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OSI七层模型解决网络故障实战思路分析

OSI七层模型解决网络故障实战思路分析

OSI七层模型解决网络故障实战思路分析
OSI七层模型解决网络故障实战思路分析

OSI七层模型解决网络故障实战思路分析OSI模型包括七层,自下而上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我们在利用OSI模型排除故障前首先要考虑的是排除故障的流程,无论排除什么故障都要按部就班,理清思路。

排除故障的流程包括:

1 定义问题

2 确定导致问题的原因

3 解决问题

我们要使用OSI模型来排除故障有三种基本的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分而治之,这三种方法是三种沿着OSI模型层次的顺序来定义的,根据故障是属于那一层的故障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上而下是从应用层到物理层,自下而上正相反,从最底层开始,分而治之是从中间开始,至于从哪层开始要由个人的经验判断,通常这种方法适用于排除故障经验丰富的人。

物理层故障原因

1 设备电源未打开

2 设备电源未接通

3 网络电缆松脱

4 电缆故障

5 电缆类型不正确

数据链路层故障原因

1 设备驱动程序错误

2 设备没有安装驱动程序

3 设备配置错误

网络层故障原因

1 IP地址是否设置正确

2 子网掩码是否正确

3 网关是否正确

4 DNS或DHCP设置是否正确

网络层中常用的排除故障的命令包括 ipconfig命令,ping命令,tracert命令。传输层故障原因

1 防火墙设置错误

2 应用程序的TCP或UDP的端口是否被打开

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故障原因

这三层主要涉及使用软件的故障问题,把应用软件设置正确,问题迎刃而解。

最全的网络故障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案

第一部:网络经脉篇2 [故事之一]三类线仿冒5类线,加上网卡出错,升级后比升级前速度反而慢2 [故事之二]UPS电源滤波质量下降,接地通路故障,谐波大量涌入系统,导致网络变慢、数据出错4 [故事之三]光纤链路造侵蚀损坏6 [故事之四]水晶头损坏引起大型网络故障7 [故事之五] 雏菊链效应引起得网络不能进行数据交换9 [故事之六]网线制作不标准,引起干扰,发生错误11 [故事之七]插头故障13 [故事之八]5类线Cat5勉强运行千兆以太网15 [故事之九]电缆超长,LAN可用,WAN不可用17 [故事之十]线缆连接错误,误用3类插头,致使网络升级到100BaseTX网络后无法上网18 [故事之十一]网线共用,升级100Mbps后干扰服务器21 [故事之十二]电梯动力线干扰,占用带宽,整个楼层速度降低24 [故事之十三]“水漫金山”,始发现用错光纤接头类型,网络不能联通27 [故事之十四]千兆网升级工程,主服务器不可用,自制跳线RL参数不合格29 [故事之十五]用错链路器件,超五类线系统工程验收,合格率仅76%32 [故事之十六]六类线作跳线,打线错误造成100M链路高额碰撞,速度缓慢,验收余量达不到合同规定的40%;34 [故事之十七]六类线工艺要求高,一次验收合格率仅80%36 第二部:网络脏腑篇39 [故事之一] 服务器网卡损坏引起广播风暴39 [故事之二]交换机软故障:电路板接触不良41 [故事之三]防火墙设置错误,合法用户进入受限44 [故事之四]路由器工作不稳定,自生垃圾太多,通道受阻47 [故事之五]PC机开关电源故障,导致网卡工作不正常,干扰系统运行49 [故事之六]私自运行Proxy发生冲突,服务器响应速度“变慢”,网虫太“勤快” 52 [故事之七]供电质量差,路由器工作不稳定,造成路由漂移和备份路由器拥塞54 [故事之八]中心DNS服务器主板“失常”,占用带宽资源并攻击其它子网的服务器57 [故事之九]网卡故障,用户变“狂人”,网络运行速度变慢60 [故事之十]PC机网卡故障,攻击服务器,速度下降62 [故事之十一]多协议使用,设置不良,服务器超流量工作65 [故事之十二]交换机设置不良,加之雏菊链效应和接头问题,100M升级失败67 [故事之十三]交换机端口低效,不能全部识别数据包,访问速度慢70 [故事之十四]服务器、交换机、工作站工作状态不匹配,访问速度慢72 第三部:网络免疫篇75 [故事之一]网络黑客程序激活,内部服务器攻击路由器,封闭网络75 [故事之二]局域网最常见十大错误及解决(转载)78 [故事之三] 浅谈局域网故障排除81 网络医院的故事 时间:2003/04/24 10:03am来源:sliuy0 整理人:蓝天(QQ:) [引言]网络正以空前的速度走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新的设备越来越多。一个正常工作的网络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是不言而喻的,但一个带病

OSI七层模型与各层设备对应

O S I七层模型与各层设 备对应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OSI七层模型与各层设备对应 OSI七层网络模型由下至上为1至7层,分别为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很简单,就是应用程序。这一层负责确定通信对象,并确保由足够的资源用于通信,这些当然都是想要通信的应用程序干的事情。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表示层,负责数据的编码、转化,确保应用层的正常工作。这一层,是将我们看到的界面与二进制间互相转化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语言与机器语言间的转化。数据的压缩、解压,加密、解密都发生在这一层。这一层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将数据处理为不同的格式,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文件扩展名。 会话层,负责建立、维护、控制会话,区分不同的会话,以及提供单工(Simplex)、半双工(Half duplex)、全双工(Full duplex)三种通信模式的服务。我们平时所知的NFS,RPC,X Windows等都工作在这一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传输层,负责分割、组合数据,实现端到端的逻辑连接。数据在上三层是整体的,到了这一层开始被分割,这一层分割后的数据被称为段(Segment)。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面向连接(Connection-Oriented)或非面向连接(Connectionless-Oriented)的服务,流控(Flow control)等都发生在这一层。是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段(segment)。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网络层,负责管理网络地址,定位设备,决定路由。我们所熟知的IP地址和路由器就是工作在这一层。上层的数据段在这一层被分割,封装后叫做包(Packet),包有两种,一种叫做用户数据包(Data packets),是上层传下来的用户数据;另一种叫路由更新包(Route update packets),是直接由路由器发出来的,用来和其他路由器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浅谈网络常见问题与故障及解决办法

