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文胸热湿舒适性研究及设计

运动文胸热湿舒适性研究及设计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运动文胸的发展 (1)

1.1.1运动文胸的发展 (1)

1.1.2运动文胸的分类及功能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2.1国外研究现状 (3)

1.2.2国内研究现状 (4)

1.3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5)

第二章服装热湿舒适性评价 (7)

2.1热湿舒适性及其影响因素 (7)

2.1.1热湿舒适性定义 (7)

2.1.2影响服装舒适性因素 (7)

2.2国内外热湿舒适性研究趋势 (9)

2.2.1国外热湿舒适性研究趋势 (9)

2.2.2国内热湿舒适性研究趋势 (10)

2.3热湿舒适性评价方法 (11)

2.3.1服装热湿舒适性评价 (11)

2.3.2运动文胸热湿舒适性评价 (15)

第三章研究方案 (18)

3.1穿着实验 (18)

3.1.1实验准备 (18)

3.1.2实验方案 (20)

3.2材料物理性能测试 (23)

3.2.1面料测试 (23)

3.2.2罩杯材质测试 (25)

第四章结果与讨论 (28)

4.1运动文胸穿着实验 (28)

4.2材料物理性能 (32)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37)

5.1结论 (37)

5.2展望 (37)

参考文献 (3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42)

致谢 (43)

运动文胸热湿舒适性研究及设计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1运动文胸的发展

1.1.1运动文胸的发展

内衣文化最初发源于欧洲,胸衣作为其中的一个产业也最早在这里流行。最原始的胸衣起源于古希腊持蛇女神,当发展到中世纪,胸衣成为女性最具有富有装饰性的背心,三层面布重叠,并搭配金银线作为粉饰,舒适合体。十七、十八世纪,胸衣发展到最典型的的时期,它将女性的身材修饰的丰胸蛮腰[1]。内衣在德国发展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在日本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而内衣在国内的发展,仅有二十几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将1993年作为一个分水岭[2]。在此之前,国内多数人对此毫无概念,销售上是也是含蓄、封闭的,市场并不被大众认可。1993年之后,我国内衣行业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繁荣昌盛起来。截止到现在,国外的内衣市场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饱和的状态,而国内市场还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经推测,国内内衣行业以每一年20%[3]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与国外内衣市场相比,中国内衣变化方向正在从量变到质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同时随着运动健身的流行,运动文胸逐渐发展起来,其根据普通文胸的结构与特点,加入了运动的功能性。第一款运动文胸的出现是在1977年,一名美国人将保护用的三角绷带缝合而成,在人们看来它的款式非常简单,其目的就是为了在运动中减少乳房晃动及其带来的冲击,同时通过吸汗蒸发散热使得体表干爽。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更加关注健康,运动健身成为了一种趋势,因而对运动服装的穿着舒适性和运动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原来追求的“经济实用型”转为“功能性”和“保健性”。而运动文胸作为运动服装的一种,与女性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4],女性赋予其更多不同的格调和魅力;同时合适的运动文胸使得女性在运动时,不仅避免乳房受到伤害,也更添女性的自信和风采,所以对于女性消费者来说寻求一件舒适并且合身的运动文胸及其重要。有关资料表明[5],人体外表是自我思想表达的基本因素,同时还发现人们自我满意的增强与人对服装合体性的满足有关,特别是当一名女性穿上一件不但合身、舒服而且能够修正自己乳房形态的

1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设计者:刘伟工作单位:十堰市第七中学教学内容 教学分析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执教者 个性化调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教师提问:1、我们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 的,那么能否用肉眼看 到分子运动?为什么? 2、组成物质的分子是运 动还是静止呢?假如运 动,分子的运动和哪些 因素有关呢? 问题1:由学生思考后回 答:分子的体积与质量 极其微小,因此用肉眼 无法知道分子是运动还 静止的。 创设问题情 景: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教师释疑:通常分子体 积与质量极其微小,如 果把分子看做球形的 话,1cm3的空气分子 假如以每秒100亿次数 数,也需要八十多年的 时间,可见我们能用肉 眼看到的极小的微尘颗 粒也是由无数的分子组 成的。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 究: 1、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甲:打开一 瓶香水,让学生说出感 受。 提问:能闻到香味的原 因是什么?类似的现 象,能否从中举一例? 乙:教师做二氧化氮扩 散现象。 引导:(1)教师指出上 述现象是一种扩散现 象; 板书:扩散现象是两种 学生感受:很快闻到香 水味。 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 打开一瓶香水,很快就 会闻到香味,是什么东 西跑到鼻子里了? 学生观察后大致描述现 象,同时让学生列举类 似的扩散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能解释原 合作交流:解读 探究

