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诸子百家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无可厚非地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化繁荣的盛景。动荡的时局不仅没有磨灭诸子的希望与恒心,反而更激励了他们的斗志,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地扩散自己的学说,力求压倒群雄。
这其中,我首先推荐墨家,与儒家一样,墨子也说“仁”,“兼爱”即为仁,即无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薄厚,而孔子所说的“仁”却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有等级差别的爱。
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封建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而相比较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地方,雅典是希腊城邦的典型代表,它赋予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人人都是平等的,政治气氛比较轻松,因此其成为欧洲文化思想的发源地。墨家的平等思想在那时看是比较先进的,墨子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俭。这不难理解,由于墨子本身出生于下人,出生于造车的工匠,所以他对低一层的生产劳动者十分看重。再不同于儒家的收徒方式成为墨家的一员,你需要拥有一技之长,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是第一位的,不像儒家,基本不进行生产劳动。所以,这也是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墨家为什么可以凭借数百名徒弟就可以繁荣一时,遗憾的是,墨家的理论没有系统性,在墨子之后也鲜为人知。
我最近在读《论语》时看到编者这样说:一本足有几万字的《论语》一书,竟没有一个字是讲自然科学的。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把《论语》大致翻阅了一遍,基本证实了编者的观点,这就是我想到了《墨经》一书最早记录了小孔成像与光的反射、折射原理,地磁场的存在等等,这也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研究资料。而忽视自然科学被视为愚昧也是大家所公认的。
儒家学说指导了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在一开始还较有成效,维护稳固了帝王的统治,但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儒家学说愈来愈趋向呆板,僵硬,已完全沦为统治者的工具,必将领导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灭亡。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例如,26岁中举的李挚对孔孟学说大加鞭挞,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思考标准,他甚至说如果一定要将孔子奉为偶像,
言行举止都学孔子,就是“丑妇之贱态”了,而鼓吹早期民主思想的还有王夫之、顾炎武等。
一直到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那些在儒家学说熏陶下的成长起来的人却反过去批判孔子,这也很好的从侧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局限性与落伍性。
而对于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我也是比较欣赏的,至于老庄哲学,那更是中华文化中的绚丽的瑰宝,它引导人们进行深刻的思考,至于有些人漠视老庄哲学,那极有可能是因为他们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在看于丹的《庄子心得》时,于丹称庄子是一个“可爱”的人,在拍摄节目前,她曾坦言“相比较孔子,我更喜欢庄子”,暂且不说于丹是为了提高《庄子心得》的收视率这么说,还是因为她真正是比较喜欢庄子的。
读老庄,可以静心,可以让那些被现代文明的滚滚车轮辗碎了心灵的人得到一丝清凉,让那些狂躁的人找到心灵的归宿,让困惑而痛苦的人感到轻松和愉悦。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不能把太多的时间与精力花费在勾心斗角,算计他人上,还心灵片纯净,享受自然所赐予我们的生命,认真地度过属于我们的每一天。
在《史记》中,司马迁这样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可见在古代,人们也是十分推荐道家的。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更是思想的精髓,揭示了天地万物的道理.他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以无为而为有为,清虚自首,这成为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有人却以此说是道家是出世的,消极的,这是毫无根据的。它里面产生了许多积极入世而有所作为的人物,而且也有鼓励人们张扬个性大有作为的精神,只不过人们对其充满了道听途说的认识和想当然的理解,所以才让道家背负了消极的坏名声。历史上的许多道家人物并非消极无为,而是大有作为,在一些重要的历史关头,他们的作用尤为明显,只不过他们功成而不居,却被“有心”的儒家学者、佛教派解释得面目全非,将道家所说的“无为”僵化为“坐以待毙。”这也就导致了道家的积极一面没有更多的张扬,而消极思想却滋生蔓延。
老子和庄子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他们浪漫无为,却是真正化“无为”为“有为”的人。在这里,我所说的“道家”是先秦时期创立的思想流派,而不是在两汉时期佛教思想很严重的“道教”。
<后记> 在《浅谈诸子百家》中,我主要写了儒,墨,道三家学派,仅因
为它们是最具代表性,对后世也是影响深远的。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要在一定的高度来看待这些学说,各家学派各具特色,优点与缺点共存,我们不能片面地说哪家学派就是好的,哪家是不好的(在这里我指过分褒扬儒家而忽视其他学派的现象)。在新的二十一世纪,对于这些中华文化中绚丽的瑰宝,我们应平等地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014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