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1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1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1
鲍艳举六经辨证培训班经方学习资料1

快速建立患者信任 --三板斧之抓疗效

取得患者信任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中医看病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取得患者的信任,特别是对于年轻大夫

或没有很好的背景出身的大夫来讲,尤其重要。

比如在一般的三甲中医院,专家号是60-70 元,普通号是 50 元,患者一般在挂

号时一般都会选择专家号;也会有些患者想去咨询挂号看病,挂号处的老师可能

会问:您是看专家号还是普通号?价钱相差10-20元,假如你是患者,你选择

专家号还是普通号呢?毫无疑问,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专家号。

现在很多大型中医院的普通号一般都是抄方拿药的,看病的较少,为什么呢?因为大部分患者都去找专家看病了。还有一些大夫,不在医院系统,在私人门诊部或私人医院工作,他们往往没有很高的头衔,也没有很大的平台,有些地方又没有医保,这个时候能让患者自费去找你看病,那是更需要患者的信任的。

我曾经听到一位同道说,某专家颈动脉斑块儿,先让患者服用中药9 个月,再复查结果。还有一些专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一些别的化验指标,至少要让服用中药四个月。我想,一般的大夫能有这样的“气场”吗?能让患者服用四个月甚

至9 个月,我想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对于年轻大夫或没有良好背景出身的大夫,假如有些病不在一两天或一两周有效

的话,很可能患者就换别的大夫了。

特别是有些患者看到“大夫比自己年轻”,这个时候往往会对大夫会更加苛刻,

一般不会给太多机会的。因此,假如我们看的病人有很多没有来复诊的,一般我

们都认为是无效的病例,要认真总结得失,千万别自认为每天都看了“不少”病

人,自认为疗效不错,还有很多患者是来加号的,假如复诊率低,我们可能认为

你的疗效就是一般。

可能很多大夫也会抱怨,假如患者服用我的药多长多长时间,也肯定会有效的,

但是,现实是患者有时不给你太多的时间,你不能取得患者高度的信任,就会影响到你的疗效。

还有些同道曾这样和我交流,“为什么我的患者中农村的有效率偏高,而城市里

的有效率偏低”,其道理就是信任和依从性的问题。

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就不能保证患者按时服药,最后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疗效,

也会影响我们对疾病治疗的预判。

因此,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患者的信任和认可,是我们中医看病最重要的一课。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谈一下如何取得患者信任的“秘诀”,我称之为“三板斧”。

第一板斧:抓疗效

疗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其实患者能够来找我们就是想解决问题,能不能以

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是患者对我们最主要的考核指标。

治疗上最主要的原则是尽快解决患者的最主要症状,但还有一个前提是不能给患

者增加其他的新的症状,比如这个患者是咳嗽来的,吃完你的药以后,咳嗽不但

没有好,反而出现了胃脘不适,这个时候患者是不干的,会认为你这个大夫水平

不行。

在抓疗效方面,我有个技巧,就是从患者身上找自己比较擅长一个症状或主证,

比如发热、头痛、脾胃不好、痛证、便秘等。

抓疗效技巧一:退烧

我从 2012 年一直在发热筛查门诊工作的,发热是很多人都能碰到的情况,而且

往往比较急,假如我们用中药能够快速解决发烧的话,就能很快建立患者对你的

信任。当初我在发热门诊治疗发烧,因为采用中药,还有部分患者根据血常规和

胸片情况结合西药治疗,总体上,中药配合上西药常规治疗,退烧率能够在 80%以上,而且比单纯西药治疗退烧时间短,而且发烧退烧后咳嗽、胃肠不适等发生率明显减低。患者发烧好了以后,往往会觉得“这个大夫不错”,往往会再找你调理身体或治疗其他疾病。

这也就是我在三个月左右普通门诊患者能够达到日诊百人的原因,主要是从发热患者那介绍来的。

抓疗效技巧二:通便

现在大约有 30-40% 的患者有大便干或黏腻不爽的情况,这个问题是我们在临床

上相对很容易解决的,而且也是患者非常在意的症状,只要患者有大便不爽或大

便干,首先要解决了,只要患者这个症状减轻了,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建立患者对

你的信任,才能进行下一步治疗。还有一些患者,本来大便基本是正常的,吃完

药后发现大便不通畅了,这时候就会引起患者的负面情绪,让患者不舒服,可能就会停药了,去找别的大夫了。这一点需要大家注意。

抓疗效技巧三:解决头痛

还有一些患者平时就有头痛,第一次治疗的时候最好能够解决头痛。而且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头痛大部分都是可以缓解的。只要患者有头痛,第一步先要解决头痛,再解决其他的症状。假如患者的头痛不在短期内解决,很可能患者就不来了。

抓疗效技巧四:重视脾胃

脾胃是我在临床上要非常专注的,不仅仅“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假如脾胃调理不好的话,患者很可能就不会继续服药了;患者本来脾胃就不好,

时有恶心、反酸、烧心,再吃一些很苦的药,这对谁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所以,

我们在看病的时候,只要患者脾胃不好,首先要解决脾胃的症状,脾胃好了以后

才可能谈下一步的治疗。

在后面的课程里面我会详细列出一些我在临床上比较擅长的一些常见病症,以及

如何快速有效的治疗。

抓疗效技巧五:宁施寒凉,慎用温补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当患者有寒热错杂或虚实夹杂的时候,当寒证或虚证不是

主导的时候,我往往会考虑先清热或祛实。

一方面是因为清热和祛实相对容易,短期内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能够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另一方面寒证和虚证温补起来,相对稍微有点慢,而且温药的量稍微大一点很容易会引起患者出现热证,比如口干、咽痛、牙龈肿痛等,

