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佛陀教育-亲近善知识

10佛陀教育-亲近善知识

今天我们学习如何亲近善知识(一)善知识的重要性

在古代有一个“孟母三迁”的典故,孟子的母亲为了培养自己的儿子,曾经三次搬家,就是因为周围的环境中出现了恶友。孟子的母亲为了避免恶友的影响,三次搬迁,寻找好的环境,希望能够亲近到善知识、善友。孔子的母亲也是如此,为了让年少的孔子能够成才,她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带着孔子从家乡陬邑来到鲁国的都城曲阜,为他寻找最好的老师。世间的圣人要得到成就,都要寻访明师,我们学习佛法,就更应该亲近善知识。对于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好处,不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坏处,要多做观察思维,在内心产生决断——学佛一定要亲近、依止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据《阿含经》记载,在佛陀时代,有一天,阿难对佛陀说:“世尊,以我的切身体会,梵行成就,有一半归功于善知识的引导指点。”佛陀回答道:“不,阿难,梵行成就,全部归功于善知识的引导指点。”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虽然我们已经得到可用来修法的宝贵人身,但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教导和激励,仍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的众多恶习气根深蒂固,要是没有依止善知识去修学,此等烦恼力量必将使我们难以趋向菩提道。”

在佛门里的善知识,用现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明师”,

在修行的道路上能有一位好的老师给我们指导、帮助,启发我们内在的智慧、慈悲、善法欲,引导我们从凡夫通往佛地,那是非常重要的。如《妙法莲华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般若八千颂》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正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因为成佛之路对于一般的学佛者而言是很陌生的,是一条没有经历过的心路历程,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中间会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有一个向导作指引,善知识能够引导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往前走,使我们不会迷路,这是很重要的。否则一个人走,哪怕你手里拿着地图,也不能保证不迷路,也不能保证能一直有信心走下去。如果是一个有修行经验的过来人,那么你看到他,跟着修,信心就容易生起来了,就不会迷路了。

地图只能告诉我们大概的轮廓,但是一些很具体的问题,在地图上面是看不清楚的,地图上面没有标明,就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引导。我们不论是出家还是在家学习佛法,都要看佛经,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必须在善知识的引导下,才能够进行有次第的学修,否则大藏经那么多那么厚,如果自学的话,从哪里开始?怎么学呢?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入门的。明师、善知识就

是佛法和我们之间的桥梁,真正要体悟佛法,善知识犹如一条路、一座桥梁,顺着他的指引,能够到达涅槃的彼岸。善知识能够将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论体系与浩瀚无涯的佛典善巧地、深入浅出地、契理契机地对我们进行引导,让我们能够明白人生的真相,知道学习佛法的下手处,以及怎样用功。

所以很多经典都提到善知识的重要性。例如在《阿含经*佛说恒水经》中说:“学问不值明师,安知天下有大道乎?”如果做学问没有真正遇到明师,根本就不知道天下有大道。在《华严经》中,文殊师利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十回向品》中云:“……一切众生,随善知识,听闻诸佛所说正法……”佛陀在《中般若颂》中说:“须菩提,欲得遍知佛果者,当依善知识。”唯一能够被称为“经”的祖师作品——《六祖坛经》也谈到:“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开悟,顿见真如本性。。。若自不悟,需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可见从最早的《阿含经》一直到汉地的《六祖坛经》,都一再说明善知识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善知识,能够将佛法分门别类地对我们进行引导,让我们不会迷失在浩瀚的法海当中,否则,身处其中难免迷失修学的方向。

从善知识那里听闻佛陀的教诲,然后思维佛法的义理,并经过刻苦努力地修行,最终才能够成就。其中第一点就是亲近善知识,从善知识那里听闻佛法。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定要从善知识那里听闻佛法呢?自己看书也可以看得懂啊?

事实上没有这么简单。《宗镜录》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表面上的文字意思,我们可能看得懂,但是文字所指的修行内涵,却不一定能夠体会到,甚至有时连文字的意思都会理解错。有一个笑话讲,一个人学佛了,他自己学,没有人指导。他在家里供佛的时候,从来不会将佛像供在南方。有人问为什么,他回答:你看“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说明南方没有佛啊!这个笑话听起来好像有些夸张,其实用自己的局限的想法去理解经典的意思,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这叫作随自聪辩。又如,看到经典上讲“不执著”,就常常对人说:你不要执著嘛,这么执著干什么?何必一定要上殿、过堂分秒不差,想几点去就几点去,不要执著嘛。还有人看到“不分别”,就会理解成什么都不用分别了,连善恶因果都不要分别了,一天到晚不思善也不思恶,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已经进入严重的痴相中,自己却不知道。这种人如果只是自己学的话,还不会影响别人,如果拿自己错误的理解和知见引导别人,就不知道会误导多少人啊!

