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妇女价值取向论略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6
宋代妇女价值取向论略
宋代妇女基本上建立了符合儒家标准的价值观,官绅家庭的妇女虽然遵循不予外事的传统古训,但又不放弃自身的责任,她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影响她们的儿子、丈夫,为国为家培养了许多忧国忧民、不慕虚名的士大夫,下层妇女普遍参与社会劳动,用勤劳的双手为国家经济贡献力量。宋代妇女在贤妇与慈母、家业与国事、责任与义务选择中,阐释了自身对社会角色与身份意识的感受和理解,对历史与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标签:宋代;妇女价值取向;儒家价值观
宋代妇女既没有唐朝时的大胆奔放,又不像明清时被禁锢,她们日常行为奉儒家思想为圭臬,基本建立了符合儒家标准的价值观。本文以后妃对女无外事的坚守、官绅家庭妇女对道义的践行、社会下层妇女的勤劳为代表,对宋代妇女的价值取向及士大夫阶层妇女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略作探讨。
一、宋代妇女价值取向的主要内容
1.后妃对“女无外事”观念的坚守
《易经》中载:“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①明确了男女的分工定位,《礼记·内则》:“男不言内,女不言外。”②《礼记·昏义》:“男不入,女不出。”③进一步规定了男女的言行,宋代的一些士大夫也谈到妇人无外事,夏竦认为“越闺户,预外事,是非贞也”④。吕祖谦更明确指出“勿使妇人预外事”⑤。将妇女严格地定位于闺门之内。
由此看来宋代社会传承了女不言外的传统观念,而且还进一步倡导。那么宋代妇女对无外事的价值取向的认识是怎样的?距离权力最近,最有可能“言外”的后妃应该最具有代表性。
两宋历经三百多年,先后有九位后妃涉政,却没有出现“唐武、韦之祸”⑥,这与她们明确的自身定位和强烈的女无外事的传统价值观密不可分。如刘皇后,真宗临终前授权她处理军国大事,史称”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⑦。“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
⑧她执政11年,朝中上下无不臣服。高皇后在哲宗继位时以太皇太后身份听政,一次举行廷试,大臣依据天圣年间仁宗和刘皇后的事例,请她到皇帝临朝的文德殿去主政,她说:“母后当阳,非国家美事,况天子正衙,岂所当御?”史家称她“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定”,“人以为女中尧舜”。⑨
这两位执政时间较长的女性,为什么没有冲破藩篱,走上权力的最顶端呢?这里一方面有北宋祖宗家法严密、士大夫对后妃的监督抵制等方面的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应当是根源于后妃自身有着明确的自我定位和强烈的“女无外事”的传统价值观。如安国夫人李氏曾经攀比公主,请求刘太后也赐给她帕首,刘太后
说:“大长公主,太宗皇帝女,先帝诸妹也;若赵家老妇,宁可比耶?”⑩刘太后和安国夫人是妯娌,由此可看出她对自己的定位只是赵家的一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古代妇女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研究”(2013-ZC-037)。
位老妇。又如刘太后与仁宗一起去感孝寺,太后想让自己的车走在皇帝前面,大臣鲁宗道提醒她:妇人有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没从子。于是太后命跟在皇帝的后面,她之所以很顺畅地接受大臣的建议,这说明她非常认同“三从”是妇女应遵循的品德,她知道自己首先应该是从子的寡妇,然后才是手握重权的垂帘听政的皇太后身份,在地位和观念之间后者战胜了前者。
除刘皇后外,其他一些后妃也能严格规范自己,如曹皇后,历经三朝,位高威重,却仍坚守宫中“外家男子,旧毋得入谒”的规矩,当她的孙子神宗皇帝觉得她和弟弟曹佾年纪都大了,几次劝她让弟弟曹佾来宫中看她,她都不同意,再三请求时,才勉强答应,神宗皇帝想让他们好好聊聊,借故走开,曹皇后马上对弟弟说这里不是他该呆的地方,赶弟弟走。曹皇后给自己定位也是赵家的媳妇,自己的哥哥就是外家男子,就得遵守宫中的规矩,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并不因为自己是皇后而改变。
