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载人航天论文

载人航天论文

载人航天论文
载人航天论文

载人航天技术入门结课论文

先进控制技术在航天器上的应用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班级:测控班

姓名:

学号:

一、航天器与控制技术

航空与航天是20世纪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进程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也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航天领域历来是高科技“盛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要想领取“太空俱乐部”的入门券,必须靠实力说话。美国和俄罗斯是航天领域的“两极”,其载人航天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欧洲空间局、中国和日本正成为航天领域迅速崛起的“第三极”。

近几年来,神州系列飞船与天宫一号等一系列航天器的成功发射,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快速增长的航天技术实力,神舟七号返回成功,使中国返回式航天器搜救和控制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国在稳步疾速的追赶航天大国的脚步。

在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呐喊加油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的学习航天方面的重要知识。其中先进控制技术在航天器上的应用极其重要。

航天器控制技术是决定航天器发展水平的关键技术之一。说白了,航天器就是一个钢铁疙瘩,没有了控制系统,就失去了对它的技术监控与各种控制。针对不同航天活动对航天器控制的特殊要求,结合高性能卫星、载人航天器、月球探测器和深空探测器等航天器控制的现状,先进控制技术的应用极其重要。

要了解先进航天技术在航天器上的应用,先来了解一下航天器的基本知识。

航天器:

航天器是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执行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特定任务的飞行器。

航天器的分类:

航天器可分为载人航天器和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又分为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等,无人航天器可分为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探测器和货运飞船,其中人造地球卫星按用途可有各种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等。

航天器的结构与机构:

航天器的结构为航天器提供总体构型,是航天器一切活动的平台,用以承受载荷、安装设备等;机构是完成功能运作的机械组件,可以在入轨后为实现各种运动提供处于工作的状态或位置。

航天器机载设备:

所谓机载设备就是各种测量传感器、各类显示仪表和显示器、导航系统、雷

达系统、通讯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电源电气系统等设备和系统的统称。这些对于飞行器的控制工作至关重要。发动机工作状态参数需要进行压力测量(电位计式压力传感器、压阻式压力传感器、谐振式压力传感器)、温度测量(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热电偶式温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迎角传感器等等。

载人航天器:

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开发太空极其丰富的资源。

根据飞行和工作方式的不同,载人航天器可分为载人飞船、载人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三类。载人飞船按乘坐人数分为单人式飞船和多人式飞船,按运行范围分为卫星式载人飞船和登月载人飞船。

载人空间站又称为轨道站或航天站,可供多名航天员居住和工作。

航天飞机既可作为载人飞船和空间站进行载人航天活动,又是一种重复使用的运载器。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如同人类沟通太空的渡船。它能够与空间站或者是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进行联合飞行。但是,飞船容积小,所载消耗性物资有限,不具备再补给的能力,所以它的太空运行时间有限,仅能够使用一次。

二、先进控制技术在航天器上的具体应用

先进控制系统在航天器上的应用是极其广泛地,可谓是涉及到了方方面面。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太空的环境与地球表面是截然不同的,飞在太空中的航天器必须要适应太空中的具体环境。比如说空气问题,就会涉及到空气压力、空气浮力、有氧腐蚀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经济与知识实力来考虑到各个方面的问题,全面防止及解决与载人航天工程有关的一切问题。以下将列出我所知道的一些先进控制技术在航天器上的应用:

热控制系统

又称温度控制系统,用来保障各种仪器设备在复杂的环境中处于允许的温度范围内。航天器热控制的方向主要有三个:应用反射材料、应用硬抗材料和应用牺牲材料,措施主要有表面处理(抛光、镀金或喷刷涂料),包覆多层隔热材料,使用热控百叶窗、热管和电加热器等。各种温度控制措施都很重要,要综合应用,达成最好的热控制效果,以保障航天员良好的生存环境保障航天器在冷热环境下均能很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电源控制系统

用来为航天器所有仪器设备提供所需的电能。解决航天器的电源问题是极为重要的。一切活动都需要能量,没有能量就没有动力,没有信号,航天器便成了孤立系统,整个航天计划便也泡了汤。人造地球卫星大多采用蓄电池电源和太阳电池阵电源系统,空间探测器采用太阳电池阵电源系统或空间核电源,载人航天器大多采用氢氧燃料电池或太阳电池阵电源系统。

