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音通假规则

古音通假规则

古音通假规则

依据通假字和本字在上古音上的关系的不同,可把通假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是同音通假。如“離”和“罹”(前者是通假字,后者是本字,下同)同音,都是歌韵、来纽、平声、开口、三等(这里说的是上古音,下同)。

二是双声叠韵通假。这是指通假字和本字声纽相同韵部相同。这又包括两类:一是声调不同的,如“问”和“闻”都是文韵、明纽,但问为去声,闻为平声;二是介音不同,如“罢”和“疲”都是歌韵、并纽,两字除声调不同外,介音也不同,罢为二等字,疲为三等字。

三是双声通假。这是指通假字和本字声母相同,韵部相近。这又分为三小类:1是声母相同而韵部为对转关系,如“疑”和“凝”都是疑纽,疑为之韵,凝为蒸韵,之、蒸属阴阳对转;2是声母相同而韵部为旁转关系,如“惠”和“慧”都是匣纽,惠为质韵,慧为月韵,质、月属旁转;3是声母相同而韵部为通转关系,如“棘”和“急”都是见纽,棘为职韵,急为缉韵,职、缉属通转。

四是叠韵通假。这是指通假字与本字韵部相同而声母相近。如“为”和“伪”都是歌韵,为是匣纽,伪是疑纽,匣、疑是旁纽关系;“昔”和“夕”都是铎韵,昔是心纽,夕是邪纽,心、邪是旁纽关系。

五是声韵相近通假。这是指通假字和本字的声母和韵部都比较相近。如“归”是微韵、见纽,“馈”是物韵、群纽,微、物为对转关系,见、群为旁纽关系。

第五章 中古音系

第五章中古音系 上文提到,《广韵》与《韵镜》(包括《七音略》)在中古音的研究中是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的。通过《广韵》与《韵镜》的分析比较,相互参证,中古音的声母、韵母、声调、音值及声韵的配合情况就可以确定了。 第一节中古音的声母和韵母 一、中古音的声母 《广韵》的声母有三十七个,《韵镜》的声母有三十八个,二者的差别只在于,《广韵》的喉音中有影、晓、匣、以(喻四)四母,《韵镜》的喉音中则有影、晓、匣、云(喻三)、以五母,所以《韵镜》比《广韵》多出一母。就《韵镜》的情况来看,“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但尚未同“以”母合流,这种现象说明《韵镜》所确定的声母要晚于《切韵》(《广韵》的声母即代表《切韵》的声母),但不会晚于守温制作三十字母的晚唐时期,因为在守温的三十字母中云、以已合流为喻。本书将中古声母确定为三十七个,亦即《广韵》的三十七母,理由是让“云”归“匣”更能反映出隋唐时期汉语声母的面貌。下面是三十七声母表及其拟音(拟音均为国际音标)。 中古声母音值表 中古声母发音 及拟音方法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全浊发音发音 部位新名部位旧名 帮, 滂, 並, 明, 双唇唇重唇 (非) (敷) (奉) (微) 舌尖中舌头端, 透, 定泥舌舌面前舌上知彻澄娘 舌尖前齿头精,, 清,, 从心, 邪舌叶齿庄, 初, 崇生俟正齿舌面前章, 昌, 船书禅舌根牙见溪群疑?

零声母影, 匣舌根音喉晓 (云) 半元音以 舌尖中半舌来, 舌面鼻半齿日擦音 表中的三十七声母和唐末宋初的三十六字母相比,唇音中少了四个,正齿音中多了五个,喉音中的喻母有分有合,数目没有增减。 二、中古音的韵母 通过第三、四两章我们得知,《广韵》的韵类共有292类(王力《汉语史稿》的分类或王力《汉语音韵学》中的290类再加上戈和昔)。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2类,其中所含韵母计有142类。《韵镜》开三合三 的韵类共有291类(比《广韵》少一个戈,如果不计声调,则为90类,其中所含韵母共有139类。两开三) 相比较,《广韵》比《韵镜》只多出真合、质合及戈三个韵母。由此可以看出,《广韵》切下字系联三三开三 的结果和《韵镜》所列的韵类数是极其接近的,这说明了系联结果的可靠性。本书把《广韵》的142个韵母确定为中古的韵母,下面是这142个韵母的名称及拟音,序次按92类的形式排列,其中平声韵的拟音代表平、上、去三声。 1 中古韵母音值表 1(东开一,?屋开一, 开二?黠开二?, 46(山 2(东开三 ,?屋开三 , 47(山合二,?黠合二,?, 3(冬合一,?沃合一, 48(先开四屑开四 , 4(钟合三 ,?烛合三,,? 49(先合四, 屑合四, , 5(江开二?觉开二 50(仙开三?薛开三?, 6(支开三 51(仙合三 ,?薛合三 ,?, 7(支合三 , 52(萧开四 ,

