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防治与消毒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

传染病防治与消毒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

传染病防治与消毒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
传染病防治与消毒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

传染病防治与消毒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

第一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

1适用范围

本技术指南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执法的定义与术语、法律依据、工作要求、检查内容和检查方法。

本规程指引适用于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监督机构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日常卫生监督。

2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指引。

2.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是指从事疾病预防控制活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与上述机构业务活动相同的单位。

2.2医疗卫生机构

是指医疗保健、疾病控制、采供血机构及与上述机构业务活动相同的单位。

2.3病原微生物实验单位

是指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实验活动的单位。

2.4内循环型压力蒸汽灭菌器

是指压力蒸汽灭菌器具有蒸汽内循环功能,灭菌过程中无蒸汽释放到室内环境,避免排气中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污染环境,适用于实验室污染物的消毒灭菌。

2.5个人防护用品

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为防御物理、化学、生物等外界因素伤害人体而穿戴和配备的各种物品的总称,包括手套、防护服、鞋、口罩、帽子和面部防护装备等。

2.6菌(毒)种

是指可培养的,人间传染的真菌、放线菌、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具有保存价值的,经过保藏机构鉴定、分类并给予固定编号的微生物。

2.7病原微生物样本

是指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人和动物体液、组织、排泄物等物质,以及食物和环境样本等。

2.8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是指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2.9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2.10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2.11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2.12第四类病原微生物

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2.13第一类疫苗

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2.14第二类疫苗

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2.15冷链

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设备。

2.16群体性预防接种

是指在特定范围和时间对某种或者某些传染病的特定人群,有组织地集中实施预防接种的活动。

2.17重大传染病疫情

是指出现传染病的暴发(在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病人)或流行(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发病率水平)。

2.18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包括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的各类传染病。

3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艾滋病防治条例》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血吸虫防治条例》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消毒管理办法》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管理办法》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交通应急规定》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源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GB 1598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 19193《疫源地消毒总则》

GB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WS 223《微生物和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WS 315《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设置技术规范》

HJ 421《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容器和警示标志标准》

《消毒技术规范》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4检查要求

4.1 执法前准备

4.1.1 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性文件以及被监督单位相关资料。

4.1.2 根据需要事先制定检查方案、设计检查表。

4.1.3 准备现场监督执法文书,包括现场笔录、询问笔录、卫生监督意见书、产品样品采样记录、非产品样品采样记录、产品样品确认告知书、卫生行政控制决定书、解除卫生行政控制决定书、封条、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决定书、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处理决定书、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执法文书。

4.1.4 取证工具,包括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工具。

4.1.5 现场检测工具,包括快速检测器材及设备。

4.1.6确定现场检查人员,明确分工,提出检查要求;了解检查目的,熟悉检查内容;携带执法证件。

4.2 现场监督执法要求

4.2.1监督员应不少于2人、规范着装、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并说明检查来意及依据,告知被检查人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4.2.2需进入洁净区域的,应遵守被检查人的卫生、安全规定,穿戴洁净衣帽、口罩。

4.2.3现场笔录

进行现场检查,应当场制作现场笔录,笔录书写应当符合《卫生行政执法文书规范》的要求

4.2.4 询问笔录

监督员可对当事人或有关证人进行询问,并当场制作询问笔录。

4.2.5需要现场快速检测的,应当场在现场检查笔录上记录检测结果并注明检测地点、条件、检测设备等相关信息,并由当事人签字确认。如快检不合格的,委托有资质的部门进行监测并出具报告。

4.2.6需要现场采样的,应当制作采样记录、由当事人签字确认,并按照样品送检要求及时送检。

4.2.7现场取证应为原件(物);无法取得原件(物)证据的,可由提交证据的单位或个人在复制品、照片等物件上盖章或签字,并注明“与原件(物)相同”字样或文字说明。

4.2.8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可先行登记保存,并出具盖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签发的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决定书,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7日内对所保存的证据作出处理决定。

5 检查内容

5.1对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的监督检查

5.1.1 疫情报告

5.1.1.1检查方法

a)现场查阅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组织书面文件,检查管理组织人员构成、联系方式和具体工作职责,是否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核实、定期分析、监测、通报等制度。是否设置专门部门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有专门工作人员搜集疫情信息。

b)核实疫情专职管理人员,查看疫情报告审核、核实、反馈资料,疫情分析报告等资料。

c)是否设置专用电话接受传染病疫情报告、咨询和举报,电话畅通,有疫情值班记录。

d)承担辖区无网络直报条件的疫情报告单位,查疫情代报相关信息情况,是否保存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各类传染病疫情报表及传染病报告登记册等资料。

e)查阅疫情信息报告记录资料,核查报告的时限、报告部门等记录,检查接报时间与报告时间、报告部门是否符合要求,有无瞒报、谎报、缓报等情况。

f)检查传染病疫情报告设备、网络运转及连接情况,现场演示疫情报告、审核、确认、数据导出情况。查阅疫情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维护与管理记录,有无专人负责网络维护,询问疫情信息报告系统账户和密码安全管理措施,防止疫情信息泄漏的管理措施。

g)查阅传染病疫情信息资料的存档记录与数据备份(光盘备份、专门不联网电脑的异地数据保存、书面资料保存等)。

5.1.1.2结果判定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条第一款、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七条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判定。

5.1.1.3违法行为处理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八条查处。

5.1.2疫情信息通报

5.1.2.1检查方法

a)现场查阅与相关部门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的工作制度、流程等文字资料。

b)查阅向动物防疫机构通报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以及相关信息的文件或相关记录等资料。

