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37城市群地区城乡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研究

037城市群地区城乡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研究

037城市群地区城乡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研究
037城市群地区城乡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研究

城市群地区城乡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为例

吕贤军

【摘要】城乡生态空间是维护城乡生态安全和保障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生态环境受到巨大威胁,如何做到一方面保护乡村景观、生态空间,另一方面仍然服务于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是新时期的城乡生态空间规划所面临的挑战,本文借鉴国内外城乡生态保护与利用的经验,以长株潭绿心为例,从城乡生态空间的识别与重构、保护与利用、推进机理等方面对城乡生态空间规划进行探索,解决了绿心地区城镇发展空间格局、农村发展空间格局、自然生态安全格局和设施生态空间格局的重构问题,兼顾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以期对类似地区城乡生态空间保护与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乡生态空间;识别与重构;保护与利用;城市群;长株潭绿心

1.引言

城乡绿色生态空间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随着快速城市化的到来,使得大城市人口和建成区规模快速膨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城乡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生态服务质量已面临严峻考验和挑战。为此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因此关于城乡生态环境安全的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中,城市区域化与区域城市化都非常迅速,迅猛的开发建设吞噬了大量的生态空间。作为三市“绿肺”的绿心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如何保护绿心生态环境,阻止城市空间蔓延,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重要保障。

2.国内外生态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

2.1基本概念

2.1.1生态空间

空间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存在的基础。生态空间与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密切相关,它既具

有普通物理空间的一般规律,又有自己特殊的性质与规律。空间效应观认为生态空间是一种生物要素与环境要素相互作用与活动变化的舞台。它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形态、空间分布现象和运动规律。空间功能观把生态空间描述为某种抽象空间,它与特定环境要素相结合,就构成生物可利用的“资源”,它揭示了生态空间的分割占有过程。空间行为观将生物自身的空间活动作为研究主体,试图从动因的角度解释生态空间的异质性[2]。

2.1.2城乡生态空间

城镇与乡村是人类的聚居场所,具有行政、实体范围等多层次的概念。通过人流、物流、经济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与外围区域发生多种联系,同时,外围区域通过提供农产品、自然资源、生态服务等而成为城乡发展的依托,所以城乡生态空间具有社会生态空间、经济生态空间与自然生态空间的三层含义,是城乡互动的直接作用空间、城乡各种生态流向互动场所的总体概念表述,是以人类活动为主导,自然生态系统为依托,生态过程所驱动的社会生态空间——经济生态空间——自然生态空间复合生态系统。这三种空间系统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城乡生态空间[3]。

2.2城乡生态空间规划理论

关于城乡生态空间规划的研究,目前尚未形成系统而成熟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但城市区域空间体系理论、生态城市理论为其研究打下理论基础。1937年L.Mumford等对生态规划定义为:综合协调某一地区可能或潜在的自然流、经济流和社会流,以为地区居民的最适生活奠定适宜的自然基础。美国MuHang1960指出,生态规划是在没有任何有害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规划。城市区域空间体系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近代工业革命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和城乡结合思想是城乡生态空间规划的萌芽。其后,吉德斯的《演变的城市》和国际建筑协会颁布的《都市计划大纲》都明确提出城市发展应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统一考虑。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文化》中明确表述了“城市的希望在于城市以外”[4]。

20世纪初,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开始全方位融合,60年代后以《增长的极限》为代表,生态学与规划学科的融合日趋加快,199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内容:①生态保护战略;②生态基础设施;③居民生活标准;④文化历史的保护;⑤将自然引入城市[5]。其研究奠定了后来生态城市理论发展的基础。随着生态学与规划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发展,建立在城市区域生态空间基础上的城乡规划与生态规划,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解决城市生态问题和协调区域生态环境整治与建立的有效途径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同。

2.3城乡生态空间规划实践

2.3.1伦敦的环城绿带规划

大伦敦规划属于典型的由内到外的环绕形态。为了控制城市边缘地带盲目蚕食农业用地和可能

引起城市“摊大饼”现象,1944年由Abercrombie主持的“大伦敦规划”提出了四个同心圆的地区发展方针,即以市中心为圆心,在半径为48km范围内,6700平方公里的地区划分为四个同心圆,包括城市内环、郊区环带。一条宽约16km的绿化带、农村带,环状绿带有效限制中心城区的扩展蔓延,绿带以外形成了功能相对独立、完善的卫星城镇[6]。

2.3.2莫斯科的环状+楔状的生态带规划

1971年,莫斯科总体规划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形式,在城市外围建立10km 宽的森林公园带,市区有八条绿化带伸向市中心,把市内各公园和森林公园联成一体,构建了“多中心、八大片”的生态化、网络化、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成功实现了城市生态空间结构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控制和引导[6]。

2.3.3兰斯塔德生态绿心规划

德国黑森州政府于2003年启动了“大法兰克福地区土地利用规划”,提出了绿心和绿色隔离带的概念。将中心大面积的农业生态空间构成“绿心”,作为永久性绿地,鹿特丹、阿姆斯特丹、海牙等城市围绕绿心发展,城镇建设与生态核之间设绿色缓冲带,城市多种职能分散在几个相对较小的城市中[7]。