浅谈网络常见问题与故障及解决办法1.两台机器相互之间无法ping通 网友问题:我有两台电脑,都装的是XP的系统,连接到启动DHCP 的宽带路由器上,实现internet共享,两台机器都可以上网,但是 在“网上邻居”里看不到对方,而且ping对方也ping不通。两台计算机都打开了来宾账户,而且都删除了Guest选项。 分析故障:这种情况的发生,有可能是XP系统内之置的网络防火墙功能没有关闭所造成的,将其网络防火墙关闭,之后再建一个同名用户并创建密码,并且均使用该用户名登陆问题应该可以解决。 2.两台机器无法实现直连 网友问题:我和同学有两台计算机,都装的是XP的系统,想使用双绞线连接起来,可是就是连接不到对方网络,网卡本身没有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处理?需要安装什么戏协议和有哪些步骤? 分析故障:这个问题出现在网线本身上了,两台电脑直连时应该使用交叉线,这种网线与平时我们连接到交换机或者路由器上的网线有所不同(具体的不同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到,这里不作解释)。另外由于在安装网卡驱动的时候,XP会自动安装TCP/IP协议,并且可以自动为计算机分配到IP地址,因此无需安装其它协议设置IP地址信息。 两根网线连接三台计算机上网 网友问题:我家有三台计算机,要使用两块网卡和三根网线将三台计算连接在一起,并实现Internet共享。不过,无论怎么连接两台计算机,都显示网线未插好,开始以为是网卡的问题,但是,轮流使用每一块网卡连接网络都正常,后来怀疑是网线的问题,不过用这些网线把网卡Modem连接在一起时,Internet连接也都正常,这是怎么回事那? 故障分析:这个故障的情况和上一个的基本一致,问题还是出现在网线本身上,要想直接连接两台计算机,必须使用交叉线才可以,不过要注意的是:另外一台计算机与Modem连接时,因该使用直通线。从网友的故障情况看,这三根网线都是直通线,这就是为什么用这些网线把网卡Modem连接在一起时,Internet连接也都正常,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再做一条交叉线来连接两台计算机就可以了。此外,还应把安装两块网卡的计算机设置为ICS主机,实现连接共享。 无法同时连接以太网和无线网 网友问题:我的电脑里有两块网卡,一块是内置的有线网卡,通过双绞线连接Internet;另一块是无线网卡,通过无线路由器连接

osi七层模型各层的功能

OSI 七层模型各层的功能。 OSI 七层模型各层的功能。第七层:应用层数据用 户接口,提供用户程序“接口”。 第六层:表示层数据数据的表现形式,特定功能的实现,如数据加密。 第五层:会话层数据允许不同机器上的用户之间建立会话 关系,如WINDOWS 第四层:传输层段实现网络不同主机上用户进程之间的数 与不可靠的传输,传输层的错误检测,流量控制等。 第三层:网络层包提供逻辑地址(IP)、选路,数据从源端 到目的端的传输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帧将上层数据封装成帧,用MAC 地址访问媒介,错误检测与修正。 第一层:物理层比特流设备之间比特流的传输,物理接口,电气特性等。下面是对OSI 七层模型各层功能的详细解释: OSI 七层模型OSI 七层模型称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OSI 七层模型是一种框架性的设计方法 OSI 七层模型通过七个层次化的结构模型使不同的系统不

同的网络之间实现可靠的通讯,因此其最主要的功能使就是帮助不同类型的主机实现数据传输物理层:O S I 模型的最低层或第一层,该层包括物理连 网媒介,如电缆连线连接器。物理层的协议产生并检测电压络接口卡,你就建立了计算机连网的基础。换言之,你提供了一个物理层。尽管物理层不提供纠错服务,但它能够设定数据传输速率并监测数据出错率。网络物理问题,如电线断开,将影响物理层。 以便发送和接收携带数据的信号。在你的桌面P C 上插入网 数据链路层:O S I 模型的第二层,它控制网络层与物理层之间的通信。它的主要功能是如何在不可靠的物理线路上进行数据的可靠传递。为了保证传输,从网络层接收到的数据被分割成特定的可被物理层传输的帧。帧是用来移动数据的结构包,它不仅包括原始数据,还包括发送方和接收方的网络地址以及纠错和控制信息。其中的地址确定了帧将发送到何处,而纠错和控制信息则确保帧无差错到达。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独立于网络和它的节点和所采用的物理层类型,它也不关心是否正在运行Wo r d 、E x c e l 或使用I n t e r n e t 。有一些连接设备,如交换机,由于它们要对帧解码并使用帧信息将数据发送到正确的接收方,所以它们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 网络层:O S I 模型的第三层,其主要功能是将网络地址翻

