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族关系史期末论文

中国民族关系史期末论文

中国民族关系史期末论文
中国民族关系史期末论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民族关系史期末论文

浅谈华夏民族的形成

——摘要:“华夏”一词,中国人经常使用,或自称是“华夏民族”,或称中国为“华夏”。关于“华夏”一词的来历,《说文》将“华”解释为“荣”,将“夏”解释为“中国之人”。这里的“中国”即指“中的”、“中州”、“中土”等,在春秋时期一般包括郑、蔡、沈、申、息等国。本文就华夏的形成做简要的探讨。

关键字:华夏途径标志汉族

一.华夏一词的由来

华夏一般作为代称中国,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著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炎帝部落、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民族”,即为“炎黄子孙”。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始祖。黄帝之后,最著名的有唐尧、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又称夏禹、大禹。夏大禹治水有功,继位于

舜当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夏朝在上古为中央大国,“夏人”即为“中国之人”,“华夏”即为中国的代名词。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华夏”久而久之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华人、华族、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华、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裔”作为四方,相对而言。与四夷对称,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

什么是“华”?《说文解字》说:“华,荣也。”也有人说,起源于地名。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古人解释说:“冕服采章曰华”,这和披发左衽的夷狄不同,因河洛先民自炎黄二帝以来,已是着冠冕博衣大带采饰。这种服饰实际上就是图腾崇拜。“华”“花”二字古代通假。炎黄二帝是以有虫乔氏为母族的,而活动于洛阳西北平逢山的有虫乔氏是以蜜蜂为图腾的。蜜蜂采百花而成蜜,自然由对蜜蜂的崇拜延伸到对花的崇拜。炎黄子孙称自己为花(华),也应该初源于此。

“夏”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这里的“中国”指古代河洛地区。更深一层讲,“夏”实际上应是源于山鸡。山鸡古称夏翟,简称夏。《尚书·禹贡》有“羽畎夏翟”之语。孔颖达《正义》曰:“《释鸟》云:…翟、山雉?。此言夏翟,则夏、翟共为雉名。”古人以山鸡羽作舞具,称为“舞夏”。《周礼》有一种官职叫染人,其

职责是染丝帛,称“染夏”。原因是经染色后,丝帛五色斑斓,色似山鸡。古人认为,河洛地区为山鸡聚集地,《尔雅·释鸟》说:“伊洛而南,素质五采皆备成章曰翚。”翚即一种羽毛鲜艳的山鸡。

山鸡称为夏,又称鸫(音洛),郭璞在对《山海经·西山经》的注释中提出过这种观点。这些都说明,洛河、洛邑的得名与山鸡(夏)有不可忽视的联系。后来建都偃师二里头的夏王朝以“夏”为号就应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华夏族正是因为对鲜花、山鸡这两种“五采皆备”的生灵十分崇拜而自美其名的。

唐人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族在形成过程中,与夷、蛮、戎、狄不断渗透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国的早期历史。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出现了。其后,华夏族也曾称为秦人、汉人,甚至唐人。更后来的“中华民族”一称,则是涵盖了我国境内所有(56个)民族。

中国可信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伪孔传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自此华夏一词便慢慢形成了。

二.华夏民族形成的途径

关于“华夏”与“华夏族”的形成,考古学家马世之在《试析炎黄文化的发祥地》一文中有不同的解释:“炎黄文化即早期华夏文化。中国古代华夏集群的主体系由炎帝族与黄帝族构成,‘华夏’一词的由来同炎黄文化直接攸关。关于‘华’,不少学者认为,《周礼》和《国语》中提到的华即华山,古代华山就在河南境内,很可能即今嵩山。或谓源自‘华阳’。《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三十三年,客卿胡伤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击芒卯华阳,破之。’《集解》谓:‘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正义》谓:‘《括地志》云:故华城在郑州管城县南三十里。《国语》云史伯对桓公,虢、郐十邑,华其一也。华阳即此城也。’华阳城位于新郑县城北约20公里的华阳寨……”马先生还以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编年记》载有:“三十四年,攻华阳”作为印证,说“华阳”就是今新郑的华阳故城。还引用著名考古学家唐兰《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微》释命簋铭说“华,地名,……在今河南密县,西为嵩山,是夏族旧居,所以华即是夏,中华民族起于此”。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传说活动于河南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的夏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华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论战,黄帝战胜了炎帝,华夏族就此产生。宋老师有讲到道法自然,舍园老师提到《易》为群经之首,火文明之前的产物!也就是说华夏文明有一部分本身就是自然

