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的成长规律

儿童的成长规律

儿童的成长规律
儿童的成长规律

婴儿不加选择地吸收环境中的一切。所有的印象深深地进入婴儿的内心——他吸收声音和色彩,感觉成人如何对待他,甚至吸收母亲照顾他时的态度。他吸收周围环境中的一切,成为自己的感官印象,不加判断,也不做过滤。在这段时间,我们必须做孩子的保护屏障。

鲁道夫·斯坦纳认为,婴儿的感官印象在他们的整个身体里“波动、回荡,发出声音”。从这个视角来看,婴儿吸入的印象会影响他们的生命力,并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以及器官有节奏地工作的能力[1]——7岁之前尤其如此,而在婴儿时期,这一点体现得最为明显。

从出生到两岁半

让我们想象怀里正抱着一个小小的新生儿。我们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斯坦纳指出,婴儿的生命力主要在头部工作,用于发展神经系统。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头约为总身长的四分之一,和整个胸部一样宽,他的下巴后缩,下颚很小,整个人圆圆的,软软的。他的胳膊很短,骨盆和腿没有身体其他部分发达。

新生儿的器官仍在发育中,无论是器官构造还是有节奏地工作的能力都还不健全。你会注意到,新生儿的呼吸是不均匀的。如果我们为宝宝建立不断重复的日常生活节奏,就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出健康的内在节奏。婴儿的动作也是杂乱无序的。观察饥饿的宝宝,你会发现他手脚乱摆,动个不停。随着宝宝适应家里的节奏并开始模仿成人的活动,他们自己的动作也逐渐变得有规律起来[2]。

在两岁半之前的这个阶段,儿童最重要的成长体现在说话、走路和本能地思考这几个方面。这些成长从宝宝呱呱坠地就开始了,因为哭就是说话的开始呀!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开始整天“咿咿呀呀”地说话——全世界的婴儿最初都是这样“咿咿呀呀”说话的。很快,咿呀声变成了“妈妈”、“爸爸”、“大大”等以“a”音结尾的声音,再后来,父母所说的语言中的那些音也慢慢出现在孩子的语言中。他第一次给周围的人和物体起名字,并开始用一个字的句子交流。再然后,他把动词和这些名字放在一起。最后,我们听到了简单、完整的句子,有时还会听到他一下子说出许多叽里咕噜的话来——蹒跚学步的孩子好像整天都在说个不停。

孩子的物质身体也以类似的方式在发展。新生儿不能独立支撑住头部,不过渐渐的,他的脖子日益强壮,能够支撑住沉重的头部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婴儿开始翻身、坐起,手臂和胸部肌肉也日渐强壮。这些早期的活动为走路打下了基础。

随着腿和下肢的发展,爬的技能开始呈现出来。运动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是如此紧密相关,语言治疗师常常用爬行练习来帮助大孩子克服语言障碍。

观察一个孩子在生命最初这几年里的发展是非常美妙的。他一次次地尝试,努力地坐起、爬行和走路。不管跌倒了多少次,他从不放弃尝试。一股内在的力量在驱动他,在说:“我会做到的!”我大孙女的一张照片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照片里的她非常自豪,因为她终于找到了平衡——她举起双臂向前走,放开了所有的支撑物,但似乎还需要抓住天空。

双手似乎要抓住天空

模仿在语言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我们当孩子的面好好地说话,他们也会好好地说话。斯坦纳以及其他一些教育家首次指出,和小孩子说话时应避免使用幼稚的儿语,也不必纠正他们的语言错误。只要在孩子面前恰当地说话,就可以帮助他们在语言方面正常发展[3]。

回想一下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我们发现新生儿的两项主要活动就是吃和睡。然后,让我们来跟随她的成长——在两岁之前,她学会坐起、爬行、站立和独立行走。她通过运动,通过从牙牙学语中学会说话,一点点地探索和发现周围的世界。

我们可以意识到,所有这些发展过程,都是孩子在逐渐“醒来”,进入这个世界。当孩子经历这些不断改变的阶段时,我们需要调整与其相处的方式。

两岁半到五岁

幼儿中期的主要身体特征是躯干的成长。随着生长部位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重点是身躯变宽、变厚实,特别是胸部。孩子现在的生命力主要作用于上胸腔,尤其是心和肺。随着躯干成为孩子成长的焦点,头部占整个身长的比例变成了五分之一。这个时期宝宝的肚子通常都显得大大的,胖胖的,让整个躯干看起来像个椭圆。这时他们还没有清晰的腰线,背部曲线也还看不出来。

