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创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护理配合刘亚光

微创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护理配合刘亚光

微创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护理配合刘亚光
微创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护理配合刘亚光

微创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护理配合刘亚光

发表时间:2016-07-15T16:09:09.7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作者:刘亚光

[导读] 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新型微创髓核摘除术治疗,护理人员在术前对患者讲解手术知识。

解放军第九七医院 221000

摘要:目的研究对临床接受微创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患者,总结其术中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将我院手术室于15年3月至次年3月收治的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准备接受微创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41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术中护理配合要点。结果 41例接受手术患者中,平均手术时间为(69.2±5.1)分钟,手术进展较为顺利,患者无主诉机体明显不适症状,出血量平均为(22.1±3.8)ml,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新型微创髓核摘除术治疗,护理人员在术前对患者讲解手术知识,术中做好手术配合工作,大部分患者手术进展均较为顺利。

关键词: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护理配合;影响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多发于老年患者疾病之一,少数也可见于青壮年,其主要病变为机体椎体间正常负荷遭到破坏,使得髓核突出而压迫脊椎管内神经根,出现相应机体症状,如腰腿痛等[1]。而临床治疗此种疾病主要依靠手术治疗,包括传统术式及现代创新微创手术,前者是通过手术直接摘除突出部分,但术中会损伤椎板,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2]。而后者术式则是一种微创技术的应用,术者在内镜指引下取出突出部位,手术对机体造成伤口小,且手术较安全,但是这种手术需要对仪器足够了解、术者及手术室护理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手术[3]。本文研究对临床接受微创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患者,总结其术中护理配合要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手术室于15年3月至次年3月收治的准备接受微创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41例患者,总结其术中护理配合要点。男34例,女7例;年龄在21-69岁之间,所有患者术前均被确诊且全部具备手术指针[4]。患者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术中配合

1绝大部分患者对于手术流程不甚了解,因此术前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工作,向其简单介绍手术相关知识,告诉患者不要紧张,介绍微创手术优势。术日当天护理人员去病房完成交接工作,带领患者进入手术室,与患者保持沟通,尽量缓解其恐惧情绪,给予其信心,为患者简单介绍手术室布局,告知麻醉方式,嘱咐患者及时告知医师身体不适情况。2嘱咐患者手术进行中会出现些许痛感是正常现象,协助患者取手术卧位,取侧卧位腰下垫薄枕,保证呼吸顺利,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室器械护士应负责检查手术室相关物品及器械准备情况,查看性能是否完好,在手术开始后及时协助主刀医师进行消毒工作及铺巾,保证无菌区域与 C 臂机进行手术部位时处于正侧位透视。术者由巡回护士协助完成操作手臂与机器手套连接动作,并在术中及时为其传递器械和物品。护理人员应注意在手术进行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体征情况,及时与其交流,让患者倾诉其机体感受。在术者进行进针时询问患者是否出现机体疼痛加重表现,在实施髓核取出时观察有无放射痛情况。护理人员应及时查看患者面色,术者及护理人员应做好防辐射准备,随身佩带含铅服及护目镜等。术后及时护送患者返回病房,嘱咐术后护理要点,对家属告知手术结果,安抚患者情绪,帮助其尽快康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进展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1例接受手术患者中,平均手术时间为(69.2±5.1)分钟,手术进展较为顺利,患者无主诉机体明显不适症状,出血量平均为(22.1±3.8)ml,无相关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机体疼痛,而此种情况会不断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耽误其工作及学习。患者长期如此会产生一些负面心理,在接受临床治疗时,护理人员应在术前与患者保持沟通,鼓励患者倾诉,了解其目前心理状况及身心需求,及时告知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提高其治疗信心。鼓励患者多与本院其他接受此项手术患者进行沟通,缓解自身心理压力,积极接受治疗。对患者进行手术时,由于手术设备操作复杂,仅靠术者单独操作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协助工作,加强对于机械操作的理解,熟悉手术标准流程,与术者做到充分配合是顺利完成手术的关键[5]。

有研究发现[6],接受微创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由于手术形式较复杂,对其做好术中护理配合工作,大部分患者手术进展均较为顺利,本文得出41例接受手术患者中,手术时间平均不长,患者术中无明显不适症状,手术进展顺利。两组结论相符。

综上所述,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新型微创髓核摘除术治疗,术前对患者讲解手术知识,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术中器械操作方法,做好术前用物准备及清点工作,术中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并鼓励患者倾诉其机体感受,严密配合医师完成手术,大部分患者手术进展均较为顺利。

参考文献:

[1]冯珊.经皮侧路椎间孔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193-1194.

[2]魏建梅,王志剑,曹新添等.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射频热凝成型术的围术期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12):105-106.

[3]杨小琴,洪晔.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护理配合[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9):91-93.

[4]张秋梅,胡结敏,梁荟玲等.侧卧位下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的手术护理[J].全科护理,2016,14(11):1142-1143,1144.