5.1.2.2结果判定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六条判定。

5.1.2.3违法行为处理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八条第(二)项查处。

5.1.3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报告

5.1.3.1检查方法

a)现场查看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系统运转情况。

b)查看对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的收集、审核工作记录,定期汇总、分析相关疫情信息资料。

c)查阅信息报告资料是否包括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疫情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内容。

d)核实发生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的报告时限,接到相关信息是否在2小时内上报。

5.1.3.2结果判定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判定。

5.1.3.3违法行为处理

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查处。

5.2对传染病疫情监测的监督检查

5.2.1检查方法

5.2.1.1 询问疫情管理工作人员了解工作开展情况,是否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以及分布进行监测,对国外发生、国内尚未发生的传染病或者国内新发生的传染病进行监测。

5.2.1.2现场查阅监测点疫情监测、审核记录,对监测点进行检查与指导的记录及监测质量控制考核评估资料,

5.2.1.3查看对辖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信息收集、监测、报告的相关资料。

5.2.2结果判定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第七条、第十七条第三款、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七)项判定。

5.2.3违法行为处理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八条第(一)项查处。

5.3对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的监督检查

5.3.1检查方法

5.3.1.1是否建立专门流行病学调查队伍,查阅成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的书面资料,现场查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人员配备数量、应急处置储备清单。

5.3.1.2是否配备流行病学调查的采样器材、防护用品、调查表,查看用于传染病疫情控制的消毒产品和生物制品索证资料是否齐全、标签说明书是否符合要求。

5.3.1.3查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核对流行病学调查开始时间与疫情接报记录时间,了解是否及时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根据调查情况划定疫点、疫区,对被污染的场所、物品及时提出卫生处理要求。

5.3.1.4 查看传染病控制方案,疫点、疫区是否采取消毒措施、有无记录,消毒方法、消毒剂量是否符合GB19193《疫源地消毒总则》要求。

5.3.1.5是否在职责范围内开展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诊断、病原学鉴定,查看相应资料。

5.3.1.6查阅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辖区内医疗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和传染病疫情处理的相关资料。

5.3.1.7接到传染病疫情时是否按照传染病分类管理的原则,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预防性投药、应急接种等其他必要的医学干预措施。

5.3.1.8 查阅卫生防病知识宣传资料。

5.3.1.9 查阅医疗机构外死亡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尸体进行消毒处理有关资料。

5.3.2结果判定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第十八条、第四十条判定。

5.3.3违法行为处理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八条第(四)项查处。

5.4对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5.4.1检查方法

5.4.1.1预防医学接种门诊的消毒隔离

a)查看是否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工作。

b)查看医护工作人员是否接受消毒技术培训、掌握消毒知识,并按规定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c)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是否达到灭菌要求。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是否一人一用一灭菌。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是否达到消毒要求。

d)使用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是否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置。

e)购进消毒产品是否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使用的消毒产品是否合法有效。

f)查看诊疗环境空气、物体表面监测记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g)排放废弃的污水、污物是否进行无害化处理。

h)运送传染病病人及其污染物品的车辆、工具是否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5.4.1.2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a)查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级别,查阅一级、二级实验室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备案证明和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检查是否在明显位置标示生物危险标识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标识。

b)查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立的消毒隔离制度、标准操作规程等相关文件,查看对工作人员进行消毒隔离知识培训的资料和记录,询问工作人员了解消毒隔离知识情况。

c)现场查看每间实验室靠近门口处是否设有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消毒设施。

d)实验室是否配备有生物安全柜,所有可能使致病微生物溅出或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是否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有使用、定期检查和验证,更换高效过滤装置的相关记录。

e)现场查看实验室内是否配备内循环型压力蒸汽灭菌器,有无定期检查、维护和校验记录;操作人员是否经过专业培训,是否定期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工艺、化学和生物监测)并有记录。

f)是否配备合法、有效的空气消毒设备或设施,有无洗眼设施。

g)是否配有足够的与风险水平相应的洁净个人防护用品。

h)实验室内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是否穿防护服,工作时应戴口罩和帽子等,操作感染性材料或接触污染容器是否佩戴手套,手套使用前是否进行气密性检查,手套用完后是否先消毒再摘除,随后洗手;接电话、开门或离开实验室时是否摘除手套、更换防护服。

i)查看消毒剂、消毒器械许可资质、使用方法和监测记录,可采用化学浓度试纸对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浓度检测。

5.4.2结果判定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二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四十二条和《消毒管理办法》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判定。

5.4.3违法行为处理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第(五)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九条、第六十条和《消毒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查处。5.5对医疗废物处置情况的监督检查

5.5.1检查方法

5.5.1.1是否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是否为第一责任人,是否设置医疗废物监控部门或专兼职人员。查看制定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内部转运、暂

时贮存、处置等管理制度和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等意外事故时的应急处理方案。

5.5.1.2 查看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的记录,现场提问有关人员进行考查。

5.5.1.3 现场查看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的防护用品是否齐全有效,查看定期健康检查和免疫接种记录。

5.5.1.4 现场查看产生医疗废物有关科室,是否按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专用包装物、容器是否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

5.5.1.5 现场查看是否配备使用防渗漏、防遗撒的专用运送工具,使用后在指定的地点及时消毒和清洁。

5.5.1.6现场查看医疗废物暂存处的设置是否符合要求,医疗废物暂存处是否远离办公区和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是否有防鼠、防蝇、防盗等设施,有无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标识,医疗废物是否及时清运。