在这期间头部有什么变化呢?孩子的下巴有一点向外伸了,上唇比下唇稍微突出,脸部表情更丰富了。他的脖子也长长了一些,腿和胳膊都壮实了些,尽管腿部的力气还不够大。

在两岁半到五岁期间,孩子的运动越来越灵敏,越来越协调。她到处爬,跑得越来越稳,也越来越快——如果你曾经试过去抓住一个跑掉的孩子,你就会知道这一点。

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内在发展。孩子大约两岁半的时候,我们开始注意到他的记忆能力越来越好。斯坦纳认为,这种早期的记忆基于模仿:“某一天,孩子模仿了一些东西,第二天以及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一次又一次重复地模仿,这个行为不仅是外在的动作,同时也进入到他身体的最深处。这就是记忆的基础。”[4]

儿童最先发展的是联想记忆。看到一个饼干罐子,她会想起曾经拿饼干给奶奶。可是,如果你问她那天上午她做了什么,她可能记不起来,于是她会说她不记得了,或者不怎么说话。可是有时候,几天甚至几周后,某个东西或某件事情会激起孩子的记忆,她会滔滔不绝地说出整个事情,包括所有细节。在这个阶段,最好避免问孩子这样的问题——这是在要求他们做一些超出这个发展阶段的能力之外的事情。

三岁左右,孩子开始称自己为“我”。而在此之前,他提到自己时通常直呼自己的名字,例如“汤姆”或“乔尼”。可是有一天,父母或老师可能会听到他说:“我不想做你让我做的事情,我要做我想做的事情。”

这意味着孩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她第一次体验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之而来的是思想的觉醒[5]。她发展出更加清晰的时间观念——昨天、今天、明天——尽管还要过好久,她才能真正理解“我们五分钟后离开”是什么意思。新近发展出来的语言和记忆能力是思想觉醒的基础。前面我们说过,看到饼干罐,她会想起曾经拿饼干给奶奶。渐渐的,孩子的记忆变得更加独立,不需要看见什么东西就能回忆起发生过的事情或经历。

紧随“我”阶段而来的是“不”阶段。即使你的儿子通常都很顺从,你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现在他也常常会说“不”。成人对“不”作何反应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不知所措或反应过度,三岁的孩子也会模仿我们。如果到了洗手的时间,我们只需要和孩子一起去洗手就可以了。

我们来稍微看一下“不”背后的东西。我们的孩子说“不”是为了试探一下尺度,就如同我们试穿鞋子一样。如果我们不采取对抗的态度,孩子和父母都会快乐一些,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不去做该做的事情。读一首押运的诗,唱一首歌,或者陪孩子一起去做一项工作,都可以帮助化解三岁孩子的抵抗意志。在“不”阶段,适当的幽默也可以发挥奇效。

在三岁左右,孩子们开始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常常会流露出更多的感情。你的孩子可能会爬到你的膝上,要你抱一抱,之前他可不这样。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也发展得更熟练,开始用形容词去表达他们对事物的感觉。之前他们可能说想要一块饼干,现在他们会说要一块好吃的巧克力饼干。

在这个阶段,孩子语言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喜欢用自己创造的词。他们以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方式玩着语言的游戏,此外他们开始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在睡前。对故事的兴趣源于越来越丰富的词汇量,以及对语言的越来越强的理解力,同时听故事也可以帮助他们丰富词汇量,加强对语言的理解。

这还是一个“为什么”的年龄。他们一遍遍地问“为什么”,对我们的答案却往往不太感兴

趣。他们在体会自己可以问问题这一事实。成人总喜欢以完全符合科学的答案来回应,但一个简单而有诗意的回答往往更好,更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真正需要。“为什么外面天黑了?”“太阳公公睡觉了,明天早晨他会回来叫我们起床的。”对于三到五岁的孩子,这样说比解释地球围绕太阳转更好。

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在发展。两岁的孩子一般各玩各的,而三岁、四岁或五岁的孩子在玩耍时开始有了互动。不过,紧随三岁孩子的“我”阶段和“不”阶段而来的,通常是四岁或四岁半孩子那有名的“固执期”。当意见相左或冲突时,四岁的孩子要是固执起来,那可真够令人头痛的!虽然他喜欢和朋友们一起玩,分享玩具对他来说却很难。随着这个阶段接近尾声,他进入了一个更为和谐的阶段,有的教育家甚至把五岁这一阶段称作“优雅期”。

