动作顺序和运动轨迹 操演一遍;另一种是由操作者直接领动 执行机构,按要求的动作顺序和运动轨 迹操演一遍。在示教过程的同时,工作 程序的信息即自动存入程序存储器中 在机器人自动工作时,控制系统从程序 存储器中检出相应信息,将指令信号传 给驱动机构,使执行机构再现示教的各 种动作。示教输入程序的工业机器人称 为示教再现型工业机器人。 具有触觉、力觉或简单的视觉的工业机器人,能在较为复杂的环境下工作; 如具有识别功能或更进一步增加自适 应、自学习功能,即成为智能型工业机 器人。它能按照人给的“宏指令”自选 或自编程序去适应环境,并自动完成更 为复杂的工作。 四、主要特点 工业机器人最显著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1)可编程。生产自动化的进一步发 展是柔性启动化。工业机器人可随其工 作环境变化的需要而再编程,因此它在 小批量多品种具有均衡高效率的柔性 制造过程中能发挥很好的功用,是柔性 制造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拟人化。工业机器人在机械结构 上有类似人的行走、腰转、大臂、小臂、 手腕、手爪等部分,在控制上有电脑。 此外,智能化工业机器人还有许多类似 人类的“生物传感器”,如皮肤型接触 传感器、力传感器、负载传感器、视觉 传感器、声觉传感器、语言功能等。传 感器提高了工业机器人对周围环境的 自适应能力。 (3)通用性。除了专门设计的专用的 工业机器人外,一般工业机器人在执行 不同的作业任务时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精密并联机器人控制算法及控制系统研究概要

第40卷第4期2004年4月 机械工程学报 V01.40No.4CHINESEJOURNAL0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pr. 2004 精密并联机器人控制算法及控制系统研究木 张秀峰孙立宁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哈尔滨 150001) 摘要:首次把数字PID算法应用到面向光纤作业的精密并联机器人控制中,介绍了这种高速、高精度小型并联机构控制系统的新控制算法及系统研究情况。另外控制系统采用了DSP新技术,解决了并联机构运动学逆解的实时在线计算问题,使系统运行更加稳定。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算法在小型精密并联机构控制系统中,完全可以满足光纤对接等作业的高技术要求,同时也为同类高精度、大行程小型定位系统的控制与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实用方 法。 关键词:并联机构运动学逆解PID控制算法中图分类号:TP24 0前言

在高速、高精度、大行程小型并联机器人控制领域,所知文献介绍的实用控制算法还未见到。在实际工程控制中PID控制算法不需要系统确切的数学模型,参数易调整,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其中数字PID控制算法在计算机上易修正,比模拟PID控制器性能更加完善。首次将数字PID控制算法引进到高精度并联机构的控制中,并借助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解决了逆解的在线计算问 题,试验结果表明可以满足高速、高精度等技术要 求。另外还介绍了系统的组成、性能、技术指标及一些关键参数的调整方法和经验公式,为小型精密定位系统的设计与控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1 PID控制算法 1.1模拟PID控制器 所谓PID控制器是指把偏差按比例、积分和微分进行的控制器,其中模拟PID控制器是用硬件来 实现的。设l,为系统给定,Y为系统输出,萨砷 为系统偏差,u为系统控制规律…¨,则 “=K,[P+寺J::酣r+%詈]+“。 式中 K,——比例系数正——积分常数毛——微分常数 =三——偏差微分 df 在控制过程中系统有偏差产生,调节器产生控制作用使偏差不断减小,这种控制作用的强弱取决

机器人设计方案

机器人设计方案 一、设计要求 设计一具有独立前进、转弯、后退、避障、救人等功能的救援机器人。 二、设计任务 1.电子控制组:设计好控制电路及原理图,各类传感器电路及稳压电源,并制作成独立模块,按 程序要求进行调试(超声波、雷达和红外线传感器的感应距离)。 2.机械设计组:设计机器人各部分结构(包括机械手、身躯、底盘)以及各类传感器模块的安装。 3.程序设计组:按照具体设计要求进行编程及调试、烧录等工作。 三、设计思路 机器人在封闭场地内利用红外线传感器自动搜索安装了红外线发射管的洋娃娃。一旦发现目标便向目标靠近,途中发现障碍物则侧移距离L或转弯角度a然后继续前进,当机器人与洋娃娃之间距离达到S(此时红外线传感器比超声波传感器或雷达优先级更高)时,触发控制机械臂抓向小人,机械臂的“手指”部分装有压力传感器(或轻触开关代替触觉传感器实现),当抓紧小人时触发单片机控制(入口设一200W白炽灯光感返回或者程序倒退返回)机器人返回,并翻转电机松开洋娃娃。 四、场地模拟 机器人从入口出发,利用红外线 传感器搜索救援目标洋娃娃,没 有搜索到时则继续前进,遇到障 碍物时侧移并转弯绕过障碍物继 续前进,直到接近目标控制机械 臂抓紧小人并返回,途中屏蔽掉 红外线感应,只绕过障碍返回。 返回到达入口白炽灯处手部电机 反转松开小人并复位。 五、机器人运作流程图:

六、电路模块设计 1.超声波发射电路:

1):2)

五、 红外线搜索、超声波避障方案 七、红外线搜索方案原理 场地内洋娃娃身上的红外线发射头发射的红外线被机器人身上一个接收头接受到,如果这个接收头不是正前方的接收头(蓝色框表示),假设它被右方的接收头接收到,则触发单片机控制底盘步进电机右转(2个相对步进电机同向同速转动带动2个车轮一正转一反转,可实现机器人原地转向),直到正前方的接收头接收到红外线后就触发单片机控制机器人向目标前进。同理,若是左边的接收头接收到红外线则向左转。 七、 算法与程序设计 机器人程序实施方案 1、 环境虚拟到内存以二维数组 存储(一个元素代表一个固 定的距离。 2、 机器行走时记录行走过的位 置(只有正向行走时才记录)。 3、 机器人救援分成三部分:循迹、 救援、返回。循迹又分找到前 和找到后(大概方位)。 4、 个部分流程图如下: 未探测到目标(即红外传感器 未发生中断)流程。 注:启动时环境映射全部标示为未通过 关于转变方向后虚拟环境的标示问题:设立标志(记录方向) 红外发生中断(即检测到目标)和抓取动作流程 红外中断抓取动作 机器返回 方向和距离出栈(向相反的方向转),机器倒退相应的距离重复动作直至栈空。 (具体程序设计与电子、机械方面需要具体调试) 九、机械设计与构造 (设计图另附) 十、材料清单 机器人俯视图 可接收的红外线方向 带有遮挡筒的红外线接收头,可以保证只接受到一个直线放向的红外线而不被其他方向的红外线干扰,在机器 人前方装有5个或7个红外线接收头, 数目越多搜索越精确。 不间断地发射超声波测试前方扇形 范围内障碍,可以用雷达替代,控 制优先级低于红外线(正前方接受 到红外线时表示正前方无障碍,向 目标方向前进,没有接收到红外线 则表示目标不在感应范围内或者前 方有障碍)。 超声波传感器 或雷达发射接 收系统 装有红外发射器的洋娃娃

一种Delta型并联机器人设计-实习报告

毕业实习报告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机自XXX班 学号:1108030454 学生姓名:XXXXXX 指导教师:XXXXXX 2015年5月25日

目录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1)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1) 三、实习内容 (1) 3.1 Delta型并联机器人简介 (1) 3.2 并联机器人公司及产品 (2) 3.3 Delta型并联机器人工作原理 (8) 3.4 Delta型并联机器人组成 (9) 3.4.1硬件结构 (9) 3.4.2驱动控制系统 (10) 3.4.3视觉识别系统 (11) 3.4.4软件控制系统 (12) 四、实习体会与总结 (13)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本次实习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更加进一步的了解Delta型并联机器人,以便对本次设计有更多的了解,帮助解决设计遇到的一些方案、结构设计上的一些问题。本次实习的意义是对并联机构有了足够的认识,了解到了当前Delta型并联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状况,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及其给工业上带来的益处。通过这些了解使我对机器人技术更加痴迷,愿意研究该型机器人的一些相关技术使该技术更加成熟能够更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因为本次实习条件的限制,本地区内无Delta型并联机器人实物可供实习,故本次实习的地点可选择为网上调研的形式,一方面通过大量查阅相关机器人公司的产品简介和说明书了解机器人的研究状况;另外,通过观看Delta型并联机器人的工作视频,深入了解其工作原理。最终选择了以下十家公司的产品进行了解。 本次实习时间不限定,具体的时间从3月初至四月月底。实习进度随设计进度而定。

并联机器人技术方案

并联机器人方案 一、并联机器人用途: 并联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的机器人形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与串联机器人相比该型机器人具有结构简单、刚度大、承载能力强、误差小等特点,与串联机器人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可用于六自由度数控加工中心、航天器对接机构、汽车装配线、运动模拟器、岩土挖掘、光学调整、医疗机械等领域。 二、系统特点: 1、机构采用并联式结构,按工业标准要求设计,结构简单、速度快; 2、控制系统采用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二次开发方便、快捷,适于教学实验; 3、提供教材、实验指导书等,内容涵盖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控制系统的设计、机器人轨迹规划等。 三、系统配置: 1、机器人本体、控制柜、电机控制卡、控制软件、理论教材及实验指导书。附属件配置有钻铣刀头、电主轴、绘图笔架、加工平台、手动夹具,另赠送一套加工所需原材料。 2、并联机器人加工装置(用电主轴本体、夹持器及钻铣刀)。 3、绘图装置(绘图笔架及绘图笔)。 4、并联机器人加工平台及工件夹持装置。 5、部分加工演示原材料(石蜡、尼龙等)。