2020年用现代汉语理解古音通假现象的论文

用现代汉语理解古音通假现象的论文 在古代汉语中,我们经常遇到古音通假的现象。王力先生说:“所谓假借或古音通假,说穿了就是古人写别字”。[1]但是很多人在学习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很不理解,也有很多学生朋友们会问:“为什么古人写错字就是古音通假,我们写错了就是错别字呢?” 先来看假借和通假的关系。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假借是中 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而古音通假,则是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是本有其字,只是用另一个字代替本字来写而已。很多人搞不清它们之间的差别,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其意义是“智慧”的意思,这种情况是通假。再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假借和通假的根本区别就是有没有本字,如果有就是通假,没有就是假借。 那么古音通假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该怎么理解呢? 联系古音通假产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总结起来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 1、古音通假现象与造字时代文字系统不成熟有关。古人在记录语言时“仓促无用字”,或者一时想不起来,只好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就像在我们生活中,尽管已有了成熟的文字系统,也会有提笔忘

字,或者不会写某个字的时候,这时就会用另外一个同音字来代替。这些在我们听来是不影响意义的表达的,这就是说别字也达到了我们记录语言的目的。后来人或者不知,或者效仿,以至于积非成是,流传下来,成了合法的用字。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字会流传下去,那我们的后来人也会说我们使用了通假字。 2、古音通假的现象与古人写别字、不规范字的用字习惯有关。 [2]古人在使用文字的时候,规范观念不强,为了书写简便,使用通 假字已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因为一般通假字都比本字形体简单、易写,书写效率高很多,所以人们爱写通假字,不觉得写通假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3、没有相应的规范字典也是造成古音通假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才针对“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文字进行统一规范。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第一部规范汉字的正字学著作,不仅对当时的文字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字政策。人们对文字的规范性越来越看重,不断地进行正字工作,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规范字典,使得我们的汉字规范有章可循。而在古代,由于没有实用的规范字典,人们在书写过程中没有一个标准可供参照,自然容易出现同声异形的现象。

第五讲《广韵》音系

第五讲《广韵》音系

第三讲中古音系 授课要点: ①韵书的起源 ②《广韵》的由来及体例 ③《广韵》语音系统 一、韵书的起源和发展 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指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㈠韵书: 韵书:韵书是按照韵编排的词典。 形书:《说文》《字林》《玉篇》 义书:《尔雅》 韵书:《切韵》《广韵》

㈡韵书起源 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⑵原因 韵书出现的条件: 第一,具备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第二,具有科学实用的注音方法。 汉末,孙炎《尔雅音义》 第三,具有社会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第一,中国和尚受到梵文字启发,懂得了将汉语音节切分为声韵两部分。 梵文:体文――辅音 摩多――元音 第二,沈约《四声谱》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第三,诗歌发展,需要韵书。 魏晋时期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格律进行规范时期,象沈约永明体提出的“四声八病例”说,对诗歌的押韵和平仄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用韵书的方式对诗歌的用韵用字进行规范,提出一个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 ⑶《广韵》以前的韵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韵书产生并蜂出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韵书。 三国魏: 李登《声类》――第一部 晋代: 吕静《韵集》――第二部 南北朝:

阳休之《韵略》、夏侯咏《韵略》、沈约《四声谱》 沈约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贡献很大,首先发现了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特点。 二、《广韵》的由来及体例 ㈠《切韵》与《广韵》的成书过程: ①隋代开皇年间,陆法言编写《切韵》,存在最早的韵书。 ②唐孙缅修补增订《切韵》,篹《唐韵》。 ③北宋陈彭年编修《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这是我国现在的最早的完整的韵书。 ㈡《广韵》的性质