5.5.1.7现场查看近3年的医疗废物交接、处置登记资料,登记内容是否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交集中处置单位的有无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5.5.1.8查看实验室产生的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是否就地压力蒸汽消毒后再按感染性废物送医疗废物暂存处。

5.5.1.9查看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自行就地处置是否合法有效、记录是否齐全。

5.5.1.10是否配备污水处理设施并正常运转,是否专人负责管理、按要求进行效果监测并有记录。

5.5.2结果判定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二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判定。

5.5.3违法行为处理

5.5.3.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查处:

a)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或者未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的;

b)未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的;

c)未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采取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的;

d)未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

e)对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运送工具或者运送车辆未在指定地点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洁的;

f)未及时收集、运送医疗废物的。

5.5.3.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查处:

a)贮存设施或者设备不符合环境保护、卫生要求的;

b)未将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的;

c)未使用符合标准的专用车辆运送医疗废物或者使用运送医疗废物的车辆运送其他物品的;

5.5.3.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查处:

a)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的;

b)未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的;

c)未对污水进行严格消毒,或者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的;

5.5.3.4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未在实验室内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违反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第(七)项规定,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限期改正。

5.6对菌(毒)种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

5.6.1检查方法

5.6.1.1检查实验室采集、保存、运输、使用、销毁菌(毒)和样本的安全保管、使用和销毁制度,标准操作程序和监督保障体系管理制度文件。相关工作人员是否经过生物安全和专业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是否建立相关人员健康监测制度,制定相关人员感染应急处置预案。

5.6.1.2样本的采集

查看样本采集来源、方法、过程有无记录。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工作人员是否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等条件。

5.6.1.3菌(毒)种及样本的保存

是否有专人负责传染病菌种(毒)种保管,设置专库或专柜单独保藏菌(毒)种,保存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是否实行双人双锁管理。是否对菌(毒)种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保藏设备的运转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有记录。

5.6.1.4菌(毒)种及样本的运输

运送菌(毒)种和样本的包装容器是否符合要求,运送高致病性的菌(毒)种和样本是否经过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

5.6.1.5菌(毒)种使用

查看菌(毒)种领取、使用记录。领用和发放菌(毒)种填写《菌(毒)种领取申请表》,高致病性菌(毒)种使用要经省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审批,领用和发放时有2人参加。

5.6.1.6菌(毒)种及样本的销毁

实验室在相关实验活动结束后是否对使用后的菌(毒)种及样本按规定及时销毁,销毁高致病性菌毒种是否按规定报批、采用的方法是否安全可靠,有无销毁过程的详细记录,销毁后是否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5.6.1.7菌(毒)种及样本的采集、使用、保存、销毁过程中的个人防护是否符合要求。

5.6.2结果判定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判定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九条、第十一条、第十六条判定。

5.6.3违法行为处理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第七十四条第二项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六十条第(三)项、第六十三条第(一)项查处。

5.7对预防接种的监督检查

5.7.1检查方法

5.7.1.1查看疫苗购进、接受、储存、分发、供应、运输等管理制度、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和处理相关制度或预案等文件资料。

5.7.1.2查看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监测、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相关资料。

5.7.1.3 查看是否建立并保存疫苗购进、分发、供应记录,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乡级医疗卫生机构;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否直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本标准规定了预警的组织、指标和管理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各级中小学。幼儿园、幼儿园和普通高校可参照执行。2下列文件的规范性引用对本文件的应用至关重要。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订版)适用于本文件。三。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学校系统传染病症状监测,3.2学校传染病症状预警,收集、判断学校传染病信息,达到规定指标后及时处理;3.3对学校校长传染病症状进行监测。班级。3.3专(兼)职人员,经培训合格,能对每班传染病症状进行监测和报告。3.4上午、下午(晚上)检查上午/中午(晚上)健康检查1 WS/T 772-2020,4。组织管理体系4。1学校和校长成立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第一责任人4.2学校应按照GB 28932建立健全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4.3学校应明确学校疫情报告人和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报告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的,应当按照国标28932的规定,班上传染病症状监测员应当是班主任或者班主任。报告员对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应每学期对班内传染病症状监测员进行培训和考核。4.4学校应实施必要的防控支持,包括建立临时观察点、消毒设备和物品、个

人防护用品等,有条件的建议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信息系统。5学校传染病状况监测5.1内容5.1.1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包括早、下午(晚)检查,5.1.2了解学生是否有发热、咳嗽、头痛、咽痛、腮腺肿大、腹痛、腹泻、呕吐、皮疹等,头晕、乏力、结膜充血等症状,以及出现症状的时间和地点。症状监测的类型可根据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因发热过多、发热减少而引起的体温中枢功能障碍或各种原因,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这通常可以通过判断腋下体温≥37.3℃来判断;—咳嗽:炎症、异物、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胸膜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引起的常见呼吸道症状;—头痛:眉弓、上耳廓、枕线上部疼痛;—咽喉痛:咽部引起疾病,也可由咽喉附近器官或全身性疾病引起。其表现为刺痛、隐痛、灼痛、隐痛、扩张痛、跳跃痛等,可能是阵发性或持续性的;—腮腺肿大:单侧或双侧耳垂下肿胀,表面发热伴压痛,张开或咀嚼时局部疼痛;—腹痛:剑突与耻骨之间的疼痛联合。疼痛的性质包括绞痛、扩张性疼痛、隐痛等。-腹泻:每天排便次数≥3次,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如稀便、水样便、血便、化脓性血便。呕吐:胃的内容物通过反射从口腔排出,常伴有恶心。-皮疹:皮肤颜色异常变化,表面肿胀或起水疱,可