有时候会有大便干、胃脘部灼热感,有些患者能够坚持服药,我想大部分患者会

因为上火可能就要停药了。

所以,我们对初诊的患者一定要谨慎,一定要保证在不增加患者症状的基础上尽

可能地解决其他的患者最关注的症状。我在发热门诊,经常会见到一些发热的患

者,是因为在服用其他大夫温补的中药,导致咽痛、口干、渴欲饮水、大便干等

内热的表现,再加上外感后出现的发烧情况。虽然患者的发烧可能不是坏事,但是有时候患者不理解,会认为你开的药有问题。这也就是我在临床上,对于初诊

的患者,特别是寒热错杂或虚实夹杂证的患者,我的治疗原则是“ 宁施寒凉,慎

用温补”。

自信

当然,我们在看病时,要有足够的自信,比如:大夫,这个病能好吗?大概多长

时间能好?这个西药能否停?我吃的这些中成药能否停?等等。对于这些问题,

我们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回答,不能模棱两可。这要求我们对患者疾病的西医诊断、治疗、预后有个清晰的把握,一切要在安全的把握下才能进行。

对于确实没有把握的疾病,要提前向患者交待,真诚的沟通。当然,我们在看病

的时候,也不能把疗效扩大,比如有些大夫给患者讲“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能治

疗你这个病,别人都不行”,有些大夫讲“发烧病人都完全可以用中药,不用西药”,“中医能治愈肿瘤”,“中药能治好高血压糖尿病”等等,一听就像是江湖骗子。

所以,在临床一定要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不能一概而论。

大家好!我是鲍艳举,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如何快速建立患者

信任 -三板斧之重望诊》。

我在门诊上曾遇到过一些患者,经常听到他们讲的一句话就是“大夫,您看看我有什么病”?刚开始感觉有点不理解,中医的辨证是要求“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怎么能单纯通过望诊说病呢?后来随着临证的深入,体会到患者的要求是合理的,

中医自古就有“望而知之为之神”之说,只不过我们的水平没有达到而已。在后来的行医经历中,我会刻意地去总结望诊的经验。比如,为了练习望诊的本领,

平时在大街上,我不会刻意去看人哪个好看,哪个人不好看,我会通过望诊猜测这个有什么病,那个人有什么病,门诊上遇到类似的患者再反复比对总结。

望诊案一

在上硕士的时候,我曾在门诊见过一个卵巢癌术后的患者,整个人面部发黑,像锅底似的。

我问患者:面部发黑多长时间了?患者答:有好几年了。我又问:为什

么以前不关注面部发黑?患者说:不知道,以前体检也没有事,西医大

夫那也说,是正常的黄褐斑,所以就没有太关注。患者还说:我现在面

部发黑的程度比手术以前还好多了。

后来我仔细想:患者面部发黑手术后为什么会减轻?那么首先得考虑患者面部为

什么会发黑?应该是下焦蓄血所致,瘀血阻络,反应在面部就会有黑褐色的斑块儿。手术后切除肿瘤,减轻了瘀血阻滞,所以面部发黑就减轻了。自从见了那个患者以后,我就非常关注女性患者面部的瘀斑了,因为它和患者体内瘀血阻滞有明确的关系。

望诊案二

硕士期间有一年暑假,我去一个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大姨也去他家了,当时听说我是学中医的,想让我摸脉看病。

当时记得非常清楚,该患者面部暗黑,又摸了脉象,沉细涩,当时我觉得她妇科应该是有问题,体内有瘀血,也就是下焦蓄血。我问她妇科做过检查吗?她说没

有,平时没有什么症状,也就没有检查。我建议患者先做个妇科 B 超,检查一下有无器质性病变。因为患者气色比较差,我建议患者最好用中药调理一下,因为当时年纪比较小,我也不好意思说我帮您开个方子调理,只是建议患者去找个中医调理。我建议的时候,口气也没有那么坚定,只是很轻微的建议,毕竟考虑

到到朋友家做客。后来我也没有在意这个患者。半年后,我那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患者上次和我见完面后,也没有当回事,前段时间因为下腹部

隐痛,去医院检查,确诊为卵巢癌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情非常复杂,一是后悔当时没有果断地建议让患者

做妇科检查,没有坚定地让患者去用中医调理;二是这个医案也基本上

验证了我的判断,该患者面部暗黑是下焦蓄血的表现,很有可能会有器质性病变形成,假如早期用中药将体内瘀血、面部暗黑去掉的话,器质

性病变是不是就可能不会发生了?

望诊案三

后来我又在门诊上遇到一个女性患者,她想让我摸一下脉,看一下有没有大问题。当时我也是看了一下患者的面部暗黑,而且还有痤疮,该患者已经43 岁了,我

判断患者应该是有问题,而且是妇科的问题。我又摸了脉,我问了一下患者妇科有无问题?患者说去年体检全部正常,没有问题。我建议患者调理一下,患者说:中药太苦了,不想喝中药。半年后,患者给我打电话,说单位体检,左侧

卵巢有 3cm 左右的肿瘤。

这个医案也是验证了我最初的判断。只是没有能让患者及时服药,也没有能够逆转肿瘤的发生。

望诊案四

还有一个男性患者,是我们小区的,来给儿子照看孙子的。平时也会见面,他原来也是在当地疾控中心上班的医务人员,后来就退休了。我见到患者的第一面就感觉气色不好,但也没有机会给他摸脉,也没有机会给他讲解身体的状况。结果该患者两年后确诊为右肺癌双肺转移。

