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识别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2
模式识别教案一、课题模式识别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模式识别的基本概念,包括模式、模式类等。
- 了解模式识别的主要方法,如统计模式识别和结构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
- 能够区分不同模式识别方法的适用场景。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 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模式识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开发过程,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模式识别这一人工智能领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新兴技术的探索精神。
- 让学生意识到模式识别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模式识别的基本概念,如模式、模式类、特征提取等。
- 统计模式识别和结构模式识别的原理及主要算法。
- 模式识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典型应用,如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
2. 教学难点- 理解统计模式识别中概率密度函数的估计方法,如最大似然估计等。
- 掌握结构模式识别中模式的描述和匹配方法,如句法分析等。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包括不同人的脸、不同的指纹、各种手写数字等。
然后提问学生:“你们是如何区分这些图片中的不同对象的呢?”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识别物体的方式。
- 教师话术:“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这些有趣的图片。
你们看,这里有很多不同的人脸,还有不同的指纹,以及手写的数字。
大家想一想,当你们看到这些的时候,你们是怎么知道哪张脸是不同的人,哪个指纹属于不同的手指,这些数字又分别是什么呢?其实,这就是一种识别的能力,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模式识别,就是让计算机也具备这样的能力。
”- 接着,教师再展示一些利用模式识别技术实现的成果,如门禁系统中的人脸识别、手机上的指纹解锁等视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概念讲解(15分钟)- 教师给出模式识别的定义:模式识别是指对表征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形式的(数值的、文字的和逻辑关系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
第一章 绪论1.1模式和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是一门很受人们重视的学科。
早在30年代就有人试图以当时的技术解决一些识别问题,在近代,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模式识别才真正发展起来。
从60年代至今,在模式识别领域中已取得了不少成果。
它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前景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模式识别属于人工智能范畴,人工智能就是用机器去完成过去只有人类才能做的智能活动。
在这里,“智能”指的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活动的能力。
例如: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接受图象、文字、声音等各种自然信息去认识外界环境的能力;将感性知识加工成理性知识的能力,即经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而形成概念、建立方法和作出决策的能力;经过教育、训练、学习不断提高认识与改造客观环境的能力‘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干扰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等。
模式识别就是要用机器去完成人类智能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去识别外界环境的自然信息的那些工作。
虽然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关系很密切,但是发展到现在,它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理论和方法。
在许多领域中,模式识别已有不少比较成功的实际应用。
模式的概念:模式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很丰富的。
“我们把凡是人类能用其感官直接或间接接受的外界信息都称为模式”。
比如:文字、图片、景物;声音、语言;心电图、脑电图、地震波等;社会经济现象、某个系统的状态等,都是模式。
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是一门研究对象描述和分类方法的科学。
如,我们要听某一门课,必须做以下识别:1)看课表—文字识别;2)找教室和座位—景物识别;3)听课—声音识别。
再比如,医生给病人看病:1)首先要了解病情;问2)再做一些必要的检验;查3)根据找到的能够诊断病情的主要特征,如体温、血压、血相等,做出分类决策,即诊断。
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认为识别就是分类。
如,对于识别从“0”到“9”这十个阿拉伯数字的问题。
对于比较复杂的识别问题,就往往不能用简单的分类来解决,还需要对待识别模式的描述。
高二年级“选修5第一章第二节第3个知识点模式识别”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您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模式识别。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教材选定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版人工智能初步(高二选修5),本教材对学习的基本目标定位在了解和体验上,即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体验若干典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感受人工智能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从而激发对信息技术未来的追求。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一章第二节(人工智能可以为我们做什么)中的模式识别,包括语音识别、指纹识别、手写识别、光学字符识别等,本节课只体验语音识别和手写识别两个应用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中已经涉及到模式识别信息处理这一前沿技术,它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它是人工智能在日常应用中的体现。
现在的高中生有必要也有兴趣追求和学习这一前沿技术。
本节课的内容只是要求学生在使用模式识别信息处理工具(借助软件来模拟相关的工具)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模式识别信息处理的过程,并对其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与方法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知识技能目标①了解模式识别信息处理的工作过程。
②了解模式识别信息处理的工作原理。
③感受模式识别信息处理的应用价值。
过程方法目标①掌握几种模式识别信息处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②掌握分析问题、呈现观点和交流思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①实践活动中领略模式识别信息处理的神奇魅力,形成对模式识别这一前沿技术的探索愿望。
②在应用模式识别信息处理工具的过程中体验模式识别这一前沿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
③认识到模式识别是一门综合学科,像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需要更多人为之投入与付出,明白自己作为一名学生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模式识别信息处理工具的工作过程、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价值,感受模式识别信息处理技术对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
