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第3讲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点精讲】

“不同的句式”主要包含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在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单独命题或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

设题的方式:①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②选出与题干有相同的句式特点的选项;③选出句式特点相同的选项;④判断句式的相同与不同;⑤通过翻译句子或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等。

“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动词的活用。高考命题主要通过选择题(实词、虚词、理解题)和翻译题的方式考查词类活用。

类型一文言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和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但在古代汉语里,“是”多用作代词,很少被当作判断词。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 “……者,……也”式

主语后面用“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司马迁《鸿门宴》)

2. “……者,……”式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也”式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译成现代汉语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 无标志式

“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贾谊《过秦论》)

5. “……为……”式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6. 用“乃、即、则、皆、诚”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出师表》)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⑥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苏轼《赤壁赋》

7. 用“是”做判断动词

在古代,一般情况下,“是”的意思是代词“这”,不表示判断。如:

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是”也偶尔相当于现在的“是”,成为判断句的标志。如: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对点训练】

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 蔺相如者,赵人也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 汝是大家子

B [解析] B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2.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1)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第(1)句“……为……”“……者,……也”表判断,是判断句。第二句“……为……”“是……也”表判断,是判断句,“制”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安能蓄之”是反问句]

[参考译文]

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被人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陈谏议走进马厩,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为什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当时正为翰林学士)。陈谏议马上招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尚且没有一个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这(样做)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赶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要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仁人的品质。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 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用“为”或“为……所……”表被动。如: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贾谊《过秦论》)

②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如:

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用“于”或“受……于……”表被动。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④“被”字句。

在先秦汉语里,“被”是一个及物动词,是“覆盖”“遭受”“蒙受”的意思。如: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汉代以后,“被+及物动词”的用例多了起来。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无标志的被动句

如:王之蔽甚矣。(这里的“蔽”是“被蒙蔽”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

【对点训练】

3.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B.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D [解析] “被”是遭受之意。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洎牧以谗诛

B.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 为仲卿母所遣

D.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解析] B项为判断句,其余是被动句。

5.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玄与王建武先不相识,后遇于范豫章许,范令二人共语。张因正坐敛衽,王孰视良久,不对。张大失望,便去。范苦譬留之,遂不肯住。范是王之舅,乃让王曰:“张玄,吴士之秀,亦见遇于时,而使至于此,深不可解。”王笑曰:“张祖希若欲相识,自应见诣。”范驰报张,张便束带造之。遂举觞对语,宾主无愧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判断句、“于”表被动、“深不可解”)

[参考译文]

张玄与王建武起初不相识,后来两个人在豫章太守范宁家相遇,范宁让两人在一起交谈。张玄于是整理衣襟端正坐好,王建武仔细看了(张玄)好一会儿,却不答话。张玄大失所望,就要离开。范宁竭力劝说挽留张玄,(张玄)最终还是不肯住下。范宁是王建武的舅舅,于是范宁责怪王建武说:?张玄是吴国有学识的人,也被时人所赏识,而你却是这样的态度,(我)实在是难以理解。?王建武笑着回答说:?张玄如果想认识我,自然应该会到我这里来拜访。?范宁骑上快马迅速去(把这话)告诉了张玄,张玄于是重整装束来拜访王建武。于是(两个人)举杯对饮,说话间宾主都没有愧色。

三、省略句

在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代汉语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方式有以下几种:

1. 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对话省。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 2. 省略谓语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列子?歧路亡羊》)

3. 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4. 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做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被称作兼语。现代

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 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做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

(1)省略介词“于”,如: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蒲松龄《促织》) 【对点训练】

6.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写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B. 商人重利轻别离,……(商人)去来(于)江口守空船

C. 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去),得夜见汉使

D. 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B [解析] B. 依语境可知,“守空船”的是琵琶女,即“(商人)去来(我)(于)江口守空船”。

7.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周)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省略句“王怒,(王)得卫巫,(王)使(卫巫)监谤者,(卫巫)以(之)告(王),(王)则杀之”]

[参考译文]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不能忍受暴虐的统治了!?周厉王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指责、批评自己的人。(巫者)向(周厉王)举报(指责、批评周厉王的人),(周厉王)就杀掉了这些人。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示意。

四、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1.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如: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疑问代词“何”做动词的宾语)