我们常说的气色不好,多是面色晦暗或暗黄,多是体内瘀血痰湿阻滞不通所致,这种致病因素郁积时间长了往往会导致器质性病变的发生。但是这样的患者,发病几率到底有多大,还得将来进一步研究、确定。但不管怎么,临床上只要见到

这样气色差的患者,无论患者体检指标是否正常,一律建议其调理,直到气色调理到最佳为止。

望诊案五

另外,我在急诊轮转的时候,遇到过一个患者,该患者男性, 57 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他是陪老伴儿来看病的,因为老伴儿的疗效不错,他让我看一下他有没有大问题,我看到患者面部潮红,既往又有高血压病史,当时考虑患者为体内瘀热上冲头目,可能有脑梗或脑出血的风险,当时我也是建议患者调理一下,将面部的潮红改善一下。结果,患者也没有服用中药,三个月后,该患者出现了脑

梗塞,双侧肢体活动不利。

当时我在想,患者面部潮红应该是近期出现的症状,可能反映出近期体内瘀热

上冲,假如用中药调理的话,应该是可以将瘀热疏理好的,假如患者瘀热症状减轻,面部潮红改善,是不是就不发生脑梗了呢?我想应该会避免,起码是近期应该不会发生脑梗。

小结

以上就是我在望诊方面的一些体会,望诊是我们接触患者的第一步,假如在第一步能够说服患者服药,减轻一些疾病的发生,真是所谓“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

境界,当然除了我们大夫要练就“火眼金睛”,更重要的是还要练就让患者信任的本领。让患者信任是不容易的,作为普通医师的我们,也只能是尽力而为。假如

我们能跟病人详细解释他的症状,能够很好的阐明患者的病症,我想大部分患者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在以后的课程里面,我会详细总结、系统介绍望诊的一些心得。

课后思考题

大家在临证时是否重视望诊?

在望诊方面都有哪些心得?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地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作者/渡舟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他的说法和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基本相似。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围。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阴阳

《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太阳病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阳明病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少阳病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阴经之病,多发于五脏,因脏为阴,气血虚寒,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见于外感与内伤等多种疾病过程中。《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在论治外感病的过程中,涉及了头痛的证治,临床采用六经辨证论治与外感、内伤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头痛,更切合实用。以下试述之,不当之处,请指正。 1 《伤寒论》有关头痛证治的回顾 1.1三阳病皆可出现头痛 1.1.1太阳病头痛 ①头痛是太阳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太阳中风、太阳伤寒都会出现头痛,其特点是头项强痛。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②太阳头痛与足太阳经脉循行部位有关。《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是动则病冲头痛,……脊痛,……是主筋所生病者……头顖项痛……”。 1.1.2阳明病头痛 ①阳明头痛责之热,热邪循阳明经脉上攻,蒸于面,扰于清窍,发生头痛。“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②足阳明经脉循行于面是产生阳明头痛的基础。《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素问·热论》说:“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1.1.3少阳病头痛 ①少阳头痛其证以热为主。“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②少阳经脉循行于头之两侧与少阳头痛的发病密切相关。《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额痛……。”“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颜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 1.1.4阳经合并病头痛 三阳经脉皆行于头面,则阳经合并病也可以发生头痛。如“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 1.2三阴病惟厥阴病可见头痛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头痛与足厥阴肝经循行密切相关。《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论六经与八纲 胡希恕

论六经与八纲 《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后世注家因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的说法。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总纲,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一、八纲 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表、里之中还应有半表半里,按数来论本应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涵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说明于下。 表、里和半表半里:是病情反应的病危。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表证;里,是人体的极里,即由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里、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人体诸脏器所在之地,则谓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需要说明的是,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应,即是说,不论什么病,就其病位反应来说,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亦有时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不出三者之外。这里必须强调: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部位。就是说,即使是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体表,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同理,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人体里位,即称之为里证,抑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余则同此,不再赘述。 阴和阳:指病变的性质。阴即阴性,阳即阳性的意思。人若患了病,正邪相争,未有不影响人体功能的改变,尤其首先是代谢功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如其不及,则患病人体亦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一系列不及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阴证。如其太过,则患病人体亦必有相应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一系列太过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阳症。故疾病虽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阳,便为阴。 寒和热:疾病从症状的性状来分类则有寒热两种,寒即寒性,热即热性的意思。若患病人体反应为寒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寒证;反之,若患病人体反应为热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热证。 基于以上阴阳的说明,则寒为不及,当亦阴之属,故寒者必阴;热为太过,亦当阳之属,故热者必阳。不过这里要特别指出,寒热是一具特性的阴阳,故若泛言阴则不一定必寒;若泛言阴则不一定必热。过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 虚和实:虚指人虚、正气虚。实指病实,邪气实。病还未解而人的精力、正气已有所不支,人体的反应显示出一派虚衰的形象者,即称之为虚证。病势在进而人的精力、正气并亦不虚,人体的反应显示出一派充实的病症者,即称之为实证。 基于以上的说明,则虚实当和寒热一样,同是一种具有特性的阴阳。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寒热有常者,即如上述,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无变异之谓。但虚

论“六经皆有表证”