姿态控制系统

用来保持或改变航天器的运行姿态。航天器一般都需要姿态控制,例如使侦察卫星的可见光照相机镜头对准地面,使通信卫星的天线指向地球上某一区域等。常用的姿态控制方式有三轴姿态控制、自旋稳定、重力梯度稳定和磁力矩控制等。

轨道控制系统

用来保持或改变航天器的运行轨道。航天器轨道控制以轨道机动发动机提供动力,由程序控制装置控制或地面航天测控站遥控。轨道控制往往与姿态控制配合,它们构成航天器控制系统,来确保航天器的正常的工作轨道位置。

无线电测控系统

包括无线电跟踪、遥测和遥控3个部分。跟踪部分主要有信标机和应答机。它们不断发出信号,以便地面测控站跟踪航天器并测量其轨道。遥测部分主要由传感器、调制器和发射机组成,用于测量并向地面发送航天器的各种仪器设备的工程参数(工作电压、温度等)和其他参数(探测仪器测量到的环境数据、敏感器测量到的航天器姿态数据等)。遥控部分一般由接收机和译码器组成,用于接收地面测控站发来的遥控指令,传送给有关系统执行。

三、先进控制技术在航天器上的应用前景分析

在上面所提到的是航天器的种类、结构等基础常识及我所了解的先进航天技术在航天器上的一些应用,这些应用知识维持正常的航天活动的必须功能,随着当今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与知识大爆炸时代的来临,今后的先进控制技术将会在航天器上拥有更广、更重要的应用,以满足人类在航天器上的要求。

那时的航天器可能会走向全自动化,人们只需要下达一个指令,它就能按程序规范。完整地完成任务。先进控制技术和基本的材料与执行装置讲成为航天器的重点项目。

如现在美国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虽说耗资25亿美元,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的探测器,但其功能也确实是空前强大的,它可以自己调整飞行误差,安全落到火星表面,自行进行土壤采样等科研活动并输送回相关数据,“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将在火星执行为期两年的科研活动并返回地球。此外还有空间站,我

国也在紧锣密鼓地实施我们自己的空间站计划。空间站对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总之先进控制技术在航天器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后也将会不断发展创新,其在航天器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现在我们努力学习基础知识,不断挑战自己,攀登科学高峰,希望以后能够加入载人航天这个光荣而伟大的团队,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共同为祖国效力!

2020载人航天科普作文5篇

2020载人航天科普作文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载人航天科普作文1 一年一度的黄金周又来临了,我真是又兴奋,又开心啊! 黄金周的第二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正是出门的好日子。这天,我和妈妈等,一大群年轻人、老人一起去航天奇观游玩。 知识丰富的科普馆 一进门,立刻映入眼前的就是高大、雄伟壮观的科普馆,就连楼梯也是几十层。哇,好大喔!在我们正前下方的就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神舟六号”火箭。虽然我们在二楼,但一楼的火箭令上面的游客大开眼界。再往右走,就是几个人造卫星,正面处,还有一个牌子竖立着,上面全是介绍人造卫星的资料。大家一边欣赏卫星,一边观看资料,真令人心满意足啊。不仅有人造卫星,还有东方红二号卫星呢。 在这里,我获得了许多关于宇宙、太空方面的知识。原来这里还有个很大的知识角。从中我发现到了: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就是加加林。哈哈,这是一个很大收获呀,我是绝对不能放过的。图片与文字,给人们讲述了伟大的知识。 这里真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世界呀! 刺激的升空馆 走出科普馆,一会儿就到了刺激的升空馆。升空馆又分成了三个

项目,分别是太空馆、遨游馆和生物馆。 一走进太空馆和生物馆,许多太空中所拥有的生物和一些杂七杂八的不知名的东西,也令人大开眼界。在这里,我又收获了一些我所不知到的知识。 终于到了刺激的遨游馆,在这里,让我真正领略到了在宇宙中的滋味。这不是知识角,也不是给人一些图片或真人讲述的地方,这是一个小游戏,对于我们领略过的人来说,真的很刺激呀! 游戏开始前,游客们都坐在一辆“车”上,带好安全带,扶好手把,准备开动。这是一个机动游戏,正前方是一个大屏幕。开始了,屏幕上现实出我们所要去往的地方,也就是九大行星和太阳。如果遇到“岩石”的话,机器就会撞来撞去,装作很刺激的样子。这个游戏让我身临其境在太空,所以我最难忘的就是这个游戏。 轻松的娱乐游戏 这里不仅有知识世界,还有让人轻松的娱乐游戏。碰碰车、小火车、空中飞机,还有一个非常刺激的不知名游戏,都令人从知识海洋中轻松、苏醒过来。 碰碰车,我们玩得很开心,撞啊撞啊,我撞你,你撞我,让人瞬间忘记了许多难过的事;小火车,虽然是小朋友玩的,但也能让大家舒展身体;空中飞机,也让一些人得到快乐;还有个很刺激的游戏,令人头昏眼花......但我们总看到游戏过后的人们,是多么愉快,多么开心与自在! 令人心旷神怡的知识海洋,令人身临其境的遨游馆,令人忘记一

