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材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竞赛试题及答案

新教材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竞赛试题及答案

新教材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竞赛试题及答案

新教材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竞赛试题及答案

1、350×4的积的末尾有()个0;

2、☆□○△☆□○△☆□○△……第30个是()。

3、找规律填数:1 、9 、2 、8 、3、()、4 、6 、5 、5

4、明明在做一道减法算式时,把减数26写成22,结果差是48,正确的差是()。

5、把一根 16米长的绳子对折2次后,每折长()米。

6、小方从一楼到二楼要花20秒钟,照这样的速度,她从二楼到七楼需要花()秒钟。

7、菜场运来白菜和萝卜共75筐,白菜是萝卜的2倍,运来白菜()筐,萝卜()筐。

8、一个长方形,宽是7米,长比宽多2米.周长是()分米。

9、一辆出租车(含司机)一共能坐5人,有31位客人外出活动,一共要租()辆汽车。

10、林叔今年34岁,林芳今年8岁,12年后,林叔和林芳相差()岁。

11、华强工程队甲组有21人,乙组有27人,丙组有24人。现根据工作需要,把丙组的人分到甲、乙两组去,要使甲、乙两组人数相等,应分()人到甲组,()人到乙组。12、家乐超市促销期间,汽水买4瓶送1瓶,乐乐和他的9个同学每人想喝1 瓶汽水,那么只需买()瓶汽水。

13、一个两位数,其数字和是7。如果此数减去27,则两个数字的位置正好互换。原来的两位数是()。

二、选择题。

1、一个数先减去2再加上3,再乘以2,最后再除以3得6,这个数是()。

【 A、8 B、10 C、18 D、20 】

2、两个周长都是1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周长是()

【 A、24厘米 B、28厘米 C、18厘米 D、48厘米】

3、同学们做操,排成一个正方形的队伍,从前,后,左,右数,小红都是第5 个,问一共有()人。

【 A、80人 B、81人 C、90人 D、91人】

4、学校召开运动会,在50米跳绳比赛中,小丽用10秒,小花用9秒,()跳的快些。

【 A、小丽 B、小花 C、无法判断谁】

5、最大的一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

【 A、10 B、99 C、0 D、90 】

三、计算题。(共34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46÷2=8×900=780-230=51×9=

64÷4=350÷5=720÷9=275+125=

2、列竖式计算(8分)

128×5= 380×5= 205×9= 156×7=

3、脱式计算(18分)

(208+152)÷6 189-189÷3 (5000+2070)÷7 1000-654-215 258×(455-450) 687+231-168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一、本册知识点 一级知识点二级知识点三级知识点 数与代数数的运算 1、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 2、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和连乘;结合具体情况 进行估算 3、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乘除混合两步 运算 4、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除应用题 常见的量 1、质量单位千克、克、吨 2、千克、克、吨之间的换算,简单的实际问题 3、年、月、日与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 从三个方向观察用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形状测量 1.周长的认识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统计与概率不确定现象 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描述事件发生 的可能性。 二、单元课时知识点 第一单元乘除法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 乘除法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口算除法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一节小树有多少棵 知识点:1、掌握口算一位数乘(除)整十、整百、整千数以及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有一定的口算速度和技巧,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乘、除法,口算速度约为每分种6-8道,正确率达90% 以上。 3、着重引导学生理解20×3的算理,即先计算2×3=6,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 个0,从而得到20×3=60。 4、进一步把题目扩展到整百数乘一位数,由学生自己去类推。 5、给学生适当的练习,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第二节需要多少钱 知识点:1、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和连乘,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掌握0和任何数相 乘都得0这一规律; 3、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及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乘法,5分钟 2-3道,正确率达90%以上。 4、使学生理解计算的过程,主要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两位数转化 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二是分别求乘积再相加的问题。 5、通过实力引入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 6、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演示计算的过程。10×3=30,2×3=6, 30+6=36,即先将12拆成10和2,再分别与3相乘,然后将乘积相加。 7、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用所讲的方法来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 解决。 第三节参加科技馆 知识点:1、掌握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方法,5分钟约2-3道,正确率达到90%以上。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规律;掌握用估算进行 试商的方法;能用乘法验算除法。 2、通过实例实例引入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 决。 3、讲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演示计算的过程:30÷3=10,6÷3=2, 10+2=12(这种方法用了上节课的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 4、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用所讲的方法来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 时解决。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按照要求正确搭建图形 搭建图形

