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胡适“弹性学制”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论胡适“弹性学制”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论胡适“弹性学制”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论胡适“弹性学制”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论胡适“弹性学制”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摘要]胡适先生的“弹性学制”思想近几年来受到教育学界的关注,学者们试图把这一思想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针对语文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弹性机制”问题,提出了语文教学“弹性机制”的发展方向,希望对语文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文教学;弹性机制

一、胡适的“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是胡适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积极倡导“弹性学制”,希望能够以此推进教育制度的改革,并最终实现民族教育的发展。

胡适先生在四十自述中写到:“天资高的学生,可以越级升两班:中等的可以半年升一班;下等的不升班,不升班的就等于降半年了。这种编制的管理,是可以供现在办中学的人参考。”在《对于新学制的构想》中指出:“教育以儿童为中心,学制系统宜顾及其个性及智能,故于高等及中等教育之编课,采用选课制;于初等教育之升级,采用弹性制。”胡适先生这些有关“弹性学制”的构想,为我们今天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弹性学制”,是就“学年制”提出的:学年制是指学生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学计划的统一安排,学完统一规定的专业课程的教学管理制度,其主要特征是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培养模式的高度统一。而“弹性学制”是在“学年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变迁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胡适先生是我最喜欢的学者之一。蒋先生评价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最近阅读了陆发春先生编著的《胡适家书》,对真实生活中的胡适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越发觉得先生的伟大之处。《胡适家书》除了前面的序言、陆先生关于胡适家书的价值和后面的胡适年表以外,收录了100余篇胡适写给母亲、妻子、朋友和孩子的书信,分别被编在“孝敬篇”、“情愫篇”、“问学论世篇”和“教子篇”中。透过这些书信,你仿佛看到一个孝顺的儿子、隐忍宽怀的丈夫、治学有方的学者、温和的父亲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一、孝敬儿子 胡适先生三岁时父亲病逝,是母亲冯顺弟亲辛苦苦将他们兄弟几人抚养成人。母亲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他也十分孝顺。在他14岁的时候,母亲一手做主为他订了婚。尽管不情愿,胡适还是听从了母亲的安排。 在50多篇写给母亲的信中,读者可以随处可见他对母亲的拳拳之心。面队母亲的催婚,他知道自己无法摆脱,于是选择了接受。但是,他不乡耽搁自己的学业,于是耐心给母亲解释不急于结婚的原因主要是不想因儿女私情“吴己学业、加累家庭”。无论是教书还是求学,他会在书信中将自己的衣食住行、身心状况、所观所感、地域风景与人际交往一一事无巨细地汇报给母亲。 从1910年至1918年,他只身一人在美国读书。在1912年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中,他将康奈尔大学所在的城市Ithaca以及大学校园的建筑和自己的心情一一做了详细描述。有一次,他晚上乘坐“睡车”到波士顿旅游,回来后立即写信给母亲汇报旅游的情况,并耐心解释“睡车”是什么。“其壁上及座下,皆暗藏床褥,日间但见座,夜则去座下榻。”想象一下母亲接到异国他乡求学儿子写来的如此详细的信时那种骄傲愉悦的心情吧。不但如此,胡适先生常常将自己的近照寄于母亲以了她的思念之情。有时,他也会在给母亲的家书中附上自己所做的诗歌。他并没有因为母亲不识字而嫌弃他或者减少与她的沟通交流。 对于母亲为自己包办的婚姻,胡适先生从没有流露出抱怨。在一封家书中他这样写道:“儿对于此事,从无一毫怨望之心。盖儿深知吾母对于儿之婚事,实已尽心竭力,为儿谋一美满家庭。儿如有一毫怨望之心,则真成不明时势,不通人情,不识好歹之妄人矣。” 胡适先生体恤家中经济的状况,总是想办法筹集资金寄往家里解决家中的生活之需。 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是否有教养,首先看他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胡适先生对待母亲做到了“乐其心,不违其志”。