1026  环球中医药2017年9月第10卷第9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eptember 2017,Vol.10,No.9 四学术论坛四 作者单位:102618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内一科 作者简介:胡婕(1979-),女,硕士,主治医师三研究方向:呼吸疾病的中医药治疗三E?mail:xuanbitang@https://www.doczj.com/doc/e11515051.html, 论 六经皆有表证” 胡婕 【摘要】 ‘伤寒论“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讲述了外邪入侵机体的层层机制,提出了明确的理法方药三本文通过分析六经的特点和六经表证的发病机理,分别论述了太阳经表证二阳明经表证二少阳经表证二外寒直中太阴二少阴二厥阴病引起的表证三从而说明‘伤寒论“的表证并不仅仅局限于太阳经,而是根据六经传变,层层贯彻于整个六经三这种思路将对临床治疗起到重要启示作用三 【关键词】 六经; 表证; 伤寒 【中图分类号】 R241.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7.09.029 ‘伤寒论“认为,在外感六淫中,伤阳气最重的为寒气三‘伤寒论“在讲述寒气侵入人体之后,一般是按照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的方向进行三所以,开篇即从太阳病讲起,如太阳病不愈,而转属阳明,继而少阳,三阳病不愈,继而转入三阴, 因此,‘伤寒论“的层次性非常强,在临证中仔细辨别,即可发现外寒在六经的哪个地方,从而随证立法用药三而在实际临床中,也会遇到特殊情况,在患者旧有宿疾,或者体质因素,或者久病体虚二阳气不足的情况下,寒气可以跳过太阳经,直中阳明二少阳,或者直中三阴经,毕竟,其他五经在体表也有广泛的经络分布,外寒完全可以通过这些经络侵入五经,不论是外寒顺六经逐层转移也好,还是寒邪直中六经,在六经的各个系统均可带有表证的特点三1 太阳病表证 太阳经是人体的第一道防御屏障,是最容易感受外邪的经络三太阳病的提纲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三”这里明确说明了外寒侵入体表的表现,寒气侵入体表肌肤,可以引起肌表畏寒;侵入太阳经,经络循行的头部二颈项部气血运行不通,不通则痛;人体正气浮到体表与外寒抗争,此时脉象显示浮脉三在这里仲景提出了风寒表实证的麻黄汤,还有风寒表虚的桂枝汤,均是感冒的代表方,如果运用得当,效如桴鼓三2 阳明病表证 阳明病的提纲是: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三”即阳明病是以便秘,胃肠不通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三阳明病可分为三大类: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太阳阳明对应的方药是麻子仁丸,正阳阳明对应的是承气类方,少阳阳明对应的是大柴胡汤三 尤在泾[1]在‘伤寒贯珠集四阳明篇“提到: 太阳阳明者,病在太阳,而兼阳明内实,以其人胃阳素盛,脾阴不布,屎小而硬,病成脾约,于是太阳方受邪气,而阳明已成内实也三”其对应的麻子仁丸方证: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三”趺阳脉即是胃脉,胃脉浮代表外寒入侵,阳气升到体表与其抗争三趺阳脉涩,代表胃气与寒相搏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胃肠功能受到制约,气血不通三 成无己[2]在此精彩讲到: ‘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三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三”成无己讲了水的运行分布,外寒直入阳明,约束了脾胃功能,使津液不能在肠道分布,多余的水液从膀胱而出,故出现大便难,小便数的情况三 在实际临床中,经常见到感冒伴有便秘的情况,患者既有表证,又有大便难的里证三而且这种便秘多以前硬后溏,或者大便干球的情况出现,这是外寒将脾胃运化功能束缚住,使水液不能下布的结果,而且脾胃功能受制,胃肠运动能力减弱,大便的传导明显延迟,因此便秘更加严重三麻仁丸方中的杏仁既能宣肺解表,又能润肠,火麻仁二白芍和蜂蜜有濡润,增加津液的作用,大黄二枳实二厚朴有增加胃肠动力的作用,诸药同用,表里兼治三3 少阳病表证 少阳病的提纲是: 口苦二咽干二目眩也三”当寒邪进入半表半里时,寒热往来,正邪相争,既不能通过发汗来引寒邪外出,也不能通过吐下来驱邪,只能和解之三所以,张仲景提出了小柴胡汤三方中柴胡二生姜走少阳经,解表散寒;党参二炙甘草二大枣扶助人体正气,使寒邪不内陷;半夏散郁里之结气;黄芩清郁热,诸药同用,引半表半里之寒邪外出三小柴胡汤即是少阳病表证的代表方三 而柴胡桂枝汤更是进一步说明了太阳少阳并病的方剂三 ‘伤寒论“146条: 伤寒六七日,发热二微恶寒,肢节烦疼,微

六经辨证如何入门

第一篇六经辨证如何入门 《2020关于在医院实习的实习报告》 关于在医院实习的实习报告 —临床医学0903 实习的日子对于每一个医学生都会是难以忘怀的,因为在这差不多270多个日子里,我们尽力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作为一个合格医生的责任与义务,诚然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这在我们坎坷的人生当中又算得了什么呢?嫣然一笑后我们还将走下去。 从2020年7月1日我们一起离开了学校,回想看离开生活了二年多的学校,来到一个陌生的单位实习面对的是一张张不熟人的面孔,自己难免不自在,心里总有某些想法。然而自从进入医院实习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作为一名实习医生,我们需要学习的太多,需要接受的挑战也会更力啲艰巨”但这一切对于满怀希望的我们来说,都不是问题。我们深信我们会做好从一名医学生到实习医生的蜕变;深信我们会出色的完成我们的实习任务;深信我们将会是一名合格的实习医生;深信我们的路会走得更稳、更好、更远。