三.师生互动以上的不同物质相互接 触后,彼此渗透,互相进 入对方的现象。 观察:两天、四天、六 天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 间扩散的实验样本。 介绍:铅片与金片的扩 散现象。 提问:扩散现象能否发 生不同状态物质之间。 演示:用课件模拟扩散 现象以及扩散与温度的 关系,加深学生对扩散 现象的理解。 点拨:通过直接感知的 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 知的事实是研究物理问 题的常见方法,这种方 法在物理学中称之为 “转换法”。 提问:上述扩散现象说 明了什么? 板书:一切物质的分子 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 则的运动。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 因素是什么? 点拨:扩散现象与温度 有关,说明分子的运动 跟温度有关,所以大 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 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 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三.分子间作用力 教师提问:扩散现象说 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那固体、液体中的分子 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 总聚合在一起,保持一 因: 讨论:气体和液体都有 扩散现象,固体有没有 扩散现象? 学生经过思考后举出生 活中常见现象,比如: 白糖溶于水中,樟脑丸 变小甚至 学生讨论:经过思考后 小组选出代表说出扩散 现象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自 己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结 论,并与同学交流(每 四人1组进行) 扩散现象说明:(1)分 子在运动(2)分子间有 空隙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演 示,观察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演 课件演示:具有 动态效果,容易 引起学生注意 力,从而激发强 烈求知欲。

室内热舒适性指标的评价

室内热舒适性指标的评价 摘要本文对目前的一些主要的热舒适性指标进行了论述和评价,包括卡塔冷却能力、当量温度、有效温度、新有效温度、标准有效温度、平均预测反应、舒适方程和主观温度等。文中首先给出了上述各种温标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场合,随后又结合中国南方区域与北方区域的气候特征、人民的生活习惯、身体素质和一些实验数据,对各种区域应该采用哪些指标进行了分析。最后作者就今后热舒适性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应做的一些工作,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热舒适性指标评价 1 引言 热舒适性是居住者对室内热环境满意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早在20世纪实,人们就开始了舒适感研究,空气调节工程师、室内空气品质研究人员等所希望的是能对人体舒适感进行定量预测。这些年来,业已提出了很多热舒适指标,不同国家的官方和专业机构推荐使用不同的指标。因此,从整体上去把握各种指标及其发展史是非常有益的。就我国而言,由于疆域辽阔,气候多变,不同地区所采用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尤其是纬度有一定差异的地方。有鉴于此,本文作者对一些主要指标作了简要分析,并根据我国国家的国情,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给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2 各种指标的定义与特点 2.1 卡他冷却能力[1] 最早的指标是1914年由Leonard hiss爵士提出的,以大温包温度计的热损失量为基础。卡他温度计由一根长为40mm,直径为20mm的圆柱形大温包的酒精玻璃温度计组成。温度计杆上有38℃和35℃两条标线,使用时将温度计加热到酒精柱高于38℃这一刻度。然后将其挂于流动空气中,测量酒精柱从38℃下降到35℃所需的时间。根据这一时间和每一温度计所配有的校正系数,即可计算环境的"冷却能力"。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大量实验都采用卡他温度计,它综合了平均辐射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流速的影响,但未考虑湿度的影响。2.2 拟人器和当量温度[1] Dufton 在1929年研制了一种综合恒温器。这种恒温器可在空气温度、热辐射和空气速度变化的条件下保持房间具有舒适的温度,这一装置被称为拟人器(eupatheostat)。在这之后,Dufton又定义了当量温度。所谓当量温度,即是一个均匀封闭体的温度。在该封闭体内,一个高为550mm、直径为190mm的黑色圆柱体的散热量与其在实际环境中的散热量相等。圆柱体表面所维持的温度是圆柱体所散失的热量的精确函数,并且这一温度在任何均匀空间内都比37.8℃要低一个数值,这个数值是37.8℃和封闭空间温度之差的2/3。 当量温度未给出能根据基本环境变量进行计算的分析表达式,所用的拟人器是一种又大又相当笨重的仪器,因此限制了它的应用。 2.3 有效温度