法则创造的文明,而后随着火文明的诞生,炎黄合族创造了华夏文明,这两部分才是真正的华夏文明的创造者,即自然和华夏先人!这也是为什么华夏文明自诞生起就会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原因!这个理念让华夏族迅速强大和适应环境,也成为这个文明坚定主导者和开发者,深刻的影响了人类的发展模式!有人认为华夏文明是地域文化的融合组成,这只是某些学者的融合论所致,这些地域上的文明源头还是一致的,可以看各新时代的玉器的琮,外方内圆,良渚上溯到6500年,而河图成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二万五千年前,多源头说法大可不必理会,多分支说法可以接受!史前区域文化中没有易之理念和礼器外方内圆的物化展示,是需要仔细鉴别其族群。

三.华夏民族形成的标志

我国古老部族从周初以来个部族融合的漫长历程,到春秋战国,之后国家制度的完善,已经形成一个具有共同居住地域,共同语言,共同民族意识,以及文明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和各地区间商业经济联系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民族。

自炎黄合族,华夏族就开始统治亚洲天下!这里的天下,包括中央之国,诸侯国,方国,部族等。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尤为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

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等。

一只龙与一只凤组成,意思代表阴阳,也就是男女,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中国历史发展大部分,所以延续了中国最古老的动物龙,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龙飞凤舞,是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民族标志。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

综上所述,华夏民族不再是具有狭隘的血缘民族,而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概念。这就是说,在我历史上,华夏部族走完自己的历程,由华夏部族和其他古老部族融合而成的华夏民族,从战国开始,已经以其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东方。

法制史选修课期末论文

法制史选修课期末论文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选修课期末论文中国法制史 安徽财经大学

浅谈中国法制史 通过本学期选修中国法制史的学习过程,对中国古代法制史有了一个初步的、全新的认识。法制作为历朝治理国家和管理经济、社会生活的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和完善的。由于历史的发展是曲折复杂的,法制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极其纷杂的现象。但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国法制发展史,从总体上说,“因时变革,不断发展、完善”是法律制度演进的主旋律。因此,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科学地认识和阐述。 在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律典是国家的刑法典,其内容是对有关违反国家和社会基本制度以及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犯罪行为进行刑事处罚的规定。律典属于刑事法律的范畴,只是诸多法律中的一种。从古代法律的立法形式看,不仅名目繁多,有关法律形式的名称以及各朝注重的法律形式也不尽一样。如秦有律、命、令、制、诏、程、式、课等;汉有律、令、科、品、比;晋为律、令、故事;唐有律、令、格、式;宋于律令、格、式之外,重视编敕、又有断例和指挥;元有诏制、条格、断例;明、清两代于律和各种法律形式的单行法外,广泛适用例等。此外,历朝还颁布了多种法律形式的地方法规。每一种法律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以唐代为例,“律”是有关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令”是指国家组织制度方面的规定和行政命令,“格”是皇帝临时颁布的各种单行敕令、指示的汇编,“式”是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的办事细则,各种法律形式共同组成唐代法制发展史,是推动中国古代法律法制不断走向健全完善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法律思想是中国法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法制史必须与研究中国法律思想史相结合,这样才能深刻揭示法律形成的深层原因,揭示法律思想对立法司法的影响。中国历朝的立法和司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法律思想指导下制定和实施的。在封建社会中后期法律不断完善、历朝颁行了上千部法律的情况下,法律思想反而一成不变,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固然,封建社会中后期历朝奉行的是经官方改造了的儒家法律主张,其发展变化是在儒家学说的总框架内进行的。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不断变化和治国实践的需要,儒家的法律思想也在调整和发生变化。 从世界历史上看,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发展演变有其明显的特色,这种特色就在于中国传统文明的发展进程一直延续,没有中断。自古至今,“刑、德”被视为治国安邦的两套良策,所以刑法和刑罚为中心的古代法律制度也就必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演变,法也从原始简单的习惯,逐渐向着结构严谨、富于哲理的模式过渡,中国历史上法律的变革,实质上代表及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与人关系的根本性问题所作的思考,集中、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念。所以,刑罚作为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发展与变化,实质上也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浓缩。刑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代不同的当权者亦有不同的举措。但是总的发展趋势是原始的野蛮、落后、残暴向着文明、慎刑方向发展。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史(1949.10以后)阶段特征及通史整合: 阶段分期:1949.10——1956底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1957.1——1966.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5——1976.10“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阶段特征: 1、1949.10——1956年底过渡时期 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尚未完全清除,不甘心失败,因此,当时政治上主要的任务一方面还是要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如,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解放区进行土改、镇压国民党特务等等,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另一方面,人民民主政治建设已经开始,如,逐渐建立和形成人代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 经济上:建国之初,主要是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业已崩溃的国民经济,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从1953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和一五计划(生产力)。 文化上:新中国成立后,思想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如《论十大关系》(1956)等。在文艺和科研领域,新中国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如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杨沫《青春之歌》等。教育上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 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这一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具体表现为“一边倒”。外交成就:同苏联等17国建交;1953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等。 2、1957——1966.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8年,“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 经济:“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核心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起开始恢复发展 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法建交;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 思想: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1966.5——1976.10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政治:“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 ?民主与法制被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经济:“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但由于周恩来(1973)、邓小平(1975)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思想:极“左”思潮泛滥。 外交:对外关系重大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76年之后) 政治:形成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进一步完善三大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中国近现代历史考博真题

