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练习题考试必备

论语练习题考试必备

论语练习题考试必备
论语练习题考试必备

论语练习题考试必备

《论语》(泰伯篇)阅读练习

班级座号姓名

一、阅读《论语》中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请你谈谈对“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理解。

二、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

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夫子怃

然“鸟兽不可与同群。天卜有道,丘不与易也。”

(1)曾子所说的“士”与桀溺所说的“辟人之士”的“士”在精神品格上是接近的,请问这样的“士”拥有怎样的志向?

(2)桀溺对子路的规劝,你是如何看待的?请作简要评析。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8.13)

(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孔子向弟子们传授为官之道,也是孔子为官处世

的一条重要原则。

B、孔子认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

C孔子提出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D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想法很值得今人学习。

(2 )结合上面的选段,请你对下面这句话做简要的评价。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14)

《论语》(子罕篇)

一、阅读《论语》中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

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

成。”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从所读文字看,孔子热衷仕途的原因是什么?请分点回答。

二、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

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

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它使人欲罢不能。

B ?在老师的诱导下,我努力地学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C .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深造,经过自己的探求获得知识。

D .牢固掌握知识,有了深厚的积蓄,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2)请简要分析这两段选文中,孔孟所谈论的共同话题是什么,他们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3分)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吾从众。拜下③,礼也;今拜乎上,泰④也。虽违众,吾从下。”(9.3)

(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重视周礼,但不拘泥于周礼,所以,对待礼帽的质地,他赞成从俭,对面见君主的礼节,也认同可以从俭。

B、这是孔子对变革的态度,坚持周礼不是不能变,而是认为其是可以“损益"的。

C孔子在礼节仪式上从俭不从奢,跟他强调礼

的本质、不苛求礼的形式的思想是一致的。

D孔子根据实情,对周礼进行“损益”,体现了孔子处理问题时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2 )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的选段,说说孔子是如何看待“礼”的。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

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3.4)

四、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喟①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② 之在

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③。虽欲从之。末由④也矣。” 9.11 )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⑤。病间⑥,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⑦,予死于道路乎?” " 9.12)

"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渊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认为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无人能及。

B、颜渊在对孔子推崇之时还谈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C孔子在病情减轻时责备子路干弄虚作假的事。

D孔子说:“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

我被谁欺骗了呢?我被天欺骗了吗?”

(2)孔子对子路的做法(即派门徒去作孔子的

家臣准备负责料理后事)同意了吗?为什么?

《论语》(乡党篇)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⑴。上如揖,下如授<勃⑵如战色⑶,足蹜蹜⑷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⑸,愉愉如也。(10.5)

“齐,必有明衣⑺,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⑻。”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

也。”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问⑼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寝不尸⑽,居㈡不客(铁” 10.7)(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出使别国言行举止,不亢不卑,从容恭

敬,这正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

B、不管是祭祀,还是日常待人接物,孔子十分推崇“礼”。C拜送使者是表示对问候之人的敬重,说明孔子与人交重在意诚。

D从他日常家居的情况看,孔子也是不拘小节之人。

(2 )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的选段,简述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见齐衰①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②,必以貌。凶服③者式之,式④负版者⑤。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10.25)

【注释】①齐衰(z 1 cu I )指丧服,此指穿丧

服,作动词。②亵:熟悉,常见。③凶服:死人的衣服。

④式:通“轼”,车前扶手用的横木,此作动词,指身子

微俯伏在横木上,表示尊敬或同情。⑤负版者:背负国家

图籍的人。当时无纸,用木版来书写,故称“版”。

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食不厌①精,脍②不厌细。食饐而餲③,鱼馁而肉败④,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⑤, 不食。不时

⑥,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⑦。惟酒无量,不及乱⑧。沽酒市脯⑨,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⑩。(10.8)

(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饮食方面十分讲究,他觉得吃的粮食必须要精,而且越精越好;吃的肉必须切得细,

而且越细越好。

B、“不时,不食”,可理解为吃饭要定时,也可理解为不吃反季节的蔬菜,还可理解为不吃不到成熟期的东西。C孔子讲究饮食卫生,他强调在特定的境况下不吃,实际上要阐明的是,吃的环境及吃的意义要大于吃的本身。D孔子寓教于生活,从孔子的日常饮食习惯中反映出他的教育思想。

(2)孔子还说:“席不正,不坐。”选段中,只有“割不正”与饮食卫生无关,孔子为什么也将它列入“不食”行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1)(2)两题(4分)

(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二)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1)指出这两章《论语》在语言上的特点。(1 分)

(2)这两章《论语》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品

格?请简要分析。(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材料和《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