2020年神舟十号发射成功国旗下讲话 学习载人航天精神追寻中国梦

神舟十号发射成功国旗下讲话学习载人航天精神追寻中国 梦 《神舟十号发射成功国旗下讲话:学习载人航天精神,追寻中国梦》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老师、同学们: 6月13日13时18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十号飞船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天宫一号自xx年9月发射入轨以来,第5次与神舟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3名员随后进入天宫一号并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16时17分,神舟十号航天员成功开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舱门,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以漂浮姿态进入天宫一号。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期间将安排天宫一号地板更换、密封圈更换等在轨维修操作,并将视情况开展飞船绕飞试验,为空间站建造奠定技术基础。令中国向大型、永久性空间站的目标更迈进一步。 神十已然是迄今中国在太空飞行时间最久、飞行距离最长的飞船。俨然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

然而遥远太空中的“太空之吻”无论加上怎样浪漫的想象,似乎也与当下纷扰杂沓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那么,航天真的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吗? 载人航天“看得见”的成果,就是正在运行的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和实验室里搭载的各种科学试验。而透过这些直观的成果,一次载人航天试验,背后是成百上千项科技创新,是技术更新引领的产业升级,是各种相关产业的直接间接受益,是一批又一批人才的崛起。小至婴儿纸尿裤、纯净水净化技术,大至卫星导航系统、数控系统,都是缘起于航天科技,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进步,成本下降,慢慢“走下神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现今尖端的航天技术,未来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仍未可尽知,就像上世纪60年代应美国军方计划而诞生的互联网,在进入民用领域后,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在当时又有几个人曾料想到?作为学生,我们要如何看待这次的“天宫之行”呢?我认为,要立足于现在,也要展望未来。我们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航天事业中,找到了需要借鉴的航天,感受到了追逐中国航天梦的不易。 载人航天精神,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勇于攻坚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面对我们每日的学业,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吗?无惧烈日寒冬,无惧千难万阻,学习载人航天的精神,领悟它的真

中国有几次载人航天试验

中国有几次载人航天试验?现在共有4次。 1、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2、2005年10月12日9时整,搭乘两名航天员的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由“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3、2008年9月24日下午,神舟七号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组成飞行乘组,将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4、2012年6月13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出舱活动两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同时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2012年6月16日,我国第四艘载人飞船于18点37分24秒神舟九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洋、刘旺顺利升空,展开对接天宫一号的工作。