佛法是心法,学佛是心路历程,单单字面的意思要弄明白都不容易,何况文字所指的内涵,单靠自己能体会得到吗?佛法要靠文字来表达,但是,单单文字本身还不是佛法,要通过文字趣入它所指的内涵,才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体会与受用,否则我们只会在文字、名相上打转。有的人学佛多年,只留下一些爱看书、爱讲道理的习惯而已,习气毛病一点都没有改动,原因就在于此。例如我们看到“茶杯”这个词,心里马上就会现起茶杯的形象,但是当我们看到“无常”的时候,无常的感受却很难在心中现起,现不起无常的感受就发不起精进力,就得不到佛法的受用。只有靠具足教证二量善知识的引导,我们才能够趣入文字义理背后的内涵。内心的体会必须要得到善知识的印证,同时心中的疑惑也必须通过对善知识的请益来得到解决。

我们不妨看一看古德亲近善知识的行谊。被誉为“名王拜首,胜侣摩肩,万古风猷,一人而已”的玄奘大师,在早年亲近了很多善知识听闻、修学佛法,在遇到疑惑不能解决的时候,誓愿西游印度,访师求法。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玄奘大师天资聪颖,慧力超群,勤奋修学,在那烂陀寺短短五年内就研习了众多大小乘经典,并且透彻理解、融会贯通,道德学识日臻佳境。但是他并未自满,又周游诸国留学四

年,世出世间学问都达到很高的水平。他的佛法造诣在印度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当时的大乘教派尊称他为“大乘天”,小乘教派尊称他为“解脱天”。他的佛法成就除了与他的资质与勤奋有关外,很重要的就是靠依止善知识,在善知识的摄受教诲、耳提面命之下,很快就能将佛法的要义领纳在心中,所以祖师大德比喻说,亲近善知识如果能够做得好,得到佛法的心要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

很多人都知道般若经中的常啼菩萨,他是一位“志力希有”地寻访善知识的行者。他对善知识的希求心是常人难以想像的,通过忆念善知识而得到无量三昧,并亲见诸佛。

常啼菩萨不仅对善知识无比渴求,对善知识的种种承事、供养可以说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在寻找善知识的路上,曾用卖自身骨髓的方式来获取供养善知识的资财,因此感动了一位长者女将自己的家财及眷属供养他,并跟他一起去寻访善知识。在见到善知识后,常啼菩萨将全部的财物及眷属供养这位师长。在师长闭关入定的七年时间里,他一直在外守候,寸步不离。始终不曾睡眠和安坐,仅以站立行走两种威仪度日,一心期盼着法胜菩萨出定宣讲正法。师长出定后,他为了给师长敷设法座,洒扫净地,在外魔干扰找不到水的情况下,毅然刺血净地。常啼菩萨及其眷属设置了狮子座,一切陈设圆满之后,

法胜菩萨入座,宣讲了般若波罗蜜多。常啼菩萨在闻法之后,

不离本座,当下就证得诸法不可思议三昧,当时就亲自看到三

千大千世界。此后随所生处都可以恒见诸佛,常生诸佛净妙国土。长者女等随常啼菩萨闻法以后,得法眼净,皆获果证。他在亲见诸佛时,只是在资粮道的位次,但由于对善知识殊胜的供养承事,使得他能够在听善知识说法后顿登八地的境界,而在通常的情况下,这一进程需要在无数劫中累积资粮才能完成。

常啼菩萨能够这么快地完成修道的进程,在于他对善知识无与伦比的承事与依止,因此能够快速地积累菩提资粮。所以在经论中一再说明亲近善知识的殊胜利益。

佛陀同样在《弥勒请问经》中说道:“弥勒,当知诸声闻,缘觉及无上佛陀之解脱,彻见诸法之智慧,皆来自于依止善知识。弥勒,当知众生之一切利乐皆源于自之善根,彼亦来自善知识。”《华严经*入法界品》云:“菩萨若为善知识所摄则不堕恶道,若为善知识所护则不为恶友所诱,若为善知识所佑则于大乘法得不退转,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必能速疾超离异生位……若令善知识欢喜则能获得一切佛菩提。。。”《摩诃般若波罗