答问题。

①唐代白居易写过一首名为《鸟》的诗:“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 子在巢中

望母归。"近来媒体报道:由于市场上松子、榛子一直热销,导致松鼠基本上只能在挨饿的状态下熬过漫长冬季,有人呼吁少吃或不吃此类坚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1)材料1、2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请围绕“仁”作出简述。

《论语》(先进篇)阅读题

一、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

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

夏。(11.3)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

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你认为主要原因

是什么?(1分)

(2)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

的看法,他的看法是什么?(3分)

二、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问题。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

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1.3)

(1)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从教的方面来说,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2)任选划线中的一人,结合《<论语〉读

本》,

对他的某一方面作简要评析。(3分)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①。子曰:“才

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

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11.8)

颜渊死,子哭之恸②。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11.10 )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

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11.11)

(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死了,孔子悲痛至极。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

B、别人以为孔子哭得太悲伤了,但孔子却

说:“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这句话看出孔子对颜渊的重视,把他看成自己学说的继承者。

C、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也同意这样做,与学生们一起隆重地

安葬了他

D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2)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同意了吗?为什么?

四、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②。子曰: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③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④,不可徒

行也。”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同意卖掉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椁。

B孔子认为颜渊的葬礼不能超过自己的儿子。

C.孔子认为自己是一个大夫,不能没有车。

D.孔子并不是因为节俭而舍不得卖掉车子给

颜渊买椁

(2)结合上面的语段,分析下面选段中孔子对待颜渊的葬礼持什么态度。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五、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

之。”《论语?先进第^一》)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孔子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B.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C.本段对话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D.孔子认为做学问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2)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下面选段孔子说的这句话,说说孔子何以这样主张。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①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第六》)

六、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24 ?①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②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

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

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孔子这样评价子路的理由是什么?(1分)

(2)请就第②章内容,谈谈你对孔子认识。(3 分)

七、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

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

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1分)

(2)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 3

分)

八、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

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孔子认为师的不足是“□”商的不足是“□□”,两者都未能做到“口口”。

(2)、孔子是如何评价师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

九、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

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检测试卷

《论语》检测试卷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记录。它与、、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字,(时)家、家、家,儒家的人。后世称其为至圣,后来的儒学大师孟子被称为。二、按要求默写。 1.孔子强调学习要经常复习的句子是,?2.阐明要学思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关系的句子,。3.表明要谦虚好学的句子,。 4.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5.孔子阐述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6.孔子说明孔文子被谥为文的原因的句子是,。7.孔子强调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的句子是 8.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孔子说:,。9.写出本文中带有通假字的两个句子: 10.古书中的一些词是成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流传至今,仍光彩夺人,试在下列各句的空白处填恰当的成语。 (1)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对人家,我们应该采取这种态度。 (2)学贵有疑,善于于无疑中发现疑点时要虚心向教师、同学请教,即使对成绩不如自己的人也要。 (3)平时学习的知识要注意复习和运用,尤其到期末复习时,应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做到。 三、根据要求默写: 1、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2、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学习要不断地进行复习,才能够掌握知识,这句话是:

3、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中与之相似的句子是: 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引用《论语》中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 的意思。 5、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论语》中精辟的论述是: 6、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呢?孔子曾经说: 7、《论语》中告诫学生学无止境,老师要耐心指导的句子是: 8、张红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这 使她对孔子所说的这句话体会会更深了。 9、《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 四、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曾子说:“有知识的人不能没有广阔的胸怀和刚毅的性格,因为他们责任重大 而且前程远大。”这句话的原句是() A.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B.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C. D.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2.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中的“后生”的意思是() A.忠厚的人 B.年轻人 C.学生 D.后面的学生 3.《孔子游春》中,孔子教育他的弟子们做有德行的君子,孔子认为他的学生中 有德行的有()(多选) A.颜回 B.闵子骞 C.冉伯牛 D.仲弓 4.颜回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是() A.仁者爱人 B.刚毅木讷 C.温文尔雅 D.克己复礼 5.“言必信”的下一句是() A.必有邻 B.未知生 C.不尤人 D.行必果 6.《孔子游春》中孔子的志向原句是() 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论语》试题六及答案

《论语》试题六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错误的一项( C ) A.“日知其所亡"是知新 B.“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 C.“日之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结合起来正好是孔子的“可以为师矣” D. 是孔子的“学如不及,忧恐失之。”的写照。 2、“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中的“弃”是什么意思?( C ) A.弃养 B.舍去 C.抛弃 D.遗弃 3、下列不是出自《论语》的成语是哪一个? ( B ) A、朽木粪土 B、杯水车薪 C、祸起萧墙 D、一匡天下 4、“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C ) A.道听途说,违背了“敬、诚、慎”等儒家原则,是被有道德的人唾弃的。 B.听到小道消息就四处传播,这是背弃道德的行为。 C.不去区分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小人。 D.在道上听到不可靠的传闻,途中又向别人传说,这是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 5、孔子曰:“君子有九思”。其中“事思敬”的意思是:( B)。 A.做事的时候要懂得尊敬他人。

