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散客旅游研究十年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121.88 KB
- 文档页数:3
散客常被简称为FIT(Foreign Independent Tourist),意为去异地独立旅游者。游客通过预付(或现付)一定旅费,没有陪同,人数多在5人以下,也可根据游客要求,提供导游服务。FIT有时也被称为异地个人旅游(Foreign Individual Tourist),即个人或家庭按照特别拟定的旅游计划单独进行或由一家旅行社承办,根据提前制定的旅游计划进行的旅游,因而散客旅游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市场出现了“散客化”的潮流。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50%以上的旅游产品是散客旅游产品,欧美各主要旅游接待国的散客市场份额达到70%~80%,美国更是高达90%以上。经营接待散客旅游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旅游活动也逐渐由奢侈的消费行为逐渐成为不可缺少的日常消费行为。我国的旅游市场也由初期的繁荣阶段进入相对成熟的稳定发展时期。此时期旅游的组织形式突破了单一的团体旅游,各种包价内容的散客旅游数量急剧增加。近年来我国散客旅游发展迅速,其比例虽然低于旅游发达国家,却也占我国旅游客源市场的近半壁江山,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和沿海地区散客比例更大。由此可见,散客旅游的发展是旅游业进入更高层次、更新阶段的产物,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对于散客消费行为及心理的研究
向前(2003)从旅游者的自主意识、个性特征、心理成熟度、旅游需求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散客旅游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旅游企业应转变传统旅游经营观念,摆正散客旅游促销的位置、改善管理方式、建立新的旅游者与旅游企业的相互依赖关系。杨萍(2003)以云南省滇西北旅游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指出散客旅游者行为模式的形成主要与旅游者在当前滇西北区域旅游发展现状态形成的心理内驱有关。滇西北旅游区因为散客旅游者人数不多,其旅游行为模式并不构成区域旅游的主流模式。张廉(2004)认为旅游主体(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作为旅游的主要活动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消费行为,这种文化消费行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即文化过程,无论在旅游主体旅游消费动机的形成上,还是旅游消费行为的具体实施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在旅游主体的消费行为中也表现出明显的文化过程及特征。另外,从旅游主体消费行为的发展趋势看出,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走向更趋主体化、多样化、自然化。钱飞霞(2007)从旅游体验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楚雄黑井目前在发展散客旅游中旅游标识系统、住宿、旅游购物等方面的问题。张招存(2008)分析了散客旅游者与团队旅游者在心理特征、心理需求、个性特征等旅游心理上的不同之处。
二、对于散客旅游市场营销的研究
胡玲玲(2005)分析论述了散客旅游的起因及发展态势,并以西安旅游市场为例,探讨了西安旅游市场开发的营销策略,指出西安散客旅游发展应设计多条旅游线路,并通过发行旅游套票,提高接待质量作为市场开发的对策。朱璇(2006)根据在滇西北高原上逾期一个月的背包和徒步旅游的实地调研,以虎跳峡徒步旅游路线为案例,指出通过背包旅游的形式对贫困地区旅游业进行开发,实施PPT战略,是适合贫困人口发展与创建和谐社区的必然选择。夏继军(2007)站在一日游散客的视角下,采用“4A”分类法剖析了南昌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要素,认为一日游散客已成为南昌旅游市场中规模庞大的旅游群体,尤其需要关注依靠公共交通工具来南昌的一日游散客。吴巧新,吴殿廷(2007)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散客旅游市场的基础优势明显、以城市客源为主的特征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进行分析,讨论了目前长三角存在的区城旅游合作与散客旅游市场特点衔接不够等散客市场开发问题,从政府、市场和服务角度提出了长三角散客旅游市场整合的建议。蒋述东(2007)认为旅游经营部门应对散客旅游市场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和渠道策略。邱云美(2007)运用SWOT分析法,客观地分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散客旅游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周柳(2008)指出当前我国