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配合

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 1、麻醉方式 局麻+神经安定。 2、手术体位 患侧向上全侧卧位、腰部抬高。 3、手术用物 (1)器械:椎体成形+椎间孔镜器械。 (2)布类:LP辅料+LP夹单。 (3)特殊用物 2%利多卡因*2+罗哌卡因*1+20ml生理盐水、10ml注射器;尖刀片、光纤、镜头、椎间孔镜射频刀头、脑科薄膜、 C臂机套、长无菌保护套、3000ml 盐水数袋、冲洗管、8*24角针、1#丝线。 4、手术步骤与配合 (1).患者于全侧卧位、腰部抬高,常规消毒铺巾,贴脑科薄膜尾部先卷起,不要将其放下至手术床下。 (2).便面局部注射麻醉药。 (3).用长针头在C臂定位,确定节段。 (4).用尖刀切开皮肤,逐层扩大软组织通道。 (5).置入细导丝作引导作用,使用插入针(1-3)在C臂下定位病变节段后外侧安全三角入路(椎间孔途径)。 (6).再次利用导针引导骨钻扩大工作通道≤6mm的骨钻使用细导针;≥6mm的骨钻使用粗导针。 (7).扩大工作通道后置入工作套筒。 (8).连接椎间孔镜及射频消融刀,连接冲洗液体。 (9).摘除突出髓核,必要时做直腿抬高试验,神经根减压后,彻底止血。(10).再次置入扩张器彻底引流出通道内冲洗液后缝合皮肤。 5、护理要点 (1).正确核对患者,准确了解患者基本情况。 (2).安全、正确摆置手术体位,体位安置舒适、合理,防止体位并发症:患者全侧卧位、腰部抬高。 (3).正确摆置手术仪器,一般主刀站患者背侧,C臂机及腔镜系统放患者腹侧。

(4).洗手护士用物准备充分,提前20min洗手摆台。(5).熟悉手术器械及手术步骤,安全快速配合手术(6).妥善保管标本

椎间孔镜围手术期护理查房

椎间孔镜围手术期护理查房 时间:2016-5-12 地点: 主讲人: 一、椎间孔镜术的介绍:1.椎间孔镜的由来:技术于1999年由美国ANTHONY YEUNG教授首创,2002年德国脊柱外科学会主席汤姆.胡兰德在杨氏技术基础上予以发展,并得到广泛认同,2007年进入中国。椎间孔镜与脊柱内窥镜类似, 是一个配备有灯光的管子,它从病人身体侧方或者侧后方(可以平可以斜的方式)进入椎间孔,在安全工作三角区实施手术。在椎间盘纤维环之外做手术, 在内窥镜直视下可以清楚的看到突出的髓核、神经根、硬膜囊和增生的骨组织。然后使用各类抓钳摘除突出组织、镜下去除骨质、射频电极修复破损纤维环。 手术创伤小:皮肤切口仅6-7mm,如同一个黄豆粒大小,出血不到20ml,术后 仅缝1针。是同类手术中对病人创伤最小、效果最好的椎间盘突出微创疗法。二、椎间孔镜治疗术的优势:1、创口小:背部微小切口,基本不留疤2.疼痛轻,局部麻醉3.恢复快,不对骨质造成损伤,4,住院时间短5.出血少 三、椎间孔镜手术适应症:椎间孔镜下或内镜下显微椎间盘摘除术的选择标准 与椎板切开、椎间盘摘除术的选择标准并没有本质的差别。选择行微创手术的 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必须表现出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并须满足以下条件:1.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严重,腿疼重于腰疼,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已造成急性神 经功能障碍者,包括旁中央型、外侧性的突出、破裂、游离的椎间盘,最佳适 应症为单节段的外侧型突出。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包括运用止痛药、理疗、 作业或条件训练程序,建议至少保守治疗4-6周,但如果出现神经症状进行性 加重,则需要立即手术;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拇指伸屈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 减弱,弯腰困难 四、禁忌症:曾行化学溶解术的患者,严重肌力下降、足下垂或马尾综合征者,有腰椎滑脱等节段不稳定表现者,伴有脊柱畸形、肿瘤的,凝血障碍的,合并 有严重内脏功能减退或其他身体状况异常不能承受手术者,有严重心理障碍者,症状体征与影像学检查不一致者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赵学军, 左玲, 傅志俭, 宋文阁, ZHAO Xue-Jun, ZUO Ling, FU Zhi-Jian, SONG Wen-Ge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疼痛科,济南,250021 刊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 年,卷(期):2013,19(1)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7条) 1.宋文阁;傅志俭疼痛诊断治疗图解 2000 2.Yeung AT Minimally invasive disc surgery with the 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 (YESS) 1999 3.Hoogland T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with foraminoplasty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2003 4.宋文阁;傅志俭;马玲硬膜外腔侧隐窝穿刺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8(4) 5.宋文阁;傅志俭疼痛诊断治疗手册 2003 6.MacNab I Negative disc exploration: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nerve root involvement in 68 patients 1971 7.Wang M;Zhou Y;Wang J A 10-year followup study on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of lumbar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2012 引证文献(2条) 1.李再宝经皮椎间孔镜下突出物切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期刊论文]-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5) 2.张兆振.杨豪.郭会卿.李沛.郑福增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6)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d27924905.html,/Periodical_zgttyxzz201301004.aspx

