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儒家与道家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2
儒家和道家境界引言中国古代哲学中,儒家和道家是两个重要的学派。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则注重个体的修炼和与自然的和谐。
本文将探讨儒家和道家的境界,以及它们对人生追求的影响。
儒家境界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的实现。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要达到儒家境界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 修身修身是儒家思想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这意味着个体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品德和行为,并遵守礼仪、忠孝等传统美德。
通过自我反省、学习经典著作如《论语》和《大学》,一个人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修养。
2. 齐家齐家意味着一个人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并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
在齐家阶段,一个人需要学会尊重长辈、关心子女,并保持家庭的和谐稳定。
3. 治国治国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一环。
儒家强调君主应以仁德为本,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在治国阶段,一个人需要具备领导才能和道德操守,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4. 平天下平天下是儒家思想中最高境界。
这意味着君主应该为人民谋福利,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同时,个体也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道家境界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并追求无为而治、自由自在的境界。
道家境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 知行合一在道家看来,一个人要达到境界首先需要明白“道”的本质,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中。
通过修炼心性、研究《道德经》等经典著作,个体可以逐渐领悟“道”的含义,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行为中。
2. 无为而治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以自然的方式来处理事物。
在这个境界中,个体不追求权力和名利,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通过修炼身心、放下私欲,一个人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3. 自由自在自由自在是道家境界中最高级的一步。
在这个境界中,个体不受外界的束缚和规范,能够随心所欲地生活,并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修炼心性、超越物质欲望,一个人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对人生追求的影响儒家和道家对人生追求有着不同的影响。
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比较与融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家和道家是两大代表性的学派。
儒家强调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道家则追求自然和谐,强调个体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尽管这两个学派有着不同的理念和思考方式,但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二者也产生了一定的比较与融合。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比较与融合进行探讨。
一、儒家思想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
它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在中华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和谐及社会秩序。
儒家注重社会责任与义务,提倡君子之道,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和承担。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他讲求孝悌、仁爱和诚信,强调为政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二、道家思想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家追求的是个体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教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认为人应该返璞归真,顺势而为,不要过多干涉自然的运行。
道家思想强调的是个人内心的修炼和发展,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三、儒道思想的比较儒道两家思想有着不同的重点和追求,但也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
两者都致力于提升人的修养和境界,以追求个体与社会或自然的和谐。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强调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维系;而道家则注重个体的内省和发展,追求与宇宙的融合。
两家思想在个体修炼、道德行为和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四、儒道思想的融合中国古代社会,在实践中儒家和道家思想也互相借鉴、融合。
儒道两家之间存在许多契合点,诸如个体修炼、追求和谐、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等方面。
儒家和道家思想经过长期的交流和碰撞,相互促进并吸取对方的优点。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性,而道家思想则提醒人们要保持心灵的宽广与自由。
两者结合,可以使社会和个体在伦理与道德的双重关怀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写一篇论儒家和道家的区别作文儒家与道家,不一样的哲学味道。
儒家啊,讲究的就是个“仁”字。
他们觉得,只要大家都懂得互相关心、互相尊重,社会就能和谐得像个大家庭。
就像你家楼下的张大爷,天天笑呵呵的,对谁都是一副好脸色,那就是儒家的味道。
道家呢,他们更看重自然和宇宙的法则。
他们觉得,人嘛,就应该像水一样,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就像是你在公园里看到的那片湖,静静的,不起波澜,那就是道家的意境。
儒家的人,都是实干家。
他们认为,想要变得更好,就得去学习,去实践。
他们就像是你身边那些勤奋的小伙伴,每天都在努力提升自己,为社会做贡献。
道家的人,他们更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们觉得,真正的智慧,不是去争抢,而是去接纳和理解。
他们就像是你朋友圈里那些爱旅行的朋友,总是在寻找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儒家文化,就像是咱们国家的大家长,一直在引导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处事。
它就像是那碗热腾腾的饺子,让人觉得温暖又亲切。
道家文化呢,它就像是咱们国家的隐士,虽然不太张扬,但一
直在默默影响着我们。