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公众健康,规范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的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对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控制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医疗废物处置情况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菌(毒)种管理情况进行日常监督检查的活动。 本规范所指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在开展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时,适用本规范。 第二章监督职责及要求 第四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时,依法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订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计划,以及相应的工作制度。 (二)组织实施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及相关培训,对下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查。 (三)对管辖范围内的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情况实施日常卫生监督。 (四)组织协调、督办传染病防治重大违法案件的查处。 (五)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 第五条设区的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时,依法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订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计划,明确卫生监督的项目、重点内容及环节, 页脚内容1

并组织落实。 (二)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卫生监督。 (三)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的卫生 监督。 (四)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的卫生监督。 (五)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处置情况的卫生监督。 (六)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菌(毒)种管理情况的卫生监督。 (七)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防治违法案件的查处。 (八)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 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开展的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 第六条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监督机构应当有负责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的科(处)室,负责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的具体工作,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应当有负责传染病防治监督的科室或指定专、兼职卫生监督员从事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实施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的监督覆盖率、监督频次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作出规定。 第八条实施现场卫生监督前,应当明确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方法、要求,检查安全防护装备,做好安全防护。 第九条实施传染病防治现场卫生监督,发现违法行为时,应当依法收集证据,在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应当依法先行采取证据保全措施。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建立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档案,掌握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情况及传染病防治工作情况。 第十一条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每年应当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 页脚内容2

传染病防治与消毒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Word版

传染病防治与消毒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 第一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 1适用范围 本技术指南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执法的定义与术语、法律依据、工作要求、检查内容和检查方法。 本规程指引适用于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监督机构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日常卫生监督。 2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指引。 2.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是指从事疾病预防控制活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与上述机构业务活动相同的单位。 2.2医疗卫生机构 是指医疗保健、疾病控制、采供血机构及与上述机构业务活动相同的单位。 2.3病原微生物实验单位 是指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实验活动的单位。 2.4内循环型压力蒸汽灭菌器 是指压力蒸汽灭菌器具有蒸汽内循环功能,灭菌过程中无蒸汽释放到室内环境,避免排气中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污染环境,适用于实验室污染物的消毒灭菌。2.5个人防护用品 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为防御物理、化学、生物等外界因素伤害人体而穿戴和配备的各种物品的总称,包括手套、防护服、鞋、口罩、帽子和面部防护装备等。 2.6菌(毒)种 是指可培养的,人间传染的真菌、放线菌、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具有保存价值的,经过保藏机构鉴定、分类并给予固定编号的微生物。 2.7病原微生物样本 是指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人和动物体液、组织、排泄物等物质,以及食物和环境样本等。 2.8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是指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2.9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2.10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2.11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最新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公众健康,规范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是指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依据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执法的活动。 本规范所指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能力建设,保障人员配备,合理配置工作装备,并将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管理。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在开展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时,适用本规范。 第二章监督职责及要求 第五条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职责: (一)制定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应工作制度;根据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情况,确定年度重点监督工作;

(二)组织实施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及相关培训;对下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三)组织协调、督办、查办辖区内传染病防治重大违法案件; (四)承担国家卫生监督抽检任务,组织实施辖区内卫生监督抽检; (五)负责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及数据汇总、核实、分析和上报工作; (六)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 第六条设区的市、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职责: (一)根据本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划、年度计划,结合实际,制订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计划,明确重点监督内容并组织落实; (二)组织开展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培训工作; (三)组织开展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医疗废物处置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等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 (四)组织查处辖区内传染病防治违法案件; (五)负责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的汇总、核实、分析和上报工作;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公众健康,规范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根据《》及相关法规、规章,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是指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依据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执法的活动。 本规范所指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能力建设,保障人员配备,合理配置工作装备,并将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管理。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在开展传染病防治卫 生监督时,适用本规范。[1-2] 第二章监督职责及要求 第五条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职责: (一)制定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应工作制度;根据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情况,确定年度重点监督工作; (二)组织实施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及相关培训;对下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三)组织协调、督办、查办辖区内传染病防治重大违法案件; (四)承担国家卫生监督抽检任务,组织实施辖区内卫生监督抽检; (五)负责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及数据汇总、核实、分析和上报工作; (六)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 第六条设区的市、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职责: (一)根据本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划、年度计划,结合实际,制订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计划,明确重点监督内容并组织落实; (二)组织开展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培训工作; (三)组织开展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医疗废物处置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等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 (四)组织查处辖区内传染病防治违法案件; (五)负责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的汇总、核实、分析和上报工作; (六)设区的市对县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七)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 第七条省级和设区的市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明确具体科(处)室,负责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县级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应当有负责传染病防治监督的科室或指定专人从事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 指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2015〕1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为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感染风险,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特制定本指南。 一、相关概念 (一)医院感染 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 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引起伤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 (五)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六)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七)医院感染聚集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 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有时某种疾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经虫媒传播。 (一)相关概念 1.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感染)源或储存宿主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表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表 一、组织机构及制度 1、建立传染病防治制度是□否□ 2、传染病防治组织机构有□无□ 人员构成:行政领导人,主任医师人,副主任医师人,医师人,护士人。 3、传染病防治科室人员及构成(填写) 4、中心内部工作制度 疫情值班制度有□无□ 疫情报告制度有□无□ 现场工作制度有□无□ 实验室检验、生物安全制度有□无□ 实验室结果报告制度有□无□ 5、SARS、人禽流感防治方案有□无□ 6、是否成立应急机构有□无□,应急机构人数人。 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1、负责疫情报告科室 由专人负责报病有□无□