最新全部步骤(椎间孔镜)手术

STORZ椎间孔镜技术操作步骤 概念 德国STORZ 的TESSYS?椎间孔镜技术是一种“由外向内( outside-in)”技术。使用由德国STORZ公司专利的、独特设计的椎间孔镜和相应的配套手术器械,从病人身体侧方或侧后方进入椎间孔,在工作三角区实施手术,工作套管放在硬膜外腔,神经根的下部,因此,可以避免损伤神经根。工作套管不放在椎间隙,从椎间盘纤维环之外使用STORZ独特设计的一套完整 的手术器械,在内窥镜直视下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后,使用美国ellman公司独特设计的、可控制长度和弯曲角度的双频射频机专用的Trigger-Flex双极技术消融残余组织、止血、和利用局部热收缩的原理,封闭破损的纤维环。手术时,病人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医生和病人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实施手术。手术过程简单,整个手术过程可以不到1小时,病人在手术后当天就可以出院。手术可以在门诊手术室完成。与目前其它的脊柱微创髓核摘除技术相比,STORZ椎间孔镜技术适应症更广、更微创、损伤更小、效果更明显、恢复更快。 TESSYS?椎间孔镜技术原理图示 安全三角区用椎间孔镜和相应配套器械在安全三角区摘除突出的髓核手术入路侧面观手术入路背面观手术入路轴向观手术前L5-S1左侧尾端突出髓核随碎片解压后的神经根手术后L5-S1左侧尾端

手术前L3-L4外侧向椎间盘突 突出的髓核碎片解压后的神经根手术后出 标准配置器械和设备 椎间孔镜 STORZ提供两个系列的椎间孔镜。一个是独特设计的专门配 合其光电一体机的椎间孔镜,另一个是可以与其它光源和摄 像系统兼容的椎间孔镜。椎间孔镜的工作通道最大可以达到 3.7 mm。 手术器械 STORZ 提供一整套完整的手术器械。既可以实施椎间孔镜下手术,也 可以实施经皮穿刺手术。 环钻 STORZ专门为扩大椎间孔设计的环钻可以安全有效地扩大椎间孔,不 会损伤到神经和其它软组织。 射频机: 脊柱外科专用的Ellman(Elliquence) 4.0/1.7 MHz双频射频机。专门 为髓核消融和纤维环收缩设计的两档双极功能(双极消融和加力双 极消融)。专利的独特设计的可伸缩、可弯曲双极射频电极可以通 过椎间孔镜的工作腔达到工作部位,根据手术的需要任意改变工作 方向。 选配件 治疗椎管狭窄器械 STORZ专门为治疗椎管狭窄独特设计的一套完整手术器械可以通过 椎间孔镜的工作通道治疗椎管狭窄。 光源摄像一体机 STORZ专门为脊柱微创手术独特设计的光源摄像一体机。

3例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失败原因及对策分析

3例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失败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的总结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失败的原因,探讨相应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5年8月,我科实施的80例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病例资料,其中有3例失败,中转为开放性手术的患者,通过分析其失败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结果:手术失败原因分别为:出血、疼痛及硬膜外高压。结论:通过分析手术失败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微创的手术方法,由于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效果优良等特点【1-3】,目前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及患者的关注。同时因为术野暴露小,操作空间有限,该手术方式对术者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具备良好的立体空间思维,学习曲线陡峭【4】,临床中亦不乏手术失败,中转为开放性手术的实例。通过分析失败原因及制定相应对策,将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自2012年11月-2015年8月,我院共计开展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其中有三例镜下手术失败,中转为开放手术,现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借鉴。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2年11月-2015年8月在我院由同一

组手术医生实施的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共80例,男44例,女36例,年龄范围为22-64岁(平均42岁),病史从3月-10年不等。所有病例术前都行CT/MRI/X片确诊,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症状,体征相一致,正规保守治疗3月无效,术前常规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 1.2手术器械:采用德国 Joimax 公司生产的THESSYS 脊柱椎间孔镜手术系统。 1.3 术前影像学检查:常规行CT/X/MRI检查,明确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确定椎间孔形态,椎间隙高度,排除合并严重狭窄及不稳,制定穿刺策略。 1.4手术方法:局部麻醉,健侧卧位,C臂机透视定位,穿刺成功后,扩张软组织,环锯扩大椎间孔,置入工作套管,接入内窥镜系统,取尽镜下所见突出物,充分松解神经根,松解范围:头端至出口根;尾端至侧隐窝。无明显出血后退镜,缝合切口。术后六小时后在腰围辅助下可适当下地活动,第二天开始功能锻炼。 二结果 手术成功77例,失败三例,病例一:70岁女性,L4/5椎间盘突出,病史14月,术中出血较多,热凝止血失败,导致血盲,改为后路开窗治疗,手术失败原因为出血。病例二:49岁男性,L5/S1突出,病史6月,置入工作通道过程中出现剧痛,无法继续手术,二期改开放手术治疗。失败原因考

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临床路径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ICD-10:M51.202) 行腰椎间盘突出经皮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80.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症状、体征提示。 2.影像学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1.手术方式:经椎间孔入路脊柱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 2.手术途径:经皮穿刺。 (四)标准住院日为≤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M51.201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经简单