江苏省邗江中学高中物理《7.2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3-3

江苏省邗江中学高中物理《7.2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3-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通过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来研究分子的热运动,在已学过的扩散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子热运动相关的知识,学习本节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和分析出布朗运动的明显程度影响因素,由于学生已有的科学研究方法不成熟,对于微观领域的研究没有基础,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的热运动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理解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其明显程度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热运动及决定热运动剧烈程度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得出猜想的能力 (2)在理论论证猜想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 (3)通过启发、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观察、多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布朗运动真实原因和明显程度的影响因素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以及对自 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性。 (2)在提出猜想到论证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其明显程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 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其明显程度的因素 课堂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讲授、实验、设问、论证、指导、讲练结合等方法 学生的学:观察、实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总结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直接证明 间接反映

《分子热运动》的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运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子的热运动. 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器材: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空瓶、铅圆柱、烧杯两个、红墨水、酒精、冷热水。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打开一瓶香水,回想一下,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生答: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能否直接用肉眼看到分子运动?为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1厘米3空气的分子,如果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2)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①打开酒精,很快就会闻到香味,这是什么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了? ②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在等候期间,组织学生自己做墨水扩散实验:讲台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不要振动桌子,保持清水平静。请大家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变化情况。滴入的墨水将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迹,过一段时间墨迹的轮廓变模糊,墨迹变淡,周围的水色变墨。 组织学生观察前面已做的气体扩散实验。此时空气瓶出现了红棕色,下面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淡。实验现象表明,二氧化氮气体进入了空气,空气进入了二氧化氮气体中。

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

通锦.国际新城三期项目(通锦.国际嘉园) 1号地块室外风通风 --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 提供者:深圳市筑道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声明: 1、本报告无咨询单位签字盖章无效; 2、本报告涂改、复印均无效; 3、本报告仅对本项目有效。 项目名称:通锦·国际新城三期项目(通锦·国际嘉园) 委托单位:深圳市筑道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报告编写人: 校对人: 审核人: 项目负责人: 批准人: 报告编号: 报告日期:2016年1月

目录 1 模拟概述 (2) 项目概况 (2) 气候概况 (2) 达州市属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由于地形复杂,区域性气候差异大。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气候温和,、、夏热、,四季分明,长;海拔800至1000米的低、中山气候温凉、阴湿,回春迟,夏日酷热,秋凉早,冬寒长;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区,光热资源不足,寒冷期较长,春寒和秋霜十分突出。达州市热量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全年平均气温度-度之间,无霜期300天左右。 (2) 风环境影响 (3) 参考依据 (3) 评价标准 (4) 2 分析流程 (4) 评价方法 (4) 几何模型 (5) 网格划分 (6) 湍流模型 (7) 边界条件 (8) 数学模型 (9) 求解方法 (10) 模拟工况 (10) 3 结果分析 (11) 工况1(夏季工况) (11) 工况2(冬季工况) (14) 4 结论 (16)

1 模拟概述 项目概况 1、工程名称:通锦?国际新城三期项目 2、建设单位:四川路桥通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3、建设用地:该项目位于四川省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重庆以北,是由原达川地区更名建立的一个地级市,总面积16591平方千米。 达州市辖1个市辖区、5个县、1个县级市,有大面积的园林,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工业重镇,素有着中国气都和中国苎麻之乡的“川东明珠”美誉。达州地理坐标为北纬30 o75′-32 o07′,东经106 o94′-108 o06′,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暖夏凉。达州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山体切割剧烈,山势陡峭,形成中、低山地地貌单元; 图1达州市通锦·国际新城三期项目总平面 本项目位于达州中南部,地势较为平缓,形成平等谷底地貌单元。 气候概况 达州市属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由于地形复杂,区域性气候差异大。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气候温和,、、夏热、,四季分明,长;海拔800至1000米的低、中山气候温凉、阴湿,回春迟,夏日酷热,秋凉早,冬寒长;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区,光热资源不足,寒冷期较长,春寒和秋霜十分突出。达州市热量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全年平均气温度-度之间,无霜期300天左右。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类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由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扩散现象和分子间的作用力是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扩散现象是难点。 【课前准备】 香水、装有NO2气体的瓶子、玻璃板、空瓶子、烧杯、红墨水、清水、热水、滴管、两个铅柱、钩码、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造情境:①倒少许香水到香熏灯托盘中,拿给前排同学闻。②点亮香熏灯,稍后问后排的同学有没有闻到香水的味道。 是的前面,大家已经在《宇宙和微观世界》中学习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要详细了解香水分子怎样运动的,我们一起来进行今天的学习。 课题:第十三章热和能1、分子热运动 (二)进行新课 1.物质是由大量微小的分子组成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 教师小结:打开香水瓶能闻到香味后,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瓶中挥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你的鼻子里,你就会闻到香味,这种通过研究宏观现象来