中国近现代考博题 2011北大 中国近代史 名称解释(8个,40分): 裨治文(1801年-1861年),美部会传教士,响应新教第一位来华传教士英国人马礼逊(R.Morrison)的呼吁,而来华的第一位美国传教士。 1830年2月25日,他从波士顿来到广州。当时中国尚不可能公开传教,他主要是向马礼逊学习汉语,以及进行其他一些准备工作。担任英文《中国丛报》的编辑,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情况。他还担任过林则徐和美国公使顾盛的译员,到虎门亲眼观看焚毁鸦片的场景(1839),曾劝阻中方代表说,英国是打不过的。鸦片战争结束后,曾到澳门望厦村亲身参加订立了中美《望厦条约》(1844)。 1841年获纽约大学的神学博士的学位。1847年以后,他移居上海,参加《圣经》的翻译工作。直到1861年在上海去世。完成的裨治文译本(Bridgmans Version)将“God”翻译为“神”而不是“上帝”。一般认为,这个译本比以前的其他译本译笔忠实,切近原文。1854年5月,随美国驻华公使麦莲从上海进入太平天国辖区考察,回上海后发表《调查报告》,否定太平天国。 在上海期间,在翻译圣经之余,他和妻子还创办了上海第一所女校裨文女塾(1850年,在老西门外,后来的裨文女中)。 清史稿 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 1924年成立的,全称是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常委确定它为全国实行训政之最高指导机关。它处于国民党和政府之间。它历经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在每个时期其地位和职能都有所变化。 1926年1月23日,国民党二届一中全会通过《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组织条例》,确定政治委员会隶属中央执行委员会,为中央执委会特设的政治指导机关。推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为中政会主席。 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因汪精卫去职,4月推选谭延闿继任中政会主席。 1926年7月6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全体会议决定政治委员会与常务委员会每星期合开会议一次,此会定名为“中央政治会议”。7月13日,中央常务委员会推举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等21人为新组成的中央政治会议委员,由蒋介石任主席。 1927年3月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取消此前常务委员会与政治委员会合开的“政治会议”,推举汪精卫等15人组成中央政治委员会,以汪精卫、谭延闿、孙科、徐谦、宋子文、顾孟余、谭平山7人组成主席团。4月,蒋介石在南京另设中央政治会议,以胡汉民为主席。 1927年9月,宁汉合流,组成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特委会决定撤销“中政会”。特委会结束后,1928年1月,中政会恢复。 1928年2月2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通过《政治委员会改组案》,“政治委员会”改称“政治会议”。3月7日,蒋介石被推举为“中政会”主席。

2014-201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4年秋季划期末考试高二年级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2.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台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3.《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日太公,母日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君权神授”思想 C.“天人感应”思想 D.“人伦者,天理也” 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实现了儒家的 A.道德化和宗教化 B.政治化 C.世俗化和普及化 D.哲学化 5.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6.法国作家雨果:“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雨果在这里 A.说明中国传统科技缺乏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B.认为当时中国政治制度保护了科技发明 C.指出西方自然科学完全源于中国古代科技 D.否认当时中国人的发明能力和创造能力7.“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的再现了客观历史 B.正确评判了历史人物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中国法制史)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中国法制史)刑法题目 1、论古代的死刑 2、论流刑 3、论充军刑 4、论肉刑的废除 5、论族刑 6、论赎刑 7、论古代”减死贷命”之刑的设计 8、论清代的监禁刑 9、论无期徒刑在近代的确立 10、论管制刑 11、论古代妇女犯罪 12、论古代妇女的法律的地位 13、论古代疯人犯罪 14、古今疯人犯罪之比较 15、论古代老人犯罪 16、论古代法律对老人的优待 17、论老人法律地位在近代的变化 18、论残疾人犯罪 19、古今残疾人犯罪之比较研究 20、论化外人犯罪