弹性学分制

弹性学分制带给我们的冲击与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班卢丽莉本文旨在阐述弹性学分制,是在教学管理中把思想教育与传授知识教育,把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把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把学分制与学年制、选课制与班级授课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弹性学制的实行能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给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方法,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给高校的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活力和冲击。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高校基本上实行学年制,或以学分为点缀的学年制,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材、进度和标准对全年级学生进行培养,按统一的时间毕业离校。这种做法,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考虑学生基础和接受程度的差异,也不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不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和任课教师的权利。显然,它与现行的学年制和大学生缴费读书,毕业时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存在明显矛盾。 目前,在我国各高等学校普遍实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而言。它是以学分为单位衡量学生的学习量,因此,学分制也是计算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量的标尺。而“弹性学分制”在中国教育界还是崭新的名词,弹性学分制把学制从4年调到3—7年,一个学分一般指一个标准学期内,每周完成一个学时的课程量,即18学时左右计1分。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和科技活动等),集中进行的以每周1个学分计算,分散进行的按集中进行的折算。学分制的最小单位为0.5分,学生经批准注册,修读课程并通过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取得相应课程的学分,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取得学分。毕业学分分数根据不同的专业规定在160分----180分之间。 我所在的长沙交通学院从2000级本科教育开始,就将学校设置的全日制本科15个专业划分为7大类,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学生进校后按系(部)统一管理,制定专业大类指导性教学计划;采用学分实施弹性学制:标准学制4年的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标准学制5年的弹性学习年限为4—7年,确因加强社会实践或家庭经济困难需离校勤工助学的学生,经个人申请按照程序审批同意后,上述学习年限可以再延长1年。在弹性学习年限内,学生按照指导性教学计划的要求,修满规定的毕业总学分及必修、选修的学分,德智体合格,即可毕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本科毕业生可向院学位委员会申请学士学位。 根据规定,学生在专业大类中可以实行“四自主”。一是可以自主选择专业,学士按照专业大类录取入校,修读完大类基础及技术基础必修课以后,允许在大类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二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可根据专业大类指导性教学计划,及本人的学习能力和特长,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决定每学期修读的课程;三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授课的教师,凡是同一课程同一

胡适语文教育目标观论析

胡适语文教育目标观论析 摘要:胡适先生对我国语文教育目标进行了新的定位,从而把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引向了现代化之路。胡适的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掌握白话语体,培养学生“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第二,要求学生能欣赏我国的文学名著,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精神境界;第三,要求学生能阅读和使用古文书籍,能批判地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胡适的关于语文教育的目标及其中所体现的培养学生独立思想、负责精神和批判意识的思想,对今天我们重新认识语文教育的“立人”价值,重新审视和制定语文教育的目标,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胡适;语文教育目标;借鉴价值 胡适先生引领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走上了现代化之路,对我国近百年以来的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目的是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标是对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于如此重要的问题,重视语文教育的胡适先生显然会对之展开积极的探索。在语文教育的目标上,胡适先生对中国当时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中应有的诉求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他的关于语文教育的三大目标,即“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能欣赏中国文学名著”、”能使用古文书籍”。深入剖析和阐释胡适的关于语文教育的目标观,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时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状况,也可以为当前的语文教育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要求学生掌握白话语体,培养学生“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 胡适在其1920年发表的《中学国文的教授》一文中明确地将“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作为语文教育应实现的第一目标。在1922年的《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和1929年起草的关于《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第二次草案)中,胡适又进一步重申了这一点,要求在高中阶段也应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国语的能力。 胡适对语文教育目标的这一定位基于他对我国语言文字的认知与研究。胡适认为,汉语言文字是汉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维系汉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因此,要拓宽学生的学识和眼界,要提高学生的治学能力和素养,就要使之能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胡适还正确地认识到了汉语言文字的人文价值,认为语言文字能力的习得与人们的人格修养之间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他曾在一封家书中写道:“家中诸侄辈现作何种事业?儿以为诸侄年幼,其最要之事乃是本国文字。国文乃人生万不可少之物,若吾家弟子并此亦不之知,则真吾家之大耻矣。”[1]39这就是说,在胡适看来,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习得是人生事业的基础,也是构筑人的人格修养的核心。由此,胡适将对母语的运用能力看作是出国留学的必备能力之一,认为若对祖国语言文字都不能正确使用,那么学生就容易形成奴颜婢膝之丑相。可见,胡适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知并非仅停留在实用层面,认为它还涉及到人的人格尊严、涉及到一个人的民族情感的层面,这样就为保护、实施和推进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认识上的基础。 同时,胡适还进一步认识到,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同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白话”具有“文言”难以匹敌的优越性。他认为,中小学用“文言”进行教学,是我国教育难以普及、学生难以“自由发表思想”的关键原因。所以,要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状况,在语文教育中就必须摈弃“文言”而改用“白话”。“我发起这(国语)运动是为了将白话文引入到学校教育中,以取代文言文的位置”,因为“文言文像拉丁文一样是一种已经死了的语言”[2]234。具体而言:其一,文言不适合作为教学语言而存

南京大学关于在部分学科实行弹性学制

南京大学关于在部分学科实行弹性学制 (博士研究生)的意见(试行)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我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构建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为鼓励和引导博士研究生接受更严格的科学训练,培养从事高水平、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校决定适当放宽对博士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以下简称基本学制)的限制,实行弹性学制。 一、基本学制 我校现行的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 二、弹性学制 适当延长博士研究生基本在校修业年限,由现行的3年改为3-4年,具体修业年限由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自行决定; 1、实行弹性学制的博士研究生,学校提供4年住宿保障,第4年起不再享受国家普通奖助学金; 2、在读期间取得优秀科研成果的博士研究生,在修业延长期间,可以申请“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A”或“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B”,获得学校设立的专项奖励。 “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A”、“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B”实施办法见附件一、附件二。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二○一二年十月十日 二○一七年七月修订