蜜经》云:“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摩诃萨,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远离恶知识,当亲近供养善知识。”

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选择善知识】

《涅盘经》云:“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这都说明虽然盲龟在大海中值遇浮木的机率非常的低,但若能够得到人身,值遇佛法,却更为稀有难得和弥足珍贵。

佛陀早就告诫后世弟子,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无数魔子魔孙混迹佛门之中,披着佛法的外衣,坏我正法,害我佛子。很多佛子在学佛之初不知如何辨别正邪,不知如何分辨善恶,常常错把伪装起来的恶知识,当成大善知识,甚至当成了佛菩萨觉者再来,盲目跟从追随崇信,亲近恶友,远离善法,不知不觉中,慢慢堕入魔道,断送了法身慧命,甚为可惜!由此可见,普遍缺乏辨别正法恶法,辨别善友恶友的慧眼,是我等末世行人的一大致命弱点。

我们已经知道了修学佛法必须要依靠善知识的道理,以及亲近善知识的种种殊胜,那么判定善知识有哪些标准呢?根据《瑜伽师地论》里讲的,善知识有八种德相:“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

第一,安住禁戒。要持戒清净,守戒律,身语意三业对戒律没有亏损,因为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如《四分律》说:“戒为

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如《华严经》说:“如佛所说,自不持戒令他持戒,自未调伏令他调伏,无有是处。”其根本是五戒十善,五戒为: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十善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悭贪、不嗔恚、不邪见。

第二,具足多闻。要对很多的佛法都能够通达,能够受持。因为要教别人的话,跟单单自修不一样,需要广泛地了解所教的对象,对佛法经论都有清楚的认知和把握,才能帮助引导别人。第三,能有所证。要在佛法上,特别是在禅定、智慧上面,要有一定的修证、证量,这样才能深入地引导别人。【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实证,宣讲三藏十二部也不能解如来真实义,佛法的甚深意理是必须要实证进入实相才能够理解,而实证与外道的神通是不一样的,是通过戒定慧三学开发的自性妙用,证量也有层次的差别,所以依止的善知识证量的高低也对我们的修学的究竟程度有很大的影响。而证量高低的外化表现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做到何种程度,越是证量高的善知识一定越能够舍弃自己的一切,对众生产生无尽悲悯之心。】

【小故事】

有一个公案系国师南阳慧忠问紫璘供奉道:“听说当供奉要注解佛经,是吗?”紫璘供奉道:“是”。和尚道:“注经这个工作,必须要了解佛的意思才可以开始做阿”紫璘道:“如果我不了解佛的意思,我不敢注经。”国师让侍者将一碗水、放

入七粒米,一只筷子扣在碗上,送与紫璘供奉,问道:“这是什么意思?”紫璘道:“不会。”国师骂道:“连和尚我的意思都不晓得,更别说是佛的意思了。”

古大德对于注解佛经是非常谨慎的,必须要真正了佛真义,才可以注解佛经。讲解佛经也是如此,没有实证证量,讲解佛经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很容易用个人知见误解佛陀真实义理,自误更耽误无量众生慧命。

第四,性多哀悯。要对众生常生起慈悲怜悯之心,有慈悲怜悯之心才会去帮助众生、救度众生。真正有实证的善知识,内心自然流露悲悯之心,会对众生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纵然舍弃自己生命也要令众生离苦得乐。

第五,心无厌倦。要对弟子们的教导不怕麻烦,不辞辛苦,能够善于引导、鼓励,宣说正法,内心里面从来都没有舍弃过弟子,没有厌倦。一般人,学修佛法也好,做事做人也好,常常会犯厌倦的毛病。如果我们做一做就觉得辛苦了,不想做了,学一学就不想学了,修一修就不想修了,这就是厌倦。做为善知识要教导弟子,对弟子的法身慧命负责任,就不能有厌倦心。第六,善能堪忍。只有善能堪忍才能做到瞋不报瞋、打不报打、骂不报骂。人家骂,不还口,人家打,也不还手。《梵网经》里面讲难忍能忍,只有这样才能度众生。因为度众生要度,六道有情、豺狼虎豹等等都要度,那些暴恶的有情要把你吃掉时,你不仅不恨它,还想着要度它,这才是菩提心的体现。