1.并联机器人系统照片 2.并联机器人技术参数: 3.机器人型号:RBT-6T01P(全步进电机驱动) 机器人报价:175000.00元机器人型号:RBT-6S01P(全伺服电机驱动) 机器人报价:195000.00元

1.并联机器人系统照片 2.并联机器人技术参数: 3.机器人型号:RBT-6T02P(全步进电机驱动) 机器人报价:155000.00元机器人型号:RBT-6S02P(全伺服电机驱动) 机器人报价:175000.00元

六自由度桌面型并联机器人 1.并联机器人系统图片 2.并联机器人技术参数 3.机器人型号:RBT-6T03P(全步进电机驱动) 机器人报价:135000.00元机器人型号:RBT-6S03P(全伺服电机驱动) 机器人报价:155000.00元

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

多年质保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社会的迅速发展推动工业的更新升级,随着工业生产生活的发展,在厂家机械设备方面也同样需要相对应进行。工业机器人有比较强的可控能力以及生产能力,能够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接下来由安徽泰珂森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为您简单介绍其集成系统设计,希望能给您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控制系统是整条生产线的指挥调度中心,调度和指挥各系统单元设备完成各自的工作,需具有以下功能: ①生产线运行控制功能。主要是协调、控制、保障整条锻造生产线、可靠运行,根据工艺要求把生产线分为几个区域。采用区域启动、分区控制方式来完成对整个生产线的控制。总线通过检测各单机设备的运行状态,在某一区域或某一设备故障时,指挥其它设备动作,根

多年质保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据不同的状态对各单机设备发出等待、重启、权限停车等不同指令; ②现场监控功能。提供生产场景在线仿真界面,图形化实时显示在线产品所处工序、产品信息、设备状态、故障情况提示、报警信息等; ③生产管理功能。对各种生产信息进行收集、传输、统计并执行生产管理指令的人机交互系统; ④数据处理功能。监控系统具有数据采集,显示和记录功能,对于数字量,监控系统可以直接显示状态;对于模拟量既可进行趋势显示,又可进行数字显示。同时,对于重要数据可以进行数据库存储,以便对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安徽泰珂森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集机械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

多年质保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成研发、制造、销售、自动化控制工程承包于一体的综合性自动化技术企业。公司在自动化领域具备充足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丰富的项目经验,为各行业工厂量身订做适合、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解决方案。 公司在机械加工及自动上下料、自动打磨抛光,包装物流及搬运,汽车零部件加工组装,无人化工厂解决方案等众多行业中拥有成熟的应用案例。致力于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为核心,为客户提供完善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同时是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日本川崎、国产埃夫特机器人授权代理商与系统集成商,在机器人技术应用上有着密切的合作,为用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并联机器人构型方法 (1)

机器人机构设计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是解决机构型综合的问题,机器人机构构型方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尤其是并联机器人的型综合方法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许多研究学者的关注。在并联机器人机构的构型理论研究中,基于机构末端运动特征描述与机构需要完成的功能的简单有效的构型方法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并联机器人机构构型方法研究 8 多自由度机构,其构型综合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难题。目前国内外主要有 5 种并联机构的型综合研 究方法,即:基于机构的结构公式的构型方法、基于螺旋理论的综合方法、基于群论和微分几何的综合 方法、基于单开链的型综合方法以及基于集合的综合方法。 1-3-1 基于机构的结构公式的构型方法 基于机构的结构公式(即自由度计算公式)的构型方法是比较传统的一种并联机构的型综合方法。 Tsai [84] 在1999 年用基于计算自由度的Grübler-Kutzbach 公式的列举法综合了一类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基于并联机构自由度计算的一般Grübler-Kutzbach 公式为 ( ) 1 1 = = ??+ ∑ g i i M d n g f (1.1) 式中M 为机构的自由度数; d 为机构的阶; n 为机构的杆件数(包括机架); g 为运动副数; i f 为第i 个运动副的自由度数。 当给定机构的自由度数M 后,根据(1.1)寻求机构的每个分支运动链的运动副数。并联机构属于空 间多环机构,其独立环路数l 可以由下式给出 l = g ?n +1 (1.2) 该式即为著名的欧拉环路公式。将上式带入(1.1)中,可得到 =1 ∑= + g i i