附件一: 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 提升计划A实施办法(试行) 为加强我校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鼓励和引导博士研究生接受更严格的科学训练,从事高水平、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学校设立“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A ”(以下简称“提升计划A”),并制订管理办法如下: 一、资助对象 1、在校全日制三年级以上非定向博士研究生(直博生为五年级以上),愿意继续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完成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成果; 2、选题立论新颖,研究课题已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已在本学科公认的一流期刊上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创新性成果( 第一作者),并有望进一步取得重要成果。 二、资助方法 1、提升计划A专项奖励以生活费资助的方式发放,对经申请、评审、批准获得提升计划项目的博士生,学校给予生活费资助; 2、标准:8万/年,其中学校资助7万/年,导师资助1万/年; 3、资助时间从申请获准当年的7月(或10月)起至第二年的6月(或9月); 4、提升计划A每年评审两次,每年择优资助10 -20名博士研究生。 三、中期检查及结项 1、每半年提升计划A获得者提交项目进展报告,研究生院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确定继续或中止资助; 2、提升计划A资助一般不超过一年;一年后取得优异成果者可继续申请,审核批准后可继续获得资助,连续资助不超过两年; 3、提升计划A项目获得者经研究生院审查,批准结项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评审、答辩等后续程序; 4、对成果突出、成绩优秀者,推荐进入校专职科研队伍或博士后流动站,作为师资后备,优先推荐参加学校师资选拔。 四、申请程序 1、博士研究生申请提升计划A项目需经导师同意并推荐,填写

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华)

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21世纪12年了,让人越来越感到这世纪与上个世纪的不同。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已由个别国家(美国、法国等)奉行的真理,发展成为普世的真理,人类精神境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站在这个高度回看历史人物,也会有一番新的认识。 胡适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生于19世纪末,成名于20世纪初,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对于他俩都有了新的认识。我更加佩服鲁迅先生的远见卓识和阳刚硬气,而对于胡适先生的软弱和“中庸”看的也更清楚了。本文只谈对胡适先生的新认识。胡适先生出生于19世纪末(1892年),4岁丧父,被母亲送到私塾读书。他母亲加倍付费给这私塾先生,精心培养灌输传统文化。20世纪初,他19岁考取了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从师于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先生,从此接受了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熏陶。这旧与新两种文化教育深刻影响了胡适先生的一生,使他的精神游荡在这两者之间。 胡适先生26岁(1917)回国任北大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开始对中国文化思想界发生重要影响。他大力提倡白话文、新诗,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他发表《文学革命》文章,使他成为中国新文化的领军人物之一。但他继而提出“整理国故”,将满怀热情、渴望学习西方文化的青年人,引到传统

文化的垃圾去寻找“国粹”。这标志着他放弃文化革命,成为文化改良主义者。他逝世的时候,蒋介石送挽联说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简而言之,说他是优秀的“中庸”人物。 在政治方面,胡适先生主张民主自由,国家实行宪政。1922年,他曾起草《我们的政治主张》,提出“政治改革的三个基本原则”:“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有计划的政治”,得到蔡元培、李大钊等16位名人连署发表。1932年,他创办《独立评论》,发表保障人权文章。这些主张并没有被当政者采纳,他也没有坚持宪政理想和独立见解,形成第三种力量,与专制独裁者采取不合作。却一直依附于当政的军事强人,甘做花瓶装饰品。1945年,在美国的调解下,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开启了在中国实行民主宪政良好时机。胡适先生却出任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到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并没把中国宪政放在心上。国共重开战,他袖手旁观,仍无所作为。 1948年,蒋介石军事频频失利,危难之时,想让胡适竞选总统,当选后,再任命自己为行政院阁揆,掌握实权。他与胡适商量,胡竟然表示同意。由此看出,他的骨头是多么软。 北京解放前夕,毛泽东要胡适留任北大校长,胡随蒋介石去了台湾,却留下小儿子胡思杜在大陆。1954年,这儿子被迫与他

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实施办法(修订稿)

