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信上的几种效应

通信上的几种效应

通信上的几种效应
通信上的几种效应

孤岛效应:

服务小区由于各种原因(无线传输环境太好、基站位置过高或天线的倾角较小),导致覆盖太大以至于将邻小区覆盖在内,造成在某些小区的覆盖范围出现一片孤独区域(所谓的伞状覆盖),此孤独区域在地理上没有邻区,类似于“孤岛”。如果移动台在此区域移动,由于没有邻区,移动台无法切换到其他的小区导致掉话发生。

“孤岛效应”多出现在网络扩容后。随着新基站的割接入网,需对原来的小区覆盖范围作调整,但小区覆盖范围收缩太快会造成2个小区切换带上覆盖不好,反之,容易形成“孤岛效应”。通常解决此类问题的手段可通过大量的DT测试发现问题,一般可减少小区的覆盖范围以及增加邻区列表。

乒乓效应:

移动通信系统中,如果在一定区域里两基站信号强度剧烈变化,手机就会在两个基站间来回切换,产生所谓的"乒乓效应"。

防止“乒乓切换”的办法是:迟滞

在基站下载的参数文件中有两个参数需要我们注意,即“ 再呼叫型区间切换处理电平”(参考值:23dB)和“再呼叫型区间切换区域的选择电平”(参考值:32dB)。这两个参数表示在通话时,当手机接收到原基站的信号强度降到23dB时,手机发起申请,要求做基站间的切换(Handover),即切换到下一个基站上通话。但下一个基站信号必须在32dB以上,手机才能真正切换过去,否则只能在原基站上通话。之所以这两个参数间有9dB的差值,目的是防止“乒乓效应”。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假设这两个电平值接近,比如都为23dB。此时,手机虽然可以很容易地切换到下一个基站上去,但是由于移动通信的信号有不稳定的特点,很可能刚切换过来的基站的信号又变弱,手机又开始往回切换,从而造成“乒乓效应”。这两个值相差越大,“乒乓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但太大又可能造成手机在合适的时候无法使用下一基站通话。一般情况下,我们都采用上面给出的参考值;一些特殊环境也可考虑改变这些参数。上面我们讨论的是由手机发起切换申请的情形,另外还有由基站发起申请的情形,即当基站接收手机的信号弱到一定程度(6dB),由基站通知手机做切换,如果此时手机能找到一个信号强的基站(32dB以上),则切换到该基站上通话。造成“乒乓效应”有两种可能,一是通信信号很不稳定,二是两参数值间隔太小。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一高层楼房,外面采用日立大功率基站定向覆盖,楼内采用20mW

京瓷基站覆盖。在楼房内的办公室中,当客户通话过程中如果转动身体,则手机便做频繁的切换,甚至无法通话。这是因为,开始时假如用户使用外面的基站进行通话,手机的上行信号能够经过窗口(较强)和透过墙壁(较弱)到达基站。当转动身体时,手机通过窗口的信号减弱,造成外面基站几乎收不到手机的信号,于是基站申请要手机做切换,以使用周围的比如室内基站。当用户再转动身体时,室内基站信号又变弱,室外基站信号变强,手机又往回切,造成“乒乓效应”。这里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外面基站采用定向天线的天线阵阵元数目太少(基站侧的另两根全向接收天线对手机的上行信号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因为它们在该用户方向上的接收增益非常微弱),造成下行信号在室内和上行信号在基站侧的多径衰落深度加大,信号不稳定。对于室内20mW基站,其信号强度本身就弱,并且它的天线也为简单阵元结构,本身消除多径效应的能力也很弱。所以,用户所处环境多径衰落非常明显,信号在空间上(手机侧)和时间上(基站侧)很不稳定。

要解决这个问题,须将两个定向天线同时覆盖该楼房,并将另外两根全向接收天线也换成定向天线,以接收来自大楼方向的手机信号;还可以适当调高周围相关基站的两个切换参数间的差值。或者将日立基站换作京瓷基站(因京瓷基站4根天线均为发射和接收天线,可以更好的减小多径衰落;但此时基站会由于采用了定向天线,其自适应功能而被浪费掉)。在满足话务覆盖的情况下,室内的20mW基站也可以不用安装。

远近效应:

由于手机用户在一个小区内是随机分布的,而且是经常变化的,同一手机用户可能有时处在小区的边缘,有时靠近基站。若各移动用户发射信号功率一样,那么到达基站时信号的强弱将不同,离基站近者信号强,离基站远者信号弱。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将进一步加重信号强弱的不平衡性,甚至出现了以强压弱的现象,并使弱者,即离基站较远的用户产生掉话(通信中断)现象,通常称这一现象为远近效应。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根据通信距离的不同,实时地调整手机的发射功率,即功率控制。

功率控制的原则是:当信道的传播条件突然变好时,功率控制单元应在几微妙内快速响应,以防止信号突然增强而对其他用户产生附加干扰;相反当传播条件突然变坏时,功率调整的速度可以相对慢一些。也就是说,宁愿单个用户的信号质量短时间恶化,也要防止对其他众多用户都产生较大的背景干扰。

多径效应:

由于接收者所处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接收到的信号不仅有直射波的主径信号,还有从不同建筑物反射过来以及绕射过来的多条不同路径信号。而且它们到达时的信号强度,到达时间以及到达时的载波相位都是不一样的。所接收到的信号是上述各路径信号的矢量和,也就是说各径之间可能产生自干扰,称这类自干扰为多径干扰或多径效应。这类多径干扰是非常复杂的,有时根本收不到主径直射波,收到的是一些连续反射波等等

多普勒效应:

在移动通信中,当移动台移向基站时,频率变高,远离基站时,频率变低,所以我们在移动通信中要充分考虑多普勒效应。当然,由于日常生活中,我们移动速度的局限,不可能会带来十分大的频率偏移,但是这不可否认地会给移动通信带来影响,为了避免这种影响造成我们通信中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在技术上加以各种考虑。也加大了移动通信的复杂性。这一现象只产生在高速(≥70km/h)车载通信时,而对于通常慢速移动的步行和准静态的室内通信,则不予考虑。

阴影效应:

当电波在传播路径上遇到起伏地形、建筑物、植被(高大的树林)等障碍物的阻挡时,在阻挡物的后面,会形成电波的阴影区。阴影区的信号场强较弱,移动台在运动中通过不同障碍物的阴影时,就构成接收天线处场强中值的变化,从而引起衰落,称为阴影衰落。由于这种衰落的变化速率较慢,又称慢衰落。