f M d l (1.3) 定义并联机构中第j 个分支总的自由度数为 j C ,则有下式成立 =1 =1 ∑=∑ mg j i j i C f (1.4) 将(1.4)代入(1.3)消去 i f 后得到 ∑= + m j j C M d l (1.5) 对于分支运动链结构相同,且分支数等于机构自由度数的对称并联机构,又有以下条件成立m = M且l = M ?1 (1.6) 把(1.6)代入(1.5)消去l 后得到 = ?+1 j d C d M (1.7) 由上式在已知d 和M 时,可以得到分支运动链的自由度数 j C ,从而给出分支运动链。例如,d =3, M =3时,由式(1.7)可得 j C =3,分支运动链可以是RRR、RPR、PRR 等。并联机器人机构构型方法研究 1 0 寻找可以生成{ } gi L 的分支运动链,此时可利用位移子群乘法运算的封闭性获得不同结构的分支。 Hervé和Angeles 等较早将李群理论引入并联机构型综合。1978 年,Hervé [113] 基于位移群的代数结 构对运动链进行了分类,证明了所有六种低副所生成的运动都是位移子群,还给出了另外六种位移子群 以及子群间交集的运算法则,奠定了位移子群以及子群间交集的运算法则和位移子群综合法的理论基

(完整版)六自由度机器人结构设计

六自由度机器人结构设计、 运动学分析及仿真 学科:机电一体化 姓名:袁杰 指导老师:鹿毅 答辩日期: 2012.6 摘要 近二十年来,机器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各种用途的机器人在各个领域广泛获 得应用。我国在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与工业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 研究和设计各种用途的机器人特别是工业机器人、推广机器人的应用是有现实意义 的。 典型的工业机器人例如焊接机器人、喷漆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等大多是固定在 生产线或加工设备旁边作业的,本论文作者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项 目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小型的、固定在AGV 上以实现移动的六自由度串联机器人。 首先,作者针对机器人的设计要求提出了多个方案,对其进行分析比较,选择

其中最优的方案进行了结构设计;同时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用D-H 方法建立了坐标变换矩阵,推算了运动方程的正、逆解;用矢量积法推导了速度雅可比矩阵,并计算了包括腕点在内的一些点的位移和速度;然后借助坐标变换矩阵进行工作空间分析,作出了实际工作空间的轴剖面。这些工作为移动式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动力学分析和运动控制提供了依据。最后用ADAMS 软件进行了机器人手臂的运动学仿真,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在机械设计中使用虚拟样机技术做了尝试,积累了 经验。 第1 章绪论 1.1 我国机器人研究现状 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进行编程,并在自动控制下执行某种操作或移动 作业任务的机械装置。 机器人技术综合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及 人工智能等多种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典型代表,是当代科技发展最活跃的领域。机器人的研究、制造和应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近十几年来,机器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各种用途的机器人在各个领域广泛获得应用。 我国是从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涉足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的。1986年,我国开展了“七五”机器人攻关计划。1987 年,我国的“863”计划将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列入其中。目前,我国从事机器人的应用开发的主要是高校和有关科研院所。最初我国在机器人技术方面的主要

双足机器人设计

小型双足步行机器人的结构及其控制电路设计 两足步行是步行方式中自动化程度最高、最为复杂的动态系统。两足步行系统具有非常丰富的动力学特性,对步行的环境要求很低,既能在平地上行走,也能在非结构性的复杂地面上行走,对环境有很好的适应性。与其它足式机器人相比,双足机器人具有支撑面积小,支撑面的形状随时间变化较大,质心的相对位置高的特点。是其中最复杂,控制难度最大的动态系统。但由于双足机器人比其它足式机器人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因此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更适合在人类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中与人类协同工作,而不需要专门为其对这些环境进行大规模改造。例如代替危险作业环境中(如核电站内)的工作人员,在不平整地面上搬运货物等等。此外将来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双足机器人在护理老人、康复医学以及一般家务处理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 双足步行机器人自由度的确定 两足步行机器人的机构是所有部件的载体,也是设计两足步行机器人最基本的和首要的工作[1]。它必须能够实现机器人的前后左右以及爬斜坡和上楼梯等的基本功能,因此自由度的配置必须合理:首先分析一下步行机器人的运动过程(前向)和行走步骤:重心右移(先右腿支撑)、左腿抬起、左腿放下、重心移到双腿中间、重心左移、右腿抬起、右腿放下、重心移到双腿间,共分8个阶段。从机器人步行过程可以看出:机器人向前迈步时,髓关节与踝关节必须各自配置有一个俯仰自由度以配合实现支撑腿和上躯体的移动;要实现重心转移,髋关节和踝关节的偏转自由度是必不可少的;机器人要达到目标位置,有时必须进行转弯,所以需要有髋关节上的转体自由度。另外膝关节处配置一个俯仰自由度能够调整摆动腿的着地高度,使上下台阶成为可能,还能实现不同的步态。这样最终决定髋关节配置3个自由度,包括转体(roll)、俯仰(pitch)和偏转(yaw)自由度,膝关节配置一个俯仰自由度,踝关节配置有俯仰和偏转两个自由度。这样,每条腿配置6个自由度,两条腿共12个自由度。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俯仰自由度共同协调动作可完成机器人的在纵向平面(前进方向)内的直线行走功能;髋关节的转体自由度可实现机器人的转弯功能;髋关节和踝关节的偏转自由度协调动作可实现在横向平面内的重心转移功能。 机器人的转体(roll)、俯仰(pitch)和偏转(yaw)定义如图1所示[2]。