2、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有□无□ 是否完善,安全运转是□否□ 3、是否建立审查报告制度是□否□,具体负责人。 审核报告卡的频次: 次/天 现场检查,2005年1—10月已审核张报告卡,有张报告卡未审核(未审核的报告卡中,录入日期最早的是月日) 4、进行报告卡的重卡检查有□无□ 现场检查, 2005年1—10月有重卡张。 5、重点传染病或暴发传染病疫情报告,应报告数,实报告数。 6、本单位是否设有疫情报告电话有□否□ 被查人是否掌握上级部门疫情报告电话号码是□否□ 7、是否开展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是□否□ 有无监测计划和总结是□否□ 报表上报及时否是□否□ 8、是否对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是□否□

如有,频次为□周□旬□月□季度□年 图表分析有□无□ 文字分析有□无□ 9、对重点传染病或暴发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应调 查数例,实调查数例 10、重点传染病的个案调查表(空白)齐全□不齐全□ 11、重点传染病或暴发传染病疫情的调查报告应撰写次 数;实撰写次数。 1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必要的医学观察有□ 无□ 13、对密切接触者和环境有无及时采样送检有□ 无□ 14、对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指导有□无□ 15、开展医疗机构、托幼机构消毒效果监测有□无□ 16、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有□无□ 漏报调查的文字记录(总结)

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方案.doc

******区传染病防治 卫生监督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力度,依法纠正、查处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切实履行法律赋予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责,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定不移地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学校、托幼机构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承担的法定职责与义务,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中实行依法管理,依法行政。 二、工作任务 1.加强传染病防治执法,确保完成重点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目标任务。 2.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监督制度,加大传染病防治监督执法力度,案件查处率达100%。 3.促进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的提高,使传染病报告及时率和准确率达100%。 4.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医疗废弃物分类收集率达100%;废弃物暂存设施建立率100%,且符合标准要求,完善各项登记制度。 5.应急预案建立达100%,各项应急人员、物资储备等充足。 6.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监督管理,防止疾病传播。 三、工作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1-3月) 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开展层级培训。 (二)自查自纠阶段(4月) 各医疗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照标准开展自查自纠。 (三)监督检查阶段(4至11月) 1、区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专项检查 开展春夏季(4月至6月)及秋冬季(9至11月)学校及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专项检查;

2、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专项检查 年度4-5月、10-11月间组织开展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治措施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可与医疗服务专项检查相结合; 3、年度内组织一次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防治、疫情报告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 (四)总结提高阶段(12月) 对前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回头看”,巩固提高行动成果,及时上报工作总结。 四、工作内容及方法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预防接种单位的卫生监督内容及方法: 1.接种单位和人员的资质情况; 2.接种单位疫苗公示、接种告知(询问)的情况; 3.疫苗的接收、购进、分发、供应、使用登记和报告情况; 4.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和报告情况; 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预防接种相关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情况。 (二)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1.疫情报告管理 应建立疫情报告管理组织,确定专门的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建立传染病防治相关的管理制度。有门诊日志和传染病疫情登记本,门诊日志和登记本的项目填写要完整。 传染病疫情报告要及时、完整、准确。 2.传染病患者的接诊与医疗救治管理 医疗机构应按规定设立感染性疾病科,设置要规范,运转要正常。 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分诊点设置要规范;冬春季重点开展发热(呼吸道)疾病的预检分诊;夏秋季重点开展腹泻病人的预检分诊。 3.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要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管理机构、人员配置合理。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各种制度并经常自查,医院消毒隔离措施落实要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一次性医疗用品购置、储存、发放、使用和回收要严格规范的进行登记,医院感染检测要按规定进行。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公文]《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WS/T 772-2020。 1个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的组织管理制度、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信息报送、预警指标和处置。本标准适用于各级中小学。托幼机构和普通高校可参照实施,学校工作人员传染病症状监测可参照实施。 2份规范性参考文件。 以下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至关重要。 对于所有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只有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对于未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适用于本文件的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订单)。 GB 28932“中小学传染病防治管理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档。 3.1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 系统、持续地收集和分析临床诊断前能反映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的学生症状信息,从而开展相应的公共卫生调查。 3.2学校传染病症状预警。

对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中的信息进行汇总判断,达到规定指标后及时处理,以便及早发现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 3.3级传染病症状监测记者。 学校专职(兼职)培训合格的工作人员,负责各班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 3.4早、中(夜)检。 每天上午和下午第一节课前,都会对所有学生进行寄宿生和参加晚自习的学生晚自习前疾病的调查、记录和上报。 4组织管理体系。 4.1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工作。 4.2.学校应按照GB 28932建立健全各类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规范信息上报流程。 4.3学校应指定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和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按GB 28932设置,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由班主任或班主任出具。 学校传染病报告人每学期对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进行培训考核,考核合格的方可承担相关工作。 4.4学校落实必要的防控保障,包括设立临时观察点,配备消毒设备用品、个人防护用品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传染病防治的监督管理

七传染病防治的监督管理 1传染病法治的监管机关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传染病防治的监管机关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管工作。 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 2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履行下列监督检查职责: ①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履行的传染病防治职责进行监督检查; ②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③对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④对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及其生产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对饮用水供水单位从事生产或者供应活动--以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进行监督检查; ⑤对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⑥对公共场所和有关单位的卫生条件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监督检查。传染病防治重大事项的处理,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 3卫生行政执法可采用的临时控制措施 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发现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如不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的,可以采取封闭公共饮用水源、封存食品以及相关物品或者暂停销售的临时控制措施,并予以检验或者进行消毒。 ①封闭、封存等临时措施采用,必须严格控制: ②确认公共饮用水源、食品及相关物品已经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 ③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 ④遵守一定的程序,如通知有关人员到场、列出封存物品的清单、有关人员签字等。 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应当予以销毁;对未被污染的食品或者经消毒