(精选)通信中的几个效应

通信中的几个效应 波导效应、乒乓效应、记忆效应、孤岛效应、多径效应、远近效应阴影效应、拐角效应 1、波导效应波导效应(即隧道效应)主要由建筑、峡谷等引起,如两旁建筑整齐的街道、隧道、较长的走廊、岩石峡谷等都会形成波导效应,信号传播如在波导内传播相似,沿波导方向损耗小,信号就强,其他方向损耗大,信号强度就弱。波导效应容易引起越区覆盖和导频污染等,在井型街道会引起切换频繁、掉话等。波长越短的无线电波,当遇到在物体时,在其表面发生镜面反射的可能也越大。当信号在两侧是规则楼房的街道中传播时,便是以反射方式进行,我们称之为“波导效应”。当手机收到强弱不同和接到达手机时间不同的信号会有什么效果,可能会掉话也有可能出现通话质量差,就像光波一样,有直射的信号也有反射和折射的信号被手机检测到。波导效应在城市环境中存在,由于街道两旁有高大的建筑物,结果使得沿传播方向的街道上信号增强,垂直于传播方向的街道上信号减弱,两者相差达10dB以上,这种现象在离基站距离越远,减弱程度就越小,隧道覆盖会存在波导效应,微波传输也会存在波导效应,波导效应衰落的比较快。 2、乒乓效应移动通信系统中,如果在一定区域里两基站信号强度剧烈变化,手机就会在两个基站间来回切换,产生所谓的“乒乓效应”。解决措施:1、调整两个小区的切换门限2、控制其中一个小区的覆盖(调整接入参数、调整天馈、降低功率等),保证该区域有主覆盖小区。 3、防止“乒乓切换”的办法是:迟滞在基站下载的参数文件中有两个参数需要我们注意,即“再呼叫型区间切换处理电平”(参考值:23dB)和“再呼叫型区间切换区域的选择电平”(参考值:32dB)。这两个参数表示在通话时,当手机接收到原基站的信号强度降到23dB时,手机发起申请,要求做基站间的切换(Handover),即切换到下一个基站上通话。但下一个基站信号必须在32 dB以上,手机才能真正切换过去,否则只能在原基站上通话。之所以这两个参数间有9dB的差值,目的是防止“乒乓效应”。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假设这两个电平值接近,比如都为23dB。此时,手机虽然可以很容易地切换到下一个基站上去,但是由于移动通信的信号有不稳定的特点,很可能刚切换过来的基站的信号又变弱,手机又开始往回切换,从而造成“乒乓效应”。这两个值相差越大,“乒乓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但太大又可能造成手机在合适的时候无法使用下一基站通话。一般情况下,我们都采用上面给出的参考值;一些特殊环境也可考虑改变这些参数。上面我们讨论的是由手机发起切换申请的情形,另外还有由基站发起申请的情形,即当基站接收手机的信号弱到一定程度(6dB),由基站通知手机做切换,如果此时手机能找到一个信号强的基站(32dB以上),则切换到该基站上通话。造成“乒乓效应”有两种可能,一是通信信号很不稳定,二是两参数值间隔太小。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一高层楼房,外面采用日立大功率基站定向覆盖,楼内采用20mW京瓷基站覆盖。在楼房内的办公室中,当客户通话过程中如果转动身体,则手机便做频繁的切换,甚至无法通话。这是因为,开始时假如用户使用外面的基站进行通话,手机的上行信号能够经过窗口(较强)和透过墙壁(较弱)到达基站。当转动身体时,手机通过窗口的信号减弱,造成外面基站几乎收不到手机的信号,于是基站申请要手机做切换,以使用周围的比如室内基站。当用户再转动身体时,室内基站信号又变弱,室外基站信号变强,手机又往回切,造成“乒乓效应”。这里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外面基站采用定向天线的天线阵阵元数目太少(基站侧的另两根全向接收天线对手机的上行信号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因为它们在该用户方向上的接收增益非常微弱),造成下行信号在室内和上行信号在

移动通信中的几个效应

移动通信中的几个效应

通信中的几个效应 波导效应、乒乓效应、记忆效应、孤岛效应、多径效应、远近效应 阴影效应、拐角效应 1、波导效应 波导效应(即隧道效应)主要由建筑、峡谷等引起,如两旁建筑整齐的街道、隧道、较长的走廊、岩石峡谷等都会形成波导效应,信号传播如在波导内传播相似,沿波导方向损耗小,信号就强,其他方向损耗大,信号强度就弱。波导效应容易引起越区覆盖和导频污染等,在井型街道会引起切换频繁、掉话等。 波长越短的无线电波,当遇到在物体时,在其表面发生镜面反射的可能也越大。当信号在两侧是规则楼房的街道中传播时,便是以反射方式进行,我们称之为“波导效应”。 当手机收到强弱不同和接到达手机时间不同的信号会有什么效果,可能会掉话也有可能出现通话质量差,就像光波一样,有直射的信号也有反射和折射的信号被手机检测到。 波导效应在城市环境中存在,由于街道两旁有高大的建筑物,结果使得沿传播方向的街道上

信号增强,垂直于传播方向的街道上信号减弱,两者相差达10dB以上,这种现象在离基站距离越远,减弱程度就越小,隧道覆盖会存在波导效应,微波传输也会存在波导效应,波导效应衰落的比较快。 2、乒乓效应 移动通信系统中,如果在一定区域里两基站信号强度剧烈变化,手机就会在两个基站间来回切换,产生所谓的“乒乓效应”。 解决措施: 1、调整两个小区的切换门限 2、控制其中一个小区的覆盖(调整接入参数、调整天馈、降低功率等),保证该区域有主覆盖小区。 3、防止“乒乓切换”的办法是:迟滞 在基站下载的参数文件中有两个参数需要我们注意,即“再呼叫型区间切换处理电平”(参考值:23dB)和“再呼叫型区间切换区域的选择电平”(参考值:32dB)。这两个参数表示在通话时,当手机接收到原基站的信号强度降到23dB时,手机发起申请,要求做基站间的切换