推知分子运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 我们把这种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 演示:气体的扩散现象。 教师演示实验: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2—1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实验现象表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和空气分子在不停运动,本次进入对方。这与香水分子在空气中扩散一样。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 课件展示:液体的扩散现象及固体的扩散现象(视频)。 (1)CuSO4溶液和清水的扩散现象;(2)铅片和金片之间的扩散。 总结: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永不停息的在做无规则运动 课堂练习:下列现象中,不是扩散现象的是() A、关上门窗,向房间内喷洒杀虫剂, 一会儿房间的蚊虫都被杀死了。 B、扫地时,尘土飞扬。 C、烧肉时放一小匙食盐,几分钟后肉就变咸了。 D、腌肉时,往肉上抹盐,半个月后肉就变咸了。 分析上题C、D答案发现什么新问题? 提出问题: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利用桌上器材再补充器材设计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进行实验: 让学生先回答实验该如何控制,教师最后点出控制变量法。 得出结论: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这种无规则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问:大家能不能再举一些实际中的扩散现象呢? 墙内开花墙外香、墙角堆煤、炒菜放盐、化糖水。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

人体热舒适性实验

人体热舒适性实验 1引言 随着社会的机械化和工业化水准日益增加,人们在室内的时间也越来 越多(大约占生活总时间的80%以上),这就使人们对室内环境对人体热舒适性影响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室内环境是指房间内的所有参数,这些参数会影响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换热,从而影响人体的热创造性。 但是当前,在热舒适性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绝大多数是由美国以及欧 洲等一些西方国家所展开的。如今在世界各地所沿用的热舒适性标准 也都是根据本文国家所做的研究工作而建立起来的;而各地对这些标 准例如ANSI/ASHRAEStandard55-1992的使用并没有考虑不同地区建筑 形式的不同、种族的不同等等因素。现在已有一些研究人员对热舒适 性标准的普遍适用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建筑形式、气候、种族等 等因素的差异可能造成世界各地人们在相同的热环境中热感觉不同, 对热舒适性的要求也不同。如果在使用热舒适性标准的时候不对其实 行一些修正就有可能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所以有必要在各地展开人 体热舒适性的研究。不过因为中国在人体热舒适性的研究领域的起步 较晚,到当前为止所做的工作也不多,所以有必要通过测试来确定空 气的温湿度对中国热舒适性的影响水准,从而得出ASHRAE的体体热舒 适性标准是否适合中国使用,由此可知我们现有的空调房间的设计参 数是否合理。 本次实验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实验内容为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 受试者热感觉和热舒适性的影响水准,本实验总共做了18个工况。各 工况分布如图1所示。参加该实验受试者数量在200人左右,男女共 比例为1:1。实验中受试者的服装为KSU实验室中的标准服装,根据 标准此时的衣服热阻值约为0.6clo,在实验时受试者保持静坐状态, 此状态下人体的活动量为1.0met。实验惧的数据包括受试者问卷、实 验环境中的空气参数(包括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气流速度)、外界 空气参数(包括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实验过程中每隔半个小时用 TSI在6个均匀分布的测点处对实验小室中的空气流速实行测量并记录,

影响服装材料生理上舒适性的因素及分析

1.1 研究意义 首先随着人类涉足的地理空间范围不断地扩大,人们接触到的天然和人为气候条件更为严酷,这就需要在正确的认识服装材料的舒适性。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舒适感的追求日趋强烈,处在工作中要需要穿着舒适的工作服、防护服外,休闲、运动中要求有舒适度的服装。所以,知晓各种因素对服装面料的影响并运用设计到服装上,可满足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保障人们的身心愉快和人身安全。 服装是人的第二皮肤,服装是否舒适对人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服装舒适性以人体、服装、环境为系统,以人体为中心,利用物理、生理、和心理的交叉和融合进行研究,追求保证人们身心健康的符合卫生要求的健康服装。 1.2 研究对象 服装的舒适性可分为生理上的舒适性和心理上的舒适性。生理上的舒适性包括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能等,它们大都是由制作服装的材料性能所决定的;心理上的舒适性包括色彩、光泽、款式、抗皱性、挺括性、抗起毛起球性、与环境的适合性等,其中很多外观的性能,也是由服装材料的性能所决定的。本文主要研究服装生理上的舒适性。 2.1 舒适性的涵义 舒适性定义可以归结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的、使人在生理、物理和心理方面达到一种令人愉悦的状态。[1]换言之,舒适性包含生理舒适性、物理舒适性和心理舒适性。也可以从反面、即不舒适的感觉来描述,有专家对舒适性做了如下定义:无痛、无不舒适感觉的一种中性状态。 2.2 生理上舒适性的组成 生理上的舒适性包括吸湿性、透气性、保暖性、柔软性、伸缩性、重量和化学性能。