北师大版初三数学复习计划

北师大版初三数学复习计 划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九年级数学中考备考复习计划一、复习的整体思路 初三数学总复习,通常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夯实“三基”。通过第一阶段的复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 第二阶段:综合运用知识,强化能力培养。第二阶段的复习既不是知识的复习,更不是知识的压缩,而是一个知识总综合、巩固、完善、提高的过程。即注重知识的整合,又注重查缺补漏,力求使各部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基础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网络化、网络知识题型化、题型设计生活化。在这一阶段要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学生的综合训练为主题,克服重复,突出重点。在数学应用方面,注意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穿插专题复习,培养学生渗透题型生活化的意识,以此提高学生对阅读理解题的审题能力。 第三阶段:考前模拟,建立自信。此阶段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包括知识的深化巩固,能力的培养提高,解体的技巧和方法,运算速度和准确率等方法,要注意及时评价,及时反馈。 二、复习的整体策略和方法 整体策略为以课本为主,紧扣教材,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和落实,决不放弃课本。

整体方法为:以小题组训练为主,强化落实,力求一课一练,一张一测,注重反馈和评价,不断总结。 三、复习课时安排 第一阶段: 按照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整体可划分为“数与式、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函数与函数图像、图形初步、三角形、四边形、圆、对称旋转、三角函数、统计与概率”共10个单元。具体时间可划分及课时安排如下: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证明(一) 1、你能证明它吗? (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 判定:SSS、SAS、ASA、AAS、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度;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或者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命题包括已知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倒是的已知和结论交换;正确的逆命题就是逆定理.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AB的一半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4、角平分线 (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角平分线

(完整版)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计算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题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 一、口算(20分) 300×5= 2400÷3= 15×3= 804÷4= 9×500= 40×8= 20×7= 20÷5= 90÷3= 64÷2= 149+111= 700÷7= 40+30= 90×9= 23×3= 400÷4= 50×4= 102×4= 500÷5= 800÷4= 二、列竖式计算。(36分) (1)780÷5= (2)906÷3= (3)104×5= (4)745÷5=(5)497÷7= (6)250×4= (7)612÷3= (8)436÷4= (9)312×2= 1

(10)234×3= (11)301×9= (12)160×4= 三、脱式计算。(44分) (1)200÷2÷5 (2)9×(25 + 55)(3)72÷8×6 = = = = = = (4)6×19×5 (5)949—260×3 (6)2000-106×4 = = = = = = (7)(31+77)×9 (8)(206+103)÷3 (9)80-75÷5 = = = = = = (10)90+84÷4 (11)15×2×5 = = = = 2

240-200= 630÷3= 73×2= 640-340= 210÷7= 390÷3= 302×8= 555÷5= 250+280= 450÷9= 230+760= 900÷9= 90×8= 350÷7= 0÷80= 200×3= 672÷6= 22×4= 5600÷7= 78+22= 360+50= 90÷9= 19×3= 800-600= 305-100= 201×7= 210+430= 180×0= 620-260= 31×7= 490+100= 67×0= 6300-0= 403×8= 560÷2= 5×20= 2400÷2= 88÷8= 9900÷9= 63-55= 710-80= 260-60= 140×5= 700+300= 607×6= 508×9= 61-33= 710-210= 86+78= 58÷2= 700-600= 107×7= 3600-3000= 0+615= 35×4= 130×4= 560+440= 140×2= 2300-300= 216÷3= 360÷4= 230×3= 80÷2= 180+70= 909÷9= 211×7= 69÷3= 350-200= 54+25= 32×4= 500-500= 490+270= 430-30= 810÷9= 630-350= 435÷5= 49+51= 410×3= 430+70= (64-8)÷ 8= (73-13)× 7= 4×600÷2÷3= 5×6×2= 400÷ 6= 8×(13-5)= 720÷ 30× 3= (63+9)÷ 9= 300× 5= 5÷(24+6)× 3= (15+21)÷ 6= 300×5= 40×8= 102×3= 123×2= 102×4= 180×5= 40-8= 8×12=270÷9= 180 2400÷3= 20×7= 82÷2= 41×3= 31×5= 24×3= 72+9= 125×4=273×0= 15×3= 20÷5= 600×4= 200×6= 25×4= 150×3= 14×6=203×3= 3

北师大版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证明(二)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等于30o,这它所对的直角边必然等于斜边的一半。 ※有一个角等于60o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首先要想的定理有: ①勾股定理:2 22c b a =+(注意区分斜边与直角边)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此定理将在第三章出现) ※垂直平分线.....是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注意着重号的意义) <直线与射线有垂线,但无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如图1所示, AO=BO=CO )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逆定理:在角内部的,如果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它在该角的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 (如图2所示,OD=OE=OF)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02 =++c bx ax (a 、b 、c 为 常数,a ≠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 ※把02 =++c bx ax (a 、b 、c 为常数,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①配方法 <即将其变为0)(2 =+m x 的形式> ②公式法 a ac b b x 242-±-= (注意在找ab c 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A C B O 图1 图2 O A C B D E F