通信中的几个效应

通信中的几个效应 (波导效应、乒乓效应、记忆效应、孤岛效应、多径效应、远近效应) 1、波导效应 波导效应(即隧道效应)主要由建筑、峡谷等引起,如两旁建筑整齐的街道、隧道、较长的走廊、岩石峡谷等都会形成波导效应,信号传播如在波导内传播相似,沿波导方向损耗小,信号就强,其他方向损耗大,信号强度就弱。波导效应容易引起越区覆盖和导频污染等,在井型街道会引起切换频繁、掉话等。 波长越短的无线电波,当遇到在物体时,在其表面发生镜面反射的可能也越大。当信号在两侧是规则楼房的街道中传播时,便是以反射方式进行,我们称之为“波导效应”。 当手机收到强弱不同和接到达手机时间不同的信号会有什么效果,可能会掉话也有可能出现通话质量差,就像光波一样,有直射的信号也有反射和折射的信号被手机检测到。 波导效应在城市环境中存在,由于街道两旁有高大的建筑物,结果使得沿传播方向的街道上信号增强,垂直于传播方向的街道上信号减弱,两者相差达10dB以上,这种现象在离基站距离越远,减弱程度就越小,隧道覆盖会存在波导效应,微波传输也会存在波导效应,波导效应衰落的比较快。 2、乒乓效应 移动通信系统中,如果在一定区域里两基站信号强度剧烈变化,手机就会在两个基站间来回切换,产生所谓的“乒乓效应”。 解决措施: 1、调整两个小区的切换门限 2、控制其中一个小区的覆盖(调整接入参数、调整天馈、降低功率等),保证该区域有主覆盖小区。 3、防止“乒乓切换”的办法是:迟滞 在基站下载的参数文件中有两个参数需要我们注意,即“再呼叫型区间切换处理电平”(参考值:23dB)和“再呼叫型区间切换区域的选择电平”(参考值:32dB)。这两个参数表示在通话时,当手机接收到原基站的信号强度降到23dB时,手机发起申请,要求做基站间的切换(Handover),即切换到下一个基站上通话。但下一个基站信号必须在32 dB以上,手机才能真正切换过去,否则只能在原基站上通话。之所以这两个参数间有9dB的差值,目的

移动通信一三四五章重要知识点(附答案)(1)

1.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答: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或者临时停留在某一非预定的位置上)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这包括移动体(车辆,船舶,飞机或行人)和移动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和固定点(固定无线电台或有限用户)之间的通信。 2.近代移动通信的奠基人 答:马可尼 3.移动通信的五个主要特点 答:○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进行的 ○3: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 ○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 ○5: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4.几个重要专业名词:弥散损耗、阴影效应、多普勒频移、远近效应 答:弥散损耗: 阴影效应: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移动台在运动的情况下,由于大型建筑物和其他物体对电波的传输路径的阻挡而在传播 接收区域上形成半盲区,从而形成电磁场阴影,这种随移动台位

置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接收点场强中值的起伏变化叫做阴影效应。 多普勒频移:当移动台以恒定的速率沿某一方向移动时,由于传播路程差的原因,会造成相位和频率的变化,通常将这种变化称为多普勒频移。 远近效应:移动通信是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的,移动台之间会出现近处移动台干扰远处移动台的现象,称为远近效应。 5.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分类:多址方式、工作方式、信号形式 答:○1:按多址方式可分为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 ○2: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同频单工,异频单工,异频双工和半双工 ○3按信号形式可分为模拟网和数字网: 6.单工、双工、半双工的特点 答:○1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电台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根据收,发频率的异同,又可分为同频单工和异频单工,单工通信常用于点到点通信,这样的工作方式只允许一方发送时另一方进行接收 ○2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传输消息的工作方式,双工通信一般使用一对频道,以实施频分双工(FDD)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使用方便,但在电台的运行过程中,不管是否发话,发射机总是工作的,故电源消耗较大

通信中的几大效应

孤岛效应是基站覆盖性问题,当基站覆盖在大型水面或多山地区等特殊地形时,由于水面或山峰的反射,使基站在原覆盖范围不变的基础上,在很远处出现"飞地",而与之有切换关系的相邻基站却因地形的阻挡覆盖不到,这样就造成"飞地"与相邻基站之间没有切换关系,"飞地"因此成为一个孤岛,当手机占用上"飞地"覆盖区的信号时,很容易因没有切换关系而引起掉话。 什么是孤岛效应? 问:怎样发现某个掉话点是由于“孤岛效应”产生的? 答:分析 1 掉话 2 掉话现象:一直不切换,直至掉话。主服小区与邻区同BCCH同BSIC也是这个现象吗? 3 确定目前主服小区是多少,距离基站距离是多少? 4 然后从掉话点开始查看是否存在六个邻区中没有与主服务小区建立邻区关系, 5 如果有邻区关系,仍然一直不切换,直至掉话,是信号质量差。 6 如果没有邻区关系,是因为漏加了邻区关系,还是孤岛效应,怎样区分? 7 如果确实是邻区,是漏加了邻区,如果不是邻区,是孤岛效应? 8 怎样确定孤岛效应的区域范围?怎样消除孤岛效应?

漂移小区与相邻小区同BCCH、BSIC,以至没有邻区可以切换 什么是越区覆盖?它和孤岛效应有什么关系? 孤岛的一个原因是越区覆盖。 孤岛效应和越区覆盖都属于基站覆盖性问题。 无遮挡传播远? 天线高度高? 高山站、街道的波导效应? 湖泊的反射效应? “飞地效应”:当基站覆盖在大型水面或多山地区等特殊地形时,由于水面或山峰的反射,使基站在原覆盖范围不变的基础上,在很远处出现"飞地",而与之有切换关系的相邻基站却因地形的阻挡覆盖不到,这样就造成"飞地"与相邻基站之间没有切换关系,"飞地"因此成为一个孤岛,当手机占用上"飞地"覆盖区的信号时,很容易因没有切换关系而引起掉话。 楼房会有“飞地效应”吗? “伞状覆盖”效应:服务小区由于各种原因(无线传输环境太

移动通信中的那些“效应”

