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及建议和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及建议和对策
摘要通过分析赣榆县县城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提出解决“垃圾围城”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生活垃圾;处理;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X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671-(2012)101-0215-01
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给城乡环境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但是,我们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垃圾围城、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社会文明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全国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计堆存量已达70亿吨,在城市的周边形成了一个个垃圾堆甚至“垃圾山”。垃圾围城,是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的社会管理大问题。
1 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1.1 基本情况
赣榆县位于江苏沿海开发的前沿阵地,县城区26平方公里23万人口,每天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在夏季和节日等高峰时期达到200多吨,平时达到120~130吨,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县城20个社区所产生的垃圾。根据推算,县城地区平均每人每天制造的生活垃圾达到1.5公斤左右。农村每天能产生的生活垃圾,则大于这个数字。在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大小河道内以及国道、省道、县道两侧,垃圾成堆成片、随处可见。
1.2 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处理的现状分析
1.2.1 环卫事业的投入不足,带来了垃圾无法及时处理的难题
环卫事业是公益性事业,需要大量的经费用于垃圾无害化处理。在县级层面,我县每年投入县城环卫事业的资金只有600多万元,其中包括环卫保洁人员工资。镇级层面的投入更少。县镇两级垃圾只是简单的填埋,无垃圾填埋场,达不到无害化处理。即使这样,垃圾简单处理的费用缺口也达到数百万元。而垃圾无害化处理每吨费用需要110元,不包括设施的投入,资金缺口非常大。环卫保洁人员同样不足,县城区400多名保洁员,分布在县城区主要路段,比国家标准缺少400多人。机械化清扫率严重不足,现有的环卫设施大部分已经陈旧落后。全县18个镇有11个镇没有建起压缩式垃圾中转站。
1.2.2 部分市民文明素质不高,加剧了垃圾围城的严峻形势
城市的文明就是市民的文明,市民的文明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有的市民将食品袋、废弃物等沿路、沿街随处丢放、堆积;有的市民甚至不愿意多走几步路,垃圾袋不入桶、不入池、不入房,扔在垃圾容器外;有的市民把绿化带、河堤、公路边作为垃圾堆放的场所,致使垃圾成堆成片;有的市民白天不方便,趁着夜深人静将建筑垃圾随处乱倒。种种行为造成了垃圾到处可见,垃圾污染令人心痛。直接反映出部分市民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文明素质不高。
1.2.3 职能部门公共管理责任缺失,导致了城乡环卫管理上的不作为
垃圾围城,客观因素是投入不足,主观因素是部分职能部门管理责任的缺失。比如农贸市场内的垃圾问题、穿城河道及堤内堤外的垃圾问题、居民小区的垃圾问题、城乡结合部的垃圾问题等等,涉及到多个部门,都有责任管,都有理由不
管,部分职能部门甚至面对困难推责任、遇着问题绕道走。比如农村道路两侧、村庄沟塘河道、家前院后的垃圾问题,可以说明一个村、一个镇工作态度上的懈怠、管理上的真空。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是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长期的过程。职能部门每天必须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责,加强部门协作,尽职尽责。
1.2.4 环卫管理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出现了垃圾管理混乱的局面
建设科学正确的垃圾处理与管理机制是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的关键,而建立垃圾分类机制则是建立垃圾处理机制的前提。全国大部分城市没有建立起垃圾分类机制,我县也不例外。居民无垃圾分类意识与习惯,大量的垃圾只能混装处理。垃圾处理缺乏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国家、省市没有项目资金扶持,仅靠地方财政支撑,捉襟见肘,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产业化路程遥远。镇级没有专门的镇、村市容环卫管理机构,农村没有垃圾处理机制,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显得任重而道远。
2 解决垃圾围城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2.1 需要尽快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垃圾收集及处理网络
通过各种渠道,加大环卫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卫生填埋场、粪便处理厂建设,加快推进镇级垃圾中转站、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镇村两级垃圾收集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环卫保洁人员的福利待遇,配齐配足县、镇、村三级环卫保洁人员,垃圾处理做到有人扫、有人收、有人运、有人埋、有人管、有投入,在短期内迅速增强环卫服务功能,逐步建立“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与处理机制。尽快建立有效的多层监督与辅助体系,让管理部门尽职尽责,让参与者积极参与,逐步形成覆盖面全、联动性强、运行率高、功能完备、迅速及时的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工作网络。
2.2 需要尽快建立起垃圾分类运行机制
发挥政府善于宣传、组织、领导群众的特点,制定灵活的垃圾分类管理办法,采取激励与行政推进并举,试点与整体推进结合的办法,从产生垃圾的源头和每个居民户抓起,实行垃圾源头分类,提高回收利用率,尽快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通过强有力的宣传与动员,使人们认识到自己是污染的受害者,又是污染的制造者,也应是污染的治理者,巩固群众的环保、卫生观念,增强变废为宝、废物利用的意识,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各行各业和广大居民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进而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2.3 需要尽快建立起垃圾回收再利用的产业化管理格局
垃圾中蕴藏着资源,有2/3以上的废弃物能够回收利用,垃圾处理产业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应坚持环境保护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垃圾处理纳入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以环境促发展、以生态创优势。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纳社会资金,兴办再生型、环保型垃圾处理企业,杜绝高污染、低效能项目建设。对垃圾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特别是对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做到能收则收,物尽其用,使废弃物得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3 结束语
走出垃圾围城困境涉及面宽,影响因素较多,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要争取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参与,以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为目地,从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建立良性运行的垃圾处理机制等方面入手,破解“垃圾围城”难题,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良性循环、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