21、论古代犯罪的年龄要件 22、格杀勿论研究 23、论古代因时制宜的刑事政策 24、论古代因地制宜的法律原则 25、论”刑罚世轻世重”原则 26、论古代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 27、”刑不上大夫”论 28、论古代的共同犯罪 29、论古代的”屡犯罪” 30、古代屡犯罪与现代累犯之比较研究 31、论古代的俱发罪 32、古代俱发罪与现代数罪并罚之比较 33、论复仇制度 34、论比附原则 35、比附与罪刑法定之比较研究 36、古今杀人罪之比较研究 37、论古代的盗罪 38、论保辜制度 39、”论心定罪”研究 40、”原情定罪”与中世纪欧洲”严格责任(或法定责任)”原则之比较 41、论”准五服以制罪”

42、”存留养亲”研究 43、容隐制度研究 44、论从”准五服以制罪”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转变 45、论”五刑”体系之废止与近代刑法体系之确立 46、论近代中国刑法中的”亲属加重原则” 47、论《大清新刑律》(背景/精神/体力/原则/概念/语词) 48、论罪刑法定原则在清末民初之确立 49、论近代刑罚易科制度 关于中国法制史推荐论文题目 50、古今刑罚易科制度比较 51、论古代自首制度 52、古今自首制度比较研究 53、清代刑罚研究 54、劳役刑在古代刑法体系中的确立 55、论徒流刑中心刑罚体系的确立 56、论清代的”监候待质”制度 57、论古代的赦免制度 58、论古代的保释制度 狱讼题目 59、论古代的”地域管辖” 60、论古代的”级别管辖” 61、论刑讯

中国近代史各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 1、19世纪中后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①政治: 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 ●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③思想: ●开始向西方学习, ●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 ④外交: 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⑤军事: 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政治: ●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 ●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如戊戌变法、义和 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②经济: ●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③思想: 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兴起维新思潮、实业救国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潮。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①政治上: ●军阀政府专制独裁,对外卖国; ●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②经济上, ●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 ③思想上: 新文化运动兴起,大力弘扬民主科学。

4、十年对峙时期 ①政治上: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 ●国民党政府实现名义上的国家统一; ●中共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走工农武装据的道路,在南方建 立革命根据地; ●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 ●国民党对中共红军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并迫使红军长征; ●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由“不抵抗”政策到“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再到联共抗日。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日益转向民族矛盾。 ②经济上: ●民族工业有较快发展; ●官僚资本的开始形成; ③思想上: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5、抗日战争时期 ①政治上: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实现全民族抗战; ●形成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为依存; ●国民党官兵在正面战场进行了英勇抗战,共产党在敌后战场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斗 争; ●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尖锐斗争,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中共在维护统一战线的前 提下,进行了坚决反击; ②经济: 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和国统区迅速膨胀的官僚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大规模掠夺,使民族企业大量破产。 ③思想上: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成熟。 6、解放战争时期 ①政治上: ●国共两党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斗争; ●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粉碎进攻,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追歼残敌。 ②经济上: 在三座大山(特别是美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的挤压下,民族工商业日超萎缩。 ③思想上: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略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文化交流与整合(一)