移动通信中的“效应” 孤岛效应 服务小区由于各种原因(无线传输环境太好、基站位置过高或天线的倾角较小),导致覆盖太大以至于将邻小区覆盖在内,造成在某些小区的覆盖范围出现一片孤独区域(所谓的伞状覆盖),此孤独区域在地理上没有邻区,类似于“孤岛”。如果移动台在此区域移动,由于没有邻区,移动台无法切换到其他的小区导致掉话发生。 “孤岛效应”多出现在网络扩容后。随着新基站的割接入网,需对原来的小区覆盖范围作调整,但小区覆盖范围收缩太快会造成2个小区切换带上覆盖不好,反之,容易形成“孤岛效应”。 通常解决此类问题的手段可通过大量的DT测试发现问题,一般可减少小区的覆盖 范围以及增加邻区列表。 波导效应 波长越短的无线电波,当遇到在物体时,在其表面发生镜面反射的可能也越大。当信号在两侧是规则楼房的街道中传播时,便是以反射方式进行,我们称之为“波导效应”。 当手机收到强弱不同和接到达手机时间不同的信号会有什么效果,可能会掉话也有可能出现通话质量差,就像光波一样,有直射的信号也有反射和折射的信号被手机检测到。 波导效应在城市环境中存在,由于街道两旁有高大的建筑物,结果使得沿传播方向的街道上信号增强,垂直于传播方向的街道上信号减弱,两者相差达10dB以上,这种现象在离基站距离越远,减弱程度就越小,隧道覆盖会存在波导效应,微波传输也会存 在波导效应,波导效应衰落的比较快 阴影效应 移动台在运动中,由于大型建筑物和其他物体对电波的传输路径的阻挡而在传播接收区域上形成半盲区,从而形成电磁场阴影,这种随移动台位置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接收点场强中值的起伏变化叫做阴影效应。阴影效应是产生慢衰落的主要原因。 如果无线电波在传播路径中遇到起伏的地形、建筑物和高大的树木等障碍物时,就会在障碍物的后面形成电波的阴影。接收机在移动过程中通过不同的障碍物和阴影区时,接收天线接收的信号强度会发生变化,造成信号的衰落。

通信中的几个效应详细解释

通信中的几个效应 (波导效应、乒乓效应、记忆效应、孤岛效应、多径效 应、远近效应) 1、波导效应 波导效应(即隧道效应)主要由建筑、峡谷等引起,如两旁建筑整齐的街道、隧道、较长的走廊、岩石峡谷等都会形成波导效应,信号传播如在波导内传播相似,沿波导方向损耗小,信号就强,其他方向损耗大,信号强度就弱。波导效应容易引起越区覆盖和导频污染等,在井型街道会引起切换频繁、掉话等。 波长越短的无线电波,当遇到在物体时,在其表面发生镜面反射的可能也越大。当信号在两侧是规则楼房的街道中传播时,便是以反射方式进行,我们称之为“波导效应”。 当手机收到强弱不同和接到达手机时间不同的信号会有什么效果,可能会掉话也有可能出现通话质量差,就像光波一样,有直射的信号也有反射和折射的信号被手机检测到。 波导效应在城市环境中存在,由于街道两旁有高大的建筑物,结果使得沿传播方向的街道上信号增强,垂直于传播方向的街道上信号减弱,两者相差达10dB以上,这种现象在离基站距离越远,减弱程度就越小,隧道覆盖会存在波导效应,微波传输也会存在波导效应,波导效应衰落的比较快。 2、乒乓效应 移动通信系统中,如果在一定区域里两基站信号强度剧烈变化,手机就会在两个基站间来回切换,产生所谓的“乒乓效应”。 解决措施: 1、调整两个小区的切换门限 2、控制其中一个小区的覆盖(调整接入参数、调整天馈、降低功率等),保证该区域有主覆盖小区。

3、防止“乒乓切换”的办法是:迟滞 在基站下载的参数文件中有两个参数需要我们注意,即“再呼叫型区间切换处理电平”(参考值:23dB)和“再呼叫型区间切换区域的选择电平”(参考值:32dB)。这两个参数表示在通话时,当手机接收到原基站的信号强度降到23dB时,手机发起申请,要求做基站间的切换(Handover),即切换到下一个基站上通话。但下一个基站信号必须在32 dB以上,手机才能真正切换过去,否则只能在原基站上通话。之所以这两个参数间有9dB的差值,目的是防止“乒乓效应”。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假设这两个电平值接近,比如都为23dB。此时,手机虽然可以很容易地切换到下一个基站上去,但是由于移动通信的信号有不稳定的特点,很可能刚切换过来的基站的信号又变弱,手机又开始往回切换,从而造成“乒乓效应”。这两个值相差越大,“乒乓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但太大又可能造成手机在合适的时候无法使用下一基站通话。一般情况下,我们都采用上面给出的参考值;一些特殊环境也可考虑改变这些参数。上面我们讨论的是由手机发起切换申请的情形,另外还有由基站发起申请的情形,即当基站接收手机的信号弱到一定程度 (6dB),由基站通知手机做切换,如果此时手机能找到一个信号强的基站(32dB以上),则切换到该基站上通话。造成“乒乓效应”有两种可能,一是通信信号很不稳定,二是两参数值间隔太小。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一高层楼房,外面采用日立大功率基站定向覆盖,楼内采用20mW京瓷基站覆盖。在楼房内的办公室中,当客户通话过程中如果转动身体,则手机便做频繁的切换,甚至无法通话。这是因为,开始时假如用户使用外面的基站进行通话,手机的上行信号能够经过窗口(较强)和透过墙壁(较弱)到达基站。当转动身体时,手机通过窗口的信号减弱,造成外面基站几乎收不到手机的信号,于是基站申请要手机做切换,以使用周围的比如室内基站。当用户再转动身体时,室内基站信号又变弱,室外基站信号变强,手机又往回切,造成“乒乓效应”。这里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外面基站采用定向天线的天线阵阵元数

移动通信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部分 概述 1. 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情况 古代移动通信-萌芽阶段-开拓阶段-商业阶段-蜂窝思想-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数字化-第二代 移动通信系统-宽带、多媒体-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广带IP 多媒体-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1897年,马可尼完成莫尔斯电码无线通信实验,标志无线电通信的开始,开创了海上通 信业)(1928年,美国底特律警察局率先使用装备贝茨发明的能适应移动车辆震动影响的无 线电收发信机——超外差AM 接收机的警用车辆无线电移动系统(单向),标志移动通信开 始)(1935年,阿姆斯特朗发明了FM 方式无线电,是移动通信中的第一个大分水岭)(早 在40年代末,美国Bell 实验室提出蜂窝构想;1974年正式提出了蜂窝移动通信的概念。) 2. 了解通信系统的分类 按工作方式分类---单工双工(TDD,FDD) 半双工 按信号形式分类---模拟网和数字网 按覆盖范围分类---城域网,局域网和个域网 按服务特性分类---专用网,公用网 按多址方式分类---FDMA,TDMA,CDMA,SDMA 按使用对象分类---民用系统、军用系统 按业务类型分类---电话网、数据网、综合业务网、多媒体 按使用环境分类---陆地通信、海上通信、空中通信 依据通话状态和频率使用方法,可分为 单向和双向 单工和双工 3. 了解双工方式 双工通信的特点是: 同普通有线电话很相似, 使用方便。 其缺点是: 在使用过程中, 不管是 否发话, 发射机总是工作的, 故电能消耗很大, 这对以电池为能源的移动台是很不利的。针 对此问题的解决办法是: 要求移动台接收机始终保持在工作状态, 而令发射机仅在发话时才 工作。这样构成的系统称为准双工系统, 也可以和双工系统兼容。这种准双工系统目前在移 动通信系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第二部分 移动通信的传播特性 1. 了解电波的传播方式 1) 直射波:电波传播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的障碍物, 直接到达接收端的电波, 称为直射波。 直射波更多出现于理想的电波传播环境中。 2) 反射波:电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比自身的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 会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 形成反射波。 反射常发生于地表、 建筑物的墙壁表面等。 3) 绕射波:电波在传播过程中被尖利的边缘阻挡时, 会由阻挡表面产生二次波, 二次波能够 散布于空间, 甚至到达阻挡体的背面, 那些到达阻挡体背面的电波就称为绕射波。 由于地球 基站移动台器器

