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 课后提升作业八 2.3.化学平衡2 新人教版选修4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 课后提升作业八 2.3.化学平衡2 新人教版选修4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 课后提升作业八 2.3.化学平衡2 新人教版选修4
2017-2018学年高中化学 课后提升作业八 2.3.化学平衡2 新人教版选修4

课后提升作业八

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16·内江高二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其他条件不变,增大某一反应物的浓度,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都增大

B.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体积缩小,体系中各气体的浓度一定增大

C.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改变压强使平衡向右移动,生成的气体的浓度一定增大

D.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右移动,生成物的体积分数一定增大

【解析】选B。在平衡体系中,增大某一反应物的浓度,该反应物的转化率降低;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只要增大压强,各组分浓度同时增大,而减小压强,各组分浓度同时减小。

【易错提醒】

若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不是一种,增大某一反应物的浓度,另一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而此反应物本身的转化率减小。

2.(2016·南宁高二检测)COCl 2(g)CO(g)+Cl2(g) ΔH>0,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分别采取下列措施,能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A.恒容通入氮气

B.恒压通入氮气

C.加催化剂

D.增加CO的浓度

【解析】选B。因恒容通入氮气,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则平衡不移动,故A错误;因恒压通入氮气,体积变大,对于参加反应的气体物质相当于减压,化学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B正确;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无影响,故C错误;因CO是生成物,则增加CO的浓度化学平衡逆向移动,故D错误。

3.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X(g)+bY(g)cZ(g)+dW(g),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

变,将气体体积压缩到原来的,当再次达到平衡时,W的浓度为原平衡时的1.8倍。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a+b

C.Z的体积分数增大

D.X的转化率下降

【解析】选C。此反应达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气体体积压缩到原来的,假设平衡不发生移动,W的浓度应变为原平衡时的2倍,而实际为1.8倍,假设不成立,原平衡必发生移动,由W 的浓度为原平衡时的1.8倍,小于2倍知,平衡一定向W减少的方向即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a+b

4.(2016·石家庄高二检测)下列说法中,能说明化学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A.N 2O4(g)2NO2(g),改变某一条件后,气体颜色加深

B.H 2(g)+I2(g)2HI(g),单位时间内消耗H2和HI的物质的量之比大于1∶2

C.N 2(g)+3H2(g)2NH3(g),改变某一条件后,NH3的体积分数增加

D.2SO 2(g)+O2(g)2SO3(g),恒温恒压条件下,充入He

【解析】选B。A.增大压强平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2浓度增大,颜色加深,若恒容下加入N2O4,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O2浓度增大,颜色加深,所以平衡不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A错误;B.单位时间内消耗H2和HI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1∶2,处于平衡状态,大于1∶2,说明氢气的消耗速率大于生成速率,反应未到达平衡状态,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故B正确;C.增大压强平衡向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H3的体积分数增大,增大氨气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移动的结果是降低氨气浓度增大的趋势,平衡时仍比原来的浓度高,所以平衡不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C错误;D.恒温恒压充入He,反应混合气体各组分的浓度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故D错误。

5.对于可逆反应:X(s)+2Y(g)2Z(g),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达到平衡时v正(Y)=v逆(Z)

B.平衡后,若再充入Y,X的转化率增大

C.平衡后,若压缩体积增大压强,Z的体积分数增大

D.平衡后,若保持温度和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氦气,平衡不移动

【解析】选C。A项,v正(Y)=v逆(Z),说明单位时间内Y的反应量等于Z的反应量,反应处于平衡状态。B项,再充入Y时,Y的浓度增大,有利于X的转化,X的转化率增大。C项,压缩体积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Z的体积分数不变。D项,恒温恒压下,充入He,平衡不移动。

6.(2016·濮阳高二检测)对已达化学平衡的下列反应2X(g)+Y(g)2Z(g),减小压强时,对反应产生的影响是( )

A.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解析】选C。减小压强,体积增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均降低,则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减小压强,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v(逆)>v(正),即趋势相同,但程度不同。

7.(2016·防城港高二检测)反应NH 4HS(s)NH3(g)+H2S(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下列各种情况下,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

①温度、容积不变时,通入SO2气体

②移走一部分NH4HS固体

③容积不变,充入氮气

④充入氮气,保持压强不变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

【解析】选D。①温度、容积不变时,通入SO2气体,与硫化氢反应生成S,硫化氢的浓度降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①不符合;②NH4HS为固体,改变NH4HS固体的用量,不影响平衡移动,故②符合;③容积不变,充入氮气,反应气体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故③符合;④充入氮气,保持压强不变,体积增大,反应气体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降低,压强降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④不符合。

8.在一定温度下的可逆反应:mA(g)+nB(g)pC(g)+qD(g),生成物C的体积分数与压强p 1和p2、时间t1和t2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p1>p2

B.p1=p2

C.m+n

D.m+n=p+q

【解析】选C。该反应是起始反应物为A、B,生成物为C、D的可逆反应(注意起点),从反应开始到达到平衡的反应过程中,图象显示,在p2压强下先达平衡状态,故p2>p1,从纵坐标看,c1>c2,说明加压将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即p+q>m+n。

9.(2016·张家界高二检测)可逆反应mA(s)+nB(g)pC(g)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改变压强,B的体积分数φ(B)与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m+n

B.n>p

C.X点时v(正)>v(逆)

D.X点比Y点的正反应速率快

【解析】选C。加压,平衡逆向移动,说明nv(逆);Y点压强大于X点压强,所以X点比Y点的正反应速率慢。

10.(能力挑战题)若平衡体系A+B C+D,增大压强时反应速率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关于各物质状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B、C、D都是气体

B.C、D都是气体,A、B中有一种是气体

C.A、B都不是气体,C、D中有一种是气体

D.A、B都是气体,C、D中有一种是气体

【解析】选B。由图象分析可知,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逆向进行,说明反应前后都有气体,且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A.四种物质都是气体时,反应前后气体体积

不变,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不符合图象变化,错误;B.C、D都是气体,A、B中有一种是气体,符合反应后气体体积增大,增大压强平衡逆向进行,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正确;C.A、B都不是气体,C、D中有一种是气体,增大压强平衡逆向进行,但正反应速率应从原平衡点变化,错误;D.A、B都是气体,C、D中有一种是气体,增大压强平衡正向进行,不符合图象变化,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11.(16分)(2016·南京高二检测)在一个容积固定为 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A(g)+bB(g)pC(g) ΔH=?

