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哲学与宗教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诗词中的宗教与哲学思考中国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无数诗人墨客的才情抒怀,也反映了他们对宗教和哲学的思考。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宗教与哲学的思想常常交织在诗人的笔墨之间,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中国古代诗人常常借助宗教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宗教信仰与追求。
在《莲花落》中,王维写道:“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句诗描绘了蜜蜂采蜜的过程,暗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莲花象征着纯洁与圣洁,是佛教中的神圣之花,通过莲花的落下,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崇敬。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一幕幕,展现出对宗教信仰的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与宗教密切相关的是哲学思想,中国古代诗人常常在诗歌中融入各种哲学思考,通过对自然、人生、宇宙等问题的思辨,体现出对世界万物的观照和对人生价值的探讨。
在李白的《将进酒》中,他写道:“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这句诗既表达了对饮酒作乐的豪迈情怀,也暗含了对人生短暂的体验和珍惜。
李白的诗歌中融入了道家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界规律的感悟,展现出深厚的哲学底蕴。
中国诗词中的宗教与哲学思考不仅体现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中,也反映在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中。
在苏轼的《惠崇》中,他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这句诗表现了苏轼对人生境遇的深刻体验,以“飞鸿踏雪泥”来比喻人生的坎坷和磨难,表达了对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敢。
苏轼在诗中融入了儒家的仁爱与忠诚、道家的超然与自在,展现出对人生道路的深度思考和积极探索。
总而言之,中国诗词作为文化传统的瑰宝,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体现。
宗教与哲学思考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灵感的源泉,也是他们对人生、世界的深刻探寻和感悟。
诗歌中蕴含着宗教的虔诚与哲学的智慧,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和审美情怀,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在当代,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国诗词中感受到宗教与哲学思考的沉淀与升华,领略文化传统的魅力与力量。
愿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中国诗词的宗教与哲学思考之美永存人心。
中国古代的宗教与道教观念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教丰富多元的国家,包括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等。
其中,道教作为中国文化独有的一种信仰体系,对于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信仰系统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宗教与道教观念。
一、历史背景古代中国的宗教观念形成于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上古时代,当时人们崇拜自然和祖先,相信神灵的存在并且与人类有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原始信仰逐渐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和信仰体系。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由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倡导。
老子提倡通过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界的和谐。
道教倡导“道法自然”,注重个体的心灵修养,追求长生不老和灵魂的超脱。
道教观念在后来的历史中逐渐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信仰系统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系统十分庞大和复杂,包括了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等多个宗教派别。
其中,道教在古代中国的宗教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追求“道”的境界,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力量,即“道”。
人们可以通过修炼和悟道,达到与道的合一,从而得到长生不老和灵魂的超脱。
道教注重个体的内心修养,通过禅修、瑜伽等方式来实现与道的联系。
此外,道教还提倡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与道教相比,儒教更注重社会伦理规范和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以仁爱和礼仪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佛教则主张通过放下欲望、舍己为人来达到解脱苦难的境地。
伊斯兰教则是后来波斯和阿拉伯人传入中国的宗教,以信仰真主为中心。
三、影响道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还体现在文化、哲学和艺术等多个方面。
在文化方面,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核心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着共通之处,如儒家、佛家都受到道教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少文人雅士深受其启发。
道教和佛教的思想交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这里孕育了许多宗教思想。
道教和佛教作为中国重要的两大宗教,不仅深入人心,且不断进行着彼此的交流和互动。
道教和佛教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道德修养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促进了两者之间的思想交流,而这种交流对于中华文化的繁荣壮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宗教哲学的交流道教和佛教都有着深厚的宗教哲学文化,两者在这方面的交流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历史。
