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及其它 - Core
- 格式:pdf
- 大小:23.36 KB
- 文档页数:7
谈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及其它
先把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抄写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又称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国文学课堂》P234)。这是一首历代传诵的名作。我拟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我的讨论。
一、该诗为什么是名作?
让我先介绍王勃及其所处的时代。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是隋代学者文中子王通的孙子,诗人东皋子王绩的侄孙,可以说是家学渊博。他从小就能作诗赋,15岁时,关内巡察官员举荐,17岁到京城做了文学侍从官,麟德(高宗年号)初,年未及冠,即应举登第。曾任虢州参军。但他持才傲物,常常因文章得罪人。出事后又两次因事罢官,连累到他父亲王福畤,也被降官到交趾做县令。王勃一生处于下位。时年,王勃年仅约27岁,由于孝心,他坐船到交趾省亲,途遇狂风,溺水而死。
王勃所处的时代是唐高宗和武后执政时期。此时,中国诗坛上,上官仪等人的“宫体诗”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什么叫“宫体诗”呢?
《辞源》(合订本,P0451)注释: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始于南朝梁萧纲(简文帝),纲为太子时与徐摛、徐陵及庚肩吾、庚信等人在东宫互相唱和。作品内容多写宫廷生活和男女私情,形式上追求词藻靡丽,华而不实,时称为“宫体”。后因称艳情诗为宫体。
闻一多说:“宫体诗就是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它是个历史性的名词,所以,严格地讲,宫廷诗又当指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神话与诗》P230) 朱自清对宫体诗的界定范围则较窄。他说:“这时的诗,一面讲究用典,一面讲究声律,不免有侧重技巧的毛病。到简文帝,又加新变,专咏艳情,称为宫体,诗的境界更窄了。这种形式与题材的新变,一直影响到唐初的诗。”(《经典常谈》P110)
范文澜将宫体诗定义为:
“自玄言诗以至于对偶诗,大都是缺乏性情或者是不敢露出真性情的诗,梁陈诗人却敢于说出真性情,虽然这种性情多是污秽的,终究是有了内容,代表这种诗体和这种内容的结合的诗叫做宫体。”(《中国通史简编》P413) 沈玉成将宫体诗的特点概括为:(一)声韵格律,在永明体基础上踵事增华,要求更为精致。(二)风格,由永明时期的轻绮而变本加厉为穠丽,下者则流入淫靡。(三)内容,较永明时期更加狭窄,以艳情为多,其他都是咏物和吟风月,狎池苑的作品。
从上列的几种观点看来,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一)宫体诗是写宫廷之内的事。写的是梁、陈、隋、初唐的几个宫廷或仅是梁简文帝宫廷之事。
(二)宫体诗主要是写艳情诗,男女之间的艳情诗。
(三)宫体诗讲究用典,讲究声律,侧重技巧。为了说明,先举四个例子:例一、沈约六忆诗四首,其四
解罗不待劝,就枕更须牵。
复恐傍人见,娇羞在烛前。
例二、子夜歌,其二(南朝乐府)
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
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例三、陈后主《玉树后庭花》(歌词,佚曲)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例四、刘孝绰《赠美人》
巫山荐枕日,洛浦献珠时。
一遇便如此,宁关先有期。
从上四例可以说明,宫庭诗是写宫廷的事,写男女之间的艳情之事,这就不用多说了。用典也是宫体诗的许多作者所追求的。如例四的“巫山荐枕”和“洛浦献珠”就是运用典故,使诗省掉笔墨而又能表达出诗人要描写的那些事情。
本文不是讨论“宫体”诗,而是说明王勃所处的时代是宫体诗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中国诗歌发展到唐朝初期,六朝的华丽雕琢诗风,仍然劲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王勃、以及和王勃一起的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继六朝、背宫体,为律绝近体的发展,建立了功勋。
我们列举几首四杰的杰作如下:
王勃:(一)《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二)《赠李十四》
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
琴尊唯待处,风月自相寻。
杨炯:(一)《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二)《折杨柳》
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
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
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
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
卢照邻:(一)《陇头水》
陇阪高无极,征人一望乡。
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
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
从来共鸣咽,皆是为勤王。
(二)《昭君怨》
合殿恩中绝,交河使渐稀。
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骆宾王:(一)《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二)《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从上面列出的八首诗,可以看出初唐“四杰”是齐梁诗演进到唐诗的枢纽人物。明代诗人王贞说:“卢、骆、王、杨号称四杰。词旨华丽,沿陈隋之遗,气骨翩翩,意象老境,故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艺苑卮言》),四杰的题材意境已经从宫廷诗狭窄范围跳了出来,打开了诗的境界。他们写:(1)出征行军,戌边作战;(2)抒发送别感慨;(3)写景;(4)咏物等等。对于是否是律家的正始尚有异议。文学史学家认为,沈佺期、宋之问是唐律诗的创造者。我们这里不作论述了,只介绍杜甫对初唐四杰的评价所作的一首诗: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认为,评价前代文学要联系到初唐诗人的时代条件。四杰的作品是当时的文体。他们只能在当时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的造诣。现在你们这些人写文章讥笑他们,要知道你们虽有小名望,但不能在现代条件下达到最高造诣,那么,你们也只能身名俱灭,不会像四杰那样,如万古长流的江河,流传下去。
王勃等初唐四杰的历史功绩是抹杀不了的。
二、王勃《杜少府之蜀州》的几种说明。
(一)以大诗人霍松林为代表的观点
关于王勃《杜少府之蜀州》,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当代大诗人霍松林为代表的为第一种观点,这种观点的人数可能占最多数。第二种为诗论家施蛰存;第三种为诗论家张天健。
我先就他们的观点作介绍,然后谈谈我的看法。
霍松林的观点是:
①对“城阙”的看法:“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也就是说,王勃是在京都长安送别杜少府的。有关刊登此诗的其他书刊大都持此观点。
②“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由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以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③“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用“同是宦游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