通信原理试卷及答案

通信原理试卷(A ) 02.12.22 一 填空题:(每个空0.5分,共15分) 1. 基带传输系统的总误码率依赖于信号峰值 和噪声均方根值 之比。 2. 调制信道对信号的干扰分为乘性干扰 和加性干扰 两种。 3. 若线形系统的输入过程()t i ξ是高斯型的,则输出()t o ξ是高斯 型的。 4. 通断键控信号(OOK )的基本的解调方法有非相干解调(包络检波法) 及相干解调(同步检测法) 。 5. 随参信道的传输媒质的三个特点分别为对信号的耗衰随时间而变 、 传输的时延随时间而变、多径 传播 。 6. 根据乘性干扰对信道的影响,可把调制信道分为恒参信道 和随参信道 两大类。 7. 包络检波法的系统误码率取决于系统输入信噪比 和归一化门限值 。 8. 起伏噪声又可分为 热噪声、散弹噪声 及宇宙噪声 。 9. 数字基带信号()t S 的功率谱密度()ωS P 可能包括两部分即连续谱 和离散谱 。 10. 二进制振幅键控信号的产生方法有两种,分别为 模拟幅度调制法和键控法 。 11. 模拟信号是利用 抽样、量化 和编码 来实现其数字传输的。 12. 模拟信号数字传输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是 A/D 、数字传输系统和D/A 。 13. 设一分组码(110110);则它的码长是 6 ,码重是 4 ,该分组码与另一分组码(100011)的码距是 3 。 二 判断题:(正确划“√”,错误划“ ×”;每题0.5分,共5分) 1. 码元传输速率与信息传输速率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 2. 一般说来,通过键控法得到二进制移频建控信号(2FSK )的相位(n ?、n θ)与序列n 无关。( ) 3. 任何一个采用线性调制的频带传输系统,总可以由一个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所替代。( ) 4. 白噪声是根据其概率密度函数的特点定义的。( ) 5. 基带传输系统的总误码率与判决门限电平有关。( ) 6. 对于受到高斯白噪声干扰的连续信道, B 与N S 可以互换。( ) 7. 恒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是变化极其缓慢的,因此,可以认为它等效于一个时变的线性网络。( ) 8. 对于受到高斯白噪声干扰的连续信道,若增加信道带宽B ,则信道容量C 无限制地增加。( ) 9. 小信噪比时,调频系统抗噪声性能将比调幅系统优越,且其优越程度将随传输带宽的增加而增加。( ) 10. 一种编码的检错和纠错能力与该编码的最小码距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 三 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a) 一个随机过程是平稳随机过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B 。 (A ) 随机过程的数学期望与时间无关,且其相关函数与时间间隔无关; (B ) 随机过程的数学期望与时间无关,且其相关函数仅与时间间隔有关; (C ) 随机过程的数学期望与时间有关,且其相关函数与时间间隔无关; (D ) 随机过程的数学期望与时间有关,且其相关函数与时间间隔有关; b) 下列属于线性调制的是 C 。 (A ) 相移键控; (B )频移键控; (C )振幅键控; (D )角度调制。 c) 采用同步解调残留边带信号时,只要残留边带滤波器的截止特性在载频处具有 C 特性,就能够准确地 恢复所需的基带信号。 (A )互补 (B )对称 (C )互补对称 (D )没有特殊要求 d) 若[])()(11t m t X E X =,[])()(22t m t Y E Y =,()()[]()()2121t m t m t Y t X E Y X =,则随机过程()t X 与()t Y A 。 (A ) 不相关;(B )相关; (C )正交; (D )独立。

无线通信几个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多径效应,多径效应对无线通信有什么影响? 由多条路径传播引起的干涉时延效应称为多径效应。 在无线电通信特别是短波通信中,信号传输媒介电离层高度、厚度等不同,造成诸信号传播路径会随时间变化,参与干涉的各分量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随时间而变化,由此引起合成波场的随机变化,从而形成总的接收场的衰。.因此,多径效应是造成信号衰落的重要成因.多径效应对于数字通信(信号不稳引起误码)、雷达最佳检测(多目标重影,给正确识别目标造成困难)、语音通信等都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 二、现代通信传输的三大支柱通信是什么?其中有几项是无线通信? 被喻为现代三大支柱通信的分别是: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其中,卫星通信和微波通信均是无线通信领域中重要通信手段。 三、卫星通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优点:1、通信距离远,覆盖面积大。一颗静止卫星的波束,可以覆盖地球表面积的42.4%。在这个覆盖区内,理论上两个相距1800公里的地球站就可以进行通信。120度配置的三颗卫星,通过一跳或两跳就可完成全球除两极外的全球通信。2、组网灵活、便于多址联接。各种形式的地球站,可以不受地理条件限制,无论是固定站还是移动站,各种不同业务种类,都可以组织在一个通信网内,电路的建立和开通十分灵活方便。3、通信质量高、容量大。由于卫星通信工作在微波频段,再加上各种频率的重复利用,使得一颗卫星可用频带宽度达到了几千兆赫,与这相应的通信容量达几万条话路。在卫星通