反应情况记录如下表:

请仔细分析,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a=________,b=________,p=________。

(2)第2 min到第4 min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v(A)=________mol·L-1·min-1。

(3)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在第4 min到第6 min时处于平衡状态,若在第2 min、第6 min、第8 min时分别改变了某一反应条件,则改变的条件分别可能是:

①第2 min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

②第6 min________________;

③第8 min________________。

【解析】(1)0~2 min内A减少0.2 mol·L-1,B减少0.4 mol·L-1,C增加0.4 mol·L-1,所以根据浓度的变化量之比等于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a∶b∶p=1∶2∶2,则a=1,b=2,p=2;

(2)第2 min到第4 min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v(A)=(0.8-0.4)mol·L-1÷2 min=

0.2 mol·L-1·min-1;

(3)①由于物质的浓度会随着反应的进行而减小。在0~2 min时反应速率比在2~

4 min慢,说明改变的条件可能是使用催化剂或升高温度;

②第6 min时可能是增大了B的浓度;

③第8 min时可能是减小了C的浓度。

答案:(1)1 2 2 (2)0.2 (3)①使用催化剂升高温度②增加B的浓度③减小C的浓度

12.(12分)接触法制硫酸工艺中,其主要反应在101 kPa、450℃并有催化剂存在下进行:2SO 2(g)+O2(g)2SO3(g) ΔH=-190 kJ·mol-1。

(1)下列描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已达平衡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v正(O2)=2v逆(SO3)

B.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C.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D.容器中气体的分子总数不随时间而变化

(2)在一个固定容积为5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0 mol SO2和0.10 mol O2,半分钟后达到平衡,测得容器中含SO30.18 mol,则v(O2)=________mol·L-1·min-1;若继续通入0.20 mol SO2和0.10 mol O2,则平衡________移动(填“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应方向”或“不”)。【解析】(1)A项,确定化学平衡状态时,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应为2v正(O2)=v逆(SO3);B项,反应物和生成物全部为气体且左、右两边气体化学计量数不相等,故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则反应达到平衡;C项,容器中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D项,反应方程式两边的气体化学计量数不相等,若气体分子总数不变,则说明反应达到平衡。

(2)v(SO3)==0.072 mol·L-1·min-1,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v(O2)=v(SO3)=×0.072 mol·L-1·min-1=0.036 mol·L-1·min-1;反应体系中再增加1倍的反应物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可以将该过程视为先是两个均为5 L的容器发生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而后将其合并后压缩为5 L,平衡正向移动。

答案:(1)B、D (2)0.036 向正反应方向

13.(12分)(2016·白山高二检测)在10℃和4×105Pa的条件下,当反应

aA(g)dD(g)+eE(g)建立平衡后,维持温度不变,容器容积可变,逐步增大体系的压强,在

不同压强下该反应建立平衡后,物质D的浓度见下表(在增大压强的过程中无其他副反应发生):

(1)压强从4×105Pa增加到6×105Pa时平衡应向____(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压强从1×106Pa增加到2×106Pa时,平衡向____(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此时平衡向该方向移动的两个必要条件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压强从4×105Pa增加到6×105Pa时,由于容器体积缩小,D的浓度应增加到×0.085 mol·L-1=0.127 5 mol·L-1,平衡时D的浓度小于0.127 5 mol·L-1,所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

答案:(1)逆加压时生成物D浓度增大的倍数小于压强增大的倍数

(2)正①a>d ②生成物E在该条件下的状态为非气态

高中化学溶液中的三个平衡与三个守恒

高中化学溶液中的三个平衡与三个守恒 一、溶液中的三个平衡 在中学阶段溶液中的三个平衡包括: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以及沉淀溶解平衡,这三种平衡都遵循勒夏特列原理——当只改变体系的一个条件时,平衡向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1. 电离平衡常数、水的离子积常数、溶度积常数均只与温度有关。电离平衡常数和水的离子积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和水的电离均为吸热过程。 2. 弱酸的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①若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则溶液显碱性,如:NaHCO3、NaHS、Na2HPO4;②若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则溶液显酸性,如:NaHSO3、NaH2PO4等。 3.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在生产、生活以及医疗中可用来进行污水的处理、物质的提纯、疾病的检查和治疗。解决这类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加以分析。 当Q C>K SP时,生成沉淀;当Q C<K SP时,沉淀溶解;当Q C=K SP时,达到平衡状态。 4. 彻底的双水解 常见的含有下列离子的两种盐混合时,阳离子的水解阴离子的水解相互促进,会发生较彻底的双水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书写这些物质的水解方程式时,应用“===”,并将沉淀及气体分别用“↓”、“↑”符号标出。如:当Al3+分别遇到AlO2-、CO32-、HCO3-、S2-时,[3AlO2-+ Al3+ + 6H2O === 4Al(OH)3↓];当Fe3+分别遇到CO32-、HCO3-、AlO2-时;还有NH4+与Al3+;SiO3与Fe3+、Al3+等离子的混合。 另外,还有些盐溶液在加热时,水解受到促进,而水解产物之一为可挥发性酸时,酸的挥发又促进水解,故加热蒸干这些盐溶液得不到对应的溶质,而是对应的碱(或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如:①金属阳离子易水解的挥发性强酸盐溶液蒸干后得到氢氧化物,继续加热后得到金属氧化物,如FeCl3、AlCl3、Mg(NO3)2溶液蒸干灼烧得到的是Fe2O3、Al2O3、MgO 而不是FeCl3、AlCl3、Mg(NO3)2固体;②金属阳离子易水解的难挥发性强酸盐溶液蒸干后得到原溶质,如Al2(SO4)3、Fe(SO4)3等。③阴离子易水解的强碱盐,如Na2CO3等溶液蒸干后也可得到原溶质;④阴阳离子均易水解,此类盐溶液蒸干后得不到任何物质,如(NH4)2CO3