它就像是那杯淡淡的茶,虽然不烈,但却能
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儒家和道家,就像是咱们中国的两种不同味道的茶,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魅力。
但不管哪一种,都是咱们中国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和珍惜。
道家儒家佛家三者的区别和联系作文你要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稍微有点兴趣,就肯定绕不开道家、儒家和佛家这三家思想。
这三家就像三个性格迥异但又有点亲戚关系的老大哥,各有各的特点,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先来说说区别吧。
儒家就像一个严肃又热心的教导主任。
儒家最关心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天琢磨着怎么让人在社会里当个正儿八经的好人。
“仁、义、礼、智、信”那就是儒家给大家定的行为准则。
比如说,“仁”就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爱身边的人;“礼”呢,就是各种规矩,见到长辈要恭敬行礼之类的。
儒家觉得,每个人都在社会里有自己的角色,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本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而且儒家还特别积极入世,鼓励大家去当官,去治理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就是儒家子弟的理想之路。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到处讲学,传播这些思想,就是想让这个社会变得更有秩序,更和谐。
道家可就不一样了,道家像个逍遥自在的隐士。
道家觉得大自然才是最牛的,人就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老是瞎折腾。
道家的老子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很神秘,它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这个无为可不是啥都不干,而是不要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你看那些道家的神仙形象,一个个仙风道骨的,在山里修身养性,不被尘世的功名利禄所累。
对于社会,道家觉得管得越少越好,让老百姓按照自然的方式生活,不要用太多的规矩去约束大家。
而且道家的思想充满了辩证思维,像什么“福祸相依”之类的,好事里可能藏着坏事,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
佛家呢,就像是一个慈悲为怀的高僧。
佛家的核心是因果报应和轮回。
佛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你做了好事就会有好报,做了坏事就会有恶报,而且这个因果不是一世的,是生生世世的轮回。
所以佛家特别强调慈悲,要对世间万物都怀有一颗怜悯之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就是基本的五戒。
佛家弟子往往清心寡欲,通过修行来达到解脱的境界,摆脱轮回之苦。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
1、人和社会与天和自然
对于人和社会,儒家思想讲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儒家思想的讲求的是人道,孔子主张恢复到周,孟子主张恢复到尧舜,儒家主张用“德”来整治天下,达德以求道。
而道家思想讲的则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和自然。
而道家思想讲求的是注重天道,老子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社会,用“道”来整治天下,要做就做最好的,善于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但最终也落实到社会中来。
2、有为与无为
儒家的思想是“有”,儒家思想讲的是入世的有为而治,而道家讲的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出世。
但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本质一样,都是主张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差别之处主要是立论针对的“时”的不同。
一个“时”是治世,一个则是乱世。
道家思想则是“无”。
儒家的“有”在前,道家的“无”在后,二者的逻辑关系是不可易位的,否则,道家的“无”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黑格尔观点不同的是,儒家的“有”并不是由于缺乏规定性而自觉地转化为“无”的,相反的,它恰恰是由于过多的规定性而需要用“无”来加以消解,以实现一种历史性的回归。
3、人的思想
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人、社会、有为、人的责任,而道家思想讲的是天、自然、无为、人的解放。
儒道两家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一刚一柔,一阴一阳,一社会一自然,一有为一无为,一责任一解放,既对立又互补,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处世精神,汇成东方思想智慧的不竭源泉。
道家和儒家有什么区别作文道家和儒家,这俩可真是咱们中国古代文化里的两朵奇葩。
一个潇洒自在,一个讲究规矩。
咱们来聊聊它们的区别吧!道家,哎呦,那叫一个逍遥啊!他们讲究“道法自然”,就是说你别瞎操心,让事情自己发展去吧。
生活嘛,就像河水一样,顺其自然流过去就完事了。
别整天想控制这个控制那个,累不累啊?道家的人,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就像那飘在风中的一片叶子,无拘无束。
儒家呢,就不一样了。
他们可讲究了!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得用教育和礼仪来好好培养。
人与人之间嘛,得互相尊重,和谐相处。
他们觉得每个人都要有社会责任感,得为社会做出贡献。
所以,儒家的人通常都很注重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活得像个标准的“好人”。
再来说说这两家对社会的影响吧。
道家的人比较佛系,觉得政府只要维护个基本秩序就行了,别老想着插手人民的生活。
他们这种思想啊,让中国的艺术、文学和政治哲学都受到了不少启发。
儒家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喜欢掺和事儿,觉得得通过法律和礼仪来规范大家的行为。
这种思想在东亚地区影响可大了,好多国家的官方哲学都受到它的影响。
对个人呢,两家也有不同的看法。
道家的人追求的是自由和内心的平静,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旅行,重要的是享受过程,而不是目的地。
儒家的人呢,他们觉得人得有点担当,得为社会、为家庭做出贡献。
所以,他们通常都很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举止。
总之呢,道家和儒家各有各的特点和魅力。
一个追求自由,一个讲究规矩。
不过,它们都是咱们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传承。
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个文化自觉时代的儒家与道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儒家崇尚礼乐,道家师法自然;儒家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维护现实既定的宗法秩序,道家则更多的强调人与“自然”的一致,以追求理想中的“无我”境界;儒家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的、追逐功利的,道家的思想主张则是倾向于出世的、超然物外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在所有的根本点上,儒家和道家都是以对方为反对派出现的。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蜂起并作、纷然淆乱的诸子争雄中,尽管儒、道两派的对立最为明显,互相攻击最为激烈,然而这两大学派却由于在对方的基本点上,特别是在“社会”与“自然”这个最基本的方面各自把握了一端,这便使得他们能够在对立中实现广泛的交融和互补,从而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关于宇宙万物,以及人类之由来,儒家否认上帝创造之说,认为乃是阴阳二气所和合化生。