旅游景区在营销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采用针对散客消费方式,制定灵活的价格策略等营销新策略。刘巧兰(2008)针对我国“黄金周”三大长假被调整为“两长五小”的新模式,分析了对山西旅游业带来一些影响,建议为提高山西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应通过调整旅游产品策略、价格策略、营销策略及促销策略等应对假日调整的散客旅游市场营销。孙文学、宋宁(2010)将散客分为三类:独立型散客、成熟型旅游者和尚未成熟型旅游者,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散客提出了营销策略。汪晓梅(2010)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旅游市场的供需状况,对该市场细分及产品定位后,提出散客旅游市场是黑龙江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目标市场以及相应的市场开发策略。许忠荣(2010)以渠道中的顾客认知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实现为依据,总结出了旅游景点的散客和团队的渠道模式,并根据其渠道价值的实现提出通过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建立水平营销渠道以发挥旅行社在散客市场的作用。
三、对于散客的旅行社服务研究
旅行社从长期偏重团体业务到向散客业务的转移过程中,如何为散客提供适合的服务难免会有一些困难。针对这种状况,很多学者给予了积极的探索研究。
张娴(2004)提出旅行社要不断调整业务结构和产品结构,开发新的旅游服务项目,业务上走细节化、人性化路线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形势的需要。崔海雷(2006)提出必须提供个性化产品、尊重旅游者的自主意识、走批发和零售分离的道路和注重虚拟和现实的协调以完善旅行社的散客现实服务接待体系。刘湘(2006)针对萍乡市旅行社进行研究,指出旅行社必须在产品设计、产品定价、市场开拓、委托代理服务等方面作出变革。王采平、李颖(2008)分析了常州市散客旅游投诉的原因、目的、方式、渠道。李文放(2008)分析了散客旅游存在的障碍和困难,继而提出旅行社必须从自身服务、产品汇集及资源整合三方面入手,同时应在经营思路与经营方针上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服务体系。吕南南、伍海琳(2008)对接待散客的旅行社职能、散客接待的基本业务、散客旅游决策及消费过程与旅行社业务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散客的管理提供了依据。高踞(2008)探讨了在现今的市场经营环境下,如何完善和发展散客拼团游这种商业模式。朱蔚琦(2009)《小长假力唱主角,旅行社如何复兴》分析了2008年“小长假”面世以来,“短线游”和“散客游”日益火爆,建议旅行社把握“小长假”的特点和规律,大力开发“休闲游”、“特色游”、“一地深度游”和“个性游”等高品质的产品,积极应对“散客时代”的到来。
四、对于散客旅游电子商务服务的研究
曲建华等(2002)首次从技术层面提出了一种基于Internet的旅游散客管理的C/S体系结构,给出了实现此旅游散客管理系统的方法,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任科社、张周堂(2005)通过分析散客旅游各阶段各环节的信息需求,提出通过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并结合移动方式实现散客旅游服务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雷霖(2007)运用SWOT分析,针对我国开展旅游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指出完善网站建设,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就必须开发新的基于个性化定制的旅游产品,实行连锁经营,形成战略同盟,打造服务品牌。吴卫东(2008)从散客旅游信息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并对旅游网站建设提出建议。夏中朝、栾晓娜(2008)分析了移动电子商务在旅游业中的具体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移动电子商务在满足旅游市场个性化需求方面给予建议。
五、散客服务集散中心建设及散客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一)旅游集散中心理论研究
国内学者对旅游集散中心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功能、形成的机理、运作机制、服务质量等方面。薛莹(2004)较全面的论述了上海散客集散中心的创立和发展,认为上海散客中心开创了散客旅游的一种组织模式。散客中心的建立,是散客旅游需求的扩张,为散客接待服务的专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又导致了企业与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徐祖荣(2004)对杭州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
国内散客旅游研究十年综述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袁洪渝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跨越式的发展,国内旅游市场日益成熟。与此同时,国内散客旅游市场在国内旅游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而也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关注。关于国内散客旅游的研究主要内容集中表现在散客消费心理及行为、散客旅游市场、散客的旅行社服务、散客服务的电子商务以及旅游城市的散客集散中心与服务体系构建等几个方面。论文主要对国内散客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综述,以期为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提供便利。
[关键词]国内旅游散客旅游散客市场综述
5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