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实施办法(修订稿) 为深化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完善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体现职教特色,给学生以强补弱、扬长避短、突出特长、个性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我校在总结弹性学分制实施三年来的经验基础上,对原有的学分制实施办法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修改后的学分制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弹性学分制的基本思路 学生在校学习的成绩和品行表现全部通过学分反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2年,累计获得学校规定的总学分达标,思想品行学分达标,并获得一本中级以上证书,3年学制满后,即可获得中职毕业文凭。对学满3年但学分未达标的学生,将对其保留学籍,学生用其就业工作情况到学校来换取实习学分,如能在毕业两年内补满学分后也发给毕业证书。 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得学分,如规定课程的学习、参加校级技能鉴定、参加各类比赛获奖、参加社团活动和校外实习均可获得学分。学生累计学分达到学校规定的较高标准时,学校将授予“优秀毕业生”称号;通过校级专业技能鉴定所获学分达到一定标准时,学校将授予“操作能手”或“技能标兵”称号。 二、学分的种类 学分是衡量学生学习份量和学习成效的单位,是确定学生能否毕业、是否授予荣誉称号的重要依据。学分的种类有以下6类:课程类学分,技能类学分,获奖类学分,品行类学分,活动实践类学分,校外实习学分。课程类学分是指通过参加实施性教学计划的课程的考试或考查,所获得的学分,实施性教学计划的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主干专业课程,专项技能的走班课程;技能类学分是指通过校技能鉴定或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鉴定所获得的学分;获奖类学分是指参加市级及以上的各项竞赛以及由校长室认定的校级比赛获奖所得的学分;品行类学分是指通过每学期的品德考核所获得的学分;活动实践类学分是指学生参加经校团委登记注册的社团活动、或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比赛、或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公益类等活动所得学分;校外实习学分是指学生第5、6两个学期到社会上参加顶岗实习所获得的学分,以上6类学分汇总以后就是每一位学生的总学分。

职业院校中的“弹性学制”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弹性学制” 摘要:职业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模式。如何能把职业教育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使其更加适应于社会的需求。本文针对职业教育的教育特点,分析弹性学制的优越性和可行性。并对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实施弹性学制提出了一些构想。 关键字:弹性学制学分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多方面的人才,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教育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这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才能满足社会不断进步的需求。弹性学制作为一种灵活性较大的学制,更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和人性关怀的要求,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是指在学习内容上有一定的选择性,在学习年限上有一定的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它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进而来的,是学分制的另一类发展和表现。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即可提前毕业,也可滞后毕业)、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即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即学习课目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习方式有校内和校外之别)。其最终目标就是构建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立交桥”,以满足人们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 二、传统学制在高职院校教学体制中体现出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职业高等教育基本上是沿袭了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年制管理模式,这对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规范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以计划体制为主的学年制管理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在相同的时间入学、相同的时间上课、接受一致的知识理论,采用一致的教育模式,接受统一考核考试,在统一的时间取得毕业文凭等等。这种计划统一、管理集中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职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对所有学生施以相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长

学院学生弹性学制管理办法

学生弹性学制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根据《某某学院普通学生管理规定》和《某某学院学分制实施细则》,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普通专科正常学制为3年。 第三条? 正常学制为3年的专科(高职)学生,弹性学制为2到5年。 第四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弹性学制内,自主安排学习,提前或推后完成学业,取得相应的学分,提前或推后毕业。 第二章? 提前毕业 第五条? 学生提前1年完成了应修学分的80%,可申请提前毕业。但普通专科(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最短不得少于2年。 第六条? 申请提前毕业,按照以下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一)申请提前毕业的学生,要在每学年度第3学期的第3-5周内,填写《某某学院学生提前毕业申请表》(见附件1)一式三份,并向所在院系提交提前毕业申请;

(二)学生所在院系对学生的相关情况进行初审后报送教务处; (三)教务处对申请提前毕业学生的学籍和成绩进行复审,复审结果通知院系,并由教务处和院系公示。公示无异议者,报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审批后进入待毕业程序; (四)进入待毕业程序的学生,由院系安排未修足学分的课程学习,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 (五)每年6月份,申请提前毕业的待毕业学生,参加当年学校统一进行的毕业资格审核,符合毕业条件者,发给毕业证书; (六)已申请提前毕业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未通过毕业资格审查者,当年按照结业处理,不颁发毕业证书。可申请正常毕业或延长修业年限毕业。 第七条? 因学籍变更(包括转专业、休学等)而转入其它年级的学生,在以后的修读过程中提前修完应修学分,也可以按上述程序申请提前毕业。 第八条? 提前毕业以超前1年为限,学生不得申请提前1年以上毕业,也不得申请提前不足1年毕业。 第九条? 提前毕业的学生应按正常学制缴纳学费。 第三章? 延长修业年限