易言之,乃是本乎自然;宋儒又将天地阴阳理气之说,加以推演,谓“太极”乃万物之始,又谓“太极”本于“无极”,无人能穷其源。
至于人类的本真,以及人性的善恶问题,孔子仅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表述和“有教无类”的说法,开始并未绝对主张性善,一般人都以为儒家主张“性善论”,其实也未必尽然,荀子曾以“性恶”之论作为自己竭力倡导的主张。
他认为刑政礼法之兴,乃之所以防微杜渐,正足以证明人性之为恶。
儒家另一位杰出代表人物孟子,特别强调“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人无不善,水无有不下”;由于孟子在儒家发展历程中地位之重要,以及其辩才之无碍,因此后人都把孟子奉为正宗,而视荀子为异端的代表。
儒家人生的大道,是“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明明德,止至善”的层次则在“格物,至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倡导人生当“尽其在我、以生为乐”;“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孔子虽亦曰“天命”,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但是他对于最重要、最根本的“天道与性”,却存而不论,不可得闻,可称得上是舍本逐末了。
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和影响中国古代哲学中,儒家与道家是两大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
儒家强调的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而道家则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两个流派的思想不同,但在中国文化中都有很深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和礼仪。
它的基本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为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施加的行为,不要对别人施加。
儒家强调的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主张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交往,充分发挥人的社会性。
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中,孔子的言行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成为后人的道德典范。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传统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很大的影响,它也在近代社会建设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伦理和政治思想。
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智”等原则,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
道家思想的核心则是“道”,强调的是个人的内省和对自然的敬畏。
道家认为,人们要通过反省自己的内心,领悟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心灵的洁净和自身的和谐。
道家的思想家庄子在他的著作《庄子》中提出的“自由自在”、“无为而治”成为了道家思想的代表。
道家的反儒家思想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
道家认为,只有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过上自由而快乐的生活,在中国的文化中渗透了自由、随和、自然等基本的价值观。
儒家与道家的思想虽然不同,但也有相互融合的地方。
比如,两者都强调爱和善,认为只有和人以及自然界和谐共处,才能获得满足和幸福。
同时,两者都强调个人自由和内心的和谐。
这些共同点反映了两种思想存在的必要性。
总体而言,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已渗透到中国文化中,其中的某些思想正变成全人类共同的人类智慧。
儒家与道家思想不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儒家与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为强大的两个思想流派,对中国文化和社会进程产生了不同而又重要的影响。
儒家与道家的比较分析一、Introduction儒家和道家都属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学派,对中国的文化、政治、社会和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儒家和道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认知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伦理方面的异同。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
儒家主张通过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道德修养和实践来达到社会稳定和人类完善的目标。
1. 仁与礼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诸德,强调个体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指对他人的关切和尊重。
礼则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和谐和秩序。
2. 孝道孝道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儒家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孝道可以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安定。
3. 教育思想儒家非常重视教育,将其视为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基础。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通过教育来推动社会进步。
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崇尚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与儒家注重社会伦理不同,道家更强调自由、无为而治、反抗权威等观念。
1. 道与无为而治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构成,而道本身又是无法言说和理解的。
因此,道家强调通过无为而治来实现宇宙和谐,主张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2. 自由与无约束道家追求个体内心的自由和无约束状态。
他们主张人应该超越形式和社会壁垒,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
3. 自然与生命观道家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们认为追求自然状态可以激发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比较分析儒家和道家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1. 价值观念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强调对他人的关切和尊重,追求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共生。
