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通城市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论南通城市规划
摘要:城市化对一个经济体来说,意味着其基础与结构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中国正在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本文将把我的家乡——南通作为分析对象,来说明在近年来南通城市化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经济体在基础与结构上发生根本变化的过程。对一个国家而言,它包含了整个国家的人口、资本、制度以及各种资源全方位的配置与调整,中国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实现了农业国的工业化,其间城市化过程虽几经波折波折,但成效卓越。本文将把我的家乡——南通作为分析对象,来说明在近年来南通城市化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一、南通城市化的背景介绍
南通市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首批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享有“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经过历次的城市规划,目前南通市区土地面积为355 平方公里,2008 年末市区人口达到87.52 万人。人口密度达到2465 人/平方公里。
二、南通历次城市规划
1.近代张謇对南通城市发展规划实践
从19 世纪80 年代开始,清末状元张謇在家乡南通兴实业、办教育,开展城市建设,并提出了“一城三镇”(即中心城区和唐闸、天生港、狼山三镇)的城市规划设想。在他的推动下,南通开辟了新工业区和港区,进行了近代教育、文化、市政设施建设,建立了功能分布比较科学合理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张謇这种朴素的田园城市模式的规划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出于以下考虑:其一,唐闸地区有丰富的棉花原料和从事土布生产的熟练工人,在交通方式为水运和步行的年代就近于原料和劳动力市场布局纺织企业是比较合理的;其二,位于通扬运河畔的唐闸地区,是历史上海盐集散中转码头,水运条件较为优越;其三,张謇在
南通兴办实业的指导思想是“实业救国、地方自治”,通过兴办实业来获取教育经费,以唤起民众救国救家;其四,避免在旧城大兴土木办工业,可以保护南通古城风貌和居住环境。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张謇的规划实践过早地分散了城市功能,给南通城市空间发展带来了诸多负
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弱化了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影响了城市经济实力总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到长江岸线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各组团之间的相互联系度等。
2. 1949 年——1978 年的南通总体上是建设生产型的城市
1952 年南通市区划分为工业区、仓库区、文化区、工人住宅区、风景区、蔬菜果园区、农作物区、特种作物区等,其中工业区主要沿港闸河呈带状分布,沿通扬运河两岸布置仓库区;1958 年城市工业区分为三大片,一是唐闸和天生港重工业区,二是旧城区及东南工业区,三是城东北以秦灶为中心的粮棉加工工业区;1960 年为落实国家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精神,南通市重新编制了城市初步规划,首次确定了城市的性质是以发展轻、化、纺工业为主体并相应地发展为农业服务的机械工业,同时对城市人口发展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也作了近远期规划,确定了姚港以东地区为化学工业区、唐闸和八厂街为轻纺工业区、老任港为机械工业区。从首次确定的城市性质为轻、化、纺工业城市来看,说明当时还没有认识到港口对南通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以至港口资源开发利用的滞后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 80 年代南通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1981 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南通市总体规划》,是一部最早通过省内审批的按法律程序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其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坚持国家城市发展方针,在一城三镇的空间形态基础上,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逐步把南通建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优美城市;确立的城市性质是“以轻纺为主的工业城市和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港口城市”。
南通城市空间形态按“一城三镇”规划布局。城区交通规划形成“三横、四纵、一外环”的方格网式干道系统。居住用地布局以旧城区改造和征地新建相结合。南通城市规划基本上实现了从单纯注重城市生产性功能向综合注重生活功能的转变。
4. 1995 年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的主要目标
随着80 年代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90 年代狼山港、江海港口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南通市城市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时期。城市受港口发展的导向作用,港口建设及其港口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的集聚效应,老城区的城市规模不断向四周延伸和扩大,且有进一步沿江向下游
轴向继续延伸形成沿江带形发展的态势。将“一城三镇”这一独特的城市形态格局仅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同时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内在动力的变化及建设高效、优质的城市目标,把南通市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形成港闸区、主城区、开发区、江海港区等4 个各具特色、城市职能各有侧重的综合功能区作为城市组团,中间以自然地形、地物或大片生态绿地相隔离,并以现代化快速干道交通紧密相联,从而使之成为带状组团式的规划结构形态。
三、南通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南通城市化水平偏低
根据最新的统计资料,2008 年南通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99.18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30.93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80.02 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7.9:57.0:35.1。而江苏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6.9∶55.0∶38.1,由此可以看出南通市的产业结构水平明显劣于江苏省的平均水平。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比江苏省高1 个百分点,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比江苏省低3 个百分点,这一高一低显示出南通市的产业结构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南通市城市化水平的偏低,第一产业即是广义的农业,农业增加值的偏高以及农业就业人口比重较大,都显示出南通城市化水平偏低。南通市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对不足也导致其城市化水平的相对滞后。
2.南通城市规模一直偏小,存在较大的城乡结构差距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南通城人口不到20 万。在计划经济年代里,由于存在着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成员的角色界定以城市和农村为依据,城乡社会成员之间的流动与转换受到制度性制约,农村人口被严格控制向城市流动,导致南通城迟迟长不大,到1978 年改革开放前夕南通城也仅有34 万多人,30 年累计仅增14 万人。1983 年地、市合并以后,南通潜在的城乡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露,700多万的人口大市,市区人口仅占5.4%,过小的城市规模对周围广大县、市经济的辐射和带动极其有限,发展后劲和追赶速度已经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但2009 年通州市整建制并入南通市,成立通州区,使得南通的发展空间变大,有望扩大南通的城市规模。
四、南通城市化发展的策略
南通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实现城市经济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带动整个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积极推进大城市建设,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的发展方针,着力抓好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
2、在宏观经济背景下重点建设江海港口群,发展港口经济和海洋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