配电网故障预控措施及典型案例分析

配电网故障预控措施及典型案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6-11-04T15:05:20.767Z 来源:《电力设备》2016年第15期作者:章勇王浩张彬彬 [导读] 笔者配网故障防范措施入手进行阐述,再通过本单位出现的典型故障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整改措施及事件启示。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徐州供电公司江苏徐州 221005) 摘要:随着配电电网建设发展,提高供电可靠率、减少配电网故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加强配电网络的运行维护与管理,加强配电网络的建设,还需要加大对故障情况的分析,要从多方面努力才能取得实效。供电企业在进一步提高配电网络的供电可靠性和运行经济性、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障配网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笔者配网故障防范措施入手进行阐述,再通过本单位出现的典型故障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整改措施及事件启示。 关键词:配电网,运行,供电可靠性,故障,异常 0 引言 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配电网故障率,是配电运检专业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和综合性很强的生产工作,需要从配电网自动化管理作为抓手,针对造成配网故障的主要影响因素,了解故障根源,采取可靠的10kV配电网的预控故障管理措施,才能将各类故障异常遏制。配电网故障的原因气候环境有较大关联,其诱因最终导致的是配网设备故障,发展至事故,首先应对配电网气候环境、设备负荷及人员管理等因素采取相应预控措施。 1 配电网故障原因分析及预控措施 1社会环境造成配网故障的主要方面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楼宇建设、交通繁忙,对线路通道造成一定安全隐患,车辆碰撞杆塔导致线路故障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在夜间或施工场所。基建施工场所对配电网的破坏也是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施工机械、物料超高超长碰触带电部位或破坏杆塔;②基面开挖伤及地下敷设电缆;③修路、建房、烧砖等取用土时,对架设在田间地头电杆地段进行取土,破坏了电杆基础,造成电杆倾斜倒塌。 2社会环境因素采取的预控措施 针对道路交通造成的隐患,采取的措施非常必要,一般建议采用反光漆作为方法措施之一,离地面20cm起往上粉刷杆塔,黄黑颜色相间,各3道,色带高度为20cm则可。对屡屡遭受碰撞的杆塔,可在来车前方1m处设置防撞混凝土墩,并刷上类似的反光漆并在拉线上套上带反光标示的护筒;或迁移该类杆塔。 针对施工现场的反故障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传媒长期、广泛宣传保护电力设施的重要性,解释破坏电力设施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肇事者应负的责任;有开挖可能的地下线路,适当设置警示牌,增加巡视的次数。 3气候环境造成配网故障的主要方面 根据多年来的配网运行管理经验,耐张点的悬式绝缘子在雷击时极少发生闪络故障,故障发生点集中在针式绝缘子上,应进一步提高针式绝缘子的耐雷水平有助于提高线路的防雷能力。 在配电架空线路抗击冰冻方面,加强线路的抗倾覆能力是关键。大雪会造成线路积雪增加导线荷载,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伴随着雪雨水还会在导线上形成覆冰,从而引起导线弧垂增加,受力增大造成到杆断线故障。 2气候环境因素采取的预控措施 针对雷击事故,应提高绝缘子的耐雷水平,特别是针式绝缘子的耐雷水平。安装线路避雷器,部分特殊线路段加装避雷线。提高绝缘子的绝缘等级,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还不足以保障线路在遭受雷击后能安全运行,配套措施是增加泄雷通道,而安装线路避雷器则是一个经济、简单、有效的措施。线路避雷器安装地点的确定原则是尽量安装在周围无高层建筑物、地方开阔的线路段上,尤其是雷击多发区周围有高层建筑物屏蔽雷电的线路段可不用考虑安装,以节省投资。雷电高发区的确定可参考气象部门已确定的雷区分布图另一方面可借助雷电信息定位系统的统计数据核实线路是否处于雷击多发区。 10kV线路避雷器建议选用带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复合绝缘子。定期检测接地网,确保接地网的接地阻值合格。确保了足够数量的泄雷通道后还应保证泄雷通道畅通无阻,而合格的接地网是保障泄雷通道畅通的一个关键原因。定期进行接地网的阻值检测期,对阻值不合格的接地网,视运行时间和实际检测的阻值情况,可分别采用重新构造接地网或增打地极的方法处理。 针对冰雪灾害天气,建议在积雪结冰或风口地段尽量减少档距和多采用耐张段,拉线设置合理,拉盘合格,尽量防止故障进一步扩大。必要时采用人工除冰的办法,尽量减少损失。 5针对设备陈旧及负荷采取的预控措施 对于重载配电网线路和公用台区应每月开展负荷监测工作。对于长期稳定过负荷的馈线建议采取预警制度,及时制定整改方案转接负荷;对于柱上断路器、跌落式熔断器、阀式避雷器、针式绝缘子、高损配变、高低压配电柜、并沟线夹等早期投运的残旧设备,应选用技术参数高的现行产品结合全年的停电计划安排轮换工作。 6针对针对运行管理方面采取的预控措施 在运行管理方面,应着重抓好巡视维护及消缺两项工作。巡视维护方面应针对不同的天气、季节特点,每月度制定巡视计划,落实责任人,确保巡视到位。巡查发现的缺陷或隐患应设专人进行分析归类,按先急后缓、是否需要停电等的条件制定计划,落实消缺工作。同时应根据单位实际清况,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对每条线路应独立建立档案,分线分杆进行登记,将线路运行情况、巡查记录、设备缺陷、危险点、特殊区域或地段、消缺等全面录入生产系统,作为月度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 2 一起配电网故障的案例分析 配电网运行管理人员,应对管理制度的执行方面,加强对典型配电故障对分析,提出改进的措施。下面一起配网断路器渗水的设备故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措施及事件启示。

