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救助法中的国家责任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国家承担社会救助责任的必然性 (1)

(一)国家责任是保障公民社会救助权的需要 (2)

(二)国家责任是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3)

(三)国家责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 (4)

(四)国家责任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 (5)

二、社会救助国家责任原则的主要内容 (6)

(一)制度供给责任 (6)

(二)财政责任 (6)

(三)实施和监管责任 (7)

(四)引导民间救助责任 (8)

(五)宣传责任 (8)

三、社会救助法中国家责任原则的合理定位 (9)

参考文献 (13)

论社会救助法中的国家责任原则

【内容提要】国家责任是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标志。国家责任是保障公民社会救助权的要求,是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救助的国家责任主要表现为制度供给责任、财政责任、实施和监管责任、引导民间救助以及宣传责任等。我国社会救助立法应该确立国家责任原则,建立以政府救助为主导,民间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模式。

【关键词】社会救助国家责任社会救助立法社会救助模式

在现代社会,享受社会救助成为符合法定条件的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权利,提供社会救助则是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救助的国家责任原则是指国家(具体表现为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社会救助工作,为社会救助提供制度供给、财政给付、监督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保障社会救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公民的社会救助权利。现行社会救助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为完全的政府行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既是救助制度的决策者,也是执行者,还是监督者和民间救助的引导者,集多重职能于一身,贯穿社会救助全过程。社会救助法把国家责任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使之转化为国家对公民必须的法律义务,以便让社会救助的义务主体——国家能更好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政府救助为主导,民间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模式。

一、国家承担社会救助责任的必然性

国家责任是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前,社会救助作为一种慈善事业,是对穷人的一种施舍和恩赐,

其思想基础是人道主义精神。如在欧洲,早期的救助基本上由慈善团体和教会承担,政府并没有把救济穷人看成是自己的职责,相反,对穷人还要进行严厉的处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保障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经常性的国家责任。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以政府在社会救助中承担法定责任为典型特征。

现代国家之所以要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社会救助的政府责任,是因为社会救助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国家强制性的权利和利益分配机制。

[1] 国家作为政治实体,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机构,理所当然地要承担国家对公民的社会救助责任,这种责任是国家行使政治、经济、社会等管理权力,实现其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相应条件,是国家存在合法性的基础,表征着国家伦理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

(一)国家责任是保障公民社会救助权的需要

社会救助权具有基本人权的属性,设置社会救助制度,对公民的社会救助权进行保障,是政府应尽的法律责任。社会救助权是积极的人权,要求国家积极主动地作为,国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保证公民社会救助权利的实现[2]。如果国家不履行积极作为的义务,社会救助权的实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罗斯福指出,在现代社会,把个人的安全建立在邻里和家庭的帮助之上是根本不行的,因为他们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抵御社会变动的冲击,只有政府才能为人们提供保障,并借此减缓巨大的社会变动给人们带来的冲击[3]。桑斯坦认为,所有的权利都是有成本的。作为需要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确保国民基本生活的社会救助权,更是需要成本的,也即公民社会救助权是需要政府“埋单”的权利。确定而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社会救助权利实现的物质基础,政府作为社会救助权的义务主体,理应承

担社会救助的责任,社会捐助、慈善事业等民间救助则只能居于辅助地位,他们可以分担国家社会救助的压力、弥补其工作的不足,但绝对不可能取代国家而成为责任主体,国家义务也绝不可能转嫁于社会志愿组织和团体。立法把社会救助作为政府的责任加以明确,保护公民的社会救助权是法治社会对政府的必然要求。

(二)国家责任是政府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明确社会救助的国家责任,是政府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存在的合法性前提。任何社会组织要想行使管理社会的权力,一个先决条件是它必须具有合法性,政府也不例外。无论是西方的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还是我们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理论,其实都强调了政府自身不是其存在的目的,政府存在的目的和合法性基础是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其社会职能要求其必须以缓和社会矛盾、谋求社会安定、保障社会成员生存权利、增进社会福利为己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角色由“守夜人”向“福利国家”转变。国家除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之外,还要实现一个福利目标,即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最终使公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从这一角度而言,政府对社会救助承担法定责任是其职能的应有之义。

社会救助对象是远离“社会权力中心”的边缘群体,较少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很难真正表达其利益诉求,这部分人少有政治声音,无法有效地影响法律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这就需要政府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社会救助对象的利益诉求和权利保护予以关注和负责,这是为了防止弱势群体和少数人的生存危机不至于引起社会性的认同危机,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世界银行在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把保护弱势群体作为每一个政府的核心使命之

一。[4]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跳跃式发展反映了政府试图首先越过冗长繁杂的谈判过程,在分配上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的政治意向,以减少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冲突和政治风险。只有强化政府社会救助的责任,才能避免政府面临的合法性危机,巩固政府的执政根基。

(三)国家责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

公平正义是法律的重要价值,也是制度建设应该追求的重要目标。公民陷入生存困境并不仅仅是自然以及自身因素造成的,其很大程度是由于公共权力的行使不当引起的。公共权力的设立本应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为目的,但是由于公共权力(如一些政策和行为)行使不当,在客观上加重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反而成为贫困的根源之一。公共权力的不当行使,会人为造成一部分公民无代价的获益,或使另一部分公民无理由的受损。对此,政府有责任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对利益受损者予以补偿。对陷入生存困境的公民进行社会救助就是对利益受损者进行补偿的基本措施。

社会救助是对承担制度转型风险的受害者进行补偿,减少制度转型的社会发展代价,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制度安排。在经济转型时期,最重要的特点是游戏规则的不确定性。在从旧的规则向新的规则转变过程中,会发生人们行为、态度无所适从的现象。对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意味着巨大的利益和市场空间,对有些人来说,则是旧的生存手段和生存空间被剥夺。最重要的是,在很多情况下,行为主体的个人责任无法确定。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地需要由政府出面承担责任。这种不考虑前因后果,不考虑供款历史,只考虑生存能力的社会救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社会救助制度以克服贫困、维护和保证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为目标,减少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和社会地位不平等是它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