五到七岁

在5~7岁期间,孩子的身体发育经历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腿,一下子就长长了。一夜之间,似乎所有的衣服都小了,尤其是长裤。在这个年龄,生命力主要作用于四肢。“婴儿肥”不见了,肌肉和关节变得更加明显。“宝宝肚”消失了,腹部变苗条了,脊柱曲线日渐成熟,腰线也分明了。

与以前相比,5~7岁的孩子现在能够更好地主导自己的行为,因此游戏变得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六岁孩子的奔跑是有目的的,相比之下,三岁孩子跑来跑去纯粹就是为了好玩。孩子们反复练习,练就了一副好身手,可以在操场的攀爬杠上熟练地爬上爬下了,只要有观众,他们都很乐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新本领。

在这个阶段,另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孩子的记忆力比以前好多了,这样一来,当孩子行为不妥时,父母和老师要想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也就难多了——现在他们不会轻易就忘记自己的初衷,常常坚持着要去尝试一下!孩子说话时的句子变得更加复杂,有时嘴里会冒出从别处听来的脏话或粗话,让你大吃一惊。5~7岁是一个转型期,这个年龄的孩子常常会顶撞和回嘴,看到不公平的现象则会爆发出强烈的愤怒。6岁的孩子到了快要上学的年龄,许多新能力开始冒出头来,对此他自己也在努力地适应着。

5~7岁的孩子在伙伴关系方面也变得更加有意识。玩得好的朋友轮流去各家做客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她的游戏世界从家里扩展到后院,最后延伸到整个街区。到了吃饭时间,父母不得不一家一家地去找自己的孩子。现在孩子大了,常常聚在一起,玩一些更复杂的游戏,制定出规则,共同分享自行车、跳绳、球、粉笔等玩意儿。和朋友们在一起,孩子会有一种自由的感觉,不过做父母的心里清楚,他们时不时地还需要照应着点儿,不能完全不管。

[1] 见鲁道夫·斯坦纳1924年4月8日至11日在斯图加特所作的演讲“教育的精髓”(The Essentials of Education)。

[2] 见弗莱亚·杰福克(Freya Jaffke)所著《模仿的意义和意志发展的例子》(The Significance of Imitation and Examap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ill),发表于《华德福幼儿园简报》(Waldorf Kindergarten Newsletter)1990年1月春季刊。

[3] 见《了解孩子的发展:鲁道夫·斯坦纳演讲汇编——幼儿园教师使用手册》中“七岁之前的孩子”部分(伦敦人智学出版公司)。

[4] 见鲁道夫·斯坦纳《教育的根源》(The Roots of Education)中的第三个演讲,1924年4月13日至17日(伦敦鲁道夫·斯坦纳出版社,1968年)。

[5] 见卡尔·昆宁(Karl Koenig)《孩子的前三年》(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the Child)(纽约人智学出版社)。.icon_sina, .icon_msn, .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2px -1px}.icon_msn {background-position: -25px -1px;}.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240px -50px;} 分享到:

.corrTxt_01{border-top:1px dashed #F0C8C8;margin-top:10px;}.corrTxt_01 h3{font-weight:bold;padding:5px 0 0 3px;line-height:25px;margin:0;}.corrTxt_01 ul{padding:0 0

0 18px;}.corrTxt_01 ul li{font-size:14px;line-height:%;}.corrTxt_01 a {text-decoration:none;}> 相关阅读:宝宝情商巧培养金领冠婴语助力宝宝快乐成长视频:发现孩子的成长优势精心培养帮助孩子心理成长0-4岁宝宝成长20个里程碑最利于孩子成长的七种早教《抓住孩子成长的黄金10年》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3-6岁:人生第一个动荡时期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 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4)潜伏期,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5)生殖期,12岁以后,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帮助自己走路,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远的路。所有这些发展都使得3岁左右的小孩产生了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我"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可以自己干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独立地吃饭、拿取东西,也可以对事情作出基本的判断了。例如,他们知道,刚从火炉上端下来的锅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只要一拉开关,灯就能亮,他们如果渴了,能够自己到冰箱里寻找喝的东西,饿了,会从家里放食品的地方找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充饥;晚上躺在床上,他们会要求妈妈给自己讲个故事再睡觉,等等。 总而言之,3岁小孩的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在玩具商店里,如果他们想要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妈妈不答应买,他们就会躺在地上打滚,而不顾妈妈丢面子。 3岁小孩也比过去更可爱,因为他们总是说出一些令大人喷饭的话,干出一些让大人惊奇的事情。一个小女孩,谁也没教她,她会自己静静地坐在妈妈的化妆台前,往嘴上涂口红;一个小男孩,会拿起爸爸的电动剔须刀,在脸上乱比划。当看见妈妈为什么事情伤心的时候,他们会紧紧抱住妈妈,想安慰她。 3岁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3岁这个关键时期过去之后,孩子的心理发展并没有马上平静下来,您会发现,他们身上又接连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他们的语言发展很快,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8~9岁的孩子相比,他们还显得非常幼稚,幼稚得不讲道理;他们有时很任性,不听话,想自己做事,但有时又非常依赖大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我的心灵成长故事