B.做事要想想是否谨慎。 C.做事发脾气时要想想是否会不好的结果。 D.做事时要对人怀有敬意。 6、子贡问孔子:“有可以用来终生奉行的话吗?”孔子回答的话是( C) A.君子求诸己 B.君子矜而不争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君子不以言举人 7、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 B)。 A.行善事,可以锋利其兵器。 B.工匠要想做好他们的工作,就一定要弄好他们的工具。 C.有善心的人,必然会找到有利的兵器。 D.做事从善心出发,必然成为自己的利器 8、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指“恭、宽、( B)、敏、惠。” A.诚 B.信 C.善 D.真 9、《论语》中每篇的题目基本上是按什么来命名的? ( B) A、每篇的主题 B、每篇的开头两个或三个字 C、每篇第一章的主题 D、每篇中出现最多的词语 10、《论语》是“论”字,做何解?( D ) A说 B议论 C通“伦”,人伦道德 D编纂 11、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B )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2.德国的梅伊曼拉伊是近代教育学实验派的代表。 3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作用。 4 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5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6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身心素质和社会价值两部分。 7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 价、总结性评价。 8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9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延续性和时间 的连续性。 10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二.(判断只写出对或者错不必说明理由每题1。5分共15分) 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着是《学记》。(√) 2 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传递和转换消解过程来研究。(×) 3 社会主义教育最先提出教育普及的口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4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5 “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6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的基本部分是说明部分。(×) 7赞可夫在小学做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证明:学生的发展远没达到极限,主张高速度高难度教学,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论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8老师教学质量除与业务水平有关外,还与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 9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要高标准难度大,激励作用才明显。(×) 10 热爱学生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三.简答(共37分) 1.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哪些?(6分)P61~63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怎样理解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律?(10分) 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这不同的发展任务,当然,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所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的意义 3.怎样认识教师主导性?(9分)p215三个层次 4.怎样评价班级上课制?(6分)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效率,但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集体教育,但不利于因材施教。 5.怎样开展德育工作?(6分) 德育内容上要更新;德育方法要改进;从小事做起,由近到远,由小到大,注重实际效

论语测试题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二、解释加点词语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 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学而不思则罔.()12.思而不学则殆.()13.人不堪.其忧()14.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6.择其善者.. 而从之()17.子在川.上曰()18.逝.者如斯.夫()()19.不舍.昼夜()20.三军.. 可夺帅也()21.匹夫..不可夺志也()22.博学而笃. 志()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五、古今异义词语1.君子:古:今:2.可以.. 为师:古:今:3.匹夫:古:今:4.饭疏食饮水. 今: 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3.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七、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时习之()2.吾日. 三省吾身()3.传不习乎()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饭疏食饮水()6.择其善者而从之()7.温故而知新()()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三个) 九、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8.孔子“仁”的儒家思想表现在文中的哪些方面: 9.记录孔子一生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的句子是: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导读张汝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论语导读》张汝伦2017期末考试答案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下列哪些选项正确地表述了孔子对“性”的看法?()(1.0分) 1.0 分 ?A、 人性本恶,其善伪也。 ?B、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C、 性相近,习相远。 ?D、 仁义礼智根于心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2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出自哪一部文献?()(1.0分) 1.0 分

?A、 周易 ?B、 礼记 ?C、 尚书 ?D、 诗经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3 “能近取譬”的“譬”是什么意思()?(1.0分) 1.0 分 ?A、 晓谕 ?B、

说服 ?C、 譬喻 ?D、 教导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 “人不知而不愠”的“愠”是什么意思?()(1.0分)1.0 分 ?A、 心中不快 ?B、 愤怒

?C、 嫉妒 ?D、 怨恨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5 孔子几岁有志于学?()(1.0分)1.0 分 ?A、 12 ?B、 15 ?C、 18 ?D、 20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6

子曰:“恭、宽、信、敏、惠。”这里的“敏”如何理解?()(1.0分)1.0 分 ?A、 才思敏捷 ?B、 谋事有当 ?C、 身手矫健 ?D、 见微知著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7 “学而时习之”的“习”是什么意思?()(1.0分) 1.0 分 ?A、 练习 ?B、

