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之家
首页
教学研究
幼儿教育
高等教育
外语考试
建筑/土木
经管营销
自然科学
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
浅析康德道德哲学中的_人_以_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_为例
浅析康德道德哲学中的_人_以_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_为例
格式:pdf
大小:1.44 MB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下载原文件
/ 3
下载本文档
合集下载
下载提示
文本预览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帝和灵魂”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中就已经 被摧毁了,为什么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复生呢? 首先可 以理解为: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在认识论范围内是不 存在的,而在实践范围内被悬设了。“因为人有自由意 志,对此不必从认识论上推论或从科学上推论,它是 一种实践的设定,即你可以也应当按照有来世、有上 帝那样去做,而不管实际上是否有来世和上帝。 ”[2]91 对于灵魂不朽的理解,传统都认为“来世”是那样一个 彼岸世界。复旦大学邓安庆教授对此的解释我认为更 为确切,他认为来世是正在生成的世界,“是有待进一 步完成的客观世界”[3]。 这样的解释避免了通常宗教 所给与人们的不切实际的期待,从而以积极和乐观的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应该做什么”, 从根本 说来是因为人的尊严,这是不可代替、不会贬值、绝源自文库的、无 条件的价值。 因此可以证明:人是有尊严的道德存在者。
三、关于“我可以希望什么”
明确了人的理性的有限性,理解了人性的尊严之 后,我们对人自身的认识似乎完整了,那么提出“我可 以希望什么”是不是就多余了呢?当然不是。还有一个 问题,就是如何从道德的应然过渡到道德的必然。 也 就是说, 当我们在认识上知道了自己应该做什么之 后,以什么来确保我们这样想了就会这样做呢? 这里 再次体现了人的有限理性,因为在人这里,想和做是 两件事情,不会在一个系统中得以完成。 康德并没有 忽视这个问题,他在《实践理性批判》的后面一部分专 门谈到“可以希望什么”,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这 本书的第三部分也谈到了“实践的先天综合命题如何 可能”的问题。 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依赖的是 意志自由,从而完成从道德形而上学到一般实践理性 批判的过渡;而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采用了道德神 学(宗教学)的方式来解决“应然到必然的过渡”问题。
四、结束语
对“我可以认识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 望什么”这三个问题的论述贯穿于康德的道德哲学著 作。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是什么”的问题。康德 采用了这样一种形式主义的路径完成了对这三个问 题的回答,从而阐明了他对人的认识和态度。 他虽然 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人类种种工具理性的行为,可是整 体而言,他对人类还是充满希望的。他认为人的本质、 人的人格尊严都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人要首先意识到 自己人之为人的尊严, 然后再正确使用自己的理性。 虽然人的理性有限,还需要为信仰留下地盘,但是唯 有这样,有德之人才会得福,才会配享幸福。
人既受到理论理性本身有限性的拘囿,也受到自身 不纯粹的实践理性的羁绊。 人之所以受到自身不纯粹理 性的困扰,是因为自己的狂妄,没有意识到理论理性的 有限性,自以为能认识一切把握一切,而肆无忌惮地误 用理性。 不纯粹的实践理性容易导致理性工具化,以往 哲学家所犯的最大错误就在于没有认识到理性的有限 性,而将不纯粹的理性(工具化理性)作为道德基础,既 败坏了道德本身也败坏了人自身。 康德所要做的就是要 找到这样一种道德形而上学— ——清除了一切只能是经
先 看 康 德给“意志”的定义:“被设想为依据某些 法 则的表象来规定自己去行动的能力”,而“用来作为意志 自己规定自己的客观基础的东西,就是目的”[1]435。 那么从 根本上讲,意志是一种目的活动,只有目的在自身的这 种法则才能体现意志自由, 否则意志就是为外物所役 使。 那么这种自己规定自己,自己为自己立法,为目的自 身而行动,也就成了康德意义上的“定言命令”。 这个目 的不是什么外在的快乐幸福、外在的道德诉求,而就是 人自身,因为只有人作为目的才能符合上述推论。
态度面对不断生成的道德世界。也正因为上帝和灵魂 的出场,新的形而上学的构建基础才得以完整。 “只有 当这个价值理念(灵魂不朽)真正被‘信仰’、被‘确证’ 时,一个‘理性的’‘希望’才能变成‘实践’的动机;而这 个‘动机’的真正确立,还需要期待‘上帝’的‘临在’。 ”[3]
总之,“我可以希望什么”告诉了我们人还是信仰 的存在者,只有信仰,意志自由才会发挥作用,道德的 意义才能真正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目的的人不是我们现实生活 中形形色色的具体的人,而是在本体世界里抽象的人 本质。 那么,真正作为目的对象的应该是人在本体界 的存在形式,也就是“人格”。 康德说:“理性存在者被 称为人格,因为它们的本性就已经使它们凸显为目的 自身, 亦即凸显为不可以仅仅当作手段来使用的东