信中,电波主要在接近真空的外层空间传播,因而大大地减小了对电波传播的影响,所以通信质量高。4、卫星相对静止,跟踪设备简单,多卜勒频移小。由于相对静止,所以地球站用一副天线不需要复杂的系统就能使天线对准卫星。 缺点:1、由于卫星高度高,所以信号传输损耗量大,限制了地面设备的小化。2、传输时延大,在电话线路中,大的传输时延,除了使双方通话重叠而感到有些不习惯的现象外,更主要的是出现回波干扰。3、由于地球站静止轨道只有一条,所以轨道上能容纳的静止卫星数目有限。4、存在地球两极的通信“盲区”。 四、什么是跳频通信?它有什么特点? 跳频通信就是通信双方不是在一个固定的通信频率上,而是在不断变化的的频率点上完成的通信。 大家知道,无线电通信是战场上保障作战与指挥的重要手段。但无线电通信易遭受干扰,特别是短波通信领域,不仅易遭到天电、工业等自然干扰,而且还要遇到敌方人为的跟踪、阻塞、多径干扰等各种通信干扰。因此改善短波通信性能,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就成了无线电通信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重要课题,跳频通信技术装备也就应时而生。 跳频通信的特点一是,抗敌方跟踪搜索能力强。由于跳频通信系统的频率取值可多达几百个、几千个,甚至上万个,形成很宽的射频频谱。假设电台跳频规律为伪随机跳频,而每秒跳频1000次,即在

通信中多普勒效应的解决方案

由于通信双方的相对运动,使接收信号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由多普勒效应所引起的附加频移称为多普勒频移,可用下式表示 从式(2.8)中可以看出,工作波长越短(或工作频率越高)或者径向速度越高,多普勒频移就越大。 在卫星通信系统中,移动站和卫星都可能是运动的,因此,卫星和移动站在接收信号时都会产生多普勒频移。 由于多普勒频移的存在,卫星接收到固定地球站发来的信号,频谱发生偏离。同样,卫星转发给移动站的信号,在移动站收到后,也会产生一个频率偏移。运动中的卫星和移动站接收信号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移的符号决定于收、发双方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运动方向。 1)多普勒频移 非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动引起的多普勒频移比较大。多普勒频移对采用相干解调的数字卫星通信影响较大。 在非地球同步轨道(GsO)卫星通信系统中,由于卫星的运动,使得多普勒频移的变化范围较大,并且其大小与卫星轨道高度、轨道类型、地球站纬度和卫星覆盖区的位置等有关。当地球站看到卫星从地平面升起时,有最大的正多普勒频移;当卫星通过地球站正上方时,多普勒频移为零;当卫星从地平面消失时,有最大的负多普勒频移。 对于圆轨道而言,多普勒频移可以用下式来计算: 2)抗多普勒频移的措施 多普勒效应使得信号的载波频率发生偏移。如果两个信号的发射频率间隔;下够大(小于最大可能的多普勒频移),则接收端会产生相互干扰;同时,多普勒效应会使载波偏离接收机滤波器中心频率,从而使输出信号幅度下降(窄带滤波器):另外,它也会造成信号在—个码元的持续时间内有较大的相位误差。我们可以采用下列措施来减小多普勒频移; ·地球站一卫星采用闭环频率控制; ·卫星上多普勒频移预校正; ·接收机频率的预校正; ·发射机频率的预校正;

移动通信中的几种效应

移动通信中的几种效应 1.红灯问题: 深衰落点在空间上的分布是近似的相隔半个波长(900MHz为17cm,1900MHz为8cm),如果此时手机天线处于这个深衰落点(当汽车中的手机用户由于红灯而驻留在这个深衰落点,我们称为红灯问题),话音质量将会变差。 2.孤岛效应:若小区A信号较弱,当移动台以A作为服务小区并逐步进入小区B时,由于移动台邻区列表里并没有B小区,移动台不能切换到该小区,于是原小区信号逐渐变弱,直致最终掉话,即所谓的孤岛效应。 3.针尖效应:源小区EcIo快速下降后一段时间后上升,目标小区出现短时间的陡升。针尖效应一般可以通过观察Scanner记录的最优小区扰码分布图来观察,一般情况下,如果有两幅天线沿着两条街道照射,在两条街道交界的地方就容易产生针尖效应。 针尖效应:产生于天线电波传播的死区,往往出现在街道拐弯的地方或者两条街道交界的地方。针尖效应主要表现为在较强目标小区信号的短时间作用下,原小区信号经历短暂快速下降,又上升的情况。解决方法:调整天线的方向角与街道错开一定角度的方式来调整,但同时需要注意不能使原来街道路边商铺的覆盖有很大的影响。解决的措施要看具体环境而异,如使用直放站就是其中一个办法。另外一个方法是配置5dB左右的CIO,这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但也会带来增加切换比例等的副作用。 就是一个强信号一闪即逝,终端占上后又立即重选/切换出去。其实就是切换带不清晰,容易造成切换不及时掉话。解决措施就是把这个一闪即逝的信号消除掉,不让占用上。

4.拐角效应:源小区EcIo陡降,目标小区EcIo陡升(即突然出现就是很高的值),导致手机收不到活动集更新而导致掉话的情况。 当移动台沿着一个拐角移动时,移动台的接收信号电平发生变化。在拐角后面如果有一个新的基站,移动台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就会上升得非常快。如果移动台不能足够快地获得新基站,那么增加的干扰就会导致掉话。另一方面,如果新基站不能调节移动台的功率,高的移动台发射功率会闭塞新小区内的所有用户。 拐角效应主要表现在原小区信号快速下降,目标小区信号很快上升,导致手机收不到活动集更新而导致掉话的情况。 解决拐角效应的方法比较多,此处对不同的方法和相应的优劣说明。 1.针对小区配置1a事件参数,使得切换更容易触发。比如,降低触发时间为200ms,减小滞;一般情况需要针对小区进行配置,这个参数的更改会导致该小区和其他小区(没有拐角效应的小区)的切换也更容易发生,可能会造成过多的乒乓切换。 2.配制拐角效应产生的两个小区之间的CIO,使目标小区更容易加入。由于CIO只影响两个小区之间的切换行为,影响面相对较小,但CIO会对切换去产生影响,这种配置可能导致切换比例的增加。 3.调整天线,使得目标小区的天线覆盖能够越过拐角,在拐角之前就能发生切换,或者使当前小区的天线