在宗教哲学方面,道教强调自然、阴阳、五行,强调自然界的万物有灵,一切事物都有其内在的本性,追求自然境界中的自然和谐;而佛教则是强调生命的无常和无常所产生的苦难,如何超越生命的束缚成为了佛教思想关注的问题。
两者相辅相成。
佛教的因果报应和道德伦理思想,可以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精神世界的需要;而道教的自然主义思想则是强调天人合一,自然境界中的完美和谐。
两者倡导的宗教文化让人们在感性和理性方面寻求平衡与和谐,并使人们的精神追求深入超越物质生活的层面,从而摆脱生命的枷锁,追求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二、文学艺术的交流道教和佛教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良好的交流。
道教以寓言、诗歌、小说、传奇等文学艺术形式表现其宗教生活和精神文化所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
佛教则主要通过佛经、经论、经史类著作等文学艺术作品来表现其宗教思想。
在唐代,玄奘法师西游取经,传授了大量佛法文化,成就了中国佛教文学艺术上的伟大成就。
而朱熹则将佛教的中观论思想与儒家哲学相结合,形成了“道义之学”,并影响了后来的儒家思想。
此外,明清时期庐山道教和少林寺佛教也进行了文学艺术的交流,相互借鉴,丰富了两者信仰文化,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艺术风格。
三、道德修养的交流道教和佛教在道德修养上也可以从对方的宗教思想中得到启迪和帮助。
道教的道则是修身养性,追求永恒的长寿和幸福。
佛教强调人性的善良,强调修行的功德与慈善的功德,并提出了著名的“六度”与“四谛”等重要道德思想。
两者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更加的完整和深刻。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宗教信仰不仅是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敬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教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
一、佛教与文化传承佛教作为中国古代三大宗教之一,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影响。
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
禅宗文化强调修行及顿悟,注重内心的平和与舍弃欲望的境界。
而传统哲学思想则以佛教的中道主义为核心,强调天人合一与和谐共处的境界。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不仅为中国的艺术创作注入了灵感,也为中国古代文人带来启迪。
许多文人借助佛教的思想,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例如唐代诗歌中就有许多佛教题材的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了对人生的追求和对佛教智慧的敬仰,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教与文化传承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自古以来深受中国人民的信仰。
道教强调“道”与“德”的修炼,提倡追求自然与和谐。
道教的哲学观念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教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中国民间文化中。
诸如民间音乐、舞蹈和戏曲等艺术形式,常常借鉴道教的神话故事和哲学思想。
道教对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也是显著的,许多宫殿和庭院的建筑布局都充满了道教的哲学意蕴。
三、伊斯兰教与文化传承伊斯兰教是中国五大宗教之一,主要流传于中国西北地区。
伊斯兰教的传入,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增添了多元化的元素。
伊斯兰教注重虔诚礼仪和个人信仰,在中国民族融合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独特的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影响体现在建筑和饮食方面。
著名的回民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里的清真寺和传统回民风味餐饮吸引了众多游客。
伊斯兰教的建筑风格也对中国的建筑艺术有很大的影响,典型的代表是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总结:中国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对于宗教的认识是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即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等。
可以看出任意一个伟大的宗教内核必定有一个哲学体系的加持。
现实中对于宗教的贬低化应该是片面地只看到了宗教的迷信层面而未注意到它的教义、礼仪和体制。
因此冯先生描述哲学的两大特点:其一是系统性,其二是具有反思性的。
人作为思考主体进行思考的时候,经常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特定的生活中,体悟生活和生命便会有特定的方式。
所以在哲学中会有一定的强调、一定的省略,组成了哲学的特点。
而中国的哲学之所以发展至今日,与其中国的背景因素不无关系。
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冯先生在第二章开篇引用了《论语》(《雍也》第二十一章)里的孔子的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冯先生引用此话将中国文明与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做对比,希腊文明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身处于地中海,扼守连接欧洲和小亚细亚的咽喉。
因此从古希腊从开始至雅典时代,对于商业十分看重,除了有北面的山区,其中有马其顿人、色雷斯人,雅典的城邦面临大海,有着海洋民族的特性。
而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只有一面靠海,而且从古至今中国人下远洋的次数并不多,例如徐福东渡到日本为秦始皇求丹药,还有作为中国远洋团队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
因此东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是土地式文明,而非海洋式文明。
开篇的山和水是不是有可能分别暗指的便是中华文明比做乐山,更为静态,西方的动态的海洋文明比做乐水,更为动态。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因此在古代的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中文里,“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内”都是表示“世界”。
但是对于希腊人,一直处于海洋国家会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内”(比如说,住在克里特岛上),怎么就是住在“普天之下”。
从孔子的时代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思想家们从来没有到海上冒险的经历。
中国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与哲学佛家思想源自印度,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始于汉朝。