模式识别教学设计一、引言模式识别是一门重要的跨学科学科,在信息科学、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模式识别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在教育领域中,模式识别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机科学素养,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模式识别教学中设计课程。
首先,将介绍模式识别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意义;其次,将介绍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将讨论如何使用数字教育工具辅助模式识别教学。
二、模式识别的教育意义模式识别是一门跨学科科学,涉及到计算机科学、物理学、数学、工程学等学科。
其在教育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模式识别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和数学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贯穿各行各业,计算机科学和数学成为了每个学生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
其次,模式识别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模式识别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来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他们更好地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在模式识别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需要明确。
学生需要清楚地知道他们将要学到的内容以及他们要达到的目标。
2.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课程。
同时,课程设计要有系统性,让学生可以逐步深入地理解问题。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需要多样化。
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不同,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可以采用讲解、演示、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
4. 评估方式评估方式需要公正、客观。
教师应该根据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内容来设计合适的考核方式,让学生在考核中可以真正展现他们的学习成果。
四、数字教育工具在模式识别教学中的应用数字教育工具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力工具。
在模式识别教学中,数字教育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模式识别》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模式识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及其应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发、系统运维、产品营销、技术支持等岗位,经过对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的为适应人工智能产品开发与测试、数据处理、系统运维等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任务《模式识别》课程通过与各类特征识别应用案例开发相关的实际项目学习,增强学生对本专业智能感知与识别算法知识的认识,训练他们养成良好的解析思维习惯,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实现情况分析与设计出最优解决方案,再用编程方式实现特征提取和识别算法并加以应用的能力,从而满足企业对相应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
3.课程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智能感知与识别算法应用方面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模式识别的概念,掌握通过编程实现模板匹配算法来解决简单的模式识别问题的能力;(2)了解常用模式识别算法的原理,能初步利用该类算法解决具体模式识别问题的一般方法;(3)理解特征提取与降维的概念及主要方法,并能够在解决模式识别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4)详细了解BP神经网络的原理,熟练掌握利用该算法解决手写体识别问题的方法;(5)详细了解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算法的原理,熟练掌握利用该算法解决打印体文字识别问题的方法;(6)详细了解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语音识别原理,熟练掌握利用该模型解决语音识别问题的方法;(7)详细了解基于PCA和SVM模型的人脸识别原理,熟练掌握利用该模型解决人脸识别问题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会识读程序流程图,能看懂案例程序代码;(2)会使用Python语言实现“模式识别”常规算法;(3)能按照任务要求,设计程序流程图,编写程序代码;(4)能够根据系统功能要求对程序进行调试;(5)能够对所编写的程序故障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故障排除:(6)能根据系统工作情况,提出合理的改造方案,组织技术改造工作、绘制程序流程图、提出工艺要求、编制技术文件。
(完整)模式识别初步教学计划1. 引言本教学计划旨在为学生提供初步的模式识别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掌握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模式分析和识别的能力。
2.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包括:- 熟悉模式识别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理解模式识别的主要原理和方法;- 掌握常用的模式识别技术和算法;- 培养学生的模式分析和识别能力。
3.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包括以下内容:- 模式识别的概述和发展历程;- 统计模式识别方法;- 模式分类和聚类;- 特征提取和选择;- 机器研究在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模式识别中的深度研究方法。
4.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 实践操作: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模式识别的实际应用技巧;-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模式识别中的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业和实验:通过作业和实验,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课堂讨论、问题回答等;- 作业和实验成绩: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6.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的进行,将提供以下教学资源:- 教材:选用适合本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 电子课件:提供课程讲解的电子课件,便于学生理解和回顾;- 实验设备和软件: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模式识别软件,支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上为模式识别初步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本课程的研究,掌握模式识别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研究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1] Bishop, C. (2006).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Springer.[2] Duda, R. O., Hart, P. E., & Stork, D. G. (2012). Pattern Classification. Wiley.。
模式识别实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模式识别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应用领域及重要性。
2. 学生能够运用课本知识,对给定的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特征提取等。
3. 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基本的模式识别算法,如K-近邻、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等,对数据集进行分类和识别。