王问:“何以知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疑问代词“何”做介词的宾语) 3. 用“之”或“是”提宾

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

“惟”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惟……是……”和“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惟”同“唯”,如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4. 介词的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有时为了强调它,也常前置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一言以蔽之(成语)

夜以继日(成语)

5. 介词的宾语是方位词的,也常前置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

【对点训练】

8.下列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 宋何罪之有

B.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D.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 [解析] A. “之”起提宾的作用;C、D两项均为疑问句,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9.下列属于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微斯人,吾谁与归

D [解析] A. “之”起提宾的作用;B. 否定句,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C. “之”起提宾的作用。

10.下列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 之二虫又何知

B.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惟兄嫂是依

D. 不然,籍何以至此

B [解析] B项是定语后置句。

1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馀,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馀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王寻、王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为所”表被动,“首领”的意思是“头”,“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参考译文]

刘秀到了郾县、定陵等地,调动各营的全部军队,但各位将领都贪吝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士兵留守。刘秀说:?现在如果打垮敌人,有万倍的珍宝,可建立大功业;如果被敌人打败,连脑袋都留不住,还有什么财物!?刘秀和各营部队一同出发,亲自带领一千多名步兵和骑兵充当前锋,在距离王莽大军四五里远的地方摆开阵势。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来交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斩了几十人的首级。各位将领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看到弱小的敌军都胆怯,现在见到强敌反而变得很英勇,太奇怪了!还是我们在前面吧,请允许我们协助将军!?

(二)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主语或宾语的名词与代词等,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

字结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的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

常见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中心词+定语+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中心词+之+定语+者

如: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

3. 中心语+之+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如: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贾谊《过秦论》)

4. 中心语+而+定语+者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5. 中心语+数量定语

如: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贾谊《过秦论》)

【对点训练】

12.下列各句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B. 乐夫天命复奚疑

C.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 [解析] B. 宾语前置句;C. 被动句;D. 判断句。

13.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西蜀之去南海”中的“去”是“距离”的意思,“僧之富者”是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富之僧者”,“顾”是“难道”的意思,“蜀鄙”中的“鄙”的意思是“边远的地方”)

[参考译文]

四川边远的地方,住着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南海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吃饭的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雇船顺流而下到南海,还没能去成呢。你凭借着什么去呢??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情况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穷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吗?

(三)介词结构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常常放在动词前做状语。在古代汉语里,有些介宾短语则后置做补语,在翻译这种句子时,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将介宾短语翻译到动词前做状语。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做状语。

1. 格式:动词+以+宾语

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由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2. 格式:动词+于(乎,相当“于”)+宾语

如: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3. 格式:形容词+于+宾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对点训练】

14. 下列句子中,不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的一项是( )

A.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C.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 农人告余以春及

C [解析] C. 以:连词,表目的。按现代汉语用法,A、B、D三项语序分别为:A. 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B. 后之览者,亦将于斯文有感;D. 农人以春及告余(农民把春天到来这件事告诉我)。

15.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第(1)句“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第(2)句“亮见权于柴桑”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说”的意思是“劝说”。

[参考译文]

曹操将要从湖北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允许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与鲁肃一起去拜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于是攻破荆州,威势震动天下。英雄没有了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遁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处理这个局面。?

(四)主谓倒置句

现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美哉,我少年中国。(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对点训练】

1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甚矣,汝之不惠

C. 快哉,此风

D. 贤哉,回也

A [解析] A. 正常句式,不是文言特殊句式;B、C、D三项都是主谓倒置句。

17.下列句子中,是主谓倒置句的一项是( )

A.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 非我也,岁也

A [解析] B. 介词结构后置句;C. 被动句;D. 判断句。

18.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简子①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②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注] 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②赐: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渴者之饮江海”是“渴者之饮(于)江海”的省略,属于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渴者(于)江海饮”。“奚”是“为何,怎么”的意思。“善哉,子贡之言也!”是主谓倒装句]

[参考译文]

赵国君主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了解他。?赵简子不高兴地说:?先生您跟随孔子学习了几十年,完成学业后才离开他,我问你孔子(这个人怎么样),你(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呢??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知道满足罢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充分了解他呢??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

五、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将其分为四类:

1. 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的)、无以(没有用来……的)、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