世界航天大事记

1957.10.4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 1961.4.12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宇航员加加林在绕地飞行1圈、历时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开始了载人航天的新时代。 1961.5.5美国宇航员艾伦·B·谢泼德驾驶美国“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美国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1965.3.18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走出“上升”2号宇宙飞船,第一次在太空自由行走了10分钟。 1966.3.16载有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的美国“双子星座”8号在飞行中与一个名叫“阿金纳”的对接舱体对接,这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空间对接。 1969.7.21美国发射的“阿波罗”11号飞船完成了第一次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飞船的登月舱,在月球表面停留了21小时18分钟,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1971.4.19苏联用“质子”号火箭发射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空间站“礼炮”1号。 1973.5.14美国用“土星”V火箭发射名为“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后与多艘“阿波罗”飞船对接,先后有3批9名航天员到空间站工作。这是美国发射的第一个载人空间站。 1981.4.12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 1986.1.28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后73秒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2名女宇航员。 1986.2.20苏联发射了第三代长期载人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和平”号在绕地球飞行8万多圈、行程约35亿公里、服役15年后,于2001年3月23日坠毁在太平洋预定海域。“和平”号是世界上第一个长期载人空间站,也是20世纪质量最大、载人最多和寿命最长的航天器。 1994年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个国家开始建立国际空间站,计划于2007年完成。“国际空间站”是一种更先进的多舱段空间站,代表了当代空间站技术的最高水平。 1999.11.20中国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 2003.2.1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遇难。 2003.10.15中国首次发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中国航天事业载人飞船发展史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 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回眸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短暂而又辉煌的奋斗历程,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跃然眼前――这,就是改革开放。“没有30年改革开放增长的综合国力,没有这个大背景下积蓄的创新精神和科技进步,就没有中国载人航天的今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也奏响了中国科技追赶世界的号角。 “921工程”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自那一天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921工程”――在“曙光”号搁浅20年后,中国载人航天终于迎来启航的曙光。的确,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唤醒了中国航天人无穷的创造力:包括航天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取得长足发展,形成了包括航天器系统、航天运载器系统、航天发射与回收系统和卫星应用系统等较为完善的航天工程体系……所有这一切,无不为实施载人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9月21日,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这一天,中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程”。 1997 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1998年1月5日,14人到齐。这一天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生日。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长征二号F火箭托举中国“神舟一号”飞船腾空而起。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了14圈、21小时后于11月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中都成功着陆。首次飞行没有载人,目的是通过实际飞行验证新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 鲜为人知的是,这枚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竟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将初样产品直接当成正样产品使用,在中国航天史上史无前例。 神舟二号 神舟二号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它的发射完全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凡是与航天员生命保障有关的设备,基本上都采用了真实件。:2001年1月10日子夜时,神舟二号飞船凌空遨游。这艘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按载人飞行要求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虽然没有载人,但其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1月16日神舟二号飞船按预定计划绕地球108圈,在太空飞行7天后,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返回舱返回了地面,轨道舱仍留在空间运行。 神舟三号

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

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卫星在轨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回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遥感所获得的遥感信息,在国土普查、资源勘测、地形绘制、灾害预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标志中国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氢氧发动机以及在失重条件下两次点火的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研制和发射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担国际搭载和卫星发射业务,从此中国航天步入国际市场。自1990年4月7日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之后,至2000年,中国共将26颗外国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在气象观测,海洋捕捞,农业估产,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97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

中国大容量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菲律宾马部海通信卫星。长征三号乙采用大推力氢氧发动机,使其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吨,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I”通信卫星。长二捆运载火箭在大推力发动机、大型卫星整流罩、火箭捆绑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国航天已具备发射各种大载荷商用卫星的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也开创发展了中国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 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神舟二号2001年01月09日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检验各技术方案的正确性与匹配性,取得与载人飞行有关的科学数据和实验数据。 神舟三号2002年03月25日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 神舟四号2002年12月29日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安全,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

世界航空航天大事件: 风筝起源古代中国,约14世纪传到欧洲 公元前500-400年中国人就开始制作木鸟并试验原始飞行器 1909年世界第一架轻型飞机在法国诞生 1903年12月14日至17日,由莱特兄弟设计制造的“飞行者”1号飞机,在人类航空史上首次实现了自主操纵飞行.这次试飞成功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人类航空史从此进入新的纪元 1947年10月14日美国著名试飞员查尔斯·耶格尔驾驶X—1飞机实现了突破音障飞行 1969年7月20日22时56分20秒,阿姆斯特迈出一小步成为全体地球人类的一大步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半年后,美国的人造卫星上天 1959年9月12日前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为世界上第一个撞击月球表面的航天器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世界第一位飞入太空的人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1970年12月15日前苏联“金星”7号探测器首次在金星上着陆 1971年4月9日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空间站。两年后,美国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送入太空

1971年12月2日前苏联“火星”3号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5年后,美国的“海盗”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 1981年4月12日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 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 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发射“和平”号空间站,服役已经超期8年,至今仍在运行,是目前最成功的人类空间站1993年11月1日美、俄签署协议,决定在“和平”号空间站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国际空间站,命名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我国航空航天大事件: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并于3天后成功回收。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国外卫星,使我国在世界航天商业发射服务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载人航天精神激励民族奋进--神六思想汇报文档

载人航天精神激励民族奋进--神六思想汇报文档 The spirit of manned spaceflight inspires the nation to a dvance 编订:JinTai College

