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扶贫工作思考与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7
农村产业扶贫工作思考与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贫困户自主发展能力严重不足。贫困人口主要居住在边远山区,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产业规模小而分散,管理水平粗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自主发展产业难度很大。二是工作机制尚不完善。产业脱贫工作涉及面广,但缺乏指导有力的领导机构,产业部门深度参与较少,权责脱离,工作合力没有充分发挥。三是产业及金融扶持政策不健全。县级对自主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还不够具体和明晰,对贫困户的金融扶持政策跟踪问效机制还不够健全。调查中,截止2017年12月26日为止,隘口乡贫困户小额信贷共计 204 笔,892万,贫困户覆盖率27.32%。四是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部分经营主体自身实力和履行社会责任能力不强,难以与贫困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五是依赖思想和观望心态严重。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普遍,严重依赖政府;部分基层干部对产业脱贫充满期待,但有想法没办法缺能力,只好抱持观望心态。
二、思考与建议
产业脱贫的核心是把贫困户植入产业链条中,是真正的“造
血”式脱贫,具有内生性、可持续性和不易返贫的特征。产业脱贫承载着超过半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重任,相较于其它更依赖政策性的脱贫路径,产业脱贫的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显而易见,更应得到广泛重视。各级各部门都在积极探索,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精准产业脱贫方式
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按照中央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和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进产业脱贫工作首先要精准产业脱贫方式,核心是激发和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也就是变“输血式”脱贫为“造血式”脱贫。一要积极鼓励自主式脱贫。通过精准识别,对于有发展潜力、特色产业突出的贫困户要在资金补助和项目安排上优先扶持,策划实施一批特色产业脱贫项目促进其自主脱贫。二要大力支持带动式脱贫。隘口乡属典型较高海拔的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滞后,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户比重很大,加快实施带动式脱贫尤为重要和紧迫。重点支持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在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助推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精准选择脱贫产业
要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分类指导、长短结合”的原则,科学分析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选准适合自身发展的脱贫产业。就隘口乡来看:一要精准选择市县级优势产业。以现有特色优势产业资源为基础,重点突出三红柚、核桃、板栗、中药材、生猪、土鸡、山羊、食用菌、马铃薯、榨菜、蔬菜、油牡丹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二要精确选择地方特色产业。各村要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优先培育1-2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地方特色产业,加快建立一批如隘口土猪、隘口土鸡、隘口水杂果、隘口油牡丹与观赏花卉、观赏红叶等乡村旅游等促进贫困户脱贫的地方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产业基地。当前重点要选择市场好、周期短、见效快、1-2年内可脱贫的特色种养业,长期配套发展林果业、旅游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确保贫困户能够实现稳定脱贫。
(三)精准产业脱贫带动模式
针对一家一户分散发展产业规模小、水平低、效益难保证的实际,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资金扶持、龙头带动”的思路,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合作社和产业大户,加快推行“现代农业园区+基地+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
“合作社、产业大户+贫困农户等产业脱贫带动模式,积极拓展产业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军扬饲料、温氏集团、富昌饲料等养殖公司在隘口乡合作养殖大户为主,围绕绿色生态肉猪、肉鸡,土猪、土鸡养殖“两圈一线”框架,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方式,积极探索龙头企业脱贫带动模式,使龙头企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更大作用。比如茶河镇圣水村现代农业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贫困农户”的模式,带动全村贫困户加入公司发展产业脱贫。隘口乡在木龙村、金银村推行“借鸡还蛋”模式,借助县教科局对口帮扶贫困户,为贫困户提供散养鸡苗,统一技术标准和服务,固定价格回收鸡蛋,带动周边贫困户规模化发展生态养殖。二是工农业园区承载型。依托柳池、普光、方斗工农业园区,接纳周边贫困户,通过“园区+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的模式带领贫困户脱贫,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三是合作社帮扶型。农村各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仔猪、鸡苗、鸭苗,全价饲料,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等产业化服务,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四是能人大户引领型。发挥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种养大户等带动作用,用身边的典型激发贫困户转变观念,带动贫困户以各种方式加入特色产业发展,引导新品种、新技术、新工
艺的普及推广,提升贫困户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加快贫困村、贫困户分散生产向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转变。
(四)精准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探索新型机制。鼓励开展股份合作,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小额贷款资金等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集体收益分配权;有关财政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探索创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资本、农民变股民”的新机制、新途径。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参股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完善新型经济主体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二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努力实现“双赢”。
(五)精准产业脱贫政策
一要优化产业扶持政策。全面落实市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结合各乡实际,研究制定每个脱贫产业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扶持的主体、环节、重点、标准及方式,强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激励贫困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充分调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二要强化金融扶持政策。一是狠
抓脱贫贷款政策落实到位。首先要确保5万元以下全额贴息脱贫贷款政策的全面落地,全面跟踪贷款发挥效益情况和探索不良贷款追偿机制,加快开展农村“三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全面落实“个人贷”,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其次,对带动脱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贷款要简化程序,适度提高信用贷款额度,认真落实产业脱贫“企业贷”政策。二是加大保险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特色产品自然灾害保险,探索开展价格保险试点和脱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三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利用好脱贫攻坚的各项专项资金,有效整合各方脱贫资金,明确产业脱贫资金规模,有效建立起与产业脱贫任务相适应的资金投入增长机制。四要配套产业支撑保障政策。支持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特色产品品牌。加快有关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强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
(六)精准产业脱贫工作机制
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在产业脱贫中的主体责任和领导责任,成立产业脱贫领导机构,加快建立和完善一个“牵头有力、分工科学、权责匹配、考核驱动”的产业脱贫工作机制,有效发挥产业部门熟悉产业发展规律的优势,切实形成合力,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