佛教被视为一种文化和哲学,既具有宗教属性,又具有哲学性质。
在中国文化中,佛家思想和哲学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中的佛家思想与哲学。
一、佛教的核心理念佛教的核心理念是四大真理和八正道。
四大真理分别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强调人类生命中的苦难和痛苦,集谛阐述了痛苦的根源和成因,灭谛提出了超越痛苦和苦难的方法,道谛说明了痛苦的终极救赎和大涅槃。
八正道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苦难和痛苦,获得内心的真正平静和快乐。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家思想给中国提供了一种达到心灵上的升华的方式。
在古代社会,文化传统主要依赖于孔子和老子。
而佛教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提出了一种使人们内心得到自我净化的途径。
其次,佛教以其平等和慈悲的思想形塑了中国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
佛家强调人以仁慈和宽容的态度看待世界和生命,表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而这一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价值。
最后,佛教对中国的艺术、语言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大量的佛教文献和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使用巴利文、梵文和梵文衍生的语言等等。
三、佛家思想对中华哲学的影响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认识论思想影响了中国哲学的思考方式和逻辑。
佛家哲学中的“中道”、“中观”、“即观”等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次,佛教的伦理思想对中国哲学的道德思维产生了影响。
佛家强调自省和饮食、睡眠的合理换生活方式,以便得到精神上的幸福和内心上的平静。
最后,佛教对中国哲学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也影响深刻。
佛教强调处于自然和内在平静的内心状态,认为这种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感受世界中的美。
“以心观心”和“心似清凉湖水”等佛家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意涵,对中国美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与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的道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宗教体系,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道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深刻地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思想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道教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追求道,即宇宙的法则和真理。
道教认为人生苦难的原因在于人们被世俗的欲望所困扰,而真正的解脱在于回归自然、与宇宙合一。
这一思想与其他宗教有所不同,因为它更加注重通过修炼和内观来达到对自我和宇宙的理解。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融入了众多的道教修行方法和仪式。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炼丹术和道教大典。
炼丹术强调人们通过炼制药物来实现长寿和永生的目标。
这种修行方法被视为一种与自然和宇宙力量相连的方式,通过调理身体和清洁思想来达到身心的和谐。
道教的大典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道教经典包括《道德经》、《庄子》等,这些经书反映了道教思想家们对于宇宙法则的思考和领悟。
它们探讨了人的存在和意义,以及个体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这些经典不仅仅是一种寻求答案的工具,也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和思想的交流。
道教文化还融入了许多考古学和文学作品中。
例如,道教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在古代诗歌中得到了广泛表达。
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都曾以道教思想为基础创作了众多诗作,他们的作品中融入了对自然、人性和宇宙的探索。
同时,在古代壁画和青铜器等文物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教信仰的身影。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人们的信仰和艺术观念,也传达了道教文化对于美的追求和灵性的表达。
道教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哲学家们通过对道教思想的研究和演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尤其是在中期道家和庄子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哲学家们开始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本性、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的思考。
他们主张个体追求内心自由和无为而治的理念,将个体的自由与社会的和谐相结合。
这种思想对于后来的儒家、法家、墨家等学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道教思想与宗教信仰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体系。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以道为中心,强调个体和宇宙之间的和谐统一。
在古代中国,道教有着广泛的影响,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首先,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之根本,万物之源。
道是无形无相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的。
在古代中国,人们常常将道理看作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是生命的原始力量。
因此,道教强调个体与宇宙之间的和谐统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道教的宗教信仰包括了对神灵的崇拜。
在古代中国,人们常常以山川、河流、星辰等自然景观为神灵,将它们看作是道的化身。
他们通过祭祀和朝拜神灵,表达对宇宙和生命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在一些山岳地区,人们还会修建道观以供奉神灵,并进行道教仪式和研究。
另外,道教还有一套独特的修炼方法和道德规范。
道教强调个体的内心修行和追求长生不老的目标。
修炼者可以通过炼丹、养生、冥想等各种方式来追求生命的延长和身心的健康。
道教追求的长生不老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长寿,更是对内在精神与道的统一的追求。