读胡适有感

读胡适有感 胡适(1891.12.17—1962.2.24),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 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 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从50年代起,中国大陆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 判胡适的运动,以至于胡适在80、90年轻一代的心智成长中好像变得不像前 几代那么重要了,相当多的青年人根本就没听说过胡适,更不用说直接读胡适 的作品了。然而胡适的文学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通过后人对其研究和阐 述而间接的影响着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可以毫不避讳的说他是二十世纪影响 力最大也最长久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 去年是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今年是他逝世50周年,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我从《胡适文集》里选择性的选取一些最能代表其学术成就及思想意识的 作品进行研读。包括《我的信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胡适文存》、《逼上梁山》、《人权论集》等。以下是我读了这些作品后的一些感想,希望 能和喜欢胡适、关注胡适的同志之人共同分享探讨。 通观胡适一生而论,他发挥重大的影响是从提倡白话文开始,一般称之为 文学革命。他到北大以后通过讲堂和报刊(如《新青年》、《努力周报》、《晨报副刊》等等),大力提倡“新文化”或“新思潮”,这是他光芒万丈的 时期。一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以个人影响而论,胡适都可以算是数一数 二的人物。 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刊登了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 刍议》,在《文学改良刍议》里胡适首次提出使用白话文,并约定了今后做文 章所需遵循的八件事:“一曰需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需讲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 不避俗语俗字。”按胡适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的中心理论只有两个:一 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前 一个理论是文字工具的革新(既白话文),后一种是文学内容的革新。”其根

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施方案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一总则 第一条导言为了适应我校快速发展壮大的需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推行学分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切实贯彻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进行制度创新,积极稳妥地开展学分制试行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学分制试验的原则意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确保学分制能顺利实行,特制定本学分制实施方案。 第二条指导思想 实行学分制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执行《职教法》等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制度、法规,明确职校培养目标,突出职校教育特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能力本位、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全面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行分层教学,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就业、升学的不同要求,自主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合我校“德育为先,技能为本”的办学思想和“环境留人、管理留人、教学留人、感情留人”的“四留人”管理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打造职场能手为目标,一切为了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职场能力,不断提高我校职教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开创我校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第三条学分制定义学分制是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主地选择课程,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要达到一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分是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与目标的一种量化,是表示学生综合素质的分值。 二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第四条制定教学和课程安排方案

关于实行弹性学制的实施办法

关于实行弹性学制的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条弹性学制是一种向学分制过渡的教学管理方法。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以较大的学习自主权,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是按照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要求、修满各类课程学分的学生,经学生本人申请,允许提前毕业;对于学习有困难或有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学习时间的学生,可以滞后毕业。 第三条提前毕业的中技生必须在规定的学制内,提前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各类课程的学分。可提前一年毕业,三年制中技生可提前半年毕业。对于学习有困难或者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在校学习时间,三年制中技生最长不超过三年。滞后毕业在校学习的学生,原则上安排在原所在专业,并按下一届缴纳学费。 第四条学分的计算,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以完成课程学习所需的教学时数为标准。原则上每门课程本学期上课的周学时数即为该课程本学期的学分数。1学分相当于16~18 学时。 第五条以下课程和教学环节的学分计算标准作特殊规定: 1、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实习、各种技能考证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单独记学分。其中集中进行的,每周为1学分;分散进行或不足一周的,按累计每30学时为1学分。 2、不足18学时的课程不计学分,一般不统一开设,只作为讲座进行。 3、学生按学校规定要求参加入学教育、品德教育、公益劳动、操行评定、军事训练等均计学分,每周记1学分。 4、体育课以每学期上课周学时数的二分之一计算。 第六条学生必须按教学计划要求修读本专业设置的全部必修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凡考核不及格的必修课必须重修,学生本人对考核成绩不满意也可重修,在规定学制内一门课程只能重修一次。 第七条符合一定条件的学生,可提出课程的免修、间断听课申请,经教务处审核批准后生效。 1、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了某门课程。须在前一学期向教务处提出,并提交学习笔记和作业等足以证明已经自学的材料,经该门课程主讲教师同意后,参加插班考试,成绩在75分及以上者,可获得免修该门课程资格。 2、公共基础课、品德教育课、实验课及教学实习(实践)和重修课不能免修。