略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文化交流与整合(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共同体。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2%以上,其他55个少数民族合计只1亿人。就人口说,少数民族不到全国人口的8%,但就居处地域而言,民族聚居地区约占中国幅员的2/3。在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以这一文化为纽带,使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虽然经历过历史上多次的大动荡、大分化,也发生过民族间的相互战争和摩擦,但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仍然把中华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是什么原因能使中华民族具有如此大的凝聚力呢?众所周知,民族是以文化来区别的,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倘若各民族间不能找到文化的共同点,不能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学习和借鉴彼此的文化成果,那么民族的畛域就很难打破。反之,若各民族之间能够有文化的交流与认同,那么民族之间的差异就会被认同感、和谐感所淡化而相近相亲。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正是依靠文化的交流;推进文化的整合和融合,从而形成“一体多元,多元一体”的格局,即各个民族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文化个性,各民族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关系。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和谐与交流是形成中华民族的主要因素,兹仅就中国民族史上的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数例,以探讨和谐与交流在其中的主导作用。一、和谐与交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民族的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的普遍现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融合紧密相关。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民族融合的大浪潮。而每一次浪潮都发端于民族的大迁徙、大汇合、大交流。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以及元代、清代等时期发生的南方、北方民族大迁徙、大交流,都使许多一度活跃于历史舞台的古代民族(部族)融入其他民族之中,例如汉代的匈奴。三国的乌桓、南北的鲜卑、隋唐的吐谷浑、党项等等。还有些古代民族虽然现在还存在,但除了血统的差异外,在文化上已不再具有什么民族特点,例如满族、土家族等等。当满族最初入关。定鼎中原之时,强烈的民族畛域观念,曾因雉发这样的文化习俗差异而大规模流血,但经过300年之后,满汉在文化上已再难找到什么差异。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其实也是一个混合众多民族成分的民族共同体。现今一般将汉族的祖族认定为“华夏族”,祖先认定为炎帝、黄帝。考“华夏”一称始见于周代文献,到了春秋之时才以“华夏”作为民族称呼。“华夏”一词源于炎帝与夏禹。传说炎帝族兴起于“华山”(古代对秦岭的称呼)之野,炎帝与黄帝是“兄弟”。黄帝之后的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故中原这一地区的民族被称为“华夏”,《尚书正义》说:“华夏,谓‘中国’也。”《尔雅.释诂》说:“夏,大也。”可知“华夏”一词是用以区别中原地区的民族与其周边的民族(史称“四裔”。即东边被称为“夷”的民族,西边被称为“戎”(羌)的民族,南边被称为“蛮”的民族,北边被称为“狄”的民族)。但“华夏”实际上也并非全为中原之旅,炎帝族、黄帝族都与居于西北高原的“羌”族颇有渊源。“炎帝以姜水成”,而凡从“姜”字均与“羌”有一定关系。黄帝据史载原居于“昆仑之丘”,其先本活动于青藏高原东部,那里亦是“羌、戎”之地。夏代的开国之君禹更是“长于西羌,本西羌夷也”,可见“华夏”之先就已融入了一部分从青藏高原东迁的“羌”系民族成分。此后“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融入许多民族成分,而发展成后来的汉族。可以说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一个历史时期汉族所包含的民族成分都不同,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有一些古代民族或部族融合进来。虽然,在汉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依靠强迫力量而使其他民族、部族“同化”于汉族的情况,但从主流和总体上看,则主要是因为文化的交融与吸引而促使民族融合。拓跋鲜卑的汉化就是一个例子:拓跋鲜卑原属于“东夷”民族,最早活动于大兴安岭以北的呼伦贝尔草原一带,以游牧狩猎为生。公元四世纪前期曾一度在今内蒙和林格尔北建立“代国”,不久为前秦所灭。拓跋硅时于公元386年重新建立代国,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迁都平城(山西大同)。到孝文帝时又将都城南迁至洛阳,由于北魏国家的统一和扩展,鲜卑民族从边疆逐渐深入中原腹区,与汉族和谐相处,相濡以沫,原有的民族畛域被冲破,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于是,给民族融合创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博笔记-考博重点-考博经验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博笔记-考博重点-考博经验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4人,下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学两个专业。 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下设4个方向,分别是刘悦斌的中国近代化史以及中国近代化对外关系史;韩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及中国当代政治与社会。 一共有位2博导,本专业一共有4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考试的科目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14中国近现代史③314中国近现代文献和史料。复试加试科目: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研究。 三、导师介绍 刘悦斌,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文史教研部,职务:文史教研部。 韩钢,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共党史教研部。 四、参考书目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高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郑建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概论》,蒲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出版社。 7、《毛泽东思想概论》,庄福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邓小平理论概论》,奚广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顾海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李景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复试加试参考书同初试。 五、党校考博英语 党校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20题20分的词汇,10分的完形填空,5篇40分的阅读理解,15分的英译汉翻译,15分的作文。党校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党校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柒伍陆壹,伍贰玖,叁伍。 六、党校考博专业课 考博就是考专业课,专业课定生死。对于专业课的复习,可不仅仅是看看参考书就可以的。我们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专业课的辅导一共有五轮,第一轮是对核心参考书的分析讲解,主要是理清学科的发展史,掌握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提出背景和评价,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学科框架,第二轮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常考专题的讲解,是对一一轮和深化和凝练,第三轮是针对真题的难度深度广度灵活度和缜密度以及出题老师的特点,就出题老师的学科背景,研