2.3.4乐山绿心环形生态城市规划

1993年黄光宇教授主持的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以中央森林公园作为中心城市绿心,设计不同方向的楔形绿地,使绿心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确定了绿心环状组团式城市形态,形成绿心环、城市环、江河环、山林环交融共存的生态型城市。

2.4 启示

城乡生态空间是城乡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植被生长、生态恢复的低动态特征和城乡建设用地发展的高动态特征决定了应把城乡生态空间结构作为城乡发展的框架给予优先考虑。生态空间体系由单纯关注城市建设区内部绿地系统向关注区域生态框架一体化拓展,从传统的单一绿地系统规划转向复合功能的生态空间规划。综合考虑生态、景观、人文、经济、社会等因素,将城市内部生态空间结构与城市外部的生态、景观体系以及更大范围内的城镇体系布局结合,形成从城市到区域、多层次、以生态环境为主体、多功能复合的城乡生态空间结构。

3.长株潭绿心生态空间现状特征分析

3.1区位条件独厚,生态本底良好

绿心位于呈品字型布局的长株潭城市群三市的几何中心,区域内丘陵与盆地交错,田园与湖泊、青山交织,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本底,对于长株潭三市区及其周边城镇来说,保持该地区良好的生态

环境,在对景观美化、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隔离净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绿心”价值,在保持生态屏障功能前提下,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创新城乡建设模式是协调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2土地开发诉求强烈,绿心面临蚕食

绿心属三市共有,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受各自利益的驱动,三市城市空间快速无序向绿心蔓延,同时,内部乡镇也有着强烈的发展诉求,迫切需要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条件。这种各自为政,产业发展相对粗放,同质化突出,高耗能低产出,抗市场能力弱的乡镇经济低端无序的建设,势必对绿心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导致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日益被蚕食,必然对绿心地区的保护与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

3.3 区域管理困难,服务平台匮乏

生态绿心地区行政区划复杂,日益成为三市利益与矛盾集中的地区,区域协调的焦点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区域统筹的规划相对缺失,但各自为政针对水域、森林公园、风景区的规划建设层出不穷。导致建设管理无序与失控,虽然长株潭城市群已制定了一体化策略,但实际上仍旧是三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区,三市之间缺少充分的沟通,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面向公众服务平台,统筹管理与利益均衡难以实现。

4.长株潭绿心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规划

纵观国内外城市群地区城乡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的实践经验,结合长株潭绿心现状特征分析。长株潭绿心不但承担一般的生态涵养和旅游休闲功能,而且将体现重要而丰富的区域职能。要阻止三市空间无序蔓延,为三市提供生态安全保障,满足公众对良好生活环境的诉求,落实“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推动长株潭绿心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下理念和方法:

4.1基于3S技术的城乡生态空间识别

以RS景观动态分析技术,GIS空间分析技术和GPS便携式空间数据采集系统为基础,建立生态足迹、生态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分析模型。同时根据空间生态位、区位、经济活动、人口、景观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等6方面的差别以及人类活动干预程度的强弱,应用AHP层次分析法、叠加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BP神经网络等方法将绿心地区城乡生态空间依次划分为城镇生态空间、农业生态空间、设施生态空间和自然生态空间4种基本空间单元(见图1,图2)[8],其中城镇生态空间指为人们提供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和工矿建设空间,与人的行为活动密切相关,是人类生态空间的主要表现形式。农业生态空间指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空间,包括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村生活空间。设施生态空间指区域性的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自然生态空

间指以提供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为主体功能的空间,通过对绿心地区4类空间单元的识别为该区的城乡生态空间的保护与利用以及空间结构优化重构提供科学依据。

图1 城乡复合生态空间构成框架图

图2 绿心城乡复合生态空间识别图

4.2 基于生态导向的城乡生态空间保护

①遵循生态保护与生态服务优先原则,采用生态导向建设战略,依据前面生态空间识别结果,将绿心地区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控制建设区3个空间管制分区,实际分级保护与利用(见图3)。禁止开发区:非经特殊许可不得建设的区域。除生态建设、景观保护、土地整理和必要的公益设施建设外,不得进行其他项目建设,禁止任何大型开发项目进入,不得进行开山、爆破等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限制开发区:应当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可以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可以进行生态建设、景观保护建设、土地整理、村镇建设、必要的公共设施建设和适当的旅游休闲设施建设,不得进行其他项目建设。控制建设区:必须严格限制开发建设范围,应规模化梯度推进发展,高效集约利用土地,避让生态廊道,保证生态廊道的连通性与完整性。重视自然生态结构、功能与过程的稳定性和合理性,采取精明保护策略,引导和保障城市边缘区城乡建设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优先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将绿心地区建设成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②充分发挥森林、水系、湿地、农田、城镇和村庄等生态空间要素的生态服务作用,为长株潭城市群提供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③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群落设计方法,从区域整体出发将城市生态空间结构纳入区域生态空间结构中考虑。以森林、水体、农田等为斑块,以河流、高速公路、铁路、自然山脉等为廊道,形成斑块—廊道—基质的网络化景观生态格局,使林、水、气、生物等能与长株潭三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融为一体。进而达到保护城市群生态空间格局的连续性、完整性,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④以整体生态格局为基础,以生态服务功能为指导,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建设(生态公益木地、风景休憩绿地)、城镇生态建设、生态廊道建设(江河生态带、溪流生态带、交通干线生态廊道)、生态农业建设(能源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水体修复、植被修复、土壤修复、生物多样性修复)和林相调控等。从而确保绿心地区生态安全的稳定性、生态服务功能的多样性。