典型的网络故障分析、检测与排除

典型的网络故障分析、检测与排除 摘要: 网络故障极为普遍,故障种类也十分繁杂。如果把网络故障的常见故障进行归类查找,那么无疑能够迅速而准确的查找故障根源,解决网络故障。文章主要就网络常见故障的分类诊断及排除进行了阐述。根据网络故障的性质把网络故障分为物理故障与逻辑故障。其物理故障也就是网络设备的故障。其逻辑故障是网络中配置管理的错误。也可根据网络故障的对象把网络故障分为线路故障、路由故障和主机故障。本文主要介绍路由器故障、配置故障、及连接故障的诊断与排除。通过运用工具和方法分析出导致网络故障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故障,分析诊断,物理类故障,逻辑类故障 引言 计算机网络故障是与网络畅通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计算机网络故障主要是指计算机无法实现联网或者无法实现全部联网。引起计算机网络故障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物理故障与逻辑故障,或硬件故障与软件故障。采取有效的故障防预措施网络故障目前已经成为影响计算机网络使用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故障的分析和网络维护已经成为网络用户经常性的工作之一。及时进行网络故障分析和网络维护也已经成为保障网络稳定性的重要方式方法。本文从实际出发,即工作中遇到的网络故障,描述了通过运用网络知识进行故障排除。按照故障现象—>故障分析-->故障解决的研究路线阐述了如何在实际中排除网络故障,及其在网络安全的应用中的重要性。 本文着重讲解了网络故障的排除方法,通过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排除故障的思路在故障现场很快的检测出是属于哪种故障然后再基于故障提出方案给予解决。 正文: 一、网络故障 (一)物理类故障 物理故障,是指设备或线路损坏、插头松动、线路受到严重电磁干扰等情况。比如说,网络中某条线路突然中断,这时网络管理人员从监控界面上发现

OSI七层模型与各层设备对应

OSI七层模型与各层设备对应 OSI七层网络模型由下至上为1至7层,分别为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很简单,就是应用程序。这一层负责确定通信对象,并确保由足够的资源用于通信,这些当然都是想要通信的应用程序干的事情。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表示层,负责数据的编码、转化,确保应用层的正常工作。这一层,是将我们看到的界面与二进制间互相转化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语言与机器语言间的转化。数据的压缩、解压,加密、解密都发生在这一层。这一层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将数据处理为不同的格式,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文件扩展名。 会话层,负责建立、维护、控制会话,区分不同的会话,以及提供单工(Simplex)、半双工(Half duplex)、全双工(Full duplex)三种通信模式的服务。我们平时所知的NFS,RPC,X Windows等都工作在这一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会话层还利用在数据中插入校验点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传输层,负责分割、组合数据,实现端到端的逻辑连接。数据在上三层是整体的,到了这一层开始被分割,这一层分割后的数据被称为段(Segment)。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面向连接(Connection-Oriented)或非面向连接(Connectionless-Oriented)的服务,流控(Flow control)等都发生在这一层。是第一个端到端,即主机到主机的层次。传输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分段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或不可靠的传输。此外,传输层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段(segment)。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网络层,负责管理网络地址,定位设备,决定路由。我们所熟知的IP地址和路由器就是工作在这一层。上层的数据段在这一层被分割,封装后叫做包(Packet),包有两种,一种叫做用户数据包(Data packets),是上层传下来的用户数据;另一种叫路由更新包(Route update packets),是直接由路由器发出来的,用来和其他路由器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负责对子网间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 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数据链路层,负责准备物理传输,CRC校验,错误通知,网络拓扑,流控等。我们所熟知的MAC地址和交换机都工作在这一层。上层传下来的包在这一层被分割封装后叫做帧(Frame)。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

2020年常见的网络故障分析与处理

常见的网络故障分析与处理 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它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同时,层出不穷、种类繁多的网络故障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烦恼。本文将简单介绍一些常见的网络故障及其处理方法。 一、计算机网络故障分类 网络故障按性质分为物理故障和逻辑故障;按对象分为线路故障、路由器故障和主机故障。 物理故障主要有网卡、网线、交换机、路由器等故障。 逻辑故障主要有网络协议、网络设备配置等故障。 二、物理故障分析与处理 1、线路故障 线路故障的发生率很高,包括线路损坏和线路受到严重电磁干扰。 处理方法:观察网线两端口处是否松动、磨损或断开,如发现问题则处理;否则继续处理如下:若线路短,可将网线一端插入正常RJ45插座内,另一端插入正常HUB端口,然后用Ping命令检查线路与网管中心服务器端口是否连通。若线路长,或网线不方便移动,就用网线测试器测量网线的好坏。目前,大约有70%的网络故障是由此类故障引起的。 2、集线器(或路由器)故障 集线器(或路由器)物理损坏,导致网络不通。

处理方法:替换排除法,用通信正常的网线将主机和集线器连接,如能正常通信,则可确定集线器正常;否则更换一个端口排查是 端口故障还是集线器故障,如更换端口后能正常通信,则确定为端口故障;如若始终不能正常通信,则可能是集线器故障。更换一个能正 常使用的集线器,如能正常通信则确定为集线器故障。 3、主机物理故障 包括网卡松动,网卡物理故障,主机网卡插槽故障。 处理方法:网卡松动可重新拔插固定网卡;主机网卡插槽故障可更换一个网卡插槽;网卡物理故障可将其插到正常工作的主机上测试,若仍无法工作,即更换网卡。 四、逻辑故障分析与处理 1、路由器逻辑故障 包括路由器端口参数设定有误,路由器路由配置错误、路由器CPU利用率过高和路由器内存余量太小等。 逻辑故障最常见的是配置错误导致网络异常或故障。配置错误 可能是路由器端口参数设定有误,或路由器路由配置错误以至于路由循环或找不到远端地址,或路由掩码设置错误等。比如,掩码为255.255.255.0,IP地址为192.168.0.1的主机就ping不通IP地址为192.168.1.1的路由器。 处理方法:该故障可用ping命令或用traceroute命令(路由跟踪程序)查看远端地址中哪个节点出现问题,对该节点参数进行检查