上古音的韵部

通论(四)上古音的韵部 上古,是指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指先秦时期。韵部是古人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提出的概念。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上古的韵部指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韵头和声调不计。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人也把上古韵部称为《诗经》的韵部。 一、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形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1、《诗经》用韵的归纳 《诗经》每一篇都是押韵的,所以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得到上古韵部的状况。系联方法如下:

絺(chi1)兮綌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邶风绿衣》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祗搅我心。《诗小雅何人斯》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詩邶风燕燕》 翩彼飞鸮,集于泮林。 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詩鲁颂泮水》

《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二字在上古属于同一韵部。《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以证明“风”“心”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南”与“风”“心”在上古同部。《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以下类推。 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等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2、谐声字的归纳 通过《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古韵部是可信的,但是由于没有将韵脚字以外的字归纳进去,而韵脚字又很有限,所以这样的韵部含字太少。形声字的谐声系统能够扩大

知识点汇总情况_古代汉语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两汉到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 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因为: 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

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淇《助字辨略》、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 ●笫一节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二汉字的性质:

第五讲: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 (一)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A义专门造的A字(从字形结构上可以看出来),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A字,而是写了一个与A同音的B字。于是A、B二字之间就构成了通假关系。 例如:“早”和“蚤”。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即要求对方早点来,别来得太晚了,就会显得没诚意,不礼貌。显然,这里应该写“早”字,但司马迁却写了个“蚤”字,许慎在《说文解字》(P283页)里面说的很清楚,“蚤”本是“啮人跳虫也”,就是今天的“跳蚤”。我们不能说司马迁不会写“早”字,也不能说“早”字还没那时产生,实事上先秦就有“早”字了: 《左传·昭公三年》:“早世陨命”; 《左传·隐公三年》:“早死”; 《荀子·非相》:“不先虑,不早谋。” 《大戴礼记》:“天子之善在於早谕教与选左右。” 《史记》中也能找到用“早”的例子: 《孝武本纪》:“天子即诛文成,后悔其早死,惜其方不尽。” 《留侯世家》:“后五日早会。” 《三王世家》:“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

但在先秦、两汉时期,用“蚤”代“早”的例子多得很: 《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 《左传·僖公23年》:“子盍蚤自贰焉?” 《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徧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之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史记·周本纪》:“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 《史记·始皇本纪》:“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 《汉书·文帝纪》:“有司请蚤建太子。” 这两个字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同音字,故而相通假。 与“早、蚤”同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例如: 畔与叛—— 《说文·田部》P291:“畔,田界也。从田,半声。” 《左传·襄公26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 可见,“畔”指田间界限,即现在所谓“田埂”。 《说文·半部》P28:“叛,半反也。”——段玉裁指出,这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汇总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 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 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怎样辨别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

第四节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是古汉语学习中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在本节中,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假借字 “假借”是个大的概念,它包括“造字”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前者指“六书”中的假借,后者指古代文献用字中的通假(又叫“古音通假”)。用六书假借法“造”的字,叫“六书假借字”;由古音通假而使用的字,叫“通假字”。 1 六书假借字 我们知道,“六书”是专讲造字理论的。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能产性的造字方法,它们能从无到有创造新的字形,因此历来被称作“造字之本”;转注和假借由于不能创造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之外的新的字形,因而被称作“用字之法”。段玉裁说:“戴(震)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戴震和段玉裁的这种观点,简称叫“四体二用”,又叫“体用说”,在学界有很大影响。实际上,假借是一种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它的本质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也就是说,语言中已有某一个词,但在文字中没有记录它的字,于是就在已有的文字中找一个与它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来兼记它,而不再为它另造专字。 例如,“其”是象形字,它本来记录语言中含义为“簸箕”的名词。语言中又有一些虚词,意思是“那”、“他的”、“如果”,或者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它们的读音与“其”相同;照理,应当分别为它们专造新字。但古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为它们造字,而是直接借用“其”字来记录它们。于是“其”除了本义“簸箕”外,又兼表了上述几种虚词假借义。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其”表“那,那个”之义。《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表“他的”之义。《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表“如果”义。《左传·僖公三十年》:“吾其还也。”“其”表委婉语气,可译作“还是”。《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岂”,等等。上述例句中的“其”,就是六书假借字。因此,从汉字的绝对数字来看,六书假借并没有增加新字,仅是借用音同的已成之字来记录新词,确实是“用字之法”;但是,如果从整个文字体系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由于它能以一个字表示若干个词,免却了为每一个词造一个专字的劳顿,节制了文字无限制地繁衍滋生,所以它又确实是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 六书假借字在古汉语书面语言中用得十分广泛。如果一个词的词义同用来记录它的专字的字形结构所反映的本义没有任何内在联系,那么,就可以把表示这一词义的专字看作六书假借字。虚词“之”、“所”、“而”、“则”、“然”、“若”、“夫”、“莫”、“或”、“为”、“也”、“邪”、“焉”等,都是六书假借字。 2 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汉语书面语言中在“本有其字”的前提下,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借用的字,它是由古音通假而产生的。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古音通假纯属用字之法,它的本质是“本无其意,依声托字”(清代著名学者朱骏声语)。也就是说,语言中的某一个词,已有专字记录它,但古人在写文章时,却不用这个专字(又叫“本字”),而借用另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不同的字来记录这个词。那个被借用的字即通假字。 例如,“眉”是记录“眉毛”的专字,但在《荀子·非相》“伊尹之状,面无须麋”一句中,却借用了与“眉”古音相近的“麋”(本义是一种鹿)来表示“眉毛”之义,“麋”即通假字。凡通假字,一定能找到本字。这是通假字与六书假借字的区别。