图3 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图

4.3基于自构与被构力的城乡复合生态空间重构

在特定的生态位、区位和交通条件、经济、社会条件下,由自然演替、自我完善与人为开拓、人为干预这两种力交叉协同作用决定了城乡复合生态空间的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和演进进程,即城乡空间发展始终受到“自构--被构”两种力的制约、引导和作用,若两种得以耦合,城乡空间社会趋于相对稳定的生态结构、生态功能也得到顺利发挥,促进城乡生态空间稳步发展,若两种产生冲突,城乡空间则趋于无序,将阻碍或延缓城乡生态空间良性发展,导致各种社会、经济、环境问题也应运而生。正是这样经历多种结构与功能的互动,城乡复合生态空间才永不停息地从简单向复杂、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化[9]。为了科学合理保护和利用绿心生态资源,必须兼顾“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创新绿心利用模式,重构城乡生态空间,促使生态绿心地区从“单一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向“复合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转变。①禁止开发区主要遵循自构原则,强调森林植被的自然恢复与演替,森林绿地斑块的连通与融合,迁出其中农庄,退耕还林,提升自然生态服务功能,适度发展生态休闲和观光旅游业。②限制开发区遵循自构与被构相结合的原则,保护耕地、整治村庄、合理开发生态园区,如设施农业、都市农庄、主题公园,将特色农业生产、展示、观光旅游、休闲服务等功能结合,形成新型农业旅游经营形态,既

保护了乡村景观、生态空间,又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③控制建设区可因地制宜地加大被构力度,用高端第三产业有序占据建设空间,如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博览会展、休闲度假、商务娱乐等,留足生态廊道,注重设施廊道建设,确保从功能、景观与生态绿心整体协调和融合。通过上述重构,形成组团状、网络化、耦合式(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有机融合)的复合生态空间布局(图4),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生态服务、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协同统一。

图4 绿心城乡复合生态空间重构图

5.长株潭绿心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推进机理

5.1完善管理机制

按照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原则,在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协调单位的统筹下,对绿心地区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基本策略。①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领导协调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生态绿心地区规划编制、调整和实施以及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的区域协调、政府服务、实施管理工作。监督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人民政府实施本规划;协调和决定本规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②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本规划的实施,应定期向省人民政府报告本规划实施情况。③省人民政

府国土资源、建设、经济、交通、环境保护、水利、林业等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根据本规划编制生态绿心地区内各类专项规划,做好实施和监督管理。

5.2建立健全相关法制体系

①加强规划立法,构建生态绿心地区统一法制平台。建议专门立法保护与管理生态绿心地区的保护与开发。②加大执法力度,将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建立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落实执法责任制,实行环境稽查制度。③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检查制度,查处和纠正各种违反规划行为,整治违法建设行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规划实施工作机制,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基层社区组织、社会团体及公众在总体规划实施全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5.3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基于绿心的特殊职能,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确定生态补偿主体和对象。制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量化评价方法、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估价方法,采取多种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形式;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培育资源市场,探索资源使用权、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的补偿模式;积极实行挂钩型生态补偿,建立促进跨行政区的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和基金。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和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

5.4创新农村人口转移与土地流转机制

①创新人口转移制度与人口迁移补偿机制,灵活采取城镇化和就近属地化建立乡村社区等形式,集中安置生态绿心地区内的生态移民。②探索土地流转制度,采取转包、出租、土地互换、转让、股份合作、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等流转模式,集约节约用地,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③应提高原住民救助和特殊人群迁移安置补偿标准;从实际出发,依法微调行政区划、撤并乡镇与村委会,精简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效率。

6.结语

城乡边缘区绿色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空间,是有别于自然保护区,它承担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的同时又具有城市边缘区的重要特征,不可避免要面对以人为主体的各种活动,复合了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所以我们必须实现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的思维转变,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原则。实施城乡复合生态空间重构战略,创新利用生态资本,充分发挥生态区潜在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将环境资源的隐性价值通过系列的控制与引导显现出来,又付加到少量的开发建设空间中去,提升单位建设空间的综合价值,促进地区精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生态空间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何梅.汪云.武汉城市生态空间体系构建与保护对等研究[J].规划师.2009.9

[2]张宇星.城镇生态空间发展与规划理论[J].华中建筑.2005(03):9

[3]王宝钧.宋翠娥.傅桦.城市生态空间与城市生态腹地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6

[4]陆军.城市外部空间运动与区域经济[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27

[5]杨培峰.城乡空间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杨鹏飞.长沙都市区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研究[C].华中科技大学.2008:23-26

[7]王晓俊.王建国.兰斯塔德与绿心—荷兰西部城市群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利用[J].规划师.2006.3

[8]赵运林.邱国潮.湖南省县(市)域复合生态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理论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4

[9]张勇强.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0]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Z].2011

作者简介:吕贤军(1969- ),男,硕士,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高级规划师。