网络osi七层模型各层功能总结

1. 物理层 在OSI参考模型中,物理层(Physical Layer)是参考模型的最低层,也是OSI模型的第一层。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物理层的作用是实现相邻计算机节点之间比特流的透明传送,尽可能屏蔽掉具体传输介质和物理设备的差异。需要注意的是,物理层并不是指连接计算机的具体物理设备或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而是要使其上面的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这样可使数据链路层只需要考虑如何完成本层的协议和服务,而不必考虑网络的具体传输介质是什么。“透明传送比特流”表示经实际电路传送后的比特流没有发生变化,对传送的比特流来说,这个电路好像是看不见的,当然,物理层并不需要知道哪几个比特代表什么意思。 为了实现物理层的功能,该层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信连接端口与传输媒体的物理和电气特性 λ机械特性:规定了物理连接器的现状、尺寸、针脚的数量,以及排列状况等。例如EIA-RS-232-D标准规定使用25根引脚的DB-25插头座,其两个固定螺丝之间的距离为47.04±0.17mm等。 λ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信道上传输比特流时的信号电平、数据编码方式、阻抗及其匹配、传输速率和连接电缆最大距离的限制等。例如EIA-RS-232-D标准采用负逻辑,即逻辑0(相当于数据“0”)或控制线处于接通状态时,相对信号的地线有+5~+15V的电压;当其连接电缆不超过15米时,允许的传输速率不超过20Kb/s。 λ功能特性:规定了物理接口各个信号线的确切功能和含义,如数据线和控制线等。例如EIA-RS-232-D 标准规定的DB-25插头座的引脚2和引脚3均为数据线。λ规程特性:利用信号线进行比特流传输时的操作过程,例如信号线的工作规则和时序等。 (2)比特数据的同步和传输方式 物理层指定收发双方在传输时使用的传输方式,以及为保持双方步调一致而采用的同步技术。例如在采用串行传输时,其同步技术是采用同步传输方式还是异步传输方式。(3)网络的物理拓扑结构 物理拓扑规定了节点之间外部连接的方式。例如星形拓扑、总线型拓扑、环形拓扑和网状拓扑等。 (4)物理层完成的其他功能 λ数据的编码。 调制技术。λ 通信接口标准。λ 2.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是OSI模型的第二层,负责建立和管理节点间的链路。该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控制协议,将有差错的物理信道变为无差错的、能可靠传输数据帧的数据链路。(交换机) 在计算机网络中由于各种干扰的存在,物理链路是不可靠的。因此,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在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的基础上,通过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即提供可靠的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数据的方法。 该层通常又被分为介质访问控制(MAC)和逻辑链路控制(LLC)两个子层。MAC子层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共享型网络中多用户对信道竞争的问题,完成网络介质的访问控制;LLC子层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维护网络连接,执行差错校验、流量控制和链路控制。 数据链路层的具体工作是接收来自物理层的位流形式的数据,并加工(封装)成帧,传送到上一层;同样,也将来自上层的数据帧,拆装为位流形式的数据转发到物理层;并且,还负责处理接收端发回的确认帧的信息,以便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如下: λ数据帧的处理:处理数据帧的封装与分解。 λ物理地址寻址:通过数据帧头部中的物理地址信息,建立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数据链路,并进行维护与释放链路的管理工作。 λ流量控制:对链路中所发送的数据帧的速率进 行控制,以达到数据帧流量控制的目的。 λ帧同步:对数据帧的传输顺序进行控制(即帧 的同步和顺序控制)。 λ差错检测与控制:通常在帧的尾部加入用于差 错控制的信息,并采用检错检测和重发式的差错控制技 术。例如处理接收端发回的确认帧。 3. 网络层 网络层(Network Layer)是OSI模型的第三层,它是OSI 参考模型中最复杂的一层,也是通信子网的最高一层。它 在下两层的基础上向资源子网提供服务。其主要任务是: 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报文或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 当的路径。该层控制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信息转 发,建立、维持和终止网络的连接。具体地说,数据链路 层的数据在这一层被转换为数据包,然后通过路径选择、 分段组合、顺序、进/出路由等控制,将信息从一个网络 设备传送到另一个网络设备。 一般地,数据链路层是解决同一网络内节点之间的通信, 而网络层主要解决不同子网间的通信。例如在广域网之间 通信时,必然会遇到路由(即两节点间可能有多条路径) 选择问题。在实现网络层功能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 下: λ寻址:数据链路层中使用的物理地址(如MAC 地址)仅解决网络内部的寻址问题。在不同子网之间通信 时,为了识别和找到网络中的设备,每一子网中的设备都 会被分配一个唯一的地址。由于各子网使用的物理技术可 能不同,因此这个地址应当是逻辑地址(如IP地址)。 λ交换:规定不同的信息交换方式。常见的交换 技术有:线路交换技术和存储转发技术,后者又包括报文 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 λ路由算法:当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存在多条 路径时,本层可以根据路由算法,通过网络为数据分组选 择最佳路径,并将信息从最合适的路径由发送端传送到接 收端。 λ连接服务:与数据链路层流量控制不同的是, 前者控制的是网络相邻节点间的流量,后者控制的是从源 节点到目的节点间的流量。其目的在于防止阻塞,并进行 差错检测。 4. 传输层 OSI下3层的主要任务是数据通信,上3层的任务是数据 处理。而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是OSI模型的第4 层。因此该层是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接口和桥梁,起到 承上启下的作用。 