北师大版,初三,九年级数学数学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北师大版,初三,九年级数学数学上册,课后习题答案 第4页练习答案 解:因为在菱形ABCD中,AC±BD于点O,所以∠AOB=90°. 在Rt△ABO中,OB=√(AB^2-AO^2 )=√(5^2-4^2 )=3(cm). 因为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互相平分,所以BD=2OB=6cm. 1.11.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BC=AB,BC//AD,∴∠B+∠BA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AD=2∠B,∴∠B+2∠B=180°,∴∠B=60°.∵BC=AB, ∴△ABC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的等边三角形). 2.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AD=DC=CB=BA,∴AC±BD,AO=1/2 AC= 1/2×8=4,DO= 1/2 BD= 1/2×6= 3.在Rt△AOD中,由勾股定理,得AD=√(AO2+DO2)=√(42+32)=5.∴菱形ABCD的周长为 4AD=4×5=20. 3.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AD=AB,AC±BD,DO=BO,∴△ABD是等腰三角形,∴AO是等腰△ABD低边BD上的高,中线,也是∠DAB的平分线,∴AC平分∠BAD. 同理可证AC平分∠BCD,BD平分∠ABC和∠ADC. 4.解:有4个等腰三角形和4个直角三角形. 第7页练习答案 解,所画菱形AB-CD如图1-1-32所示,使对角线AC=6cm,BD=4cm. 1.21.证明:在□ABCD中,AD//BC,∴∠EAO=∠FCO(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EF是AC的垂直平分线,∴AO=CO.在△AOE和△COF中, ∴△AOE≌△COF(ASA),∴AE=CF.∵AE//CF,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EF±AC,∴四边形AFCE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OA=OC,OB=OD.又∵点E,F,G,H,分别是OA,OB,OC,OD 的中点, ∴OE=1/2OA,OG=1/2 OG,OF= 1/2 OB,OH= 1/2 OD,∴OE=OG,OF=OH,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AC⊥BD,即EG⊥HF,∴平行四边形EFGH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解:四边形CDC′E是菱形. 证明如下:由题意得,△C′DE≌△CDE.所以∠C′DE=∠CDE,C^' D=CD,CE=C^' E.又因为AD//BC,所以∠C′DE=∠CED,所以∠CDE=∠CED,所以CD=CE(等角对等边),所以CD=CE=C′E=C′D,所以四边形CDC′E是菱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第9页练习答案 1.解:(1)如图1-1-33所示.∵四边形AB-CD是菱形,∴AB=BC=CD=DA=1/4×40=10(cm).