2. 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3. 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为什么这么……)、一何(何等、多么)、唯(惟)……是[强调语气。如唯利是图。“是”起提宾作用,无意义,“唯(惟)”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4. 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吧)、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比谁更……)、何……为(为什么……呢)、何……之(有什么……)、不亦……乎(不是……吗)、以……为(把……怎么样)。

【对点训练】

19.下列各句中,对固定句式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罢了)

B.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没有用来……的)

C.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罢了)

D.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什么原因)

D [解析] 奈何:怎么办。

20.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以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东方的齐国身上。

类型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去推断。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为了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1. 名词本来不能带补语,但有时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有了动词的特点,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如:

1.名词本来不能带补语,但有时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有了动词的特点,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

沛公军(于)霸上。(司马迁《鸿门宴》) 军:驻扎。

2.受副词、能愿动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1)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刺秦王》) 前:上前。

(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刃:用刀杀。

3.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司马迁《陈涉世家》) 罾:用网捕。

【对点训练】

2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

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学习

C. 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D. 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睛示意

A [解析]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2.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馀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刘向《说苑·敬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第一个“衣”和“冠”是名词用作动词,“吊”是“吊丧”的意思,“正”是“整理”的意思)

[参考译文]

孙叔敖担任楚国的令尹,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他),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做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吊唁(他)。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

没有才能的事,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吊唁,莫非有什么话要说??老人说:?是有话要说。当了大官而对人傲慢的人,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已经优厚却不知满足的人,祸患就会跟着他。?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教诲,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教诲。?老人说:?地位越高,越发要将自己看低;官职越大,处世越要小心谨慎;俸禄越丰厚越要谨慎不敢轻易获得。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足够能把楚国治理好!?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了。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形容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例如: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司马迁《鸿门宴》) 善:友善、交好。

2. 形容词后面有时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例如: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明:照明。

【对点训练】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火尚足以明也

B.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 [解析] A项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其余三项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

A.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D.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 [解析] D项是意动用法。

25.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善刑名法术之学。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

《内储》《外储》《说林》《说难》十馀万言。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有删改)

“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是判断句,“善”是形容词做动词,可译为“精通”,“数”是“多次”的意思)

[参考译文]

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精通刑名法术的学说。韩非看到韩国日益削弱,多次上书进谏韩王,但韩王最终没有任用他。因此,韩非痛心国君治国不致力于访求人才,选任贤能,反而推崇轻浮淫逸害人虫,安置在有功劳实绩的额之上。国势宽缓时骄纵宠爱那些徒有虚名的学者,国势危急时就征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如今所培养的人不是所能任用的人,所能任用的人却又不是所培养的人。痛心廉洁正直的人在奸邪不正的大臣中不能容身。他考察了以往的得失变化,因此撰写了《孤愤》《五蠹》《内储》《外储》《说林》《说难》,共有十多万字。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动词翻译为相应的名词。例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至:到这里的人。

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把形容词做定语或宾语。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形容词翻译为相应的名词。例如: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 远:远处。

【对点训练】

2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B.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C.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D.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D [解析] D项是名词用作动词,其他三项为动词用作名词。

27.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B.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轻的人

C.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圣明

D.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大:大的方面

C [解析] “圣”是“圣人”的意思。

28.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马录马耳,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选自刘向《说苑·杂言》)

“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不然”是判断句,译为“不是这样”;“短长”是形容词做名词,可译为“短处、长处”;“谨愿敦厚”是形容词做名词,可译为“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

[参考译文]

甘戊出使齐国,要乘船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河水间隔很窄,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还能说服齐王吗??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短处和长处,那种谨慎、老实、诚恳、厚道的臣子,可以辅助君王,用兵打仗却派不上用场;骐骥、马录马耳(可以)日行千里,却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小猫;干将(古代宝剑名)可以算是锋利的宝剑,天下闻名,可是工匠用它劈削木头,还不如斧子。现在用桨划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说服有千万辆战车的君王,你也就比不上我了。?

