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韦伯科层管理理论(教学参考)

韦伯科层管理理论(教学参考)

韦伯科层管理理论(教学参考)
韦伯科层管理理论(教学参考)

论韦伯科层制理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对立统一

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韦伯通过考察了历史上所有的科层结构以后加以重新建立的管理理论。它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按照通行的解释,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①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与需求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求的层次有高低不同。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的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一、韦伯科层制理论的内容及特征

(一、)韦伯科层制理论的内容

作为一种管理理论,科层制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理论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工具韦伯科层制的只要内容有:第一,科层制理论是建立在合理性基础之上,强调科层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都应该以理性作为标准。韦伯首先指出:“一种统治实体的理性社会化了共同行为,在‘官僚体制’里有它的特殊的类型。”

②也就是说,在科层制里,理想化的统治是最为根本的,是最基本的统治形式。在科层制里,任何人都是非人格化的。第二,科层制组织中,各部门、各作业单位是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的。这种分工是管理者行驶管理权力的基础。第三,科层制组织中“存在着职务等级的和审级的的原则,也就是说,有一个上下级安排固定有序的体系。”在这个职务等级中,上级可以对下级发号施令,还可以监督下级,而下级则必须服从上级。每个职位都有相应的权利规定,这种权利不是来自于某一个人,而是来自于这个职位本身。同样,各个职位也有相应的义务,必须做好自己的职务,完成自己的任务。只有每个职位都各司其所,整个组织就会非常出色地完成整个组织的任务。第四,科层制组织中,技术专门化逐渐成为主要的管理技术,这种技术专门化,既是整个科层制组织的结构需要,也是科层制组织中的人员需要。在科层制中,组织成员凭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获得工

作机会,享受一定的薪水报酬。组织在吸收新成员时,就是根据自己组织中所需要的职位,寻找一定的具有这方面专业技术的人员来到组织,同时,还可以通过培训来达到专业技术水平,从而保障组织的效率。

(二、)韦伯科层制理论特征

韦伯认为,这样的科层制是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合理的管理理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2.严密性。权力的层级结构制度可以确保决策制度的可靠性。位于层级结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明确职权限制,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发生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当把问题转交给哪个部门、哪个职位;如果需要做出某项决定,那么决定应由谁来做出。这种严格按等级、法规运作权力的结果,可避免组织之间、个人之间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

2.合理性。科层制组织按照层级节制的原则,保证对组织成员的控制,使组织活动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组织内部存在大批专家,他们拥有专门知识,再充分利用档案,这样,组织就有可能通过精确的计算对未来的事件进行可靠预测,从而使组织的行为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

3.稳定性。在科层制组织中,专业技术知识的运用是它的一个主要优势。任何行政法令、决定、条例都有书面形式的规定和记录,详细而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而保证了组织行为的稳定性。

4.普遍性。在韦伯创立科层制理论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科层制组织

的崛起已被证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工业组织、政府机构、工会、宗教

机构等一切大型的组织都经历了官僚制化的历程。在当代工业社会,科层制

组织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最为普遍的组织形式。

韦伯科层制理论的弊端

韦伯“从纯技术的角度认为,科层制具有最高的效率,最好的管理手段。它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严格性及可靠性上优于任何其他形式”。③凭借着这些优越性,科层制在其产生之时即受到普遍的赞誉和推崇。但是,随着工业社会的继续发展,科层制的逆向机能开始显现,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其显示越来越多的弊病。

1.科层制极力通过体制结构而实现系统的合理协调,却往往使内部交

流、沟通受到压制、阻隔,创新思想被埋没甚至无法有效地解决上下级、部

门之间的矛盾。主管对人员的忧虑和不信任增加了严密的监督方式和繁琐的

控制层级。这样,上下沟通更加困难,以致相互之间的紧张和怀疑加剧。这种

科层制对完成紧急工作任务显得尤其困难,层层下达命令,级级传达命令,

导致工作效率非常地下。

2.专业分工原则的扭曲。科层体系的专业分工是为发挥专才专用的效率结果,但也可能使垂直的权力斗争“水平化”。水平权力争执加上上下层级的关系,将使组织内部、组织之间的网络联系更加困难。

