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第二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格式:ppt
- 大小:4.76 MB
- 文档页数:97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吸收光谱:又称吸收曲线,是以波长λ(nm)为横坐标,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所描绘的曲线。
2吸收峰:曲线上吸光度最大的地方,它所对应的波长称最大吸收波长。
3谷:峰与峰之间吸光度最小的部位,该处的波长称最小吸收波长。
4肩峰:在一个吸收峰旁边产生一个曲折。
5末端吸收:只在图谱短波端呈现强吸收而不成峰形的部分。
6生色团:是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π→π*或n→π*跃迁的基团,即能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
7助色团:是指含有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当它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生色团或饱和烃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增加。
8红移:亦称长移,是由于化合物的结构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以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9蓝移:亦称短移,是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时或受溶剂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10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由于化合物结构改变或其他原因,使吸收强度增加称增色效应或浓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减弱称减色效应或淡色效应。
11强带和弱带: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凡摩尔吸光系数εmax大于104的吸收峰称为强带;凡εmax小于102的吸收峰称为弱带。
12吸收带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R带:由n→π*跃迁引起的吸收带,是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如羰基、—NO、—NO2、—N=N—;K带:共轭双键π→π*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峰,其特点是摩尔吸光系数值一般大于104,为强带。
如丁二烯CH2=CH—CH=CH2的λmax为218nm,ε为104,就属于K带;B带:是芳香族(包括杂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E带:也是芳香族化合物特征吸收带,是由苯环结构中三个乙烯的环状共轭系统的π→π*跃迁所产生。
分为E1和E2带。
E1带的吸收峰约在180nm,ε为4.7×104,E2带的吸收峰约在200nm,ε为7000左右,都属于强带吸收。
13影响吸收带的因素:1位阻影响2跨环效应3溶剂效应(极性溶剂使π→π*跃迁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使n→π*跃迁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4体系pH的影响14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A=﹣lgT=Ecl或T=10-A=10-Ecl;I/I0是透光率;摩尔吸光系数: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浓度为1mol/L,厚度为1cm的吸光度,用ε或E M表示;百分吸光系数:指在一定波长时,溶液质量浓度为1%,厚度为1cm的吸光度E1%1cm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