西。 ”[1]436 与此相反,无理性存在者所具有的是相对的 价值,因而叫做事物。人格自身就具有绝对的价值,无 条件的价值,不是通过其他手段来获取的价值,而事 物则正好相反。这与开始提到的“善的意志”的表达极 其相似,善良的意志就是以人为目的的意志,以人为 目的的意志就是善良意志。如果接着追问为什么人格 具有绝对的价值?他说人格具有如此之高的价值是因 为“尊严”。 “在目的王国中,一切东西要么有一种价 格,要么有一种尊严。有一种价格的东西,某种别的东 西可以作为等价物取而代之;与此相反,超越一切价 格从而不容有等价物的东西,则具有一种尊严。 ”“构 成某物惟有在其下才能是目的自身的那个条件的东 西,则不仅具有一种相对的价值,亦即一种价格,而且 具有一种内在的价值,亦即尊严。 ”[1]443 道德和能够具 有道德的人性是唯一具有尊严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年第 7 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7 2011
浅析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人”
—— —以《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为例
“我能认识什么”, 表明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 “我应该做什么”,揭示了人是道德的存在者;“我可以 希望什么”,表明人需要信仰。这三个问题归根到底就 是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是什么”。 单独论述这几个问 题,成就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 批判》三大批判。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作为承前启 后的著作,必然隐含了这些基本思想。
冀艳丽
摘要:康德的“三大批判”从“我可以认识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三个方面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个问 题。他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一书隐含了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在这本书中,康德揭示了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和人性的 尊严,又用德福一致的综合命题来实现道德从应然到必然的转化,从而完整地表达了他对“人之为人”的认识和态度。 关键词:康德哲学;“三大批判”;人;道德;理性;尊严;幸福 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1)07-0029-03 作者简介:冀艳丽(1983-),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 210003)军队政治理论教育一系教师。 收 稿 日 期 :2011-01-18
的信仰问题开辟地盘;另一方面,对我们已知的那部分 的确实性发生怀疑, 引发对自身理性纯粹性的反思, 产生纯粹理性批判。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的形而 上学性质正是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前提下展开的。
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这本书里,康德尽量使 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和明白浅显的例子来阐述观点,其 间还有很多生动风趣的比喻, 让人读起来感同身受。 可是他要表达的观点却丝毫没有打折扣,依然坚持着 批判的立场,尤其是对人类的理性进行了批判性的界 定。所谓人是“理性的存在者”,一方面这个理性(理论 理性)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这个理性(实践理性)是不 纯粹的。 实践理性不纯粹是因为理论理性有限。 康德 一开始就说:“在世界之内, 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 外,除了一个善的意志之外,不可能设想任何东西能 够被无限制地视为善的。 ”[1]400 这里的善良意志并非 为任何预定的目的而善,而是自身为善、绝对的、无条 件的善。理性的真正的使命就是在于产生这样的善良 意志。 而现实生活中的理性却成为了“一种开化了的 理 性 ”[1]402,即 工 具 理 性 ,意 在 生 活 和 幸 福 的 享 受 , 追 求 的是以善为手段的其他意图。
一、关于“我能认识什么”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详细阐述了人先天认 知的范畴, 就好比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将人类的认识 范围和认识水平都加以了限制。 这也就表明,人的认知 理性是有限度的, 还有一些领域我们可能完全无知,而 且根本上不可知,需保持沉默。 那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物 自体所在的世界。 这一世界的揭示,一方面为启蒙运动 以来狂妄自大的人类理性浇了一盆冷水, 从而为后来