3.科层制使人的个性受到扭曲,使科层制条件下的每个人都变得阴郁、灰暗、屈从于规章制度的人。科层制隐含假设组织中的人为“理性人”与现实中的人存在差距。因此,科层制按照“理性人”假设理论,不考虑员工个人情感和心理因素,一切在严格分工的基础上依据规章制度约束员工的行动,以职责作为员工行动的标准,组织所遵循的原则就是服从原则。显然,这样的组织结构不能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4.科层制强调正式组织的权利,是对组织系统的合理性设计,但是却忽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非正式组织已经成为社会组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存在及运作对实现组织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非正式组织是和正式组织同时存在、同时运行的,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对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任务的完成起着十分积极的效果。科层制强调组织的等级结构,与非正式组织的灵活性显得格格不入。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己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就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一、填空题 1.公共产品的两大特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2.公共产品分类: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3.公共事业管理的模式:保护模式、干预模式和市场模式。 4.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决定因素:公共需求、主体意识、政府能力、社会发育程度。 5.“3E”指: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ess)、经济(economic)。 6.沃尔夫认为非营利组织的五个特征:(1)有服务大众的宗旨;(2)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结构;(3)有一个不致使任何个人利己营私的管理制度;(4)本身具有合法免税地位;(5)具有可以提供捐助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 7.萨拉蒙认为非政府组织的特征:(1)组织性; (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 8.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和控制职能。 公共事业管理问题成立的4个条件:客观存在、被决策者所认知、具有公共性、紧迫性。 9.公众对政府的期待,5个方面:法治(依据正当的法律程序行为并负责)、胜任能力、弹性、回应和廉洁。 10.企业资金进入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主要方式(3种): BOT方式,即建设--经营--转让。BOOT方式,即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 方式,即建设--拥有--经营 二、名词解释: 1.纯公共产品 指完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的产品。 2.准公共产品: 准公共产品理论总体上属于公共产品理论范畴,而所谓准公共产品,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

最新 管理层权力理论文献综述-精品

管理层权力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高管薪酬一直是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将围绕管理层权力理论,梳理历年学者们对于管理层权力理论与高管薪酬的研究,为管理层权力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管理层权力高管薪酬管理层权力理论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型经济的逐步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天价薪酬还是零薪酬,就公司治理视角,似乎都背离了最优契约理论设计的原理,二者脱离了薪酬契约的激励原则。实践中,在薪酬契约制定及实施中体现出了高管自定薪酬的迹象,最优契约理论遭受了学者们的质疑,国外学者研究中提出了管理层权力理论并得到实践的检验,在薪酬契约制定过程中,高管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以获得更高的报酬。 一、管理层权力理论 管理层权力的相关研究根源是Berle和Means在19世纪30年代中观察到的“经理革命”,因此产生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经济态势。Bebchuk等最先提出管理层权力理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与高管之间存在委托代理问题,管理层完全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利去影响自身薪酬契约的设计,并且权力越大操纵自身薪酬的能力越强。Bebchuk等(2002)认为经理人员有机会俘获董事会,薪酬契约不仅不是一个治理机制,反而加重委托代理问题。随后在其出版的《无业绩支付:没有履行的高管薪酬承诺》中,对管理层权力理论进行详细的论述。该理论认为:首先恰恰是由于公司本身的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管理层所采取的薪酬激励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减轻代理问题,反倒可能会产生新的其他的代理问题;其次高管对于公司的控制权日益增强,所带来的影响是高管可以更便捷地打破现有的权力监督以及权力制衡的这个体系,拥有了利用资本配置行为来为自身谋利,以及进行权力寻租;最后,管理层往往会使用操纵信息披露或者是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更有甚者会选择采取某些低效无用的薪酬方案来弱化和扭曲管理层激励,进而来掩盖寻租行为。Grirlsteii(2004)发现,公司管理层在薪酬契约谈判中掌握着大部分讨价还价的能力,通过选择对己有利的薪酬结构(Rya,2004)、激励条款(Carter,2001)获取超额回报,他们甚至会通过会计信息操纵行为提升自身的薪酬(Bebchuketal,2011)。Jensen(2004)在对近三十年有的有关薪酬激励机制研究文献回顾分析上,通过辩证分析方法对管理层权力理论进行了认可,而Dorff(2005)采用实验研究法论证了管理层权力理论的合理性。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试卷6套含答案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一套试卷 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 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的 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公共事务的特征是()A A、公共性、政治性、劳务性、非营利性 B 、公共性、劳务性、阶级性、非营利性 C、公共性、劳务性、发展性、非营利性 D 、公共性、阶级性、劳务性、非营利性 2、下列事业产品都属于准公共产品的是()A A、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卫生、出版 B、广播、教育、卫生、气象 C、基础设施、医疗、体育、动植物检疫 D、大型水利设施、社会科学研究、广播、出版 3、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方法有()C A、问卷调查法、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B、问卷调查法、实践抽象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C、实践抽象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体分析法 D、田野调查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体分析法 4、下列不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外部环境的是()。D A、政治B、经济 C、地理D、政府人员编制 5、生产力发展水平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不包括()。D A、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 B、公共事业管理的能力