汉语字典古音标注的重大突破

汉语字典古音标注的重大突破 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汉字具有形音义三个方面,编纂汉语字典,这三方面缺一不可,此中尤其以汉字的读音标注问题最为复杂。综观近年来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或大词典或古音手册之类的著作,或不分段,即只有一个语音阶段;或虽分段,但是语音的标注要素不全;或只有汉字音韵地位标注,没有标注读音,均有缺憾。例如:著名的《汉语大字典》

注音分上古、中古、现代三段,但上古音只标韵部,不注声母,中古音以《广韵》为主,亦只用文字注明反切和音韵地位,没有标注构拟的中古音,不无缺憾。《辞源》注音只注中古音和现代音,缺上古音,同样缺乏标音。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只注中古音韵地位和《广韵》反切,没有上古音和近代音,且没有音值标注。郭锡良的《汉字古音手册》则有上古音、中古音、现代音三段,除了汉字注明音韵地位外,并标注了王力先生的上古音体系,显然

是个进步,但是古音标注只主一家,缺乏普遍性。 近年来,随着汉语音韵研究的进展,汉语音韵学已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学科。以上古音为例,目前国际通用的有代表性的上古音体系有四家。他们是:王力、李方桂、郑张尚芳和包拟古-白一平的上古音构拟体系。或者再加上俄罗斯斯塔罗斯金的上古音构拟体系,代表了上古音研究的最新进展。通常大陆学者使用王力和郑张尚芳先生的体系较多,台湾和海外则多使用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体系。

欧美、日本目前则多使用白一平的上古音构拟体系。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郑张尚芳、白一平以及斯塔罗斯金的上古音体系颇多相似。中古音构拟方面,近年来也有很大的进展。代表性论著的是李荣先生的《切韵音系》和邵荣芬先生的《切韵研究》。近代音方面,目前一般的字词典和古音手册则多付阙如。在这种情况下,近期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著名语言学家林连通和郑张尚芳先生主编的《汉字字音演变大字典》的问世填补了汉语字典注音的诸多空白,

常用字上古音表 WORD 整理版

附錄 常用字上古音表 說明 1.以現代讀音爲序,上古聲韻相同的字排列在一起,最後兩個字分別為上古聲母和韻部。 2.音系採用王力三十二聲母、三十韻部的體系。 3.多音字只收常見讀音。 4.本表共收録4560字。

