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北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格式:pdf
- 大小:941.80 KB
- 文档页数:60
宁波市北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014调整完善版
文本
(备案稿)
北仑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八年三月
宁波市北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014调整完善版
此备案成果与省政府批复成果一致
北仑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八年三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区域发展与规划目标 (7)
第三章区域土地利用统筹 (12)
第四章生态用地保护规划 (17)
第五章农用地保护规划 (17)
第六章建设用地规划 (24)
第七章其他专项规划 (31)
第八章土地用途分区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5)
第九章规划实施与管理 (50)
第十章附则 (55)
前言
《宁波市北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于2010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执行期间对全区的粮食安全、生态建设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保护和保障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和北仑区区域发展环境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阶段,耕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加大,用地供需矛盾也日益突显。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精神,保护耕地更加严格规范、保障发展更加持续有力、节约集约更加扎实有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现行规划中期评估成果,遵循《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浙江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指南(试行)》等文件的相关要求,北仑区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编制《宁波市北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4调整完善版(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结合北仑区目前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区域土地利用面临的问题和形势,牢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合理优化布局各类用地,逐步实现从“保障型规划”向“保护型规划”、“增量型规划”向“存量型规划”、“指标型规划”向“空间型规划”的转变。
《规划》是北仑区规划期间土地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及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规范全区各项土地利用行为的重要依据。
摘要
《宁波市北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4调整完善版)重点内容有:①实行分层规划。
《规划》对北仑区涉及宁波市中心城区报部范围内的规划与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衔接,修改内容与市级规划调整完善方案保持一致,报省范围是本次规划调整完善的重点内容。
②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突出耕地保护。
将白峰镇、大碶街道等耕地质量较低、坡度较高的部分永久基本农田调至质量较高、坡度较小的春晓、柴桥街道等地的平原区,永久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别由8.04提高到7.98;全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7787公顷(其中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2655公顷,占永久基本农田总量的34%)。
③缩并用地空间。
压缩原规划扩展边界,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规模由规划调整完善前的24072公顷缩小至22182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例由39%降低到36%;规划重点保障滨江新城、滨海新城、大碶模具园区、大碶物流园区、小港机电园区和峙北片区等的用地空间。
④加强生态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将饮用水源保护核心区和森林公园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并纳入禁止建设区实行永久保护划定规模为266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先导,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的总体目标,统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统筹协调城乡之间、组团之间的近远期用地需求,持续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不断强化“多规衔接”,科学划定“三条红线”,为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高水平打造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品质城区,更高水平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宜业宜居宜游的幸福美丽新北仑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第二条规划原则
(一)生态优先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发展以及重点项目建设中优先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巩固现有生态安全格局,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二)耕地保护
耕地作为宝贵资源,必须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制度。
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城市开发建设的实体边界和刚性约束,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强化耕地保护制度和占补平衡制度;强化耕地的质量保护和建设,
着力提升耕地质量。
(三)节约集约
依据建设资源节流型社会的要求,加强政策引导,转换用地方式。
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多规融合
充分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多项规划,统筹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控制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生态红线等各类规划控制线,构建协作、均衡、稳定、和谐的土地利用体系。
(五)公众参与
在规划调整完善过程中,通过实地调查、讨论会、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引导公众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合理采纳各部门、各主体以及受影响群众的意见,增加规划的可实施性。