C、公共事业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D、公共事业管理的性质 6、下列不属于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的是()。D A、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 B、公共管理的价值观 C、公共事务观 D、政治思潮 7、公共事业管理最本质的特点是()。C A、政治性 B、阶级性 C、公共性 D、经济性 8、下列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关系的最佳概括是()A A、前者决定和制约后者,后者利用和改造前者。 B、相互制约 C、前者利用和改造后者,后者决定和制约前者。 D、相互影响 9、公共事业产品的提供方式本质是:()B A、生产方式 B、消费方式 C、分配方式 D、整合方式 10、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可能的组合当中,所谓公共生产,市场提供指的是:()C A、由政府依靠公共财政支出,直接投资并组织公共产品生产,然后无偿向社会提供; B、由政府组织公共产品生产,并通过收费的方式向社会公共提供; C、由公共企业生产,按照营利原则定价,并向使用人收费的提供方式; D、即由非政府组织乃至私人部门生产,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由政府获得产品的所有权,并无偿地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 11、公共事业管理费用的资金可以分为公共支出和非公共支出两大类别,其中公共支出的主要来源:()A A、税收 B、企业投资 C、社会捐赠 D、溢余 12、公共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B A、政府资金有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B、政府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C、企业资金有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D、企业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13、()是指一些涉及公众整体利益,难以分割的技术研究和运用,如关系到气象服务、灾害研究等方面的技术和研究等。A A、公益性研究 B、应用技术研究 C、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D、基础科学研究 14、科技事业产品属()B A、纯公共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私人产品 D、企业产品 15、在以下的教育类型中,其中外部性最强的是()A

个人团队及管理学习心得

个人与团队管理 个人与团队管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1 行动计划表1 主题:开创自己的事业 目标长期(六年) 你希望实现什么?我希望自己当老板,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目前的能力水平 你现在在哪里?现在缺乏组织和管理能力,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行动步骤 你将在怎样做? 发展方法是什么?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参加MBA等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培训,周围的朋友能帮助我,大家一起努力 时间表 什么时候开始? 什么时候完成? 什么时候总结?从现在开始学习 每月进行一次总结 六年内实现目标 评估 你怎样知道达到了目标? 你能在那些方面做得更好?当开张的那天 做好计划,合理利用时间 安排自己应该做的事,对自己充满信心 总结和重新安排 下一个挑战是什么? 什么时候出现学习更多新鲜知识,组织后管理好员工和公司的任务 实现目标后出现 行动计划表2 主题: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实践技能 目标短期 你希望实现什么?拥有电工、焊工、钳工等技能成为一名高级技师 目前的能力水平 你现在在哪里?技能级经验不足 行动步骤 你将在怎样做? 发展方法是什么?多学习理论知识、虚心请教、多动手,多实践 师傅 时间表 什么时候开始? 什么时候完成? 什么时候总结?从现在开始学习 二年内 两个月 评估

你怎样知道达到了目标? 你能在那些方面做得更好?考证过关 更应该多练习 总结和重新安排 下一个挑战是什么? 什么时候出现高级技师 实现目标 行动计划表3(这个是我自己写的,不知道行不行)主题: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实践技能 目标中期 你希望实现什么?成为部门主管 目前的能力水平 你现在在哪里?高级技师 行动步骤 你将在怎样做? 发展方法是什么?获取身边同事和朋友的帮助 积极参与公司(单位)举行的主管考核 向领导自我推荐 时间表 什么时候开始? 什么时候完成? 什么时候总结?从现在开始 2—4年内 每月 评估 你怎样知道达到了目标? 你能在那些方面做得更好?成为部门主管 工作安排、分配,管理,沟通 总结和重新安排 下一个挑战是什么? 什么时候出现实现目标 成为部门主管 个人与团队管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2 表7-3 当日的计划 当日的目标 行动时间说明 早餐8:30-9:00 打电话给客户9:00-10:00 向领导汇报工作10:00-11:00 收发邮件11:00-12:00 午休12:00-14:00 打电话给新客户14:00-16:00 培训、会议16:00-17:00 看报纸、写工作日记17:00-18:00