机器人设计论文

绿化植树机器人设计 摘要: 这个机器人是针对大量绿色植树而设计的,利用机械四足作为其活动方式,机器人通过视频识别系统在有限范围内对地形与植被作出判断,然后通过自动行走系统移动到目标地点前面,再通过机械手取出携带的植物幼苗,通过这个可以360度旋转的机械臂进行种植工作,机械臂可以进行种植、培土、等工作。种植完成后还将用一层可分解的塑料薄膜覆盖植物幼苗,保证其在能够自行成长前的安全。 关键词: 绿化植树、四足行走、山坡作业、视频识别、机械臂操作 设计背景: 地球现在正面临着绿色植被在不断减少的危机,而人类也因为这样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大量植树还原绿色植被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难题,但是依靠人力去做的话,效率始终不够高。所以在这里我想设计一个专门用于大作业量的绿化植树机器人。 设计思路: 这个机器人,是需要面对山坡这样的陡峭地形的,由于特殊的使用环境,机器人的活动方式要求能够灵活的应对颠簸不平的土地,机械四足需要能够根据不同的地势调整四足的高度,确保平稳的行走,这种活动方式才能使机器人轻松到达山崖大部分位置。移动起来必须十分的轻巧,以避免对其他植物的伤害。由于这个机器人对视频识别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必须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同时当发现有杂草或者有害植物的时候,还可以通过高温蒸汽将其杀死,来保证种植的植物幼苗的生长。360度旋转的机械臂可以保证种植过程的顺利进行。 详细具体设计方案: 一.整体结构: 1.整个机器人分成上下两大部分,上部分是机械手臂,主要实现机器人的整个种植 操作,下部是机器人的机身和四足,包括:植物幼苗存放仓、红外线距离测量 仪、摄像头、电脑处理系统。 2.机器人是通过电力驱动的,所以必须携带储电池,也是安装在机身。 二.中央处理系统: 机器人的机身将安装一个中央处理系统,作为机器人的大脑,它主要调节机器人三 大系统:机械四足行走系统、机器人视觉系统、机械臂控制系统。中央处理系统要 接收和分析红外线距离测量仪、摄像头、机械臂传感器等反馈信息,以及控制四足 的行进系统、机械臂操作等。 三.机械四足行走系统: 1.机械四足的形状: 一开始的时候,我曾经很困惑于如何把握行走稳定与行走速度之间的平衡,后来设 想出仿人类四肢的关节加上圆形的脚盘这个方案,总体感觉可以满足行走的需要。 2.如何实现行进: 参考了机械小狗的设计,将机械四足连接在机器人的中央处理系统而成为一个整 体,接受中央处理系统的控制。每次改变一个机械足的位置,实现整个机器人的行

并联机器人设计论文设计

并联机器人设计论文 摘要:并联机器人是一类全新的机器人,它具有刚度大、承载能力强、误差小、精度高、自重负荷比小、动力性能好、控制容易等一系列优点,在21世纪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文中从运动副分析入手,对一种运动解耦的三自由度并联机构进行了构型研究,该机构由三个正交分布的支链组成,且机构的运动副均为转动副,构成了机构动平台x、y、z三个方向的平动解耦;在机构构型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运动学分析,推导出了该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正反解,分析了机构输入/输出的速度和加速度等,验证了该机构运动解耦的特性。这对该机构的动力学分析、控制策略、机构设计和轨迹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三自由度并联机构;并联机器人;设计;

