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课程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81.00 KB
- 文档页数:1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课程论文
经济学的唯一任务和最终目标不是经世济国,而是解释为什么有这样的经济现象。
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科学不是求对更不是求错,而是求是否有可能被事实所推翻。经济科学就要解释在这种约束条件下会出现这种行为,那种情况会出现什么结果。
要求:
1,用博弈论重新解释张五常教授发明的佃农分成契约的行为(地主与佃农关于产出分成的博弈),具体题目自己拟定;
2,用数学模型撰写,字数在2000字以上;
3,提倡科学方法、独立的理性思考,不必追求结论对错,只求有创意的推导过程;
4,2011年12月30日统一交到班长处,再由班长统一交到经济管理学院908室。
注:第一,若大家觉得课程论文无文章可抄,可以参考一篇工作论文(博弈均衡、要素品质与制度选择——关于佃农理论的进一步思考),具体参见网址:
/cn/lwInfo.aspx?m=20100921113738390893&n=20110927152427687183第二,佃农理论是张五常在1967年提出,1968年完成,1969年发表的。该文开辟了契约理论的先河,Stiglitz在1974把张的佃农分成契约理论用博弈数学表达变成今天信息经济学中的道德风险模型而于2001年获诺奖。
长期以来,古典和新古典的经济学家,包括亚当•斯密和马歇尔,大多认为这种制度的效率低于工资契约和固定租金契约,甚至当代的主流经济学家把第三世界的经济停滞与在其农业中盛行的分成租制度联系起来。古典经济学创始人Smith(1776)认为土地得不到改良根源在于什一税类比分成制的制度安排。由于分成制下什一税抽去了产出的十分之一已经成为土地改良的极大障碍,那么,土地所有者甚至可以分享土地产出的一半,而留给佃农自己分享的自然更是有限,后者便决不会用有限的剩余来改良土地。沿袭古典的“税收-对等”思路,以Marshall(1920)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借助边际方法,揭示分成制缺乏效率的根源在于佃农必须将投资于土地的资本和劳动收益的半数交给土地所有者,如果投资的总收益少于他报酬数的两倍,则他不会从事土地投资。因而在张五常(Cheung,1969)之前,该分成契约一直被认为是低效率的。不过,Cheung(1969)对分成租佃理论的开拓性的研究,提出了两个与传统观点相反的理论假说。第一,认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分成契约与其他契约形式一样,会产生有效的资源配置结果;第二,中国的经验表明分成契约已经存在有相当长的历史,因而即使有交易成本,分成契约下的资源配置也并不必然无效率,这可能是交易成本约束条件下分散风险而获取的收益实现了最大化,即分成契约分散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