我和四班的两个女生安排到了急诊科实习。带我的老师刚工作了十几年,年龄和我相差也不是很多,在知识探讨上有共同的兴趣和爰好,所以我就很快和老师建立了很好的关系。说到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我实习的效果和成果,就是因为自己不懂才来实的,师生关系很僵硬,我们实习生就没心思去实习了。另外作为实习生就应该做好充分准备,不仅要复习和巩固好基础知识而且积极请教别人的经验,做到不耻下问,也不要等老师叫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如果真的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去做,或没事情做的时候,要主动请缨。还有不仅和老师搞好关系还得和护士搞好关系,要积极和病人沟通,我们只有认识到这点才能做到在实习的时候少碰钉子,效果好收获大啊。由于这个科室是我的第一个科室,所以一切的病历书写都是从这个科室开始的,如大病历、病程记录、临时医嘱、长期医嘱、住院病历首页、出院结账通知单、出院小结等等,记得当时科室里的实习生也比较多,所以尚卫民主治医师就针对病历书写规范重头到尾给我们讲啦一遍,以致于以后其他科室的病历书写得心应手。 骨外科是我们觉得最为充实的一个科室,我学会了常规的清创术、换药、包扎,熟悉了无菌操作和时刻警醒自己保持无菌观念。遇到手术,则跟随老师认真观看手术过程以及做好助手,熟悉了一些手术器械和一些常规手术的原则和操作方法。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作为二助跟王群主任医师做一个"旋骼深",看到王主任精湛的手法和镇定自若的神情,不禁啧啧称赞。因为病人是个外伤的重症病人,除了股骨颈骨折之外,还有韻骨粉碎性骨折,清楚的记得当时就为固定已经四分五裂的韻骨一共打了8跟克氏针,虽然主任技术娴熟,但是做完整个手术也花了整整4个多小时,下台以后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整个人腿都是僵硬的,肚子也饿过头了…一方面感叹作为医生的不易,一方面也感受看医生的崇高。同时, 在这个科室我也体会到单独接管病人的责任感与成就感。 在这将近九个月里,我也慢慢地进行看从一个医学生到实习医师的蜕变,九月的修行,九月的磨练,已经没有了初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的新奇,也没有了刚刚开始实习工作时的冲动,留下的只有平静。有时候想象是多么美好,可惜现实却是那样的现实。我努力去做一个好医生,我努力每天微笑看去面对我的病人, 努力做到耐心细致而不急

五运六气学说(教参)简单明了

五运六气学说 1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行规律。 2、何谓六气? 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所对应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化。 3、何谓五运六气学说? 运用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解释气候变化的年度时间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的影响。4、为什么要研究五运六气? 人与天地相参,天气的变化是影响人体发病的重要外在因素。 劳逸起居 轮回——古人对宇宙的时间观察。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属性: (表一:十天干)

◆五合: 表二:天干五合 ◆四冲: 表三:天干四冲 ●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表四:十二地支

●六十甲子: 将天干与地支依次配合,始于甲子,终于癸亥,称为六十甲子。 表五:六十甲子 2、计日干支推算 年份:六十甲子轮替。 ◆例:2000为庚辰,2001则为辛巳。 月份:地支按阴历月计,天干按下表推算: 表六:月干推算 ◆例:2001年4月(阴历),年干为辛,“丙辛”一栏中找到月干为癸。 日:六十甲子轮替。(宜参考万年历) 时:地支按十二地支表,天干按下表推算。

表七:时干推算 ◆例:2001年4月1日12时,为辛巳、癸巳、 甲午、庚午。 由纪年之天干,推算当年的岁运、主运和客运。 1、岁运 a)概念——岁运,指统主一年的五行之气。又称“大运”(统主全年运候),又 称“中运”(取主持天地升降之气的含义)。 b)推算——直接由当年天干的五运属性决定。 ●例:辛巳年,辛为水运,则岁运主水。 ●例:甲寅年,甲为土运,岁运主土。 c)意义——了解全年的气运大局。 2、主运 a)概念——把一年平均分为五时,分别主持各时的五行之气。 b)推算——始于木运,终于水运,恒定不变。每运主七十三日零五刻,合三百 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 ●初运木运,起于大寒节气 ●二运火运,起于春分节后十三日 ●三运土运,起于芒种后十日 ●四运金运,起于处暑后七日 ●五运水运,起于立冬后四日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刘渡舟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二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阴阳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 太阳病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 阳明病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 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 少阳病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 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

六经

一、历代对“六经”实质的不同认识 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辨证论治的方行,习称“六经辨证”。张仲景的《伤寒论》全面采用六经分证,树立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生了极大影响。但是,也由此引起了对”六经”实质的许多争议,至今未有定伦。北宋·朱肽在其《活人书》中首列经络图,专从足六经的循行分布及生理特点来分析六经病机,为六经经络说。经络说虽被后世许多医家所信奉,但也有不少医家认为六经并非经络而对经络说大张挞伐。 非经络论者中,又有各种不同见解。明·方有执认为“六经者,犹儒家六经之经,犹言部也。…天下之大,事物之众,六部尽之矣:人身之有,百级之多,六经尽之矣。”(《伤寒论条辨·图说》)“六经各一经络藏府”(《伤寒论条辨·后序》)方氏为并藏府经络而论大经又以藏府为主者。清·柯琴用“周礼分六官”来比喻六经,看法略同于方氏,但柯氏不以藏府而以地面经界为说,渭一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主经,而非经络之经。”(《伤寒论翼·六经正义》)清·张志聪以六气阐发六经,云“此皆论六气之化木子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未尝论及手足之经脉”(《伤寒论集注·伤寒论本义》)创六经气化之说。它如宋·许叔微之八纲说,清·程应旅之形层说,近贤陆渊雷氏之阶段说,章次公等之症候群说,时振声等之阴阳消长研等。不能尽举。以上各种意见虽各有所见,不谓无据,但反对石也都能从相反角度提出质疑,可见各家看法都还不够全面,解释有欠圆满。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三阴三阳”。一般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事物由阴阳两仪各生太少(太阴、少阴,太阳、