道教的道德规范也是以和谐统一为基础,强调仁爱、宽容和谦虚等美德。
道教的影响不仅仅在宗教信仰层面上,还深刻地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文化和艺术中。
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常追求宁静和无为而治的境界,他们通过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道教思想的理解和追求。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道教的影响也很明显。
例如,在古代的皇宫和庙宇中,常常可以看到雕刻着龙蛇纹饰的柱子和门额,这些都是受到了道教思想的影响。
然而,道教在中国的历史中也经历了兴衰。
在唐朝时期,道教达到了鼎盛阶段,成为国家承认的官方宗教,受到皇帝和贵族的追捧。
但是在宋朝以后,由于佛教兴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道教逐渐走向衰落。
尽管如此,道教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存在,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道教思想与宗教信仰有着广泛的影响。
中国佛教与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
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乃佛、道、儒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
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
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译及弘扬成为热潮。
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
关于心性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
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
而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
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
因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
且不论宋明理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响了数代国人。
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
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康有为的《大同书》则受到佛教无我思想的影响,立志打破社会各阶级的界限。
纵观中国哲学史,佛教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胡适先生早年曾撰写《中国哲学史大纲》,及半便不了了之,原因就在于他不了解佛教。
其后,他也开始研究佛教,并收集了很多禅宗方面的资料,尽管他的考证未必为教界接受,但也从中反映了他对佛教的重视以及佛教于中国哲学的深远影响。
佛教渊源于宗教和哲学特别发达的印度,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在印度,从早期的《奥义书》到六派哲学、佛教思想,充分体现出宗教与哲学一体化的特点。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与信仰体系中国历史悠久,宗教与信仰体系涵盖了各个时期和地区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道教、儒教、佛教以及民间信仰的神仙信仰和巫术信仰。
这些宗教和信仰体系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道教道教是中国最早兴起的宗教之一,其核心信仰是追求自然和谐、修炼身心、通达至真。
道教的重要典籍是《道德经》,创始人是老子。
在中国的历史上,道教曾经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信仰,并对政治、文化、哲学产生重要影响。
2. 儒教儒教是中国古代发展最为广泛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
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忠诚和孝道。
儒教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曾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信仰体系,并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3. 佛教佛教是中国四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苦、集、灭、道,追求解脱生死轮回。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史悠久,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4. 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信仰体系,包括神仙信仰和巫术信仰。
神仙信仰是对神祇、祖先和英雄的崇拜,相信他们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和保佑。
巫术信仰则是通过巫师进行巫术咒语和仪式来祈求灵验和感化。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与信仰体系是多元丰富的,其中道教、儒教、佛教和民间信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宗教和信仰体系对于中国文化、哲学和社会价值观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现代社会,尽管中国成为了一个多元宗教的国家,但是这些传统的宗教和信仰依然是中国文化和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中国哲学与宗教
内容提要:宗教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倚靠,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在神的世界里感知那个最
高的精神价值。任何一种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从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来看,宗教
是文化的母体,哲学是从宗教中孕育出来的,但哲学又是对于宗教的突破,是对宗教的反叛,
哲学与宗教又有着鲜明的区别。中国哲学正是在宗教的氛围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首先看国外哲学的发展,希腊哲学是如何起源的?亚里士多德在总结早期哲学家的历史
时认为,哲学产生的一个条件是“惊异”--“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 自
然 万物的惊异”。[vii] 哲学产生的另一个条件是“闲暇”――“这类学术研究的开始,都在
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乐安适的种种事物几乎全都获得了以后。” 然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并不能让人们完全满意。说哲学起源于惊异,那么在哲学起源之前,前哲学时期的人们,难
道就从来就没有惊异吗?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惊异吗?有人说在宗教里,惊异产生的是“敬