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心电图、胸部X片; (5)腰椎MRI、腰椎间盘CT、腰椎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项目:腹部彩超、心脏彩超、血生化、血脂、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9〕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术中用药:局麻常规用药。 (九)术后住院恢复≤4天。 1. 术后用药:根据情况予脱水、消炎镇痛等治疗。 2.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9〕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

椎间孔镜手术配合流程

椎间孔镜下颈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的手术配合 巡回护士 1. 按手术安全核查表核查病人 2. 建立静脉通路 3. 再次检查所需物品是否齐全 4. 与洗手护士清点物品并记录 5. 平车上麻醉,麻醉成功后与医生一同稳妥安放洗手护士 1、术前擦拭无影灯,手术间台面 2、检查所需仪器性能 3、检查无菌包及特器(椎间孔镜包,颈椎孔镜特 器腰椎孔镜用物备:椎间盘包颈椎特器撑开器) 手术体位,选择俯卧位,巡回护士和麻醉医生协助 脑科医生用头架将患者头部固定,两耳孔塞棉花, 将患者双手约束于身体两侧,肩背部使用宽胶布将 颈部皮肤略绷紧,小腿上抬30-40 度,骨隆突处用 水凝胶衬垫。 6. 将输液、尿管、动脉监测、肌电监测等管路妥善固 定 7. 将射频电极板妥善放置 8. 保护患者的皮肤不与金属物品接触,注意患者体 温,覆盖不过少也不过多。 9. 协助消毒铺单,将脑科贴膜尾部用卵圆钳夹住并放 于小桶 6、按步骤连接好光缆、射频线、冲洗管、摄像头等, 注意无菌原则,将3000ml生理盐水放置好,并询 问医生后每袋加入庆大霉素1支 7、询问医生后调节好射频、冲洗泵的参数。 9、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如皮肤肢体受压、仪器设备运作情况 10、及时供给台上所需物品 11、患者在未清醒前巡回护士不得离开手术间。 12、术后将患者送回,注意保护头部。 用物准备: 1、包布:剖腹包,中单(多包),开刀巾,手术衣,无菌碗 2、器械:椎间孔镜包,颈椎孔镜特器腰椎孔镜用物备:椎间盘包颈椎特器撑开器 3、常规用物:温箱生理盐水C臂机及保护套碘伏酒精手术粘贴巾一次性围裙脑科贴膜2 手约束带胶布脑科头钉脑科头架脚踏保护套c臂机铅衣3显示器射频主机磨钻系统俯卧垫一套肩下小枕输液贴膜2优韧宁1 3000ml生理盐水庆大霉素记号笔病理袋11 号刀片5ml 注射器棉球 4、低温:颈椎镜2 射频定位针鞘密封圈泵压力膜颈椎特器 5、灭菌锅:冲洗管4、特殊器械(c臂机铅衣3显示器射频主机磨钻系统 脑科头架脑科头钉) 5、准备无菌器械台 6、提前30 min洗手,整理器械台,确保所有用物齐全 并功能良好 7、检查器械性能,如鞘密封圈泵压力膜是否完好 射频连接线是否完好 & 与巡回护士清点物品 9、消毒铺巾,同腰部顺序相同。注意:用巾钳固 定开刀巾,在抗菌手术膜贴上后取下 10、与巡回连接好光源线、摄像头、射频线、冲洗泵, 注意:镜头要先将保护套系好贴好再与台下连接11、定位:5ml注射器在体表标识处刺入,透视尖刀切 口,插入导引棒,透视;将鞘置入,取岀导引棒, 依次连接泵接头,白密封圈,镜头进入孔。 12、射频:止血和消融半游离组织 13、蓝钳:咬断和夹取游离组织 14、射频与蓝钳配合分离肌层,直至椎板。 15、磨钻:打磨骨头与软组织 16、磨钻与射频配合打磨椎板扩孔,先磨后椎板,后前 椎板。 17、探针:探测以区分骨质、组织、神经、髓核,确保 下步顺利进行。 18、枪钳:咬除骨质或黄韧带等 19、射频、探针、蓝钳、枪钳配合去除黄韧带,进入椎 管,此时泵的压力需调小。 20、探针与鞘配合,将硬膜囊与神经根保护于鞘的外 围。 21、探针与射频配合确定髓核位置。 22、抓钳:用于抓取增生的髓核。有齿与无齿,均可使 用,有齿力道较大。 23、洗手护士留取标本,留取时纱布与血管钳不可用力 挤压标本。 24、射频消融游离组织,止血。 25、去除切口水,切口用甲强龙1支。