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年版)

目录 编审人员 (1) 前言 (2) 编制依据 (2) 第一章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4) 1.1组织机构职责 (4) 1.1.1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4) 1.1.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5) 1.1.3医疗机构 (7) 1.1.4卫生监督机构 (8) 1.1.5采供血机构 (8) 1.2传染病信息报告 (8) 1.2.1报告病种 (9) 1.2.2诊断与分类 (10) 1.2.3 登记与报告 (10) 1.2.4传染病报告卡填报要求 (14) 1.2.5报告程序与方式 (22) 1.2.6报告时限 (23) 1.3报告数据管理 (24) 1.3.1审核 (24) 1.3.2订正 (26) 1.3.3查重 (26)

1.4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 (27) 1.5资料保存 (30) 1.6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31) 1.7考核与评估 (33) 1.8传染病报告质量综合评价 (33) 1.8.1评价指标及规则 (33) 1.8.2评价方式和频次 (36) 1.9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评价调查和评估 (36) 1.9.1目的 (36) 1.9.2 评估方法和内容 (36) 1.9.3 评估指标和计算方法 (38) 第二章传染病用户认证与授权管理 (40) 2.1用户管理 (40) 2.1.1用户类型 (40) 2.1.2用户职责 (41) 2.2管理程序 (42) 2.2.1管理员创建 (42) 2.2.2本级与直报用户申请 (43) 2.2.3本级与直报用户创建与系统分配 (43) 2.2.4本级与直报用户授权 (43) 2.2.5用户有效期与延期管理 (44) 2.2.6变更管理 (44) 2.2.7用户停用 (45) 2.2.8用户启用 (45)

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卫生监督检查表

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卫生监督检查表 机构名称法定代表人 地址联系人 床位数医院人员数联系电话 医疗机构类型:综合性医院:三级□二级□一级□未评级□ 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所(站)□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有□无□ (二)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部门(科) 人员(名单) (三)对工作人员是否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培训有□无□ (四)疫情报告方式:网络直报□、报告卡□、电话□ (五)诊治传染病有关科室 门诊: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传染病疫情登记簿□报告卡□ 其他科室 (六)现场检查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检验室报告记录,并与传染病报告登记簿、传染病报告卡核对,发现 1、瞒报传染病例、疑似病人例 2、缓报传染病例、疑似病人例 3、谎报传染病例、疑似病人例 (七)现场检查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检验室报告记录,并与疫情网络核对,发现 1、瞒报传染病例、疑似病人例 2、缓报传染病例、疑似病人例

3、谎报传染病例、疑似病人例 二、医院感染控制 (一)是否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科是□否□专人负责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是□否□(二)是否开展呼吸道疾病病人预检分诊工作是□否□是否制定发热病人就诊流程并在门诊急诊处公示是□否□(三)接诊流感样病例和肺炎病例等发热呼吸道病人时,是否认真询问有无与病死家禽接触情况、职业史同类病人接触史,并进行相应的临床检查和医学影象学检查是□否□ (四)是否设置感染性疾病科是□否□(五)感染性疾病科医护人员防护是□否□(六)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1、是否制定了实验室操作安全规程是□否□ 2、是否有实验室与操作适应的防护设备是□否□ 3、是否进行有关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是□否□ (八)是否充分准备了必须的医疗器械、药品及防护用具,是否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的组织管理体系,监测的内容、方法和信息报告,预警的指标和处置。 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各级学校。幼儿园和普通高校可参照实施学校工作人员传染病症状监测。 2引用标准 以下文件是应用本文件所必需的。对于有日期的引用,只有有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此文件。对于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32《中小学传染病防治管理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档。 3.1监测学校传染病症状 系统、持续地收集、分析在校学生临床诊断前能反映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的症状信息,开展公共卫生调查。 3.2学校传染病症状预警 为及时发现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对学校传染病监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判断,达到规定的指标后及时进行处理。 3.3类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员 受过培训并负责监测和报告各班传染病症状的全职(兼职)工作人员。 3.4早、午(晚)检

每天第一节课前和下午,我们都要对所有学生进行疾病筛查,并在第一节课前和晚上寄宿和参加学生自习前进行记录和报告。 4组织管理体系 4.1学校成立传染病症状监测与预警领导小组,由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与预警工作。 4.2按照GB 28932规定,建立健全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规范信息报告流程。 4.3学校应明确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及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学校传染病报告人按GB 28932规定设置,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由班主任或班主任担任。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员每学期培训和考核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员。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可以从事相关工作。 4.4学校实施必要的防控保障,包括设置临时观察场所、提供消毒设备及物品、个人防护装备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建立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 监测学校传染病的症状 5.1内容 5.1.1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包括上午和下午(晚上)检查、病案缺勤登记和跟踪、全天健康观察。 5.1.2了解学生是否有发热、咳嗽、头痛、喉咙痛、腮腺肿大、腹痛、腹泻、呕吐、皮疹、头晕、疲劳、结膜充血等症状,以及症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根据传染病疫情情况,可增加或调整症状监测类型。其中包括: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最新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公众健康,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制定本规。 第二条本规所称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是指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依据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执法的活动。 本规所指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能力建设,保障人员配备,合理配置工作装备,并将工作经费纳入预算管理。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在开展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时,适用本规。 第二章监督职责及要求 第五条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职责: (一)制定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应工作制度;根据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情况,确定年度重点监督工作;