实践 ?C、 复习 ?D、 习得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8 子曰:“微管仲,我其被发左衽矣!”这里的“微”如何理解?()(1.0分)1.0 分 ?A、 小 ?B、 稍微 ?C、 隐匿 ?D、 无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论语》选读期末考试试卷

《论语》选读期末考试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的价值观 ①儒家的价值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孔子主张“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即以道德为最高价值。孔子又有“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之说,即认为道德实践有两种境界,一种是为道德而实行道德,一种是以道德有利而实行道德。前者较后者要高。孟子更有“天爵良贵”之说,这天爵良贵就是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们的道德实践,就是实现这种天赋的内在价值。 ②儒家虽然主张内在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一个最高的价值标准。儒家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孔子弟子有若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周易大传》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礼记·礼运》讲“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大同”,《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儒家看来,道德虽然是超功利的,但道德实有极大的功用,这功用就是达到人己物我的和谐。正因为如此,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中庸就是要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 ③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孔子、孟子不讳言功。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孟子说:“当今之世,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孟子·公孙丑》)孔子不完全排斥利,要求“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周易大传》讲“崇德”,也很注重“利用厚生”,高度评价古圣先贤在发明创造各种器用方面的功绩,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系辞上传》)孔子、孟子贱力,荀子则相当重视力。他说:“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荀子·王制》)这些情况表明,在重义轻德的前提下,给以利和力一定的地位还是可能的。但是,在与其他各派特别是法家的论战中,在反对世俗价值观的努力中,儒家却越来越把利与义、德与力分裂开来,对立起来,造成了价值观上的严重偏颇。如孟子把“利”与“仁义”对立起来,把“为利”与“为善”对立起来,把“以力假仁”的“霸道”与“以德服人”的“王道”对立起来,并且主张对发展生产、奖励耕战的法家“服上刑”,这就很成问题了。汉代的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而《汉书》又将此二语改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问题就更严重了。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陆王学派大力宣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造成了严重后果。尽管宋元明清时期也有一些儒者在义利、王霸、德力、理欲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较全面的观点,但毕竟未能取得主导地位。 ④儒家重义轻利、崇德贱力的传统有严重的偏弊,但在评价时,仍应注意分析,不可歪曲夸大。儒家反对的“利”,乃指私利而言。利这个概念,本有公利、私利两重含义,义利问题包含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关系问题。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其实国家的安定也是利,而且是统治阶级的公利、大利。儒家在反对“私利”的含义上笼统地反对“利”,在用语上有辨析不清之弊,但我们今天在评述时应当辨析清楚。“理欲”问题也是这样,儒家所谓“人欲”也是指私欲而言,而非指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及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合法的物质享受。因此,把“存天理,灭人欲”概括为“禁欲主义”并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等量齐观,是不正确的。力在古代哲学中也有多种含义。它既包含

200体验磨练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最新整理)

2009 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 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 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 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 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 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 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 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 何况人呢? (四)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 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诗经》在汉代分为齐、鲁、(韩)(毛)四家,其中鲁诗传人为(申培)。 2. 古代“小学”分为三门,他们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3. 清人钱大昕提出“古无舌上音”,其含义是上古时期没有(知彻澄娘)四个声母。 4. 《论语》一书,三国魏时集注者是(何晏),清代(刘宝楠)有《论语正义》。 5. 《诗经》韵例中,单句与单句押、双句与双句押,被称为(交韵)。 6.从韵尾分析,古代汉语中有阴、阳、入的分别,阳声韵有三个韵尾(-M)(-n)(-ng),入声韵有(-p)(-t)(-k)三个韵尾,其中现代汉语中阳声韵尾(-M)已经消失。 7.“史记三家注”包括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和(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8.顾炎武的音韵学著作是(《音学五书》),段玉裁的音韵学著作是(《六书音韵表》),孔广森的音韵学著作是(《诗声类》),《经籍纂诂》的作者是清代(阮元)。 9.清人三大史学名著包括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和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 10.古代目录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老子》属于(子部)。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宋人三十六字母与唐代守温三十字母的差别是多出()六个声母 A.非敷奉微床娘 B. 帮滂并明泥日 C.照穿床审娘日 D. 见溪群疑来日 2.“同声必同部”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清代著名学者() A.王念孙 B. 王引之 C.段玉裁 D. 戴东原 3.“读若”“读如”与“读曰”“读为”的区别是() A.前二种用于注音,后二者用于破通假 B.后二种用于注音,前二者用于破通假 C.两种都用于注音 D.两种都用于破通假 4.近体诗如果首联出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下边的一句是()。 A.仄仄平平平仄仄