第三章影响服装材料生理上舒适性的因素及分析 3.1 吸湿性 吸湿性是指物体在空气中吸收或放出气态水的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指服装材料能及时吸收人体皮肤表面排出的汗液和蒸汽, 并能通过纤维传到织物的另一面, 释放到空气中的能力。这种性能越好,吸湿性越好, 人体皮肤越干燥, 人不会有闷热感,尤其是在闷热的夏季和剧烈运动时。服装热湿舒适性是指在热湿环境条件下, 显著影响人体舒适的服装的综合散热、散湿性能。人体散热的途径主要有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 但在热环境或运动条件下, 人体主要是靠蒸发散热来维持热平衡, 它占人体总散热量的75%以上。在人体蒸发散热的同时, 必然引起服装与皮肤间微气候区的湿度上升, 使人体产生不舒适感。服装作为人体与环境间的防护层, 它应能使热量快速散发又不引起衣内微气候湿度过度增加, 因此在热湿条件下, 服装的综合散热、散湿性能对人体热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服装材料吸湿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纤维的性质,与各种纤维的回潮率直接相关 [2]。还取决于构成服装材料的纱线的结构、面料的组织和后整理等方面。服装材料中, 天然纤维材料的吸湿性比化学纤维材料好, 化学纤维材料中, 人造纤维材料比合成纤维好。因在天然纤维中有的有较多的亲水基因, 有的有空腔或毛细管, 所以它们的吸湿、透湿性大都较好;纱线较蓬松, 材料越薄越稀疏、透孔的材料, 缝隙较大, 有利于汗液的吸收和挥发, 宜做夏季服装。由于化学纤维的吸湿性普遍较低, 为提高化学纤维的吸湿性, 通常是将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进行混纺, 或是以包芯纱的形式出现( 如以涤纶为芯纱, 棉为包层纱组成的涤棉包芯纱) , 或用双层织物形式出现( 如涤盖棉, 内层为棉, 外层为涤) , 近些年来有些国家又开发出了高吸湿性的纤维织物, 超细纤维、改型纤维、异型纤维织物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都增加了织物的吸湿性, 从而提高了服装材料的舒适性。 3.2 保暖性 服装材料的保暖性是指材料阻止空气通过的能力, 也就是阻止材料两面空气的热交换能力。服装材料在一定时候要有适当的保暖性, 如冬季( 也包括严寒的地区) 的服装要有较强的保暖性, 以防止人体被冻伤;夏季的服装要求透热性比较好;而春秋季保暖性要适宜, 使人感觉既不太冷又不很热。

高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分子的热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观察到的布朗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特点。这是课堂上的难点。这个难点要从开始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逐渐分散解疑。 三、教学用具 1.气体和液体的扩散实验:分别装有二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 2.制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两个演示实验: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 提问:上述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一种热现象。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而且扩散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习过了。 (二)新课教学过程 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后来把颗粒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如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存在。 介绍显微镜下如何观察布朗运动。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藤黄的水滴,将盖玻璃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许多颗粒,仔细观察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现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然后让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察,最好教师用教鞭指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参考点,让学生看这颗微粒以后的一些时间内对参考点运动情况。 让学生看教科书上图,图上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指出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秒观察到的位置的一些连线。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秒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 2.介绍布朗运动的几个特点 (1)连续观察布朗运动,发现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涸,就看不到这种运动停下来。这种布朗运动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悬浮液不冰冻),永远