载人航天精神激励民族奋进--神六思想 汇报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工作汇报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 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看看取 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本文档根 据工作汇报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载人航天精神激励民族奋进 连日来,一种豪迈向上的民族精神在神州大地升腾激荡,一股爱国主义激情在亿万华夏儿女心中涌流。成千上万航天人以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无私奉献共同铸就的载人航天精神,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上九天的耀眼光芒,已化作民族奋进的精神火炬,激励人们昂然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新的征程。 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新的里程碑,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又一非凡壮举。成就这一举世瞩目的高科技领域宏伟事业,既靠我们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作后盾,也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正是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实践中,在挑战世界尖端科技领域的艰难征程中,我们的航天人铸就了科学求

实、开拓创新,艰苦创业、勇攀高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一精神,为中国航天领域攻坚克难、不断进步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强大动力,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神舟”飞船载人升空,是航天人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精神的结晶。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复杂、最庞大、最具风险的工程,是技术密集度高、尖端科技聚集的高科技系统工程。中国航天人遵从科技发展规律,多学科科技人员经过了长期严谨、细致、艰苦的探索,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不断应用最新的技术成果,从而使“神舟”五号实现了七大系统的独立自主研制,体现了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技术实力,跨越了美、俄等国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航天人孜孜以求的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精神,把“科技强国”战略落实在载人航天的实践中,为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和意义重大的探索。“神舟”五号升空的耀眼光芒,昭示曾以璀璨发明领先于世界的中华民族,正在向世界科技中心舞台回归。 “神舟”飞船载人升空,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硕果。在艰苦的创业条件下,广大航天人身居戈壁荒漠,胸怀凌云壮志,放眼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以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创造了中华民族科技进步的奇迹。从科研院所到试

中国载人航天的历程.

中国载人航天的历程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即于1971年4月提出),并将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然而,中国在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一边。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开始了东方红二号、中国载人航天的历程 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等多颗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统中,核心是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则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来进行研制。“921工程”正式上马时中央就提出了“争8保9”的奋斗目标,即1998年要在技术上有一个大的突破,1999年要争取飞船上天。中国唐家岭航天城,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完成载人航天的任务做了物质条件的保证。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2005年10月12至17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10月12日9时零分零秒,发射神六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点火。航天员出舱实验 火箭在点火4秒钟后升空,轰鸣声回荡在戈壁滩上空。这是长征火箭第88次发射。点火第12秒,火箭向东稍偏南的方向实施程序拐弯。此时,火箭距地面高度为211米。点火第120秒,火箭抛掉逃逸塔,这是火箭第一个分离动作。点火第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一级坠落。此时,火箭已经飞过了平流层和中间层,正在接近大气层边缘。点火第200秒,整流罩分离成功。飞行中,整流罩能保护飞船免受热和气流的作用。此时,第二级火箭已飞出稠密大气层,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了。指挥员宣布:飞船飞行正常。指挥员宣布,飞船遥测信号正常,雷达跟踪正常。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全面启动。雷达发现飞船目标,雷达跟踪正常。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

人类载人航天史回顾

人类载人航天史回顾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升空,历时108分钟,代表人类首次进入太空。 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尼-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上天,历时2天又22小时50分,成为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 加加林,第一个人类太空人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走出上升2 号飞船,离船5米,停留12分钟,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史上 的太空行走。 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1967年4月24日乘联盟1号 飞船返回地面时,因降落伞未打开,成为第47一位为航天 殉难的宇航员。 1969年1月14—17日,前苏联的联盟4号和5号飞船 在太空首次实现交会对接,并交换了宇航员。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在月面停留21小时又18分钟,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第一人。 1971年4月9日,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艘长期停留在太空的礼炮1号空间站。 1975年7月15—21日,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和前苏联的联盟19号飞船在太空联合飞行,成为载人航天的首次国际合作。 1981年4月21日,美国成功发射并返回世界上首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使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统梦想成真。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1984年2月7日,美国宇航员麦坎德列斯和斯图尔特不拴系绳离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成为第一批“人体地球卫星”。 1984年7月25日,前苏联萨维茨卡娅离开礼炮7号空间站,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 宇航员。 1985年7月25日,王赣骏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 成为第一位华裔宇航员。 俄罗斯的波利亚科夫,于1994-1995年间在和平号空间 站上连续停留438天,成为在太空时间呆得最长的男宇航 员;而美国的露西德于1996年在和平号上停留了188天, 成为在太空时间呆得最长的女宇航员。 1986年2月20日进入轨道的前苏联和平号空间站,至今 已在太空中运行了13年,成为寿命最长的空间站。 1995年3月2—18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在太空中飞行,其上的7位宇航员加上和平号上的6位宇航员,共有13位宇航员同时在太空,成为同时在太空中人数最多的一次。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时发生爆炸,7位宇航员全部遇难,成为迄今最大的一次航天灾难。 在1995年2月的发现号航天飞机上,美国宇航员科林斯成为第一位航天飞机的女驾驶员。全面揭秘神舟七号 生于1935年的美国宇航员马斯洛雷夫,具有2个学士、3个硕士和1个博士学位,是学位最多的宇航员。 航天飞机最长的一次太空飞行,是1996年11月19日起飞、12月7日降落的哥伦比亚号,