浅谈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浅谈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发表时间:2018-07-09T13:08:37.28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5期作者:陈海续 [导读] 我国的城市建设部门在实际的作业过程汇总加强了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以此促进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和谐相处。 摘要:城市规划建设要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才能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城市的目标,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对城市远景规划的统筹安排,也是对城市环境进行治理改造的有效方法,在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指导下,实现城市建设中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1生态文明的内涵研究 “生态文明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作,改造自然的同时利于自然”,这是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教授于1987年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理论,对于形成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有着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在近现代发展以来,其意识形态不断深化,并与时代的建设互相依存、互相构建。它是人类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保持经济、政治发展的良好契机。生态文明在区域功能的划分上,分为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譬如我国建立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等,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以及保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我国实施的重点目标,对于开发管理、区域发展中都建立了有效地管理制度,以缓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带来的压力,向着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持续推进。 2城市规划中的环境问题 2.1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 目前,空气质量已经成为城市环境评估的一项指标,是城市人们居住环境的重要衡量标准。城市的发展规模越高越好,城市的空气质量差,也会给城市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由于城市发展中大规模大范围的投资建设项目的增加,使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破环了城市的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因此,在城市的建设中对环境的问题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引起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城市中的重工业不断增加,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各种有毒有害气体。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汽车数量的增加,车辆行驶中会排出大量的汽车尾气,使空气受到污染。在我国的许多大城市都严重存在着空气污染,各部门对空气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所做的改善工作效果不显著。为了使城市的环境保护更加完善,空气污染的治理改善将是一个重要难题。 2.2水污染问题严重 由于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污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使大量的污水及工业排出的废水直接排入水体中,导致城市水环境的严重破坏。近几年我国城市的水污染面积有明显的扩大,大部分的河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用水,造成我国很多地区出现缺水现象。城市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加大对水资源环境的保护,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水平,同时对饮用水源的安全也提供了保障,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2.3固体废物污染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垃圾废物,并且每年都在逐渐的递增。对垃圾的处理问题直接影响了城市发展建设的水平。对发展中的城市,城市的整体设计规划就要做好对垃圾的处理工作。当下,不少城市包括对新城区的建设过程中,垃圾的解决问题依然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在城区建设的过程中对垃圾的处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垃圾不能及时清理,不仅会引起传染性疾病,而且还会给水源及空气造成二次污染,使城市规划中存在着环境治理问题,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建设。 3城市规划建设中做好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措施 3.1合理利用资源 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在城市的道路建设中,各个工业领域需要用到大量的资源,尤其是在当前“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下,需要用到大量的矿产资源。如果不加以合理运用,进行过度或者不合理地开采,都会导致自然资源的逐渐衰竭,以至于破坏到生态平衡系统,导致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可利用环境工程学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开源节流。 3.2充分考虑水资源承受能力 作为生命之源,水资源不仅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也对城市工农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作人员需要依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合理化运用水资源。 目前,我国的许多城市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都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缺乏问题。城市规模在扩大建设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不可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工作人员还需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进的原则,并实现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工作的稳步开展,促进水资源的优化利用,统筹考虑城市供节水工作和中水重复利用设计,保障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保证人民生活用水,兼顾工农业和其他用水。 3.3努力保护、改善城市环境 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保护环境工作的开展往往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我国城市环境的改善,并抑制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尽管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我国整体的环境污染形势仍旧研究。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大气、水体污染较为严重,63%的城市空气质量超过国家的二级标准,65%的城市出现污水污染问题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有效率仅为61%。城市的建设规划部门需要积极开展城市环境的保护工作,并促进城市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控制环境的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工作人员需要加快污染处理设施的配套建设工作,并促进污染治理能力的增强。有关单位还需要依据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促进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并加强对于高新技术的合理化运用,促进城市清洁能源的建设以及优化。 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需要以科技为先导,强化灾害预报及综合减灾规划建设,促进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增强和设施的完善。 3.4开展环保宣传教育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环保工作的稳步开展,我国的城市建设规划部门需要科学的开展城市环保宣传教育工作,从而由此号召社会各界的人员参与到城市环保的建设作业中去,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开展。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宣传力度,从而以此为基础促进居民环保意识的加强,并带动环境预防工作的稳步开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通过社会媒介加大宣传,并借助各种生态环境保护网站进行宣传。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开展一定的舆论宣传工作,从而增强环境保护人事,带动环保自觉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郑丽果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郑丽果 摘要:城镇发展与生态文明需要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城镇建设的可持 续性。本文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深入研究,首先分析城镇化、生态环境二者的交互耦合关系,以及当前环境保护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 随后分析了当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进一步 实现城镇化、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局势。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前言: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深水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突 出问题,即: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习总书记在近几年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我们在进行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破解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重要论断依据,即:我们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拓展生态保护的意义,需要量发展与环境进行统一,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思路。 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 1.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城镇化 会促使人口密度增加,生态环境压力也就随之上升。二是城镇化会提高消费水平,社会人群向生态环境的索取力度就会不断增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脆弱。三是 城镇化建设中,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数量增多,就会消耗大量能源与资源,并 在生产经营期间排放大量的污染气体、固体、液体,加剧生态污染。 1.2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 城镇化会使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不断上升,降低周边城镇居住环境舒适程度,排斥居住人口,进而对城镇化发展产生阻碍,同时,投资环境的竞争力也在不断 的下降,对企业资本投入加以排斥,进一步造成本地资本流失,减缓城镇化的发 展速度。此外,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将生态环境的支撑力拉低,例如城镇的用水 等等,并提高灾害事件的发生几率,对城镇化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隔,如果想改 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就需要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以及社会企业,加大对 环保的人力投入、财力投入,这就又使得城镇化步伐变得缓慢。 2.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2.1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由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人民在实现高密度居住、学习、工作的同时,他们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存在一定的要求,即:空气质量 是否符合人居环境要求,水资源是否达到人类饮用标准,农产品等食材中的有害 物质是否超过国家标准等,人们不断提升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这种意愿也将成为 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 2.2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城镇化发展需要可持续,在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绿水青山对于新 型城镇化发展也十分重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的经济增长需要具有可持续性。这种可持续发展内核动力建立在环境综合治理的前提之下。环境优化之后, 新型城镇化发展才能长期持久。 2.3城镇吸引人才的要求 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升,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对于生 存环境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他们在选择今后的生活、工作的城市的时候,对于该 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有着一定的认识。一个环境优美,园林化的城市,宜居指数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论文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论文 环境保护与路色建筑 学院:林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一班 姓名:张燕 学号:080313795 指导教师:赵红霞 职称:讲师 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6月