热湿舒适性实验

织物热湿舒适性实验 服装是织物的制成品, 它在人体—服装—环境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服装舒适性 是人们对服装舒适效果的综合评价,这一概念涉及面很广,着装后,人们是否感到舒适不仅 与衣料和服装的物理性能和特征有关, 还与人们的活动方式、 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理、心 理因素有关。服装舒适性包括三个方面:热湿舒适性、接触舒适性 和视觉舒适性,其中热 湿舒适性是服装最重要的舒适性指标。 服装面料的热舒适性能是指服装面料对人体与外界热 能交换的调节能力。当外界气候寒冷时,需要服装面料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以御寒;当外界 气候炎热时,则需要服装面料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这些均与服装面料的热舒适性有关。 纺织品或服装的热湿舒适性是指人体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穿着服装时 , 人体与环境间 不断进行能量交换 , 在这种能量交换达到平衡时人体感到舒适满意的服用特性。 1 织物的温湿度的客观测试 在服装热湿舒适性研究领域,温度和相对湿度是2 项重要的测量指标。现代研究表明, 人体与服装及环境之间热、湿方面的相互耦合作用是影响服装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但多年来 使用的温湿度测量方法,主要是依靠简单的原始仪器进行测量,通常数据记录过程繁琐,精 度低,连续性差,给现场实时测量与分析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就有了 LabVIEW 这个虚拟仪 器的诞生和应用。该温度、湿度监测与控制系统应用数据采集、远程通讯、数据处理、数据 存储及远程控制等多种技术,可以进行连续的数据远程采集和存储,实时显示波形和相应的 处理结果,并完成远程控制,其可代替多个复杂的硬件设备,节约了测试成本。特别是该系 统运用于自然条件恶劣、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地方,效果更为明显。 2 温湿度客观测试系统硬件结构组成 温湿度客观测试系统由温湿度传感器、信号调理卡、数据采集卡、计算机几部分组成, 其原理结构如图所示。 外界的温湿度物理信号通过传感器转变为电信号,然后经过调理卡进 行信号调理(隔离、滤波、放大),随即通过数据采集卡将调理后的电信号送到计算机内存 中,最后通过 LabVIEW 软件的设计达到对温湿度测量的目的。 系统原理结构图

高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是分子动理论的核心内容,本节将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来说明这一点。扩散现象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本节课将通过多种途径说明“物质在各种物态间都能发生扩散现象,且其显著程度与温度有关,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直接结果,是分子运动的宏观反映”。布朗运动是本节的另一重点,本节课将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它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是液体分子对悬浮颗粒撞击的不平衡产生的,因而布朗运动间接地证明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对它的理解,应从两方面展开。一是“永不停息”,二是“无规则”。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对扩散现象的认识很到位。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重点是通过对布朗运动的研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物理探究的方法,比如放大法、转换法等,并能解决“PM2.5细颗粒”等一些实际问题。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亲身体验等新理念。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了解扩散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2.通过实验认识布朗运动,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分析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通过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理解布朗运动激烈程度与颗粒大小和温度有关。 3.通过对比,理解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与温度有关,知道什么是热运动及决定热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布朗运动难点:布朗运动的成因分析 六、教学方法 亲身体验、自主发现、问题引领、小组讨论 七、教学过程