读胡适自传有感

读《胡适传》有感 读罗志田新版胡适传,上载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享受的是美国归还的庚款补贴,数额不菲,除接济家中外,甚至还雇了一个佣人。胡适常对人言,吾等留学生,在外代表炎黄子孙,不可只图省钱,而须处处注意吾等形象,免为西人歧视也!自己留学在外,对胡适当年此言有直接的体会。身边的一些中国学生,千方百计地省钱,自己衣食节省无可厚非,但寻机贪图小便宜,遭外人背后议论,实在令人为之汗颜!我是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当然不会挥金如土,但因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一定要求,而且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决志不做金钱的奴隶,所以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只求称心,不图省钱,由此虽落下个“懂得享受”的恶名,也不以为意。但即便是如我这般消费,每个月的奖学金还是能颇有结余,而一些中国学生想着靠省下的奖学金将来买房买车,实在令人不解。且不说现在房价已涨,省下的钱实在杯水车薪,买不了几平米,就算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也应该是在学业上用功,将来谋个好差使,拿高工资,那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胡适当年回国到北大任教的时候,也没听说兜里带了多少钱回来啊。活着应该享受每一天,年轻的时光更是弥足珍贵,为了三十岁之后的事情,亏待自己大好的年华不说,还养成个小器爱占便宜的毛病,甚至于有失国人脸面。两相衡量,实在觉得不值。胡适被后人誉为一代大儒,社会导师,大学问家,学贯中西,但其实他的国学功底一部分是在出国前奠定的,另一部分则是回北大后“补课”的。在美国的几年,据罗织田推测,可能并没有认真读多少书。先是在康奈尔,书没读好,倒是成了校内小有名气的演说家。后来转学到哥大,应酬不减反增,平均每天要写好几封信。记得以前读胡适的留学日记,他常自责不安心读书,朋友来信中也常劝他好好读书。说胡适在美国没有读书自然不可能,但从日记中按图索骥,其这一时期所读之书,要是比起陈寅恪吴宓等来,就显得黯然了。胡适日记中记载其与友人打牌、喝酒,动辄半天,多不甚举。如此留学之胡适,后来竟能得享大名,成为引领时代潮流之人物,虽有时势造英雄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胡适本身聪慧过人,又早怀做“社会之导师”之宏志,为此亦做了相当的准备。胡适读书博杂而不精,自己亦承认此为生平大过,但要成为一代之精神导师,必须是个通达之才,而不能只是一个专功之家,而胡适于专业学习之外尤关注现实政治,实为其归国后呼风唤雨奠定了基础,这些又是陈寅恪吴宓等所不及的。读至此,不禁想,“浪子回头金不换”,胡适虽在美国虚度了些时日,但后程发力,终成名山大业。但当年,中国虽处内忧外患之中,没拿学位的胡适尚可回北大任教,既而掀起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运动,且在其后的岁月中纵横议论,针砭时弊,还差点参选了总统,其一生可谓传奇而多彩。试想今日回国之留学生,虽有绝世之才干云之志如胡适当年者,安得成就如彼之洪业乎?思之不禁“西北望长安”,一声叹息尔。

学分制及弹性学制实施方案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一总则 第一条导言为了适应我校快速发展壮大的需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推行学分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切实贯彻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进行制度创新,积极稳妥地开展学分制试行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学分制试验的原则意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确保学分制能顺利实行,特制定本学分制实施方案。 第二条指导思想 实行学分制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执行《职教法》等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制度、法规,明确职校培养目标,突出职校教育特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能力本位、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全面适应现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行分层教学,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就业、升学的不同要求,自主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合我校“德育为先,技能为本”的办学思想和“环境留人、管理留人、教学留人、感情留人”的“四留人”管理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打造职场能手为目标,一切为了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职场能力,不断提高我校职教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开创我校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第三条学分制定义学分制是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主地选择课程,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要达到一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分是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与目标的一种量化,是表示学生综合素质的分值。

2019石方:胡适语文教育思想语文

石方:胡适语文教育思想 胡适(1891-1962)名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诗人,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1904年春到上海进入新式学堂。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国。1914年就学于哲学家J.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1月,他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提出文学改良八事,倡导以白话代替文言作正式的文学语言,为以新文学取代旧文学打开了缺口,一时享誉全国,被誉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1917年夏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20年代主办《努力周报》,30年代主办《独立评论》,40年代主持“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胡适是早期提倡白话文的主要代表人物。“五四”运动以前,他就开始在《新青年》杂志上提倡白话文,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第一个白话剧本《终身大事》,第一部用白话文翻译的外国小说集《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第一部白话学术著作《中国哲学史纲》,第一部《白话文学史》。胡适以自己的写作实践证明了文言文能做的事白话文一样能做,为打破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做出了开拓性

的贡献。 他在《如何可使文言文易于教授》一文中指出了历来文言文教学的四大弊端:一是“以为徒事朗诵,可得字义”,忽视了译释字义的重要;二是教者不懂文字学,不知推究字源;三是忽视文法探讨;四是不讲究句读、标点,致使文法不易解,字义不易定。鉴于此他又提出了国文教学的四点设想:文言文乃是“半死之文字”,教法上应与教外国文略相似,“需用翻译之法”;应当重视字源学的教学,以比较古字与今字的差异;文言文有自己的文法,教文言文应该重视文法分析;文言文向来不重视标点符号,所以文句难断,文意难明,教文言文应当重视句读和标点。这些看法确实说出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文言文的基本教学法。1920年9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学国文的教授》的演说稿,对中学国文教育的目的、课程、教材与教授法、文法与作文等各项,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起初是作为一种理想模式提出来的,经过两年的实际观察,胡适又做了若干修正,再次演讲整理成《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 (一)教学目的。1912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第三条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 胡适认为,这个“要旨”本身是属于理想的,内容并无大错。但是考察8年以来的实际情况,却不能不说是“完全失败”。