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 摘要 提出绿色建筑的新概念,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设计观和技术观。 关键词:环境保护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引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2l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提倡绿色建筑建造我们绿色的家园。 正文: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一、何谓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

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性学习报告 就最近这几年来看,随着各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也成为了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为了社会更好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何为环境?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人的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 大气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资源、矿藏资源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污染环境的污染物,例如说:大量的生活废弃品,塑料袋(也称白色垃圾),一次性木筷,一次性饭盒,果皮纸屑。污染物对环境来说,毫无疑问,肯定有

很大的危害,例如动物的腐烂的尸体会影响环境卫生,而且还会滋生细菌。饭店、餐馆认为很卫生的一次性木筷,使用后随便一扔,影响了市容,破坏了环境。。 现在像我们柳疃镇、青乡乡,最近电网部门纷纷撤除喷水机器的使用。喷水机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更加恶化、污染了水资源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甚大。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又例如说,我们北部渤海湾受到工业、印染厂的废弃物排放大量鱼虾死亡,地区农民上海捕鱼,鱼的体内含有大量化学物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最近,我发现政府部门、昌邑环卫局开始大力整治环境,沿街排查污染源,青乡街也定点安置了便民垃圾桶,替代了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城市私有出租房屋社会主义改造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的通知(85)87号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城市私有出租房屋社会主义改造遗留问题的处 理意见》的通知 〔85〕城住字87号 现将《关于城市私有出租房屋社会主义改造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执行。试行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告诉我们。 附: 关于城市私有房屋社会主义改造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 我国城市的私有出租房屋社会主义改造(以下简称私房改造),是根据1956年中央批转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关于目前城市私有房产基本情况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见》(1956年1月18日),和1964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房产管理局《关于私有出租房屋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报告》(国房字21号)规定,比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先后开展起来的。从1956年起,全国设市的市和1/3以上的县镇陆续进行了私房改造工作,纳入改造的私房共62.41万户,面积11648万平方米。 我国城市的私房改造工作,作为整个社会主义改造的组成部分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但是,也有不少城市的私房改造工作,由于当时开展工作的时间比较仓促,调查研究不够,工作粗糙,加上“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遗留下一些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有些地方降低了改造起点,错改了一部分房屋;有的没有给房主留自住房;部分改造较晚的县镇,发给房主定租的时间很短,甚至没发;对于已经纳入私房改造的房屋所有权问题,国家尚未明确;还有一些没有进行对私房改造的县镇,今后是改还是不改也没有个说法。 为了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妥善处理遗留问题,特提如下意见:

一、过去是符合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政策规定,已经纳入社会主义改造的私有出租房屋,一律属于国家所有,由房管部门统一经营管理。 二、凡是不符合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政策规定而错改了房屋(包括自住房和不够改造起点的出租房被改造的)应按政策实事求是地给予纠正。 三、纳入社会主义改造的私有出租房屋的定租,从当地私房改造之日起发放到1966年9月底。凡是在1961年9月以后纳入改造的私有出租房屋,未发定租或发放时间不足五年的,一般按5年计算,予以补发或补足。 四、在私房改造时,按照当时人口和实际情况,已留过自住房的不再补留。房主原住本地应留而未留自住房的,可按当时人口和参照当地住房的一般水平,补留自住房。房主当时在外地未留自住房的,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已经明确房屋产权属于国家所有以后迁回本地的,不再补留,其住房确有困难的,可由所在单位或房管部门安排解决。 五、“文革”前开始私房改造工作,“文革”中继续进行的城市,凡符合改造起点的,应按私房改造政策办理。 “文革”前已进行私房改造的城市,“文革”中被接管的属于当时符合改造条件而漏改的私有房屋,原则上要补办改造手续。 六、代管房产中属于改造起点以上的原出租房,原则上按1964年国房字21号文件精神办理。对于中央和国务院明确的对祖国统一大业有重大贡献的人员,本人要求发还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定。 七、对私房社会主义改造中错改的华侨房屋的处理,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快落实华侨私房政策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984〕44号有有关规定办理。 八、鉴于过去没有进行过私房改造的县镇,私房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超过改造起点的已不多,又考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摘要:水利工程的建设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必须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否则当地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和破坏,不利于水利工程的长久发展。从河流生态与陆地生态两方面入手,详细地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生态环 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几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希望 能为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现代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水利水电工程数量不断增多,水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加强 对其的应用,对于缓解能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开发,不仅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也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新时代,水利水 电工程建设应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合理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国家应当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的具体运行情况,出台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尽量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 和运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应当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提升生活质量,可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必要的。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利工程建设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结合水利工程建设状况,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因素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对于一些大规模 的水利工程,由于占地面积大、工程量大,会影响工程周围的交通状况及经济状况,无法实 现水利工程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②在水利工程施工作业中,整个过程会对土壤结构造成变化,严重的会影响当地地区的气候、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若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处理,会影响 人文环境建设的价值,限制水利工程项目的可持续性;③一些水利工程中,由于经济性支出 较大,会严重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生产质量。所以,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工程管理 者应该将水文环境的保护作为重点,通过各项工作的整合,将对人文环境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展现工程施工的可持续性。 2.水利工程对生物资源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物资源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大自然中,生物资源占有重要的地位, 并且生物资源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中充分的展现出了价值和作用。水利工程 的建设实施通常会使该地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并且所造成的影响是无法挽回的,很有可 能会改变该地区的生物环境。一方面,影响了水生生物,水利工程的建设妨碍了水生鱼类的 繁殖,水生生物很难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最终水生鱼类就会死亡;另一方面,由于水利工程 建设会使一些陆生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从而其也会影响陆生生物。 3.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社会环境有着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和迁移、交通设施等迁移重建和淹没范围的移民安置等方面,使得附加成本增加。一般情况下,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会对当地的区域内的文物古迹、森林、道路、房屋工程等产生直接影响,给当 地的建设与开发造成巨大的损失。除此以外,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时还会引起耕地盐碱化、

生态文明视角的新型城镇化发展.docx

生态文明视角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一、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社会逐渐从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传统农村社会转变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城市社会的历史过程,其核心主要是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居住方式的转变。 (一)传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传统城镇化是一种不完善的,只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它的发展道路重经济而轻环境、重产业而轻生活、重建设而轻协调,传统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先生产、后治理”的老路。由此带来了资源被过度消耗、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问题,使得人类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XX年)中指出要“提高城镇化的整体素质,加快城镇化发展模式;围绕人民开展城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真正的市民转移;以城市群为主体,促进小城镇、大中小城市的协同发展;以城镇的综合承载力为支柱,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以机制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利用改革来开释城镇化发展潜力,走‘以人为本、文化传承、生态文明、优化布局、四化同步’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城镇化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使得它在未来的十年的发展将和过去那二十年大相径庭。在这个阶段,城镇化的目标是实现产业升级、多元协调发展的建设模式、城乡一体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不以单一的经济发展为目的,而要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将经济结构转变为以服务业、绿色低碳产业、高附加值产业为主导的结构,并

立足于回流人口和土地扩张,大力发展基础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有层次有内涵的城镇化。 二、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1.新型城镇化需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所有的工业化过程都必然经历环境退化指数从低到高再缓慢下降的过程,并且事实证明,西方发达国家确实都通过“先污染,后治理”实现了城镇化和工业化。但是我国将走的这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在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基础上进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之上。新型城镇化之“新”就在于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中的自然规律和生态文明原则,做到了充分考量资源、人口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而只有生态文明建设能不断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2.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根本改革,必将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因此,只有选择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并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同时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才能使城镇各项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二)南通市通州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为了实现居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建设目标。近年来,通州区已建成了8个综合性公园,包括南山湖公园、通吕运河湿地公园、运盐河公园等,此外,还有15个绿地游园,以及正在建设中的进鲜港生态湿地公园、绿色博览园森林公园等。完成的城市公园绿地面积接近300公顷,人均公园绿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经租房屋清产估价原则》的通知 (84)城计字第754号1984年11月20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建委),重庆、武汉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沈阳、大连城乡建设委员会: 为了加强财产管理,准确反映房产的价值及其增减变动情况,给全面实行经济核算创造条件,现将我们制定的《经租房屋清产估价原则》印发你们。请各地在完成房屋普查工作的前提下,认真作好经租房屋清产估价工作。经租房屋清产估价工作牵涉到房管的经营、计划、生产、财务、修缮等部门,必须通力协作共同完成。 根据财政部有关规定并结合房管部门情况,在《经租房屋清产估价原则》中对房屋的耐用年限重新作了规定。为此,《城市房产会计制度》中关于房屋耐用年限的规定亦应作相应的调整。附:《经租房屋清产估价原则》。 经租房屋清产估价原则 为了加强财产管理,准确反映城市房管部门经营管理的房产的价值及增减变动情况,为全面实行经济核算创造条件,现提出如下估价原则。 一、对房管部门管理和经营的房屋进行清产。在清产的基础上,经营管理部门要测绘、建立健全房产平面图、房产档案和房产卡片等资料。管理、经营房产的产权、产业资料要完整准确。以重置完全价值进行估价。经营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分别建卡建帐。 二、清产估价的范围;包括房产部门负责管理和经营的各种房产及依法代管的房屋。三、经营房屋的分类,按部颁《建设房产会计制度》的规定,分为四类七等。在清产估价时,如建筑情况复杂,在每等内可再分级。在建帐时,仍按四类七等核算。房屋的分类情况如下。 1、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部或承重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框架大板与框架轻板结构等房屋。这类房屋一般内外装修完好,设备比较齐全。 2、砖混结构一等,部分钢筋混凝土,主要是砖墙承重的结构。外墙部部分砌砖,水刷石、水泥抹面,涂料粉刷或清水墙等,并有阳台,内外设备齐全的单元式住宅或非住宅房屋。 3、砖混结构二等:部分钢筋混凝土,主要是砖墙承重的结构,外墙是清水墙;没有阳台,内部设备不全的非单元式住宅或其它房屋。 4、砖木结构一等,材料一等,标准较高的砖木(石料)结构。这类房屋一般是外部有装修处理,内部设备完善的庭院式或花园洋房等高级房屋。 5、砖木结构二等:结构正规,材料较好,一般外部没有装修处理,室内有专用上、下水等设备的普通砖木结构房屋。 6、砖木结构三等:结构简单、材料较差,室内没有专用上下水等设备,较低级的砖木结构房屋。