第三条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
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二)指导性文件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106个重点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5〕14号);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指南(试行版)和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及质量检查规则(调整完善)的通知》(浙土资发〔2014〕44号);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浙江省进一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技术方案〉的通知》(浙土资发〔2015〕31号);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10号);
其他有关指导性文件。
(三)相关规划
《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2015年修订);
《宁波市国土资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北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宁波市北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宁波市中心城区(北仑区)环境功能区划》(2015年修订);
《宁波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规划(2011-2020年)》;
《北仑区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修编方案(2014年)》;
《宁波市北仑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
《北仑区综合交通规划(2011-2020年)》;
其他相关规划。
第四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调整基期年为2013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第五条规划基础数据
本规划基础数据由2013年已验收合格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经基数转换后形成。
第六条规划范围
涵盖北仑区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包括新碶、大碶、柴桥、霞浦、戚家山、小港、春晓、梅山、大榭9个街道和白峰镇1个乡镇,土地总面积61497公顷。
位于宁波市中心城区扩展边界范围内的166.66平方公里,为报部范围,与宁波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衔接,修改内容与市级规划调整完善方案保持一致。
位于宁波市中心城区扩展边界范围外的448.31平方公里,是本次规划调整完善的报省范围。
第七条规划效力
本规划是北仑区行政辖区范围内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一经批准,即具备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本行政辖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利用、开发、整治、保护活动,都应当遵守本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第二章区域发展与规划目标
第八条区域发展目标与定位
以山海生态宜居区、全域都市示范区、海洋经济引领区为区域发展目标,按照“重塑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战略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全域一体的行动导向,力争实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产业发达、生态优良、共生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区。
第九条区域发展战略
(一)区域协调战略
依托杭州湾跨海大桥以及高铁、城际铁路,接轨宁波主城东扩与三江六岸开发战略,加快推进滨海新城区域与中心城区的融合发展,高效对接东部新城三大中心建设,积极打造“以滨海新城为前台,东部新城为后台”的“双城”模式,实现职能分工合作与空间联动发展。
(二)城乡统筹战略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实现城乡关系从隔离走向融合的转变和跨越;加快推进城市型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居住社区化、就业多元化、社保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全域城市化。
(三)产业发展战略
转变临港工业单一化产业结构,加快建成以生态化、集群化、高效化临港工业为基础,先进装备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服务业融合发展为主线,战略性新兴产业促提升,港航服务产业提能升级,现代都市
农业和谐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多元产业体系。
第十条土地利用战略
(一)生态保护战略
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基本思路,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科学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大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严格把关林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二)耕地保护战略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道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积极推进“611”耕地保护工程,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大土地整治与综合利用,严格管控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占优补优”、“占水补水”,确保耕地数量与质量保护并重。
(三)节约集约利用战略
坚持资源节约优先战略,按照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的要求,全面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用地的再开发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多规融合战略
土地资源利用所涉及的规划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多项规划,同一空间上规划的协调、衔接和
统一便于国土空间管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北仑区在多规融合战略思想地引导下,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将得到优化,扩展边界的划定也会更趋科学合理,同时,耕地和生态用地也将得到更严格的保护。
第十一条规划主要控制指标
(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到2020年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00亿元;
城镇化率:到2020年末,全区城镇化率达到82%以上。
(二)约束性指标