高一化学化学平衡的移动练习

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 一、选择题 1.关于催化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性质不变 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催化剂不参加化学反应 C.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 D.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2.对于可逆反应2A2(g)+B2(g) 2A2B(1)(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达到平衡,要使正、逆反应的速率都增大,而且平衡向右移动,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C.增大压强D.减小压强 3.在一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SO2(g)+O2(g) 2SO3(g)达平衡后,再通入18O2气体,重新达平衡。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B. SO2、O2、SO3中18O的含量均增加 C.SO2、O2的转化率均增大 D.通18O2前、通18O2后、重新达平衡后三个时间段v(正)与v(逆)的关系依次是:==、>、== 4.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Cl2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比纯水中小 B.加压有利于N2和H2反应生成NH3 C.可以用浓氨水和氢氧化钠来制取氨气 D.加催加剂,使SO2和O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SO3 5.某温度下,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可逆反应: X(g)+Y(g)Z(g)+W(s);ΔH>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加入少量W,逆反应速率增大B.当容器中气体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 C.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D.平衡后加入X,上述反应的ΔH增大 6.有一处于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2Z(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为了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应选择的条件是() ①高温②低温③高压④低压⑤加催化剂⑥分离出Z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⑥ 7.下图为PCl5(g) PCl3(g)+Cl2(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的平衡状态Ⅰ移动到状态Ⅱ的反应速率(V)与时间的曲线,此图表示的变化是()

四大平衡常数典型例题考点考法归纳和总结

四大平衡常数典型例题考点考法归纳和总结 杨小过 考法一电离平衡常数的应用与计算 1.(1)联氨为二元弱碱,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与氨相似,联氨第一步电离反应的平衡常数值为________(已知:N2H4+H +N2H+5的K=8.7×107;K W=1.0×10-14)。 (2)已知:K W=1.0×10-14,Al(OH)3AlO-2+H++H2O K=2.0×10-13。Al(OH)3溶于NaOH溶液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________。 2.下表是25 ℃时某些弱酸的电离常数。 化学式CH3COOH HClO H2CO3H2C2O4 K a K a=1.8× 10-5 K a=3.0× 10-8 K a1=4.1×10-7 K a2=5.6×10-11 K a1=5.9×10-2 K a2=6.4×10-5 224 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pH相同的NaClO和CH3COOK溶液,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关系是:CH3COOK________NaClO,两溶液中:[c(Na+)-c(ClO-)]______[c(K+)-c(CH3COO-)]。(填“>”“<”或“=”) (3)向0.1 mol·L-1CH3COOH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c(CH3COOH)∶c(CH3COO-)=5∶9,此时溶液pH=____。 (4)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法二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应用与计算 3.右图表示水中c(H+)和c(OH-)的关系,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两条曲线间任意点均有c(H+)·c(OH-)=K W B.M区域内任意点均有c(H+)<c(OH-) C.图中T1<T2 D.XZ线上任意点均有pH=7 4.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右图所示。 (1)若以A点表示25 ℃时水在电离平衡时的离子浓度,当温度升到 100 ℃时,水的电离平衡状态到B点,则此时水的离子积从________增 加到________。 (2)25 ℃时,在等体积的①pH=0的H2SO4溶液,②0.05 mol·L-1的 Ba(OH)2溶液,③pH=10的Na2S溶液,④pH=5的NH4NO3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水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四大平衡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中学化学平衡理论体系及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一个平衡理论体系,包括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 水解平衡、络合平衡等。化学平衡是这一平衡理论体系的核心。系统掌握反应速率与 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论及应用对于深入认识其他平衡,重要的酸、碱、盐的性质和用 途,化工生产中适宜条件的选择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深入掌握元素化合物 的知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正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在历年高考中,这一部分向 来是考试的热点、难点。 一、化学平衡理论 1、化学平衡定义: 2、勒夏特列原理: 3、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讨论、归纳] 生产生活实例涉及的平衡根据勒原理所采取的措施或原因 解释 1.接触法制硫酸2SO2+O22SO3通入过量的空气 2.合成氨工业N2+3H22NH3高压(20MPa-50MPa),及时分离 液化氨气 3.金属钠从熔化的氯化钾中置换金属钾Na + KCl NaC l + K↑控制好温度使得钾以气态形式逸 出。 4.候氏制碱法NH3+CO2+H2O==NH4HCO3 NH4HCO3+NaCl NaHCO3↓+NH4Cl 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足量氨气 5.草木灰和铵态氮肥不CO 3 2-+H2O HCO3-+ OH-两水解相互促进,形成更多的

能混合使用NH4++H 2O NH3·H2O + H+NH3·H2O,损失肥效 6.配置三氯化铁溶液应在浓盐酸中进行Fe3++3H2O Fe(OH)3+3H+在强酸性环境下,Fe3+的水解受到 抑制 7.用热的纯碱水洗油污 或对金属进行表面处 理 CO32-+H2O HCO3-+OH-加热促进水解,OH-离子浓度增大 1、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的是() A.往硫化氢水溶液中加碱有利于S2-的增加 B.加催化剂有利于合成氨反应 C.合成氨时不断将生成的氨液化,有利于提高氨的产率。 D.合成氨时常采用500℃ 的高温 2、已知工业上真空炼铷(熔融)原理如下:2RbCl +Mg == MgCl2 +2Rb(g),对于此反应 的进行能给予正确解释的是() A.铷的金属活动性不如镁强,故镁可置换铷。 B.铷的沸点比镁低,把铷蒸气抽出时 平衡右移。 C.氯化镁的稳定性不如氯化铷强。 D.铷的单质状态较化合态更稳定。 3、在加热条件下,KCN 溶液中会挥发出剧毒的HCN,从平衡移动的角度来看,挥 发出HCN的原因是。为了避免产生HCN,应采取的措施 是向KCN溶液中加入。 4、把FeCl3溶液蒸干并灼烧,最后得到的主要固体产物是其原因 是。 5、把Al2(SO4)3溶液蒸干,最后得到的主要固体产物是其原因 是。 6、在泡沫灭火剂中放入的两种化学药品是NaHCO3溶液与Al2(SO4)3溶液,其灭火原 理是什么? 7、请解释:为什么生活中饮用的碳酸型饮料打开瓶盖倒入玻璃杯时会泛起大量泡沫。 解释:碳酸型饮料中未溶解的二氧化碳与溶解的二氧化碳存在平衡:CO2(g) CO2(aq),打开瓶盖时,二氧化碳的压力减小,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向释放二氧化 碳的方向移动,以减弱气体的压力下降对平衡的影响。因此,生活中饮用的碳酸型饮 料打开瓶盖倒入玻璃杯时会泛起大量泡沫。 二、中学化学常见四大平衡 1、[讨论、归纳] 常见化学平衡体系 化学平衡 体系 化学平衡溶解平衡水解平衡