论语十二则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论语》十二章测试题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共有篇,由编写,主要记录,以和为主。它与《》《》《》合称“四书”,“五经”是指《》《》《》《》《》。 2、孔子,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他的思想核心是。 二、实词解释: 1、人不知而不愠()() 2、不亦说乎() 3、有朋自远方来()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为人谋而不忠乎()()()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8、传不习乎()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0、三十而立() 11、四十而不惑() 12、五十而知天命() 13、六十而耳顺() 14、不逾矩()()

15、温故而知新()() 16、学而不思则罔() 17、思而不学则殆() 18、贤哉() 19、一箪食() 20、人不堪其忧() 21、回也不改其乐() 2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饭疏食饮水()() 25、曲肱而枕之() 26不义富且贵()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8、择其善者而从之()()() 29、子在川上曰() 30、逝者如斯夫()() 31、不舍昼夜() 32、三军可夺帅也()() 33、匹夫不可夺志也()() 34、博学而笃志()() 35、切问而近思()() 36、仁在其中() 三、原文填空:

1、文中论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是:。 2、文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3、唐太宗有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意思与本文哪句相近:。 4、朋友从外地来看你,你可以用孔子的哪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 5、孔子认为如何做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做人应保持君子风度的基本条件):。 6、文中告诉人们,即使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 7、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8、我们常说兴趣是好的老师,文中体现这一含义的句子是:。 9、孔子感慨时光流逝之快,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 10、孔子阐述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11、与“学而时习之”相近的句子是: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四、重点问题: 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2、课文在论述学习态度时强调了什么?论述学习方法时又强调了什么?分别举例。 3、“回也不改其乐”中“不改其乐”应该如何理解?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卷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卷 — 学年第一学期 一、综合填空(10) 1《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清代的______,此书收释虚词______个。 2 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做______。 3 词除了本义和引申义之外,尚有 ,如“莫”作为无定代词“没有谁”的意义。 4“六书”属造字方法的是象形、 、 、形声。 5《论语》是 集成的。书中辑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是一部 学派的经典著作。 6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是以 作谓语的句子。和现代汉语相比,其突出特点是秦汉以前一般不 用 。 二、单项选择题(10) 1 以下各组词中全是连绵词的一组是( ) A 倜傥 逍遥 狼狈 B 逡巡 披靡 休祲 C 披靡 辟易 饥馑 D 阻隘 忸怩 造次 2 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是 ( ) A 舍——捨 B 翦——剪 C 佗——他 D 说——悦 3 下列句中加点对象所用意义为引申义的是( ) A 蔡溃.,遂伐楚。 B 鹰乃学习. 。 C 庖丁解.牛。 D 君子引. 而不发 4 “晋军函陵”句中的“军”字的意思是( ) A 军队 B 攻打 C 驻扎 D 包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言之不怍. ,则为之也难。怍:惭愧。 B 太后盛气而揖. 之。揖:作揖。 C 既东封. 郑 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以……为疆界”。 D 听讼.. ,吾犹人也。听讼:断案。 6 根据字形分析,“取”字的本义应该是( ) A 割取敌方战死者的耳朵 B 夺取,攻下 C 拿 D 娶妻 7 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触龙说.(shuì)赵太后 大臣强. (qiáng )谏 B 盛.(shèng )气而揖之 公语. (y ǔ)之故 C 媪.(yùn)之送燕后也 老妇恃. (sì)辇而行 D 后期.(j ī)年 先生恶. (w ū)能使梁助之耶 8 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是( ) 学院-------------------------------------- 班级---------------------------------- 姓名 ------------------------------------- 学号

《论语》试题一及答案

《论语》试题一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孔子所做的贡献是:() A、创立私学 B、统一文字 C、创立儒学 D、删订六经 2、孔子71岁时,得意门生___病卒,孔子哀叹道:“天丧予!”() A、子贡 B、子路 C、冉有 D、颜回 3、______是中国数量最多、时代最久的私家档案,对于研究中国明清史,特别是明清经济史具有重要价值。 A、孟府档案 B、孔府家谱 C、颜府档案 D、老子家谱 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 A、戚戚 B、凄凄 C、泣泣 D、齐齐 5、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6、从2006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孔子的下列名言中,对我们的学习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是() ①因材施教②温故而知新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纪念()。 A、文天祥 B、孔子 C、老子 D、屈原 8、属于孔子编订的古籍有() ①《诗经》②《尚书》③《春秋》④《论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下列各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 B、“人不知而不愠”强调的是学习知识在于提高自己。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显示了孔子为学的谦虚风度。 D、“温故而知新”强调了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10、孔子的思想在日本也有很大影响,江户时代,德川家康对儒学很重视,他说:欲为天下之主者,不可不通《四书》之理,即不能全通,亦当熟玩____之书。 A、《大学》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11、下列属于儒家倡导的思想道德标准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C、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12、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A、反对迷信崇拜 B、主张学以致用 C、维护封建礼教 D、抨击腐朽统治

