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验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验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验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验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验

坚持城乡统筹整合救助资源大力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社会救助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健全机制为关键,以优化整合资源为核心,以创新救助方式为重点,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基本建立了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救助为辅助、其它救助为补充,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规范化、保障法制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工作整体水平全面提高,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坚持整体推进,构建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长效救助机制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配套工程。

我们着眼于增强救助质量,提升救助效果,积极推动建立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长效救助机制,有效提高了社会救助体系的运行质量和承载能力。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统一管理的领导机制。积极向市政府建言献策,全力争取,多方协调。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都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列为全市工作重点,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民政、财政、教育、建委、劳动等部门为成员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调度会议,通报工作情况,研究制定措施,统一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实行救助资金市、区、乡三级财政按比例分级负担制度,规范市级财政救助资金发放程序,制定硬性落实措施,有效地保证了救助体系健康运行。

二是发挥民政的主管职能,完善各部门有机配合的协作机制。民政牵头、部门协作是建立城乡救助体系的必要手段。我们把建立救助制度纳入目标责任管理,在深入调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报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莱芜市乡镇敬老院建设三年规划》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办法》。

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整合_林闽钢

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整合X 林闽钢 内容提要经历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正处于从覆盖到整合关键期。本文从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政出多头、城乡分裂、制度分割和轻视服务等主要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社会救助体系整合的目标为:构建制度完整、相互协调、功能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多层次的/基础+分类0的社会救助体系的定型化,同时,还从整合路径和在整合重点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社会救助体系体系整合 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成员在陷入生存危机或无法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状况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和服务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逐渐推进,特别是随着城乡居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实施,我国社会救助进入了政府全面主导的新阶段,确立了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发展方向,在社会救助理念、体制、结构方面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理念上,从传统恩赐救济理念向现代公民权救助理念转变;在体制上,由随机救助模式向机制性救助制度转变,在结构上,正由保障基本生活向综合性救助体系转变,在对象上,正从绝对贫困人群的救助向相对贫困的人群扩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根据城乡居民生活的不同方面和需求的不同层次,从单项制度建设开始,逐步实现覆盖,再以点带面,来构建完整的社会救助体系。目前,经历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正处于从覆盖到整合关键期。 因此,从社会救助体系问题入手,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整合职能、整合制度,构建制度完整、相互协调、功能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建设需突破的核心问题之一。 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 社会救助制度的四层结构初步形成。目前,在我国初步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的体系。 第一层是针对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当前我国针对农村/三无0人员的五保供养。第二层是各项专项救助,包括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援助以及就业救助。第三层是临时、应急救助,包括自然灾害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以及见义勇为人员救助。第四层是补充社会救助(如图1)。 X本文研究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资助。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多年来,我市按照“政府统筹,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指导原则,从完善社会救助的基本制度入手,加强配套制度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自然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优抚救助、慈善救助等制度相配套,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救助对象生产生活困难。体系的建立不仅促进了民政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力维护了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但从和谐社会建设上看,还存在着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为解放思想,大胆实践,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日前,就我市城乡救助体系民政方面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我市城乡救助工作现状 (一)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我市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绝大部分生活困难群众纳入了城乡低保,解决了城乡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据不完全,全市目前累计约保障城镇生活困难居民6000余人次,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000多万元,保障标准从启动之初的80元提高到目前的220元,补差标准达到98元,保障对象包括下岗职工、贫困职工、无就业能力人员、失地农民及老弱病残居民等贫困人员;农村低保累计保障困难群众40000余人次,累计发放保障金3000多 1

