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对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思考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着眼长远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下,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知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少不了,而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否能够解决,是农村社会是否和谐的关键,也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关键。
因此是否能够解决“三农”问题,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大局的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着力解决的大问题。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如何构建新农村、如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解决目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我认为可以在建设农村生态农业经济上做文章。
在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中,就目前农村工作的实际而言:“生产发展”、“村容整洁”是最直观的,也是农民最容易感觉得到的,而要在农村实现“生产发展”、“村容整洁”这个目标,从而推进整个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生态农业经济
要认识生态农业经济,首先要认识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虽已发展了20多年,仍还是处于搞试点的阶段,这主要因为我们对“生态农业”概念的认识比较狭隘,没有在公众理念上达成广泛共识。
完整的“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循环、能量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可持续的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状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这个概念是目前我国学者广泛认可的一种,因此,生态农业经济就是以生态农业发展为载体而成长起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从上述可知生态农业经济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综合性。
就是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从而达到经济上的增长;二是多样性。
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都能扬长避短;三是高效性。
通过农业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四是持续性。
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从而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内在要求
(一)农民增收的需要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难问题。
我们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普遍承续着传统的农业生产习惯,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习惯,在无形之中严重的影响和控制着农业工作者和农业生产者按照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方式指挥着农业生产,其使用工具的落后、科技含量低劣、生产力水平低下、不注重生态环境,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的特征,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自然导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滞后,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自然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在国家实施大面积退耕还林以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从耕地中走出的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涌现,给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如何利用现有的有限耕地,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结合实际,我们要在极少的土地上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只能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观念上、技术上、生产方式上去打破农业上沿传下来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习惯力量。
根据当前实际,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无疑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条有效途径。
(二)生态农业内在发展的需要
生态农业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对绿色食品的社会需求逐日增加,尤其是现代食物观念的引入,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二是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促进了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高科技的结合,形成了现代科技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经济有着坚强的科技支持;三是生态农业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四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是切实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五是发展多种农业经济经营类型,发展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有利于引导集约化生产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及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牧业、种养加、贸工农有机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和生态化发展。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需要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目标。
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精神,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生态农业经济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积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建设乡村物业,推动生态产业发展,构建物质能源高效转化利用的生态产业链,推进相关产业在区域内的聚集和循环式组合,从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思路
(一)以“水”为主,着力抓好农田基本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必须首先解决“水”的问题。
这就要对水源实行全流域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
同时要严格控制农药对农业造成的污染,推行禽畜粪便资源化,提升地力;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和经营,完善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加强河流出险
保障工作,推广节水灌溉。
要大力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重点治理中低产田土,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逐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农民增收。
(二)以“林”为主,着力抓好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离不开绿化工作,要建设生态农业经济,就要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规定,搞好生态林业建设。
要坚持贯彻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方针、政策,重点抓好退耕还林还草、荒山造林,搞好国家天然林保护、乡村绿化工程和封山育林,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林业。
种植适宜经果林,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着力培育山野菜等,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同时荒山造林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要与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使荒山、疏林地、灌木林地等披上翠绿的盛装,同时农民群众的收入增长得到很好的保障。
采取各种措施,尽快营造一个清新、自然、和谐、美丽的人居生活大环境。
(三)以“畜牧”为主,着力抓好综合养殖生态工程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畜牧发展相当必要,要不断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和培育畜牧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推进草地畜牧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并且把草地畜牧业和草地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抓好沼气建设及沼肥的综合利用,实行“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搞好农村改圈、改厕、改灶,优化农村用能结构,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四)以“家”为主,着力抓好生态家园建设
生态家园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庭院立体化、乡村花园化。
乡村道路畅通,森林繁茂,花草点缀,环境优美。
农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果、畜、禽、鱼、菌、沼立体化循环种养配套,发展庭院生态经济。
通过营造绿色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开发绿色产品,使农民享受绿色生活。
要疏通水网,开挖水渠,将原来分散独立的坑塘串联贯通,形成项链状。
要整修河岸,清除垃圾淤泥,构成乡村美景。
要改善水染源。
村民住宅要分组建设,建设组团绿地。
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朗读,不断改善农村公共设施,包括道路硬化、供排水、文体设施、公共绿地、供电设施及信息通讯和治安、环卫等,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各族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五)以“景”为主,着力抓好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
要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金融资本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集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并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
四、新农村生态农业经济建设如何开局
结合农村实际,现阶段应以农村为载体,以大力发展沼气生态农业经济为突破口。
以新农村建设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以生态农业经济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口沼气池,解放农家女;一盏沼气灯,照亮新农村;一台沼气淋浴器,洗掉农村旧习气。
”
这是农村发展沼气池后的真实写照。
据报道:一个沼气池每年可以产气300立方米,按每立方米1.2元计算,每年可创收360元;以每年生产生活用煤2吨计算,需支出煤款1200元左右,一个沼气池在生产生活用煤上和照明上可减少约1500元支出。
同时,利用沼气池建设发展种养殖业,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总体上而言,农村发展沼气,一是减少煤炭、木材等常规能源的消耗,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保持水土、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改善农村生活用能结构和治理污染,改善农村面貌,节省劳动力,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三是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农田肥力状况的改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把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有机的连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的山区实施沼气战略,无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怎样发展沼气生态模式农业经济呢?结合退耕还林的实际,可以发展“猪-沼-果”生态模式;同时以沼气为载体发展多种种养业,比如“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或者“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等。
(1)“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
这种生态农业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的共同发展。
主要形式是“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每年两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林”。
用沼液加饲料,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降低养猪成本,减轻了农户的支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猪粪用于果树成长的肥料,能多长5-10个枝头,抗旱、抗寒和抗病能力都非常的强,成果质量可提高1-2个等级。
果树林或经济林下可养殖鸡群等对树木成长不造成影响的小动物,成长条件优越,尤其是目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食品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也较为适于西部地区。
它的做法是: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小水窖和一个厕所。
实行入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造沼气池,池上养猪等,还可以在猪圈上设置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产沼气,沼液肥果林的循环农业生态经济模式。
上述两种模式是农村生态农业经济的雏形,是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最适宜的方式。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业的投入逐渐加大,在农村逐步开办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业的产业化得到更大的发展,加大对农村农民群众的市场教育,使他们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增强他们的市场意识,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