我的心灵成长故事 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女:为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成长之路进行思考与升华,感谢生命中需要感谢的人和事,告别生命中曾经的不如意与伤痛,分享生命中克服困难与挫折的感悟,传达积极向上的心灵成长力量,让心灵充满阳光,让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特举办“我的心灵成长故事”演讲比赛!我是今天比赛的主持人×× 男:我是××,热烈欢迎各位的光临!首先,很荣幸的向各位介绍担任本次比赛的评委老师有:······ 女: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 男:每个人历经世事,都有一份成长,心灵的沉淀,也就自成一派品性。一路走来的心理历程,活百转千回,不得放逐;或心花怒放,喜形于色。一切的大喜大悲,而今也只不过云淡风清。 女:蓦然回首,那来时的路,也终究尘埃落定,内心收获的成长在心田翻涌,激荡起涟漪般的回响,此刻,触动的心弦再也无法平静,那就来吧!来吧!我们为你搭建一个讲述的舞台,你用你的故事、你的感悟,演绎最真实的心灵成长,将内心的这份成长这份收获传递! 男:本次演讲比赛的具体规则和评分细则是: 1.内容分(4分)要求演讲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思路清晰、积极向上、富有感染力,为原创作品; 2.语言表达(2分)要求脱稿演讲,声音洪亮,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表达流畅,有感情。讲究演讲技巧,语速恰当; 3.综合印象(2分)衣着整齐,仪表大方,表情自然,体态语言适当,现场表现效果较好4..时间控制(1分)演讲时间掌握在4-6分钟,超过或不足扣分 5.音乐背景(1分)有背景音乐、切合主题 女:值得一提的是,杀进决赛的这些同学是通过初赛,复赛层层严格考验和选拔,从众选手中脱颖而出的各系部优秀演讲者。今天,他们将以饱满的精神,良好的素质,满腔的激情!为我们带来一场空前的演讲巅峰对决!祝愿我们的选手取得优异的成绩! 合:下面我宣布“我的心灵成长故事”演讲比赛决赛现在开始! 女:大家都知道,由青涩到成熟,是一种人生境界的提升,我们更加沉着、淡定、坚毅、圆润……此中必有酸甜苦辣,下面就请出我们的01号选手,来自机电系汽修111的戴威,讲述他《从青涩到成熟的演变》,请02号选手做好准备!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1、儿童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规律 儿童心理研究范围是0-18岁,又将其分为几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0-7岁),儿童期(7-12岁),青春期(12-18岁)。 现在,越来越多的妈妈重视胎教,胎儿期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胎儿期的特点如下:(1)胎儿和妈妈是一体的,所需营养全由妈妈提供;(2)妈妈的情绪胎儿可以感受到,如果妈妈的情绪不好或者害怕,胎儿也会感觉恐惧。胎教其实并不是教育胎儿,而是有助于妈妈。至于胎教音乐,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根本听不到,不过胎教有用,主要是妈妈情绪好,有助于胎儿。 宝宝出生之后,要面临新的外在环境,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胎儿其实要12个月才能离开母体,但是为什么现在是10个月呢?因为人类进化,头部较大,12个月生产困难。因此,婴儿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妈妈体内会分泌催产素,对孩子的反应有直觉,比如说,孩子哭了,爸爸可能不知道,但是妈妈会知道,可能是孩子要换尿布了。怎么建立安全感呢?就是孩子有需求的时候,爸爸妈妈是否在身边照顾。婴儿表达需求的方式就是哭,因此孩子有需要时,亲人要及时满足。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婴儿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不可信,长大以后会与父母不亲,与伴侣关系也不好。这个需求并没有消失,一直处于一个向外索取的状态。 3-7岁的阶段,心理发展又不同。比如,向外界的人一定要说接受。小时候可以随意吃饭大小便,但是现在不可以了,要按时吃饭,无法自

