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模式下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2019年精选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模式下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物理教学的现状经国家教育部批准,2005年秋季开始,江苏省普通高中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省教育厅也出台了相应的高考方案,普通高考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将语文、数学、外语作为统考科目,实行统一考试,把统考成绩作为划线、投档和录取的主要依据.高考方案的实施有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也带来了其负面导向效应:由于高校有提出等级要求的自主权,所以各级各部门考核高考成绩时也就只看语数外三门学科的总分,“唯分论英雄”.对于理科生,尽管物理也是其高考必考科目,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物理的考核已经弱化,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也逐渐淡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学校安排给物理的学习时间明显减少,课时安排甚至只有过去的一半.对于学生而言,自然也就“见风使舵”:上课没有压力、没有动力,学习效率低;课后更是不愿多花时间去消化、吸收、探究.对于教师而言,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教学方法上仍然采取满堂灌:教材中一些原理、结论等只给结果不给过程;解题训练时只是堆砌、罗列一些所谓的方法与技巧;学生实验课只是走过场,演示实验也是能省则省.这一切都是为了节约时间,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气氛压抑、沉闷,课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这样的教学违背了新课程理念,陷入恶性循环.

二、解决策略

1 巧用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是优化教学模式的原动力

物理教学应该充分应用本学科的特点进行.“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所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零距离”感受物理、体验物理、享受物理.也可以介绍科学前沿知识,满足学生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例如,我们觉得吃饭、喝水是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为什么在太空中“旅游”的航天员却感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在地面上行走为什么要比在冰面上行走感到容易得多?打开电视为什么就立即有音像画面?空调制冷、制热的原理是什么?“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如何交会对接成功?黑洞是真的“洞”吗?通过这些实例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恢复物理教学中的丰富多彩的本来面目.

物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了大量的联系实际的素材,物理教师也可以借助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也可以将这些材料设计成问题或习题让学生解决.例如,节日放焰火时,焰火弹在高空爆炸开来形成绚丽多彩的礼花,炸开后下落过程中礼花在空中为什么形成以爆炸点为中心半径不断增大的球形状?洗衣机的甩干桶在正常高速旋转时,转动往往是很平稳的,但是当甩干桶转速逐渐减小,将要停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洗衣机为什么往往会出现一段短时间内剧烈的晃动?这种综合大量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问题和探究性的学习任务,抓住学生

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我要学”的心理.

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优化教学模式的基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拉近教师和后进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习困难的学生总是对教师有一种敬畏心理,课上不敢回答问题,课后也不敢跟教师交流.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对物理学习丧失信心.这时教师要给予真诚的关注和热情的帮助,以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学生就会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学习困难.教师的每一次解答不仅是知识的答疑,更是一次次希望、信心的培养.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进行及时鼓励、表扬,让他们也尝试成功的喜悦.

3 关注学习过程,丰富学生的思维品质是优化教学模式的关键

新形势下,由于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所以,教师都在课前精心备课,讲起课来风生水起,学生也能听得津津有味,但可课后练习时,有的学生却手足无措,毫无思路。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自己分析、理解、消化的过程.因此,只有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构成一个探究性的、开放性的教学格局之外,更要注重知识的形成和获取的过程教学.如,教师可以故意提出初学者容易产生的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辨

析、纠错,为正确认识的建构排除了障碍.我想,这样给学生的启迪与印象要来得更深刻.

同样在每一个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除了教学设计流程要有梯度,教师所提问题也必须是学生积极思考能够解决的.

下面以“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为例,加以研究.

首先复习有关初中电磁感应的基本知识,同时提出在图1中导体棒如何运动会产生感应电流?

还有哪些情况会产生感应电流?

教师提供条形磁铁、螺线管、电流表G和导线若干(如图2,先不连电路),根据刚才实验切割的思想,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教师此时适时点拨:①让学生回顾条形磁铁周围的磁感线;

②螺线管其实是n匝导线,是一根导线的放大思想.

此时课堂讨论气氛浓厚,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而且初次尝试成功的喜悦.

综合以上两个实验,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学生都能得到导体棒或磁铁切割磁感线会产生感应电流.)

是不是只有切割磁感线才会产生感应电流?请大家回顾法拉第当时所做的实验.学生发现,此过程并没有所谓的切割磁感线,却同样能产生感应电流.

是不是刚才得出的结论不准确?

此时课堂一片寂静,学生陷入沉思,整个课堂渐入佳境。

教师提供电源、滑动变阻器、大小螺线管、电流表G、电键和导线若干(如图3,先不连电路),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模仿法拉第实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教师此时适时点拨:①两个电路的连接和关系;②如何操作会产生感应电流?

请大家思考以上几个产生感应电流的实例,能否从本质上概括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适时点拨三个实例的异同点,最终得出结论.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出发设置一个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经历了知识探究和获取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结语

不管什么样的课程改革试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是指导我们教学不变的宗旨.也只有树立物理教学新理念,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才能改变物理教学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