ai 唉埃毐欸挨影之哀影微皚疑微藹靄影月礙疑之隘影鐸磑疑微愛僾薆曖影物艾疑月 an 安鞍鞌按案影元諳暗闇黯影侵岸疑元 ang 昂卬疑陽盎影陽 ao 坳影幽翱疑幽襖媼芺奧懊影覺傲疑宵 ba 巴笆芭豝把靶幫魚八幫質拔跋犮胈並月霸灞幫鐸罷並歌 bai 擘幫錫白並鐸佰百柏幫鐸捭幫支粺稗並支拜幫月敗並月 ban 頒幫文班斑扳般半絆搬幫元辦瓣伴拌並元 bang 邦幫東榜謗幫陽棒蚌並東傍並陽 bao 褒包苞胞勹枹寶保 堡褓鴇飽報幫幽 雹並覺 薄並鐸 抱菢鮑並幽 暴曝並藥 爆豹幫藥 bei 杯桮幫之 卑碑幫支 悲輩幫微 北背幫職 倍蓓並之 邶憊糒並職 悖誖並物 被並歌 貝狽幫月 ben 奔本幫文 笨並文 beng 崩繃幫蒸 迸幫耕 bi 逼偪皕皀幫職 鼻苾佖怭駜並質 鄙啚幫之 俾裨幫支 比妣秕匕沘幫脂 筆幫物 彼柀幫歌 愎並覺 碧幫鐸 婢髀並支 睥滂支 薜臂辟璧躄嬖壁幫錫 避並錫 庇狴梐幫脂 篦坒芘陛並脂 毖秘泌邲痹畀閉箅 必畢蹕篳幫質 弼並物 蔽鄨幫月 敝幣弊斃?並月 bian 編蝙牑扁遍徧幫真 鞭邊變幫元 砭貶幫談 辨辯辡卞汴弁便辮 並元 biao 彪髟幫幽 鑣標猋熛表幫宵 摽並宵 bie 鱉鼈幫月 蹩别並月 bin 賓濱瀕儐殯幫真 彬邠斌豳幫文 臏並真 bing 冰幫蒸 兵丙炳秉柄幫陽 并餅幫耕 病並竝並陽 bo 剥幫屋 波紴播跛簸幫歌 撥帗袚幫月 踣並職 襮駁駮幫藥 博搏伯幫鐸 泊亳薄帛並鐸 癹並月 勃渤孛並物 檗幫錫 bu 逋誧補布佈幫魚 卜幫屋 哺捕簿餔並魚 部瓿並之 不幫之 怖悑滂魚 步荹並鐸 cai

番汉对音和上古汉语

番汉对音和上古汉语 最常见的梵汉对音研究为例,人们似乎仅仅以字典上的经典梵文形式 为基础,却没有事先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各国的佛经翻译家,特 别是早期的翻译家,他们据以翻译的佛经原本真的是用经典梵语写成 的么?如果不是,那么我们的全部梵汉对音研究岂不是建立在了一个 完全虚无的基础上面?当然中国佛经梵汉对音的问题也许不那么严重。事实上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唐代僧人译经所据的原本大都是经典梵语的,(注:具体对音情况参看施向东《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 中原方音》,《语言研究》1983年第1期。)所以我们在研究初唐以 后的梵汉对音时自然不妨以词的经典梵文形式为基础。不过一旦谈及 那以前几百年的汉代佛经译音,情况恐怕就大不相同了。巴利文律藏 中有一段话暗示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曾屡经梵文学者征引,下面 是季羡林的译文:(注:季羡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北京 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这段文字在汉译“大藏经”里原有多种异译,分别见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佛陀耶舍 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十颂律》、义净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pí@①奈耶杂事》、失译《pí@①尼母经》。) 这时有两个比丘,姓耶弥卢谛拘罗,是兄弟俩,原来生在婆罗门家中,声音良好,善于谈说。他们来到世尊那里,向世尊致过敬,坐到一旁去;坐下以后,两个比丘向世尊说:“大德!现在的比丘,不同姓, 不同名,不同门阀,不同家室,都来出家。他们用自己的方言俗语毁 坏了佛所说的话。请允许我们用梵文表达佛语。”佛世尊呵责他们说:“你们这些傻瓜,怎么竟敢说:‘请允许我们用梵文表达佛语。’傻 瓜呀!这样既不能诱导不信佛的人信佛,也不能使信佛的人增强信仰,而只能助长不信佛的人,使已经信了的人改变信念。”呵责完了以后,又给他们说法,然后告诉比丘说:“比丘呀!不许用梵文表达佛语! 违者得突吉罗。”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早期佛教是坚决反对使用梵语的, 这大概是因为梵语是当时盛行的婆罗门教的语言,佛教必须处处显示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十八)古书的注解(讲授内容) 一、古书注解的概况和体例 1、汉代的注释传笺 2、唐代的注释疏正义《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 3、宋代的注释朱熹 4、清代的注释衍文脱文 二、旧注的常用术语 1、曰为谓之 2、谓 3、貌之貌 4、犹 5、之言之为言 6、读曰读为读若读如 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P672)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疏”是对注的解释。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2.十三经注疏 ?周易正义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春秋左传正义晋.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 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战国策注,东汉,高诱。 ?吕氏春秋注,东汉,高诱。 ?楚辞注,东汉,王逸,宋洪兴祖补注。 ?老子注,魏,王弼,河上公;周易注,魏,王弼。 ?庄子注,晋,郭象,《世说新语》以郭象窃向秀之书。 ?国语注,吴,韦昭。 ?论语注,梁,皇侃。 ?荀子注,唐,杨倞。 ?管子注,唐,尹知章。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隠,张守节正义。 ?汉书集注,唐,颜师古。 ?文选注,唐李善、五臣注。 ?三国志注,南朝宋,裴松之。 ?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南宋,朱熹。 ?论语正义,清,刘寳楠。