(二)组织实施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及相关培训;对下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三)组织协调、督办、查办辖区传染病防治重大案件; (四)承担卫生监督抽检任务,组织实施辖区卫生监督抽检; (五)负责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及数据汇总、核实、分析和上报工作; (六)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 第六条设区的市、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综合监督执法机构职责: (一)根据本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划、年度计划,结合实际,制订辖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计划,明确重点监督容并组织落实; (二)组织开展辖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培训工作; (三)组织开展辖区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传染病疫情报告、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医疗废物处置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等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 (四)组织查处辖区传染病防治案件; (五)负责辖区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信息的汇总、核实、分析和上报工作; (六)设区的市对县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督查;

传染病防控卫生监督内容及方法

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的监督内容: 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管理组织、制度及依法履行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职责的情况。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查阅设置疫情报告管理部门或明确疫情报告管理职责分工的文件资料,核实疫情报告管理部门和专职疫情报告人员,查阅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二)现场检查传染病疫情审核记录、各类常规疫情分析报告等文字资料,核查设置疫情值班、咨询电话的情况。 (三)现场了解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运转情况,查看疫情网络直报设备,查看疫情报告人员现场演示报告卡的审核确认以及疫情数据导出的情况。 医疗机构疫情控制措施的监督内容: (一)依法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情况。 (二)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诊疗的情况。 (三)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情况。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查阅该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和责任区域内传染病预防控制计划、工作资料。 (二)查阅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应急处理预案等管理文件。查阅设置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队伍的文件。 (三)现场检查感染性疾病科、预检分诊点的设置情况和预检、分诊的落实情况,以及医疗卫生人员、就诊病人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四)现场检查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诊疗服务情况。 (五)现场检查对法定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采取隔离控制措施的场所、设施设备以及使用记录。检查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对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记录。消医疗卫生机构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内容: (一)负责消毒管理工作的部门及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二)医疗卫生人员接受消毒、隔离技术培训,掌握消毒隔离知识、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本标准规定了组织和管理体系,监测内容,方法和信息报告,预警指标和处置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各级中小学。托儿所,幼儿园和普通高等学校可以参考该实施,2.规范性引用以下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而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订)均适用于本文件。3.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档。3.1学校系统中传染病的综合征监测,3.2学校中传染病的综合征预警,对学校传染病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判断,并在达到规定指标时及时进行处理;3.3学校对传染病的症状监测负责人。类。3.3专职(兼职)人员,他们受过训练并有资格负责监视和报告每个班级的传染病症状。3.4上午,下午(晚上)检查上午/中午(晚上)健康检查1 WS / T 772-2020,4.组织和管理体系4. 1.学校与校长建立传染病监测和预警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第一负责人,4.2学校应按照GB 28932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症状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4.3学校应明确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报告人和类传染病症状监测记者。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报告员应按照GB 28932的规定,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员为班主任或教师。学校传染病流行状况报告员每学期应培训和评估班级

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员,4.4学校应实施必要的预防和控制支持,包括建立临时观察点,配备消毒设备和物品,个人防护设备等。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5.学校传染病状况监测5.1内容5.1.1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包括上午和下午(晚上)检查,5.1.2了解学生是否发烧,咳嗽,头痛,咽痛,腮腺肿大,腹痛,腹泻,呕吐,皮疹,头晕,乏力,结膜充血等症状,以及症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症状监测的类型可以根据传染病的流行情况,由于温度中枢功能障碍或各种原因引起的过多的热量产生和减少的热量散发而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这通常可以通过判断腋窝体温≥37.3℃;-咳嗽:由炎症,异物,气管,支气管粘膜或胸膜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引起的常见呼吸道症状;-头痛:眉弓,耳廓上部,枕外突出线上部疼痛;-咽痛:由咽部疾病引起,但也由咽部附近器官或全身性疾病引起。其表现包括刺痛,钝痛,灼痛,钝痛,扩张性疼痛,跳跃性疼痛等,可能是阵发性或持续性发作;-腮腺肿大:在单侧或双侧耳垂下肿胀,表面发热伴压痛,打开或咀嚼时局部疼痛;-腹部疼痛:剑突下突和耻骨联合之间的疼痛。疼痛的性质包括绞痛,扩张性疼痛,钝痛等。-腹泻:排便频率每天≥

2020年疫情期间卫生监督检查工作小结8则

如何写一篇高质量的原创文章,不要为难了,快联系我们吧!一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文章的写作服务,联系电话 (篇一)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丰县卫生监督所所长李江涛带领全所人员,抗击疫情的脚步不停歇。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县卫生监督所迅速成立领导小组,按照“集中编组、统一管理、合理调配、督查考评”的原则,开展各项卫生监督工作。 监督检查医疗机构31家,其中二级及以上医院4家(发热门诊),疾病控制中心1家,卫生院24家,其他医疗卫生机构2家。重点对各单位的发热门诊、预检分诊设置情况、疫情防控知识培训情况、人员防护情况、体温监测及医疗废物管理等情况进行了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并督导整改。 监督各类公共场所517户,重点查看了各单位的疫情防控措施、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公共场所通风换气情况、公共用品用具消毒情况、从业人员洗手消毒、佩戴口罩上岗情况以及每日监测体温情况等,要求各单位按照相关要求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 县监督所与济徐高速、连徐高速支队第五大队、安庄公安检查站临时成立了S69济徐高速苏鲁省界疫情查控点,组织人员24小时值班,对入省车辆及人员,逐一排查、测量体温、询问过往史等并登记上报。平均每日排查车辆1000余辆,3000余人次。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大家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疫情,我们一直在一起,一定会取得胜利! (篇二) 2月27日,**县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依法向**县**街道某卫生室送达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该卫生室因违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处以“1、警告; 2、罚款人民币1万元整(10000.00元)”的行政处罚。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县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发布“10号通告”,要求“自2020年2月4日期,全县范围内所有门诊部、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及医务室暂停诊疗活动”。2月9日,在巡查过程中,卫生执法人员发现**县**街道某卫生室处于半开门状态,推门进入,发现一患者正在该卫生室接受静脉输液治疗。随即,卫生执法人员对该卫生室负责人及患者进行了询问调查,现场拍照取证,并出具卫生监督意见书。 经调查,该卫生室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开展诊疗活动,医生接诊病人时未按规定书写病历,其行为违反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三款“医疗卫生机构、监测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应当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相互配合、协作,集中力量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及《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填写并妥善