XXXXXX学院高职扩招(弹性学制)学情分析报告

XXXXXX学院高职扩招(弹性学制) 学情分析报告 2019年我校已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完成了弹性学制招生任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要求,为做好高职扩招后(弹性学制)学生的日常管理、教学管理等工作,提高管理效率,保证教学质量,通过开展学生信息采集、与学生的座谈交流的方式,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形成学情分析报告。 一、学生基本情况 2019年我校高职扩招(弹性学制)报到学生26人,其中中医学专业:17人,护理学专业:9人。

(一)男女比例 (二)原有学历层次 (三)年龄结构

(四)在职情况 (五)专业基础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学生工学矛盾突出。 我校招录的学生里,实践工作者占比85%,然而工作是首要的,学生不可能完全脱产学习。其中造成工学矛盾的主要因素有: 1、工作单位原因,单位工作紧张离不开,经常倒班或

加班造成难以安排学习时间; 2、学校面授原因,表现为单位休息时间与面授时间不同步或休息时间较少; 3.家庭原因,表现为工作业余时间仅够处理繁多的家务,无法推托的人际沟通和应酬越来越多; 4、工作地离学校较远,路途中花费的间较多。此外,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难以通过网络课程达到教学效果,必须通过实验实训课来完成。这些原因导致了工学矛盾尤为突出。 附:教学及学习时间安排 (二)学生年龄结构复杂。 学生年龄分布在19岁到44岁之间,由于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大,存在着生理、心理方面的差距。受客观差距的影响,学生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转化知识、实践技能操作、考核等方面会出现不同的结果,甚至会出现有学生无法完成学业的情况。复杂的年龄结构给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学生年龄分布跨度大给整体的教学效果带来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是一本由胡适著 / 肖伊绯整理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一):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发现记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讲义本的发现,很是经历了一番周折。学者肖伊绯开始着意搜集民国大学讲义已有两三年,一直在暗自留意这册讲义本——有些学者将它记录在案(胡颂平编《胡适之年谱长编》时提到过),有些学者认为它“已不可寻”(北大楼宇烈语),更多的学者则语焉不详。可以说,国内知识界目前还没有人确认亲自看到过这本书。肖伊绯先是通书友、书商在国内搜求,一直不见踪迹。后来,一位杭州的书友告诉肖,他在日本曾见到过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本,但只有“卷中”一册,他认为是没有成套的“残本”,没有购回。得知这一消息后,在肖伊绯的多次劝说下,经过多方努力,几经周折,最终促成该书友重新找到日本书商,终于购得此书。之后,去年的此日,在弘一大师纪念馆后的一所茶园里,肖伊绯用一部清代刻本《桃花扇》与书友换得此书。 虽为新文化运动之旗手,但从卷中讲义本出现的胡适评述中医的章节来看,胡适早年对待中国传统文明与文化,并非持完全反对、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至于得出过东西方科学皆本源于“迷信”的说法。在卷中讲义本里还出现了胡适评述古代天文学的章节,实是为了挖掘与裁定——古代政治思想与国家意志对包括科学体系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力,该创见超越了过去谈学科史就只局限于学科之内的史料链接的做法。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有一个重要的“三段论”,即划分为先秦时代的上古哲学史;汉唐时代的中古哲学史;清代以来的近世哲学史。按照胡适的写作计划,前段先秦哲学史构成哲史大纲卷上,两汉与唐宋哲学史构成卷中部分,清代及近代哲学史构成卷下部分。当然,卷下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并没有写出来,衍化成了胡适大大小小的专题研究论文及演讲,原拟共同构成卷中的两汉与唐宋哲学史部分,也只有《汉之哲学》形成了完整的讲义本,并于1919年在北大有过集中讲授。由此可见,《汉之哲学》是胡适在尚未全盘放弃中国哲学史大纲全卷写作的前提下,在中国哲学史层面最后的,有系统、有思想体系的著作。 原载于/《中华读书报》 原作者/陈香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二):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所感一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所感一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胡适著,肖伊绯整理,2013年版),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新民说丛书之一,刚刚读完卷中部分内容,于是打算趁热打铁,先写写读后的一些所感,待日后深入研读将再继续写所感。 其实最早看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在大一上学期,是由讲中国思想史的夏老师极力推荐的。除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还有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记得当时从孔夫子旧书网、亚马逊网分别买来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蓬莱阁丛书系列,1997年版)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出版,1993年版)、《中国哲学简史》(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版)三本书,用两个月时间认