1.课题国外现状及研究的主要成果 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由于其驱动元件少、造价低、结构紧凑而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更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少自由度的并联机器人的设计理论的研究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成为并联机器人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少自由度并联机构最早的学者应属澳大利亚著名机构学教授Hunt ,在1983年,他就列举了平面并联机构、空间三自由度3-rps并联机构,但对四,五自由度并联机构未作详细阐述。在Hunt之后,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机型。在少自由度并联机构机型的研究中,三维平移并联机构得到广泛的重视。clavel提出了一种可实现纯平运动三自由度Delta 并联机器人,在Delta机构的支链中采用平行四边形机构约束动平台的3个转动自由度。Tsai提出的Delta机构完全采用回转副,并通过转轴的偏移扩大了Delta机构的工作空间。在Tricept并联机床上采用的构型是由Neumann发明的一种具有3个可控位置自由度的并联机构,该机构的突出特点是带有导向装置,采用3个副驱动支链并由导向装置约束动平台。Tsai通过自由度分析提取支链的运动学特征,系统研究了并联机构的综合问题,特别研究了一类实现三自由度平动的并联机构。Rasim Alizade于2004年提出基于平台类型和联接平台的形式和类型进行分类的一种并联机构的结构综合和分类的新方法和公式,并综合出具有单平台和多平台的纯并联和串并联复联机构.我国燕山大学的黄真教授及其团队除了研制出解耦微型6维力传感器和微动机械,设计出一种新的

机器人机械手的设计要求要点

机械手的设计要求 机械手总体结构的类型 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形式主要有直角坐标结构,圆柱坐标结构,球坐标结构,关节型结构四种。各结构形式及其相应的特点,分别介绍如下。 1.直角坐标机器人结构 直角坐标机器人的空间运动是用三个相互垂直的直线运动来实现的.由于直线运动易于实现全闭环的位置控制,所以,直角坐标机器人有可能达到很高的位置精度(μm级)。但是,这种直角坐标机器人的运动空间相对机器人的结构尺寸来讲,是比较小的。因此,为了实现一定的运动空间,直角坐标机器人的结构尺寸要比其他类型的机器人的结构尺寸大得多。 直角坐标机器人的工作空间为一空间长方体。直角坐标机器人主要用于装配作业及搬运作业,直角坐标机器人有悬臂式,龙门式,天车式三种结构。 2.圆柱坐标机器人结构 圆柱坐标机器人的空间运动是用一个回转运动及两个直线运动来实现的。这种机器人构造比较简单,精度还可以,常用于搬运作业。其工作空间是一个圆柱状的空间。 3. 球坐标机器人结构 球坐标机器人的空间运动是由两个回转运动和一个直线运动来实现的。这种机器人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但精度不很高。主要应用于搬运作业。其工作空间是一个类球形的空间。 4. 关节型机器人结构 关节型机器人的空间运动是由三个回转运动实现的。关节型机器人动作灵活,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相对机器人本体尺寸,其工作空间比较大。此种机器人在工业中应用十分广泛,如焊接、喷漆、搬运、装配等作业,都广泛采用这

种类型的机器人。 手臂的设计要求 机器人手臂的作用,是在一定的载荷和一定的速度下,实现在机器人所要求的工作空间内的运动。在进行机器人手臂设计时,要遵循下述原则; 1.应尽可能使机器人手臂各关节轴相互平行;相互垂直的轴应尽可能相交于一点,这样可以使机器人运动学正逆运算简化,有利于机器人的控制。 2.机器人手臂的结构尺寸应满足机器人工作空间的要求。工作空间的形状和大小与机器人手臂的长度,手臂关节的转动范围有密切的关系。但机器人手臂末端工作空间并没有考虑机器人手腕的空间姿态要求,如果对机器人手腕的姿态提出具体的要求,则其手臂末端可实现的空间要小于上述没有考虑手腕姿态的工作空间。 3.为了提高机器人的运动速度与控制精度,应在保证机器人手臂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条件下,尽可能在结构上、材料上设法减轻手臂的重量。力求选用高强度的轻质材料,通常选用高强度铝合金制造机器人手臂。目前,在国外,也在研究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机器人手臂。碳纤维复合材料抗拉强度高,抗振性好,比重小(其比重相当于钢的1/4,相当于铝合金的2/3),但是,其价格昂贵,且在性能稳定性及制造复杂形状工件的工艺上尚存在问题,故还未能在生产实际中推广应用。目前比较有效的办法是用有限元法进行机器人手臂结构的优化设计。在保证所需强度与刚度的情况下,减轻机器人手臂的重量。 4.机器人各关节的轴承间隙要尽可能小,以减小机械间隙所造成的运动误差。因此,各关节都应有工作可靠、便于调整的轴承间隙调整机构。 5.机器人的手臂相对其关节回转轴应尽可能在重量上平衡,这对减小电机负载和提高机器人手臂运动的响应速度是非常有利的。在设计机器人的手臂时,应尽可能利用在机器人上安装的机电元器件与装置的重量来减小机器人手臂的不平衡重量,必要时还要设计平衡机构来平衡手臂残余的不平衡重量。 6.机器人手臂在结构上要考虑各关节的限位开关和具有一定缓冲能力的机械限位块,以及驱动装置,传动机构及其它元件的安装。 腰座结构的设计要求