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名词解释

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2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公共事业公共事业是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共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而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公共事务所谓社会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具体而言,在一个社会中,公共事务是企业和个人家庭所不愿做也不能做,但又是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对社会全体公民基本生活来说必不可少的事务。公共性是其最基本而突出的特征。 公共产品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它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准公共产品是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它构成了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性和外部性。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以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其本质是公共性,决定了公共组织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即公共管理的主体主要分为: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 公共权力所谓公共权力,就是用于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公共权力来源于氏族权力,并经过其异化形式——国家演化而来,公共权利的主体是公众,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基本作用是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维护社会生活现有的基本秩序,或调整某些已变化了的基本社会秩序,克服社会内部一般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发展必需的稳定,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原有的生活秩序向一定的发现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指政府对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公共性、强制性、非营利性和服务性。 第二章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通常所说的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是指外部环境,即公共管理主体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或者说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其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外部要素的总和。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差异性等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生态环境所谓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社会人文环境包括人口的数量、年龄构成、人口的知识和文化程度、生理状况、社会科学、技术状况等。相比较而言,自然环境是较稳定的,而人文环境在不断变化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环境所谓公共事业管理的文化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置身于其中的一定的社会思想意识、文化心态和观念形态的总合,它是一定区域内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积淀而行程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意识形态。

《团队建设与管理》教学大纲(2015)

《团队建设与管理》教学大纲(2015)

执笔人(课程负责人)执笔时 间 审 阅人 (专业负责人) 审阅时 间 审定人 (系负责人) 审定时 间 潘建林2015.5. 10 曾宪达 2015.5. 29 赵红英 2015.5. 30 《团队建设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3101206 适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课程类型职业选修课 学分数 2 总学时数32 第一部分总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的性质 《团队建设与管理》一书是一本有特色的管理教材,该教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体系比较完整,内容比较全面。该教材全面论述了团队建设与管理的内容,提出了我国的团队建设与管理体系的建设构想,是对该类教材的填补和提高。二是内容深入浅出,做到了取材新颖、讲述生动、语言流畅、材料丰富、切实有用,摒弃了许多教材枯燥乏味的弊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该书的实用性,并能使读者从概念到技能、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所收获,有所飞跃。三是表现形式生动活泼。在保

持教材内容全面和严谨的前提下,该教材大量使用案例,并采取穿插资料连载、资料库、心理测试、管理寓言等形式,反映了编写者对“体验式”教学的教育思想的关注。各章还安排了相关的团队训练游戏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以强化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总体来看,该书较好地同时驾驭了团队“建设”与“管理”这两大主题,是一本比较成功的著作。 2.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团队建设与管理理论知识并能有效地运用于实践活动,包括团队精神、团队培训、团队中的激励、团队沟通、团队领导等,同时应培养其知识的创新运用能力,即把所掌握的团队建设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现代管理实践活动的能力。 3.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 前导课程是《管理学基础》 后续课程是《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管理心理学》等 二、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10%)+实训成绩(50%)+期末成绩(40%) 三、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姚裕群,《团队建设与管理》,北京:首都

MBO(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法 1、目标管理的由来 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缩写为MBO)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于美国,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参与管理)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凭借这种制度,可以使组织的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实现“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而对于员工的工作成果,由于有明确的目标作为考核标准,从而使对员工的评价和奖励做到更客观、更合理,因而可以大大激发员工为完成组织目标而努力。由于这种管理制度在美国应用得非常广泛,而且特别适用于对主管人员的管理,所以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 要想准确地指明究竟谁是目标管理的创始人并不容易,但公认为彼得·F·德鲁克对目标管理的发展和使之成为一个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之后,他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一主张,他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化为目标,企业的各级主管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以此来达到企业的总目标。如果一个范围没有特定的目标,则这个范围必定被忽视,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各级主管人员的工作,则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时,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德鲁克的主张在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形成和推广目标管理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目标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目标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来理解: (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即由上级与下级在一起共同确定目标。首先确定出总目标,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逐级展开,通过上下协商,制定出企业各部门、各车间直至每个员工的目标;用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形成一个“目标—手段”链。 (2)强调“自我控制”。大力倡导目标管理的德鲁克认为,员工是愿意负责的,是愿意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如果我们控制的对象是一个社会组织中的“人”,则我们应“控制”的必须是行为的动机,而不应当是行为本身,也就是说必须以对动机的控制达到对行为的控制。目标管理的主旨在于,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成绩。这种自我控制可以成为更强烈的动力,推动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工作做好,而不仅仅是“过得去”就行了。 (3)促使下放权力。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是组织的基本矛盾之一,唯恐失去控