载人航天精神激励民族奋进 神六思想汇报

载人航天精神激励民族奋进--神六思想汇报 载人航天精神激励民族奋进 连日来,一种豪迈向上的民族精神在神州大地升腾激荡,一股爱国主义激情在亿万华夏儿女心中涌流。成千上万航天人以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无私奉献共同铸就的载人航天精神,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上九天的耀眼光芒,已化作民族奋进的精神火炬,激励人们昂然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新的征程。 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新的里程碑,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又一非凡壮举。成就这一举世瞩目的高科技领域宏伟事业,既靠我们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作后盾,也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正是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实践中,在挑战世界尖端科技领域的艰难征程中,我们的航天人铸就了科学求实、开拓创新,艰苦创业、勇攀高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一精神,为中国航天领域攻坚克难、不断进步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强大动力,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神舟”飞船载人升空,是航天人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精神的结晶。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复杂、最庞大、最具风险的工程,是技术密集度高、尖端科技聚集的高科技系统工程。中国航天人遵从科技发展规律,多学科科技人员经过了长期严谨、细致、艰苦的探索,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不断应用最新的技术成果,从而使“神舟”五号实现了七大系统的独立自主研制,体现了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技术实力,跨越了美、俄等国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航天人孜孜以求的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精神,把“科技强国”战略落实在载人航天的实践中,为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和意义重大的探索。“神舟”五号升空的耀眼光芒,昭示曾以璀璨发明领先于世界的中华民族,正在向世界科技中心舞台回归。 “神舟”飞船载人升空,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硕果。在艰苦的创业条件下,广大航天人身居戈壁荒漠,胸怀凌云壮志,放眼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以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创造了中华民族科技进步的奇迹。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北国寒冬到南国炎夏,从大漠风沙到瀚海惊涛,到处留下了航天人辛劳的足迹,洒下了他们不

我国航空航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我国航空航天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航天技术的春天。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对我国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描绘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人造卫星工程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和4号送上九重天。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研制哪种运输器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即对从研制飞船起步和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较和分析,甚至还激烈地争论过。 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千年飞天的理想。它也打破了美国和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格局,成为世界第3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这对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不过,由于载人航

天技术与无人航天技术有很大差别,主要反映在安全性、复杂性和成本高三个方面,所以从1961年第一名航天员上天到现在,它还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用途。但从可以预见的未来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急增等急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只有通过开放地球、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来解决。即使在当代,发展载人航天也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首先,它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威望。因为航天技术的水平与成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学和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载人航天的突破--用本国的载人航天器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发展载人航天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迄今为止,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其他拥有一定航天技术基础或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虽欲染指载人航天,但因力不从心,所以只能求助于与他们合作,出钱出资,用俄、美的载人航天器将本国航天员送上太空,以图逐步加入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所以,我国航天员进入太空,也能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拥有"两弹一星"那样,引起全世界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全民的凝聚力。 其次,它能体现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成就,同时又给现代科技各个领域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可以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发

世界载人航天历史大事回顾

世界载人航天历史大事回顾 中新网2月2日电 人类进入太空已逾40载,首次记录层出不穷,现摘选其中若干: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升空,历时108分钟,代表人类首次进入太空。 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尼·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上天,历时2天又22小时50分,成为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走出上升2号飞船,离船5米,停留12分钟,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史上的太空行走。 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1967年4月24日乘联盟1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因降落伞未打开,成为第一位为航天殉难的宇航员。 1969年1月14~17日,前苏联的联盟4号和5号飞船在太空首次实现交会对接,并交换了宇航员。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在月面停留21小时又18分钟,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第一人。 1971年4月9日,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艘长期停留在太空的礼炮1号空间站。