该层的主要任务是: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差错和流 量控制,保证报文的正确传输。传输层的作用是向高层屏 蔽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即向用户透明地传送报文。该层 常见的协议:TCP/IP中的TCP协议、Novell网络中的SPX 协议和微软的NetBIOS/NetBEUI协议。 传输层提供会话层和网络层之间的传输服务,这种服务从 会话层获得数据,并在必要时,对数据进行分割。然后, 传输层将数据传递到网络层,并确保数据能正确无误地传 送到网络层。因此,传输层负责提供两节点之间数据的可 靠传送,当两节点的联系确定之后,传输层则负责监督工 作。综上,传输层的主要功能如下: λ传输连接管理: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传输连 接的功能。传输层在网络层的基础上为高层提供“面向连 接”和“面向无接连”的两种服务。 λ处理传输差错: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和不 太可靠的“面向无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差错控制和流 量控制。在提供“面向连接”服务时,通过这一层传输的 数据将由目标设备确认,如果在指定的时间内未收到确认 信息,数据将被重发。 λ监控服务质量。 5. 会话层 会话层(Session Layer)是OSI模型的第5层,是用户 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主要任务是:向两个实体的 表示层提供建立和使用连接的方法。将不同实体之间的表 示层的连接称为会话。因此会话层的任务就是组织和协调 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并对数据交换进行管理。 用户可以按照半双工、单工和全双工的方式建立会话。当 建立会话时,用户必须提供他们想要连接的远程地址。而 这些地址与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地址或网络层的逻 辑地址不同,它们是为用户专门设计的,更便于用户记忆。 域名(DN)就是一种网络上使用的远程地址例如: https://www.doczj.com/doc/d93119894.html,就是一个域名。会话层的具体功能如下: λ会话管理:允许用户在两个实体设备之间建 立、维持和终止会话,并支持它们之间的数据交换。例如 提供单方向会话或双向同时会话,并管理会话中的发送顺 序,以及会话所占用时间的长短。 λ会话流量控制:提供会话流量控制和交叉会话 功能。 寻址:使用远程地址建立会话连接。λ λ出错控制:从逻辑上讲会话层主要负责数据交 换的建立、保持和终止,但实际的工作却是接收来自传输 层的数据,并负责纠正错误。会话控制和远程过程调用均 属于这一层的功能。但应注意,此层检查的错误不是通信 介质的错误,而是磁盘空间、打印机缺纸等类型的高级错 误。 6. 表示层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是OSI模型的第六层,它 对来自应用层的命令和数据进行解释,对各种语法赋予相 应的含义,并按照一定的格式传送给会话层。其主要功能 是“处理用户信息的表示问题,如编码、数据格式转换和 加密解密”等。表示层的具体功能如下: λ数据格式处理:协商和建立数据交换的格式, 解决各应用程序之间在数据格式表示上的差异。 λ数据的编码:处理字符集和数字的转换。例如 由于用户程序中的数据类型(整型或实型、有符号或无符 号等)、用户标识等都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因此,在 设备之间需要具有在不同字符集或格式之间转换的功能。 λ压缩和解压缩:为了减少数据的传输量,这一 层还负责数据的压缩与恢复。 数据的加密和解密:可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λ 7. 应用层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 它是计算机用户,以及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 其功能是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完成用户希望在网络上完 成的各种工作。它在其他6层工作的基础上,负责完成网 络中应用程序与网络操作系统之间的联系,建立与结束使 用者之间的联系,并完成网络用户提出的各种网络服务及 应用所需的监督、管理和服务等各种协议。此外,该层还 负责协调各个应用程序间的工作。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和协议有:文件服务、目录服务、 文件传输服务(FTP)、远程登录服务(Telnet)、电子 邮件服务(E-mail)、打印服务、安全服务、网络管理服 务、数据库服务等。上述的各种网络服务由该层的不同应 用协议和程序完成,不同的网络操作系统之间在功能、界 面、实现技术、对硬件的支持、安全可靠性以及具有的各 种应用程序接口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应用层的主 要功能如下: λ用户接口:应用层是用户与网络,以及应用程 序与网络间的直接接口,使得用户能够与网络进行交互式 联系。 λ实现各种服务:该层具有的各种应用程序可以 完成和实现用户请求的各种服务。 8. 7层模型的小结 由于OSI是一个理想的模型,因此一般网络系统只涉及其 中的几层,很少有系统能够具有所有的7层,并完全遵循 它的规定。 在7层模型中,每一层都提供一个特殊的网络功能。从网 络功能的角度观察:下面4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 络层和传输层)主要提供数据传输和交换功能,即以节点 到节点之间的通信为主;第4层作为上下两部分的桥梁, 是整个网络体系结构中最关键的部分;而上3层(会话层、 表示层和应用层)则以提供用户与应用程序之间的信息和 数据处理功能为主。简言之,下4层主要完成通信子网的 功能,上3层主要完成资源子网的功能。 9. 建立OSI参考模型的目的和作用 建立OSI参考模型的目的除了创建通信设备之间的物理 通道之外,还规划了各层之间的功能,并为标准化组织和 生产厂家制定了协议的原则。这些规定使得每一层都具有 一定的功能。从理论上讲,在任何一层上符合OSI标准的 产品都可以被其他符合标准的产品所取代。因此,OSI参 考模型的基本作用如下: λ OSI的分层逻辑体系结构使得人们可以深刻地 理解各层协议所应解决的问题,并明确各个协议在网络体 系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 λ OSI参考模型的每一层在功能上与其他层有着 明显的区别,从而使得网络系统可以按功能划分。这样, 网络或通信产品就不必面面俱到。例如,当某个产品只需 完成某一方面的功能时,它可以只考虑并遵循所涉及层的 标准。 λ OSI参考模型有助于分析和了解每一种比较复 杂的协议。 以后还会介绍其他参考模型或协议,例如TCP/IP、IEEE 802和X.25协议等,因此,还会比较它们与OSI模型的 关系,从而使读者进一步理解网络体系结构、模型和各种 协议的工作原理。