耕地保有量:到2020年末,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293公顷;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2014-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7787公顷以上;
建设用地总规模:到2020年末,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3487公顷以内。
(三)预期性指标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末,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8513公顷以内。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规划调整期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778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建设用地预留指标268公顷;
人均城乡建设用地:到2020年末,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不高于250平方米;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到2020年末,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不高于135
平方米;
人均农居点用地:到2020年末,人均农居点用地不高于129平方米;
建设用地地均产出:到2020年末,建设用地地均产出不低于48万元/亩;
土地开发强度:到2020年末,土地开发强度不高于38.40%;
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地量:到2020年末,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地量控制在12平方米;
五年城市分批次土地供应率:2014-2020年,五年城市分批次土地供应率不低于85%;
存量土地供应占比:2014-2020年,存量土地供应占比不低于14%;
永久基本农田质量指标:2014-2020年,6度以下永久基本农田比重保持在72%以上;永久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别保持在7.89以上;
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保护面积:2014-2020年,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保护面积保持在2655公顷以上;
标准农田保护面积:2014-2020年,标准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7673公顷以上;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2006-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4147公顷以下;其中2014-2020年,控制在1888公顷以下(其中预留158公顷);
建设占用耕地系数:2014-2020年,建设占用耕地系数控制在68%左右(规划调整完善前为74%);
补充耕地面积:2006-2020年区内规划已执行耕地补充731公顷,2014-2020年补充1930公顷。
(四)规划预留指标
2014-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778公顷以内,规划全区落实新增建设用地2510公顷,另外268公顷作为预留指标。
规划预留指标用于规划期内需要实施但目前难以定位的交通、水利、能源、军事等基础设施项目,社会公益、环保、防灾救灾、新农村建设、农业设施等民生建设项目,以及其他符合国家和省相关文件规定的建设项目。
第三章区域土地利用统筹
第十二条构建土地利用总格局
深度协调保护生态、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全面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框架,形成生态优先、耕地保护、建设控制的有机综合布局。
规划形成以“四横八纵”交通脉络为空间骨架,以“中央生态区”为保护网络,内嵌“一区三城”为主要建设用地布局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有效促进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和协调统一。
第十三条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加大农用地整理力度,严格保护优质农地资源,着力控制耕地占用,积极挖掘耕地潜力,稳定园地面积,适当增加林地面积,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努力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
规划农用地规模从2013年的34807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33859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56%调整为54%。
其中,耕地面积从2013年的11818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11465公顷,净减少353公顷;减少部分主要是新增建设占用1888公顷,增加耕地主要通过宜农后备资源开发和建设用地整理,共补充1535公顷,通过异地补充耕地395公顷。
调整后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系数:原规划2006-2020年期间为85%,规划实施期间为78%,规划调整2014-2020年为68%。
园地面积从2013年的2155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1845公顷,净减少310公顷,占全区总面积3%左右;林地面积从2013年的19310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19280公顷,净减少30公顷,占全区总面积31%左右;其他农用地面积从2013年的1524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1269公顷,净减少255公顷。
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新增建设占用和宜耕后备资源开发。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理性增加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合理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严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保障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适当提高基础设施用地比重;有序安排风景名胜设施及特殊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
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从2013年的21950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23487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36%调整为38%。
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从2013年的17703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18513公顷;交通水利用地规模从2013年的3762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4415公顷;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从2013年的485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559公顷。
到2020年,三类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从29:6:1调整为31:7:1。