1975年7月15~21日,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和前苏联的联盟19号飞船在太空联合飞行,成为载人航天的首次国际合作。 1981年4月21日,美国成功发射并返回世界上首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使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统梦想成真。 1984年2月7日,美国宇航员麦坎德列斯和斯图尔特不拴系绳离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成为第一批“人体地球卫星”。1984年7月25日,前苏联萨维茨卡娅离开礼炮7号空间站,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 1985年7月25日,王赣骏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位华裔宇航员。 俄罗斯的波利亚科夫,于1994~1995年间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连续停留438天,成为在太空时间呆得最长的男宇航员;而美国的露西德于1996年在和平号上停留了188天,成为在太空时间呆得最长的女宇航员。 1986年2月20日进入轨道的前苏联和平号空间站,至今已在太空中运行了13年,成为寿命最长的空间站。 1995年3月2~18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在太空中飞行,其上的7位宇航员加上和平号上的6位宇航员,共有13位宇航员同时在太空,成为同时在太空中人数最多的一次。

弘扬航天精神

弘扬航天精神 看完这个视频大家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每当听到国歌想起的时候我总是心潮澎湃,而看到这些照片内心有了更大的触动,从那一张张照片中看到了我们国家的伟大,看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加快了对外太空探索的脚步。正是由于航天精神的存在才使得我国航天事业获得长足发展。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我国第一位飞上太空的人。那一年,我上一年级,也是首次接触航天员这个名词,当在电视上看到飞船返航后航天员受到好多人的敬仰和瞩目的时候,给自己许下了一个梦想,长大后要当一名航天员,要坐着飞船去太空转一圈,显然这个梦想已经破灭了。长大后才发现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够上太空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甘于奉献,敢于牺牲自我的良好的精神品质。我们把这种良好的精神品质叫做航天精神。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完成了为期33天的太空探索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航天事业发现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宇航员,而背后也有一大批的科研工作者在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保驾护航,他们敢于牺牲,善于钻研,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航天英雄! 讲到这里,我想提一位飞行员,一位女飞行员。她的名字叫做余旭,1986年出生今年也只有30岁,但她已经是二级飞行员,执行过大大小小的任务无数。2016年11月12日,在进行表演训练过程中不幸遇难。可能有人会说,我们不是在说航天精神吗为什么要提飞行员呢?我们要知道成为一名优秀飞行员也并不容易,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大量的知识储备还有高强度的日常训练,而且女飞行员要付出更多。我们常常羡慕他们能够驾驶战机翱翔于蓝天,却不曾想过他们付出的努力有多少。他们的这种敢于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航天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的精神品质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作为一名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一定要发扬和传承这优秀的航天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刻苦努力积极进取,在日常生活中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积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将来进入到工作岗位中,应当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为了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 在此,我呼吁让我们共同关注我国的航天事业,积极学习和弘扬航天精神,努力学习,艰苦奋斗,共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中国2017年发射天舟一号 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

中国2017年发射天舟一号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日前,在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表示,中国将于2016年发射“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2017年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最终于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 中国将于2017年发射“天舟一号” 2014年11月13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表示,中国将于2016年发射“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2017年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最终于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 王翔当日在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现场接受采访时作出上述表述。本次航展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首次展出了货运飞船、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等展品,备受关注。 据王翔介绍,“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外形类似于中国首个太空实验室“天宫一号”,其直径较大的前段为货物舱,用于放置航天员消耗品、实验载荷设备等物资,直径较小、带帆板和天线的后段为推进舱,主要提供飞行动力。 “‘天宫二号’与货运飞船将在太空进行交会对接,验证推进剂补加技术。”王翔说,原理是通过连接管路,让“天宫二号”把货运飞船所携带的部分推进剂“抽过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步走”战略,首名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