万元,保障补差标准由最初的36元,提高到目前的65元,城乡低保工作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切实保障了我市城乡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 城乡低保各项制度执行规范。一是按照“调查要细、核查要准、复查要快、市批要严”的“四要”原则,执行城市低保三级审核审批程序,即居委会把好初审关,各乡(镇)、办事处把好审核关,民政局把好审批关。二是根据物价上涨因素,及时调整发放城市低保家庭物价补贴。三是积极扩大保障面,根据“按照政策、严格标准、深入调查、应保尽保”原则,严格审批低保对象。四是适时提高保障标准。五是城乡低保发放方式实现社会化,低保户个人持《低保证》和储蓄本到银行直接领取保障金。六是实施分类施保,各乡、镇、办事处以及村(居)委会结合保障对象基本情况,把低保对象按照A、B、C 三类进行分类施保:A为重点保障户,B为常年保障户,C为短期保障户。分类保障,使保障资金使用更为科学合理,真正用到最需要救助的贫困群众身上。 (二)五保供养水平不断提高,集中供养率超过省市确定标准。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全市有16所敬老院,以市级***、乡镇敬老院、村级“和谐居”三种载体,实施市乡村三级集中供养模式。其中,市***有床位1000张,供养对象866人,16所乡镇敬老院有床位802张,供养对象185人,村级“和谐居”共有179间,供养对象89人。截止目前,全市共有五保对象1748户1754人,其中集中供养1140人,集中供养率达65%, 2

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关注困难群众生活—调研报告

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关注困难群众生活—调研报告 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实施的养老保险、医保、失业保险等社会基本保障是社会保障的基础,而社会救助体系是建立在社会基本保障基础之上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它主要包括城市低保制度、农村低保制度(我区现行的是农村五保供养和农村特困救助)、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济制度、社会互助制度等内容。加快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由于财力不限,保障面大,目前,我区社会救助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救助力度十分有限,需要不断加快完善。 一、困难群体基本情况:不容乐观 从现行政策实施来看,全区困难对象可以分为农村五保户、农村特困户、农村受灾困难户、城市低保户(包括困难户和“三无”人员)、各类突发性事故造成的临时困难群体等五大类。目前,我区总体社会救助水平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城乡不均。城市保障水平总体比农村保障水平要高得多,去年城市低保发放保障金900多万元,而农村五保户和特困户救助金总共才290万元,城市保障面比农村要广,城市低保基本覆盖了城市所有的困难家庭,保障面达14%,而相对贫困的农村目前只有五保户和特困户才能享受,保障面只有2.2%;二是分布不均。城镇相对集中,农村相对分散,农村地方间差距较大,偏远乡镇的村人数相对较多,个别村组五保户达10人以上;三是救助水平低。城市低保户的“三无”对象最高才144元,一般在45元左右,农村特困户救助只有5元每月每人;四是救助内容单一。目前只能勉强保障基本生活,对于困难对象就医、住房、入学有心无力。五是城乡致困原因有别。城乡困难群众根本原因是当经济欠发达,但是城乡又有区别,这些区别的重要背景则是城镇初步建立了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城镇困难成因主要是由于下岗失业,占62 %,农村致困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如交通地理条件、受教育程度、自然灾害、突发变故等。六是救助主体单一。我区目前实施困难群众救助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民间慈善组织、社会力量相当薄弱,社会互帮互助的气候还未形成。困难群众生活困难的具体情况如下: 1、农村五保户。据调查,去年底我区农村五保人数为3773人,平均每个乡镇252人、每个村7人,普遍实行分散供养即各村组自行负责,集中供养程度低,集中供养人数不足200人。2004年前供养标准由各乡镇自行确定,乡镇补助基本在15元—20元每月,粮油由村组集体供给,由于近年农村常年外出务

XX年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自查报告

XX年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自查报告 XX年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自查报告9月2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调度会,对前期我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对今后的工作任务和措施作出了明确要求。 会后,我局立即召开了全局干部职工大会,及时传达了王市长的讲话精神,并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 市在行政管理中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实施办法(试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对我局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再安排,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明确责任。 为了强化和推进工作,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气象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对宿政办发XX171号、172号文件中要求的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明确专人负责信用记录核查实施工作,确保工作开展有组织、有部署、有分工、有成效。 二、加强应用,推进信用核查。 我局作为信用核查首批试行单位之一,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要求,在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和施放气球资格证发放两项行政管理事项中推行信用核查,加强信用

