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怎么学
- 格式:docx
- 大小:18.86 KB
- 文档页数:3
新版"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怎么学?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要求,今年9月起,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的道德与法
治、语文、历史三门科目统一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而实际上,从去年秋季起,广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初中一年级语文、道德与法治和历史三门课的教材已经
开始采用教育部专家编写的教材,也就是“部编本”教材。
这其中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大换血”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书本“大了一圈”,由原来的16开本变为A4大小,而且传统文化的篇目也大大增加,小学6个年级的古诗文总数比原有人教版增加了50余篇,增幅达80%。古诗文的文体
也更趋多样化,从《诗经》到清代诗文,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这套明显加重了传统文化分量的“部编本”语文教材,老师是如何适应的?
教材使用一年,家长有何感受,学生接受情况如何?记者近日走访幼小衔接班的学生和家长,采访一线教学名师。
家长:新教材不难适应
正值暑假,许多孩子并未放假。在广州市滨江东路上一家教育机构,一位母亲正在等待孩子下课。她的大儿子已经入读小学高年级,而小儿子将在新学期时升读小学二年级。这位家长说,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感觉换教材的影响不大。
记者在对数位家长的采访中发现,新教材改版在家长和学生看来,基本实现了平稳过渡,在学习中并没有感受到很大程度的不适应。记者曾在去年9月,小学使用新版“部编本”语文教材第一课上看到,由于小学语文的第一课从原教材的“先学拼音”改为“先学汉字”,还是有少部分学生被第一课中的“天、地、人”几个字难到,不过,如今小学一年级毕业的学生基本已经适应了新教材,纷纷表示“语文不难”。
在部分家长眼中,换教材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不大,因为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学习汉语拼音、基础汉字为主,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并非重点。在一家位
于广州宝岗大道上的教育机构中,一名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教材进行调整很正常,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现在用的教材和我们以前用的一定是不一样的,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是相同的。这些调整不会对孩子学习拼音、汉字造成影响。”
记者在不少幼小衔接班看到,教学的内容还是集中在简单的识字、算数、拼音和教学习惯的养成之上,教材变化对教学内容的影响不大。而在小升初衔接补
习班中,学生主要报读的都是数学和英语科目,补习重点并非本次更换教材的语文、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三科。
老师:学生们普遍喜欢
广东省特级教师、东风东路小学教导处主任邹建成和语文备课组的老师对新
教材进行仔细研究后,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赋予了新教材“中国味”“语文味”和“儿童味”这三种味道的理解涵义:中国味——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分量增加;语文味——新教材中的课外阅读、亲子阅读等栏目重视语文知识的体系,更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儿童味——有趣的文章故事更符合儿童的性格特点,增强学习
的趣味性。
教材刚更换时,有人质疑让孩子先识字的编排、古诗文的增加会否增加孩子学习的难度,对此,邹建成表示,“我们不要低估孩子本身的能力,有时候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想象力都超乎我们的想象”。
邹建成说,从目前东风东路小学的情况来看,学生们普遍都很喜欢新教材,对新教材中的很多故事也都很感兴趣,家长对新教材也很支持。“语文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新教材回归传统文化是非常好的,这也更贴切符合语文教育的目的。”
此外,邹建成还说,先识字再识拼音实际上是降低了难度,更利于孩子的幼小衔接,平稳过度,因为拼音本身相对汉字而言专业性较强,这种转换更利于学生自然顺畅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变化:增加亲子阅读栏目
相比于刚拿到新教材时的压力和不适应,东风东路小学的语文老师们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研究打磨,对新教材有了不一样的见解。至于教学方法的变化,邹建成表示,最主要是知识拓展方面的教学发生了一些变化,对教师的传统文化积
淀和教法提出新的要求,但在具体教学上,总的来说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新
教材变的是内容,这是知识层面的,而教学方法是技术上的,但技术说到底不是最重要的,这只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因为从全局看来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不变
的。”
此外,关于幼小衔接的学生如何应对新教材带来的变化,邹建成建议,并不需要刻意为新教材做准备,只需要让他们在自然的、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尽量多识一些字即可,多识字不仅对学习有帮助,还可以增强他们入学时的自信心。
新教材对家长提出最大的“要求”莫过于“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把亲子阅读编入教材,让家长参与到教学教育中来,邹建成非常支持:“我们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单独地孤立为学校层面的事情,而应该看作是每一个家长甚至每个社会人士
共同努力的结果,从教材编排上就将这点纳入进去,不仅能很好地推动全民阅读,还非常利于为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但这一栏目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未可知,邹建成表示,这取决于学生的家庭氛围和家长的学历层次与主动性,受过良好教育、主动性强的家长即使没有人要求,自己也会主动做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