4.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模式识别算法的原理及其优缺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编程工具(如Python等)实现模式识别算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求解。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学会分析数据,选择合适的模式识别方法,并调整参数以优化模型。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模式识别,培养对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
3. 学生能够认识到模式识别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意识到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课程以实验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模式识别的理论和方法,为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模式识别概述:介绍模式识别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及其重要性。
关联课本第一章内容。
2. 数据预处理:讲解数据清洗、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等数据预处理方法。
关联课本第二章内容。
3. 模式识别算法:- K-近邻算法:原理、实现和应用。
- 决策树算法:原理、实现和应用。
- 支持向量机算法:原理、实现和应用。
关联课本第三章内容。
4. 模式识别模型的评估与优化:介绍模型评估指标,如准确率、召回率等,以及模型优化方法。
关联课本第四章内容。
5. 实际案例分析与实验:- 结合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算法进行模式识别。
Introduction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iques are used to automatically classify physical objects (handwritten characters, tissue samples) or abstract multidimensional patterns (n points in d dimensions) into known or possibly unknown categories. A number of commercial pattern recognition systems are available for character recognition, handwriting recognition, document classification, fingerprint classification, speech and speaker recognition, white blood cell (leukocyte) classification, military target recognition, etc. Most machine vision systems employ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iques to identify objects for sorting, inspection, and assembly. The design of a pattern recognition system requires the following modules: (i) sensing, (ii) feature extraction and selection, (iii) decision making and (iv)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he availability of low cost and high resolution sensors (e.g., digital cameras, microphones and scanners) and data sharing over the Internet have resulted in huge repositories of digitized documents (text, speech, image and video). Need for efficient archiving and retrieval of this data has fostered the development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lgorithms in new application domains (e.g., text, image and video retrieval, bioinformatics, and face recognition).Design of a pattern recognition system typically follows one of the following approaches: (i) template matching, (ii) statistical methods, (iii) syntactic methods and (iv) neural networks. This course will introduce the fundamentals of statist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with examples from several application areas.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multidimensional data of various types and scales along with algorithms for projection,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cluster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data will be explained. The course will present various approaches to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and classifier design so students can make judicious choices when confronted with real pattern recognition problems. It is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at the design of a complete pattern recognition system for a specific application domain (e.g., remote sensing) requires domain knowledge, which is beyond the scope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use available MATLAB software library and implement some algorithms using their choice of a programming language.PrerequisitesCSE 232, MTH 314, and STT 441, or equivalent courses.Text BookDuda, Hart and Stork, Pattern Classification, Second Edition, Wiley, 2001.You may find the errata list useful.A number of books on pattern recognition have been put on the Assigned Reading in the Engineering Library. In addition, a number of journals, including Pattern Recogni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IEEE Trans. Pattern Analysis & Machine Intelligence (PAMI), IEEE Trans. Geoscience & Remote Sensing, IEEE Trans. Image Processing, and IEEE Trans. Speech, Audio,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routinely publish papers on pattern recogni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Assigned ReadingCourse ScheduleGradingCourse grade will be assigned based on scores on six homework assignments, two exams and one project. Weights for these three components are as follows: HW (25%), MID TERM EXAM (25%), FINAL EXAM (25%), PROJECT (25%). The cumulative score will be mapped to the letter grade as follows: 90% or higher: 4.0; 85% to 90%: 3.5; 80% to 85%: 3.0 and so on.Both the exams will be closed