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的生命哲学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泰戈尔诗歌中的生命哲学

泰戈尔是印度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 ,尤其是他的散文诗,那些清新质朴 ,流露出温和、梦幻般情调的散文诗 ,不但语言绮丽优美,而且格式、韵律整饬完美。他的诗歌中蕴含着对于生命本体和生命归宿的思考,他称自己为“诗人哲学家”,他用诗歌看似感性的语言抒发了对以“人”为核心的大生命体系的尊敬,形成了具有“泰戈尔”式的生命美学,它不同于近代西方的生命哲学,是有着显著东方神韵的美学体系,闪耀着东方爱智慧之光。

早在 20 世纪 ,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初期 ,泰戈尔的作品就开始被翻译成中文 ,和当时的西方文学思潮一起影响和促进着“五四”新文学的发生和成长。如郭沫若接受了他诗歌中的泛神论精髓 ,而充满哲理和睿智的“飞鸟集”式的短诗直接引导出了中国诗坛里的以冰心为代表的小诗热潮等等。冰心说: “我自己写《繁星》和《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只是受了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把许多‘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而已。”她还说:“读了泰戈尔的传略和诗文……心中不做别想 ,只深深地觉得澄澈、凄美。”

读泰戈尔的作品,人们总能感受到一种振奋人心和进取奋斗的精神鼓舞。读他的诗歌 ,可以感受他对生动的生命个体体验的深情吟咏、对美丽纯洁、和谐完整事物的真诚追求和赞颂 ,深刻的对生与死的觉悟是泰戈尔在诗歌创作中最具活力的一种心理体验。这种复杂

深刻的心理体验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 ,成了他诗歌作品的鲜明特色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泰戈尔的哲学思想,既不同于尼采哲学上的生命意识观 ,也不同于西方现代文学之中的生命意识感 ,他对生命的理解是独特的。泰戈尔指出:“生命的悲剧猛烈地震撼着我们的感情,但生命从整体上看是极其乐观的。悲剧只是生命的欢乐赖以表现自己韵律的一部分。”诗人对什么都看得开,因此就能够摆脱生活压在他心头的重荷,在猝然来临的打击面前泰然自若,表现在作品上无疑是积极豁达的精神追求。

泰戈尔的散文诗歌中流淌的血脉是以内省为基准的宗教型的印度文化 ,它以信仰为本

位 ,强化人的宗教意识 ,漠视世俗的人伦关系 ,宣扬出世超世 ,要求人们牺牲现世的追求 ,各种文化形态无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 “神性”是它的特点;在哲学方面 ,认为宇宙万物产生于梵 ,并且统一于梵 ,即梵我一体 ,主张人与自然一体 ,互相融和 ,相互依存。这种传统的精神的影响,使得泰戈尔在其中呢喃的是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 ,生命的温馨和宁静在《吉檀迦利》中 ,人向神深情、亲密地倾诉:“我生命的生命 ,我要保持我的躯体永远纯洁 ,因为我知道你的生命摩抚 ,接触着我的四肢。我要永远从我的思想中屏除虚伪 ,因为我知道你就是那在我心中燃起理智之火的真理。”“我知道这日子将要来到 ,当我眼中的人世渐渐消失 ,生命默默地向我道别 ,把最后的帘幕拉过我的眼前。∕但是星辰将在夜中守望 ,晨曦仍旧升起 ,时间像海波的汹涌激荡着欢乐与哀伤。∕当我想到我的时间的终点 ,时间的搁栏便破裂了 ,在死的光明中 ,我看见了你的世界和这世界里弃置的珍宝。最低的座位是极其珍奇的 ,最小的生物也是世间少有的。∕我追求而未得到和我已经得到的东西—让它们过去罢。只让我真正地占据有了那些我所轻视和忽略的东西。”我们很容易体会出诗人心灵世界中生与死界限的泯灭 ,没有恐惧、哀怨 ,也没有天人相隔无缘会见的惆怅 ,更没有如花美丽凋零不再的伤感 ,诗人把死亡描绘成世上最美好的事情 ,是人一生中莫大的幸福 ,是智慧的降临 ,生与死是浑融一体的美丽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对生命本体的亲证,也是他“生命哲学”与“诗人的宗教”的完美体现。泰戈尔为追求他“生命哲学”中生命的真谛, 所表现出的无比激情与爱,至今仍照耀和鼓舞着整个人类的心灵。

泰戈尔深情吟唱的神,不同于柏拉图的那高高在上的理念中的上帝 ,它总是与“我”同在 ,总是带着温柔的笑意 ,与“我”一起驱除体内的邪恶 ,迎接真、善、美的来临。但它又与宗教圣诗大相径庭 ,这是因为《吉檀迦利》中的神并非某种特殊的宗教之神 ,而可谓人格之神 ,圣爱与人间至情之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以至难分彼此:人间至情之爱缘圣爱而升华 ,圣爱缘人间之爱而充满生机。同时 ,对死亡的宗教性认同 ,虽有着淡淡的哀伤“时间像海波的汹涌激荡着欢乐与哀伤”,我们感觉到的更多的是智性的超脱和喜悦 , “因为它让我看清和认识了在世时所忽视的美丽的一切”。