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小抄

公共事业:是个特定概念。特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且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公共性;非营利性;专业性;基础性) 公共事业组织:依一定规则,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共组织(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 政府组织:直接拥有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公共组织,(国务院、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地方人民政府派出机关) 市场组织:以赢利为目的通过生产活动和市场交换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非公共组织(营利性、竞争性、排他性、自发性) 政府失灵:政府由于对非公共物品市场不当干预而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秩序紊乱或由于对非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公开、非公平和非公正行为,而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市场失灵:由于市场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志愿失灵:如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公共事业组织也有其内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称“志愿失灵”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就是在公共事业领域内从事管理、生产和公共服务工作,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的人员的总和,外延上包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 公共事业财务管理:指公共事业组织对资金筹集、使用、分配等所进行的计划、决策、调节、控制、监督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事业收入: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事业支出: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 公共事业项目:指政府、社会事业团体或社会福利机构等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直接或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物品,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公共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生活文化水平和人民素质而进行的组织和配置社会资源的一次性活动 项目评估:指对已完成的供公共事业项目的目标、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通过考核、检查来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客观,并分析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未来新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借鉴 项目风险管理:指项目管理人员对可能影响项目的不确定性或潜在的不利事件进行预测、识别、分析和处理并力求最大限度的达成项目目标的活动。(项目风险识别、分析、处理) 外部性:指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附带影响,这种非市场性附带影响使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信息不对称:指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由于某些市场参与者拥有另一些市场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的不对称信息下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经济理论 合同出租:指政府将原先垄断的公共产品的生产供给权向私营公司、非营利组织等机构进行转让用者付费:消费者对所使用的有关公共服务采取谁使用谁付费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中来 管理体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的 科技管理:现代科技管理依照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各项科学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筹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有效地达到预定的科学技术发展目标 科技管理体制:科技体制的全称。是科技活动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制度的总称。一般来说,它是由一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文化传统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教育管理:

管理层权力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基于不同产权制度的视角

管理层权力与内部控制有效性 ——基于不同产权制度的视角 干胜道胡明霞 (四川大学商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已有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构成中的组织权力、能力权力与内部控制有效性负相关,而所有权权力与内部控制有效性正相关。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 在我国上市的国有企业中,管理层权力与内部控制有效性负相关,且与民营上市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中管理层权力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更显著;而相较于中央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其管理层权力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负面影响更显著。即在当前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弱化的背景下,管理层可能利用其对公司控制权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使其与己有利,并且这种代理冲突在地方性国有企业更显著。研究同时发现,对于直接上市民营企业,由于创业者与管理者身份的合一,其管理层权力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现正相关,而间接上市民营企业其管理层权力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呈现负相关。 【关键词】管理层权力内部控制有效性产权制度代理冲突 一、引言 内部控制作为降低交易费用和弥补企业契约不完备的工具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为相关目标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或水平及是否存在实质性漏洞影响公司治理(陈汉文、张宜霞,2008)。2008年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2010年发布的配套指引(分别为《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及《审计指引》)要求[1]“企业应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及企业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于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实施,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加强内部控制已经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关注。内部控制作为投资者利益保护的重要制度安排将构成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将对投资者利益乃至全球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管理层权力泛指管理层对公司治理体系(包括决策权、监督权以及执行权)的影响能力,体现为剩余控制权的扩张(Finkelstein,1992),这种权力会使作为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主体的管理层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使其偏离最优状态。由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所有者缺位”带来的内部人控制以及“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都可能导致企业的控制权转移到管理层手中,从

(完整word版)教育管理学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教育管理学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19世纪末20纪初,教育管理学已有了雏形并且有了理论形态。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教育管理学在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在发展过程中也积淀和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增强人们对教育管理学的认识,促进人们对教育管理学性质的全面、深入了解,本文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育管理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酝酿阶段 1862年,中国近代教育在京师同文馆的成立中拉开了序幕。由于新式教育机构如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的出现,激发了国民对现代教育管理知识的渴望。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也在不断传播西方近代教育机制,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人们开始重视教育管理学这门学科。在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下,中国社会对近代教育制度的认识逐步提高,对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在九十年代初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诞生阶段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中国政府与广大人民积极向日本学习。清末民初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标志着中国正在逐步建立完整的近代教育制度;同时,有关学校管理与教育行政的系统知识也从