由表达情绪。这个阶段开始社会化,要适应社会的环境。于是,孩子的感觉开始变得不重要,规矩重要。特别是在中国,孩子都变得统一规范化了,孩子必须遵守规矩才能生活下去。延迟满足:我想要的东西,必须通过抑制眼前可以得到的满足,才能最终得到。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事业上比较成功,家庭比较幸福,生活在社会中上层。在孩子小学阶段,要开始了解世界,以及获得知识。这个阶段培养孩子获得知识的能力很重要。 到了青春期阶段,孩子可以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叛逆”。一开始是,爸爸妈妈是对的,我是错的,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你让他怎么做,他偏不怎么做,一切都靠不住,一切都不可信,甚至对他自己,他也可能不相信。这个是时候是儿童开始独立,形成人格个性的关键时期。如果青春期的孩子不叛逆,这是不是一个好事呢?这还真不是一个好事,因为将来出来以后,他还会有反抗。这个反抗存在两种情况:(1)大学以后,开始逃离,绝对的一种逃离方式就是毁灭自己——自杀;(2)什么都不做。那么,青春期的叛逆该怎么应对呢?需要让他充分地完成,否则,青春期的这些特点在他的性格中将长期存在。 青春期过了以后,比方说18-25岁,这时孩子要形成一个独特的自我,是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候,孩子开始考虑,我到底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要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我将来的发展,我可能要为自己做些什么?所以这个时候,开始进入成人期,对于很多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开始从儿童阶段向成人阶段过渡,这个阶段是真正的开始形成一个完全自我的阶段。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1到6章

第一章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 理与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从系统研究角度看:通过对种系或动物演化过程的研究,考察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人类心理,以及人的心理又如何从原始、低级的心理状态演化到现代、高级的心理状态。 从个体研究角度看:探究从人类个体的胚胎期开始一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中,个体心理是如何从低级水平向复杂高级水平变化发展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突出地用“www”表示 (what,when,why) ●研究对象为:0-18岁 第二节 ●儿童观:古希腊时期(缩小了的成人);欧洲中世纪(儿童 如天使);文艺复兴时期(重新认识儿童) ●陈鹤琴(中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 ●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 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为标志。 ●卢梭将儿童的年龄特征分为四个阶段 1)出生-2岁,是身体对儿童发展进程的理解 2)2-12岁,是“理智睡眠”或外部感觉发展时期 3)12-15岁,是发展理智的时期 4)15-成年为“激动和热情”的时期,这是其主要应 实施道德教育。 第三节 ●从种系发展的历史看: 1)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3)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心理发展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3)不平衡性 4)个别差异 5)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 发展迅速的时期) A.生理的关键期:如胎儿在胚胎期是机体各系统与器官迅速发 育成长的时期 B.心理的关键期:0-2亲子依恋1-3口语学习4-5书面语 学习 0-4掌握数的概念10以前外语学习;动作技能掌握5以前音乐学习 ●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某一年 龄段的个体所共同具有的一般的、普典型的、 稳定的特征。●划分类型有:按生理发展划分(柏曼以)、按 智力(皮亚杰)、按个性发展(埃里克森) 第四节 观察法:研究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其他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究其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规律 分类: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观察 优点:自然真实,简便易行不足:难以回答”为什么” 注意:单盲条件,观察者的偏见,做好观察的准备 ●心理生理法旨在测量生理过程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探明中枢 神经系统结构对发展和个体差异有所影响,并有助于研究者 鉴别出那些不能清楚报告内部体验的婴幼儿的心理经验。第五节 ●横断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 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设计 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 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技术成本 低,省时省力,见效快。 不足: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不能确切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 的连续性和转折点。描绘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收到“出生 组效应”。 ●纵向设计: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观察、 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设计。 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 不足:周期长、费用大,研究者可能产生练习效应 ●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以更 好地探查新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第二章 ●(行为主义观)斯金纳的观点:学习的本质是借助强化物, 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固定的联系,结果是获得操作性行 为。 启示:1. 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表扬与奖励,批评和惩罚 2. 对学生的社会期望行为的教育,关键在于制度设计 3. 教学可以分步进行——程序教学(特点:自定步调,小步子,主动学习,及时反馈)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的观点: 1.人的行为是由环境、行为和人三中变量交互作用决定的 2.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 和动机四个循环的阶段 3.带提醒强化是行为模仿的重要性原因 4.自我效能对人的思想行为有重要影响 启示:1,榜样的示范效应2,重视激励制度的导向作用3,平时活动中,重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的观点: 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 个体认知发展过程的划分: 1.感知运动阶段(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建立初步因果 关系) 2.前运算阶段(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单思维,无守恒概 念) 3.具体运算阶段(具有内化性,可逆性,守衡性以及整体性等 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而着眼于抽象 概念)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生态系统理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时间系统 第四章 第一节 一、婴儿知觉发展的实验研究 1,偏爱法 2,习惯化与习惯化(客体知觉) 3,视崖(深度知觉) 4,操作性条件反射法: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做出一种行为,说明其具有建立条件反射的能力。 二、婴儿的感知觉发展 听觉:主要涉及三方面:检测,辨别,定位 视觉,视敏度:眼睛分辨细微刺激物的能力。 婴儿知觉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违背预期范式”,即观 测婴儿对某个违背有关客体感知一般规律的事件的反应。三、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主要是感觉和动作,思维模式为动作 思维。 四、婴儿客体概念的发展:是指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 常识信念。(2岁之内出现) 第二节 一,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特点:单思维,自我中心。(利用“三山任务” 证实了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 a)(儿童是否能够通过“守恒”任务,是皮亚杰用来判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知识分享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多动手。)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孩子心灵成长的10大需求