常见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南

常见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南 一、消毒原则 1、目的疫点消毒的目的是杀灭疫点内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其感染人群。 2、消毒范围与对象疫点终末消毒的范围和对象应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性由流行病学医师根据有关指征确定。应包括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环境,患者尸体等。 (1)、对呼吸道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百日咳、白喉、麻疹、肺结核、流脑等进行空气和物表消毒。 (2)、对肠道传染病如霍乱、脊髓灰质炎、伤寒和副伤寒等只进行物表消毒。 (3)、对动物源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等在消毒的同时进行杀虫或/和灭鼠。 二、防护原则: 对霍乱、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要戴口罩、穿隔离衣、高筒雨鞋、胶手套、防护眼镜。 对百日咳、白喉、麻疹、肺结核、流脑等要戴口罩、穿工作衣、胶手套、防护眼镜。

三、防护用品: 口罩、工作衣、隔离衣、工作帽、鞋套、高筒雨鞋、一次性手套、橡胶手套、防护眼镜。 四、消毒药械: 1、用具:喷雾器、气溶胶喷雾器、水桶、量杯、钢尺、记录表、笔、大胶袋、毛巾 2、手消毒剂:碘伏等 3、常用消毒剂:5%~10%次氯酸钠、漂精片、二氧化氯、来苏 4、杀虫剂:蚊虫驱避剂、敌敌畏、湨氰菊酯、氯氰菊酯等 五、终末消毒程序 1、在出发前,应检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剂和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 2、消毒人员到达疫点,首先查对门牌号和病人姓名,并向有关人员说明来意,做好防疫知识宣传,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 3、对脱掉的外衣应放在自带的布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穿工作衣、隔离服、胶鞋(或鞋套),戴口罩、帽子、防护眼镜、一次性乳胶手套等。 4、仔细了解病人患病前和患病期间居住的房间、活动场所,用过的物品、家具,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处等,据此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5、进入疫点时,应先用喷雾消毒的方法在地面消毒出一条 1.5

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规范模板

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公众健康, 规范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规章, 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的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 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规章, 对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控制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医疗废物处理情况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菌( 毒) 种管理情况进行日常监督检查的活动。 本规范所指的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在开展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时, 适用本规范。 第二章监督职责及要求 第四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时, 依法履行以下职责: ( 一) 制订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计划, 以及相应的工作制度。

( 二) 组织实施全省、区、市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及相关培训, 对下级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查。 ( 三) 对管辖范围内的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情况实施日常卫生监督。 ( 四) 组织协调、督办传染病防治重大违法案件的查处。 ( 五) 承担上级部门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任务。 第五条设区的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卫生监督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治日常卫生监督时, 依法履行以下职责: ( 一) 制订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计划, 明确卫生监督的项目、重点内容及环节, 并组织落实。 ( 二) 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卫生监督。 ( 三) 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的卫生监督。 ( 四) 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的卫生监督。 ( 五) 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处理情况的卫生监督。 ( 六) 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菌( 毒) 种管理情况的卫生监督。

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总结

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2011安徽省传染病防治监督重点检查计划》的要求,我局卫生监督员于2011年9-10月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和辖区内所有医院的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现将情况小结如下: 为确保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有序开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工作方案,健全了制度,明确监督重点、监督要求,确保监督检查工作落实到位。 在医疗废物处置方面,23家乡镇卫生院(所)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收集、包装、运送、暂存处理。医疗废弃物污染物品均经严格消毒毁形处理,医疗废弃物回收人员的个人防护健康检查均能落实。个别单位也存在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登记不全、未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的现象。 在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方面,主要检查了23家乡镇卫生院(所)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设置负责消毒管理工作的部门,是否制定并落实有关规章制度;是否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是否建立对住院病人合并传染病的消毒隔离措施等情况。检查发现,大部分医院领导都非常重视消毒隔离工作;制定了完善工作制度;执行各项制度的力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加强了医院自身管理。 在传染病疫情报告方面,23家乡镇卫生院(所)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各项措施已落实到位,各单位疫情报告基本规范,有专(兼)职疫情报告人员,传染病报告卡填写项目也基本齐全。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我区目前仍无医疗垃圾集中处理机构。 2、部分单位虽对医疗废物进行了登记,但登记内容不完整。 3、少数单位门诊日志登记项目登记不全。 下一步工作重点:1.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达到自觉依法防治传染病的目的。2、加大对各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督促和指导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开展工作,消除潜在的隐患,保障人民群众有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3.加快传染病执法体系建设,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传染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使传染病防治执法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宣州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2011年10月31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