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微生物复习资料

1955年7月,汤飞凡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原体,他将其命名为TE8,T表示沙眼(Trachoma),E表示鸡卵(Egg),8是第8次试验

继续验证:TE8能在鸡胚中继续传代,用它感染猴子能造成典型的沙眼并能找到包涵体,能把它从猴子眼里再分离出来,得到“纯培养”——符合科赫定律

用分级滤膜证明TE8是可过滤的并测出它的大小在120—200纳米之间

微生物分类的重大变革,增加了一个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组新的微生物:衣原体属。沙眼病原体正式命名为沙眼衣原体

利于药物筛选,以及证明了许多简单的消毒方法,如干燥、日晒、热水烫、常用的消毒药

沙眼衣原体:

原核微生物

二分裂方式繁殖

个体微小,可通过细菌滤器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沙眼衣原体感染:早期出现流泪、有粘液脓性分泌物、结膜充血等症状

后期可出现眼睑内翻、倒睫、角膜血管翳引起的角膜损害,以致影响视力,最后导致失明;

能诱导产生型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但免疫作用不强,且为时短暂,因而常造成隐性感染和反复感染

缺乏代谢生成能量的作用机制,必须依靠宿主细胞能量代谢的中间产物,所以不能独立繁殖;只能是严格地真核细胞内寄生;

生活周期独特并伴随形态变化;较小的称原体(Elementary body),直径约为0.3um。卵圆形,无繁殖能力,有感染性;较大的称为始体(initial body)直径约为0.5~1u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有繁殖能力,无感染性

原体在宿主细胞外较为稳定,但具有高度的感染性。当与易感细胞接触时,以吞饮的方式进入细胞内,由宿主细胞膜包围原体而形成空泡,在空泡内的原体增大,发育成为始体。始体在空泡以二分裂形式繁殖,在空泡内形成众多的子代原体,构成各种形态的包涵体(Inclusion body)。成熟的子代原体从宿主细胞释放出来,再感染其他的宿主细胞,开始新的发育周期。每个发育周期约需40小时。

人类是沙眼衣原体的主要宿主,无动物储存宿主

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

----------------------------------------------------------------------------------------------------------------------

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引起鼠疫(plague):法定甲类烈性传染病,病死率高,传染性强,易引起人间大流行

伍连德博士通过旱獭疫菌吸入性实验——证明了旱獭之间可以不需要跳蚤为媒介,而通过空气传播鼠疫杆菌;这也证明了人与人之间也可以直接传播病菌——肺鼠疫

1935年,伍连德被推荐诺贝尔医学奖候选人

鼠疫耶尔森菌两端钝圆,两极浓染革兰阴性小杆菌,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兼性厌氧。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血琼脂平板48hr后见灰白色粘稠菌落;液体培养基中开始混浊,24hr后絮状沉淀,48hr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膜,从菌膜向管底生长出垂状菌丝,稍加摇动菌膜呈“钟乳石状”下沉,有鉴别意义;

低温及有机体内生存时间较长,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5%石炭酸、5%来苏尔,0.1升汞、5~10%氯胺均可将病菌杀死

急热(39-40℃)、畏寒

恶心呕吐、

四肢痛头痛

意识模糊、步态蹒跚

结膜粘膜充血出血、腔道出血

引起淋巴管、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急性出血性坏死炎症;淋巴结肿大,与周围组织融合,形成肿块;皮肤粘膜有出血点;心、肝、肾可见出血性炎症,脾、骨髓有广泛出血;肺鼠疫呈支气管或大叶性肺炎

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和旱獭等啮齿动物,循环流行,形成自然疫源地

蚤(鼠→蚤→人)

皮肤接触

呼吸道飞沫

潜伏期1~7天

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

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

腺鼠疫:鼠疫杆菌侵入皮肤后,先有局部繁殖,由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出血性炎症和凝固性坏死

败血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发病极速。突然高热,神志不清,昏迷。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充血出血水肿及坏死,包括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死后尸体呈紫黑色,故鼠疫也曾被称为“黑死病”。

----------------------------------------------------------------------------------------------------------------------

结核分枝杆菌: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的一种

结核杆菌可引起多种组织器官结核病

以肺结核(痨病)最常见,多呈慢性过程,伴有低热、乏力、咳嗽、咯血

有结核结节形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干酪样坏死,易于形成空洞

艾滋病、吸毒、耐药性及环境污染使得结核病愈演愈烈

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含蛋黄、马钤薯、甘油等的固体培养基),37℃,4~6周

菌落干燥、颗粒状、乳酪色、菜花状,菌体染色抗酸性强

细长略弯曲,有分枝状或丝状,大小约1~4×0.4um ,无鞭毛、无芽胞,有荚膜

细胞壁含有大量类脂,约干重的60%左右,主要是分枝菌酸,一般染料难于穿入着色

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可着色,后又能抵抗强脱色剂(如盐酸酒精)的脱色,故又称抗酸杆菌(acid-fast bacilli)

齐尼((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法:以5%石炭酸复红加温染色,再用3%盐酸酒精脱色,然后用美蓝复染,则分枝杆菌仍呈红色,其他细菌和背景物质为蓝色

结核杆菌无内、外毒素

与毒性有关的成分是荚膜、脂质、蛋白质

抗干燥(细胞壁脂类),粘附于尘埃上,保持传染性8~10天,在干痰中存活6~8个月3%HCI或NaOH溶液中耐受30分钟

对湿热、紫外线、酒精的抵抗力较弱:在液体中加热62~63℃15分钟,直射日光下2~3小时,75%酒精内数分钟即死亡

呼吸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