化学四大平衡

中学化学平衡理论体系及勒夏特列原理得应用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一个平衡理论体系,包括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络合平衡等。化学平衡就是这一平衡理论体系得核心。系统掌握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得概念、理论及应用对于深入认识其她平衡,重要得酸、碱、盐得性质与用途,化工生产中适宜条件得选择等,具有承上启下得作用;对于深入掌握元素化合物得知识,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正因为它得重要性,所以,在历年高考中,这一部分向来就是考试得热点、难点。 一、化学平衡理论 1、化学平衡定义: 2、勒夏特列原理: 3、勒夏特列原理得应用: 1、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得就是( ) A、往硫化氢水溶液中加碱有利于S2-得增加 B、加催化剂有利于合成氨反应 C、合成氨时不断将生成得氨液化,有利于提高氨得产率。 D、合成氨时常采用500℃得高温 2、已知工业上真空炼铷(熔融)原理如下:2RbCl +Mg == MgCl2 +2Rb(g),对于此反应得进行能给予正确解释得就是( ) A、铷得金属活动性不如镁强,故镁可置换铷。 B、铷得沸点比镁低,把铷蒸气抽出时平衡右移。 C、氯化镁得稳定性不如氯化铷强。 D、铷得单质状态较化合态更稳定。 3、在加热条件下,KCN 溶液中会挥发出剧毒得HCN,从平衡移动得角度来瞧,挥发出HCN得原因就 是。为了避免产生HCN,应采取得措施就是向KCN溶液中加入。 4、把FeCl3溶液蒸干并灼烧,最后得到得主要固体产物就是其原因就是。

5、把Al2(SO4)3溶液蒸干,最后得到得主要固体产物就是其原因就是。 6、在泡沫灭火剂中放入得两种化学药品就是NaHCO3溶液与Al2(SO4)3溶液,其灭火原理就是什么? 7、请解释:为什么生活中饮用得碳酸型饮料打开瓶盖倒入玻璃杯时会泛起大量泡沫。 解释:碳酸型饮料中未溶解得二氧化碳与溶解得二氧化碳存在平衡:CO2(g) CO2(aq),打开瓶盖时,二氧化碳得压力减小,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向释放二氧化碳得方向移动,以减弱气体得压力下降对平衡得影响。因此,生活中饮用得碳酸型饮料打开瓶盖倒入玻璃杯时会泛起大量泡沫。 二、中学化学常见四大平衡 1)Mg(OH)2(s) Mg2+(aq)+2OH-(aq) 2)HAc(aq) H+(aq)+Ac-(aq) 3)CO+Cu2O Cu+CO2 4)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5)C(s)+H2O(g) CO(g)+H2(g) 6)HCO3-(aq) H+(aq)+CO32-(aq) 2、常见四大平衡研究对象及举例 A、化学平衡:可逆反应。如:; 加热不利于氨得生成,增大压强有利于氨得生成。 例1、竖炉冶铁工艺流程如图,使天然气产生部分氧化,并在特殊得燃烧器中使氧气与天然气燃烧CH4(g)+2O2(g)=CO2(g)+2H2O(g),催化反应室发生得反应为:CH4(g)+H2O(g) CO(g)+3H2(g) ?H1=+216kJ/mol;CH4(g)+ CO2(g)2CO(g) + 2H2(g) ?H2=+260kJ/mol(不考虑其她平衡得存在),下列说法正确得就是AD A.增大催化反应室得压强,甲烷得转化率减小 B.催化室需维持在550~750℃,目得仅就是提高CH4转化得速率 C.设置燃烧室得主要目得就是产生CO2与水蒸气作原料气与甲烷反应 D.若催化反应室中,达到平衡时,容器中n(CH4)=amol,n(CO)=bmol,n(H2)=cmol,则通入催化反应室得CH4得物质得量为a+(b+c)/4 例2:一定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投入3mol H2与1mol N2,发生如下反应:N2+3H22NH3 1)完成v-t图

(完整版)高中化学三大平衡

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高中化学中,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包括了: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看是三大平衡,其实只有一大平衡,既化学反应平衡。所有关于平衡的原理、规律、计算都是相通的,在学习过程中,不可将他们割裂开来。 化学平衡勒夏特列原理(又称平衡移动原理)是一个定性预测化学平衡点的原理,内容为:在一个已经达到平衡的反应中,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但不能完全消除这种改变。 比如一个可逆反应中,当增加反应物的浓度时,平衡要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的移动使得增加的反应物浓度又会逐步减少;但这种减弱不可能消除增加反应物浓度对这种反应物本身的影响,与旧的平衡体系中这种反应物的浓度相比而言,还是增加了,转化率还是降低了。 1、不管是电离、水解还是沉淀溶解,一般情况下,正反应的程度都不高,即产物的浓度是较低的,或者说产物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除外。 2、弄清楚三类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温度: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温度升高,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2.浓度:弱电解质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 3.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含有与该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从而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朝着生成弱电解质分子的方向移动,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的效应称为同离子效应 4.化学反应:某一物质将电离的离子反应掉,电离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1、电离平衡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离子化速率(即电离速率)等于其分子化速率(即结合速率) (如:水部分电离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同时,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的可逆过程) 范围:弱电解质(共价化合物)在水溶液中 外界影响因素:1)温度:加热促进电离,既平衡向正反向移动(电离是吸热的) 2)浓度:越稀越电离,加水是促进电离的,因为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向离子数目增多的方向移动) 3)外加酸碱:抑制电离,由于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增多,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 2、水解平衡 定义:在水溶液中,盐溶液中电离出的弱酸根离子或弱碱根离子能和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的过程。 范围:含有弱酸根或弱碱根的盐溶液 外界影响因素:1)温度:加热促进水解,既平衡向正反向移动(水解是吸热的,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2)浓度:越稀越水解,加水是促进水解的,因为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 3)外加酸碱盐:同离子子效应。