移动环境下电波传播的几种效应

#1 移动环境下电波传播的几种效应 空间传播路径损耗(Path Loss)(远近效应) 阴影效应:由于地面结构引起的衰落,表现为慢衰落 多径效应:由移动体周围的局部散射体引起的多径传播,表现为快衰落 多普勒效应:由于移动体的移动速的和方向引起多径条件下多普勒频谱扩展 阴影效应:由大型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阻挡,在电波传播的接收区域中产生传播半盲区。它类似于太阳光受阻挡后可产生的阴影,光波的波长较短,因此阴影可见,电磁波波长较长,阴影不可见,但是接收终端(如手机)与专用仪表可以测试出来 远近效应:由于接收用户的随机移动性,移动用户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也是在随机变化,若各移动用户发射信号功率一样,那么到达基站时信号的强弱将不同,离基站近者信号强,离基站远者信号弱。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将进一步加重信号强弱的不平衡性,甚至出现了以强压弱的现象,并使弱者,即离基站较远的用户产生掉话(通信中断)现象,通常称这一现象为远近效应 多径效应:由于接收者所处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接收到的信号不仅有直射波的主径信号,还有从不同建筑物反射过来以及绕射过来的多条不同路径信号。而且它们到达时的信号强度,到达时间以及到达时的载波相位都是不一样的。所接收到的信号是上述各路径信号的矢量和,也就是说各径之间可能产生自干扰,称这类自干扰为多径干扰或多径效应。这类多径干扰是非常复杂的,有时根本收不到主径直射波,收到的是一些连续反射波等等 多普勒效应:它是由于接收用户处于高速移动中比如车载通信时传播频率的扩散而引起的,其扩散程度与用户运动速度成正比。这一现象只产生在高速(≥70km/h)车载通信时,而对于通常慢速移动的步行和准静态的室内通信,则不予考

通信原理复习题

题型 填空题20题每题一分 简答题3题共18分 作图题2题共27分 计算题3题共35分 第一章 1、消息、信息与信号 消息是信息的物理形式;信息是消息的有效内容;信号是消息的传输载体。 2、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信源—发送设备—信道(噪声源)—接收设备—信宿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信源-信源编码—加密-信道编码-数字调制-信道(噪声源)-数字解调—信道译码—解密—信源译码-信宿 模拟通信系统模型:模拟信源—调制器—信道(噪声源)—解调器—信宿 3、数字通信的优缺点 优点:1.抗干扰能力强,且噪声不积累2.传输差错可控3.便于处理、变换、存储4.易于集成、加密5.可以将来自不同信源的信号综合到一起传输 缺点:1.需要较大的传输带宽2.对同步要求高,因而系统设备复杂 4、通信系统的分类(记忆) 按通信业务分类:电报通信系统、电话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图像通信系统等。 按调制方式分类:基带传输系统和带通传输系统。 按信号特征分类: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按传输媒介分类:有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 按工作波段分类:长波通信、中波通信、短波通信远红外线通信等。 按信号复用方式分类: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码分复用。 5、通信方式 按照信号传输方向和时间的关系分为三类: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通信。 (1)单工通信:消息只能单方向传输的工作方式, (2)半双工通信:通信双方都能收发消息,但不能同时收发的工作方式, (3全双工通信: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收发消息的工作方式。 按数据码元传输方式分为串型和并行传输。 串行传输:将数字信号码元序列以串行方式一个码元接一个码元地在一条信道上传输。优点:只需一条通信信道,节省线路铺设费用。缺点:速度慢,需要外加码组或字符同步措施。并行传输:将代表信息的数字信号码元序列以成组的方式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并行信道上同时传输。优点:节省传输时间,速度快:不需要字符同步措施。缺点:需要n 条通信线路,成本高。 其他分类方式: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专线通信和网通信。 6、信息及其度量(计算)等概率传输时,信源的熵最大。 通常广泛使用的单位为比特,这时有 若有M个等概率波形(P = 1/M),且每一个波形的出现是独立的,则传送M进制波形之一的信息量为

通信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集合: 1-1:什么是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凡信号参量的取值连续(不可数或者是无穷多),则称为模拟信号,(不一定在时间是连续) 凡信号参量的取值是有限个,则称为数字信号。 区别是: 前者在信号参量的取值是连续的,而后者是离散的。(不一定在时间上离散)。 1-2何谓数字通信,简述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优缺点? 数字通信:就是用数字信号传来传递信息的通信系统。 优缺点: 1、抗干扰能力强,切噪声不累积; 2、易于集成化 3、易于加密处理 4、差错可控 5、易于与各种数字终端接口。 缺点是: 同步使设备复杂,需要比模拟信号更宽的系统频带。 1-3画出数字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并简述各小方框的功能。

1-4按照信号的流向和时间分类,通信方式分类: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2-6何谓高斯白噪声?他的概率密度函数、功率谱密度如何表示?任意N维概率普密度函数服从状态分布、功率谱密度在频率范围内均匀分布。 3-5什 么是线性失真?什么事非线性失真?信号在恒参信道中传输时主要有哪些失真?属于哪一类失真? 线性失真:是输出信号中不产生输入信号中所没有的新的频率分量。非线性失真:非线性失真亦称波形失真、非线性畸变,表现为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不成线性关系,使输出信号中产生新的谐波成分,改变了原信号频谱,包括谐波失真、瞬态互调失真、互调失真等, 幅频失真、相频失真、群迟延失真。属于线性失真。 3-8传输幅度衰落和频率弥散的原因是什么? 多径传播 多径传播还会造成瑞利型衰落(幅度衰落)、频率弥散、频率选择性衰落 最大多径时延差是为了解决频率选择性衰落的。 4-2什么是线性调制?线性调制的方法?已已调信号的时域和频域

通信原理复习题2

通信原理复习题2 一、填空题(本题共20 分,每空2分) 1. 通信的目的是传递消息中所包含的 信息 。 2. 能量信号的功率趋于0,功率信号的能量趋于无穷大。 3. 光纤按模式分类可以分为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 4.残留边带调制是介于SSB 与DSB 之间的一种折中方式,它既克服了DSB 信号占用频带宽的缺点,又解决了SSB 信号实现中的困难。 5. 包络检波器的非线性解调作用将引起门限效应。 6. OFDM 的缺点是对信道产生的频率偏移和相位噪声很敏感。 7. HDB 3码是AMI 码的一种改进型,改进目的是为了保持AMI 码的优点而克服其缺点,使连 “0”个数不超过3个。 8. 码间串扰原因是系统传输总特性不理想,导致前后码元的波形畸变并使前面波形出现很长的拖尾,从而对当前码元的判决造成干扰。 9. 眼图是指通过用示波器观察接收端的基带信号波形,从而估计和调整系统性能的一种方法。 10. 数字化3步骤:抽样、量化和编码。 二、判断题(本题共10分,每小题1分) 1. 广播是单工通信,电话是半双工通信,普通对讲机也是半双工通信。(×) 2. 计算机内部大部分是并行通信,外部传输则以并行通信为主。(√) 3. 随机过程是所有样本函数的集合,也可以说是在时间进程中处于不同时刻的随机变 量的集合。(√) 4. 严平稳过程不一定是广义平稳过程,各态历经不一定是广义平稳。(×) 5. 设系统带宽为W ,则该系统无码间干扰时最高传码率为W 波特。(×) 6. 频率选择性衰落与多径传播没有必然联系。(×) 7. 如果解调器的输入噪声功率谱密度相同,输入的信号功率也相同,则双边带与单边 带在解调器的输出端的输出信噪比是相同。(√) 8. 所有的非干解调方式不全都存在着门限效应。(×) 9. 作为数字基带信号其功率谱中一定含连续谱分量也一定含有离散谱分量。(×) 10. 均衡器可以用来改善系统性能,减小码间串扰。(√) 三、简答题(本题共20分,每小题5分) 1、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时,输出与输入功率谱密度的关系如何?如何求输出过程自相关函数和输出信号的平均功率。 答: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时,输出与输入功率谱密度关系为:(2分) 通过对输出的功率谱密度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得到输出随机过程的自相关函数(2分),自相关函数求出后,令自相关函数中0τ=,则得到输出过程的平均功率。(1分) 2、什么是门限效应?在模拟调制中那些调制技术采用包络检波时会产生门限效应?为什么会产生门限效应? 答:小信噪比时,解调输出信号无法与噪声分开,有用信号“淹没”在噪声之中,这时候2 0()()()()()()i i P f H f H f P f H f P f *=??=