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地面,意味着第一步完成。“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又分为两个阶段。”王翔说,自2011年9月以来,“天宫一号”先后和“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实现4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两次手动交会对接,预定任务目标全部实现,标志着第二步任务第一阶段顺利收官。 “在第二步第二阶段,‘天宫二号’除新增推进剂补加功能,能支撑中期驻留,还安排了多种科学实验项目。”他说。 谈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目标,即2022年前后建成在轨运营10年以上的中国空间站,王翔表示,空间站将由核心舱、实验I 舱、实验II舱共三个舱组成,每舱重约20吨,“三舱利用交会对接技术,拼接成组合体,形成‘T’字型”。 他说,在建成空间站后,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将根据“客货分运”的原则,执行例行的人员和物资的往返运输。此外,货运飞船还将把部分废品和垃圾废物带回地面销毁。 天舟一号 天舟货运飞船是中国正在研制的一款货运飞船,主要用于对中国未来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提供补给支持。 预计在2015年底以前,中国将先后发射天宫二号、和天舟货运飞船,位于海南的第四个发射场也将崭新启用,担纲重任。中国载人航天总工程师周建平2013年两会时透露,神舟十号任务之后,中国将发射天宫二号,再发射货运飞船,二者发射或间隔半年。如果说载人飞船

人类载人航天的历史回顾

人类载人航天的历史回顾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升空,历时108分钟,代表人类首次进入太空。 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尼-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上天,历时2天又22小时50分,成为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走出上升2号飞船,离船5米,停留12分钟,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史上的太空行走。 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1967年4月24日乘联盟1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因降落伞未打开,成为第一位为航天殉难的宇航员。 1969年1月14—17日,前苏联的联盟4号和5号飞船在太空首次实现交会对接,并交换了宇航员。 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在月面停留21小时又18分钟,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第一人。 1971年4月9日,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艘长期停留在太空的礼炮1号空间站。 1975年7月15—21日,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和前苏联的联盟19号飞船在太空联合飞行,成为载人航天的首次国际合作。 1981年4月21日,美国成功发射并返回世界上首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使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统梦想成真。 1984年2月7日,美国宇航员麦坎德列斯和斯图尔特不拴系绳离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成为第一批“人体地球卫星”。 1984年7月25日,前苏联萨维茨卡娅离开礼炮7号空间站,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 1985年7月25日,王赣骏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位华裔宇航员。 俄罗斯的波利亚科夫,于1994-1995年间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连续停留438天,成为在太空时间呆得最长的男宇航员;而美国的露西德于1996年在和平号上停留了188天,成为在太空时间呆得最长的女宇航员。 1986年2月20日进入轨道的前苏联和平号空间站,至今已在太空中运行了13年,成为寿命最长的空间站。 1995年3月2—18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在太空中飞行,其上的7位宇航员加上和平号

2021年科技手抄报内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科技手抄报内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载人 ___工程,是我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之一,于20世纪 ___期开始筹划,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 ___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1992年9月21日, ___ ___ ___讨论同意《 ___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认为,从 ___、经济、科技、军事等诸方面考虑,发展我国载人 ___是必要的。我国的载人 ___要从发展载人飞船起步。1992年,中国 ___正式批准了载人 ___工程,并命名为“921工程”。 三步骤 按照中国 ___事业发展规划,中国载人 ___工程计划分三步来实施。 第一步

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 ___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 ___员安全返回地面。 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太空飞行的成功,实现了第一步的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第一名 ___员 ___于xx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国载人 ___工程的历史性突破、即第一步的任务已经完成。 第二步 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 ___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 ___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在突破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 发射神舟六号,标志着中国开始实施载人 ___工程的第二步计划。 神舟八、九号飞船实现首次自动交会对接和首次手动交会对接,神舟九号 ___员进入天宫一号并值守。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及神舟飞船发射记录

孜孜追梦二十年载人航天硕果丰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快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综述 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犹如沧海一粟。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年中所铸就的辉煌成绩,却让这一瞬格外璀璨夺目。 高科技领域抢占先机 追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史,重新回到任务的起点,就不得不提到“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一份由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联合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被送到了邓小平的手上。邓小平看到4位科学家的建议,马上作出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正是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使我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后,中央组织了数百位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制定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著名的“863”计划。中央同时决定拨出100亿元专款,其中40亿元直接用于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由此开始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上午,江泽民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此次会议正式批复了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党中央决定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建设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如轨道舱)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一次举世瞩目的战略部署。中国载人航天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几代航天人的飞天梦想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无论是指明方向的“863计划”,还是真正起步的“921工程”,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轰动,很多人震惊甚至费解。 早在“863计划”上马之初,就曾有一位欧洲科学家向邓小平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钱搞航天? 面对这一问题,邓小平回答得干脆利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作出的战略部署。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