浅谈对中国法制史的认识 论文

浅谈对中国古代法制史的认识 2011在职法硕刘雯婧学号:20113030 通过系统的学习,对中国古代法制史有了一个新的全面认识。法制作为历朝治理国家和管理经济、社会生活的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和完善的。由于历史的发展是曲折复杂的,法制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极其纷杂的现象。但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国法制发展史,从总体上说,“因时变革,不断发展、完善”是法律制度演进的主旋律。因此,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科学地认识和阐述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是推动中国古代法律法制不断走向健全完善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回顾中国古代法制法律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个重视历史的国家,从其产生之时起就十分重视各类历史的记载和研究,法制史也不例外。最早记载中国法制内容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古籍《尚书》。最先使用“法制”一词的是春秋时期的史籍《左传》和《国语》。而且,自先秦到清朝,各代学者对当时法制和法制历史的研究始终没有中断,并编写出许多关于中国法制的史志和类书。其中,最早最典型的当属《汉书·刑法志》。从此点而论,中国法制史学科最迟形成于汉朝。 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学者又用较新的方法发掘并整理了一批中国法制史资料,撰写出许多中国法制史论著。尽管这些论著,由于时代的影响和学者本身的局限性,而存有许多需要商讨之处,但其毕竟为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二、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法制 “礼”和“刑”是两种社会规范,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法治文明基石,前者为指导性,强行性规范,以道德教化、伦理感化为基本取向。后者为禁止性、惩罚性规范,以刑罚制裁、强制镇压为主要手段。二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共同完善了中国传统法律体系。 1、中国古代法律最初是通过中原地区各个部族之间的兼并征服战争与联盟融合过程以及宗教祭祀礼仪等社会活动产生的。具体表现为“刑始于兵”和“礼源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因而分别形成了礼和刑两种不同的法律渊源,法治文明体系贯穿着礼刑并用原则。 2、中国古代法律起源发生在以家族宗族组织及其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建立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或史实归纳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或史实归纳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三、19世纪40-60年代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转折。请概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 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实或特征。 政治:列强入侵,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和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破坏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关税自主权、司法权和领海权;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出现近代买办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存;革命任务变为反封建和反侵略;革命性质变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发展; 经济:外国资本主义(外资企业)入侵;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破坏中国经济主权;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一定发展;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传播了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促使新的经济成份出现;促进民族工业的兴起;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思想:传统思想观念受西方文化冲击;向西方学习,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进程;代表人物: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搜集西方情报;编译书籍和报纸;著书和了解世界各国情况;没有引起知识分子的共鸣和没有付诸行动;