畏”,对令人惊异的神奇事物的敬畏。那么,我们又有必要追问,为什么在此前人们产生的
是敬畏,而在此时产生的却是哲学?对于哲学起源的另一个条件――闲暇――也一样存在着
疑问:如果闲暇产生了哲学,那么古代宗教生活中的祭司们,难道就从未有过一些闲暇,使
他们思考一点问题吗?为什么他们在闲暇时思考出来的却不是哲学,而是神启?由此来看,
我们可以肯定惊异与闲暇是哲学产生的条件,但只是必要条件,却不是充要条件,它们还不
能够圆满地说明,哲学为什么一定要产生。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非常精辟地指出:
“我们可以说,当一个民族脱离了它的具体生活,当阶级地位发生了分化和区别,而整个民
族快要接近于没落,内心的要求与外在的现实发生了裂痕,旧有宗教形式已不复令人满足,
精神对它的现实生活表示漠不关心,或表示厌烦与不满,共同的伦理生活因而解体时,――
哲学思想就会开始出现。”希腊哲学是从宗教中孕育的在宗教中慢慢成长,并获得最终从宗
教中突破所需要的必要能力。
马克思在论说哲学与产生了它的宗教之间亦此亦彼的关系时,认为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
教形式中形成,从而一方面消灭了宗教本身,另一方面从它的积极内容说来,它自己还只在
这个理想化的、化为思想的宗教领域内活动。
中国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均与传统宗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以孔老诸子百家争鸣为
标志的中国哲学之所以能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问世,既是夏商周三代国家宗教中所蕴含
的哲理因素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宗教的精神统治逐步走向崩溃的
产物。三代以来古代宗教的基本观念是把上帝或天奉为至上神,上帝的意志是为天命,天命
决定人事。肯定这种“天人关系”的天命神学构成了传统宗教最基本的信念。由于中国哲学
与中国宗教之间关系密切, “天人关系”问题不仅是中国宗教的基本主题,也成了中国哲
学的基本主题。从中国哲学在宗教文化的大框架中萌生以来,直到其后的长期发展,各派哲
学都在围绕天人关系问题做自己的文章,提出各具特色的理解。孔子集编的《诗》三百篇除
了歌颂天神的内容外,也有不少疑天、怨天、咒天的诗句。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和有见识的智
者更进一步主张“天道远、人道迩” ,处理人间事务应远鬼神而尽人事。这些对天命鬼神
表示怀疑以至否定的人文精神,进一步的发展就是中国轴心时代的诸子哲学。
儒教是与现代哲学最相近的宗教,孔子的社会伦理哲学是在摆脱传统宗教、发扬周公旦
礼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一方面保留了传统宗教中的天和天命论形式,但
却淡化以至消除天的人格性,将之抽象化为命运之天、义理之天。他努力限制天命的消极作
用,强调人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人事未尽,不可以言天命。对于鬼神的有无和死后生活,
持一种类似于怀疑主义、不可知论的态度。孔子儒家的基本宗教观“敬鬼神而远之” ,把
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现实的社会与人生,要求人们与鬼神保持一定的距离,用一种冷静理智的
态度去思考宗教的社会作用,以便合理地加以利用。这不仅是因为儒学本身与传统宗教相区
别,而且是由于儒家与政治的特殊关系,使儒家的宗教观成为历代政府制定宗教管理政策的
理论依据,并渗透到汉以后重新被定为国家宗教的传统宗教中,使其朝着更加礼仪化、
世俗化、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从其早期的太平道开始,就把儒家哲学的忠孝之道作为
修道之士得道成仙的基本标准。魏晋以来,又逐渐受儒家修身养性说及佛教般若学、佛性论
的影响,融通以老庄和玄学,至唐时形成道教宗教学说“重玄学” 。佛教本不讲忠君孝亲,
但在中国面对宗法社会的国家宗教和国家哲学及道教的批判,也不得不把儒学关于三纲五常
的伦理准则作为业报轮回的善恶根据,把佛教的“五戒”比作儒家的“五常” 。这样一来,
儒学作为国家哲学在意识形态上的独尊地位、宗法性传统宗教作为国家宗教在各种宗教中的
主体地位都得以保持,一直作为基础,在中国历史上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文化大格
局。道教的“重玄学” ,注《易》 、 《老子》 、 《庄子》以构建道教的教理与哲学,
不仅为宋元全真道的产生打下了基础,而且由于它将“理”的概念引入以充实“道”的内涵,
更为宋明理学的兴起准备了思想条件。宋时,道教内丹学成熟,从一个重要侧面深化了
传统的天人之学,揭示了人体小宇宙与生态大宇宙之间的若干内在联系,不仅从理论思
维上启发了宋代理学,而且直接影响了北宋理学的形成。宋初著名道士陈抟的《先天
图》 、 《无极图》关于宇宙生成论的思想对北宋理学大师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朱
熹的哲学思想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周敦颐的《太极图》是受《无极图》的启发,颠倒其
序而成;所作《太极图说》 ,由无极而太极,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
极焉” ,主静之说亦源于道教。邵雍的先天象数之学,其框架则源于道教的《先天图》 。
朱熹对内丹学亦很向往,曾著《周易参同契考异》 ,认为其书深奥, “每欲学之,而不得
其传,无处下手,不敢轻议。 ”此外,理学家都有静修的功夫,这与道教的生命哲学和
炼养功夫不无关系。
佛教本身就是极富哲理性的宗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极大。隋唐时代佛
教各宗,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运用佛教哲学,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构
建了颇富特色的中国佛教理论,不仅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容,也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
展。宋明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清末民初的近代哲学无不深受佛教哲学的影响。方立
天教授在系统地分析了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后,做出了这样的结论: “佛教得以长期
流传,是和它能为中国哲学提供、补充新东西直接相关的。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儒家哲
学,比较重视现实人生,侧重经验认识,而对人生本原、世界本体和彼岸世界问题探讨
较少。佛教把因果报应说成是支配人生的铁的法则,为人生的本原、本质、命运问题提
供了一种神秘主义的解说。佛教很重视世界本体的探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本体说,尤
其是以个人的意识和共同的‘真心’为本体的学说,丰富了古代唯心主义的新内涵、新
方面。佛教的心性说,为古代心性论贡献了丰富的资料。此外,佛教还对古代辩证法做
出贡献,如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对主体、自
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强调等,都体现了较高的辩证思维水平。 ”总之,佛教对中国哲
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了解佛教,就不能对中国哲学有真切的了解。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是具有传统宗教哲学色彩的源于传统宗教的哲学,是极具中国特色
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