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关联

  • 格式:docx
  • 大小:68.68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产业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分析主要是对细分的产业之间投入与产出上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行分析,因此又称投入产出分析。它是一种具有很大实用价值的分析方法,它的分析结果可以作为一国制定经济计划、制定产业政策和进行经济预测的依据。本章主要讨论产业关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投入产出方法的应用分析以及产业的空间关联和时间关联问题。

一、产业关联关系

要揭示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量化比例,就必须首先了解产业关联方式、类型以及产业关联分析的方法与原理。

(一)产业关联的含义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这里,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可以是各种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也可以是实物形态或价值形态的投入品或产出品;技术经济联系和联系方式可以是实物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也可以是价值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由于实物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难以用计量方法准确衡量,而价值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可以从量化比例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所以,在产业关联分析的实际应用中使用更多的是价值形态的技术经济联系和联系方式。

(二)产业关联方式

产业关联方式是指产业间发生联系的依托、纽带或基础,即不同产业之间是以什么为依托连接起来,这种产业间连接的不同依托就构成了产业间联系的实质性内容。

1.产品、劳务联系

2.生产技术联系

3.价格联系

4.劳动就业联系

5.投资联系

(三)产业关联的效应

在产业链中的各产业,大部分既是要素的供给者,又是市场的需求方。作为供给者,它通过向其他产业提供要素来确立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地位;而作为需求方,它则通过对其他产业产出的消费来显示其在产业链中的作用。在产业经济学中,可以利用关联指数来对某产业的直接关联效应进行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世界银行经济顾问、哈佛大学教授钱纳里(H.Chenery)和日本经济学家渡边经彦对美国、日本、挪威和意大利四国的29个产业部门的数据进行了产业关联效应分析,得到了组重要的数据和结果(见表5-1)。

钱纳里和渡边经彦依据表5-1数据将全部的产为分为四类:

第I类的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第II类的中间投入型制造业、第III类的最终需求型制造业和第IV类的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第I类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的特点是前向关联效应大而后向关联效应小。在表5-1的29个产业中,属于该类产业有农林业、煤炭业、金属采矿业、石油及天然气业、非金属采矿业以及电力业。

第II类中间投入型制造业的特点是前、后向关联效应都比较大。在表5-1的29个产业中,属于该类的有钢铁业、纸及纸制品业、石油产品业、有色金属冶炼业、化学工业、煤炭加工业、橡胶制品业、纺织业以及印刷出版业。

第III类最终需求型制造业的特点是前向关联效应小而后向关联效应大。在这29个产业中,像服装和日用品业、造船业、皮革及皮革制品业、食品加工业、粮食加工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械工业、木材及木材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及其他制造业等均属于此类。

第IV类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的特点是其前、后向关联效应都比较小。在表5-1中的29个产业中,如渔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就是此类型的典型代表。钢铁业、纸及纸制品业、石油产品业、有色金属冶炼业、化学工业、煤炭加工业、橡胶制品业、纺织业以及印刷出版业

二、产业关联研究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法

(一)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含义

投入产出分析法(简称投入产出法),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作为生产单位或消费单位的产业部门、行业、产品等)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它是经济学和数学相结合的产物。

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所谓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需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的投入,它是任何产业从事某种经济活动都必须耗用的物质资料和必须使用的劳动力;所谓产出是指产品生产的总量及其分配使用的方向和数量,如用于生产消费(中间产品)、生活消费、积累和净出口等(后三者总称为最终产品)。它是任何产业从事某种经济活动所得到的成果,即产品或劳务。

(二)投入产出分析法的产生和发展

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1906——)。列昂惕夫1906年8月出生于俄国,15岁进入列宁格勒大学学习,18岁取得硕士学位,参与苏联中央统计局编制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工作。这项工作对他后来建立投入产出表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实践基础。投入产出表在结构上吸取了苏联―1923-1924年度国民经济平衡表‖的棋盘式表格的经验。

1928年(22岁)获得德国柏林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28-1929年应邀做中国政府(南京)修建铁路的顾问,搜集了中国大量关于交通建设的数据。

1931年应邀做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研究助理,从而有机会研究投入产出表。他利用美国国情普查的资料编制了1919年和1929年的美国投入产出表,分析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均衡问题。同年底到哈佛大学任教,其投入产出表的研究得到哈佛研究委员会的支持。当他在研究投入产出表时,电子计算机尚未诞生,只靠一台自动计算器进行计算,计算一遍42个部门的经济数据要用56个小时。哈佛研究委员会并未期待他能够取得成功。但出乎他同事的预料,他利用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搜集的资料,很快取得研究进展。1933年升任助理教授,1946年升任教授。

1936年他发表了投入产出法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载《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1936年8月)这标志着投入产出分析的诞生。

1941年发表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1951年该书再版,并增加了所编1939年投入产出表和几篇论文。1953年,列昂惕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阐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从1961年起,他担任了美国、联合国以及其他十几个国家的政府顾问。

投入产出分析从开始到现在的半个世纪中,已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实际的应用方面有更大的发展。它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1)投入产出分析原理在深度方面有很大发展,如外生变量内生化,静态模型向动态模型发展;系统的修订和预测;投入产出的优化模型,等等。

(2)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范围扩大,如反映地区内和地区间投入产出关系的地区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及由此而进一步扩展的国际贸易和世界模型;核算劳动、固定资产、投资等的投入产出模型;把环境污染及相应的处理污染的劳务纳入投入产出表的核算环境污染投入产出模型,等等。

(3)投入产出表及其模型的编制方法和手段实现自动化,已编制了完善的计算机软件。

(三)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

投入产出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它必然要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依据。关于它的理论基础,列昂惕夫本人说是瓦尔拉斯(Walras)的一般均衡理论,―投入产出法是用新古典学派的一般均衡理论,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之间在数量上相互依赖关系进行经验研究‖①。

瓦尔拉斯是用联立方程组来描述一般均衡状态的,方程组的解就是均衡价格体系、但瓦尔拉斯的模型是一种纯粹理论抽象,它无法对实际的经济活动进行实证性分析。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分析可以说是通过一些假定而对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所做的简化。简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产业代替瓦尔拉斯模型中的企业和消费者。并假定每个产业只生产一种特定的同质产品。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各种用途上是可以相互代替的,因为它们是同质的;而不同部门的产品之间是不能代替的,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