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数学课堂的深度思维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3
追求数学课堂的深度思维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发
展数学思维。我们应去除数学课堂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和表面上的花哨,追求深度思维,抓住数学学习的本质,把基本的概念和数学思维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追求数学课堂的深度思维,凸显浓浓的数学味,应然成为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深度思维思维异化个性特色
一、解读思维深度
思维是对存在的认知和反映。思维对某一特定对象反映的准确程度和深刻程度表明了一个人在该事物上的思维深度。假如只是认识到了事物的表面属性,没有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那么这种认识就没有思维深度。一个人的思维深度对他的思考力水平具有根本性影响,如果没有思维深度就没有思考的根基,思考力体系就无法建立起来,从而思考力水平也就无法得以充分发挥。一个人只有首先具有思维深度,才能延伸思维广度、提升思想高度。
二、思维异化影响思维深度
1、学生思维异化
①学生思维盲从异化。盲目从众的“羊群”思维。“羊群”思维实质上是非理性的从众心理——随大流。在数学学习中,不少学生数学思维存在人云亦云的盲从式异化现象。盲从异化又分为盲从老师,因为老师就是权威,跟着老师走,没错过;盲从优生,因为优生就是答案,跟着优生走,错不了;盲从差生,谁叫自己是白纸一张,别无选择。无论盲从谁,思维都是非理性思维,思维游离于问题之外,而非问题本身,更谈不上思维的深度。
②定势思维惯性异化。思维定势指的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倾向性状态,影响人对新刺激情景以某种习惯方式进行反应,就是一种思维惯性现象.长期以来,教师在上课讲解习题时习惯用一些常见的典型的练习来分析,这样导致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定格理解,致使学生视野狭隘,思维单一.学生碰到新问题时,就会盲目照搬旧经验,不注意新旧问题间的差异,容易造成错误
2、老师思维异化
①学生思维过程并不就是一无是处。老师往往不让学生把错误见解说完就打断了,无法让学生的思考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那样老师就无法深入了解学生思考过程,学生的思路,学生存在哪些问题,已掌握了问题哪些属性,更无法有针对性的释疑
②教师理解与教学切入点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让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跳跃,要么学生不知所去,无从下手,思维混乱,停止不前。要么不用思考,个个脱口而出,思维浮于表面。学生交流中,优生交流时差生听不懂而不思进取,差生交流时,优生听在感觉好笑,引不起思想共鸣,在这样的交流展示中学生思维得不到激发,思维品质得不到提升。
③史宁中校长说,小学生精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十几分钟,最多20来分钟,老师就要在这十几二十分钟内把你要讲的东西讲出来。反之老师不能在前20分钟完成教学新知,而反复地唠叨、重复,反而分散了学生的精力,错过学生深入思考的良机。
3、课改流行异化
①问答式教学成为讨论的主流。上课教师八仙过海地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热闹非凡。采用物质奖励的方法来刺激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这些教师认为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就叫“讨论”,把谈话法当作讨论法。一堂课中,教师提出了二十来道肤
浅的问题,学生叽叽喳喳的举手回答,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浮华虚空。
②目前流行学生课前预习,结果学生在课前把问题基本上解决了,而课堂中老师核对答案,总是对不对啊,对的举手,这样看似完成率高,形成浓厚的教学氛围,在思维求速度中见热闹,在展示成果中呈现成功的兴奋,给人印象颇佳,然后学生没有质疑,没有能深入思考的时间。
③假象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甚至是亢奋的,学生列出了能够列出的全部算式。但是这就够了吗?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我们就会发现上述这些算式不过是学生同一思维策略的不同表述。学生变换的只是形式,思维的本质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在此基础上的学生思维的活跃不能说是深层次的活跃,它只能说是一种肤浅的活跃。
二、以人为本促进思维深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数学思维。然而,现在有很多的数学课堂追求的是形式上的热闹和表面上的花哨,学生热衷于活动而不思考,习惯于接受而不质疑。因此,追求数学课堂的深度思维,凸显浓浓的数学思辨味,还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色,成为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
1、教材为本,挖掘思维深度
①统一教材,吃透教材。发展思维的主阵地在课堂,主要依据教材。同样的教材由于教材思维价值挖掘程度的不同,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不一样。我们现状是不分城市农村,一样亲,不分智力高低,一个年龄一个班,统一教材统一课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深刻地钻研教材,吃透编者意图,个性化教学。对书本的内容进行灵活地自主地创造性的运用;吃透教材理解教材运用教材。
②依托教材,超越教材。我们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课程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整、加工和补充,合理整合其他教学资源,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定的教育教学情景。它既以教材为依托,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挖掘选择相关的其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拓展;杨弃教材,活用教材、重组教材顺次教材逆向教材
③不唯教材,开发教材。发散求异法,作为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我们不应拘泥于教材,而要打开思路,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拓展和延伸,“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样,才不会失去新教材原有的灵活性。结合本土的教育资源,自主开发创新。
2、以人为本,探究思维深度
①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基础,没有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事实上现在的课堂学生能够沉下心来静静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是很少的,特别是中下等的学生。不少教师为了赶进度,求结果,总是让优等生代言,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就会形成思维的惰性,思维比较肤浅,没有深度。因此,课堂上我们一定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努力创设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思考的成果,而不是人云亦云。让每位学生都能经历思维的过程,远比最后的结果重要。
②教育家总结出了一条学习知识的可贵经验——“学贵有疑“学而不思则惘”这句话也强调了“思”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而“思”又是从疑为先导的。可是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严格、有序地主导来控制着的。这就不禁产生一个疑问: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为什么没有强烈的提问意识呢?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③发散求异法,作为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我们不应拘泥于教材,而要打开思路,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拓展和延伸,“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样,才不会失去新教材原有的灵活性。
④老师钓鱼法。老师故意出错,看看学生能否听出来。也就是让思维转个弯,测试一下学生的反应,这也是为思维深入做准备。老师反问,让学生深入思考,作为判断,并说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