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一、前言 1.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1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机器人在工业装配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工业环境对其控制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开放式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具有工程实际意义。 课题以一四自由度关节型机器人研制为背景,设计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结构,对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电路进行设计,实现机器人按照预定轨迹或自主运动控制功能。 在机械工业中,应用机械手的意义可以概括如下: ①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 应用机械手有利于实现材料的传送、工件的装卸、刀具的更换以及机器的装配等的自动化的程度,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②以改善劳动条件,避免人身事故 在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有灰尘、噪声、臭味、有放射性或有其他毒性污染以及工作空间狭窄的场合中,用人手直接操作是有危险或根本不可能的,而应用机械手即可部分或全部代替人安全的完成作业,使劳动条件得以改善。 ③可以减轻人力,并便于有节奏的生产 应用机械手代替人进行工作,这是直接减少人力的一个侧面,同时由于应用机械手可以连续的工作,这是减少人力的另一个侧面。因此,在自动化机床的综合加工自动线上,目前几乎都没有机械手,以减少人力和更准确的控制生产的节拍,便于有节奏的进行工作生产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机器人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地将其他领域(如图像处理、声音识别、最优控制、人工智能等)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实时操作中,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工作。而具有开放式结构的模块化、标准化机器人,其控制系统的研究无疑对提高机器人性能和自主能力,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机器人控制技术的发展,针对结构封闭的机器人控制器的缺陷,开发“具有开放式结构的模块化、标准化机器人控制器”是当前机器人控制器的一个发展方向。近几年,日本、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都在开发具有开放式结构的机器人控制器,如日本安川公司基于PC开发的具有开放式结构、网络功能的机器人控制器。我国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也已对这方面的研究立项。 由于适用于机器人控制的软、硬件种类繁多和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发一个结构完全开放的标准化机器人控制器存在一定困难,但应用现有技术,如工业PC

并联机器人发展概述

并联机器人发展概述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并联机器人已从简单的上下料装置发展成数字化制造中的重要单元。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并联机器人的特点、分类、应用,从运动学、动力学、控制策略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并联机器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面临的问题。 1895年,数学家Cauchy研究一种“用关节连接的八面体”,开始人类历史上并联机器的研究。1938年Pollard提出采用并联机构来给汽车喷漆。1949年Caough提出用一种并联机构的机器检测轮胎,这是真正得到运用的并联机构。而并联结构的提出和应用研究则开始于70年代。1965年,德国人Stewart发明了六自由度并联机构,并作为飞行模拟器用于训练飞行员。1978年澳大利亚人Hunttichu把六自由度的Stewart平台机构作为机器人机构,自此,并联机器人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 自工业机器人问世以来,采用串联机构的机器人占主导位置。串联机器人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空间大,因而获得广泛应用。由于串联机器人自身的限制,研究人员逐渐把研究方向转向并联机器人。和串联机器人相比并联结构其末端件上同时由6根杆支撑,与串联的悬臂梁相比刚度大,结构稳定。由于刚度大,并联结构较串联结构在相同的自重或体积下,有高的多的承载能力大。串联机构末端件上的误差是各个关节误差的积累和放大,因而误差大、精度低,并联式则没有那样的误差积累和放大关系,微动精度高。串联机器人的驱动电机及传动系统大都放在运动着的大小臂上,增加了系统的惯量,恶化了动力性能,而并联机器人将电机置于机座上,减小了运动负荷。在位置求解上,串联机构正解容易,但反解困难。而并联机构正解困难,反解非常容易,而机器人在线实时计算是要计算反解的。 根据并联机器人的自由度数,可以分为:2自由度并联机构。2自由度并联机构,如5-R,3-R-2-P(R表示旋转,P表示平移)。平面5杆机构是最典型的2自由度并联机构,这类机构一般具有2个平移自由度。3自由度并联机构。3自由度并联机构种类较多,形式复杂,一般有以下形式,平面3自由度并联机构,如3-RRP机构、3-RPR机构、它们具有2个旋转自由度和1个平移自由度;3维纯平移机构,如Star Like并联机构、Tsai 并联机构,该类机构的运动学正反解都很简单,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3维平移空间机构;空间3自由度并联机构,如典型的3-RPS机构、这类机构属于欠秩机构,在工作空间不同的点,其运动形式不同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由于这种特殊的运动特性,阻碍了该类机构在实际的广泛应用;4自由度并联机构。4自由度并联机构大多不是完全的并联机构,如2-UPS-1-RRRR机构,运动平台通过3个支链与顶平台相连,有2个运动链是相同的,各具有一个虎克铰U,1个平移副P,其中P和1个R是驱动副,因此这种机构不是完全并联机构。5自由度并联机构。现有的5自由度并联机构结构复杂,如韩国的Lee的5自由度并联机构具有双层结构。6自由度并联机构。该类并联机器人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最多的并联机构,一般情况下,该类机构具有6个运动链。随着6自由度并联机构研