孩子心灵成长的10大需求: 1.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空间。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多和孩子沟通,给孩子留点秘密。家长应该把心灵的天窗打开,让窗外的阳光照进每个孩子的心田。 2、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滋养。把孩子的成长比做四季的话,那么孩子的成长是春季,孩子心灵的滋养最重要的是阅读。让孩子多读一些名句名篇,做一个高尚的人,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让孩子从小有文化的滋养。 3、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尊严。穷谁都不能穷孩子,不是让他们手里有大把的零用钱,而是让他们的心灵成为一个巨大的富翁,那么我们给他的第一桶金应该是尊严。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是靠尊严支撑的。人可以没有钱,但不可以没有尊严。让我们的孩子自尊、自立、自信。 4、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宣泄。我们做父母的要学会倾听,这样孩子就是个心平气和的人,他学会了发泄就能与人很好的相处。 5、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肯定。孩子从小到大回得到很多人对他的评价,其实父母的评价,老师的评价是孩子在评价的基石上的第一块基石。我们今天的责任是怎么帮助孩子把他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那么我们要瞪大眼睛看你的孩子哪儿最棒。打开孩子潜能的宝库也是有秘诀的:告诉孩子你真棒!鼓励和表扬是不同的,鼓励是见物,见事,不说人,表扬你可以评价一个人如你是好孩子等。父母去肯定孩子是给了孩子很多的机会,让孩子没有顾虑。