高中化学平衡移动习题与答案解析

化学平衡移动 一、选择题 1.压强变化不会使下列化学反应的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 A.H2(g)+Br2(g)2HBr(g) B.N2(g)+3H2(g)2NH3(g) C.2SO2(g)+O2(g)2SO3(g) D.C(s)+CO2(g)2CO(g) 【解析】对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时化学平衡不移动。 【答案】A 2.对于平衡CO2(g)CO2(aq) ΔH=-19.75 kJ/mol,为增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采用的方法是( ) A.升温增压B.降温减压 C.升温减压D.降温增压 【解析】正反应放热,要使平衡右移,应该降低温度;另外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所以为了增加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应该增大压强,故选D。 【答案】D 3.在常温常压下,向5 mL 0.1 mol·L-1 FeCl3溶液中滴加0.5 mL 0.01 mol·L-1的NH4SCN溶液,发生如下反应:FeCl3+3NH4SCN Fe(SCN)3+3NH4Cl,所得溶液呈红色,改变下列条件,能使溶液颜色变浅的是( ) A.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H4Cl晶体 B.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 C.向溶液中加少量无水CuSO4,变蓝后立即取出 D.向溶液中滴加2滴2 mol·L-1的FeCl3 【解析】从反应实质看,溶液中存在的化学平衡是:Fe3++3SCN-Fe(SCN)3,Fe(SCN)3溶液显红色,加入NH4Cl晶体,因为在反应中NH4+、Cl-未参与上述平衡,故对此平衡无影响;加水稀释各微粒浓度都变小,且上述平衡逆向移动,颜色变浅;CuSO4粉末结合水,使各微粒浓度变大,颜色加深;加2滴2 mol·L-1FeCl3,增大c(Fe3+),平衡正向移动,颜色加深(注意,若加入FeCl3的浓度≤0.1 mol·L-1,则不是增加反应物浓度,相当于稀释)。 【答案】B 4.合成氨工业上采用了循环操作,主要原因是( ) A.加快反应速率B.提高NH3的平衡浓度 C.降低NH3的沸点D.提高N2和H2的利用率 【解析】合成氨工业上采用循环压缩操作,将N2、H2压缩到合成塔中循环利用于合成氨,提高了N2、H2的利用率。 【答案】D

高中化学09化学平衡图像专题

一、几大影响因素对应的基本v-t图像 1.浓度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改变浓度对反应速率及平衡的影响曲线: 2.温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着吸热的方向进行;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着放热的方向进行。 化学平衡图像专题知识梳理

由曲线可知:当升高温度时,υ正和υ逆均增大,但吸热方向的速率增大的倍数要大于放热方向的速率增大的倍数,即υ吸>υ放,故化学平衡向着吸热的方向移动;当降低温度时,υ正和υ逆 <υ放,故化学平降低,但吸热方向的速率降低的倍数要大于放热方向的速率降低的倍数,即υ 吸 衡向着放热的方向移动。 3.压强 对于有气体参加且方程式左右两边气体物质的量不等的反应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平衡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 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及平衡的影响曲线[举例反应:mA(g)+n(B)p(C),m+n>p] 由曲线可知,当增大压强后,υ正和υ逆均增大,但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的速率增大的 倍数大于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的速率增大的倍数(对于上述举例反应来说,即'υ正增大的倍 数大于'υ逆增大的倍数),故化学平衡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移动;当减小压强后,υ正和υ 均减小,但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的速率减小的倍数大于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的速率逆 减小的倍数(对于上述举例反应来说,即'υ正减小的倍数大于'υ逆减小的倍数),故化学平衡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 【注意】对于左右两边气体物质的量不等的气体反应来说: *若容器恒温恒容,则向容器中充入与反应无关的气体(如稀有气体等),虽然容器中的总压强增大了,但实际上反应物的浓度没有改变(或者说:与反应有关的气体总压强没有改变),故无论是反应速率还是化学平衡均不改变。 *若容器恒温恒压,则向容器中充入与反应无关的气体(如稀有气体等),为了保持压强一定,容器的体积一定增大,从而降低了反应物的浓度(或者说:相当于减小了与反应有关的气体压强),故靴和她均减小,且化学平衡是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

2018人教版高中化学29总复习:化学平衡移动(基础)知识讲解

高考总复习化学平衡移动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条件、结果。 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掌握平衡移动的相关判断,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原理。 【考点梳理】 考点一、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1、概念: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反应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改变,使v正和v逆不再相等,原平衡被破坏,一段时间后,在新的条件下,正、逆反应速率又重新相等,即v 正'=v逆',此时达到了新的平衡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的移动。应注意此时v正'≠v正,v逆'≠v逆。 V正=V逆改变条件 V正=V逆 一段时间后 V正=V逆 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新平衡状态 2、平衡发生移动的根本原因:V正、V逆发生改变,导致V正≠V逆。 3、平衡发生移动的标志:新平衡与原平衡各物质的百分含量发生了变化。 要点诠释: ①新平衡时:V′正=V′逆,但与原平衡速率不等。 ②新平衡时: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变,但与原平衡不同。 ③通过比较速率,可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当V正>V逆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当V正<V逆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当V正=V逆时,平衡不发生移动。 考点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 1、内容: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浓度、压强),平衡就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要点诠释: (1)原理的适用范围是只有一个条件变化的情况(温度或压强或一种物质的浓度),当多个条件同时发生变化时,情况比较复杂。 (2)注意理解“减弱”的含义: 定性的角度,平衡移动的方向就是能够减弱外界条件改变的方向。平衡移动的结果能减弱外界条件的变化,如升高温度时,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增加反应物,平衡向反应物减少的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体积减少的方向移动等。 定量的角度,平衡结果只是减弱了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能完全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量。 (3)这种“减弱”并不能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更不会“超越”这种变化。如:原平衡体系的压强为p,若其他条件不变,将体系压强增大到2p,平衡将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达到新平衡时的体系压强将介于p~2p之间。又如:若某化学平衡体系原温度为50℃,现升温到100℃(其他条件不变),则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达到新平衡时体系温度变为50℃~100℃。