通信上的几种效应

孤岛效应: 服务小区由于各种原因(无线传输环境太好、基站位置过高或天线的倾角较小),导致覆盖太大以至于将邻小区覆盖在内,造成在某些小区的覆盖范围出现一片孤独区域(所谓的伞状覆盖),此孤独区域在地理上没有邻区,类似于“孤岛”。如果移动台在此区域移动,由于没有邻区,移动台无法切换到其他的小区导致掉话发生。 “孤岛效应”多出现在网络扩容后。随着新基站的割接入网,需对原来的小区覆盖范围作调整,但小区覆盖范围收缩太快会造成2个小区切换带上覆盖不好,反之,容易形成“孤岛效应”。通常解决此类问题的手段可通过大量的DT测试发现问题,一般可减少小区的覆盖范围以及增加邻区列表。 乒乓效应: 移动通信系统中,如果在一定区域里两基站信号强度剧烈变化,手机就会在两个基站间来回切换,产生所谓的"乒乓效应"。 防止“乒乓切换”的办法是:迟滞 在基站下载的参数文件中有两个参数需要我们注意,即“ 再呼叫型区间切换处理电平”(参考值:23dB)和“再呼叫型区间切换区域的选择电平”(参考值:32dB)。这两个参数表示在通话时,当手机接收到原基站的信号强度降到23dB时,手机发起申请,要求做基站间的切换(Handover),即切换到下一个基站上通话。但下一个基站信号必须在32dB以上,手机才能真正切换过去,否则只能在原基站上通话。之所以这两个参数间有9dB的差值,目的是防止“乒乓效应”。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假设这两个电平值接近,比如都为23dB。此时,手机虽然可以很容易地切换到下一个基站上去,但是由于移动通信的信号有不稳定的特点,很可能刚切换过来的基站的信号又变弱,手机又开始往回切换,从而造成“乒乓效应”。这两个值相差越大,“乒乓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但太大又可能造成手机在合适的时候无法使用下一基站通话。一般情况下,我们都采用上面给出的参考值;一些特殊环境也可考虑改变这些参数。上面我们讨论的是由手机发起切换申请的情形,另外还有由基站发起申请的情形,即当基站接收手机的信号弱到一定程度(6dB),由基站通知手机做切换,如果此时手机能找到一个信号强的基站(32dB以上),则切换到该基站上通话。造成“乒乓效应”有两种可能,一是通信信号很不稳定,二是两参数值间隔太小。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一高层楼房,外面采用日立大功率基站定向覆盖,楼内采用20mW 京瓷基站覆盖。在楼房内的办公室中,当客户通话过程中如果转动身体,则手机便做频繁的切换,甚至无法通话。这是因为,开始时假如用户使用外面的基站进行通话,手机的上行信号能够经过窗口(较强)和透过墙壁(较弱)到达基站。当转动身体时,手机通过窗口的信号减弱,造成外面基站几乎收不到手机的信号,于是基站申请要手机做切换,以使用周围的比如室内基站。当用户再转动身体时,室内基站信号又变弱,室外基站信号变强,手机又往回切,造成“乒乓效应”。这里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外面基站采用定向天线的天线阵阵元数目太少(基站侧的另两根全向接收天线对手机的上行信号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因为它们在该用户方向上的接收增益非常微弱),造成下行信号在室内和上行信号在基站侧的多径衰落深度加大,信号不稳定。对于室内20mW基站,其信号强度本身就弱,并且它的天线也为简单阵元结构,本身消除多径效应的能力也很弱。所以,用户所处环境多径衰落非常明显,信号在空间上(手机侧)和时间上(基站侧)很不稳定。

无线环境中常见的效应有 阴影效应

1.无线环境中常见的效应有阴影效应,远近效应,多普勒效应 阴影效应(Shadow Effect):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移动台在运动的情况下,由于大型建筑物和其他物体对电波的传输路径的阻挡而在传播接收区域上形成半盲区,从而形成电磁场阴影,这种随移动台位置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接收点场强中值的起伏变化叫做阴影效应。阴影效应是产生慢衰落的主要原因。 远近效应:由于移动用户的随机移动性,终端与基站的距离也是随机变化的,当两个用户以相同的发射功率发射信号时,它们到达基站的信号强弱是不同的,离基站近的信号强,离基站远的信号弱,强信号会把弱信号覆盖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远近效应。 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的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受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成为多普勒效应。 2.切换的三个步骤是测量,判决,执行 3.WCDMA主要工作频率为上行1920~1980mhz,下行 2110~2170mhz 4.信道的工作模式有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单工数据传输只支持数据在一个方向上传输; 半双工数据传输允许数据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是,在某一时刻, 只允许数据在一个方向上传输,它实际上是一种切换方向的单工通信;全双工数据通信允许数据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传输,因此,全双工通 信是两个单工通信方式的结合,它要求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都有独立的接收和发送能力。

5.弱覆盖解决方案: 优先通过调整天线方位角和下倾角来改变局部地区覆盖;调整基站发射功率;调整基站站高;必要时需要迁站、加站或减站。 6.导频污染解决方案:调整天线下倾角和方位角;调整基站发射功率;必要时在导频污染区加站;采用电调下倾天线;优化切换和小区选择重选参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