(完整版)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口算题大全

26+9= 57-38= 1500-700= 42×2= 99÷3= 770÷7= 660÷3= 960÷3= 180÷9=65+15= 660÷6= 800×2= 50÷5= 3×800=420÷7= 3×220= 480÷4= 58+33=420-20= 93÷3= 880÷4= 1200-200= 11×7= 80-46= 70÷7=14×2= 5×900=2×200= 84÷4= 930÷3= 390÷3= 138+22= 83-57= 29+68=68-49=80×7=800÷4=330÷3= 3×23=64÷2=58+26=34×2= 550÷5=800×20= 420÷2=63÷3= 160÷4= 800+700=90÷3= 2×440=48÷2=480÷2=60×5=2×44=840÷4= 440÷4=32×3=48÷4=540÷9= 90÷9= 13×3= 600×7=120×3=480÷2=39÷3=560÷8=990÷3= 3×200= 620÷2= 660÷2=640÷8=880÷4=7500-500= 12×4= 3×31= 120×4= 360÷9= 44×2=960÷3=32×2=2×440=460÷2= 70+500= 3×33=280÷4= 9×400= 3×330= 690÷3= 49+33= 700÷7=23×3= 78-36= 11×4= 230×3= 310×3= 390÷3= 230×3=11×4= 82-55=310×3= 720÷9= 4700-700= 600÷3= 48+28= 640÷8=480÷8= 7×50=800÷8=880÷8= 9×500=80+17=54+28= 42×3= 1700-800= 90÷3= 180÷3=300÷5=930÷3= 800÷4= 60-15=900÷3=450÷9= 360÷6= 37+56= 32×3= 70×7=1200-700= 300÷6= 50×7=53-14=17+27=840÷4= 2×14=140÷2= 60÷6=7×800= 7×700=840÷2=430×2=540÷9= 31×3= 13×3=34+56=96÷3=2×330= 50×6= 680÷2= 620÷2= 6×800= 960÷3= 1500-900= 1800-800= 63÷3=26+57= 800÷8= 33+57= 600×3=37+8= 480÷8= 630÷3= 62-33= 500+500=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上)数学知识点答案 第一章证明(一) 1、你能证明它吗? (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 判定:SSS、SAS、ASA、AAS、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度;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 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或者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命题包括已知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倒是的已知和结论交换;正确的逆命题就是逆定理。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AB的一半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4、角平分线 (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角平分线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套作业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填一填。(每空1分,共14分) 1.计算6+3×5时,应该先算( )法,后算( )法,最后结果是( );如果想先算加法,那么需要把算式变成( ),最后结果是( )。2.7与8的积,比70少多少?列综合算式是( )。 3.二(2)班同学站队做操,每排8人,正好站成5排。已知这个班有26名男生,女生有( )人。 4.有6行梨树,每行7棵,现在又栽了12棵,一共有( )棵梨树。 5.6与12的和再除以3,商是多少?列综合算式是()。 6.在里填上“>”“<”或“=”。 36÷4+5(20+8)÷756÷7-43+5×4 (6+2)×92×9+6 42-36÷448÷(8-2) 7.马小虎在计算4+5×□时,由于先算了加法,得到的结果是72。正确的结果应该是( )。 二、添上“()”,使等式成立。(4分) 42+12÷6=9 12-8÷4=1 54÷9-3=9 8-6×9=18 三、把下面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每题2分,共4分) 1.15+15=30 30÷5=6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8=40 72-40=32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算一算。(3题18分,5题6分,其余每题4分,共36分) 1.开火车。 2.采的是哪朵花?请把它涂上颜色。 3.脱式计算。 63÷(36-29) 16+24÷815-6×2 6×(24-17) 29+83-73 72-42÷6 4.根据结果给算式排队。 (40+41)÷921+6×359-5×68×(56-49)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知识点汇总

北 师 大 版 九 年 级 数 学 , 知 识 点 汇 总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一、平行四边形 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性质:(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两条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4)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3、判定:(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面积:S平行四边形=底ⅹ高 二、菱形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 2、性质:(1)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2)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两条对角线把菱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4)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两条)。 3、判定:(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4、面积:S菱形=底ⅹ高;S菱形=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三、矩形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 2、性质:(1)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2)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两条对角线把矩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4)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5)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两条)。 3、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面积:S矩形=底ⅹ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五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 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主要是自然数的认识,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 (2)第三单元“分数”,主要学习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能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主要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实际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 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主要学习平面图形大小的比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的认识以及相关的面积计算。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主要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一些有趣的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主要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 综合应用 进一步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内容,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教学目标 (1)会进行数的分类,理解自然数与整数的概念。理解掌握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知道什么是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 (2)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高,理解掌握相关的面积计算;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及简单的不规则图形面积。 (3)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正确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运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正确进行分数与有限小数的互化。 (5)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 3、教学重点 (1)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九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 第一章证明(二) 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 判定:SSS、SAS、ASA、AAS、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 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度;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满足“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或者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4、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命题包括已知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倒是的已知和结论交换;正确的逆命题就是逆定理。 (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5、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AB的一半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6、角平分线 (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018)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应用题全集500题

1.商店有4筐苹果,每筐55千克,已经卖出13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苹果? 2. 美术组有24人,体育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4倍,两个组共有多少人? 3. 每盒粉笔1元3角4分,每瓶墨水6角2分,学校买了6盒粉笔5瓶墨水,共花多少钱? 4. 有篮球9个,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8倍,足球有多少个? 5. 有足球72个,篮球9个,足球的数量是篮球的多少倍?

6. 有足球72个,正好是篮球个数的8倍,篮球有多少个? 7. 学校买来6箱图书,每箱50本,平均分给4个年级,每个年级分多少本? 8. 在3千米长的公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树,一共要分多少段? 9. 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200米长的路,如果他来回走2趟共行多少米? 10. 商店有黄气球19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7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 2倍,花气球有多少个?

11. 同学们做习题,小华做了75道,小明做了85道,小青比小华和小明的 总数少30道,小青做了多少道? 12. 学校有14棵杨树,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柳树比松树多4棵,有多少棵柳树? 13. 三年级(1)班有46人,其中21人是女生,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14. 公园有7只大猴,小猴的只数比大猴多9只,公园一共养了多少只猴? 15. 甲有140元,甲的钱数是乙的2倍,甲乙共有多少元?