2020年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四大平衡常数”综合问题

“四大平衡常数”综合问题 1.(2018·漳州八校联考)已知 298 K 时,HNO 2 的电离常数K a =5×10- 4。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有广泛应用。 (1)298 K 时,亚硝酸钠溶液中存在:NO 2-+H 2O HNO 2+OH - K h 。K h =________。 (2)常温下,弱酸的电离常数小于弱酸根离子的水解常数,则以水解为主。0.1 mol·L - 1 NaOH 溶液和 0.2 mol·L - 1 HNO 2 溶液等体积混合,在混合溶液中c (H + )________(填“>”“<”或“=”)c (OH - )。 (3)检验工业盐和食盐的方法之一:取少量样品溶于水,滴加稀硫酸酸化,再滴加 KI 淀粉溶液,若溶液变蓝 色,产生无色气体,且气体遇空气变红棕色,则该样品是工业盐。写出碘离子被氧化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滴加适量亚硝酸钠溶液,溶液褪色,写出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硝酸银溶液盛装在棕色试剂瓶中,其原因是硝酸银不稳定,见光分解生成银、一种红棕色气体和一种无 色气体。写出硝酸银见光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已知:298 K 时,K sp (AgCl)=2.0×10 - 10 ,K sp (Ag 2CrO 4)=1.0×10 - 12 。用标准 AgNO 3 溶液滴定氯化钠溶 液中的 Cl - ,用 K 2CrO 4 作指示剂。假设起始浓度c (CrO 24- )=1.0×10- 2 mol·L - 1,当 Ag 2CrO 4 开始沉淀时, c (Cl - )=________。 解析: (1)K h =c HNO 2·c -OH -=c HNO 2·c -OH - + ·c H +=K W = 1×10--14 = 2×10 - 11 。 (2)NaOH + c NO 2 c NO 2 ·c H K a 5×10 4 HNO 2===NaNO 2+H 2O ,则混合后得到等物质的量浓度的 NaNO 2 和 HNO 2 的混合溶液,由(1)知 HNO 2 的电离常数大于 NO 2-的水解常数,故混合溶液中以 HNO 2 的电离为主,混合溶液呈酸性。(3)酸性条件下亚硝酸钠氧化碘 离子,离子方程式为 2NO 2-+4H ++2I -===2NO ↑+I 2+2H 2O 。(4)在强氧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亚硝酸盐表现还原性:2MnO 4-+5NO 2-+6H +===2Mn 2++5NO 3-+3H 2O 。(5)由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知,银、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氧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无色气体为 O 2。硝酸银见光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AgNO 3===光 ==2Ag +2NO 2↑+O 2↑。 (6)c 2(Ag +)·c (CrO 42-)=K sp (Ag 2CrO 4),c (Ag +)= 1.0×10--12 mol·L -1=1.0×10-5 mol·L -1。c (Cl -)=K sp AgCl + = 1.0×10 2 c Ag 2.0 ×10--10 mol·L -1=2.0×10- 5 mol·L -1。 1.0×10 5 答案:(1)2×10-11 (2)> (3)2NO 2- +4H + +2I - ===2NO ↑+I 2+2H 2O

2017-2018版高中化学溶液离子水解与电离中三大守恒知识点例题习题解析

高中化学溶液离子水解与电离中三大守恒详解 电解质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的判断是近年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解此类型题的关键是掌握“两平衡、两原理”,即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平衡和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原理。首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解决这类问题的理论基础。 一、电离平衡理论和水解平衡理论 1.电离理论: ⑴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微弱的,电离消耗的电解质及产生的微粒都是少量的,同时注意考虑水的电离的存在;⑵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的,主要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2.水解理论: 从盐类的水解的特征分析:水解程度是微弱的(一般不超过2‰)。例如:NaHCO3溶液中,c(HCO3―)>>c(H2CO3)或c(OH― ) 理清溶液中的平衡关系并分清主次: ⑴弱酸的阴离子和弱碱的阳离子因水解而损耗;如NaHCO3溶液中有:c(Na+)>c(HCO3-)。 ⑵弱酸的阴离子和弱碱的阳离子的水解是微量的(双水解除外),因此水解生成的弱电解质及产生H+的(或OH-)也是微量,但由于水的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平衡的存在,所以水解后的酸性溶液中c(H+)(或碱性溶液中的c(OH-))总是大于水解产生的弱电解质的浓度;⑶一般来说“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如水解呈酸性的溶液中c(H+)>c(OH-),水解呈碱性的溶液中c(OH-)>c(H+);⑷多元弱酸的酸根离子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主要以第一步水解为主。 二、电解质溶液中的守恒关系 1、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的负电荷总数等于阳离子的正电荷总数, 电荷守恒的重要应用是依据电荷守恒列出等式,比较或计算离子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如(1)在只含有A+、M-、H+、OH―四种离子的溶液中c(A+)+c(H+)==c(M-)+c(OH―),若c(H+)>c(OH―),则必然有c(A+)<c(M-)。盐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 例如,在NaHCO3溶液中,有如下关系: C(Na+)+c(H+)==c(HCO3―)+c(OH―)+2c(CO32―) 如NH4Cl溶液中:c(NH4+)+c(H+)=c(Cl-)+c(OH-) 如Na2CO3溶液中:c(Na+)+c(H+)=2c(CO32-)+c(HCO3-)+c(OH-) 书写电荷守恒式必须①准确的判断溶液中离子的种类;②弄清离子浓度和电荷浓度的关系。 2、物料守恒:就电解质溶液而言,物料守恒是指电解质发生变化(反应或电离)前某元素