6、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包容。有一句话叫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种容换做家长来说不光是包容孩子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包容孩子们的缺点。包容能够培养孩子的情怀,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大度的人。能够承受压力的人。每一个父母都是孩子最后的港湾。 7、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磨难。人要成大气,必经一种磨难 8、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体验。大家肯定都看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之所以能过河是因为它有了自己亲身的体验。对于孩子也是这样,他能够顺利的去成长,去迎接困难,也必须要由他自己去体验生命当中接踵而来的每一个困境。 9、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沟通。学会沟通是人的一种能力。我们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在孩子青春的路上能够陪伴他们。让孩子在遇到困惑时有人倾诉,让他看到阳光。在和孩子沟通的路上要带着一颗善良的心去面对我们的孩子,当孩子向我们提出问题时,我们要给他提出建议,跟他共同探讨,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10、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梦想。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每个人都是乘着梦想的翅膀去起飞的,在自己的人生的舞台当中翩翩起物的。有梦想的人才能飞得高。当一个人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时候这个人将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人。如果把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孩子比作是一只跃跃欲飞的雏鹰的话,父母对于孩子梦想的鼓励和肯定无疑就是这只雏鹰在第一次起飞时头顶上的一方晴空和双翼下的一缕清风.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https://www.doczj.com/doc/d618347683.html, 2010-6-17 39健康网社区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包括:阶段性和程序性、速度的不均衡性、时间顺序性及统一协调性。 (一)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程序性 1.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由不同的发育阶段组成。根据这些阶段特点,加上生活、学习环境的不同,可将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成几个年龄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和青年期。 2.生长发育的程序性:生长发育有一定程序,各阶段间顺序衔接。前一阶段的发育为后一阶段奠定必要基础;任何阶段的发育出现障碍,都将对后一阶段产生不良影响。 胎儿和婴幼儿期发育遵循"头尾发展律".从生长速度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2~6岁期间下肢增长幅度超过头颅和躯干。因此,儿童的身体比例不断变化,由胎儿2个月时特大的头颅(占全身4/8)、较长的躯干(3/8)、短小的下肢(1/8)发展到6岁时较为匀称的比例(头占l/8强,躯于占4/8弱,下肢占3/8)。从动作发育看,儿童会走路前必须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爬行、站立等发育阶段。手部动作发育的规律性更明显,新生儿只会上肢无意识乱动;4~5个月开始有取物动作,但只能全手一把抓;10个月时才会用手指拿东西;2岁左右手的动作更准确,会用勺子吃饭;手部精细动作(如写字、画图等)要到6~7岁左右才基本发育完善。 儿童期、青春期发育遵循"向心律".身体各部的形态发育顺序是: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青春期足的生长突增最早开始,也最早停止生长;足突增后小腿开始突增,然后是大腿、骨盆宽、胸宽、肩宽、躯于高,最后是胸壁厚度。上肢突增的顺序依次为手、前臂和上臂。手的骨骺愈合也由远及近,顺序表现为指骨末端一中端一近端,掌骨一腕骨一桡骨、尺骨近端。 (二)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 整个生长期内个体的生长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是不均衡的。因此,生长发育速度曲线呈波浪式。从胎儿到成人,先后出现两次生长突增高峰:第一次从胎儿4个月至出生后l年;第二次发生在青春发育早期,女孩比男孩早两年左右。身长在胎儿4~6月增长约27.5cm,占新生儿身长的一半左右,是一生中生长最快的阶段;体重在胎儿7~9月增长约2.3kg,占正常新生儿体重的2/3以上,也是一生中增长最快的阶段。出生后增长速度开始减慢,但生后第一年中身长增长20~25cm,约为出生时的40%~50%;体重增长6~7kg,约为出生时的2倍,都是出生后生长最快的一年。生后第二年,身长增长约l0cm,体重增长约2~3kg.2

儿童发展心理学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心理学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一、健康 ......................................................................................................................... 身心状况 ......................................................................................................................... 动作发展 ......................................................................................................................... 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 二、语言 ......................................................................................................................... 倾听与表达 ..................................................................................................................... 阅读与书写准备 ............................................................................................................. 三、社会 ......................................................................................................................... 人际交往 ......................................................................................................................... 社会适应 ......................................................................................................................... 四、科学 ......................................................................................................................... 科学探究 ......................................................................................................................... 数学认知 ......................................................................................................................... 五、艺术 ......................................................................................................................... 感受与欣赏 ..................................................................................................................... 表现与创造 .....................................................................................................................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武志红【上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作者:武志红 什么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以下是一些关于心理成长的最基本的知识。关于心理成长的六条定律。 与定律相对应的,是破碎。所谓破碎,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的成长环境明显违背了这些定律,我们的心灵就会受伤,我们的生命感觉就会出现破碎。 定律一:成为自己 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称,人有五个层次的心理需要:饮食与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果按照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话来说,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成为自己。 什么是自己,我们又怎样可以成为自己? 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这一点极为关键。 如果我们感觉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并会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看上去,这些事情像是自毁或伤害别人,但其实我们不过是在用这些事情来唤醒自己的意志。 譬如,美国明星“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她在演唱事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不是她的意志的胜利,而是她妈妈林恩的意志的胜利。从两三岁开始,妈妈一直带着她转战美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取演唱的空间。为此,她没有了童年,只有13~15岁期间,过了两年女孩的普通生活,还有了初恋男友。但林恩为了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的野心,迫使这个男孩离开了布兰妮。这只是布兰妮母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其实布兰妮的妈妈在各个方面都想操控女儿的一切。 按照通常的观点,布兰妮的妈妈在教育布兰妮上是无比成功的,她用非凡的手腕和坚强的意志把女儿塑造成了超级明星。从布兰妮的角度看,妈妈这样的塑造似乎也是值得称道的,毕竟她是在妈妈的推动下获得了非凡的成功。然而,布兰妮的内心深处不这么看。譬如,在精神近乎崩溃的时候,布兰妮在一家疗养中心不断对别人说:“我是骗子!我是冒牌货!”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意思就是: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谓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妈妈的,她通过我的身体实现了她的梦想。这看似很好,但布兰妮的意志却被剥夺了,她远远没有成为自己,而只是妈妈的“自己”的延伸。 类似的例子还是迈克尔·杰克逊,他的名声、才华和影响力都胜过布兰妮。但是,他开始的成就也是父亲粗暴的塑造方式的结果。并且,和布兰妮一样,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他的童年被剥夺了,这是令他最耿耿于怀的事情。 后来,杰克逊成为恋童癖。这一点都不难于理解,他迷恋小男孩,是因为他自己不曾做过真正的小男孩。他和那些小男孩在一起,就好像得到了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似的。