第七,无有怖畏。无有怖畏是指宣说正法的时候内心没有怯劣,因为这是为了弘法,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无有怖畏?谓处大众说正法时,心无怯劣,声无战掉,辩无误失,终不由彼怯惧因缘,为诸怖畏之所逼切,腋不流汗,身毛不竖,如是名为无有怖畏。”

第八, 语具圆满。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语具圆满?谓彼成就最上首语、极美妙语、甚显了语、易悟解语、乐欲闻语、无违逆语、无所依语、无边际语,如是名为语具圆满。”语具圆满就是能够把佛法讲得非常清楚,让人家很容易懂,能够理解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才能够引起听者的善法欲。如果我们讲了半天,人家听完了不知所云,善法欲就产生不了。

根据《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讲,善知识的德相有十种:“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惓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这个十德与昨天谈到的八种仅仅开合不同,内涵是一样的。

善知识难遇难求,是很多人不具备弟子相。如果没有弟子相,善知识就不会现身,因为他出现了也没有用。如果我们不知道亲近善知识的礼仪和修法所应该具备的态度,就会对师、对法都产生轻慢、甚至毁损,反而增加了我们造恶业的机会。

《中观四百论》云:“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做为闻法者具备正住、具慧、希求三种条件才堪为闻法的根器,这样才不会把说法者的功德变为过失,也不会把听者的功德转为过失。

1、正住:做为求法者不可以有宗派之见,评论这宗派好那宗派不好,或者贬低他宗赞扬自宗。因为一切经论皆是佛说,有些经论是道的主体,有些是道的支分。

2、具慧:做为求法者要有智慧善于观察,善于分别邪正,寻找真正的善知识。一经认定即终身依止,这样才能迅速增长功德,成就佛道。

3、求法义:做为求法者具备正住、具慧二个条件,还需要有求法的意乐。世尊因地修行时为求“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半偈而舍身,求法者也应该有这种为法忘躯的求法精神。

四、听法的要求

要去除听法时的三种过失,依如理的六种思维。

1、离三种过失:

在此以比喻来说明闻法应避免的过失,如覆器、秽器、漏器。

(1)”若器倒覆,比喻有缘闻法者虽然身在讲堂内,但由于所知障等原因法水难以灌入。犹如盆器倒覆,雨水再大,也无法装入盆内。覆器之喻法音不入耳根,障碍听闻。

(2)若器污秽,纵然器之口向上然而不净洁。比喻邪见众生虽能听法,然用世间种种不究竟观点妄自评判;或即便接受佛法,由于邪执,理解错误;或为了名利,乱传邪见渗入的道法,欺诳众生。就如水被器中的毒药染污,无法饮用。秽器之喻障碍如理思惟。

(3)若器漏失,虽然净洁若底穿漏。比喻一类众生虽然听法亦无邪见,但精神不集中,或闻后不思维,于法师所说法义不能牢记。如此之类即是盆底穿漏,难蓄法水,不得实益。漏器之喻障碍依法而修。

覆器有不入之过,秽器有不净之过,漏器有不住之过。这三种过失,一般学佛者都容易犯。为了真正学到佛法,得到法的真实利益,做为学法者一定要远离。

对治过失的方法,伟大的佛陀早就明明白白告诉了我们,佛经中常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以“谛听”对治覆器之过。聚精会神,专一听闻佛法,这样就避免昏沉散乱。

以“谛听”对治秽器之过。正确发心,正确无误领会,避免曲解经义。

以“善思念之”对治漏器之过。对所听闻的佛法牢记于心,反复思惟回味。避免忘失。

2、依六种思维

在听法时须具六种思维:

(1)于自安住如病者想:把自己当成病者,长期患有贪瞋痴三毒病苦,须良医治疗。

(2)于说法师住如医想:把善知识当成医生,应该听从良医嘱咐。

(3)于所教诫起药品想:把教法当成良药,珍爱服用。

(4)于殷重修起疗病想:把精进修习当成疗病,依教奉行,持之以恒。

(5)于如来所住善士想:随念世尊为说法师,发起恭敬心。

(6)于正法理作久住想:今闻正法,生起责任感,荷担如来家业,令正法久住。

五、回向

每次闻法结束,当发菩提大愿,以做回向。无论是讲法者还是听法者,皆应诚心回向。愿以此功德,普施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华严经疏》云:回自向他、回少向多、回自因行向他因行、回因向果、回劣向胜、回比向证、回事向理、回差别行向圆融行、回世向出世、回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此中,前三者为众生回向,次三为菩提回向,次二实际回向,最后二种通果及实际。

把功德普施于一切,这也是大乘的一种博爱精神。自己所积的善根化为慈悲的力量,愿一切众生皆成佛道。

愿每位修学者都能依止具相善知识,愿每位修学者都能如理如法修学,愿一切众生皆成佛道。

以上是各位参学者自己对照自己自行反省是否做到,是否为堪为善知识教授的法器。如此不会再抱怨没有遇到真正善知识了,是否遇到善知识,是否知道恭敬珍惜善知识,是能否成为法器的前提。

依止善知识后该如何近亲善知识

第一,朝晡问讯,存礼数故。

首先对善知识要很有礼数,礼数是指礼貌、礼仪的等级,要有待师的规矩,不能破、也不能减。什么礼数呢?就是要做到朝晡问讯,问讯是问候、问安,朝是辰时,现在的早上七点到九点,晡是申时,下午三

点到五点。对善知识至少要做到早晚两次问讯,关心善知识身体是不是很安,有什么训示等等。

有些人往往在依止善知识以后,好像就万事大吉,很少再跟善知识联系了,严重的可能善知识过世了也不知道,这样的弟子就很差了,没有办法受到善知识的教诲,自己也进步不了,白白浪费了师徒缘分。

我们任何时候不能把善知识给忘记了,再忙也要经常问讯。如果能想心里忆念善知识言传身教,时常问候一下,这都是做弟子该做的。尤其现在联系都非常方便,手机、短信、网聊上留言等等,这一条我们应该比古人更容易做到,主要看我们内心是否有善知识和法的位置了。

第二,审乖适如何,明侍养故。

因为要知道如何服侍、安养善知识,就要善于观察。审是审察,观察了解,违背为乖,恰当为适,也就是要观察善知识的喜好和需要,知道如何去侍养善知识。缺乏的东西要及时补充,需要去协助料理,让善知识不用操心杂务,生活能健康、清闲、舒适,更有益于弘法利生。

第三,问何所作,为明亲承事故。

承事是承担善知识所交付的事情的意思,亲是亲自,因为要明白如何才能帮助善知识处理好事情,比如帮助弘法、处理杂务等等,要经常问善知识是否需要自己去做什么,真正的善知识让我们做事,是给我们培植福报和德行,是打磨我们的心性,锻炼我们开启智慧,不会存私心

为自己。做弟子谨慎选择好依止的善知识后,不可妄心测度善知识。善知识交代的事情,我们尽能力尽心去做,如果办理确实有困难,要及时向善知识禀明。对善知识交代的事情要理解清楚,不可自以为是随意更改。不理解的地方,要询问清楚。

亲承事是非常重要的,不单是增长福报,“近朱者赤”,当我们跟随在善知识身边亲承事时,哪怕是看他如何在日常的行为中待人接物,都能得到智慧的提升,都能受到善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就会增长我们的法身慧命。

第四,瞻仰无怠,生殷重故。

瞻仰,瞻就是看望、瞻视,仰是仰望,怠是怠慢、懈怠,殷重就是殷勤尊重的意思,就是我们要非常景仰善知识,非常希望学习到他的心法,不要懈怠。

有些人就没有瞻仰尊重之心,总是挑善知识的毛病,那就没有弟子相,也学不到善知识的优点。因为我们凡夫所看到的毛病,在善知识那里可能根本就不是什么缺点,因为菩萨常常会示现“扶习润生”,也就是依靠着剩余的习气受生于三界,度化众生,凡夫看这些都是习气、毛病,但在善知识那里就是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了。

比如妄语,就是说假话,属于四大根本戒律之一,很严肃的,可释迦佛在世的时候,碰到一个猎人追打一只兔子,兔子跑到佛陀身边藏起来了,猎人就问佛陀看到兔子没有,佛陀说没有看到,结果就让兔子得