道家则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无约束,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
2. 社会治理儒家主张通过道德、教育和行政手段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道家则主张以无为而治的方式,通过顺应自然和追求内心的自由来达到社会和个体的和谐。
道教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道教与儒家是中华文化的两大重要学派,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两股主流力量。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本文将分别探讨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一、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家思想源自老子所创立的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总结为“道”和“无为”。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一种超越人类理智的道构成,追求道的境界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而无为则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过度干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承袭了先秦诸子的思想,始于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仁、礼、义、智、信等。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儒家强调个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提出的“五经”中,尤为重要的有《论语》和《大学》,它们强调了修身以及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
三、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1. 人性观点的差异道家强调追求道的境界,倡导个体的放松自然,体验宇宙的奥秘,认为人性本善。
而儒家则强调在人际关系中的修身做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来进行矫正和约束。
2. 对于社会秩序的看法道家认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是达到社会秩序的最好方式,倡导非礼勿视。
而儒家则强调礼仪规范,在礼仪的引导下维护社会秩序。
3. 对于权力和统治的态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不过度干预,反对权力的集中和滥用。
而儒家则推崇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只有君主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秩序。
4. 对于教育的理念道家注重的是个体的修行和领悟,采取个别教育的方式。
而儒家则注重培养人的德才兼备,并强调全民受教育的普及。
总的来说,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修身养性,注重自然、无为而治;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人际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尽管两者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但两者也是互补、相辅相成的。
《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 教学大纲
人文社科部 2008年9月 1
编 写 说 明 一、课程概况 1、课程名称(中文): 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 2、课程名称(英文):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3、预修课程:
无 4、修读对象: 本专科生 5、课程教材: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该课程为人文通识类选修课,其功能主要在于拓宽学生视野,优化其知识结构,增强其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 本课程着重介绍中国传统哲学的两大主要流派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思维模式、代表人物、演变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分析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价值,探讨其消极因素与应对策略。 本课程的目标是,拓宽学生视野,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理论思维能力、古籍阅读能力,增强其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四、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2
五、教学进度 本课程教学,共18课时,其中课堂教学16课时,考试2课时。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1 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派别 2 《周易》——儒家与道家共同的经典 3 先秦儒学——儒家的创始期(孔子) 4 先秦儒学——儒家的创始期(孟荀) 5 《老》《庄》——道家哲学的两座高峰 6 汉代儒学——儒家的发展期 7 宋明儒学——儒家的成熟期(程朱陈叶) 8 宋明儒学——儒家的成熟期(陆王) 9 考试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
第一章 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 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派别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哲学的特点以及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重要性,掌握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明了学习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Key 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了解中国哲学的特点,掌握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课时安排(Teaching Hours)】
课堂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 Outline)】 一、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1、“哲学”的来历 2、中国哲学是世界三大哲学传统之一
二、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 1、儒家主干说 2、道家主干说 3、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两大主要派别
三、以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为主的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1、情感型哲学 2、内向型哲学 3、阴性的哲学
四、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1、对于炎黄子孙的影响 2、对于周边国家的影响 3、对于西方世界的影响 4
【思考题(Questions)】 1.如何评价中国传统哲学? 2.怎样看待儒、道关系? 3.学习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有何意义?