论语期末考试试卷

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论语》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选择题( 分) 、《论语》 论 字作何解?( ) 、说 、议论 、选择语录 、通 伦 、《论语》现存多少篇?( ) 、 、 、 、 、哪一年是孔子诞辰 周年?( ) 、 年 、 年 、 年 、 年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下列哪一位?( ) 、子路 曾皙 、颜回 、公西华 、《论语》中每篇的题目基本上是按什么来命名的?( ) 、每篇的主题 、每篇的开头两个或三个字 、每篇第一章的主题 、每篇中出现最多的词语 、下面哪个作品不是 四书 的内容?( ) 、《尔雅》 、《中庸》 、《论语》 、《孟子》 、孔子首创了什么教育?( ) 、贵族教育 平民教育 、素质教育 、下面哪句话不是出自《论语》?( ) 、四海之内皆兄弟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下列不是出自《论语》的成语是哪一个?( ) 、朽木粪土 、杯水车薪 、祸起萧墙 、一匡天下 、谁去世后,孔子悲呼 噫!天丧予!天丧予! ?( ) 、颜征在 、孔鲤 、子路 、颜回 、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中 坚 字作何解?( ) 、坚硬 、坚定 、坚决 、坚深 、《论语》中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应做如何翻译?( ) 、遇到贤能的人便超过他,见到没有才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 、见到贤能的人就考虑自己和他一样有贤能,见到没有才能的人就想一想自己也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看见贤能的人相互学习,看见没有才能的人互相省察。 、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下不属于此的名句?( ) 、学而时习之 、巧言令色 、温故而知新 、教学相长 、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这其中的 学 就是( ) 、我现在所说的学习 、指增加各种知识 、有志于用来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 、指仁义道德的规范 、以下对 温故而知新 理解错误的是?( ) 、从温习过去的知识中可以得到新知识。 、 温故 是重温过去走过的路, 知新 是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的。 、 故 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 、 新 指未来怎么样和未来怎么办。 、孔子说: 中人以上 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 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 、启发诱导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孔子曾周游列国 多年,但倍受冷落、狼狈不堪,你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孔子地位低下, 、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时代潮流( ) 、受其它学派打击 、其思想有较大的消极性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下 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则》试题 一、填空 1、《论语》是 ____________ 家经典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记录。孔子,名 _________ ,字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______________ 家,是 ________ 家的创始人。《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并称。 2、第十一届全运会即将在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举办,热情好客的山东人民用《论语》中的“ ,”这句话来欢迎全国各地的运动健儿。 3、《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两句: “ ,。” 4、讲述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5 、子曰:“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学而》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学而》 7、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 ,可以为师矣。”《为政》 8、子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9、子曰:“ 贤哉,回也!,,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雍也》 11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 12、子曰:“三人行,。, ”《述而》[来源: 学,科,网Z,X,X,K] 13、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子罕》 1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子罕》 15、子夏曰:“,,仁在 其中矣。”《子张》 二、感知与品味1.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结合本文分析。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君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有答案)

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满分:120分 说明: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卷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姓名、试室号、座位号等。 2、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答题时,须用黑色字迹的钢 笔或签字笔作答,如须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 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 3、考生必须保持答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卷交上即可。 第一部分基础整合(2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浣.装(huàn)眩.目(xuàn)瞬.息万变(xùn) B.参.差(cān)娴.熟(xián)娓.娓动听(wéi) C.璀.璨(cuǐ)安谧.(bì)夜不能寐.(mèi) D.肆.虐(sì)矜.持(jīn)弄巧成拙.(zhuō)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的钢笔上午还放在书桌上,下午却不胫而走 ....了,有哪位借用的,请快点还我。 B.他学识渊博,不但文章写得好,口头表达能力也很强,确实可以为人师表 ....。 C.我们必须抓紧时间把防洪堤修筑起来,不然洪水一来,我们将前功尽弃 ....。 D.他俩分别三年后再次相逢,一见如故 ....,非常亲密。 3.对下列语文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B.陆游,北宋爱国诗人,是我国现存诗最多的诗人。 C.网络用语“顶”是指在论坛里回复别人帖子的回复动作。与“顶”相对的是“沉”。 D.“在老师的帮助下,使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一句话有语病。 4.填空。(任选有把握的四小题作答,每小题2分,共8分) (1)足蒸暑土气,□□□□□。(白居易《观刈麦》) (2)□□□□□□□,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论语试卷及参考答案