体系信用。9月5日,我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就信用核查的时间节点、阶段以及核查实施的主体、核查结果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积极构造诚信氛围,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目前,《xx市气象局关于在行政管理中使用信用核查的实施办法(试行)》正在走公文流程。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对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等激励政策;对失信者,结合失信类别和程度,严格落实失信惩戒制度。 三、自我加压,打造诚信机关。 近年来,我局以政务诚信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打造诚信机关形象。一是政务公开,凡是我局行政许可项目,均进入市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受理,一站式办结,办理结果向社会、向行政相对人公开。二是规范审批流程、尽量压缩办结时间,提高服务效率,便捷服务对象。 XX年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自查报告20xx年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在市"两建"办、市会信用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小组及区"两建办"的指导下,开拓创新,大力推进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信用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根据《**市诚信体系建设规划(20xx-2020年)(送审稿)》,区发改和招商局对我区的规划进行了相应修编,形成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县民政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快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维护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今年,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把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医疗救助、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四项工作分别列入了____年向全省、全市人民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完成省政府、.freekan.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现就目前“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乡医疗救助、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四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汇报。 一、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全面完成低保对象复核认定工作为落实好省、市要求,*县于_月__日召开第*次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从_月份起,把城市低保标准由*元提高到*元,同时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政〔____〕__号)文件。_月下旬至_月份,我县开展了对城市低保对象全面复核认定工作,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名,组成了以民政部门牵头,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等参与的复核认定小组,对低保对象进行了___%入户调查,共认定低保对象*户*人,取消了*户*人的低保待遇。对全县低保对象的保障金

额进行了调整,使人均月补差标准由*元提高到*元。压滤机滤布复核认定工作圆满完成,低保数据和报表上报市局。今年元至_月份城市低保金*万元已全部发放完毕。 二、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实现农村特困救助制度与农村低保制度的并轨 _月下旬,在我县第*次政府常务会上,确定了全县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元,对人均年收入低于*元的农村困难家庭实行差额救助,全县人均月补差不低于__元,_月_日起执行。同时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政〔____〕__号)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政办〔____〕__号)文件,为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打下了基础。按照上级要求,从_月_日起,我县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制度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轨,原农村特困救助对象整体向农村低保对象过渡,并进行扩面,使全县享受农村低保人数达到____年底农业总人口比例的_._%。目前各乡镇正在审核各村扩面后上报的农村低保户申请,县民政局正在准备对乡镇上报的低保户进行抽查复核、审批。今年第 一、二季度全县共兑现特困救助金__万元,第三季度全县特困户整体向低保户并轨,按照人均月补助__元的标准兑现农村低保金__._万元,__月_日起按照新扩面后的人数和人均月补助__元的标准开始兑现第四季度低保金。 三、积极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向纵深发展,探索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一)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县作为全市唯一的农村医疗救助工作示范县,自____年_月_日起正式实施以来,已审批医疗救助*人,发放

社会救助民政政策落实情况的自查报告

社会救助民政政策落实情况 的自查报告 今年以来,我镇认真、及时落实了各项救助政策,整合社会救助资源,狠抓xx镇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农村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供养、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福利院两项工程、残疾人两项补贴、自然灾害救助等工作整体推进,基本形成了城乡联动、立体救助、协调一致、运作规范的社会救助体系。按照区民政关于迎接省厅对我区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考核的通知,现将我镇社会救助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符合条件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按时发放救助金落实情况。 (一)关于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工作。 1、为保障城乡低保政策阳光、公平、透明的实施,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难题。民政办根据《xx市xxx区民政局关于规范城乡低保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及《xx区城乡低保工作手册》,认真组织开展了一年一度的低保年度核查工作,从今年五月三日开始集中两个月时间入村入户开展走访调查及民主评议工作。并建立了新增低保对象的档案。并对原保障对象进行了年度核查并填写了入户调查表。 2、个人简历结合年度核查以及大数据预警,开展了低保预警