社会生活:西装传入、长袍马褂仍流行;旗袍;西餐;租界出现西式住宅;外国人在华开办邮政业务;自行车传入中国;在华传教士办报;(注意引起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见资料书137页) 四、19c60-90年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 阶段,试从经济、政治、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发展等方面概括该阶段的阶段特征或史实。 政治:列强继续发动侵华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出现边疆危机;瓜分狂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进一步遭受破坏;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内地;允许列强在华设厂,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列强对中国政治贷款;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贷款偿还债务;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试图挽救清政府;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早期维新派形成;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筹划海防、建立海军;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与学习西方相结合,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经济:列强在华设厂,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洋务运动和洋务经济发展和破产;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出现民族工业的发展高潮; 思想: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自强和求富;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早期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严复)思想; 社会生活:西菜馆开办、西餐成为时尚;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废除缠足;铁路建设——唐胥铁路;航运业——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邮政开办——1896大清邮政 局;1877年有线电报开办;1882年电话传入;办报——1883《昭文新报》、维新 派办报—《强学报》《中外纪闻》《事务报》;电影——1896年放映西洋影戏;五、20c前20年(1919年五四运动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成和深化时期,是中 国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试从经济、政治、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发展等概括该阶段的阶段特征或史实。 政治:列强继续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会形成和深化;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侵华政策从“瓜分” 转为“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王朝、袁世凯和多派军阀作为殖民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合流;清政府反动本质进一步暴露;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义和团运动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主共和制确立;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和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复辟帝制;北洋政府的反动统治;孙中山反袁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和民主、科学的提出; 社会生活:西装流行;中山装;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开展;婚姻自主;丧礼简化;增加国庆、元旦等节日; 自行车大街小巷出没;有轨电车;中华邮局开办;报纸发展——《民报》;杂志—《新青年》;电话领域发展;国产电影发展;铁路—京张铁路修建;航空业起步—福建马尾造船厂研制水上飞机;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内部资料-考博试题答案-考博经验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内部资料-考博试题答案-考博经 验 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4人,下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学两个专业。 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下设4个方向,分别是刘悦斌的中国近代化史以及中国近代化对外关系史;韩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及中国当代政治与社会。 一共有位2博导,本专业一共有4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导师介绍 刘悦斌,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文史教研部,职务:文史教研部。 韩钢,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共党史教研部。 三、参考书目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高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郑建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概论》,蒲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出版社。 7、《毛泽东思想概论》,庄福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邓小平理论概论》,奚广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顾海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李景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复试加试参考书同初试。 四、党校考博英语 党校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20题20分的词汇,10分的完形填空,5篇40分的阅读理解,15分的英译汉翻译,15分的作文。党校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党校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柒伍陆壹,伍贰玖,叁伍。 五、党校考博专业课 考博就是考专业课,专业课定生死。对于专业课的复习,可不仅仅是看看参考书就可以的。我们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专业课的辅导一共有五轮,第一轮是对核心参考书的分析讲解,主要是理清学科的发展史,掌握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提出背景和评价,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学科框架,第二轮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常考专题的讲解,是对一一轮和深化和凝练,第三轮是针对真题的难度深度广度灵活度和缜密度以及出题老师的特点,就出题老师的学科背景,研究重点,上课的笔记讲稿,论文,研究课题成果等进行深度讲解,第四轮是就最新的理论前沿和学科热点结合现实的热点进行拔高应用性讲解,最后一轮是模拟练习,教会考生怎么破题,怎么安排结构,怎么突出创新点等答题技巧。相信经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2.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3.古代周朝的五种酷刑是指、、、、。 4.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5.“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一书中提出的。 6.《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7.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是指、、、、。 8.禅宗真正形成为宗派,应从唐中叶(公元7世纪下半叶)算起,被推尊为禅宗六祖,是禅宗正式诞生的标志。 9.宋代理学朱陆之争指的是和两大思想家的斗争。 10.《明儒学案》的作者是。 11.战国末年的为法家思想的总结者。 12.“,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句话表现了孟子的思想 13.“尚贤”“尚同”思想是的思想主张。 14.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它以五德相生关系说明王朝更替,这五德的先后顺序为:、、、、。 15.“荆公新学”是北宋改革者的思想内容。 16.《周易》中八卦是指、坤、、、艮、、兑。 17.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斗筲之性”、。 18.《中说》的作者是唐代。 19.理学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往往是不分的,这在二程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反映在“格物致知”和

这两个命题上。“格物致知”一词源于。 二、名词解释 1.性恶说 2.“大宗师” 3.“参验说” 4.名辩思潮 5.正始之音 6.性善论 7.谶纬8.“言不尽意” 9.《五经正义》 10.经世致用 11.“反者道之动” 12.黄老学派 13.玄学 14.洛学学派 15.公羊三世说 16.“天人感应” 17.“效验”学说 18.鹅湖之会 19.“致良知” 20.中体西用 三、简答题 1.简答墨子的“尚贤”思想。 2.简要谈谈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势、术思想。 3.什么是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4.法家韩非对朴素唯物主义的贡献是什么? 5.“本无”“即色”“心无”三宗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6.简答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7.如何评价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8.简答桓谭批判谶纬迷信的主要论点? 9.谈谈王夫之“继善成性”观点的主要内容。 10.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谈谈他的“仁”与孔子有哪些不同? 11.《庄子注》的作者是谁?他们对《庄子》作了哪些解释发挥? 12.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论述《易传》的思想体系。