以逃生,也让猎人免了一次杀生的罪过,因此结了善缘,将来可以把他们全度化过来。那佛有没有犯妄语戒呢?当然没有,戒律不是死的,不能随便开,但要开的时候就必须开,不开才是犯戒,这就是佛陀智慧、方便的地方,也是凡夫众生不可思议的地方了。如果我们作为弟子看不到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就认为,“怎么他还能打妄语?看来不是真善知识”。或者说“我们也去打妄语没有关系”。那就完全错误了,那我们就是个瞎眼弟子,对善知识没有信心,也得不到他所传授的法益。所以我们对善知识要敬重瞻仰,不能生懈怠,要生殷重心,好好跟随善知识学习。

当然这是讲对于真正的善知识我们要瞻仰无怠,并不是要我们作个糊涂弟子。作弟子也要有“择师眼”,能够准确地选择真正具相的善知识,选择标准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八功德。

另外,我们如果瞻仰无怠,就能领会到师父的发心,如果他发心是为众生,那就是真的善知识;如果他发心总是从自我角度出发,只为自己考虑,那无论外表如何,都不是我们依止和修学的对象。

所以发心殷重很重要,对善知识很有信心的话,我们对他所传的任何法门都会非常受用,否则再高妙的法门我们也不会珍视。所以永嘉禅师才婆心恳切地告诉尊师礼仪,就是为了让我们先具足弟子相,才能与法相应。

第五,数决心要,为正修故。

数就是数次、多次的意思,心要就是心得体会,正修就是进入心地法门的修行,只有修心才是正修。心是看不见的、层次又很多,很容易出差错,所以师父传给你法以后,为了少走歪路、岔路,我们要多次地、不停地去总结自己内心的体会,比如我现在对佛性怎么理解,对解脱怎么理解,对持戒怎么理解,甚至对做人、做事、禅坐、弘法怎么理解,我以后打算如何去做等等,都要经常去总结,然后去请教善知识,看自己这些心要对还是不对,还存在哪些问题。善知识因为是过来人,对你的修行层次会很了解,哪些是进步的表现,哪些是存在的误区等等,会对你的修行做些适当的调整,这叫数决心要。这样我们的进步就会很快,也会很稳妥,不会出现走入歧途等等的麻烦。

第六,随解呈简,为识邪正故。

解是理解,简是文字、书信,就是要随我们所理解的佛法义理,认真写心得体会呈给善知识看,请他指点,就像交作业一样,这样做是为了验证自己对佛法的认识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这一条和第五条是有区别的,第五条是偏重于实修上的心要是否掌握得透彻;第六条偏重于教理的学习。我们都要请善知识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便我们修学上能够做到教观并重。

第七,验气力,知生熟故。

生是陌生,熟是熟悉,修行佛法就是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和恶法越来越陌生,和善法越来越熟悉;和散乱越来越陌生,和禅定越来越

熟悉;和烦恼越来越陌生,和智慧越来越熟悉;和诸识越来越陌生,和自性越来越熟悉;和生死越来越陌生,和解脱越来越熟悉……熟悉的程度就是修行人的气力,验就是勘验、考验,看自己对修行能打多少分。

心境有什么转变,对境时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等等,这些都是修行力量的体现。有善知识随时勘验,看我们对治烦恼有没有气力,所学的方法有没有消化理解融汇贯通等等。

第八,见病生疑,堪进妙药故。

见是见解、知见,病是不健康、不正常,见病就是见解不准确,因此就会产生疑惑、怀疑,会生疑,不敢肯定。这就是修行上出问题了,法身慧命不健康。有善知识在旁边,他就会给我们开“妙药”,我们进药以后,法身慧命就会恢复健康,继续成长了。

所以无论是身体上的疾病和内心的烦恼,我们都要及时听取善知识的意见,不能隐瞒不报。善知识会告诉我们如何去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给我们妙药,就能防患于未然。有些人修行中出现问题,各种妄心烦恼不能降服,病入膏肓了都不敢说,到最后可能连善知识也无能为力了;还有些人是不服药,总觉得没有那么严重吧?结果等问题严重了,自己害怕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我们就要亲近善知识,以便病时能及时得到良医和良药的救治。

后面四条就是修行所要具备的态度了。如果我们亲近善知识以后,没有这四种态度,那善知识也不会轻易把法传给我们,因为我们还不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