四、名词做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做状语的;而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做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1. 表示比喻。例如:

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 狐:像狐狸一样。

2.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翻译时译为“用对待……的方式”。例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 兄:用对待兄长的方式。

3. 表示方位、地点。翻译时译为“向……,在……,用……,从……”等介词结构。例如: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贾谊《过秦论》) 南:向南。西:向西。

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在朝廷上。

4. 表示动作发生使用的工具。翻译时译为“用……”。例如: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 函:用匣子。

5. 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当面。

6.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翻译时译为“在……,每……”。例如: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旦:在早晨。暮:在傍晚。

【对点训练】

2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名词做状语的一项是( )

A. 天下云.集响应

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 有席.卷天下

D.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 [解析] B项为名词用作动词。

3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B.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解析] C项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意为“太阳”;其余三项为名词做状语。

31.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人击虎

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

“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夜”“杖”是名词做状语,译为“在夜里”“用拐杖”,“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类”是“种类”的意思,“逸去”是“逃离”的意思) [参考译文]

世人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它一定要坐在那儿守着他,等他醒了(再吃他)。不是等他醒酒,而

是等他(知道)害怕。有个人在夜里从外面回来,见到有一个东西蹲在他家的门口,(他把它)当作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击打它,(它)就逃跑了。(那人)到山下月光明亮处,才发现原来是只老虎。这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而是他的气势盖过了老虎。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1. 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用法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了。例如: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班固《苏武传》) 降:使……投降。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绿:使……吹绿。

3. 名词的使动用法。

第一,普通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须带宾语,但这个表使动的名词同宾语并没有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翻译时可按兼语的格式翻译。

判定名词是否是使动用法,应分两步:首先按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的方法来判定这个名词是否活用了;然后看这个活用作动词的名词是否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果有,则断定此名词是使动用法。例如: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司马迁《项羽本纪》) 王:使……成为王。

第二,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例如:

徐孺下.陈蕃之榻 (方位名词“下”,带宾语“榻”,用作使动词:使……放下)(《滕王阁序》) 使动用法在翻译时应把原来的“主语+谓语+宾语”的形式变为“主语+使+宾语+谓语”的形式。

【对点训练】

3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全都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 ?

B. ??外连衡而斗.诸侯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C.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 ???臣舍人相如止.臣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C [解析] C 项都是使动用法。其他选项中,“美”为意动用法;“破”“斗”均为使动用法;“见”

“止”“撞”都是动词,分别是“接见”“阻止”“撞击”之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答案”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点:“止”为使动用法,“食”的意思是“给……吃”,

“明日”的意思是“第二天”,“以告”是省略句,应该为“以(之)告(之)”]

[参考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位老人,(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农具。子路问道:?您见

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就把拐杖插在地上除起草来。子路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他吃,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上路,(赶上了孔子一行,)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让子路返回去见他。等(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却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不合乎义。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保持自己的纯洁,却搅乱了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伦理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践大义。至于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主语认为宾

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一般可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代词有时也有意动用法,动词一般没有意动用法。

1.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个形容词如果表示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

某种性质,我们就称之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教学内容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特殊句式及词类活 用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之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也)——《烛之武退秦师》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荆轲刺秦王》(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荆轲刺秦王》 (4)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鸿门宴》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鸿门宴》 (6)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鸿门宴》 (7)亚父者,范增也(……者,……也)——《鸿门宴》 (8)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 (9)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1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鸿门宴》 (11)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鸿门宴》 二、状语后置(又叫介词结构后置或介宾短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烛之武退秦师》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烛之武退秦师》 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烛之武退秦师》 ④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荆轲刺秦王》

⑤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荆轲刺秦王》 ⑥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荆轲刺秦王》 ⑦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荆轲刺秦王》 ⑧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荆轲刺秦王》 ⑨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荆轲刺秦王》 ⑩贪于财货(应“于财货贪”)——《鸿门宴》 ⑾具告以事(应“以事具告”) ——《鸿门宴》 ⑿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以沛公言具”) ——《鸿门宴》 ⒀长于臣(应“于臣长”)——《鸿门宴》 ⒁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于此得复见将军”) ——《鸿门宴》 三、宾语前置 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 ②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荆轲刺秦王》 ③籍何以至此(应“以何”) ——《鸿门宴》④大王来何操(应“操何”) ——《鸿门宴》 ⑤沛公安在(应“在安”) ——《鸿门宴》⑥客何为者(应“为何”)——《鸿门宴》 四、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荆轲刺秦王》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胜者,阳城人也《涉世家》 2、诸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 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楼之大观也《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4、4、号为楚《涉世家》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词类活用 (2006安徽)提问:这个君王到底圣明不圣明? 文言: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翻译:圣明的君王在位之上,而老百姓有不受冻挨饿的原因,并不是国君自己能耕种而吃老百姓,国君自己能织布而穿老百姓的衣服,关键是能为他们开辟获取财富的途径。 1.考纲要求: 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文言文中,某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 高考应用重点:实词推断文言文翻译 识记: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类型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动词、名词、形容词用作使动;()名词用作意动;()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 2难点:区别判断: (1)使动VS意动——看翻译:“使”vs“认为”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活: 舞幽壑之潜蛟舞: 且庸人尚羞之羞: 2名做状VS名做动——看动词:有动词,往往修饰动词做状语。 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东: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 练习一: 回顾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 1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完: 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急: 3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4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归璧于赵。怀: 5卒庭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庭: 6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刃: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军: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活: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