处理工作,通过省、市低保信息比对平台比对出我镇低保预警125户,我们将通过入户调查核实,对实事清楚、预警属实的给予取 消并发放取消通知书或者不予批准通知书,对信息有误的进行修改。 3、对重点救助对象、重度残疾人单独施保分别建立了花名册。并开展近亲属备案工作,对全镇城乡低保近亲属情况做了严格筛查。 4、宣传普及低保政策,完善低保公示栏。及时公开享受低保 政策的条件、申报程序、补差标准、动态变更等信息,对低保发 放对象做到了一月一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通过年度调查认定和重新核查评定,全镇共新纳入城乡低保 户xx个,对家庭经济收入明显好转已经超过低保标准的34个城乡低保户给予取消。20xx年11月农村低保保障人员xx人、城市低 保保障人员xx人。 (二)关于纳入特困人员供养工作。 1、开展“五保”对象自理能力的评估,确定了“五保对象” 自理程度,更好保障“五保”对象生活。 2、全镇共有五保对象xx人,其中:分散供养的xx人,集中 供养xx人。已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一是对分散供养的五保户实行“三包”责任制(即镇干部包村、民政干部包片、村干部包人),分别落实安全监管责任人和生活照料人,签订监管协议书189份,地图并对新增特困对象建立了审批资料的一户一档。二是按月足

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_自查报告.doc

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_自查报告 一、近年来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一)保险信用法制建设有所加强 一是《保险法》强调了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论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修改后的《保险法》着重突出了对诚信原则的保护和运用。在总则中增加了一条“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作为第5条;在分则中也对保险市场的各行为主体围绕诚信原则进行了规范。二是相关法规充分体现了诚信原则。如《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不得对客户进行欺骗、误导和故意隐瞒”;《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中规定,高管人员不得“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投保人、被保险人、损害被保险人利益”等等。保险信用法制建设的加强为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初步展开 作为保险业发展的基石,诚信日益受到保险业内的重视,诚信体系建设也已初步展开。2003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强调,“越是加快发展,越要注重诚信,搞好服务,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全国各地保监办、保险行业协会围绕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三)保险诚信经营理念得到认同

各保险公司在经营理念中,均能突出强调诚信。如中国人保几十年来秉承“稳健经营,笃守信誉”的经营思想指导业务发展;中国人寿以“诚信负责,稳健发展”为企业宗旨;泰康人寿认为“诚信在保险行业至高无上”;新华人寿在各分公司、中心支公司建立“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小组”,领导公司的信用体系建设;平安保险公司经国际权威机构认证,获得了AAA级信用等级证书,经济学论文《论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由此可见,诚信在保险业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理念已为保险业界广泛认同,这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营销员的诚信状况有所改善 保险营销员曾一度以总体素质较低,诚信水平不高,社会形象较差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经过近年来的治理,营销员的诚信水平有所提高,诚信状况有所改善,误导、欺瞒现象明显减少,失信行为初步得到控制。营销员队伍数量庞大,且直接面对公众,因而可以说他们的诚信状况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保险行业的整体诚信水平。营销员的诚信状况好转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 二、目前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造假问题屡禁不止。假数据、假账本、假报表、假保单、假收据现象在保险经营过程中屡见不鲜。保监会自成立以来,