第二章《周易》——儒家与道家共同的经典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阴阳学说以及易学的一些基本常识,掌握算卦似是而非的原因,认识《周易》的真正价值。
【教学重点(Key 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阴阳学说、算卦似是而非、《易传》中的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Teaching Hours)】 课堂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 Outline)】 一 阴阳学说 1、何谓阴阳 2、阴阳相须 3、阴阳与矛盾
二 易学常识 1、——、――二爻的起源 2、八卦的来历及其象征意义 3、六十四卦与《易经》的基本内容 4、算卦为什么似是而非
三 易学哲学 1、《易传》包含丰富的哲理 2、历代易学著述 3、易学哲学的基本内容 5
【思考题(Questions)】 1、《周易》是本怎样的书? 2、为什么儒、道二家均以《周易》为重要经典? 3、《周易》在现代社会还有没有价值?
第三章 先秦儒学——儒家的创始期(孔子)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孔子其人、《论语》 其书,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Key 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孔子的思想、《论语》的内容。 【课时安排(Teaching Hours)】 课堂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 Outline)】 一 孔子与儒家 1、“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先秦儒家概说 3、孔子其人
二 孔子的思想 1、仁 2、礼 3、正名 4、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三 孔子与《论语》 1、《论语》简介 2、《论语》的主要内容 3、《论语》选讲 6
【思考题(Questions)】 1. 为什么先秦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3. 怎样评价孔子学说的现代意义?
第四章 先秦儒学——儒家的创始期(孟荀)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了解“四书”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地位,掌握先秦儒家思想演变的历史原因。
【教学重点(Key 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了解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礼法思想,把握先秦儒家思想演变的历史原因。
【课时安排(Teaching Hours)】
课堂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 Outline)】 一 孟荀均为儒家的重要代表 1、孟荀历史地位的演变 2、孟荀各从一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二 孟子 1、孟子的时代 2、孟子其人其书 3、义利之辩 4、仁政学说 5、性善论
三 荀子 1、荀子的时代 2、荀子其人其书 3、性恶论 4、隆礼重法 7
5、制天命而用之 四 《大学》与《中庸》 1、“四书”简介 2、《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3、《中庸》:“孔门心法”
【思考题(Questions)】 1.试分析先秦儒家思想演变的历史原因。 2.如何理解性善论与性恶论? 3.“四书”在中国历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第五章 《老》《庄》——道家哲学的两座高峰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老子》与《庄子》是道家双璧,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掌握《老子》与《庄子》的主要思想,明了道家与道教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Key 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老子》中的辩证法与政治哲学、《庄子》的处世哲学与认识论。
【课时安排(Teaching Hours)】
课堂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 Outline)】 一 《老子》 1、究竟谁是老子 2、《老子》中的宇宙观 3、《老子》中的辩证法 4、《老子》中的政治哲学
二 《庄子》 1、庄子其人其书 8
2、《庄子》对自由的追求 3、《庄子》的处世哲学 4、《庄子》的认识论
三 道家与道教 1、从道家到道教 2、道教简介 3、道家与道教的区别
【思考题(Questions)】 1. 试分析《老子》与《庄子》的关系。 2. 如何评价《庄子》的处世哲学? 3. 道家思想对于道教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
第六章 汉代儒学——儒家的发展期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儒学“独尊”的原因、经学与子学的区别,了解董仲舒、扬雄的著述及主要思想。
【教学重点(Key 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儒学“独尊”的原因、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与五行学说。 【课时安排(Teaching Hours)】
课堂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 Outline)】 一 独尊儒术:从子学到经学 1、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及其原因 3、经学与子学的区别
二 董仲舒对先秦学术的继承、融合与发展 1、董仲舒及其《春秋繁露》 2、天人感应 9
3、五行学说 4、三纲五常
三 扬雄的拟圣之作 1、扬雄其人 2、《太玄》 3、《法言》
【思考题(Questions)】 1.为什么儒家能战胜诸子获得独尊地位? 2.如何评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3.试分析五行学说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第七章 宋明儒学——儒家的成熟期(程朱陈叶)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宋明儒学的主要派别及其相互关系,掌握程朱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重要地位,了解陈亮叶适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Key Points)】 本章重点是理欲之辩、朱子理学、陈叶之学。 【课时安排(Teaching Hours)】 课堂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 Outline)】 一 宋明儒学概说 1、宋明理学(不含陈叶)与宋明儒学 2、宋明儒学的主要派别及相互关系 3、周(敦颐)张(载)邵(雍)之学
二 程朱 1、二程同异 2、理欲之辩 3、朱子其人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