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从: 5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翼: 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练习二:解释词语 1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辇: 2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妻之。奇:妻: 3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置其户中,不使知也。夜: 4众皆大笑。李(李千户)出琵琶弹数曲。立恭(人名)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簘声。窍: 5(六国)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亡: 6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日:)。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病:),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竟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注] 狸狌:野猫。 练习三: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其疾病而死 3买五人之头而函之4六王毕,四海一 5泣孤舟之嫠妇6安能屈豪杰之流 7必固其根本8则思知止以安人 9故知一死生为虚诞10上食埃土 11草行露宿12秋水时至 13吾妻之手植也14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15顺流而东行16则耻师焉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一、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判定形式,调整提前宾语到动词后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 1.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吾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 莫我知也夫!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的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吾谁欺?欺天乎? 介词宾语一般也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国胡以馈之? 3.通过“之”、“是”提前宾语: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为我们这些臣子担心)。 率师以来,惟敌是求(只寻找敌人)。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节选自《吕氏春秋·高义》)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译文:今天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定语后置句 ——察看标志词,译成定语修饰中心词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然汝能听我言乎?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

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 一、文言句式 课标《考试说明》规定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等。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四)变式句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总称为变式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掌握这些变式句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非常有帮助。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分类归纳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文:因此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译文: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译文: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译文:天刚亮时,在竹林里躲避哨兵,(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中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呢?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教师版)

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指出其特殊用法 1、晋军.函岭,秦军.氾南。驻扎名作动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造册名作动 3、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成为帝王名作动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名作动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水名作动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名作动 7、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作动 8、扣弦而歌.唱歌名作动 9、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做诸侯名作动 10、驴不胜怒,蹄.之用蹄踢名作动 1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标记名作动 1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名作状 1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一天天一月月名作状 1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在朝廷上名作状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名作状 16、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名作状 17、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一样的礼节名作状 1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名作状 19、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遗憾矣。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动作名 20、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收入动 作名 2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 使动用法 22、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的金银财宝动作名 23、将军身披坚.执锐.坚硬的盔甲锋利的兵器 形作名 2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而人之力所罕至焉。危险僻远的地方形作名 2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近疏 远形作动 26、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形作动 27、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形 作名 28、大王必欲急.臣。使……着急形使动 29、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形使动 30、子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生动使动使…… 长肉名使动 3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使……昂贵抬高形作使动 32、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使……往东名使动 3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 小形意动 34、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以……为 病(担心)名意动 35、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名意动 36、夫人将启.之。为……打开城门为动用法 37、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为…… 1

通假字、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通假字、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返”。 2、胡瞻尔庭有县鹑兮!通“悬”。 3、逝将去汝,适彼乐土。通“誓”。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 5、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6、五万兵难卒合。通“猝”。 7、雷鼓大振。通“擂”。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通“性”。 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 11、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 12、已得履,臵之其坐。通“座”。 13、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通“剂”。 14、距关,毋内诸侯。通“拒”。通“纳”。 15、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 16、才美不外见。通“现”。 17、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通“诫”。 18、或隐弗章。通“彰”。 1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 20、齐与楚从亲。通“纵”。