我国社会救助社会化之路_以_爱心超市_为研究样本_肖小霞

我国社会救助社会化之路 ——以“爱心超市”为研究样本 肖小霞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广东 广州510000) 收稿日期:2011-03-12 作者简介:肖小霞(1980—),女,湖北武汉人,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May.,2011 Vol.19No.3 河南社会科学 HENAN SOCIAL SCIENCES 2011年5月 第19卷第3期 一、当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状况与主要问题社会救助亦称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面向贫困人口和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救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制度①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救助由 早期的临时性紧急生活救助,发展为以农村为主、城乡分野的经常性、定期定量救助,再到改革开放以后以城乡低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当前我国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包括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救助、农村五保供养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以及临时性生活救助等项目在内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这个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从功能上已经开始从“生存保障”向“生活保障”转变,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上述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政府主导是贯穿我国社会救助半个多世纪发展的主轴,社会救助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和义务,这已经成为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共识,似乎不容置疑。但反观中西方社会救助的历史,我们会看到社会救助从来都不仅仅是政府行为,它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在前工业时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社会救助的责任都是同时由个人、家庭(包括家族)以及社会组织(主要是宗教组织)来承担,政府只在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才承担有限救助的责任。而在现代西 方福利国家,虽然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险和国家福利制度高度发达,但在社会救助领域活跃着大量的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它们以经济募捐、社会服务和其他慈善活动来开展自发性救助,是政府主导的社会救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与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其他社会福利制度一样,社会救助的主体、对象、内容和形式等在现有的政府主导的框架下都应有进一步的突破。 “社会福利社会化”是一个老话题,检索学术期刊网站,可以发现自1984年以来有关“社会福利社会化”讨论的文章达4000余篇。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社会福利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社会化,即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大众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民政部门对“社会福利社会化”也有明确界定,指出“社会福利社会化”是在政府倡导、组织、支持和必要的资助下,动员社会力量建设社会福利设施,开展社会福利服务,满足社会对福利服务的需求。但是这里所说的“社会福利”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剩余福利”、“残 补福利”或“狭义福利”② ,仅仅局限于政府所提供的制度化、 规范化的福利保障之外的其他领域,而作为政府行为的社会救助既没有将社会化作为其发展目标,也从未在真正意义上开展过社会化实践。这一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使得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虽然极大凸显了国家道义和政府责任,但长期看来,它无助于社会救助水平的提升和救助范围的扩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救助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政府仍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主导,它 在凸显国家道义和政府责任的同时,也制约了社会救助水平的提升、受益面的扩大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目前,投资主体单一、救助对象狭隘、救助内容单一、救助理念差异大、救助队伍非专业等因素导致当前我国救助制度社会化程度低。社会救助应以社会化为目标,从投资主体多元化、救助对象大众化、救助内容多样化、救助理念社会化、救助队伍专业化等方面予以完善。 关键词:社会救助;社会化;慈善超市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 (2011)03-0103-04

我国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DUFE 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学号: 专业: 姓名: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95 □90 □85 □80 □75 □70 □65 □60 □60以下

摘要 社会救助是最古老的社会保障形式,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低于法定最低收入标准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援助,以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维护其基本生存权利的社会保障形式。在现代社会,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一起构成社会保障的完整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构成了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社会救助作为一种制度产生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社会救助从不成熟、不完善发展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从社会救助基本涵义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最后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社会救助工作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制度

ABSTRACT Social assistance is the oldest form of social security, also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It through legislation by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caused by various reasons at less than the statutory minimum wage standard members of society to give material assistanc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basic survival needs, maintain the basic form of social security of the right to life.In the modern society, social assistance and social insurance, social welfare, entitled groups together constitute a complete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and in the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lowest life to ensure, constitutes the social security at the end of a "safety net".Then the spontaneous behavior evolved into a certain mandatory, organized philanthropy.Social assistance, as a kind of syst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has experienced a complex development process.Never mature social relief to the leg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imperfect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a long process.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ssistance basic mean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hina's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fina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ocial relief work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some common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our country social relief work next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Social assistance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reform

构建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构建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构建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根据省减灾委关于在全省开展“减灾救灾系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的要求,我局专题调研,安排部署,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务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为做好减灾防灾工作提供新思路、新举措、新见解。为此,通过走访群众、代表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就全区的防灾救灾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位于**西北部,东以**为界,分别与**区**乡和**区**乡接壤,西南**水与**区、**市隔河相望,北面和西北面为**,隔河与**市、**区相对。全区总面积495平方公里,东西长38.85公里,南北宽22.6公里。跨北纬30°35′—30°47′,东经113°35′—114°17′。 境内有**山、**山、**山、**等山丘岗坡,有**、**、**、**等河流湖泊34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丘陵约占1%,大多为平原地带,最高处为**山,山顶海拔71米,最低处西湖湖底海拔19米,东湖湖底海拔15米。 辖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在17℃—19℃。季节平均温度:春季3—5月16.1℃,夏季6—8月27.4℃,秋季9—11月17.9℃,冬季12月至次年2月4.9℃,最高温度达到39.4℃。年平均无霜期为240天,年降雨量平均为1198毫米,降雨日为124天,雨量最多出现在3——8月,占全年降雨量7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区的防灾救灾体系在长年的工作积累和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问题还是存在的。 (一)投入不足资金渠道单一 我区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建设、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区防灾减灾经费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的资金投入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建设体系的发展推广滞后。另外,我区对相对应的防灾减灾中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发展相对缓慢,如我区大部分以农渔业为主的基本设施还不十分先进,就走马岭街道办事处金松大队来说,全队居民几乎有一半以上是由渔民包养鱼塘组成,鱼塘的排水设施基本上处于老化阶段,道路因为大队经费不足,施修力度有限,泥泞不堪。电线杆等基础设施等建立在水塘傍边,长期受池水侵泡均有倾斜、倒塌、老化趋向。除了严重影响当地群众正常农作物耕种,灾害来临时的抵抗能力相对十分低下。正因为如此,导致基本设施的陈旧严重影响灾害来临时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低,影响了全区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 (二)防灾减灾科技人才匮乏 我区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区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技术性应用人才。另外,我区防灾减灾基层队伍大多兼职,不十分稳定,就我区目前的情况,救灾信息员除局专业部门和局领导担当之外,其他各个地方街道办事处的灾害信息员均由各个街道办事处民政科科长担当,协

