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心得体会范文合集【三篇】
- 格式:docx
- 大小:50.13 KB
- 文档页数:14
选修课心得体会范文合集【三篇】
接近六周的化学史选修课结束了,体会很多,感触也很深刻。
化学史看似平淡无奇,在为期六周的学习中,我们系统性的了解了关
于化学的起源,发展以及无数科学巨人在化学留下的光辉,我们了解
古代应用化学的领域,从人类生存过程中对火的使用,在绚丽的陶瓷
中窥视古代化学工艺,从对金属的冶炼中,在战场上领略古代化学冶
炼的古老与精湛的技艺。我们也能深深地体会出中国古代化学的光辉,中国,一个古老的国度,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陶瓷,一个中国
的象征,古代的陶瓷精美仍然是现代人陶醉其中,有的唐三彩,有享
誉世界的宋代五窑,明青花瓷依旧吸引世人的目光。同样,在这个古
老崇尚武力的国度,武器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有的铸剑师欧冶子,
干将莫邪,有的吴王剑与越王剑,有的鱼肠剑与湛卢剑。剑,在战场
发出耀眼的光芒,那光芒之中,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华夏
儿女共同的骄傲。在化学史中,我们领略了伟人的身影。有推动化学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波耳义,有发表原子论的道尔顿和分子学说的阿
伏伽德罗,有发现电子的汤姆森,有推动元素周期论发展的纽兰兹,
迈尔,尚古多,有建立较为完善的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巨人门捷列夫,
有辛苦劳作,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的居里夫人,富兰克林·····
化学的发展日趋于完善,近代化学的成就更是不胜枚举。有那些
把终身都奉献给科学而未成家的绅士化学家,有卡文迪许,有那些在
研究的同时,不忘培养后人的大师,有舍勒发现法拉第之美誉,有法
拉第培养麦克斯韦的史话,有李比希投身化学教育的先驱,正是这些
伟人,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传承了教育的先驱,他们既是开拓先河,
同时肩负传承的重责。现代化学依旧繁荣。现代的化学发展趋于实用性,从导电树脂的发明,到荧光蛋白的发现与改造,从钯联交偶反应
的使用,到单层石墨烯的剥离。化学更加趋于实际,但是,在理论化
学依旧有巨大的成就,譬如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鲍林创立电负性学说,现代的量子化学更是从微观的角度去揭示化学世界的*,化学不但有实
践的经验,更有了系统的理论支持,使之更加完善的称之为科学。通
过学习,明白中西方之间的差别,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是化
学最早起源地之一,不过却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本人发表自己
的见解,通过中西方对比,不难发现原因。首先在大的社会背景,中
国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为主体,作为主体的国民难有可支配
的资金去从事研究。第二点,出现在人文方面,中国的封建思想禁锢
了人民的思想,而西方的科学崇尚自由,西方的文艺复兴极大地促动
了思想的解放。第三点,精神上出了问题,对比西方,中国古代缺乏
专业从事化学事业的先驱,人们研究化学往往追求长生不老。第四点,教育问题。这个点很有戏剧性,古代因缺乏理论而防碍了科学发展,
古代的教育严重倾斜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近乎空白,现代的应试教育
让实践动手变成国人难以跨越的沟壑。总结:六周的学习很轻松,也
很愉快,老师平和,同学之中也能有专注不懈的,在化学史课,我们
收获的不止是知识,还有来自先驱们的鼓舞和启迪,通过学习,相信
更多人投入学习,投入追求科学的伟大事业中。
【范文二】
人生问题是个哲学问题。任何一门具体科学,无论是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等,都不能回答人生问题,不能解决人
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人们常说人生是个谜,是个猜不透的谜。其实
对具体科学来说是个谜,可对哲学来说它不是谜而是着力研究的对象,是千百年来无数哲学家们力求解开的人生方程式。很多哲学家和思想
家们从各个不同角度提供过很多有启发的思想。所以人要真正懂得人
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准确的人生观,就必须进入哲学领域。只有哲
学才能找到人在宇宙和社会中的恰当位置,从宽广的视野、从最深的
层次来理解和把握人生。
(一)
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可分。在世界观之外,不与任何世界观相联系
的绝对独立的人生观是不存有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对作为整体
的世界的总的看法。而人生观则是对于人生问题,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以及人生态度的看法。它们各有特点但又不可分离。因为
自从有了人与人类社会以后,单一的物质世界变为包括人和社会在内
的世界。宇宙、社会、人处于一种辩证的联系之中。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社会又不能离开自然。这样,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处于三种关系之中:一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种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一种是人与自我
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在客观上是相互渗透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可能
离开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是以社会为中介而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人与自
然发生关系的。人与社会的关系也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人与
自然的关系,就不可能存有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样,人与自我的关系,也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孤立就自我研究自我,不
可能真正理解人自身。所以探讨人与自我的关系,离不开研究人在自
然界的位置、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人如何准确对待自然、对待社
会的态度。这就决定了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必然受到世界观、历史观的制约。
人面对的宇宙广阔无垠,无始无终。如果仅仅着眼于人的形体,
就会把人看成置身其中转瞬即逝的一粒芥子,微不足道。既然如此,
人只能顺其自然,安时处顺。即使从这种宇宙观得出的结论,对人处
世处事尤其养生有某种积极作用,它教人不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
能违背自然规律,而应顺从人的内在的和外在的自然,不过从这种宇
宙观中引出的人生结论,会使人摒弃社会责任,摒弃人生理想,其消
极方面多于积极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中如儒家学说从人与自然关系中
得出的是积极结论。他们重视人,重视人的人格力量和道德作用,把
人与天地放在同等地位。孔子贵人轻马的故事广为人知。荀子明确提
出人最为天下贵的思想。儒家强调人“与天地同参”,“为天地立心”。这种高度重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重视人对自然的互动作用
的思想是合理的积极的。特别是他们不贵天小人,而是从天地之性中
引出对人有教化意义的结论,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儒家以
入世的态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把修、齐、治、平作为人生的追求是
积极的人生态度。当然,儒家从天道中引出人性,从人性中引出道德
规范的理论属于糟粕,表明在天人关系看法中存有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