第五讲《广韵》音系

第三讲中古音系 授课要点: ①韵书的起源 ②《广韵》的由来及体例 ③《广韵》语音系统 一、韵书的起源和发展 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指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 ㈠韵书: 韵书:韵书是按照韵编排的词典。 形书:《说文》《字林》《玉篇》 义书:《尔雅》 韵书:《切韵》《广韵》

㈡韵书起源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⑵原因 韵书出现的条件: 第一,具备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第二,具有科学实用的注音方法。 汉末,孙炎《尔雅音义》 第三,具有社会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第一,中国和尚受到梵文字启发,懂得了将汉语音节切分为声韵两部分。 梵文:体文——辅音 摩多一一元音 第二,沈约《四声谱》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第二,诗歌发展,需要韵书。 魏晋时期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格律进行规范时

期,象沈约永明体提出的“四声八病例说,对诗歌的押韵和平仄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用韵书的方式对诗歌的用韵用字进行规范,提出一个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 ⑶《广韵》以前的韵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韵书产生并蜂出的一 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韵书。 三国魏: 李登《声类》一一第一部 晋代: 吕静《韵集》——第二部 南北朝: 阳休之《韵略》、夏侯咏《韵略》、沈约《四声谱》沈约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贡献很大,首先发现了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特点。

二、《广韵》的由来及体例 ㈠《切韵》与《广韵》的成书过程: ①隋代开皇年间,陆法言编写《切韵》,存在最早的韵书。 ②唐孙缅修补增订《切韵》,篡《唐韵》。 ③北宋陈彭年编修《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 韵》,这是我国现在的最早的完整的韵书C ㈡《广韵》的性质 广韵》虽编于宋代,只是对《切韵》加以充 实扩充(“广韵”就是扩充《切韵》之意)。因此,《广韵》虽然编修于北宋,但它反映的仍然是《切韵》时代即隋代的语音系统,并不是北宋时期的语音系统。因此,《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即隋唐时期的语音系

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析及其代表音系

:①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5世纪);②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③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④现代音时期──清代至现代(17~20世纪)。 1上古音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诗经》并非一时一地的作品,谐声字是用声旁表音的字(如“途、除、徐、叙、斜”都用声旁“余”表音),来源更要复杂一些,但这两种材料反映的语音系统是相当一致的。上古声母共有30个左右。 2、中古音一般以隋唐时期盛行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广韵》对《切韵》的增订主要在字数和释义,对《切韵》的语音系统并没有重大的改动,现在研究《切韵》音系一般就都以《广韵》为主要依据。《切韵》并没有系统地列出它的声母系统,根据后人分析归纳,大体上是和传统的三十六字母相当的。 3近古音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近古音语音系统比《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语音系统简单得多,已经相当接近于现代北京话。《中原音韵》改变了《切韵》以声调为纲的编排方法,改为以韵为纲,各韵之下分列声调,然后再分为若干小韵,同音字都列在同一小韵内,并没有单列声母。《中原音韵》把韵母分为19个韵部,19个韵部实际共包括40多个韵母,只有中古韵母的1/3左右,这主要是因为中古入声韵到近古已经全部消失,和阴声韵完全合并。例如“东、冬、钟”在中古本是3个韵,到近古就合为一韵。可能共有20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把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类,和现代北京话完全相同,中古的平声根据声母的清浊到近古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中古清音声母读阴平,如“通、诗、坡、春”;中古浊音声母读阳平,如“同、时、婆、纯”。 语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汉语有一些方言到目前还保留着中古音甚至上古音的一些特点。