某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验做法介绍

某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验做法介绍 某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验做法介绍 编织救助网体现为民情 ——***着力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今年以来,为秉承总理关怀,认真落实省、市(厅)局的指示精神,努力实现“苦干三年,建设新**”的目标要求,县民政局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服务理念,通过洒“捕鱼网”、筑“拦河坝”、编“救助网”,从抓重点难点、资源整合、制度创新入手,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户救助为基础,以灾情救助、临时困难救助为补充,以医疗、教育、司法等相关救助政策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我们的主要作法是:一、洒“捕鱼网”,抓重点难点,全方位对特困人群实施救助 ***属国定贫困县,辖==个乡镇、===个村,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有各类贫困人口==多万人,农村常年有====户、=.==万特困人口需要得到政府救助。从年初开始,我们把上述困难群体的吃饭、教育、医疗等作为救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加大力度,强化措施。 (一)城市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困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 一是严格依法审批,应保尽保。坚持属地管理、动态管理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三榜公示。二是坚持分类施保,分类救助。在对低保对象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对低保对象基础数据进行了立档和建立基础数据库,重点对三无对象实行足额保障,对家庭特别困难且家庭中有患重病重残人员实行重点救助,对下岗但有劳动能力的对象积极为其牵线拾桥,谋求再就业的机会,今年上半年,共招聘===名低保对象分别作城市协管员、交通协管员,促进了再就业,维持了家庭基本生活。三是动态管理,分对象逐户审批。按四类低保对象分别实行一年、半年、三个月进行复查,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坚决取消,今年共停发===户===人低保对象,新批===户===人。四是银行直发,便民服务。从====年=月=日起,在全县各乡镇统一实行银行直发,低保户凭《低保证》在信用社指定网点领取保障金,截止目前,全县享受低保的====户=====人全部实行了银行直发。 (二)切实加强灾害救助,确保灾民生活无忧 建立健全灾情综合信息系统,完善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实行汛期==小时昼夜值班。规范报灾程序,做到报灾、查灾、核灾及时准确。实行快捷救灾,对重大灾情一经核准第一时间把救灾资金拨付到灾民手,确保灾民生活无忧。今年共解决春荒资金==余万元,发放捐赠衣物=.=万余件、救灾大米=万余公斤,确保全县近=万受灾群众度过春荒。在“=.=”特大洪灾中,拨款==万元救灾资金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急需。与此同时,县上的联系领导和对口帮扶部门实行乡镇连片负责制,深入灾区慰问灾民,送去慰问金,帮助灾民重建家园,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医疗。 (三)切实做好农村特困户救助,启动农村低保工作实施 我县有农村人口==万,到目前有特困人员=.=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常年需要救助的=.==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由于我县财政十分困难,受资金和救助人口较多的制约,我们于====年在新场乡,今年初在诺水河镇分别开展了特困户救助试点工作,对实施农村特困户救助,启动农村低保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目前,我们已在广纳、春在、铁佛等==个乡镇进行农村低保试点,