国内外自然通风环境热舒适研究综述

国内外自然通风环境热舒适研究综述 摘要:与“稳态”的空调环境热舒适不同,自然通风环境是“动态”的环境。“稳态”的空调环境掩盖了人体的适应性,人是热环境被动的接受者,“动态”的自然通风环境体现了人体的适应性,人在环境中不仅是环境刺激被动的接受者,而且还是积极主动的适应者,通过行为、心理和生理调节逐步降低环境刺激引起的器官反应。在自然通风环境中,由于需要考虑人体适应性,因此自然通风环境比空调环境更加复杂,影响因素更多,而且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相互耦合,如室外气候是影响人体热舒适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它又影响室内温度、人体服装等热舒适影响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自然通风环境热舒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自然通风环境与空调环境热舒适的差异性的研究,主要是比较通过现场测试获得实测值和PMV模型预测值之间的差异,自然通风环境热舒适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自然通风环境热舒适模型和标准的研究。 关键词:国外自然通风环境;舒适研究; 自然通风环境与空调环境热舒适的差异性研究 Humphreys在1978年根据现场调查获得的数据分析了室内热舒适温度室外月平均温度的关系,分析结果,A线代表自由运行建筑(Free-running buildings),B线代表供热/供冷建筑(Heated or cooled buildings),从图中可以知道自然通风环境中室内热舒适温度与室外月平均温度线形相关,但是供热或供冷环境中室内热舒适温度与室外月平均温度线性相关性则不是很明显。Fishman和Pimbert在1982年分别收集自然通风和空调办公室26个人每小时的热感觉投票,结果证明在室内温度超过24℃时,空调办公室的人的忍受力要比自然通风环境的差;1985年,deDear和Auliciems比较了澳大利亚两座城市Brisbane和Melbourne的现场调查数据,结果表明Brisbane自然通风环境热舒适温度比空调环境高1.3℃;1990年Bush对曼谷自然通风和空调办公室进行了现场调查,结果表明自然通风环境热舒适温度比空调环境高2.7℃;1995-1996年,Oseland在英国对自然通风和空调环境办公建筑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自然通风环境夏季和冬季的舒适温度范围(3.9-4.9)℃,要比空调环境的温度范围(2.4-2.6)℃宽。上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了在室外气象参数相同的条件下,自然通风环境热舒适温度和范围与空调环境热舒适温度和范围并不不同,自然通风环境热舒适温度范围要比空调环境宽,夏季自然通风环境的舒适温度高于空调环境。之所以出现这些状况,一种解释是由于空调环境是稳态环境,人在空调环境中只能被动地接受室内设定的环境参数,它掩盖了人体的适应性能力;与之相反,自然通风环境是一种动态环境,它强调人的热适应能力,即人们通过行为调节(开/关门窗、加/减衣服、喝冷/热饮料,运动或者静止等)、心理适应(热经历和热期望等)和生理适应(出汗、颤抖等)逐步减少环境对人体器官的刺激。另一种解释是经常呆在空调环境人群的热期望值要高于自然通风环境,并且空调环境人群对热的忍受能力要比自然通风环境差。 自然通风环境热舒适影响因素研究一般来说与设定的稳态空调环境相比,动态自然通风环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室内参数受室外气象条件影响,二是人体适应性对热舒适产生重要影响,这就决定了自然通风环境热舒适影响因素将比空调环境更加复杂,以热平衡理论为基础对空调环境进行热舒适研究的实验室方法不能满足对自然通风环境各个影响因素的研究,虽然空调环境的热舒适考虑了6个经典影响参数,但是它没有考虑到室外气象参数和人体适应性行为的影响。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大样本现场调查的方式获得影响自然通风热舒适各因素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既有定量也有定性数据,然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分子热运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4.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宏观现象推理微观机制,初步了解此研究方法,从而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方法,经历从宏观热现象里面分析出其微观机制,再利用微观模型解释更多宏观热现象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物质的组成、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于物质的组成,学生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只能通过宏观的一些现象进行猜想、建立模型。通过气体扩散、液体扩散和固体扩散的实例说明,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可以利用分子热运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所以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固体和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是由于固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并且这两个力是同时存在的。学生对于“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且在不同情况下对外体现不同”不容易理解,所以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本节教学难点。 重点: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难点: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三、教学策略 由于分子、原子的尺度非常小,无法借助于肉眼和普通显微镜观察到,所以对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内容比较抽象,可以给物质构成建立模型,如对粉笔进行切割、观察定在黑板上的粉笔字等,可以看到,看似连续的物体其实是由更小的颗粒组成的,那么物质就是由更小的、肉眼看不到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热运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一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二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利用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和固体扩散的视频了解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通过比较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速度,得出分子热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从而得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可以利用实验来说明,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固体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在不同情况下对外表现不同。利用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来解释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加深对分子间作用力的认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透明玻璃管、酒精、水、二氧化氮气体、广口瓶(2个)、玻璃板、装有硫酸铜和水的量筒(放置20天和10天)、红墨水、水(温度不同)、胶头滴管、铅柱(两个)、美工刀、钩码等。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培养学生利用类比法认识微观世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难点: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三、教学用具 烧杯、热水、冷水、滴管、墨水、铅块、钩码、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细线、多媒体课件等。 四、新课引入 教师播放视频《气味是如何传播的?》,盛夏时节,百花绽放。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它们悬浮在空中吸食花蜜。花香是如何传播到远处的?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这节课先从分子热运动开始学起。 五、新课讲解 (一)物质的构成 教师播放视频《什么是分子?》。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分子,常见的物质都是分子组成的,以DNA(脱氧核糖核酸)大分子结构图为例介绍物质的结构。学生观看视频认识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我们人眼看不到的微小粒子——分子构成。 教师播放视频《分子的大小》,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在一个遗传分子上描绘的形状;人和原子在一个画面中进行对比;将一个空气分子设想成一个砂粒,1cm3空气中的分子形成的砂