“熊”字上古音归部说

“熊”字上古音归侵部补注 麦耘 李新魁师在两篇文章中提到过“熊”字上古本在侵部,后来才转入蒸部(1983:445,1994:382- 383),他的证据是:金文中“熊”写作“酓”;《说文解字》为“炎省声”;闽南方言读him或hom;朝鲜语和日语分别读kom和kuma。李新魁师说得比较简略,本文准备补充得详细些。 《说文解字》卷十上:“熊,兽。似豕,山居,冬蛰。从能,炎省声。”对这个字的上古音归部,清代古音学者大致上分为两派。一派根据许慎“炎省声”的说法,归到谈部,例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严可均《说文声类》。另一派根据东汉的押韵归到蒸部。顾炎武《唐韵正》卷一从《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下的孔颖达正义中找到“张叔《皮论》”(钱大昕校为“张升《反论》”,见中华书局影印阮刻本《十三经注疏》下册二○五四页所引)以“腾、熊、蝇”相押的例证,后来江永《古音标准》、江有诰《谐声表》等都信从他①。苗夔《说文声订》还徒劳地企图证明“熊”为“火廾”省声,以支持顾氏。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增加了几条对顾氏的观点有利的例证:“《左文十八传》‘仲熊’《潜夫论》作‘雄’。‘有熊氏’《白虎通》训宏大(引者按:这是声训)。《易林》蹇之大过‘熊’与‘宏’叶。”不过朱氏自己却又疑心“熊”从“烘”省声,竟然归到豐部(即一般所称的“东部”)去了,毫无道理。 《反论》、《潜夫论》、《白虎通》和《易林》都是东汉的作品,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明属于上古后期的东汉时期“熊”字归蒸部是可以的,但要说先秦时期――习惯上总是把先秦音看作上古音的代表――它也归蒸部,就显得说服力不足,而偏偏先秦文献中不见“熊”字入韵之例。②现代学者也分两派。一派把“熊”字归到蒸部,如唐作藩(1982:145)、陈复华和何九盈(1984: 235和1987:365)、郭锡良(1986:291)。郭氏的上古拟音为 ?w ?。另一派归侵部,除李新魁师外,还有高本汉(1957:294)拟“熊”字(编号674)为 i um,李方桂(1971:45)作 wj m34,但后者在拟音后面注一个放在括弧里的问号,说明他不能很肯定。高本汉和李方桂都没说这样拟的理由。归蒸部和归侵部的主要的区别在韵尾:是-?尾还是-m尾。 下面几点可以看成是对李新魁师有关论述的注释: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王室为“熊”氏,传世的典籍像《左传》、《国语》和《史记》记载都一样。古文字资料涉及这一点的有两种:一种是《诅楚文》,是秦国人的手笔,其中提到楚王“熊相”,楚王的姓氏和典籍所记载的一致。还有一种是楚国的铜器铭文,包括“楚王酓璋戈”、“酓章作曾侯乙鎛”、“酓出月鼎”、“酓出月匚古”、“酓出月盘”、“酓干心鼎”和“酓干心盘”等,在这种资料中,楚王是“酓”氏。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铜器都是楚王室铸造、使用的。就是说,当时别国人称楚王室为“熊”氏,而楚王室自称“酓”氏。 大徐本《说文》没有“酓”字,小徐本有,解释是“酒味苦也”。在金文中,“酓”是“酓欠”(“飲”古字) 的省形。燕飲之“飲”,金文作“酓欠”和“酓”两形,指楚王姓氏时只作“酓”。这个姓氏跟“酒味苦”当无关。不过这点已经不重要了。 “酓”字上古属侵部。声母方面,“熊”中古喻三,上古读牙音(舌根塞音)③,“酓”中古影母,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音通假)【圣才出品】

通论二十古音通假 20.1 复习笔记 一、通假的含义 通假是古代人们在用字过程中,不写本字而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字来代替的现象,属于有本字的假借;例如“早”“蚤”,二者能够通假,是因为上古同属精母幽部字。 二、古音通假的种类 古音通假从声音关系上看可以分音同和音近两类: 1.古音相同 通假字与本字声母和韵部都相同;如: 畔——叛(同属并母元部)《孟子?公孫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2.古音相近 (1)双声:通假字与本字声母相同,韵相近;如: 胥——须(胥是心母鱼部,须是心毒侯部)《战国策?缉策》“太后盛气而胥之。” (2)叠韵:通假字与本字韵相同,声母相近;如: 信——伸(信是心母真部,伸是书母真部)《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3)声韵相近:通假字与本字声、韵相近;如: 归——馈(归是见母微部,馈是群母物部)《论语?阳货》“归孔子豚。” 三、学习古音通假应注意的问题

