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0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2分)

①“目光”作为一种特殊的“光”,似乎也具有各种物理光学特征。

②目光能聚集。过着正常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目光应该是分散的。像物体上漫反射的自然光一样,人们的视线也应当是散漫的。若是生活中所有人的目光都有序的聚焦于一点,那准是出事了。一个健康的、有理性的社会,人们的目光应该分散在各自所关心的事业领域中,散落在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各自的亲爱者身上,这才是正常安定的生活。

③目光有投射。物本无影,影乃光之所为。“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就是这个道理。当所有人的目光都从同一个方向(如正面)投向某个人时,这个人必定成为一个迎合某种潮流的“耀眼人物”。但是它的身后也必定留下一片阴影――视觉上的盲区。若大家的目光能够分散开,把它当作我们中的一员,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到它的不同侧面,使他的前后左右上下都允许有目光,他也就消除了这种阴影,成为一个生活在自然光下的凡人。艺术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懂得如何引导众人的目光集中在他最想表现的地方。为此,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塑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

④目光有光压。早在1901年尼柯尔斯就已用实验证明光有压力。同样目光也有压力。一个人若总是处在众目睽睽的目光压力之下生活得必定很不自在。倘若再是个名人,又无法避开四面八方强大的目光压力,他就很难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境去思考,去创造,去过那种不必设防、自主自由的舒心日子。当然,若是完全没有目光投向你,或是目光一瞥到你就立即躲开也不是好事。

⑤目光有颜色。正如只有自然光(白光)才能反映出物体的真实面貌一样,用任何有色目光去观察都会偏离真实的客观世界,故一个人要尽可能的使自己的目光接近“白光”。实际上,每个人的目光都带有特定的颜色,这不足为怪,也许这正是他的风格所在。但是所有人的目光之总合,必定会是接近白色的自然光。为此,要相信大众眼光的准确性。因为白光本身就是由七种颜色的光合成的,而且要的就是这种大家都具有自己不同色彩的目光,缺了

哪种颜色,合成出来的都不是自然光。有意排斥某种颜色的光,其结果也必然会使自己偏离了自然光的品位。

⑥目光有衍射。若从极小的狭缝中看人,你只会看到伴有竖直条纹的失真人像。物理学家把这称为“衍射现象”。老百姓则说得更加率直利落:“别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⑦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目光,它太超前了,以至于超出了同时代人目光的可见范围,如同紫外光与红外线一样不为常人所见。这种独具慧眼的目光往往为当代人所不相容,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悲惨地熄灭了。但历史和科学史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对后代人是宝贵的,是值得骄傲的超常智慧极品。

1.第③段中的“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所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作者在文中以“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塑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为例意在说明(3分)A.罗丹把巴尔扎克塑像最有价值的东西毁了

B.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人物的不同侧面

C.罗丹对巴尔扎克塑像的残缺美有偏爱

D.目光应散落在多种兴趣及亲爱者身上

3.根据文意,概述第④段“目光有光压”的内容要点。(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联系生活举两个具体的例子说明目光还有不同的“温度”(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第①段中“特殊”“似乎”等词语,说明全文构思的巧妙之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6分)

①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

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