21、令壮者无取老妇。通“娶”。 22、至莫夜月明。通“暮”。 2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通“影”。 24、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通“餍”。 25、有者半贾而卖。通“价”。 26、以偿责者矣。通“债”。 27、奉厚而无劳。通“俸”。 28、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通“娩”。 29、束载,厉兵,秣马矣。通“砺”。 30、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通“避”。 3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通“墟”。 32、姊妹兄弟皆列土。通“裂”。 3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通“锲”。 34、故其畜积足恃。通“蓄”。 35、少益耆食。通“嗜”。 3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通“欤”。 37、道而弗牵。通“导”。 38、拜送书于庭。通“廷”。 3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 40、我心匪石,不可转也。通“非”。 41、操吴戈兮被犀甲。通“披”。 42、公输盘不说。通“悦”。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1]

《唐雎不辱使命》 一.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灰色) 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 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二.一字多义: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5.以头抢地耳(用) 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动词) 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而: 1.挺剑而起(表修饰,不翻译)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者: 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然: 1.虽然(这样) 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虽: 1.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 2.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即使) 于: 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 与 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2.与臣而将四矣(加上) 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10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词类活用: 且秦灭韩亡魏——————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灭稍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判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高考语文知识点: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知识点: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本文是关于高考语文知识点: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感谢您的阅读! 1.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扎,驻军)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既东封郑(以……为疆界)与郑人盟(结盟)宦士三百人于吴(使….做宦,帝王的仆隶)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以礼相待)无不bù之(给….食物吃)老臣病足(患病)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质于齐(做人质)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王无罪岁(归罪,归咎)狗髭食人食而不知检(吃)填然鼓之(敲起鼓)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在夜间)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既东封郑(向东)必庙礼之(在庙堂上)朝服衣冠(在早上)暮寝而思之(在晚上)能面刺寡人之过也(当面)日饮食得无衰乎(每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事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向上;下,向下。均作状语。) ⒉动词活用 今寡人不能。(才能。)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若不阙秦。(使……阕。)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使……归顺。)既来之,则安之。(使……

安定。)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退) ⒊形容词活用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以待乏也。(物质匮乏的时候。)吊有忧,贺有喜。(忧愁的事;喜,高兴的事。)虽无四方之忧。(忧愁的事,指外患。)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羞恶之心。)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削弱。)然后卑事夫差。(降低身份)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羞辱,侮辱。)洁其居。美其服。(洁,使……洁;美,使…..美。)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胜过。)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作动词。) 特殊句式>> ⒈判断句 ①此寡人之罪也——这是我的过错。 ②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过去与吴国的战争,不是你们几个人的过错。 ③是社稷之臣也。 ④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⑤非我也,岁也。 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rou使之然也。 ⑦南冥者,天池也。 ⑧《齐谐》者,志怪者也。

初中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解析

(一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 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 “也许” “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 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 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 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 “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 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 .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但是”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C.表示顺承, 相当于“然后” 。例: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D. 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 3.耳语气词:A .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 “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B .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必修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词类活用(例) 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 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 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 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 其疾病 ..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名词作动词,抚慰) 众不能堪,而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倒地)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 不敢复有株治 ..(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不能容于远近 ..(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 则尽.其天年(形容词作动词,享尽) 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作动词,作记) 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越国以鄙远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 既东封 ..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在东方、在西方;名词使动用法,使……为边境) 乐.盘游(意动用法,以……为乐)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将有作.(动词作名词,兴建,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使动用法,使神劳,使思苦)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名词作状语,向西) 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怒发上.冲冠(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 臣乃敢上.璧(名词作动词,献上) 舍.相如广为传(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名词作动词,穿,怀里藏着)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名词作动词,发出苦笑声) 赵王鼓.瑟(名词作动词,弹) 秦御史前.书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承担) 归.璧于赵(使动用法,使……归) 臣请完.璧归赵(使动用法,使……完整) 大王必欲急.臣(使动用法,使……急,逼迫) 秦王恐其破.璧(使动用法,使……破) 未尝有坚明 ..约束者也(使动用法,使……坚明,坚守,恪守) 毕.礼而归之(使动用法,使……完毕) 且庸人尚羞.之(意动用法,以……为羞)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斯用兵之效也。 ?4、赵尝五战于秦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9、暴霜露 二、词类活用 ?1、非兵不利,战不善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5、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一、特殊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 ?2、请其矢,盛以锦囊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6、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8、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9、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二、词类活用 ?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一、特殊句式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2、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3、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4、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 ?5、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6、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