少阳)而为四象,进而又化分出非太非少的阳明和厥阴,形成三阴三阳。原始的三阴三阳也许如此,但太阳是阳之最,为何位北主冬配寒水?太阴为阴之极,为何位西南而主长夏湿士?太阳主表,为何不入肺卫而入膀阶凡此种种问题,都不是原始的阴阳再分概念所能解释。实际上运用到中医学中的三阴三阳。已与经络、藏象、运气等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系统模式,三阴三阳的模式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 二、从河图、洛书探究六经起源 笔者近年来在医易关系的研究巾,发现三阴三阳系统模式的形成,与易学的河图。洛书有着密切关系。以往曾有人认为河图洛书为宋人附会汉人易注而作,非古易所有,但从《内经》及近代出土文物文献的记载,事实说明河图洛书起码在西汉初年以前已经流行,而且中医学的形成与其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对此,笔者已有专文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河图有生、成数之说。生数为先天,先天主气;成数为后夭,后天主运。五行五运以成数为用,六气则从生数而出。一般认为河图中一、二、三、四、五均为生数,但五居中央,各生数都与中五相加而为成数,五既是生数又是成数。(《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云:”中央****,入通于脾……其数五”,即为五作成数之例)。故《内经》“以四时长四藏”,唯脾不得独主于时(《索问·太阴阳明论》)。除了五这个特殊数外,其它四个生数两相交会,可以有且也只能有六种组合。这六种组合恰恰构成了三阴三阳 图2中一、三是阳数,故-、三相会为太阳:二、四是阴数二、四相合为太阴。一四、二三均相邻交会于外,一四合化于西北阳明,二三合化

六经辨证撷英 几个实用的治疗感冒方子

范中林六经辨证撷英 沈凌波 摘要:范中林是火神派著名的传人之一,辨证承袭张仲景六经辨证思维,善用附子等温热药起沉疴,扩展了麻黄剂的运用范畴,可谓色彩斑斓。本文总结了范老临床上最具代表性的三经病病案经验,以飨同道。 关键词:范中林;六经辨证;麻黄剂;火神派 要了解“火神派”,就必读范中林先生的《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一书,其辨证全部以《伤寒论》六经为提纲,精妙准确,令人叹服,愈信长沙百世师。纵观收录的69个病案,太阴少阴病案竟然占了40例!其次为太阳病病案,合计共55张,占全部的79.71%。这和少阴与太阳相表里有关,而范老辨证论治的特色也充分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另外,我个人认为,范老对于火神派学说最大的补充和发挥就在于大大扩充了麻黄剂的运用范畴,代表方剂如太阳病的麻黄汤、射干麻黄汤、半夏干姜散;阳明病的麻杏石甘汤;太阴病的甘草麻黄汤、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的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等等,这些在后面都会逐一论述。 1 太阳病,邪之来路去路 不管是本经发病还是其他经发病时有这样的症状,则首先要考虑解表。无论外感、头痛、风湿、复视……只要病機是寒湿郁闭不得开泄,表现有恶寒、无汗、身体关节疼痛、脉浮紧,就应当首先用麻黄汤开泄之;甚至舌苔,见黄腻或白苔罩黄不燥者,皆是“陈寒郁滞已久之征”,此论真有一语点醒梦中人的作用。麻黄汤中加半夏,范老大赞其可以“除湿化痰涎,大和脾胃气,痰厥及头疼,非此莫能治”[1]。表邪得散,再继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善后。 还有半夏干姜散加茯苓:治疗太阳眩晕证。现在治疗美尼埃氏综合征引起的眩晕基本都用苓桂术甘汤,但范老又立温中止呕法,目标更加明确,即脾阳不振,而外又有寒邪闭阻太阳,故头胀痛眩晕而干呕(不用吴茱萸是因为不是痛在巅顶),首用半夏干姜散加味降逆化痰,合用小青龙散寒涤饮,继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理中温壮脾肾之阳。 范老将风湿都归于太阳门中,认为“《伤寒论》中论述杂病颇多,而风湿痹痛之阐述,又以《太阳篇》最详。……风寒外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1]风邪不去,日久与湿邪合化,“变为风湿之邪,由表及里,留注肌腠,滞于下肢,使局部气血运行不畅,邪阻益甚,剧痛难忍”。所以治疗风湿选用桂枝汤通阳解肌,或桂枝附子汤温经逐邪,或甘草附子汤开闭止痛(生姜重用,30克以上),或桂枝芍药知母汤,或五苓散“逐内外水饮”,或当归四逆汤活血理气。总之,是方随证变,证重一层,用方亦重一层,条理分明,丝毫不差。

图1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图1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图2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 ◆近现代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个时空段的划分,也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 ◆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从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看六经,有关六经的一些难题,大多可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已故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曾指出: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源”。近现代的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六经”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有人认为“六经辨证实即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甚而批评张仲景《伤寒论》“沿用六经以名篇,又未免美中不足”。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本文拟据运气理论对六经辨证的原义和实质试作阐释,藉此说明运气学说的重要意义。 探求“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 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习称“六经辨证”。《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首先将热病分作三阴三阳六个阶段;至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树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目前通常的解释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事物由阴阳两仪各生太少(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而为四象,进而又分化出非太非少的阳明和厥阴,形成三阴三阳。有人认为,《素问·热论》的六经以表里分阴阳,《伤寒论》六经则以寒热分阴阳。若按此理解,三阴三阳表达的仅是寒热的甚微和表里的深浅。但作为辨证纲领的六经,并没有把热象最著或阳气最盛的病叫太阳病,也没有把寒象最重或阳气将绝,抑或传变到最里的病叫太阴病。且太阳主表,何以不联系主皮毛的肺卫而与膀胱配应为什么温邪外感就不是先犯太阳太阴若为阴之极,为什么《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讲的仅是一般脾胃消化道症状太阴病的第二条是“太阴中风,四肢烦痛”,第四条是“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均不能以寒盛里极作解释。日本汉方医家把少阴病说成是“表阴证”,但《伤寒论》少阴病多亡阳危候,论中列出的“难治”、“不