胡适家庭教育

胡适的家庭教育 大家好,欢迎收听与你同行节目,我是今天的值班主持**,我们为大家制作了10期与家风、家教、家庭为主题的音频节目,每期给大家解读一位名人和他家庭的故事,欢迎大家收听、点赞和转发。 今天我们要走进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著名学者——胡适,从胡适的文章与故事中,了解他的家风、家教、家庭。胡适于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发表的一些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年轻的胡适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观点也是十分明确,早在胡适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时,就写过一篇《论家庭教育》。在文中,胡适对于家庭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文中说道:“什么叫做家庭教育呢?就是一个人小的时候在家中所受的教训。‘三岁定八十’,可见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雄大豪杰,或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儿子孙子将来或是荣宗耀祖,或是玷辱祖宗也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看官要晓得这少年时代,便是一个人最要紧的关头。这家庭教育便是过这关头的令箭。 我们中国古时候,最注重这家庭教育。儿子还在母亲怀中没有生下来,便要行那胎教。做母亲的,席不正不坐;行步不敢不正;不听

非礼之音;不说非礼之言,这便叫做胎教。儿子生下地来,便要拣一个好的保姆,好好的教导他。六岁教他什么,七岁教他什么,八岁九岁教什么,到了十岁才出来从师读书。十岁以内,便都是父母的教训,这便叫做家庭教育。 我们中国古时的人,都是受过家庭教育来的,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因为做父亲的,断不能不出外干事,断不能常常住在家中,所以这教儿子的事情,便是那做母亲的专责了。 在家庭教育研究方面,胡适十分注重中西文化教育的融通,他将中国传统的家训文化与西方的现代精神相结合所形成的家庭教育观,有其独到之处,其思想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子女的“重学”意识。胡适一向认为做人要有学问,无“学”不足以为“人”。他曾一再引用易卜生的名言,“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成器”,教导青年“不要抛弃学问”。强调“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1929年,他十分钟爱的儿子“祖望”年仅十岁,胡适便让他离开北京去苏州念寄宿小学。当时他给这位远离家乡的爱子写过一封长信,信中他反复教导儿子要“用功”。关于“用功”,他不但激励儿子在学习上要努力上进,“在班上要赶在一班的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的最高一排”,而且他将“刚功”与“立志”联系起来,指出“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第二,强调子女的“独立”意识。胡适让儿子小小年纪就离开家

读胡适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的文章有感 这两天利用中午和晚上睡前的一点时间,把亚马逊上面的一本小书《介绍我自己的思想》看完了,豆瓣里也收录了这本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书的选集,里面主要是胡适先生给自己或他人书籍所作的序,还有一些札记赠言等。文“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本是先生给书籍《胡适文选》作的自序,主要说明了先生所选文章的原因:为“少年朋友”选辑二十二篇文章大致介绍先生自己的思想。 先生言其思想受两个的人的影响最大:赫胥黎和杜威。前者教先生怎样怀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后者教先生怎样思想,教先生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这是我们这些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凡事求证据,记得要问为什么?不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所淹没,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先生对五四精神的赞扬和怀念,对青年学生的的教导和期望,读来让人感到惭愧,想五四时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明确长远目标不说,连当前学习之事也没有做好,多为应付考试而读书,浪费了大好时间,实属不该。 先生言“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即“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 所以先生推荐记札记,这也是我写这篇日记的原因,以后坚持生活写日记,读书记笔记,尽量把印象变成自己的。 先生在1960年的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送了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第一味药是说,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在身边,时时向你挑战,笑你奈何不了它,这样就不会懒惰。第二味药,是要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多发展一点职业以外的兴趣,“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 想自己从小到大,却没有一样这样的兴趣,或者说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的兴趣,吉他,羽毛球,游泳,多是三分钟热情,未能坚持。勉强算上的,可能就读书了,少时书读的少,见识也浅,大学里有了图书馆,便想着多多利用,也算是读了一些书,只是少有记下读后感想,还是要像先生所言,以后无论读书还是观影,尽量把所思所想记下。其实游泳也一直在学,只是不能有规律的练习,想起才去,以致进展不大,算来学自由泳也近一年了,还是不能流畅的换气,20多米就不行了,还是多请教请教舍友。先生把第三味药叫信心汤,是要毕业生总得有点信心,“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 先生当年所描述的对现在的我们也同样适用吧,每天看着微博里的社会人间百态,多半让人悲观和失望,正因如此既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既智慧又愚昧的年头,既希望又失望的季节,才更需要培养信心,“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代,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 先生举了福特和莱特兄弟两个例子来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观。自问,有这种信心没? 先生在文“大宇宙中谈博爱” 中提到: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把自己弄好。我们应当先把自己弄好,然后帮助别人,独善其身然后能兼善天下。同学们,现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要空谈高唱博爱,但应先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到我们有充分能力的时候才谈博爱,仍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