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政务诚信建设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执政能力、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保障。作为政务诚信试点单位,今年,我区积极探索,开拓奋进,搭建新的载体,开创新的领域,扎扎实实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全力以赴引领政务诚信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试点工作进展有序。 今年,在市信用办下发《xx市20xx年信用建设工作要点》后,我区迅速行动,全面部署,信用工作领导小组随即召开了专项会议。按照市里指示,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了《20xx年XX区政务诚信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3年XX区政务诚信建设试点任务分解表》以及《2013年XX区信用体制考核细则》。召开了“2013年XX区信用工作会议”,对我区信用工作进行了专项布署,分解落实了具体指标,实现信用试点工作的良好开局。 二是广泛宣传动员,政务诚信彰显皇姑特色。 今年,我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建设四大信用主体”活动,即通过打造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社区、诚信学校四大信用主体,以其鲜明的示范作用,全面提升XX区的社会诚信度。我区信用办在全区各单位、各街道办事处、企业、学校中大力宣传,广泛动员,开展政务诚信宣讲等活动,使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人人讲诚信,处处树新风”的良好氛围。尤其区政府在黄河街道试点以建立法制政府、

廉洁政府、高效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全方位打造“皇姑诚信政府”新形象。 三是全力跟踪协调,确保全区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推进XX区软环境的建设中,我区将政务诚信融入其中,加强对区内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提升政府办事效率。认真组织全区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双进双解”活动,时刻跟踪项目建设情况,积极动员全区机关干部,以各职能部门、各单位为根本,成立若干帮扶小组,逐一走访市、区重点项目,调查并记录了企业对政府服务和水电气等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提出的若干问题,并及时向市里反映,做好沟通协调,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尽全力赢得了企业的满意,力促全区8个市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并得到市重点项目办的好评,努力实现了全区经济加速发展。在开展诚信企业宣传活动中,我区继续在服务业企业、工业企业等行业深入推广,加大对沈阳东北有色及沈飞实业公司“辽宁省诚信企业”引领作用的宣传力度,在全行业营造诚信经营的氛围。 四是深入基层一线,多角度开展政务诚信建设。 我区信用办结合区委、区政府推进功能区建设,选调了百名干部深入功能区,体察民意,了解民情,通过悬挂条幅,发放诚信政务手册等方式,提高广大民众政务诚信知识。组织企业和学校,通过课堂教育、企业职工诚信培训等活动,促进政务诚信知识的广泛传播。区政府为

关于推进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推进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的思考

关于推进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内涵 社会救助体系,指的是由国家为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帮助解决她们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难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以及为保证这些制度的实施而形成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网络、物质技术条件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在中国现阶段,新型城乡救助体系则是指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和农村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它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 二、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主要特征 (一)城乡一体化 新体系以城乡协同发展、共同促进为主线,把广覆盖作为社会救助的重要目标任务,致力构建统一的社会救助框架,使各类救助对象都能得到相应救助。如:体系中除了要求原有的低保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外,又特别针对农民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制度以及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制度等。 (二)组织网络化 新体系对原来多头管理的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党政领导、民政综合管理服务,劳动、计划、财政、卫生、教育、建设、国土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参与,乡镇(街道)具体实施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强化了统筹力度,密切了部门关