【干货】典型网络故障案例及处理思路

【干货】典型网络故障案例及处理思路 很多朋友经常提到网络故障,其中在交换机组网时常见的故障比较多。为了便于大家排除这些故障,在此介绍一些常见的典型故障案例及处理思路。 故障1:交换机刚加电时网络无法通信 故障现象 交换机刚刚开启的时候无法连接至其他网络,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可以。另外,需要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访问其他计算机的速度才快,如果有一段时间不使用网络,再访问的时候速度又会慢下来。 故障分析 由于这台交换机是一台可网管交换机,为了避免网络中存在拓扑环,从而导致网络瘫痪,可网管交换机在默认情况下都启用生成树协议。这样即使网络中存在环路,也会只保留一条路径,而自动切断其他链路。所以,当交换机在加电启动的时候,各端口需要依次进入监听、学习和转发状态,这个过程大约需要3~5分钟时间。

如果需要迅速启动交换机,可以在直接连接到计算机的端口上启动“PortFast”,使得该端口立即并且永久转换至转发状态,这样设备可以立即连接到网络,避免端口由监听和学习状态向转发状态过渡而必须的等待时间。 故障解决 如果需要在交换机加电之后迅速实现数据转发,可以禁用扩展树协议,或者将端口设置为PortFast模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方法虽然省略了端口检测过程,但是一旦网络设备之间产生拓扑环,将导致网络通信瘫痪。 故障2:5口交换机只能使用4口 故障现象 办公室中有4台计算机,但是只有一个信息插座,于是配置了一台5口(其中一口为UpLink端口)交换机。原以为4台计算机刚好与4个接口连接,1个UpLink端口用于连接到局域网,但是接入到网络之后,与UpLink端口相邻的1号口无法正常使用。 故障分析 UpLink 端口不能被看作是一个单独的端口,这是因为它与相邻端口其实就是一个端口,只是适用的连接对象不同而已。借助UpLink端口,集线设备可以使

常见网络故障的分析及排除方法

常见网络故障的分析及排除方法 【摘要】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网络故障十分普遍,故障种类也极其繁杂。本文在对具体的网络故障分析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排除方法。 【关键词】网络故障;常见故障;分类诊断;物理故障;逻辑故障 一、网络故障的分类 网络故障的成因无非是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按照网络故障的性质,网络故障可划分为物理故障与逻辑故障两类。物理故障也叫硬件故障,是指由硬件设备所引发的网络故障。在硬件故障中线路故障、端口故障、集线器或路由器故障及主机物理故障是较为常见的几种故障。 逻辑故障又称为软故障,表现特征为网络不通,或者同一个链路中有的网络服务通,有的网络服务不通。究其根源,是由于设备配置错误或者软件安装错误所致。路由器逻辑故障、主机逻辑故障、病毒故障是几种常见的逻辑故障。 二、排除故障的具体方法 排除故障的方法是不外乎从软件设置和硬件损坏两个方面来考虑: ㈠物理故障及排除方法 1、线路故障最普遍的情况是线路不通,是网络中常见的故障。线路损坏或线路受到严重电磁干扰时最容易引发该故障。诊断此故障时,若线路很短,最直接的方法是将该网络线一端插入一台能够正常连入局域网的主机的RJ45插空内,另一端插入正常的集线器端口中,然后在DOS环境下,使用PING命令在本主机上检测线路另一端主机(或路由器)的端口能否响应,用TRACEROUTE命令检查路由器配置是否正确,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判断;若线路稍长,不方便移动,可使用网线测试仪器进行线路检测;若线路太长,或线路由电信供应商提供,则需要与提供商协同检查线路,确认是否线路中间出现了故障。 对于存在严重电磁干扰的检测,可以使用屏蔽性能很强的屏蔽线在该线路上进行通信测试,若通信正常,表明存在电磁干扰。若问题依旧,可排除电磁干扰故障。 2、端口故障分为插头松动及端口本身的物理故障。此类故障一般会直接影响到与其相连的其他设备的信号灯状态。信号灯较直观,通过信号灯大体上可以判断出故障的发生范围及有可能存在的因素。检测时,首先应检查RJ45插头是否松动或检查RJ45接口是否制作完好,然后查看集线器或交换机的接口,如果某个接口存在问题,可以更换接口后再进行验证是否真的存在端口故障。 3、路由器或集线器故障会直接导致网络不通。这类故障也是网络上一种常见的故障,故障的现象与线路故障很相近,在诊断此种故障时,必须用专门的诊断工具来收集路由器的端口流量、路由表、路由器CPU温度、负载及路由器的内存余量、计费数据等数据。检测时,可采用替换排除法,用通信正常的网线和主机来连接路由器或集线器,若通信正常,表明路由器或集线器没有故障;反之则应调换路由器(或集线器)的端口来确认故障;很多情况下,路由器(或集线器)的指示灯表明了其本身是否存在故障,正常的情况下对应端口的指示灯为绿色指示灯。通过以上测试后,若问题依旧,可断定路由器或集线器上存在故障。 4、主机物理故障包括网卡物理故障,网卡插槽故障,网卡松动及主机本身故障。对于网卡插槽故障和网卡松动的诊断可通过更换网卡插槽来进行。如果更换插槽仍不能解决故障,可将网卡放到其他正常工作的主机上测试,若正常通信,是主机本身故障,若无法工作,是网卡物理物理故障,更换网卡故障可排除。