(三)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以适度开发和利用其他土地为原则,按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
规划其他土地规模从2013年的4740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4151公顷,减少589公顷。
其中水域面积从2013年的4184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3621公
顷,净减少563公顷;自然保留地面积从2013年的556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530公顷,净减少26公顷。
第十四条优化土地空间布局
(一)生态用地空间布局优化
利用北仑区“通山达海”的自然山水格局,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网络化、全覆盖的生态与公共开放空间系统,推进防护绿地、区域绿道、城市公园、文化廊道、立体绿化等方面,提升生态质量与品质魅力,打造“一区三核,两轴两带”的生态空间格局。
“一区”:以区内的林地、永久基本农田、水库水源地等为区域生态基底和三条通向大海的开敞走廊(分别为灵峰——孔墅岭——杨公山走廊、穿山半岛走廊和白峰——大榭走廊)的中央生态区;
“三核”:三个公共开放核心区,分别分布在滨江新城、滨海新城和中部城区,集中布局北仑城区最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和相应功能;
“两轴”:三条公共开放功能轴,分别为泰山路公共开放功能轴和太和路生态功能发展轴,沿路串接北仑区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
“两带”:两条滨水生态发展带,分别为甬江生态发展带和梅山湾生态发展带,是北仑城区建设的两条亲水界面,也是生态型功能的集聚轴线。
(二)农业用地空间布局优化
按照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要求,以都市化、生态化、产业化
的现代农业为发展目标,以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基本农田与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优化农业空间布局。
沿山麓连片发展生态农业。
依托北仑区良好的山地条件,沿山麓连片布局农业用地空间,主要以发展水果、花卉、竹林、茶叶等林业类产业为主,在优化空间布局的同时,发展生态低碳产业,有利于北仑区资源可持续发展,并带动北仑区农业产业效益的提高。
沿交通主干道建设农业观光点。
以北仑区主要交通干道沿线为发展轴线,沿线建设精品型、休闲型、设施型观光农业点。
沿交通干线布局农业观光点不仅方便交通,拉近城市居民与大自然之间距离,同时优化空间结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中心城区周边发展农事体验项目。
在近郊建设设施化、集聚型精品农业种植基地、中小学生的教育实验基地、市民农事体验馆等农事体验项目,充分利用近郊农用地资源,提高农用地综合利用效益。
规划主要以新碶、戚家山、霞浦街道为主。
打造梅山街道特色现代农业园。
利用梅山街道的海岛特色,依托梅山保税港区资金、信息、技术等优势,将梅山街道建设成为北仑区独具海岛特色的现代农业园。
(三)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优化
围绕构筑集约高效、宜居适度的建设用地空间框架,有机协调保护与保障之间的关系,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进一步塑造城市特色,全面推进全域城市化,总体提升城市品质,形成“一区三城”的空间
发展格局。
“一区”:即中央生态区,以“生态休闲”为主题,发展高端生态休闲项目,重点完善休闲服务设施配套,推进“秀美山川”建设,打造都市生态涵养源和保护区。
“三城”:即中心城区、滨海新城和滨江新城。
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国际港城核心区,建设突出“产业集聚、规模集中、集约高效”,定位体现“高水平建设城市功能载体、高端化奠基产业发展框架、高标准配置各项服务设施”现代高端城区;
滨海新城:功能定位为都市区副中心、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自由贸易港区、对外开放战略门户区、海尚文化引领区;
滨江新城:功能定位为宁波生态科技城、区域性现代商贸服务基地、滨江宜居新城区。
第四章生态用地保护规划
第十五条规划引导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围绕生态优先原则,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巩固生态基础屏障,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将北仑打造为现代化生态型强区。
第十六条生态用地保护区
北仑区生态用地保护区分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面积194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2%。
重点保护区面积为2666公顷,主要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一般保护区面积为16815公顷,主要为一般林地。
重点保护区划入建设用地管制区中的禁止建设区,一般保护区划入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中的限制建设区。
第十七条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为保障北仑区未来的可持续生态发展空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全区内的瑞岩寺国家森林公园、新路岙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红线范围内禁止建设不符合保护区法律法规和规划的项目。
规划期间,红线范围内水域面积不得减少,森林覆盖率不得降低,生物多样性不得减少。
全区共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2666公顷。
饮用水源保护区:全区共划定1个饮用水源保护区,为新路岙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其水库水面和水库集雨区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
线。
森林公园:全区共划定1个森林公园保护区,瑞岩寺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在柴桥街道、霞浦街道。
第五章农用地保护规划
第十八条规划引导
围绕严守耕地生命线的主旨,强调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突出体现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布局大稳定与优化小调整原则,严格控制耕地占用,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统筹园地、林地及其他农用地利用,确保农业生产合理有序,增强农业基础地位。
第十九条耕地保护利用规划
规划严控耕地减少,实行占补平衡,实施质量提升和表土剥离再利用,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
坚守耕地红线:上级下达耕地保有量面积11293公顷,规划至2020年末,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1293公顷。
落实占补平衡:规划实施期间,将加大全区土地开发、建设用地复垦力度,同时通过缴纳耕地开垦费用向其他县市进行耕地异地补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2014-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1888公顷以内,通过土地开发、建设用地复垦和异地补充等方式补充耕地1930公顷,确保“占优补优”,“占水补水”,实现耕地和水田占补双平衡。
控制耕地占比:2014-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比重控制在68%,较规划调整前(74%)下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