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

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教案 第一章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 第一节农村生态概述 教学目标: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及其应用。教学重点: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 农业生态学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 课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 一生态学概述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具体内容包括:一定地区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该地区营养物质和水等非生命物质的质量和分布;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调节。 二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概括地讲,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分为 4 个时期: (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6 世纪以前) (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 世纪至 19 世纪末) (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50 年代)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 三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一般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理论生态学根据生物个体与环境间的关系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层次;根据生物类群可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可进一步分为哺乳动物生态学、鸟类生态学、鱼类生态学、昆虫生态学等;依据生物栖息地可分为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河口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太空生态学等。 应用生态学则包括:农业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污染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野生动物管理学、城市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古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四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内容,特点,应用。 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利用生物与资源环境形成人类所需农产品的过程,是利用、调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个生态过程。这种生态关系从农业生产开始之时就已被重视,在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的各种农书均有记载。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农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等。 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农业生态学着重从宏观方面研究农业生产,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理论实用性。(2)交叉综合性。(3)研究统一性。(4)宏观层次性。 农业生态学的应用运用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篇一: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 (1)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2)沙漠化迅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3)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21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呈森林赤字。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

(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8)大气污染严重。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目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种肮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中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9)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与此同时,也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等,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二:造成目前中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 (1)人口压力: 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 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一)

正确处理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一) 摘要]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发展是否就一定意味着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发展经济是否一定要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如何协调、平衡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一直是众多专家学者力求攻克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结合江西实际,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不仅可以为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与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也有助于科学发展现的贯彻落实,促进江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江西;工业化;城镇化;生态保护;关系 正确认识省情,科学分析省情,是正确谋划江西发展的依据,是实现江西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关键。对江西省情的分析,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人均水平来看,江西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这是省情的一个方面。但从我们的生态环境来看,江西又像发达地区,有人说江西的生态环境和欧美发达国家差不多。江西生态的各项指标处于全国前列:根据中科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江西的土地资源指数、水资源指数、水土资源匹配资源指数、生物资源指数总体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第三位,在中部6省中排第一位。江西的森林覆盖率达60.05%,居全国第二。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有9个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近几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均在80分以上,等级为优。江西水质总体良好,目前,鄱阳湖流域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7%。这是省情的另一个方面。因此,从省情看,我们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处理好经济快速发展与保护优美环境的关系,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江西省生态环境承载的压力日益增大 近年来江西省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的问题。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城镇的盲目外延扩张、没有发挥城镇应有的功能等矛盾。由于工业化速度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1.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物主要为废气、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且废气治理率差。据统计,江西的废气、S02排放量依然处于上升阶段,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时期,这是不争的事实。就拿江西这个欠发达省份来说,2006年重化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2%。重化工业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资源紧缺和环境退化的压力却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出现了“高增长、高污染”现象。工业化过程中废气及城市化进程中的交通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影响。 2.水环境污染。江西地表水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的污染主要是由于生活污水、灌溉污水。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废水排放量非常大。据了解,2007年江西废水排放总量14.13亿吨,工业废水排放量7.14亿吨,排放达标率为94.2%;生活污水排放量6.99亿吨,生活污水处理率为29.8%。生活污水排放量还在显著上升。生活污水及大多工业废水未经任何处理或者处理不达标直接排向地表水体或农田灌溉渠,地表水体污染造成地下水环境质量恶化。2007年9月,鄱阳湖水位与往年基本持平,湖区水面面积为3005平方公里,湖区的10处评价断面没有发现一二类水;三类水占6成;四类水占4成。 3.固体废物污染。2007年,全省21个城市的污水排放量6.4亿立方米,集中处理率仅为29.8%,列全国第二十七位,在中部地区排最后一位;全省70个县城污水排放量3.1亿立方米,集中处理率仅为2.4%。全省垃圾清运量253.9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为70%,列全国第十八位;县城的垃圾处理率仅为12.1%。城市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率低,对城市环境已带来了不利影响。目前,全省已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共13座,其中7个设区市建有10座,县市只有井冈山市建有1座,庐山2座。《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是首份绿色GDP核算报告)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 (1987年9月3日) (87)城设字第466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使托儿所、幼儿园的建筑设计能满足安全、卫生和使用功能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特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及工矿区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乡村的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托儿所、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接纳三周岁以下的为托儿所,接纳三至六周岁幼儿的为幼儿园。 一、幼儿园的规模(包括托、幼合建的)分为: 大型:10个班至12个班。 中型:6个班至9个班。 小型:5个班以下。 二、单独的托儿所的规模以不超过5个班为宜。 三、托儿所、幼儿园每班人数: 1.托儿所:乳儿班及托儿小、中班15~20人,托儿大班21~25人。 2.幼儿园:小班20~25人,中班26~30人,大班31~35人。 第四条托儿所、幼儿园的建筑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执行《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以及国家和专业部门颁布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第二章基地和总平面 第一节基地选择