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

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1) 幼儿, 生长发育, 婴儿, 规律, 特点 第一节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 婴幼儿生长是指整个身体或某些器官的增长。婴幼儿发育则表示身体机能成熟的程度。二者 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儿童的生长发育方式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 表现虽然不一样,但有共同的规律。从胚胎形成到出生,从出生到发育成熟是不同阶段的连 续生长发育的过程,其生长发育的规律是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年龄大了以后则减慢,直 到停止。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前半年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后半年内速度变慢,以后速度 再逐渐慢下来,到青春发育期,速度又开始加快。 婴儿幼儿的生长发育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 婴幼儿身长的增长主要是下肢长骨的增长。刚出生时,婴儿的身体比例不协调,下肢很短, 小儿身长的中点位于脐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增长的速度加快,身长的中点逐渐下移, 1岁时身长中点移至脐;6岁时移到下腹部;青春期身长的中点近于耻骨联合的上缘。两上

肢左右平伸时两中指间的距离叫指距,主要代表两上肢长骨的增长。出生的指距约48厘米。 上肢长骨增长的情形与身长相似,在一生中指距总比身长略短。 二、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体围是指绕身体某个部位周围线的长度。通常由头围、胸围、腰围、臀围等指标组成。但对 婴幼儿的体围测量一般只测量其头围、胸围、腰围等。婴幼儿身体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 由中心而末梢。头部最先发育,然后是躯干、上肢,最后才是下肢。2个月时的胎儿头长相 当于身长的1/2,婴儿初生时头长约为身长的1/4,而到成人时仅头长为身长的1/8,这 说明头的发育最早。头脑是人整个身体的“司令部”,它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 身体的生长发育。婴幼儿手的发育较早,在其会走路以前几乎已经掌握了手的各种功能。如 在婴儿刚刚学会爬的时候,主要是靠手的力量向前爬行,而此时腿部还不会与手的力量相互 协调。婴儿下肢的发育较晚,主要是在会直立行走后,才开始逐渐发育的。婴幼儿四肢的发 育,无论是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都是按先中心后末梢的顺序进行的。 三、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有先后快慢的差别。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 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最初的个性倾向与态度开始形成等等。对于学前期的儿童,其心理发展又有具体的特征体现。4岁的幼儿时期又称学前期。此时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具体性、不随意性(无意性):主导地位,行为调控能力、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有意性)、想象能力、高级情感等也在逐步发展。 1、心理活动及行为调控能力逐渐增强。5一6岁的幼儿较3一5岁的幼儿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了白己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卜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2、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学前期儿童的无意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怠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能运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3、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井需要培养。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幼儿期是想象发展的初级阶段,它已经开始超脱现实,在记忆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造,但它还没有能够深入现实,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即想象无预定目的,需要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的土题不稳定,内容比较零散:3-5岁的儿童只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5-6岁的儿童就不一样了,例如:听故事,人班儿童对听过的故事不感兴趣,而小班则不然,他们对“小兔乖乖”、“拔萝卜”等故事百听不厌。到了人班,幼儿不仅仅满足想象的过程,开始追求想象的结果。 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这 种表现是:在活动中出现了有日的、有主题的想象;想象的土题逐渐稳定为了实现土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但总的来说,幼儿有意想象的水平还是很低的。 幼儿的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成人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儿童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积极想象。例如对于人班儿童,老师可以发给他们一张画着很多圆圈的纸,请他们把这些圆圈改画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图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有意想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另外,按土题讲故事和编故事结尾,也是发展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的好方法。 4、高级情感开始发展。学前儿童的高级情感土要有:道德感、美感及理智感。道德感是由白己或别人的举动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儿童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不但关心白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例如,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会产生极大的不满。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在这个年龄,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的美的体验,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境。幼儿初期仍然土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东西、新的衣服鞋袜等等产生美感。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比如,对拖着长鼻涕的样子感到厌恶,对于衣物玩具摆放整齐产生快感。 同时,他们也能够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活动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渐提高,从而促进了美感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