椎间孔镜简介

椎间孔镜简介 椎间孔镜与脊柱内窥镜类似,是一个配备有灯光的管子,它从病人身体侧方或者侧后方(可以平可以斜的方式)进入椎间孔,在安全工作三角区实施手术。在椎间盘纤维环之外做手术,在内窥镜直视下可以清楚的看到突出的髓核、神经根、硬膜囊和增生的骨组织。然后使用各类抓钳摘除突出组织、镜下去除骨质、射频电极修复破损纤维环。手术创伤小:皮肤切口仅7mm,如同一个黄豆粒大小,出血不到20ml,术后仅缝1针。是同类手术中对病人创伤最小、效果最好的椎间盘突出微创疗法。 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原理 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在椎间孔安全三角区、椎间盘纤维环之外,彻底清除突出或脱垂的髓核和增生的骨质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力,消除由于对神经压迫造成的疼痛。其手术方法是通过特殊设计的椎间孔镜和相应的配套脊柱微创手术器械、成像和图像处理系统、以及ellman双频射频机,共同组成的一个脊柱微创手术系统。在彻底切除突出或脱垂髓核的同时,清除骨质增生、治疗椎管狭窄、可以使用射频技术修补破损的纤维环等。使用椎间孔髓核切除术可以精确的对椎间盘进行手术而不触及健康组织。由于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是在纤维环之外做手术,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纤维环的完整性和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在同类手术中对病人创伤最小、效果最好。 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代表一种全新的记住微创手术概念。可以开展从颈椎到腰5骶1所有节段的椎间盘突出、椎间孔成型和纤维环修复。手术的满意疗效可以达到75%-90%。由于它的诸多优越性,目前国际脊柱外科领域已经公认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术在将来会和发展完善的关节镜一样成为该领域的主导地位。 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的优越性 椎间孔镜脊柱微创技术是一套完善和成熟的技术,由着名的德国脊柱外科医生ThomasHoogland(汤姆.胡兰德)等人在实施超过千例成功的手术后才开始向全世界推广。

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后护理分析

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后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7-10-19T13:21:31.74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4期作者:王满珍 [导读] 对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实施术后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 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江西吉安 343100 摘要:目的:对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实施术后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自2015年9月-2017年7月的45例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术后给予相应的护理,分析其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前、术后的疼痛评分。结果:护理后,45例患者均在术后3-7d下床活动,8-12d出院,无并发症的发生,且术后患者的疼痛感评分明显低于术前,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在术后给予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后护理 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是目前治疗椎间盘突出的新型微创手术,其治疗后创伤效、出血少,患者恢复快,因此被临床广泛应用。而不论何种手术均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伤害,在术后给予有效的护理能够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恢复。本文就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在术后实行相应的护理,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现将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自2015年9月-2017年7月的45例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5例,20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7.5±2.5)岁,病程2-8个月,平均病程(4.5±0.5)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且均采用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符合手术指征;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手术指征,具有严重的外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损伤的患者。分析两组的基础资料显示,资料数据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 1.2护理方法 对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①体位护理:术后将患者安全送入病房,采取3人平托的方式将其放在病床上,然后去枕平卧6h,待患者呼吸、血压平稳后可翻身,在翻身过程中以及翻身后要保持脊柱在同一水平上,在脊背处垫较硬的枕头,防止发生旋转扭曲、推拉等。②病情观察:术后要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每30min巡视一次,同时告知看护家属若患者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对其双下肢的感觉、肌力、神经根压迫等进行评估,若出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同时密切观察其伤口,积极预防伤口感染和出血[1]。③功能锻炼:术后应视患者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功能锻炼,在初期,若患者活动受限,则应由护理人员进行被动训练,注意患者的耐受程度,待患者可以自行训练时,应指导其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训练,(1)直腿抬高运动:患者仰卧于床上,左右腿交替抬起,抬至最大限度后放下,再抬另外一只,交替进行,3-5次/d,每次5min,也可以手扶栏杆进行,能够有效防止神经粘连;(2)腰背肌运动:首先指导给患者进行五点支持训练,知指导患者取仰卧姿势,将双膝屈曲,将足跟、头部、双肘作为支撑点,将骨盆缓慢抬起,使得膝关节与腹部保持在同一平面,缓慢放下,1-2次/d,每次30min,在14d后进行飞燕式运动,避免久坐和剧烈运动[2]。④饮食指导:术后患者应注意饮食,多食用高蛋白、易消化、维生素和纤维丰富的食物,注意保持大小便通畅,少吃甜食、面食以及难以消化的食物,同时注意应营养搭配,多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促进身体的恢复。 1.3观察指标 分析其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前、术后的疼痛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用值检验,数据用SPSS19.0版软件进行计算,若P<0.05,则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护理后的并发症和治疗效果 结果45例患者均恢复,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在术后3-7d下床活动,8-12d出院,恢复较好。 2.2分析术前和术后疼痛评分 对术前、术后疼痛程度的评分进行分析,结果术前其VAS评分为(4.68±1.24)分,术后其VAS评分为(2.71±0.32)分,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t=10.319,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较多的工作性质使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其发病后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腰痛、腿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临床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常常以手术治疗为主,而传统的手术治疗伤口较大,出血较多,患者术后容易发生感染,且引起较多的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恢复。而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则是一种微创手术,术后患者恢复快、效果好,但是手术均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应在术后实施相应的护理,从而提高其治疗效果,促进身体的恢复[3]。手术往往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较大的伤害,术后给予相应的护理则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减少伤口的感染等。通过对患者的体位进行指导,使其处于舒适的体位下,然后继续接受治疗,提高其舒适度和满意度;然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通过对其饮食的指导,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积极预防便秘,同时配合药物治疗,促进身体的康复。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康复训练,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督促患者以正确的方式按时训练,有效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促进腰椎功能的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预防畸形愈合。经文本研究显示,实施手术护理后患者均较好的康复,无并发症的发生,且疼痛程度有明显的减轻,表明实施相应的护理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于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患者给予术后护理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采纳。