日本引进进来。1901年,我国第一本中文《学校管理法》编著完成;随后,国家规定“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法”等课程为师范学院课程;同时,部分学者也开始研究当时的新式教育管理问题。从此教育管理学学科在中国的诞生了。 民国后,国人所著的教育管理学著作,都会包含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法、学校卫生三个部分的相关内容,这就是我国教育管理学教材最早的构成方式了。这一时期的教科书注重实用,少理论研究,大量引用国外教育法令作为管理参考。主要是作为新式学堂办学指南,缺乏创新能力,学术水平并不高。虽然就学科发展整体水平而言,这一时期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科学,不够创新,主要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和总结经验的方法,但实际上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兴起阶段 1916年后,中国教育开始发生转向,已不再拘泥于向日本学习,当时,美国的教育管理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到美国学习的留学生传播到国内,宣起了向美国学习的热潮,从美国引进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研究方法,给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随着教育管理学在大学的学科里有了建制,开展以学校管理为主的学科,我国的教育管理学呈现出兴起的局面。 自发阶段 教育管理学在经历了学习日本、仿效美国的初步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公共事业公共事业是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共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而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公共事务所谓社会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具体而言,在一个社会中,公共事务是企业和个人家庭所不愿做也不能做,但又是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对社会全体公民基本生活来说必不可少的事务。公共性是其最基本而突出的特征。 公共产品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它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准公共产品是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它构成了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性和外部性。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以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其本质是公共性,决定了公共组织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即公共管理的主体主要分为: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 公共权力所谓公共权力,就是用于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公共权力来源于氏族权力,并经过其异化形式——国家演化而来,公共权利的主体是公众,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基本作用是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维护社会生活现有的基本秩序,或调整某些已变化了的基本社会秩序,克服社会内部一般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发展必需的稳定,二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原有的生活秩序向一定的发现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指政府对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公共性、强制性、非营利性和服务性。 第二章 公共事业管理环境通常所说的公共事业管理环境,是指外部环境,即公共管理主体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或者说是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及其活动方式、活动过程的外部要素的总和。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差异性等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生态环境所谓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社会人文环境包括人口的数量、年龄构成、人口的知识和文化程度、生理状况、社会科学、技术状况等。相比较而言,自然环境是较稳定的,而人文环境在不断变化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环境所谓公共事业管理的文化环境,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置身于其中的一定的社会思想意识、文化心态和观念形态的总合,它是一定区域内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积淀而行程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意识形态。

管理层权力、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管理层权力、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过渡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动力将由生产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模式驱动,经济发展方式将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升级为新型集约型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的诸多变化无疑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倘若将视线转向国外,从国际水平上考虑,可以看到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结构调整期,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趋势,全球贸易情况持续低迷,中美贸易战等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也给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在国内国外的双重复杂环境下,传统的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民营企业要想增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优化公司绩效,谋求长远健康的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自身在运营、技术、管理方面的水平。技术创新作为塑造企业竞争优势,优化改善企业绩效的关键途径和手段,必须引起所有民营企业的高度重视。 管理层作为企业决策的制定者和推动者,对何时进行技术创新以及怎样进行技术创新都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基于以上现实背景,本文将关注的重点主要放在民营上市公司中管理层权力、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同时考察了民营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水平在管理层权力和技术创新之间发挥的调节作用,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在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之间发挥的调节作用。本文讨论的重点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1.民营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权力大小是否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2.民营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水平对企业绩效会产生何种影响?3.民营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水平在管理层权力与技术创新的相关关系发挥何种作用?4.民营上市公司所在行业的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在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扮演何种角色?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管理层权力、技术创新、企业绩效等本文涉及的关键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回顾了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经典管理学理论,梳理了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对现有研究进行了简单评述。然后本研究主要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将能代表管理层权力的四个初级指标凝聚成管理层权力总指标,接着塑造了多元回归模型对管理层权力、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并系统研究了民营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水平在管理层权力和技术创新之间发挥的调节作用、民营上市公司所在行业的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在技术