1.古音通假中的双声和叠韵以“古音相近”为前提 有些字虽有双声关系,但韵部相差很远,它们之间不能乱加通假关系;即使读音相同相近,也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它们有通假关系。 2.音同音近只是通假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并不是任何音同音近字之间都可以任意通假,通假字的产生有其历史背景;古音通假主要是先秦缺乏文字规范的时代常见的现象,在上古典籍中比较多。 20.2 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填空题 “明天不可不蚤来”中假借字是()。[暨南大学2013 研] 【答案】蚤 【解析】“蚤”通“早”,指月初或早晨。 二、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句子是()。[厦门大学2012 研] A.夫晋何厌之有? B.许子奚为不自织? C.取妻如何? D.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乎? 【答案】C 【解析】通假字是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C项中的“取”通“娶”,指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

第九章上古音的韵部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些书中也把上古韵部称作《诗经》的韵部。 第一节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先秦两汉时代,既无反切又无韵书,所以要想知道上古韵部有多少,无反切、韵书可利用。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个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一、《诗经》用韵的归纳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305篇,其形成的时代跨度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约五百余年。因为诗歌在古代是歌唱的,每一篇都要押韵以求其和谐上口,所以只要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弄清上古韵部的状况。其系联方法如下: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四章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祇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四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邶风·燕燕》三章 翩彼飞鴞,集于泮林。 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诗·鲁颂·泮水》八章 《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风、心”在上古同部。《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证“风”与“心”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南”与“心、风”在上古同部。《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泮水》的韵脚字是“林、音、琛、金”,其中也有“音”,说明“林、音、琛、金、南、心、风”等字上古同部。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做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易经》等其它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下面我们将清人段玉裁《诗经》十七部中第六部(平声)的系联情况用线条表示出来,旨在观察一部的系联全貌。 段氏古韵第六部系联图① ①根据连线的需要,本图对段氏第六部各章的次序作了调整。图中“烝”与“蒸”、“赠”与“增”虽非同字,但声符相同,故系联在一起。

古代汉语常识

古代汉语常识 (一)怎样查字典 广义的工具书 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转》《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目前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偏旁排列3按号码排列 《新华字典》是目前最常见的字典,它收字在一万字以上; 《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记录普通话语录的中型词典; 《康熙词典》这本字典按部首排列,全书共分二百一十四个部首,这些部首又以偏旁为序,分别用十二地支标分的十二集中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成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生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直音法:是用同音字来注音; 《尔雅》战国至汉成书,我国字典辞书的始祖,整理了我国古代典籍的注释成果。 《说文解字》作者许慎,成书于东汉,我国第一部体例科学完备的字典; 《辞源》1915《辞海》1936两者编著大致相同都是用部首排列法(主要是查词语和典故) 查虚词和特殊词语 《经傅释词》清王引之著,出版于1981年,共收字一百六十个,按古生母排列;先秦和汉代经传中的虚词用法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提出,针对“六书”之说,前四条为汉字的结构方式,后两条是汉字的运用方式。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对六书进行了解释,并举了例子; 五曰转注,转注者,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 假借:产生原因,汉字少不够使用 从古书上看,异体字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两个字并驾成一个(p73不认识),都是常见的字。例如:咏咏;第二类是一个常见字一个罕见字,例如:哲喆 3(补充)一个正体,一个俗体 一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几种情况 1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别2意符的不同3声符的不同4意符声符都不同 5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 我们所说的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因此有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1有些字虽然音义相近,读音也相同,但不能把他们当作异体字。2有些字虽然自古同音,但意义演变不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而也不能看作异体字.3有些字只偶尔通用,更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三)古代词意的异同 1古代单音词使用频率高,复音节词越来越多2一次多意3古今词意存在差别 古音词意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1古今意义进本未变(稳定性)2古今意义完全相同3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蠹:《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民,兵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灾也;蠹:古本义是小虫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词意范围的差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