史上最完整的机器人工作原理解析

史上最完整的机器人工作原理解析 很多人一听到机器人这三个字脑中就会浮现外形酷炫、功能强大、高端等这些词,认为机器人就和科幻电影里的终结者一样高端炫酷。其实不然,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机器人学的基本概念,并了解机器人是如何完成它们的任务的。 一、机器人的组成部分从最基本的层面来看,人体包括五个主要组成部分: 当然,人类还有一些无形的特征,如智能和道德,但在纯粹的物理层面上,此列表已经相当完备了。 机器人的组成部分与人类极为类似。一个典型的机器人有一套可移动的身体结构、一部类似于马达的装置、一套传感系统、一个电源和一个用来控制所有这些要素的计算机大脑。从本质上讲,机器人是由人类制造的动物,它们是模仿人类和动物行为的机器。 仿生袋鼠机器人 机器人的定义范围很广,大到工厂服务的工业机器人,小到居家打扫机器人。按照目前最宽泛的定义,如果某样东西被许多人认为是机器人,那么它就是机器人。许多机器人专家(制造机器人的人)使用的是一种更为精确的定义。他们规定,机器人应具有可重新编程的大脑(一台计算机),用来移动身体。 根据这一定义,机器人与其他可移动的机器(如汽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计算机要素。许多新型汽车都有一台车载计算机,但只是用它来做微小的调整。驾驶员通过各种机械装置直接控制车辆的大多数部件。而机器人在物理特性方面与普通的计算机不同,它们各自连接着一个身体,而普通的计算机则不然。 大多数机器人确实拥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首先,几乎所有机器人都有一个可以移动的身体。有些拥有的只是机动化的轮子,而有些则拥有大量可移动的部件,这些部件一般是由金属或塑料制成的。与人体骨骼类似,这些独立的部件是用关节连接起来的。

码垛机器人系统设计

( 分类号: 学校代码: 10128 U D C : 学 号: 201130101045 科研训练开题报告 题 目:码垛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学生姓名:刘金来 学 院:机械学院 班 级:机制11-3 指导教师:武建新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

1.选题目的和意义 近几年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已经不断出现,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市场也会越来越大,并且逐渐成为自动化生产线的主要方式,而过去的自动化码垛作业大部分是由机械式码垛机完成或人工搬运,由于机械式码垛机其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存在着占地面积大、程序更改麻烦(甚至无法更改)、耗电量大等缺点;而人工搬运劳动量大,完成同一工作量所需不少工人,在一些实际场所应用中,码垛机器人与传统码垛机一样,一次能搬运一整层箱子,有些顾客在传统码垛机坏了时,就用机器人代替,通常这些机器人系统都有层成型平台和臂尾加工装置,能将整层箱子搬起来,功能较强的码垛机器人还能更换不同的货盘;其码垛速度甚至可以达到100个小箱/分钟;码垛机器人装有低水平纸箱横进给装置,使用灵活底盘,有利于车间的良好布局;另外其性能可靠,大多用户容易掌握使用的软件,能够迅速转换对进行不同箱子的码垛。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2.1课题来源:内蒙古工业大学 2.2码垛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的发展前景 作为先进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装备和手段,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汽车工业及汽车零部件工业,占整个机器人市场的61%,金属制品业占8%、橡胶及塑料工业和电子电气行业分别占7%,食品工业占2%,其他工业占15%。 依赖进口——我国工业机器人之阵痛 目前,我国进口的工业机器人主要来自日本,随着我国从劳动密集型向现代化制造业方向发展,虽然机器人保有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少差距。 仅从汽车工业每百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来讲,(日本1710台、意大利1600台、美国770台、英国610台、瑞典630台,而我国还不到90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面对中国这样庞大的市场,每一个机器人供应商都有着非常大的用武之地。 产业化不足——我国工业机器人之弊端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建立了9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和7个科研基地。产业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