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1)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临床路径一、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ICD-10:M51.202) 行腰椎间盘突出经皮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80.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体征提示。 2.影像学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方式: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 2.手术途径:经皮穿刺。 (四)标准住院日为≤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M51.201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经简单

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心电图、胸部X片; (5)腰椎MRI、腰椎间盘CT、腰椎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项目:腹部彩超、心脏彩超、血生化、血脂、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9〕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术中用药:局麻常规用药。 (九)术后住院恢复≤4天。 1. 术后用药:根据情况予脱水、消炎镇痛等治疗。 2.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9〕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_李正宇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 李正宇 综述,侯伟光 审校 作者单位:646000四川,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李正宇、侯伟光)通讯作者:侯伟光,教授,硕士生导师, E -mail :hassenhobl@https://www.doczj.com/doc/d27924905.html,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内窥镜;脊柱微创手术 [中图分类号]R 681.5+ 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193(2012)04-0634-03Doi :10.3969/j.issn.1672-7193.2012.04.035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手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脊柱微创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获得了令人鼓舞的临床效果。国内外报道有效率均在80%以上[1],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传统手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本文就脊柱内窥镜系统中研究较为活跃的经皮椎间孔内窥镜技术做一综述。1 经皮椎间孔内窥镜技术发展概况 1975年,Hijikata [2]采用经皮后外侧途径髓核摘 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 , PLD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该技术在操作中看不到突出的椎间盘、 神经根及相应椎管内的改变,为一种间接减压。随着脊柱内镜的发展, 1982年Schreiber 等[3]将内窥镜技术引进经皮髓核摘除术中,在椎间盘后外侧“安全工作三角”区内置入5mm 左右的工作套管,在改良的关节镜辅助下完成椎间盘减压。其优点为可通过工作通道将关节镜置入椎间盘内, 可以看见椎间盘的改变,从而达到更为有效的减压。其缺点为只能通过工作通道可视椎间盘内的改变,但其操作是一种“盲”的操作,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仍为一种间接的减压。1997年Yeung 研制出第3代经皮椎间孔镜,在内镜辅助下建立手术工作通道,在全监控下进行所有操作过程。但其适应症相对狭窄, 主要使用于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2003年Hoogland 研究设计出具有比YESS 更为广泛适应症的THESSYS 技术,为一种更为彻底的直接减压技术。现代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已从过去的间接减压发展到直接减压,从过去治疗单纯的包容性椎间盘突出发展到直视下完成脱出、游离的各种类型的椎间盘突出,从过去单纯的减压发展到经皮椎间融合、经皮细胞移植等。临床上最常采用的两种经皮椎间孔内窥镜技术 术式分别为Yeung 等[4] 介绍YESS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和Hoogland 等[5] 提出的TESSYS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YESS 技术是一种组合式、多管道的经皮椎间孔内窥 镜系统,经Kambin 安全三角进入椎间盘,由内向外的切除椎间盘组织。但存在适应证狭窄,难以摘除脱出、游离的椎间盘组织等问题,为一种间接减压方法。Hoogland 设计的TESSYS 技术,由外向内的取出脱出或游离的椎间盘组织,为一种理想的直接减压方法,扩大了椎间孔镜手术适应症。但其对手术医师的技术要求较高。不适用于初次开展或无丰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经验的脊柱外科医师。2经皮椎间孔内窥镜操作技术 2.1 YESS 腰椎间盘减压技术患者俯卧于可透X 线手术台上。沿腰椎棘突中心标定一条纵线,再沿突 出椎间盘水平标定一条横线,两线垂直相交,其交点为正位像病变椎间盘中心点。在侧位像上,沿病变椎间盘标定一条椎间盘的侧位线, 其与经椎间盘的横线的交点即为穿刺点。通常进针点位于棘突旁开8 14cm 。根据患者的体型及突出椎间盘的节段进行适当的调整。在预定穿刺点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标准的YESS 穿刺点正位透视下穿刺针尖应位于椎弓根内侧缘连线,侧位透视下位于椎间盘后缘线上。逐 渐将穿刺针向内推进至Kambin 安全三角 [6-7] 。当穿刺针尖穿破纤维环时,可感到韧性的阻力感。椎间盘 造影,在X 线透视下将一定剂量的造影剂注入椎间盘髓核内,可诱发疼痛,从而判断椎间盘退变是否和患者腰痛有明显关系,造影后可以显示椎间盘形态及椎间盘退变的程度。经穿刺针插入导针。安放工作套管、建立工作通道。在椎间孔镜监视下,用髓核钳切除病变的髓核组织。采用射频消融清除入路中的软组织,辅助椎间盘消融和减压及纤维环撕裂皱缩成型。2.2 TESSYS 腰椎间盘切除减压技术 患者俯卧位。 在正位透视下标定一条腰椎棘突中线,再沿髂棘最高点做一水平线,在中心线旁开12 14cm 处选一穿刺点,再做一经髂棘最高点至腰5骶1椎间盘中心的斜线。此线即为穿刺的方向和角度。在侧位像上,该线

