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差异的比较研究共7页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7
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差异的比较研究“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
学森之问”。目前中国高校的师资水平,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相当大比例;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不能说大部分,但至少个别重点大学实验室设备也绝对不比欧美大学差;考入大学的生源质量也很好,我国的高中生知识水平普遍比欧美的要求高,那么,我们的大学为什么不能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呢?原因在哪里呢?在教学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教学方法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教学模式是什么?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反应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作为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方法论体系,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学模式是一个方法论体系,其中包含了讲授式、启发式、举例式、讨论式及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能是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现代高等教育始于西方,教学模式在历史上也发生了几次阶段性的变化。
二、高等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阶段(一)西方高等教育模式的历史阶段西方大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大致经历了三代:第一代发生在19世纪之前,第二代的时间是从19世纪到20世纪后期,第三代是从20世纪后期到现在。第三代还在发展中,主要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化、国际互联网的建立、
知识社会的出现使得大学教学模式又开始了新的探索。第一代出现于19世纪之前社会、科技不发达,大学课程里还没有形成教材,教学方法是教师学生面对面的讲授。大学教学主要是教师念书,学生记忆和背诵。学生主要学习修辞、语法、逻辑等。此时大学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读书写字,学会演讲和辩论。第二代是19世纪初出现于德国的“研讨班”,这种教学方法理念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学习研究,然后老师和学生在“研讨班”上讨论,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得到了自我能力的提高。德国的“研讨班”教学模式被当时的许多大学所采用,但是随之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规模也越来越大,“研讨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人数迅速增长的需求。后来,便出现了“班级授课”,这种模式的特点和现在我国高校的“班级制”类似,教师在规定的时间给某个班级授课。这种教学模式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是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是观众,教师照顾了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却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特征,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第三代是19世纪后期,美国的教育家提出了要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大学教学要让学生得到发展,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在做中学。他们认为这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第三代教育模式出现了,就是结合“研习班”和“班级授课”的优点形成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法。在班级授课时采用研讨的方法,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中心而是组织和引导者,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现成知识的记忆和存储,以及现成技术的模仿,更多的时候是对问题的探索,在西方大学里,现在普遍采用的正是这种教学方法。(二)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发展的历史阶段在西方高等教育蓬勃向前发展的同时,
我国的高等教育情况也经历了几个阶段。我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鸦片战争之前是古代教育阶段主要是官学和私学。在明朝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系统,教育与科举紧密联系,形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学制系统:乡学――府州县学――国子监。当时也有书院,比如,东林书院,这时的书院掺杂了浓重的政治色彩。鸦片战争之后是中国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期,出现了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出现了高等学堂和班级授课制,还划分了门类,比如:农科、经济科、文学科及政治科等。到辛亥革命之前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此时中国高等教育,在理论和制度方面都有浓厚的“以日为师”的基调。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先生非常关心高等教育,他制定的《大学令》是“仿德国大学制”。此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主要是“美国模式”。新中国成立之后主要是学习“苏联模式”。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吸取东西方教育模式的长处,不断探索调整希望找到更加合适的教学模式。从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基本相似,都经历了“德国学制”“美国学制”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高等教育与欧美国家相比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呢?
三、西方和我国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具体形式(一)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多数课程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讲授法”。纵观教育模式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模式中大规模采用“讲授法”出现于工业革命之后,当时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规模的问题,出现了“班级授课制”。大学开始按照固定的时间,由固定的教师给固定
的班级授课,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和同学之间有眼神和语言交流,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会更加深刻。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灵活掌握和解决,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即兴书写和发挥。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出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其优点是可以呈现复杂抽象的图像,学生可以非常清楚的明白接受,但是多媒体的过量应用会限制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在运用时应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讲授法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模式。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上又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过分强调了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面,而学生“学”的主动性方面被弱化了,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状态进行的教学活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性的培养。为此,我国许多高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条件。比如,对于理科的学生来讲,加大了实验课程的课时量,安排了实习实践课、社会实践课等。但这些做法的收效甚微,一些流于形式,在实施的方法上还有待改进。(二)西方高等教育课堂上的教学模式表1是美国一所大学11门课程的课堂教学,除去讲授法以外,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表中一共列举了16中教学方法。表中打“√”表示该门课程采取了此种方法,打“△”表明该教师非常恰当得运用了该方法。这16中教学方法,可以大致进行分类:第一类课堂上:小组学习、讨论、Q-A,presentation,现代多样化教学技术,案例分析。第二类课堂外:课外考察调研实践,多样化教材和大量阅读,论文写作,课后见面,嘉宾论坛。第三类评价体系:累加式多样考试,教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