《论语》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1、①公叔老先生不说,不笑,不取,是真的吗?②公叔老先生该说话时才说,别人不 讨厌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讨厌他的笑;该取时才取,别人不讨厌他的取。 2、言行举止要有分寸。 【参考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道:“老先生不说,不笑,不取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说:“这是告诉你的人说错了。老先生在该说话时才说话:别人不讨庆他的话;高兴时才笑,别人不讨厌他的笑;该取时才取,别人不讨厌他的取。”孔子说:“是这样吗?难道真是这样吗?” 二、1、①检查自己的错误,不指责别人的错误,不是改正了过失吗? ②请问怎样提高品德, 改正过失,辨别迷惑。 2、做事争先,享受在后。 【参考译文】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览,说道:“请问怎样提高品德,改正邪念,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把事情先争着去做,好处最后去得,不就是提高了品德吗?检查自己的错误,不指责别人的错误,不就是去除了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忿怒,便忘掉自身的安危,甚至牵连到自己的亲人,这不是迷惑吗?” 三、1、①孔子说:“大家都讨厌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②孔子说:“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不是道能够把人发扬光大。” 2、一个人有过错不要紧,只要能改过就可以向善。 【参考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讨厌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都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 孔子说:“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不是道能够把人发扬光大。” 孔子说:“有错误而不改正,这真是错误了。” 四、1、①我所听到的和这不同:君子尊敬贤人,又能容纳普通人;赞美善人,又同情无能 的人②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取的人就和他交往。那不可取的人就拒绝和他交往。’” 2、与人交往,自己必须怀有宽容之心。 【参考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问怎样交朋友。子张说:“子夏说了些什么?”子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取的人就和他交往,那不可取的人就拒绝和他交往。’”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不同:君子尊敬贤人,又能容纳普通人;赞美善人,又同情无能的人。我是大贤吗,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呢?我是不贤的人,别人会拒绝我,我怎么能拒绝别人呢?” 五、1、①译文:熟读《诗》三百篇,交给他政事,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 却不能独立应对;即使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3分)②译文: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浅近的道理可以侍奉父母。深远的道理可以事奉君主。(3分)

《先秦诸子散文》期末考试(试题卷)

三岔中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散 文)(试题卷) 一、语言积累与基础知识。(14分) 1.默写。(8分) ⑴ 子曰:“ ,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⑵ 子在川上曰:“  , 。”(《论语·子罕》) ⑶ 子曰:“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 中矣。”(《论语·述而》) ⑷ 子曰:“ , ,举一隅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⑸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滕文公下》) ⑹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则 无败事。(《老子》第六十四章) 2.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饭疏食饮水(米饭) 其良人出(丈夫) 听而斫之(任意,听任)B.多见其不知量也(多数)利与善之间也(差别)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勤勉) C.抑为之不厌(不过) 畜君何尤(喜欢) 女将恶乎比予哉(何,什么)D.自伐者无功(攻战) 举直错诸枉(通“措”,安排)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显) 3.下列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富而可求也 B.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就有道而正焉 割鸡焉用牛刀C.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D. 斧斤以时入山林 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4.下列有关春秋时期思想家的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孔子宣扬的礼,是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他所张扬的中庸之德,有明确的原则,即德行符合礼的规定。 B.《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所著,长于论

辩是《孟子》的鲜明特征。《孟子》长于在论辩中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使之富有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C.庄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来说理,书中的寓言表现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想象世界,表达了深邃的哲学思想。 D.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其理想的人格的核心仁;孟子和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思想,另一方面又各自有所发展,但是他们都赞成“人性本善”的观点。 二、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8分) (一)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①,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②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③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④不达⑤。” (二)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⑦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①术:方法。②容光:细小的缝隙。③科:坑洼。④成章:通晓文理。⑤达:通达。⑥彀率:拉弓的标准。⑦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5.以下对选段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孟子认为,只有大海才能吸引观水之人,只有圣人的言论才能吸引求学之人。因此,见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B.君子志于道,不能半途而废,应该像日月,连细小的缝隙都照到;应该像流水,不注满坑洼就不再前行。 C.孟子告诉人们,君子志于道,应追求那些如大海般广博宏大的道,并且通过不断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 D.道的养成,要依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日常学习,只有学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达到通达的境界。 6.以下对选段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公孙丑赞赏“道”是伟大而美的,但是如同登天一样,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如果不降低标准,人们也许难以勤勉地追求。 B.针对公孙丑的言论,孟子认为“道”是不能降格以求的,不能因为“道”太崇高或者追求“道”有困难就降低标准。