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1)上课讲义

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 除(1)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临床路径一、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ICD-10:M51.202) 行腰椎间盘突出经皮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 80.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体征提示。 2.影像学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方式: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 2.手术途径:经皮穿刺。 (四)标准住院日为≤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M51.201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经简单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心电图、胸部X片; (5)腰椎MRI、腰椎间盘CT、腰椎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项目:腹部彩超、心脏彩超、血生化、血脂、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9〕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术中用药:局麻常规用药。 (九)术后住院恢复≤4天。 1. 术后用药:根据情况予脱水、消炎镇痛等治疗。

11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的手术配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27924905.html, 11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刘锁梅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10期 【摘 ;要】目的:探讨局麻下侧后方经皮腰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的手术配合。方法:回顾分析42例经皮腰椎间孔镜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愈后情况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66±18)min,平均出血(15±5)ml,未发生硬脊膜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符合生理功能的体位安置,熟练的手术配合及精心的护理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的损伤较小,手术的时间较短,出血量少,术后不易留疤,脊椎结构不受影响,术后恢复快且疗效显著[1]。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手术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0-0127-01 腰椎间盘位于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由髓核和纤维软骨环两部分组成,是腰椎关节的组成部分,对腰椎椎体起着支撑、连接和缓冲的作用,形状像个压扁的算盘珠。腰椎间盘突出主要症状为腰部钝痛,可以在几年中反复出现,大腿上部,小腿甚至足部和脚趾针刺感以及麻木感,抬腿有明显的引拉样放射性疼痛。 我院自2016年8月~2018年12月对42例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其中后路35例,侧路7例,效果良好。现进行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所选患者共42例,其中女15例,男27例,年龄23-76岁,平均54.5岁。突出节段均为L2/3或L5/Sl,均伴有不同程度单侧下肢放射痛及麻木感,直抬腿试验阳性。 2;术前准备 2.1术前访视术前l天护士到病房访视患者,告诉患者禁食禁饮,介绍手术室的环境、麻 醉方法,并指导患者练习手术体位等,让患者以便更好地配合手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 2.2物品准备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效果分析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9-01-21T09:45:05.18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2期作者:易碧龙 [导读] 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中,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有助于提升手术效果,缓解功能障碍和疼痛感,还能缩短恢复时长,是临床中值推广的技术。 常德市安乡县人民医院骨科 415600 【摘要】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中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组采用双盲法,观察组患者手术中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照组使用常规手术方法,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长、切口尺寸、术后卧床时长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手术优良率观察组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6%。两组对比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中,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有助于提升手术效果,缓解功能障碍和疼痛感,还能缩短恢复时长,是临床中值推广的技术。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微创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不仅会有腰背疼痛,严重者无法行走、瘫痪在床,临床中大部分患者经过保守治疗能恢复健康,少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才能解除病痛[1]。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被广泛应用,具有切口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2]。我院为了进一步明确其效果,进行了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组采用双盲法,各39例。对照组男女比例18:21,年龄分布34-63岁,平均(47.2±4.8)岁,病程6-27个月,平均(15.3±3.5)个月;观察组男女比例17:22,年龄分布35-65岁,平均(47.7±4.4)岁,病程7-28个月,平均(15.9±3.7)个月。两组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经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行常规手术:采取俯卧体位,软垫置于腹下,行腰硬联合麻醉,切口起点为腰椎棘突间,向患侧做切口,将皮肤组织逐层切开,让锥板充分暴露出来,用C型臂X线透视机定位病变位置,之后行小开窗扩大,让神经根和硬膜囊充分显露,使用神经拉钩将神经根拉起,让病变的椎间盘露出,将病变的髓核组织摘除,无残留的髓核和椎间盘组织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后逐层缝合切口。 1.2.2 观察组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首先使用C型臂X线透视机定位病变位置,确定进针入路,患者呈侧卧体位,患侧在上,行局部麻醉,将穿刺针刺入,并在C型臂X线透视机辅助下,确定已进入椎间盘,再经由穿刺针将1mL亚甲蓝注入椎间盘进行造影,顺着穿刺针将导丝置入,之后在腰背部做0.8cm长切口,插入工作套管,用C型臂X线查看套管位置是否准确,无误后连接椎间孔镜,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在椎间孔镜辅助下定位黄韧带,在显示器引导下从工作通道将黄韧带切除,再扩大并修整椎管让工作套管进入,使神经根显露出来,将粘连的神经根后硬膜囊进行松解和分离,在染色的引导下将病变的髓核组织摘除,神经根完全降压后,撤除所有仪器,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长、切口尺寸、术后卧床时长;同时,术后6个月进行临床效果评定,包括优、良、可、差三个等级,优:基本没有腰部疼痛、下肢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生活不受影响,腰腿活动不受限;良:症状明显改善,疼痛轻微,生活基本不受影响,腰腿活动偶尔受限;可:症状有所缓解,腰腿能够适当活动,疼痛较轻;差:达不到以上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记录和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当组间差异较大时,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 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长、切口尺寸、术后卧床时长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x±s)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 观察组手术优良率高达92.31%,远高于对照组的74.36%。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n,%)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的产生与机械性压迫、炎症刺激等有关,通过手术能够消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但是在常规手术中,如果肌肉牵拉过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进展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是骨科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能够达到治愈效果。经过非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无效可采取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一定效果,但是具有术后恢复速度慢和费用较高以及创伤较大等缺陷。随着微创手术的逐渐发展和进步,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得到相应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一种微创技术,具有并发症少和恢复时间快等优势,因此受到广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青睐。本文将主要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进展。 标签: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进展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主要方法有:(1)手术治疗;(2)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会导致患者腰腿疼痛,好发于青壮年人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劳动强度和外伤等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人类在20岁以上者就出现椎间盘退变和抗负荷能力降低等情况。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基础上发展而来,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节段是:L 4/5 及L 5 /S 1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1)传统开放手术;(2)微创手术。随着脊椎外科内镜辅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取得显著进展。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能够在直视下切除游离髓核组织,降低减压效果,最终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1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适应证 现阶段来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适应证正在不断的扩大之中。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从简单的治疗单纯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逐渐发展到治疗经椎间孔进入到椎管之内直接摘除髓核,一方面能够解决腰椎间盘突出问题,还能够解决骨性狭窄问题。相关资料研究表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能够被适用在大多数椎间盘病变中,完成椎间孔扩大成型术。临床上,医生可以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具体突出部位来选择YESS(内窥镜脊柱系统)技术或者TESS(经椎间孔内窥镜技术)技术。一般情况下爱,对椎间孔外突出型患者采用YESS技术,对椎间孔内侧患者采用TESS技术。对于椎间孔内侧突出者,由于侧后方入路比较困难,因此应该采用椎板间隙入路方式。 2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技术操作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时,可以采取以下两种体位:(1)侧卧位;(2)俯卧位。我国医生更为习惯传统手术体位,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往往采取俯卧位。据研究资料显示,侧卧位的手术安全性非常高,为患者垫枕,继而开放患者的侧椎间孔,便于手术顺利进行。侧卧位舒适度显著高于俯卧位,但是侧卧位具有显著缺陷,无法进行双侧病变操作。基于此,临床手术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体位。取患者俯卧位时,局部麻醉是大部分手术患者选择的麻醉方式,部分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法或者全麻方