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回答 “我应该做什么”的 问题,答案应该是这样的:我应该做道德的事。如何做 道德的事呢? 什么才是道德的事呢? 合乎义务的行为 才是道德的、有价值的。 为什么合乎义务才是有道德 的呢? 因为合乎义务是依赖我们的意志自由,而非出 于任何偏好或者兴趣。为什么依赖我们的意志自由就 是合乎义务的,也就是道德的? 这个问题同样也是我 们最初提出的两个问题之一“为什么应该”。如果我们 弄明白意志自由问题,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对于“我可以希望什么”,康德说:德福一致,道德 的行为是为了配享幸福。对于道德和幸福的问题一直 存在争议,最典型的莫过于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主 义之间的争执。 斯多亚学派认为,道德是我追求的全 部目的,只为道德而道德,做了道德的事情本身就是 幸福的。 伊壁鸠鲁主义则推崇幸福,认为真正的幸福 一定是道德的,幸福的生活就是道德的生活。 两派的 共同点在于, 他们都认为道德或者幸福是个分析命 题,要么从道德能推出幸福,要么从幸福能推出道德。 康德认为道德和幸福应该是个综合命题,关于道德律 令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既然康德把道
康德的“三大批判”所解决的是三个问题:一是我 能认识什么;二是我应该做什么;三是我可以希望什 么。这三个问题又可以归结为“人是什么”这样一个大 问题。 康德构建的道德形而上学被称为是形式主义哲 学,即使如此,康德的理论诉求还是围绕人的问题展开 的,并非脱离人自身而构建抽象的形而上学大厦。 只不 过康德的路向在于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界的人通过剥离 经验性的质料性的东西, 留下本体的哲学概念上的人。 康德认为唯有这样才能寻找到“人之为人”的依据,也只 有这样才能让道德和人先天地结合在一起,不是为了其 他目的而道德,而是为了道德而道德,人就是道德的存 在者。 因此,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所做的一 切努力都无非是在追寻着人本真的和最初的意义。
— 29 —
验性的,属于人类学的东西,不是符合道德法则,而是为 了道德法则而发生— ——这样一种知识。首先明确人的理 性有限性,从而界定清楚什么是纯粹的,什么是经验的,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无疑是意义重大。
二、关于“我应该做什么”
“我应该做什么”是个实践理性的命题,也就是道 德的命题。 其实这里有两个问题:“我应该做什么”和 “为什么应该”。 《实践理性批判》告诉我们,实践理性 包括一般的实践理性和纯粹的实践理性。根据欲望能 力而行动是一般的实践理性,根据意志能力而行动是 纯粹的实践理性。 纯粹的实践理性以自己为目的,以 自身的自由为目的,而不以外在的事物为目的,为自 己立法,达到自律。 这样一种纯粹的实践理性能力每 个人都可以具有,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一般的实践理 性活动中体现这样的意志自律,表现纯粹的实践理性 能力。这也就是“我应该做什么”的内容。在《道德形而 上学的奠基》这本书中也有相应的论述。 康德从“义 务”概念入手,分析“义务就是出自对法则敬重的一个 行 为 的 必 然 性 ”[1]407,由 区 分 出 自 义 务 和 合 乎 义 务 的 不 同来阐明:对道德法则的敬重不是源于隐密的自爱或 者偏好的兴趣,而是出于意志的自由。
— 30 —
德和幸福看成综合命题,那么如何综合二者就成为实 践理性批判最后部分艰巨的使命。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请出意志自由,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请出了上帝和灵魂,用意志自 由 、 灵 魂 不 朽和上帝临在确保最高的善、绝对的善,也 就是有德的人配享幸福。 康德说:“意志是就理性而言的 一种因果性”。 那么意志自由就是一种自由的因果律,遵 循了这样的因果律, 自由意志和自律意志就是一回事。 那么,如何由绝对善的意志推出这样的自律意志呢? 也 就是关于道德的这个先天综合命题是如何将二者连贯 的呢? 康德认为,“自由的积极概念”造就了沟通二者的 桥梁。 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康德认为“在这里还 不能立刻指明”,而在《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中,我们发现沟通二者的桥梁就是“上帝和灵魂”。
相关主题
浅谈康德
康德道德哲学详解
浅析康德的道德哲学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康德的道德哲学
文档推荐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读后感
页数:1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页数:9
对《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序言的解读
页数:6
伦理学原著选读(道德形而上学奠基8)
页数:3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页数:9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书笔记
页数:2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读书报告
页数:3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页数:7
【读后感】《道德形而上学奠基》_34038
页数:2
道德形而上学
页数:13
最新文档
【推荐】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3节 运动的快慢(含教学反思)
海口市会展业发展SWOT分析
关于庆国庆的作文800字5篇
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卷答案
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 样本
市场营销学分析行业与竞争者PPT课件
基桩的声波透射法检测
上海市普陀区2015届九年级语文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试题
《汽车装饰与美容》课程教学大纲资料
为非红酒爱好者发明的蓝色葡萄酒,这是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