管理层权力理论

Assessing Managerial Power Theory:A Meta-Analytic Approach to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CEO Compensation 评价管理层权力理论(MPT):用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CEO薪酬的的决定因素 Marc van Essen(Utrecht University). 2015, Journal of Management:164-203 一、提出问题 尽管对CEO薪酬的研究在不断增加,但是关于形成高管薪酬类型的基本决定因素,各学科之间仍缺少共识。 这种缺少的共识最常见的在: 一方面:提倡基于市场解释的经济和金融学者 另一方面:经济和金融学科之外的学者挑战这些解释,他们主在薪酬实践创新过程中强调权力、社会心理过程和机构环境的重要性。 这种差异引起了更多有创造性的讨论,最近对纯粹基于市场解释最杰出的挑战是管理层权力理论(MPT)。这个理论由Bebchuk and Fried (Bebchuk& Fried, 2004; Bebchuk,Fried, & Walker, 2002)推动。 这个理论框架的核心是对代理理论最优契约假设的一种直接挑战。最优契约理论中,董事会致力于和高管在薪酬安排上达成正常交易;这种正常交易可以通过建立高管和股东利益最紧密连接的薪酬机制来解决代理问题。 相反,Bebchuk and Fried(2004)发现,董事会很少致力于建立这种正常交易,因为企业特殊的结构和社会心理机制会对董事会制定高管薪酬的决策过程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所以CEOs通常会拥有比董事会更大的权力。这些机制为董事会提供了了新的动机来挑战薪酬安排,而这样的安排更偏向高管的利益而不是股东的利益,也就是董事会提供了更高层次的薪酬以及与业绩不太相关的薪酬。 MPT的目标不是反驳代理理论,而是去深化,通过提出管理层权力和它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引起了对最优契约假设的质疑。 一些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学者用了多种类型的证据反过来批评了MPT,虽然他们对MIP 范围和影响提出了很重要的问题,但是对于MPT有效性,他们没有提供有效的决定性的证据来反驳。Bebchuk and Fried(2004)已经直接提出了对这些批评的直接抗辩。 最重要的是在公司层面,大部分挑战没有基于对管理层权力和薪酬支出指标关系的直接检验。相反,这些批评倾向于集中在集团层面相关的董事会独立性、薪酬、公司业绩和CEO 更替。 因此,我们主张用两个核心的问题来检验MPT的有效性: 1.比董事会拥有更多权力的CEO是否比拥有较少权力的CEO有更高的薪酬? 2.比董事会拥有更多权力的CEO是否有跟公司业绩不相符(对公司业绩不敏感)? 已经有大量和多样的研究在公司层面实证检验了这些关系,然而这些文献仍然是不确定性的,特点就是不同的和冲突的发现允许支持者和反对者对不同的结论进行论证。所以,现阶段需要一个对现存文献更严格的评价方法,能够巩固这种混合的实证发现以及从薪酬水平和薪酬业绩敏感性的角度来评价对MPT有效性的一般解释。 这篇文章我们用元分析的方法提供了一种对现有文献巩固和评价。

管理学第二章 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管理学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1. 三大主流学派: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儒家提出人性善的 人性假设,依此相应提出施仁政,德治礼制的管理方式,用礼制规范和道德化感染的手段,实现治国的目的;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法家与儒家相反,提出人性恶的人性假设,因而力主推行法制,并以刑治为手段,通过严刑重罚推法护法,实现治国的目的;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道家提出人性自然的假设,认为“道法自然”,“无为而万物化”,主张以弱小胜刚强,以反求正,以实现至德之世的理想境界。 2.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顺道:老子《道德经》“无为而 治”,顺其自然(国家不(少)干涉个人活动),“道法自然”,抓大放小(授权、分级),“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重人,孔子(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仁义”性善论。《吕氏春秋》:得贤人,国无不安,失贤人,国无不危。 3. 人和(调整人际关系),守信(诚信),利器(技术),求实(实 事求是),对策(预测,运筹),节俭,法治。 西方古代的管理思想 4. 古埃及:著名的管理活动;金字塔、兴修水利。管理思想:分权: 法老——神权、军权,宰相——司法、行政、经济;管理跨度的实践者——每一位监督者大约管理10名奴仆。 5. 古巴比伦:中央集权:国王——司法、行政、军事,官吏——贯彻 国王政令;汉谟拉比法典:国家行为的准绳。 6. 古希腊:色诺芬的管理思想——《家庭管理》(《经济论》):首 先提出了经济管理的研究对象: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自己的财产的问题,提出了管理水平优劣的判别标准问题:财富是否得到增加,且认为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得到更多的财富;认识到了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加强人的管理;分析了分工的重要性。 7. 古罗马:首先意识到了现代企业的某些性质;发展了一些类似工厂 的体制,且用建立公路体系的办法以保障军事调动和商品分配;第一个采取类似现代股份公司的形式向公众出售股票;在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中,罗马人具有了集权、分权再到集权的实践经验;罗马人长期军事生涯中具备了遵守法律的品格,有具备了分工和权力为基础的管理职能设计的能力;奴隶主的思想家贾图、瓦罗等对管理人员的选择标准的论述,丰富了古代经济管理思想。 8. 评价:古代管理思想具有直观性,历时局限和阶级局限性。 9. 西方近代管理理论的出现:

