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44.00 KB
- 文档页数:4
知青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研究内容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
二、文献资料
1)网络文献
2)报刊文献
1955年8月11日《人民日报》社论《必须做好动员组织中小学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作》
1957年4月8日,在刘少奇主持下写成的《人民日报》社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
1968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等
3)书籍文献
刘小萌《中国知青事典》
顾洪章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
定宜庄、刘小萌著的《中国知青史》
杜鸿林的《风潮荡落——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
火木的《光荣与梦想——中国知青25年史》等
三、内容分析(从经济的角度)
1)通过图表得知,从1962年秋到1966年夏,4年共计下去知青129万,它适应了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要求,减少了城镇人口,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以及支援了农业生产和边疆建设。
2)通过图表和书籍文献得知,1966年后,国家的政治形势骤变,知青上山下乡本来具有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由于过分地突出了后者,知青上山下乡被融进了那场“文革”,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又在“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知青约1700万人,按照1973年的标准,国家为每一位知青提供安置经费平均500—550元。按1700万人核算,国家共拨款100亿元
3)通过图表以及书籍文献得知1970—1972年,上山下乡运动出现大滑坡,下乡人数分别是1969年的39.8%、28%和25.1%。造成运动大滑坡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形势的变化,主要是70年代初经济过热,造成盲目招工,使下乡知青逐年减少。再一个是由于知青生活困难。
4)通过图表以及书籍、报刊文献得知,1978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的时候,因为不少青年已经结婚生育,返城人数大大增加,形成了建国后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高峰,给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增加了压力。
5)通过报刊得知,邓小平在1978年曾说:“国家花了三百个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以及农民也不满意。
6.通过书籍文献得知,1979年大批知青涌回城市,造成了空前严重的会问题。安置待业知青成了头等重要的事。知青返城后,在住房、工作待遇、子女入托入学,继续学习、婚恋家庭、两地分居、工农兵大学生的待遇等问题上,解决起来颇为棘手。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当时间和力量。从1979年至1981年全国共安排了二干六百多万人就业。
四、结论
从经济角度来看,上山下乡运动对我国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很大。不仅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上山下乡运动给人们带来无法言尽的心理重负和精神损耗。上山下乡运动的背后,人们又承受着政治高压。知青上山下乡的动机,表层高度一致,但深层次却千差万别。即便如此,上山下乡运动一直持续到1979年。在这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还没有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不高,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仍然存在。甚至连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经济目标也随着下乡知青的
大举返城而完全落空。从总体经济上来看,文革后的知青运动使中国经济停滞了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