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6日09:00
来源:《求是》作者:中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加速发展,已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为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的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开始进入统筹城乡、覆盖全民和制度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中央首次提出社会保障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社会保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社会保障工作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今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又强调,我们必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这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重大决策部署,反映了党中央在新时期对社会保障工作的战略定位,极大提升了社会保障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目标任务和发展方向,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二、坚持不懈推进制度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10年来,我国填补了多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空白,已有的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制定实施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开展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企业年金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建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于2012年底实现制度全覆盖;建立并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今年建立了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从制度上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对城乡居民的全面覆盖;基本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积极探索保障生活、促进就业、预防失业的制度体系;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普遍实施;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经过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实现了由单位和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由覆盖城镇职工向覆盖城乡居民、由单一保障向多层次保障的根本性转变。
覆盖人群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社会保障。10年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从城镇扩大到农村,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各类企业,从单位职工扩大到城乡居民。2011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4亿人、4.73亿人、1.43亿人、1.77亿人、1.39亿人,比2001年分别增长100.18%、549.79%、38.27%、307.24%、302.08%。2011年,新农合参合8.32亿人,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64亿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全国数亿人被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计划,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保障水平较大幅度提高,保障和改善了广大群众的基本生活。2005年至2012年,连续8年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2012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人月均基本养老金预计达到1700元,是2002年的2.8倍。开展了门诊统筹,逐步提高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40元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职工年均工资的4倍提高到6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金、生育保险待遇以及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的稳步提高,为改善人民生活、使更多的人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了条件。
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各级政府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进一步规范社保基金收支和管理,基金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城镇5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和累计结余分别达到2.40万亿元、1.81万亿元和2.90万亿元。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2009年至2010年,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社会保险领域首次实施对困难企业缓缴5项社会保险费、降低4项社会保险费率,并加大3项社会保险补贴力度,直接为企业减负807.7亿元,为6000万职工稳定了就业岗位,促进了经济较快企稳回升。
历史遗留问题加快解决,一些突出矛盾逐步得到化解。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中央财政安排509亿资金,帮助地方将关闭破产国有企业未参保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统筹解决其他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医疗保险问题。还将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将未参保集体企业和“五七工”、“家属工”等群体纳入养老保险。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的逐步解决,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保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服务网络逐步延伸。形成了以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主干、以银行及各类定点服务机构为依托、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为基础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并逐步向乡镇、行政村延伸。全国县及县以上经办机构8100多个,工作人员达16万人;全国街道、社区、乡镇、行政村建立的基层服务站所超过19万个,专兼职工作人员达37万人;医保定点医院9.6万个,定点零售药店11.3万个。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