16. 一列火车早上5时从甲地开往乙地,按原计划每小时行驶120千米,下 午3时到达乙地,但实际到达时间是下午5时整,晚点2小时。问火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15-5)*120=1200 1200/(10+2)=100 17.一辆汽车早上8点从甲地开往乙地,按原计划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下午 4时到达乙地。但实际晚点2小时到达,这辆汽车实际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16-8)*60=480 480/(8+2)=48 18 .小宁、小红、小佳去买铅笔,小宁买了7枝,小红买了5枝,小佳没有 买。回家后,三个人平均分铅笔,小佳拿出8角钱,小佳应给宁多钱?给小红多少钱? (7+5)/3=4 8/4=2 2*(7-4)=6 8-6=2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 一生活中的数 各课知识点: 可爱的校园(数数) 知识点: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

点。 2、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二比较 各课知识点: 动物乐园(比大小与比多少) 知识点: 1、比较动物谁多谁少有两种策略:一是基于“数数”,二是进行“配对”,从而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学会写法,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3、体验“同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高矮(比高矮、比长短) 知识点: 1、长短、高矮、厚薄都属于物体长度的比较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达到长度的比较叫比高矮。把扁平的物体上下距离的比较叫比厚薄。它们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2、认识高矮的区别,知道比较高矮、长短、厚薄时要在起点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正确比较。 3、知道高矮比较的相对性 轻重(比轻重) 知识点: 1、经历比较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及轻重的相对性。 2.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间接比较轻重,渗透了等量对换的思想,对学生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 三加减法(一) 各课知识点: 有几枝铅笔(加法的认识) 知识点: 1、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2、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的加法口算。 3、第一次出现了图形应用题,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形应用型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有几辆车(初步认识加法的交换律) 知识点: 1、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形象直观的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 2、鼓励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可以出现两个不同的算式,并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 摘果子(减法的认识)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观风海中学九年级期末测试测试题一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 2-5x +3=0的两根为x 1,x 2,则x 1x 2=( ) A .5 B .-5 C .3 D .-3 2.下列几何体中,俯视图与主视图完全相同的几何体是( ) A .圆锥 B .球 C .圆柱 D .长方体 3.已知2是关于x 的方程x 2-3x +a =0的一个解,则a 的值是( ) A . 5 B .4 C .3 D .2 4.(黔西南中考)如图,在菱形ABCD 中,AC 与BD 相交于点O ,AO =4,BO =3,则菱形的边长AB 等于( ) A .10 B.7 C .6 D .5 5.如图,若要使平行四边形ABCD 成为菱形,则可添加的条件是( ) A .AB =CD B .AD =BC C .AB =BC D .AC =BD 6.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kx 2+2x -1=0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 .k>-1 B .k ≥-1 C .k ≠0 D .k>-1且k≠0 7.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是( ) 8.下列对正方形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B .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C .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D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9.小颖将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连续掷了三次,你认为三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是( ) A.12 B.13 C.14 D.18 10.班上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元旦时,互赠新年贺卡,每两个同学都相互赠送一张,小明统计出全组共互送了90张贺年卡,那么数学兴趣小组的人数是多少?设数学兴趣小组人数为x 人,则可列方程为(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实数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 32,7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3 π +8等; …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in60o 等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 与b 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 ,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 ,则a ≥0;若|a|=-a ,则a ≤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如果a 与b 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1、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 一个数有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正数a 的平方根记做“a ± ”。 2、算术平方根: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 0≥a 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a a 2 a (a ≥0) ==a a 2 -a (a <0) ;注意a 的双重非负性: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2、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教材注重为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三、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 0到10各数。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开始学习认真倾听、思考、表达、书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比较”。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

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第四单元“分类”。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经历观察、想象和交流的过程,积累认识几何体的数学活动经验。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在分类、观察等学习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 20以内数的大小。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各章知识点汇总

最新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三章概率的进一步认识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 第五章投影与视图 第六章反比例函数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菱形的判别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1.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是轴对称

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矩形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根据定义).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1.3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正方形常用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边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 ※ 鹏翔教图3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2.2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3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4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5 一元二次方程的跟与系数的关系 2.6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02=++c bx ax (a 、b 、c 为 常数,a ≠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 ※把02=++c bx ax (a 、b 、c 为常数,a ≠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①配方法 <即将其变为0)(2 =+m x 的形式> ②公式法 a ac b b x 242-±-= (注意在找abc 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③分解因式法 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