典型网络故障总结

典型网络故障总结 网络故障的一般分类 网络故障一般分为两大类:连通性问题和性能问题。它们各自故障排除的关注点如下: ?连通性问题 硬件、系统、电源、媒介故障 配置错误 不正确的相互作用 ?性能问题 网络拥塞 到目的地不是最佳路由 转发异常 路由环路 网络错误 一般网络故障的解决步骤 故障排除系统化是合理地一步一步找出故障原因并解决的总体原则。它的基本思想是系统地将由故障可能的原因所构成的一个大集合缩减(或隔离)成几个小的子集,从而使问题的复杂度迅速下降。 故障排除时有序的思路有助于解决所遇到的任何困难,下图给出了一般网络故障解决的处理流程。 网络故障排除基本步骤 我们以一个故障排除的实例来学习如何应用这些步骤。

案例:某用户网段广播包过多造成该网段的服务器FTP业务传输速度变慢 组网图如下: 某校园网的三个局域网,其中10.11.56.0为一个用户网段,10.11.56.118为一个日志服务器;10.15.0.0是一个集中了很多应用服务器的网段。 用户网段广播包过多造成该网段的服务器FTP业务传输速度慢 1. 故障现象描述 要想对网络故障做出准确的分析,首先应该了解故障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然后才能确定可能产生这些现象的故障根源或症结。因此,对网络故障做出完整、清晰的描述是重要的一步。 如上述案例,用户反映:“日志服务器与备份服务器间备份发生问题。”这就是一个不完整不清晰的故障现象描述。因为这个描述没有讲述清楚下列问题: ●这个问题是连续出现,还是间断出现的? ●是完全不能备份,还是备份的速度慢(即性能下降)? ●哪个或哪些局域网服务器受到影响,地址是什么? 正确的故障现象描述是: 在网络的高峰期,日志服务器10.11.56.11到集中备份服务器10.15.254.253之间进行备份时,FTP传输速度很慢,大约只有0.6Mbps。 2. 故障案例相关信息收集 本步骤是搜集有助于查找故障原因的更详细的信息。主要是三种途径: ●向受影响的用户、网络人员或其他关键人员提出问题; ●根据故障描述性质,使用各种工具搜集情况,如网络管理系统、协议分析仪、相关show命令等; ●测试性能与网络基线进行比较。 如上述案例,可以向用户提问或自行收集下列相关信息: ●网络结构或配置是否最近修改过,即问题出现是否与网络变化有关? ●是否有用户访问受影响的服务器时没有问题? ●在非高峰期日志服务器和备份服务器间FTP传输速度是多少? 通过该步骤,可以收集到了下面一些相关信息: ●最近10.11.56.0网段的客户机不断在增加; ●129.9.0.0网段的机器与备份服务器间进行FTP传输时速度正常为7Mbps,与日志服务器间进行FTP传输时速度慢,只有0.6Mbps;

华为接入网故障分析案例

华为接入网故障分析 案例 1 概述 在设备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发生一些故障,我们需要一个清晰的故障处理思路:信息收集—故障判断—故障定位—排除故障。清晰的思路会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故障。本文详细的介绍了接入网常见故障的解决案例作为故障处理的参考,希望能对广大客户的维护有所帮助。 2 常见故障分类 2.1 用户系统故障 2.1.1话机无馈电 当用户摘机后,发现无拨号音、无舒适噪音,话机“工作指示灯”或“线路指示灯”不亮! 可能是由话机无馈电引起故障。故障处理的参考过程如下:

①、首先判断是由于短路还是断线引起话机无馈电,用测试版测试用户话机的a 线或b线对地电压是否为0。a、b线间电压是否为0。 ②、判断是外线故障还是电路故障。 ③、判断ASL板用户端口是否故障。 ④、判断是否存在混线的可能,即鸳鸯线。 ⑤、判断用户话机是否故障 2.1.2振铃异常 当用户摘机后,出现不振铃,假振铃或者摘机不断铃的情况。可能是由以下情况引起的故障: “不振铃”的故障原因定位: ①、首先判断PWX板是否故障。 ②、判断ASL板用户端口是否故障。在网管进行内线测试。 ③、检查用户业务设置的情况。 ④、判断用户话机是否故障。 2.1.3通话异常 用户在通话的过程中出现刺刺拉拉的杂音或串音的情况,可能是有一下情况引起的故障:

定位“通话杂音”故障: 用户线路和话机误码—传输的时钟、告警和误码—接入网的2M链路 定位“通话串音”故障: 若个别用户通话串音:需检查接入网用户线路。 若整个ONU点串音:需检查与接入网对开V5的交换机的HW线。 2.1.4摘机无音 用户摘机后有舒适的噪音但是没有拨号音。 故障原因: V5接口的问题交换机的SIG板有问题端口建有非V5预连接的半永久物理故障,线路单通。 故障定位: 个别用户摘机无话音:判断用户的线路是否故障,检查接入网侧数据和交换机侧数据是否一致。 多个ONU点摘机无话音:判断交换机的SIG板是否故障,检查V5的2M连接是否错误。 2.1.5单通故障 通话过程中,乙方可以听到甲方的声音,但甲方听不到乙方的声音,若切不断拨号音,则说明语音通道上行不通。 故障原因:2M链路 HW线母板单板 故障定位: 同模块接入网用户之间:需要检查模块内部的2M链路、HW线、单板等 接入网用户与对开V5的交换机用户之间:检查接入网与交换机对开的V5数据协商有无问题;再检查2M连接有无鸳鸯线的情况以及交换机网板是否有问题(倒换一下,即可判断)。 2.1.6半框和整框用户故障 ONU出现半框或整框用户故障但RSP板正常和RSP板互助不出成功的故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