自然通风环境下的人体热舒适性

自然通风环境下的人体热舒适性 夏季非空调环境对应的是自然通风环境,而这种自然环境中,室内的温湿度、飞速、长波辐射以及太阳辐射都会随着室外参数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室内风速的变化速度快而且幅度大,对人体的热舒适感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它是一种动态的热环境。 大力开展动态热环境的研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国际上已开始重视动态热环境的研究,动态化热环境的实现主要依赖空气温度和风速的动态化。国内外对于动态热环境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空气温度和风速动态化上。 早期对于动态环境下热感觉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关于突变热条件下的热感觉。有研究结果表明:由中性环境到热环境或冷环境时,皮肤温度的变化存在一个过渡过程,同时热感觉出现“滞后”;然而,当从冷环境或热环境进入中性环境时,出现热感觉“超越”现象,皮肤温度和热感觉有分离现象,研究者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皮肤温度急剧变化所致,即皮肤温度的变化率产生了一种附加热感觉,而这种热感觉掩盖了皮肤温度本身所引起的不舒适感。 对于渐变热环境,研究者们力图弄清楚室内参数在多大范围内变化,才能即满足人体的舒适范围,又能达到节能效果。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在这方面都做过研究,本文拟对清华大学在动态热环境下人体热感觉的研究进行简要介绍。 董静研究了动态温度和动态风综合作用下的人体热反应,分别在稳态温度、动态风以及动态温度、动态风两种组合的实验条件下,对33名受试者进行了实验,研究参数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受试者的服装热阻为0.6clo,实验中保持静坐状态。实验结果证明,在该实验的各种工况下,采用动态风均能够达到即改善热环境又不引起吹风不适感的目的,并且给出了满足人体舒适感的较佳工况:相对湿度50%,服装热阻为0.6clo的情况下,当动态温度波动范围为27-29℃,升降温时间比为20min:20min,动态风参数为=1.5m/s,n=6rpm时,值基本在(-0.5,+0.5)范围内波动,可较好地满足人体舒适性需要。 根据实验结果,作者对Fanger的PMV稳态模型进行了变化,建立了动态热环境下预测人体心理热反应的TPMV模型,该模型可以用于动态热环境下人体热反应的预测,但是作者没有对该模型进行系统的描述和讨论。 夏一哉对中性-热环境下气流脉动强度和频率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从实验和模拟两个方面对气流脉动强度和频率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研究气流脉动频率对于人体热感觉影响的实验在清华大学的气候室中进行,受试者年龄18-20岁,总的服装热阻为0.7clo,新陈代谢率为1.0met。气候室温度设定点分别为26.0,27.5,29.0,30.5℃,相对湿度分别为35%,65%,低相对湿度工况包含40个样本,高相对湿度工况包含22个样本。实验结果表明:环境操作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受试者选择频率和可接受的频率范围没有明显影响,可接受的频率范围集中在0.2-0.65Hz。随着频率的增加,人体感受到的气流速度随之减小。受试者能够通过自由调节风速和频率得到热满意状态,但在较高温度下,选择风速不能使他们保持热中性状态,并且有一定比例的受试者感到不愉快的吹风感。根据该实验结果,夏一哉扩展了吹风感的定义,并且证明在中性-热的环境下,频率在0.3Hz-0.5Hz范围内的气流对人体产生的冷作用最强,该结论与Fanger在中性-冷的环境下的实验结论一致。

《分子的热运动》教案

第七章第二节 《分子热运动》 教 案 姓名:吕兆燕 学号:090514033 年级:09物理学

知识目标: ?了解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的热运动产生的。 ?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理解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知道什么是热运动及决定热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扩散现象布朗运动 教具:显微镜(大于500倍),火柴,电源接线,布朗运动演示仪(气体),两个烧杯,红墨水,胶头滴管。 引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七章第二节“分子热运动”首先请大家回想一下,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这是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的知识,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具体的实验证据来说明这个结论。 一,扩散现象(板书) 1.定义: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实验:找一名学生现场做实验,学生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适量的冷水和热水,放到白纸上,然后在冷水和热水中分别滴入一滴墨水,这时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墨水在水中的扩散情况。

师:请同学描述所看到的状况,比较墨水在热水与冷水扩散的快慢。 …… 总结:扩散现象说明了组成物体的分子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师:扩散现象不仅发生在气体和液体之间,也会发生固体在之间.酱油中的色素扩散到了鸡蛋里面,又如,把金片和铅块压在一起,他们会彼此扩散。再请同学举出生活中固体之间扩散的例子。 二.布朗运动(出示如图1所示的投影片) 二、布朗运动 布朗(1773-1858年),英国植物学 家,他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是发现了悬浮在 液体中的固体微粒做无规则运动。 1827年,布朗首先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悬 浮在水中的花粉做无规则运动,后来他又 用花岗岩粉末,烟尘微粒,无机玻璃粉末 做实验,观察到了同样的现象,但是布朗 并没有找出运动的原因。只是由于这种现 象是布朗首先发现的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布 朗运动。 师:请同学根据图片资料概括描述什么是布朗运动。 定义:悬浮在液体(气体)中的固体微粒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板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