book. Makeup exams will be given ONLY if properly justified. Homework solutions must be turned in the class on the date they are due. Late homework solutions will not be accepted. Homework solutions should be either typed or neatly printed.Please refer to MSU's policy on the Integrity of Scholarship. All homework solutions must reflect your own work. Failure to do so will result in a grade of 0 in the course.Course ProjectThe purpose of the project is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get some hands-on experience in the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lgorithms. To facilitate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in a semester, it is advised that students work in teams of two. You are expected to evaluate different preprocessing, feature extra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including bagging and boosting) approaches to achieve as high accuracy as possible on the selected classification task. The task for the project is described here.The project report should clearly explain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some background work on this problem, difficulty of the classification task, choice of representation, choice of classifiers, classifier combination strategies, error rate estimation, etc. For most of the classifiers, e.g.,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and neural networks, software packages are available in the public domain. Feel free to use them. Emphasis of the project is to solve a practical and interesting pattern recognition problem using the tools that you have learnt in this course. It would be instructive to see how close you can come to the state-of-the-art accuracy on this database. Use the projection algorithms to display 2- and 3-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patterns.Some tips for your project∙If you want to apply multiple discriminant analysis to a high-dimensional data set, you need to first apply PCA toreduce the dimensionality, so that the within-class scatter matrix is not nearly singular.∙If you encounter "out of memory" error when running some third-party software, you can create different classifiers fordifferent random subset of the data, and combine theclassifiers.∙If you encounter "out of memory" error when running some program you wrote yourself, talk to the TA. He probably knowssome tricks to reduce the memory consumption.CSE 802 Home Page。
《模式识别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编 号:40021340
英文名称: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责任教学单位: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教研室
总 学 时:32
学 分:2.0
考核形式:考查
课程类别:专业课
修读方式:必修
教学目的:模式识别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
握模式识别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并且能掌握在大量的模式样本中获取有用信息的原理和算法,
通过课外上机练习,学会编写模式识别的算法程序,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使学生了解模
式识别的应用领域,为将来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打下初步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它与数字
图像处理课可并开。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应用于相关课题的毕业设计中,并可为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进
一步深入学习模式识别理论和从事模式识别方向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由于本课程的目标是侧重在应用模式识别技术,因此在学习内容上侧重基本概念的讲解,辅以
必要的数学推导,使学生能掌握模式识别技术中最基本的概念,以及最基本的处理问题方法。
本课程安排了一些习题,以便学生能通过做练习与实验进一步掌握课堂知识,学习了本课程后,
大部分学生能处理一些简单模式识别问题,如设计获取信息的手段,选择要识别事物的描述方法以
及进行分类器设计。
第一部分 模式识别及应用概述
教学重点:模式识别的概念。
教学难点:模式识别的概念。
教学要点及要求:
理解模式识别系统,模式识别的应用;
掌握模式识别的概念。
第二部分 统计模式识别——概率分类法
教学重点:概率分类的判别标准。
教学难点:概率分类的判别标准,正态密度及其判别函数。
教学要点及要求:
了解密度函数的估计;
理解正态密度及其判别函数:(1)正态密度函数,(2)正态分布样品的判别函数;
掌握概率分类的判别标准:(1)Bayes法则,(2)Bayes风险,(3)基于Bayes法则的分类器,
(4)最小最大决策,(5)Neyman-pearson决策。
第三部分 聚类分析
教学重点:基于试探的聚类算法。
教学难点:基于试探的聚类算法,层次聚类算法,动态聚类法。
教学要点及要求:
了解合取聚类法、最小张树分类法;
理解层次聚类算法,动态聚类法:(1)K均值算法,(2)迭代自组织的数据分析算法;
掌握基于试探的聚类算法:(1)基于最近邻规则的试探法,(2)最大最小距离法。
第四部分 模糊模式识别
教学重点:模糊信息处理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模糊综合评判,基于识别算法的模糊模式识别。
教学要点及要求:
理解模糊识别信息地获取,模糊综合评判,基于识别算法的模糊模式识别,模糊聚类分析;
掌握模糊信息处理的基本概念。
第五部分 神经网络识别理论及模型
教学重点:人工神经网络基本模型。
教学难点:模糊神经网络系统。
教学要点及要求:
理解神经网络分类器,模糊神经网络系统,神经网络识别模型及相关技术;
掌握人工神经网络基本模型。
第六部分 特征提取与选择
教学重点:类别可分性判据,基于可分性判据进行变换的特征提取与选择,最佳鉴别矢量的提
取。
教学难点:基于可分性判据进行变换的特征提取与选择,最佳鉴别矢量的提取。
教学要点及要求:
理解离散K-L变换及其在特征提取与选择中的应用,熟悉基于决策界的特征提取,熟悉特征选
择中的直接挑选法;
掌握类别可分性判据,基于可分性判据进行变换的特征提取与选择,最佳鉴别矢量的提取。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学时 小计 备注
理论 实践
1 第一章 概论 2 0 2
2 第二章 统计模式识别——概率分类法 6 0 6
3 第三章 聚类分析 4 4 8
4 第四章 模糊模式识别 4 0 4
5 第五章 神经网络识别理论及模型 6 0 6
6 第六章 特征提取与选择 6 0 6
7
合计 28 4 32
实验要求:
实验的名称:聚类分析(4学时)
实验的目的:设计基于等价关系的C均值模型并编程实现
实验的内容和要求:(1)写出算法计算公式;(2)基于等价关系的C均值模型数据结构设计;
(3)程序设计的实现流程;(4)编程实现训练算法;(5)验证实例。
使用的设备和仪器:微型计算机,Visual Basic或Visual C++程序设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