椎间孔镜介绍与效益分析

德国 Maxmorespine 椎间孔镜推荐方案 一、 Maxmorespine“椎间孔镜技术”是目前最新的技术;欧洲前脊柱协会主席Thomas hoogland 博士是椎间孔镜技术(T HESSYS)发明人, 90 年代投入使用就得到骨科微创学界认可。 Maxmorespine“椎间孔镜技术”于 2007 年开始使用,目前hoogland 博士扩展应用于人工椎间盘和人工髓核置换、椎间孔镜下的融合进行内固定、脊柱结核微创治疗等新领域,临床疗效 和学术价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骨科大夫专注于该技术的拓展。 二、Maxmorespine 椎间孔镜技术是最安全的技术。安全性得到世界公认。根据上一代手术器械环锯对神经损伤频繁事故,Thomashoogland 博士独创带有神经保护钝头的骨钻来扩张椎间孔。并通过棘突关节外上缘导丝引导进入技术,使扩孔更加精准、安全。避免上一代环锯定位不准,打滑,损伤神经现象发生。也大大简化操作难度,降低该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 求。使医院能够快速、安全开展该技术。 三、Maxmorespine 椎间孔镜技术是最微创的技术。腰椎间盘突出、脱垂型病例,椎管狭窄患者,腰椎术后粘连复发等 患者,首选椎间孔技术。微创侧路穿刺定位,安全扩大椎间孔8mm。椎间孔镜(直径6.3mm)通过安全三角区进入纤维环外突出髓核部位,椎间孔镜直视下直接摘除病变髓核,清除脱出的碎片;中央型突出,压迫椎管,直接摘除突出组织;游离型、 黄韧带肥厚、钙化、椎管狭窄、可摘除各种病变软组织、清理骨质。术后效果立显。治愈率达到 96%。微创出血少,不损伤椎板、韧带、纤维环等固定椎体组织,减低术后神经粘连,关节不稳问题。 四、椎间孔镜技术优势总结: 1 、微创通过侧方入路到达安全三角区域,避免传统后路手术对椎管和神经的干扰, 不咬除椎板,不破坏椎旁肌肉和韧带,对脊柱稳定性无影响。 2、目的直接直接摘除突出髓核,解除腰间盘等组织对神经压迫,术后效果立显。疼痛缓解、消除。 3、适应症广能处理几乎所有类型椎间盘突出,部分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钙化等骨性病变。窥镜下使用特殊的射频 电极,可型纤维环成型和环状神经分支阻断,治疗椎间盘源性疼痛。 4、并发症低创伤小,形成血栓和感染的几率低;术后不会在后方重要结构处留下瘢痕,造成椎管和神经的粘连。 5、安全性高局麻麻醉,术中能与病人互动,特殊钝头骨钻设计不伤及神经和血管;基本不出血,手术视野清晰,大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