泰戈尔的哲学思想来源于传统宗教哲学思想 ,却又超越了传统思想。抛弃了传统文化中的超世观和苦行 ,延承了对静和美的追求、对和谐的追求、对“一”的追求 ,诗人在诗

歌当中又溶入了西方文化的个体意识观念。“我存在 ,和其他一切存在 ,是我内心存在的一对结合 ,倘若我在自己之外感受不到什么东西 ,那也感受不到自己 ,外部的感受有多大 ,内心的存在也就有多大。”这种表现在诗歌当中的对个体生命的自觉意识 ,体现出了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对泰戈尔的重大影响。诗人写到: “莲花开放的那天 ,唉 ,我不自觉地在心魂飘荡 ,我的花篮空着 ,花儿我也没有去理睬。不时的 ,有一段的幽愁来袭击我 ,我从梦中惊起 ,觉得南风里有一阵奇香的芳踪。这迷茫的温馨 ,使我想望得心痛 ,我觉得这仿佛是夏天渴望的气息 ,寻求圆满。我那时不晓得它离我是那么近 ,而且是我的 ,这完美的温馨 ,还是在我自己心灵的深处开放。”借助优美的意象:莲花、花香、花篮 ,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出了生命的喜悦之体悟。

追求静、美、完善和超脱的民族审美传统 ,使得诗歌中的自我形象与生命意识又迥异于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博爱主张。西方诗歌作品中的生命意识是建立在仁爱至上的基督精神之上,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特征和强烈的个人主义情愫 ,并且带有极端悲观主义的色彩。叛逆性的狂呼、悲怆性的呐喊、怒涛似的奔放情感 ,是西方抒情诗歌的典型形象。但在泰戈尔的诗歌作品中 ,生命意识要健康、明朗得多 ,从中找不到反叛形象 ,他把生命放在宇宙大世界中加以思索与歌唱 , “我”总是融在物中。我的爱、忧愁、悲伤 ,是和世界、自然万物一起时起时伏的。西方文化的这件“外衣”,与罩在里面的对“梵”的追求的“血肉”一起构成了诗歌的特质。

泰戈尔诗歌对于“生命”本身的反省和歌颂上,以及诗人对神人合一的永恒追求上,体现出泰戈尔对于生命的自觉。在《飞鸟集》中 ,从诗人瞬息间的体验和哲理性的表达中 ,我们更能看出物我同一的思想底蕴来。如“静静地坐吧 ,我的心 ,不要扬起你的尘土 / 让世界自己寻路向你走来”。不要烦躁、喧嚣 ,不要浮华、虚荣。泰戈尔在自己的诗歌的中建构了座爱的天堂 ,宁静的港湾 ,在这里 ,诗人尽情吟唱着生命中的美好和纯真。《新月集》里那没有被世俗功利、狰狞丑恶所污染的如神灵般圣洁的儿童的心灵世界 ,拨动了多少世人的心弦呀。这种晶莹剔透 ,是讲求对立、二分法 ,善分析、批判的西方文化思想怎么也浸润不出来的。郑振铎在他的译本前言中写到: “我喜欢《新月集》……它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世界 ,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它能使我们重复回到坐在泥土里以枯枝断梗为戏的时代 ,它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在海边以贝壳为餐具 ,以落叶为舟 ,以绿草上的露点圆珠的儿童的梦。……可以使自己飞翔到美静天真的儿童国里去。而这个儿童国便是作者的一个理想国。”

现实社会中的一切矛盾斗争、丑恶和污浊 ,在经过了诗人爱的纱网过滤之后 ,剩下的则只有心灵的略带忧郁和怅惘的轻吟浅唱了 ,诗人用心灵感受着生活中的一切。这可以在描述爱情的《情人的礼物》、《园丁集》里面体会出来。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个体的重视 ,对个体生命的珍惜 ,对个人体验的尊重 ,可以说是诗人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想影响的结果。但在处理内心与世界的关系时 ,如前面所提到的 ,诗人走的是印度传统文化的追求梵的实现的路 ,追求这整个生命的浑融和圆满。如《飞鸟集》中“夏天的飞鸟 ,飞到我窗前唱歌 ,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 ,它们没有什么可唱 ,只叹息一声 ,飞落在那里。”如同一幅写意画 ,但飞鸟与黄叶的不同 ,是存在于生命中的 ,是存在于宇宙万物中的一切不同的不同 ,既是在写飞鸟 ,写黄叶 ,写花写草 ,写朝露 ,也是在描写“我”,描写生命的体验 ,它们是如此和谐完整的统一于“一”中 ,统一于“梵”中 , ……优游飞唱的、从窗前乍现而远去的小鸟 ,与枯黄、失却生命活力的落叶 ,是截然不同的 ,但它们都只是生命的不同存在、显现方式而已 ,它们都是生命 ,是梵……因而使得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内在的张力。

这就是泰戈尔诗歌的魅力,它告诉你如何看待生命,去对待人生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泰戈尔说:“群星不怕显得像萤火虫那样”,这说明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永恒性。尽管“曾经受过苦,曾经失望过,曾经体会过‘死亡’”,人们也仍然会以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为乐,因为生活唤起了人们对人生的热爱。郑振铎曾说:“泰戈尔的歌声虽有时沉寂,但是只要有人类在世上,他的微妙幽宛之诗,仍将永远是由人的心中唱出来的。”是的,泰戈尔的诗,是从他心底里流出来的,是他对人生深层领略的真诚感受,正如一位印度人所说:“他是我们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这就是我们所以爱他的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