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一、太阳病证 2.太阳经证 (1)太阳中风证: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2)太阳伤寒证: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3.太阳腑证 (1)太阳蓄水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以发热恶寒、小便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2)太阳蓄血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传里,与血相结于少腹,以少腹急强或硬满,大便色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二、阳明病证 1.阳明经证 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尚无燥屎内结,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2.阳明腑证 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以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则神错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三、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欲呕,脉弦。 四、太阴病证

指脾阳虚弱,寒湿内生,以腹满而痛、不欲食、腹泻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 五、少阴病证 1.少阴寒化证 指心肾阳气虚衰,阴寒独盛,病性从阴化寒,以畏寒肢凉、下利清谷等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2.少阴热化证 指心肾阴虚阳亢,病性从阳化热,以心烦不寐、舌尖红、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六、厥阴病证 指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表现为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的证候。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 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病的 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 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该辨证 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 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 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 属于里。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所以说 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HTK〗八纲辨证运用。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 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 御病邪侵袭的功能。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 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 以区别。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表实证无汗则因 外感寒邪,卫气被遏,腠理闭密,毛窍收敛而致,多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表现,当用麻黄汤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阳明病证 阳明是正邪斗 争的极期,主要反映胃肠病变。多由太阳病治疗失误,邪热内传入里,伤津化燥而燥结成实所致,或因燥热之邪直犯阳明而成。根据证候特点的不同,阳明病证有阳 明经证和腑证之分。阳明经证系邪热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以大汗出,大热,大渴而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治宜清热生津,方如白虎汤。若 阳明里热与燥屎相结便成阳明腑证,既可见身热,汗出连绵,日晡(下午3~5时)潮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等里热炽盛表现,又可有腹满疼痛拒 按,便秘等腑气不通之象,甚则燥热之邪挟浊气上攻心神而见烦躁,谵语,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热攻下,可选用不同的承气汤。 少阳病证 多由太阳 病发展而来,亦有初起即为少阳病证者。此时邪气尚存而正气已伤,邪正多相持于表里之间。如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便寒热交替出现,所谓“寒热往 来”。因而少阳病的特点是既非发热与恶寒并见、全身疼痛之表征,亦非发热不恶寒、大便燥结之里证,而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 食,脉弦等少阳经气不利、胆气犯胃、气机不畅之症。故治法不若太阳病解表可愈和阳明病“清”、“下”可痊,而须和解少阳,即一面

六经辨证入门精彩讲稿(一)

六经辨证入门精彩讲稿(一) 蔡长友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来到会场的,我想很多都是专家,都是咱们中医界比较资深的有经验的医师。我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学**,非常开心,我觉得一个人的一生中都要不断地学**,人的学**是终身制的,我也把我每次的讲座都当成一次历练,当成一次学**。所以今天就把我们蔡氏经方对六经辨证一些理解、体会与大家进行分享,进行交流。 蔡氏经方近几年来被一些人关注,原因是什么呢?并不是说我们这个理论有多神奇、有多深奥。有一些弟子跟我谈心,我收集到了他们心中怎么想的,他有什么信息,反馈到我这里我会做一个综合考虑:我们蔡氏经方学术哪些值得提倡,哪些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有些弟子跟我讲,他说蔡氏经方有三点:第一是好学;第二是好用;第三是好复制。我觉得这个概括得比较好,我们讲中医学,它浩如烟海,源流众多,分支也众多。那么学**中医,你要是选择不当,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有的初学者走了很多的弯路,但是我们讲,走弯路不一定是坏事,他也是一个积累。就怕什么?就怕你走了弯路回不来,这就麻烦了。因为我们中医流派异彩纷呈,怕你花了大量精力学不到有用的东西。蔡氏经方多年来秉承了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始终不改,医圣老祖先他留下的这些好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值得我们发扬,所以我觉得六经辨证,医圣这个《伤寒论》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和挖掘的东西。 有一些初学者找不到感觉,学中医学了很多年以后没有信心了,结果打算改行了,那他如果有幸接触到我们蔡氏经方,他如果说能学得进去,能用好,就会重新找回自信,觉得原来中医还可以这样来为人看病,觉得这些高深莫测、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可以这样简单地学,简单地用,而且又不失正道。我们说人间正道是沧桑,但是这个中医学里面你学好六经辨证,我们讲是大病小病一样看。我们蔡氏有一个口号:学好六经辨证,癌症就当感冒看。其实这个话听起来可能有一些同仁会觉得,看感冒和看癌证的思路能一样吗?实践中它会告诉你,它会给你答案。 我们家有一个弟子在从化,他年前来看我,然后跟我聊天,他说我没遇到蔡氏经方之前我就打算改行了,为什么呢?他说我当医生当了很多年,我改行不是因为我没有生意,就是因为我生意非常好,我一直对中医学不进去,理论太复杂,他说我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用一个方两个方没有效,我大量的都用西医给病人看病,但是这个西医的吊水,这个炎症今天你吊了今天好,过几天不吊就不好,他说这个反反复复,我非常痛苦。我有一种良心发现的感觉,我挣了这么多钱,也买了房也买了车,他说就是这么多的病人我看不好,我觉得非常痛苦。这不是我追求的,假如说我单纯为了挣两个钱,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挣了有不少钱。但是人到了经济好转的时候,我们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对吧,当他这个经济上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的想法不一样了,他说我想做好事,想把病人看好。但是总是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张仲景在系统地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完成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时我们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教材书上对于六经的定义是: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笔者认为六经的概念可以更广泛。六经包含六经之气之意,六经脏腑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如阳明胃土属于燥土,土含湿气,当胃显燥气时,临床上就是胃阴受损,脾与胃为表里经脉脏腑,脾显湿气时,临床上就是脾失健运,脾生湿。由此当我们再进行六经辨证时,就可以联系各个脏腑所属经气分析病症,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义伤寒为一切热病的总称,理解“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对六经概念的明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全面的地掌握六经辩证。在掌握六经辩证之前我们要明确,脏腑,气血津液是其物质基础,经络是其络属联系,气化是功能活动,气化反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现象。气化离开了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映不出其功能活动。所以六经辩证的实质是把脏腑气血津液、经络、气化三者有机结合,再综合病因属性,病势进退,缓急等,从宏观着眼,对外感疾病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疾病的方法与体系。在学习六经辩证时除了联系脏腑经络辨证,还要联系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交争的临床反映,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六经辩证的内容包含于八纲辨证之下。 对于六经辨证的更好地理解与剖析有助于我们对《伤寒论》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伤寒论》的精华,使之为中医药发展再作贡献,为临床疾病的治疗作贡献。

