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583.00 KB
  • 文档页数:4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化小结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

一.DNA复制(replication):是指遗传物质的传代,以母链DNA为模板合成子链DNA的过程。

分子基础:碱基互补配对和DNA的二级结构。

化学本质:酶促反应。

参与物质:酶和蛋白质因子。

二.半保留复制是DNA复制的基本特征。

1.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

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template)按碱基配对规律,合成与模板互补的子链。子代细胞的DNA,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地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从新合成。两个子细胞的DNA都和亲代DNA碱基序列一致。

2.意义:按半保留复制方式,子代DNA与亲代DNA的碱基序列一致,即子代保

留了亲代的全部遗传信息,体现了遗传的保守性。

三.DNA复制从起始点向两个方向延伸形成双向复制。

1.双向复制:原核生物复制时,DNA从起始点(origin)向两个方向解链,形成

两个延伸方向相反的复制叉。

2.复制子(replicon):真核生物每个染色体有多个起始点,是多复制子的复制。

习惯上把两个相邻起始点之间的距离定为一个复制子(replicon) 。复制子是独立完成复制的功能单位。

四.DNA一股子链复制的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导致半不连续复制。

1.DNA复制是有方向性:总是沿着子链的5’--3’方向合成,这种方向的形成

取决于DNA聚合酶的聚合活性,在同一个复制叉上只有一个解链方向。

2.顺着解链方向生成的子链,复制是连续进行的,这股链称为领头链(leading

strand)。

3.另一股链因为复制的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不能顺着解链方向连续延长,这

股不连续复制的链称为随从链(lagging strand) 。复制中的不连续片段称为岡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

4.领头链连续复制而随从链不连续复制,就是复制的半不连续性。

五.参与DNA复制的物质:底物(dATP, dGTP, dCTP, dTTP)、聚合酶(依赖DNA 的DNA聚合酶,简写为DNA-pol)、模板(解开成单链的DNA母链)、引物(提供3’-OH末端使dNTP可以依次聚合)、其他的酶和蛋白质因子

六.核苷酸和核苷酸之间生成磷酸二酯键是复制的基本化学反应,(dNMP)n + dNTP → (dNMP)n+1 + PPi。

1.DNA聚合酶(DNA-pol)催化核苷酸之间聚合。活性:3’--5’的聚合活性,

核酸外切酶活性(3’--5’外切酶能辨认错配的碱基对,并将其水解;

5’--3’外切酶能切除突变的 DNA片段)。

2.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分为DNA-polⅠ、DNA-polⅡ、DNA-polⅢ三型,都具

有5`——3`聚合的活性和3`——5`核酸外切酶的活性。

DNA-polⅠ:只能催化延长约20核苷酸左右;对复制中的错误进行校读,对复制和修复中出现的空隙进行填补。

DNA-polⅡ:DNA-pol II基因发生突变,细菌依然能存活;在I和III缺失情况下暂时起作用;对模板的要求不高,它参与DNA损伤的应急状态修复。 DNA-polⅢ:活性远高于I,是原核生物复制延长中真正起催化作用的酶。

3.常见的真核细胞DNA聚合酶有DNA-polα(起始引发,有引物酶活性)、

DNA-polβ(参与低保真度的复制)、DNA-polγ(在线粒体DNA复制中起催化作用)、DNA-polδ(延长子链的主要酶,有解螺旋酶活性)、DNA-polε(在复制过程中起校读、修复和填补缺口的作用)五种。

4.核酸外切酶的校读活性和碱基选择功能是复制保真性的酶学依据。

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能从核酸链的末端把核苷酸依次水解出来的酶,外切酶是有方向性的。

5.DNA复制的保真性至少要依赖三种机制。(遵守严格的碱基配对规律;聚合

酶在复制延长时对碱基的选择功能;复制出错时DNA-pol的及时校读功能)七.复制中的分子解链伴有DNA 分子拓扑学变化。

1.解螺旋酶(helicase):利用

ATP供能,作用于氢键,使DNA

双链解开成为两条单链。

2.引物酶:依赖DNA的RNA聚

合酶在模板的复制起始部位

催化NTP的聚合, 形成短片

段的RNA。这一小段RNA作为

复制的引物,提供3’-OH末

端,使DNA-pol能够催化dNTP

聚合。

3.单链DNA结合蛋白(SSB):在

复制中维持模板处于单链状态,保护单链的完整。

八.DNA拓扑异构酶改变DNA超螺旋状态、理顺DNA链。包括拓扑异构酶Ⅰ、拓扑异构酶Ⅱ,既能水解、又能连接磷酸二酯键。

1.拓扑异构酶Ⅰ作用机制:切断DNA双链中一股链,使DNA解链旋转不致打结;

适当时候封闭切口,DNA变为松弛状态;反应不需ATP。

2.拓扑异构酶Ⅱ作用机制:切断DNA分子两股链,断端通过切口旋转使超螺旋

松弛;利用ATP供能,连接断端, DNA分子进入负超螺旋状态。

九.DNA连接酶连接DNA双链中的单链缺口。

1.作用方式:连接DNA链3’-OH末端和相邻DNA链5’-P末端,使二者生成

磷酸二酯键,从而把两段相邻的DNA链连接成一条完整的链。

2.功能:DNA连接酶在复制中起最后接合缺口的作用,在DNA修复、重组及剪接

中也起缝合缺口作用,也是基因工程的重要工具酶之一。

十.原核生物DNA复制起始:DNA解链形成引发体。

1.DNA解开成单链,提供模板:E.coli复制起始点 oriC。

2.形成引发体,合成引物,提供3’-OH末端:含有解螺旋酶、DnaC蛋白、引

物酶和DNA复制起始区域的复合结构称为引发体。引物是由引物酶催化合成的短链RNA分子。

十一.原核生物DNA复制延长:复制的延长指在DNA-pol催化下,dNTP以dNMP 的方式逐个加入引物或延长中的子链上,其化学本质是磷酸二酯键的不断生成。

1.领头链的合成:领头链的子链沿着5'

→3'方向可以连续地延长。

2.随从链的合成:

3.同一复制叉上领头链和随从链由相同

的DNA-pol催化延长。

十二.原核生物DNA复制终止:切除引物、填补空缺、连接切口。

十三.真核生物的DNA生物合成中,细胞能否分裂,决定于进入S期及M期这两个关键点。G1→S及G2→M的调节,与蛋白激酶活性有关;蛋白激酶通过磷酸化激活或抑制各种复制因子而实施调控作用。

十四.真核生物复制的起始与原核基本相似。

1.真核生物每个染色体有多个起始点,是多复制子复制。复制有时序性,即

复制子以分组方式激活而不是同步起动。复制的起始需要DNA-polα(引物酶活性)和polδ(解螺旋酶活性)参与。还需拓扑酶和复制因子(RF)。

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复制起始和延长中起关键作用。PCNA为同源

三聚体,具有与E.coli DNA 聚合酶Ⅲ的β亚基相同的功能和相似的构象,即形成闭合环形的可滑动DNA夹子,在RFC的作用下PCNA结合于引物-模板链;并且PCNA使polδ获得持续合成能力。PCNA水平也是检验细胞增殖的重要指标。

3.细胞能否分裂,决定于进入S期及M期这两个关键点。G1→S及G2→M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