论语期末考试试卷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论语》期末考试试卷班级姓名座号 一、选择题(40分) 1、《论语》“论”字作何解?() A、说 B、议论 C、选择语录 D、通“伦” 2、《论语》现存多少篇?() A、10 B、15 C、20 D、25 3、哪一年是孔子诞辰2555周年?() A、2008年 B、2006年 C、2005年 D、2004年 4、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下列哪一位?() A、子路 B曾皙 C、颜回 D、公西华 5、《论语》中每篇的题目基本上是按什么来命名的?() A、每篇的主题 B、每篇的开头两个或三个字 C、每篇第一章的主题 D、每篇中出现最多的词语 6、下面哪个作品不是“四书”的内容?() A、《尔雅》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7、孔子首创了什么教育?() A、贵族教育 B平民教育 C、素质教育 8、下面哪句话不是出自《论语》?() A、四海之内皆兄弟 B、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下列不是出自《论语》的成语是哪一个?() A、朽木粪土 B、杯水车薪 C、祸起萧墙 D、一匡天下 10、谁去世后,孔子悲呼“噫!天丧予!天丧予!”?() A、颜征在 B、孔鲤 C、子路 D、颜回 1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坚”字作何解?() A、坚硬 B、坚定 C、坚决 D、坚深 12、《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应做如何翻译?() A、遇到贤能的人便超过他,见到没有才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B、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有没有 与他相同的毛病。 C、见到贤能的人就考虑自己和他一样有贤能,见到没有才能的人就想一想 自己也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D、看见贤能的人相互学习,看见没有才能的人互相省察。 13、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下不属于此的名句?() A、学而时习之 B、巧言令色 C、温故而知新 D、教学相长 14、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这其中的“学”就是() A、我现在所说的学习 B、指增加各种知识 C、有志于用来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 D、指仁义道德的规范 15、以下对“温故而知新”理解错误的是?() A、从温习过去的知识中可以得到新知识。 B、“温故”是重温过去走过的路,“知新”是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的。 C、“故”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 D、“新”指未来怎么样和未来怎么办。

《论语》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论语》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一、抢答题: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仁者爱人”或“仁”)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誉为什么?(圣人) 3、孔子的弟子约有多少人?( B ) A、二千; B、三千; C、四千; D、五千。 4、“君子惠而不费”下面四句是什么?(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5、孔子认为生活的最高原则是什么?(仁) 6、“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试问是哪五者?(恭、宽、信、敏、惠 ) 7、“匹夫不可夺志也”上面一句是什么?(三军可夺帅也) 8、对于富贵,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取之以义) 9、孔子提倡哪两种教学方法?(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10、孔子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学,到了三十岁左右,通晓“六艺”,试问哪“六艺”?(《书》《诗》《易》《春秋》《礼》《乐》) 11、说出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至少三个。(仁、义、礼、智、信、勇) 12、孔子弟子中贤达者多少?(七十二) 13、“君子成人之美”后一句是?(不成人之恶) 14、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仁政) 15、孔子的消极思想是什么?(忠君尊王) 16、孔子被封为什么王?(B) A、文惠王; B、文宣王。 17、孔子名什么?孔子字什么?(丘,仲尼) 18、孔鲤是孔子的第几个儿子?(A) A、第一个; B、第二个; C、第三个; D、第四个。 19、孔子首创了什么教育?(B)

A、贵族教育; B平民教育; C、素质教育。 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和“悱”各是什么意思?(愤:想弄明白而弄不明白。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21、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下列哪一位?(C) A、子路; B、曾皙; C、颜回; D、公西华。 22、哪一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D) A、2000年; B、2004年; C、2008年; D、2014年。 23、孔子的生日是哪一天?(9月28日) 24、儒家讲人生过程有八个过程,也称“八条目”,请至少讲出三条。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5、“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什么意思?(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 26、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多少年?(14年) 27、孔子的母亲的名字是什么?(颜征在) 28、现存《论语》共多少篇?(B) A、19; B、20; C、25; D、28。 29、孔子在何处设教?(A) A、杏坛; B、桃坛; C、梨坛; D、田园。 30、孔子把什么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仁、义) 31、孔子整理、编订了哪些古代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 32、孔子的思想什么时候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汉朝以后) 33、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什么?(国老) 34、下列三项中,哪项与孔子无关?( A ) A、孔杯; B、孔林; C、孔道。 (注:孔杯:兄弟的代称。孔林: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孔道:孔子的学说。) 35、孔子所删修的《春秋》是依据哪国史料整理而成的?(A) A、鲁朝; B、宋; C、秦; D、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