由此可看出宋代后妃深受传统女无外事价值观的影响,大都能明确自己的定位,没有突破男外女内的分工模式的想法,所以能够很自然地完成自我约束,主动遵守祖宗家法,并接受大臣的监督。虽然历史的机遇把她们推到了庙堂之上,可牢固的女无外事的价值观羁绊住了其登基称帝的步伐。当国家和皇族需要时,她们是作为母后来辅佐儿子处理政事的,这是家事不是外事,替她们出面的是小皇帝,她们只是隐藏在帘后的实干家。女无外事是宫中和官绅家庭妇女遵守的一条重要原则,已作为一种修身的价值观深入其内心,这是中国人重视内心自觉的价值取向的表现。她们小心翼翼地规范着自己的行为,在这种价值观下,听政的后妃有分寸地依靠大臣完成对国家的治理,不越雷池一步地和父兄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家法允许的范围内尽职尽责地处理军国重事,可实际上她们的贡献早已远远超越了“女无外事”。
2.官绅家庭妇女的立世追求
义,是士大夫立世表现的重要特征。对国家的忠贞不渝、对正义的追求、对个人品德的修行是其主要内容,孔子讲的“杀身成仁”,孟子讲的“舍生取义”,就是这样的价值标准,它不仅是正直的士大夫的终极追求,一些官绅家庭的妇女深受儒家经典影响,也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一目标。
苏轼小的时候母亲亲自教他读书,一次当苏母读《后汉书·范滂传》时慨然叹息,苏轼问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苏母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她还告诫苏轼读书不要徒有虚名,并常以古人名节的例子来鼓励他们,表示“汝果能死直道,吾无戚焉”作为一名母亲竟然不吝惜用儿子的生命去追求大
义,这是何等坚定的信仰追求。
北宋谏议大夫刘安世得知让他做谏官的时候,未敢接受,回家和母亲商量,说做了谏官,就得以身任责,大胆谏言,如果忤逆了皇帝,就会大祸临头,连累母亲,皇上正以孝治天下,若以母亲年迈而辞去,应该可以。母亲明白地告诉他:“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无独有偶,同朝的大臣邹浩初任谏官时,怕让母亲担忧,想坚决拒绝,可他母亲张氏却说:“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邹浩两次被贬,他母亲都不改变初衷,《宋史》上评价她们“母俱勉以尽忠报国,无分毫顾虑后患意。呜呼,贤哉”。章得象的高祖在王氏做刺史,号章太傅,其夫人练氏智识过人。太傅一次出兵,有两个军官迟到,他要处死他们,夫人置备了酒席,装扮两个美姬陪太傅喝酒,等到夜里太傅酒醉,她偷偷地把两个军官放了,他们投奔了南唐,后来,太傅死了,夫人居住在建州,他们攻打建州,将要屠城,两个军官给夫人送去金帛和一白旗,让夫人在他们攻城的时候挂上,保证不让部下伤害她,结果夫人退还了金帛和白旗,说:“君幸思旧德,愿全此城之人;必欲屠之,吾家与众俱死耳,不愿独生。”两个军官被夫人感动,放弃了屠城。她的义举营救了全城百姓。
一位昌化(今浙江昌化)的章氏女子,婚后无子,抱养了族人的儿子,不久又生了个儿子,她的小叔子家也无子,就求兄嫂把抱养的儿子给他,章氏说:“不然。未有子而抱之,甫得子而弃之,人其谓我何?”可弟弟一再央求,章氏就把亲生儿子给了他。时人评价章氏“妇人有识,尤可尚也”。这位妇女的见识足够让人敬佩的,她们没有为自己的私利放弃道义。《宋史·列女传》记录有37人,其中为丈夫守节的仅8人,其余多为战乱中不向敌人屈服,选择牺牲生命成就大义的女性,这些女性在个人的利益和道义面前,毅然选择了国家和道义,没有一丝的犹豫不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和亲生儿子的生命,践行着“惟若节义,必死无避”、“义之所在,赴之不疑”的古训。
3.社会下层妇女的勤劳
宋代社会下层妇女参加各种劳动,从事的职业非常多,除了记述最多的官妓、乐妓、营妓、酒妓等各类妓女外,还有乳娘、厨娘、女牙侩等,还有做生意的,像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提到的在汴河岸卖粥的老妪、做鱼羹的宋五嫂、卖肉饼的曹婆婆等,福州的妇女还抬轿子,“泉、福二州妇人轿子,则用金漆,雇妇人以荷”。
不过社会下层妇女数量最多的还应该是农妇,她们参与了大量的劳动,为国库的充盈默默地做出了贡献。宋诗里有不少描写农家的诗,反映了农妇的辛勤。如:“翠鬟双妥未梳头,纺纬车边坐欲羞。几度采桑归较晩,阿娘疑看落花愁。底事蹉跎二八年,嫁时装着未周旋。年年织得新丝绢,又被家翁作税钱。”“农夫日炙面如煤,丝妇缫成雪一堆。早早安排了官税,莫教耆长上门催。”
宋代农业分工是“男耕女织”,可实际上女性不仅采桑、采茶,还要打理田里的农活。在农忙季节里她们和男子一样“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佣工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