第五条四个班以上的托儿所、幼儿园应有独立的建筑基地,并应根据城镇及工矿区的建设规划合理安排布点。托儿所、幼儿园的规模在三个班以下时,也可设于居住建筑物的底层,但应有独立的出入口和相应的室外游戏场地游戏场地及安全防护设施。 第六条托儿所、幼儿园的基地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并满足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 二、方便家长接送,避免交通干扰。 三、日照充足,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环境优美或接近城市绿化地带。 四、能为建筑功能分区、出入口、室外游戏场地的布置提供必要条件。 第二节总平面设计 第七条托儿所、幼儿园应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对建筑物、室外游戏场地、绿化用地及杂物院等进行总体布置,做到功能分区合理,方便管理,朝向适宜,游戏场地日照充足,创造符合儿生理、心理特点的环境空间。 第八条总用地面积应该按照国家现实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托儿所、幼儿园室外游戏场地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必须设置各班专用的室外游戏场地。每班的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60平方米。各游戏场地之间宜采取分隔措施。 二、应有全园共用的室外游戏场地,其面积不宜小于下式计算值: 室外共用游戏场地面积M=180+20(N-1) 注:1.180、20、1为常数,N为班数(乳儿班不计)。 2.室外共用游戏场地应考虑设置游戏器具、30m跑道、沙坑、洗手池和贮水深度不超过0.3m的戏水池等。 第十条托儿所、幼儿园宜有集中绿化用地面积,并严禁种植有毒、带刺的植物。

(尔雅)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试卷解析

1狭义的城市环境是指()。 A、 社会环境 B、 物理环境 C、 美学环境 D、 生态环境 我的答案:B 2下列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是()。 A、 大学 B、 公园 C、 湖泊 D、 商场 我的答案:D 3城市生态规划就是以生态学为指导,通过对城市复核生态系统进行规划,确保自然平衡和(),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A、 资源保护 B、 生态平衡 C、 城市化均衡 D、 发展平衡 我的答案:A 4景观生态学规划方法包括景观生态评价和()。 A、 景观宏观调控 B、 景观功能评价 C、 景观可持续评价 D、 景观发展评价 我的答案:A 5影响种群密度的四个基本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 A、 代谢率

发展率 C、 繁殖率 D、 迁出率 我的答案:D 6环境承载力是某一定的环境或结构不发生对人类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A、 改造程度 B、 人口数量 C、 人类与社会作用 D、 社会化程度 我的答案:C 7土壤有机污染物包括有机农药、石油、有害微生物和()。 A、 重金属 B、 放射性元素 C、 洗涤剂 D、 烟碱类 我的答案:C 8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生态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和()两个方面。 A、 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 B、 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优化 C、 城市化与自然协调发展 D、 生态功能最大化 我的答案:B 9环境承载力中的自然资源要素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 A、 空气资源 B、 能源资源 C、 物产资源

矿产资源 我的答案:D 10城市专项规划包括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和()。 A、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B、 资源保护规划 C、 土壤保护规划 D、 社会秩序保护规划 我的答案:A 11下列不属于环境规划原则的是()。 A、 保护城市特色,满足城市功能需求 B、 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C、 扬长避短,合理优化 D、 以人为本,兼顾经济 我的答案:D 12生态功能指数中的结构指数包括人口结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和()。 A、 城市系统结构 B、 城市服务 C、 城市绿化 D、 城市居民 我的答案:C 13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中,唯一具有自净能力的是()。 A、 湿地系统 B、 湖泊系统 C、 林木系统 D、 绿地系统 我的答案:D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报告 (文章一):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一: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1)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xx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 8.7%。(2)沙漠化迅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 5.5%。(3)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xx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4)森林资源锐减。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呈森林赤字。(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6)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

8个总面积达 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xx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 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 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据xx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 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8)大气污染严重。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目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种肮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中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9)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与此同时,也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等,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二:造成目前中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1)人口压力: 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