2020高考化学冲刺核心素养专题 四大平衡常数(Ka、Kh、Kw、Ksp)的综合应用含解析

核心素养微专题 四大平衡常数(K a、K h、K w、K sp)的综合应用 1.四大平衡常数的比较 常数符号适用体系影响因素表达式 水的离子积常数K w 任意水 溶液 温度升高, K w 增大 K w =c(OH-)·c(H+) 电离常数酸K a 弱酸 溶液 升温, K值增大 HA H++A-,电离常数K a= 碱K b 弱碱 溶液 BOH B++OH-,电离常数K b= 盐的水解常数K h 盐溶液 升温,K h 值增大 A-+H 2 O OH-+HA,水解常数K h= 溶度积常数K sp 难溶电 解质溶液 升温,大 多数K sp 值增大 M m A n的饱和溶液:K sp= c m(M n+)·c n(A m-) 2.四大平衡常数的应用 (1)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Q c 与K的关系平衡移动方向溶解平衡 Q c >K逆向沉淀生成 Q c =K不移动饱和溶液 Q c

①K h=②K h= (3)判断离子浓度比值的大小变化。如将NH 3·H 2 O溶液加水稀释,c(OH-)减小,由 于电离平衡常数为,此值不变,故的值增大。(4)利用四大平衡常数进行有关计算。 【典例】(2019·武汉模拟)(1)用0.1 mol·L-1 NaOH溶液分别滴定体积均为20.00 mL、浓度均为0.1 mol·L-1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得到滴定过程中溶液pH随加入NaOH溶液体积而变化的两条滴定曲线。 ①滴定醋酸的曲线是________(填“Ⅰ”或“Ⅱ”)。 ②V1和V2的关系:V1________V2(填“>”“=”或“<”)。 (2)25 ℃时,a mol·L-1的醋酸与0.01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呈中性,则醋酸的电离常数为________。(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审题流程】明确意义作判断,紧扣关系解计算 【解析】(1)①醋酸为弱酸,盐酸为强酸,等浓度时醋酸的pH大,曲线Ⅱ为滴定盐酸曲线,曲线Ⅰ为滴定醋酸曲线,答案填Ⅰ; ②醋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得到的醋酸钠溶液显碱性,要使溶液pH=7,需要醋酸稍过量,而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得到的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所以

(人教版)2020高考总复习 化学:核心素养提升29 四大平衡常数

素养说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考生:“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平衡常数是定量研究可逆过程平衡移动的重要手段,有关各平衡常数的应用和求算是高考常考知识点,在理解上一定抓住,各平衡常数都只与电解质本身和温度有关,而与浓度、压强等外界条件无关。 1.四大平衡常数对比 电离常数(K a、K b) 水的离子积常数 (K w) 难溶电解质 的溶度积 常数(K sp) 盐类的水解常数 (K h) 概念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 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 种离子的浓度的乘积与溶液 中未电离的分子的浓度之比 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称为 电离常数 一定温度下,水 或稀的水溶液中 c(OH-)与c(H+) 的乘积 在一定温度 下,在难溶 电解质的饱 和溶液中, 各离子浓度 幂之积为一 个常数 在一定温度下,当 盐类水解反应达到 化学平衡时,生成 物浓度幂之积与反 应物浓度幂之积的 比值是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就是该反 应的盐类水解平衡 常数

表达式 (1)对于一元弱酸HA: HA H++A-,电离常 数K a= c(H+)·c(A-) c(HA) (2)对于一元弱碱BOH: BOH B++OH-,电 离常数 K b= c(B+)·c(OH-) c(BOH) K w=c(OH-)· c(H+) M m A n的饱 和溶液: K sp=c m(M n +)·c n(A m-) 以NH+4+ H2O NH3· H2O+H+为例 影响因素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K 值增大 只与温度有关, 升高温度,K w增 大 只与难溶电 解质的性质 和温度有关 盐的水解程度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大, K h随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 2.“四大常数”间的两大等式关系 (1)K W、K a(K b)、K sp、K h之间的关系 ①一元弱酸强碱盐:K h=K W/K a; ②一元弱碱强酸盐:K h=K W/K b; ③多元弱碱强酸盐,如氯化铁: Fe3+(aq)+3H2O(l)Fe(OH)3(s)+3H+(aq) K h=c3(H+)/c(Fe3+)。 将(K W)3=c3(H+)×c3(OH-)与K sp=c(Fe3+)×c3(OH-)两式相除,消去c3(OH-)可得K h=(K W)3/K sp。 (2)M(OH)n悬浊液中K sp、K w、pH间关系,M(OH)n(s)M n+(aq)+n OH-(aq) K sp=c(M n+)·c n(OH-)=c(OH-) n·c n(OH-)= c n+1(OH-) n= 1 n( K w 10-pH )n+1。 [题型专练] 1.(2018·银川模拟)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温度时的混合溶液中c(H+)=K w mol·L-1,说明该溶液呈中性(K w为该温度时水的离子积常数)

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平衡图像专题-学习文档

化学平衡图像专题 1.对反应2A(g)+2B(g)3C(g)+D(?),下列图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依据图①,若t1时升高温度,则ΔH<0 B. 依据图①,若t1时增大压强,则D是固体或液体 C. 依据图②,P1>P2 D. 依据图②,物质D是固体或液体 【答案】B 2.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 图甲表示放热反应在有无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B. 图乙表示一定温度下,溴化银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其中a点代表的是不饱和溶液,b点代表的是饱和溶液 C. 图丙表示25℃时,分别加水稀释体积均为100mL、pH=2的一元酸CH3COOH溶液和HX溶液,则25℃时HX的电离平衡常数大于CH3COOH D. 图丁表示某可逆反应生成物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知t时反应物转化率最大 【答案】B 3.—定条件下,CO2(g)+3H2(g)CH3OH (g)+H2O(g) △H=-57.3 kJ/mol,往2L 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①、反应②与反应③,相同时间内CO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下图所示,b点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点v(正)>v(逆) B. b点反应放热53.7 kJ C. 催化剂效果最佳的反应是③ D. c点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4/3(mol-2.L-2) 【答案】A 4.如图是可逆反应A+2B2C+3D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随外界条件改变(先降温后加压)而变化的情况,由此推断错误的是 A. 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B. A、B一定都是气体 C. D一定不是气体 D. C可能是气体 【答案】B 5.下图是恒温下H 2(g)+I2(g)2HI(g)+Q(Q>0)的化学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t1时刻改变的外界条件是