2018年中国法制史论文题目113个

2018年中国法制史论文题目113个 1、论中国国家与法的起源 2、中国古代奴隶制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从云梦秦简看战国秦代的法律制度与立法精神 4、秦汉时期封建行政法律体制的确立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律典的发展定型 6、论魏晋南北朝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 7、论汉唐时期封建法律制度的儒家化 8、论唐代司法制度的重大变化 9、论宋代的编敕 10、宋代的民事法律规范 11、论元代的法律特色 12、评明代的重典治吏 13、析清代的文字狱 14、试评《大清民律草案》 15、太平天国法制初探 16、试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司法制度 17、南京国民党政府(国民党法律体系初探 18、延安时代的法制理论与实践 19、试论西周的宗法制度 20、试论西周的刑事法律制度 21、试论西周的民事法律制度 22、试论李悝的《法经》 23、试论秦国和秦朝法制的得失 24、汉文帝除肉刑述评 25、“春秋决狱”的由来和影响 26、论“十恶” 27、试论唐律的特点和地位 28、试论唐律中的刑法原则 29、试论唐朝的司法制度 30、试论唐朝的监察制度 31、试论宋朝法律的主要变化 32、试论元朝法律的主要特点 33、试论明律体例和内容的变化 34、试论明清的文字狱 35、试论明清的司法制度 36、评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 37、试论清末的预备立宪 38、论论清末刑事立法的发展变化 39、试论清末的民事立法 40、试论清末的商事立法 41、试论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 42、评《中华民国临时的约法》 43、评北洋政府的立宪活动

44、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宪法 45、评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法 46、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商法 47、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刑法 48、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制度 49、试论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建设 50、试论抗日民主政权的司法制度 51、经济改革是法制发展的先声--从春秋战国清末的经济改革,看中国法制的发展 52、试论中国刑罚制度的发展变化 53、试论中国古代惩治贪官的法律规定 54、试论“重农抑商”方针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影响 55、试论中国传统法制的主要特点 56、中国古代神权法思想论略 57、儒家法律思想评论 58、法家法治理论研究 59、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特征 60、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 61、资产阶级改良派法律思想评述 62、资产阶级革命派法律的思想评述 63、清末修律与礼法之争 64、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与当今法制建设 65、中西法律思想比较研究 66、论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 67、论古代法学与现代法学 68、湖州海岛教案的历史还原与重新评价 69、《南部档案》清代州县诉讼中的“中证”考察 70、论清王朝涉藏刑案处理的司法特色 71、古代中国人的日常法律意识 72、中国古代立法经验镜鉴 73、上海道契特殊法律地位的形成 74、环保法还是消防法之法学历史考证 75、南京国民政府司法官管理探析 76、云南武定环州傈僳乡民控土舍李自孔案的历史考察 77、五代宋初天台宗传法中心的转移 78、法律文书公开古今谈 79、浅析魏晋时期“八议”制度的特点 80、清末法典修订意义刍议 81、民国时期灾民的权利保障 82、清代水事纠纷与政府应对 83、汉朝法律思想变化在汉朝民事法律制度中的体现 84、中国古代以法促廉及其启示 85、近代日本法史学研究方法的分析 86、论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的历史变迁 87、从《洗冤集录》看宋慈司法刑事检验的法律思想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高三二轮复习)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1.政治上:建国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到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巨大。 4.社会生活上: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二、改革开放新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健全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4.文化上: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提倡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社会新风尚出现。

中央党校考博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博参考书、分数线、招生人数,考试难度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博复习指导备考分析-育明考博 中央党校考博招生专业: 80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802哲学教研部(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2中国哲学、010103外国哲学、010105伦理学、010108科学技术哲学、0101z1战略哲学、803经济学教研部、020101政治经济学、804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805政法教研部:030101法学理论、030201政治学理论 806中共党史教研部:030204中共党史

807党的建设教研部:030204中共党史 808文史教研部:030506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0305Z1马克思主义文化学 最新喜报:育明考博2017年辅导中央党校普博考生人数23人,成功录取17人。中央党校考博、中央党校博士考试、考博英语、考博专业课复习经验、考博专业课备考指导,高分答题经验咨询育明教育。育明考博辅导:点击咨询杜老师 一、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博目录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招生人数初试内容复试内容 030506 中国近现代史基 本问题研究 2015年2人 2016年1人 2017年2人 ①1101英语或102日语或103俄语 ②2214中国近现代史 ③3314中国近现代文献和史料 复试包括外语听力、 口语测试和专业综合 复试 育明考博辅导:点击咨询杜老师 刘悦斌,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室主任。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央党校一年制培训班、理论宣传干部班、新疆班、西藏班、文化学师资班、越南班、老挝班等讲授中外历史类、文化类和中国国情课程。主要研究中国早期现代化史、晚清外交思想史、近代文化史等。 韩钢,1958年10月生。湖南古丈人。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史部历史教研室博士生导师(兼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