第七章 八纲辨证--中医诊断学

中篇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它是治疗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处理,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素(简称“证素”),然后概括为完整的证名。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结合病性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它能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概括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再进一步归纳为阴证、阳证两大类。就是说,对于任何一种证候,从大体病位来说,总离不开表或里;从基本性质来说,一般可区分为寒与热;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与虚;从病证类别来说,都可归属于阴或阳。因此.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领,是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在诊断过程中能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辨证思维的特点。虽然八纲辨证主要将各种证候概括为四对纲领性证候,每对证候的双方都有与另一方区分的临床表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临床上各种证候只是划分为八个孤立而毫不相关的、界限分明的区域,而是八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相互错杂。因此,对于八纲辨证,既要掌握八纲的基本证候,又要熟悉八纲之间相互组合形成的各种复合证候类型。 《内经》虽无“八纲”这一名词,但却有八纲具体内容的散在性论述,并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如方隅曾在《医林绳墨》中说:“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到了明代,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已为许多医家所重视和接受,如陶节庵《伤寒六书·伤寒家秘的本》中说:“审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真切,复审汗下叶温和解之法.治之庶无差误。”王执中《伤寒正脉》亦说:“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张三锡《医学六要》也说:“占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日实。”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专设《阴阳篇》、《六变篇》,对八纲作了进一步论述,并以二纲统六变,日:“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明显地将二纲六变作为辨证的纲领。因此.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者作为辨证的纲领,实际上形成于明代。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电,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这是“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中医学院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于是八纲辨证的内容得以在全国普及。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伤寒论》太极三部六经辨证

《伤寒论》太极三部六经辨证 《伤寒论》对纵横三部六经的论述: 张仲景在辨证论治中,非常注意分辨三部证。 一是辨横向三部为表证、里证、还是半在外半在里证。如46条、124条“表证仍在”,61条、l70条“无表证”,252条、257条“无表里证”,74条“有表里证”,l48条“此为半在里半在外”。还有横向阳仪表部的太阳少阳合病、并病,少阳、厥阴的白虎汤证及小柴胡汤证,阳明少阴的承气汤证。 横看则可得到太阳少阳并病和合病,纵看则可得到太阳阳明并病和合病,而现在的《伤寒论》教材得不到解释,就把它们放到“备考条文”了。 太阳少阳合病、并病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脉弦,五日讝语不止,当刺期门。(142条)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150条)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171条)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条) 按:太阳少阳合病并病,不可汗下,以针刺和解为主。 附《内经》横向部的论述: 阳仪系统:如《素问?阴阳类论》说:“三阳(太阳)一阴(厥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藏,外为惊骇。”(太阳伤于寒,厥阴阳气不升则不能防御太阳寒邪。)“一阴(厥阴)一阳(少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脾土。” 《素问?阴阳别论》说:“一阴(厥阴)一阳(少阳)结谓之喉痹。”(厥阴少阳没有了春升少阳之气,阳虚寒盛,阴火暗起,必病脾土。) 阴仪系统:如《素问?阴阳类论》说:“二阴(少阴)二阳(阳明),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少阴之上,热气主之,火热必克肺金。肺为水之上源,母病及子,下源必亏而脉沉。心火不生脾土,土焦伤脾而病四肢。燥热伤阴,神明受伤,故生骂詈癫狂。)“二阳(阳明)三阴(太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脾肺之病) 《素问·调经论》明确提出病位有上下、左右、内外之分。《灵枢·百病始生》则提出“上下中外,分为三员”。马莳《灵枢注证发微》云:“盖人身大体自纵而言,则以上、中、下为三部;自横而言,则以表、里、半表半里为三部。” 二是辨纵向三部为上焦证、中焦证、还是下焦证。如243条“属上焦”,230条“上焦得通”,159条“理中焦”,145条“无犯胃气及上二焦”,124条“热在下焦”,159条“利在下焦”,282条“下焦虚有寒”。还有纵向上焦部的太阳阳明合病、并病。 太阳阳明合病并病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36条) 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条)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