高中化学水溶液中的三大平衡及其常数计算

水溶液中的三大平衡及其常数的有关计算 1.理解弱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平衡,能利用电离平衡常数(K a、K b、K h)进行相关计算。 2.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3.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理解溶度积(K sp)的含义,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4.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 命题热 点提炼 三年考情汇总核心素养链接 3.溶液 中的 “四大 平衡常 数”的 计算及 应用 2016·Ⅰ卷T12,T27 2018·Ⅲ卷T12 2017·Ⅰ卷T13(A)、 T27,Ⅱ卷T12(B),Ⅲ 卷T13(A) 2016·Ⅰ卷T27,Ⅱ 卷T28 1.平衡思想——能用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 水溶液中的电离、水解、溶解三大平衡。 2.证据推理——根据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变 化,推断反应的原理和变化的强弱。 3.实验探究——通过实验事实,探究水溶液中酸 碱性的实质。 4.模型认知——运用平衡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 示现象本质和规律。 水溶液中的三大平衡及其常数的有关计算 1.电离平衡与水解平衡的比较 电离平衡(如CH3COOH溶液) 水解平衡(如CH3COONa溶液)实质弱电解质的电离盐促进水的电离 升高温度 促进电离,离子浓度增大,K a 增大 促进水解,水解常数K h增大加水稀释 促进电离,离子浓度(除OH-外) 减小,K a不变 促进水解,离子浓度(除H+外)减小,水 解常数K h不变 加入相应离子 加入CH3COONa固体或盐酸, 抑制电离,K a不变 加入CH3COOH或NaOH,抑制水解, 水解常数K h不变 加入反应离子加入NaOH,促进电离,K a不变加入盐酸,促进水解,水解常数K h不变

2018年高考化学专题复习突破《四大平衡常数》知识点总结

2018年全国卷高考化学复习专题突破《四大平衡常数》 一、水的离子积常数 1.水的离子积常数的含义 H 2O ?H ++OH - 表达式:25 ℃时,K w =c (H +)·c (OH -)=1.0×10-14. 2.对K w 的理解 (1)K w 适用于纯水、稀的电解质(酸、碱、盐)水溶液. (2)恒温时,K w 不变;升温时,电离程度增大(因为电离一般吸热),K w 增大. 二、电离平衡常数(K a 、K b ) 1.电离平衡常数的含义 如对于HA ?H ++A - ,K a =)A (H )A ()(H c c c -+?;BOH ?B ++OH -,K b =(BOH))(OH )(B c c c -+?. 2.K 值大小的意义 相同温度下,K 值越小表明电离程度越小,对应酸的酸性或碱的碱性越弱. 3.影响K 值大小的外因 同一电解质,K 值只与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K 值越大;此外对于多元弱酸来说,其K a 1?K a 2?K a 3. 三、水解平衡常数(K h ) 1.水解平衡常数的含义 A -+H 2O ?HA +OH -,达到平衡时有K h =) (A (HA))(OH -c c c ?-=K w K a .同理,强酸弱碱盐水解平衡常数与弱碱电离平衡常数K b 的关系为K h =K w K b . 2.影响K h 的因素 K h 值的大小是由发生水解的离子的性质与温度共同决定的;温度一定时,离子水解能力越强,K h 值越大;温度升高时,K h 值增大;对于多元弱酸阴离子或多元弱碱阳离子来说,其K h 1?K h 2?K h 3. 四、溶度积常数(K sp ) 1.溶度积常数K sp 的表达式 对于组成为A m B n 的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存在平衡A m B n (s)?m A n +(aq)+n B m -(aq),K sp =c m (A n +)·c n (B m -). 2.影响K sp 大小的因素 对于确定的物质来说,K sp 只与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升高温度,K sp 增大. 3.溶度积规则 当Q c >K sp 时,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直至溶液饱和,达到新的平衡;当Q c =K sp 时,溶液饱和,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当Q c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移动专项练习

化学平衡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确认能发生化学平衡移动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发生了改变 B.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了压强 C.由于某一条件的改变,使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D.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使用催化剂 2.在一定条件下,下列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H2(g)+I2(g)2HI (g) ΔH>0,要使混合气体的紫色加深,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A.降温、减压B.降温、加压C.升温、加压D.升温、减压 【 3.对于可逆反应mA (g)+nB pC (g)+qD(其中A和C都是无色气体),当达到平衡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说明(rn+n)一定等于(p+q) B.升高温度,A的转化率减小,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C.若增加B的量,平衡体系颜色加深,说明B必是气体物质 D.若B是气体,增加A的量,A、B转化率都一定增大 4.右图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与示 意图不相符合的是()。 A.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该反应达到平衡态Ⅰ后,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Ⅱ ~ C.该反应达到平衡态Ⅰ后,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Ⅱ D.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态Ⅰ和平衡态Ⅱ时浓度不相等 5.反应NH4HS (s)NH3 (g)+H2S (g)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下列各种情况中,不会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温度、容积不变时,通入SO2气体B.移走一部分NH4HS固体 C.容器体积不变,充入氮气D.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氮气 6.在某温度下,反应:ClF (g)+F2 (g)ClF3 (g) ΔH=-268 kJ·mol-1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不变,缩小体积,ClF的转化率增大 B.温度不变,增大体积,ClF3的产率提高 《 C.升高温度,增大体积,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降低温度,体积不变,F2的转化率降低 7.将H2 (g)和Br2 (g)充入恒容密闭容器中,恒温下发生反应H2 (g)+Br2 (g)2HBr (g) ΔH<0,平衡时Br2 (g)的转化率为a;若初始条件相同,绝热下进行上述反应,平衡时Br2 (g)的转化率为b。a与b的关系是()。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8.在25℃时,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如下表,建立平衡需要的时间为20 s,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X Y~ Z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