系,经过大协调,真正形成了大救助格局。 (三)保障制度化 一是把救助体系的长效功能建设作为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既使之保持与其它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联对接,又着眼于体系的动态正常运转,保持它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二是讲究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了制度的实施效果。 (四)救助多元化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救助种类的多样化。要求以低保为基础,针对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加快建立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多种类别的专项救助。二是强调救助形式的多渠道。要求坚持救助与互助相结合,资金救助与实物帮困相结合,定期救济与临时救济相结合,进一步拓宽社会救助渠道。三是强调救助主体的多元化。政府是实施救助的主体,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参与支持体系建设。 三、建立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是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记,同时又是衡量社会与经济、城市与农村是否协调发展,能否相互促进的重要尺度 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能有效地缩小城乡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减少城乡在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方面的不公平,进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这与中国的城乡一体化行动目标一致,应作为其中的一项必要内容。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2年12月 160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李欢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北京,100070) 摘 要:农村社会救助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和基础,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有助于维持农村社会的稳定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文章以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提出改革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农村社会救助 必要性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12—0160—02 农村社会救助是国家和集体针对农村中的“三无”人员和因灾害和生病等各种因素造成的生活困难的贫困现象,给予的资金、物质以及服务等方面的救助,以使其基本生活得以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重视的问题。目前我国贫困人口的80%集中在农村,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农村问题的解决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建设在当前更有其客观必要性。 首先,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方面,频繁的自然灾害问题需要社会救助制度。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区域性和季节性强,因灾造成的损失,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自然灾害对农村地区的影响远大于城市,但在农村救灾资金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需要。另一方面,缓解农村贫困问题需要社会救助。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人口素质低,进行开发式扶贫的难度大,而且常常不可避免地产生返贫现象,这些都离不开救济扶持和保障基金的投入。 其次,完善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有助于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社会救助具有覆盖对象的广泛性和保障功能的基础性,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性制度。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特性以及特殊的国情,在农村迫切需要社会保障而很难很快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只能按照社会保障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当前的实际状况,先易后难,先急后缓,从完善社会救助开始,建设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 最后,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建设是建立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社会稳定关乎着整个政治局势的稳定,只有农民摆脱了贫困,才实现了整个国家摆脱了贫困。完善的社会救助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促进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缩小社会分配差距,使得在发展进程中利益受损或者受益较小的那部分人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增加其社会认同感。 二、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除新疆以外,各省市都先后建立了农村特困户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生活定期定量救助制度。有的地方建立了以农村特困村民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为主,以临时救济、灾害救助、农村特困村民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制度为辅的救助体系;有的地方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以医疗、住房、教育、应急等专项救助和就业救助为辅,以资金救助、政策扶持、社会帮扶为主要措施的救助体系。 但是,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制化和规范化程度低 在目前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中,除了“五保供养”有行政法规外,其他各项社会救助项目在社会救助的实施过程中基本是依靠一些临时性的政府文件来推动,都没有纳入正规的法律保障程序中。正因为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导致社会救助过程中经常出现政策不能持续的现象。另外,对于我国目前的家庭收入情况缺乏科学和系统的调查,难以对被救助者的家庭财产和收入状况进行评估,这不仅给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影响实施的效果。 (2)救助水平低,覆盖范围窄 根据民政部2011年统计年鉴,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5214万人,相比上年增加了9.54%; 五保集中供养人数177.4万人;五保分散供养人数378.9万人; 传统救济人次数59.5万人; 农村临时救济人次数 613.7万人。农村社会救助在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相对以前年度都在提高,但是从总体来看,这样的覆盖水平相对于我国8亿农民来说,还是比较低的。 (3)社会救助资金管理不完善 由于对救助资金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造成“管理不力,监督无效”的现象。如:在救济款的分配中,有些地方存在优亲厚友的现象;有些地方挪用救济款,违背专款专用的使用原则;有些地方甚至出现贪污的现象。 (4)资金来源渠道窄,筹集不足 分税制财政体制实际运行的不完善导致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农村社会救助在地方政府事权中的弱势地位导致社会救助资金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和社会资金来源有限。另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穷落后地区,地方财政资金本来就比较匮乏,救助任务却异常繁重,更难以保证救助资金的到位。 (5)不同项目之间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灾害救助项目比较重视,财政投入比较大,而其他项目,尤其是教育救助制度方面发展缓慢,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仍存在大量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失学的现象。 (6)城乡之间社会救助资源不平衡 社会救助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存在两方面的不平衡:第一,资金投入在城乡之间的差距过大。1978年国家对城乡投入的救助之比为1.75:1;2001年这一比例扩大到4.6:1 ,24年的时间差距扩大了2.63倍,明显高于合理救助标准(2.97:1)。第二,人均受助金额差距偏大。城镇居民所获得的转移性收入和相对份额,大大高于农村居民。 三、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的措施 (1)建立健全法制,使救助法制化和规范化 为了使农村社会救助的实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应当用法律来规定和明确农村社会救助的内容、标准、对象以及操作程序,使其能够科学、高效地发挥救助作用,完善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的标准 借鉴国外家庭收入调查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备的收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