MTP目标管理的含义

目标管理的含义 目标管理理论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率先提出来的。德鲁克认为,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与目标管理紧密相关的是绩效考核,在某种程度上,绩效考核完全可以视为目标管理的一部分。如果光有目标而没有每阶段的绩效考核,那么这个目标可能永远不会有实现的一天。要真正实施目标管理,就必须以绩效考核为后盾。 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首先,他们必须一起确定企业的航标,即总目标,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使目标流程分明。其次,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各级职能部门制定自己的目标。再次,为了实现各层目标必须权力下放,培养一线职员主人翁的意识,唤起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除此之外,绝对的自由必须有一个绳索——强调成果第一,否则总目标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实质内容。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每个人的工作,则企业的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时,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只有每个管理人员和工人都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整个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励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他还主张:在目标实施阶段,应充分信任下级人员,实行权力下放和民主协商,使下级人员进行自我控制,独立自主地完成各自的任务。成果评价和奖励也必须严格按照每个管理人员和工人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实际成果大小来进行,以激励其工作热情,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目标管理提出以后,便在美国迅速流传。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由恢复转向迅速发展的时期,企业急需采用新的方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以提高竞争能力,目标管理的出现可谓应运而生,遂被广泛应用,并很快为日本、西欧国家的企业所仿效,在世界管理界大行其道。 目标管理的具体形式各种各样,但其基本内容是一样的。所谓目标管理乃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

管理学重点知识归纳--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选、填★★★) (1)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性善论,倡导:“内圣外王”,追求中庸之道,主张仁政德治,强调以德治国,以仁治国。 (2)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人性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不作为,先有为而后无为)、顺其自然,柔性管理。 (3)法家思想:性恶论,代表人物韩非子,商鞅变法,主意法制刑治,强调以法(王法)治国(不同于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兵家思想:《孙子兵法》,兵法经营。 2.外国早期的管理思想(选、填★★★) (1)亚当·斯密(英国)被称为“自由经济之祖”,提出了经济人假设和劳动分工学说,著有《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2)马萨诸塞车祸(美国)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管理开始成为一种职业-职业经理人,横向管理分工开始出现,有利于管理理论的产生; (3)欧文(英国)的人事管理,被后人眷为“人事管理之父”,人是“活的机器”是“环境的产物”,开始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但仍是经济人。 (4)巴贝奇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被后人眷为“计算机之父”。 (5)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代替了(公司)利润分享制度,实质是按某一部门业绩来支付该部门职工的报酬。 (6)哈尔西的奖金方案,给予工人“保证工资”+超额奖金。 (7)丹尼尔·表卡勒姆,建立严密而明确的规章制度。 3.古典管理论(以经济人为假设、组织类型为机械式/无机式组织)内容(选、填★★★★★) 古典管理论包括科学管理论和组织管理论。其中,泰罗(美国)的科学管理理论标志着管理学形成,科学理论的诞生,有三大著名实验,金属削切实验、搬运生铁块(工作定额原理)和铁锹实验(工作标准化原理),其著作有《计件工资制》《车间管理》(均为1895)《科学管理原理》(1911)《在美国国会上的证词》(1912)。 而组织管理理论又包括法约尔(法国)的一般管理理论(或管理过程理论)(五大职能+六大基本活动十四条原则)、韦伯(德国)的行政组织理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以及巴纳德(美国)的组织理论(社会系统理论)。 需要注意的是,泰罗的代表著作有《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科学理论的诞生),被后人誉为“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代表著作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被后人誉为“一般管理之父”和“管理过程理论”之父;韦伯的代表著作有《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被后人誉为“组织理论之父”;巴纳德代表著作有《经理人员的职能》,被后人誉为“近代管理论之父”(注意区分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之父”)。 4.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选、填、简答★★★)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工时研究(科学管理的基础) 与工作定额质理;(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挑选一流的工人); (4)标准化; (5)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6)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离;(7)用科学的方法代替经验管理; (8)实行“职能工长制”; (9)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论述题还需回答缺陷:泰罗把工人看作“经济人”;重视技术因素而忽视社会心理因素;局限于较低的车间生产层次,没有解决企业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