1、惟兄嫂是依 2、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3、未可以为信也。 4、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5、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 6、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7、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8、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 9、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 10、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二、词类活用 ?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3、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特殊句式 ?1、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苟有能反是者 ?3、 特殊句式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异乎三子者之撰。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为国以礼 特殊句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花之芳园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开琼筵以坐花 ?罚依金谷酒数 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3、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4、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5、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6、其制稍异于前 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 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为博士邪“邪”通“耶”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 “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三、词类活用: 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 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 四、一词多义: 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 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 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 贤于材人远矣: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六、特殊句式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1.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1.孰为汝多知乎?(应“孰为汝知多乎”,谓语前置,起强调作用。)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2.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未至”前省略了“夸父”)夸父还没有赶到太湖,就

文言文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

课时跟踪检测(三)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 一、考点针对练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省略句的翻译,“谢”应 朝,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人尊重。 (2)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走进门去。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出来,越石父提出要与晏子绝交。 (3)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尊重。 [参考译文] 晏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莱地夷维人。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因为节

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人尊重。他担任齐国宰相之后,吃饭每顿不吃两种肉,姬妾不穿丝织物。他在朝廷上,国君跟他说话,他就直言回答;国君没有跟他说话,他就直道而行。国家有道,就服从命令去做事;国家无道,就衡量命令,酌情而行。因此连续三朝在诸侯中闻名。 越石父是贤人,不幸被抓进牢狱。晏子出门,在路上遇见了他,当即解下马车左边的马将他赎了,载回来。(到了家,)晏子没有跟越石父告辞,就走进门去。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出来,越石父提出要与晏子绝交。晏子大惊,整顿衣冠,表示道歉,说:“我虽不仁,不过刚把你从灾难中救出来,为什么你这么快就提出绝交呢?”越石父说:“不对。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得到尊重。刚才我在牢狱中,是因为人们不了解我。您已经了解我把我赎出来,这就是知己;是知己却还对我这样没有礼貌,因此不如在牢狱之中。”于是,晏子请他进去,奉为上客。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 身死东城,尚不觉寤, 译文: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译文: (3)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译文:

《出师表》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

《出师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出师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 句式古今异义 一、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今指店铺开业) 2、引喻失义(义:适意,恰当。今常用义为:正义,意义,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等) 3、陟罚臧否(否:恶,坏。不是今常用的"否定""是否"的"否") 4、晓畅军事(晓畅:精通,熟练。今常用义为:语言表达通顺明白) 5、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 词性词组,不是今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其义为:…的原因。下文"此后汉所以倾 颓也"中"所以"同此) 6、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低微而鄙俗。今常用义为:言语、行为恶劣) 7、猥自枉屈(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今常用义为:卑鄙,下流) 8、由是感激(是:此,这。今常用作判断词。感激:感动。今义是指激动 感谢) 9、庶竭驽钝(庶:希望,期望。今常用义为:众多) 10、此臣所以报先帝("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 词性词组,不是今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其义为:用来…的)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时"的意思。今义是指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 1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是指十分憎恨。)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名词"躬"用作动词"耕"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使用

的方法:亲身) 北定中原(方位名词"北"用作"定"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北) 2、形容词作动词 愿陛下亲之信之(形容词"信",原义为"言语真实",在此用于代词"之"前,用作动词:相信,信任) 不宜妄自菲薄(形容词"菲薄"带前置宾语"自",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庶竭驽钝(形容词"竭"带宾语"驽钝",用作动词:用尽)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 3、名词作动词 恐托付不效(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奏效,有效果。下 文"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效"同此) 4、使动用法 以光先帝遗德(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光,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恢弘,发扬扩大)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亲,亲近;使…远, 疏远。下文"亲小人,远贤臣"、"愿陛下亲之信之"中"亲"、"远"同此) 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全,保全) 5、动词作名词恐托付不效(动词"托付"作"恐"的宾语,用作名词,托付的事) 6、形容词作名词 此皆良实(形容词"良"、"实"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谓语,用作名词:善良 笃实的人) 攘除奸凶(形容词"奸"、"凶"作"攘除"的宾语,用作名词:奸臣恶人) 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三、一词多义、中 1 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词)

古代汉语越王勾践世家选段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归纳优选稿

古代汉语越王勾践世家选段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总结归 纳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句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戹乎”句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句践怜之,乃使人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乃蔽其面,曰:“吾无面以见子胥也!”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1、越复伐吴。复,副词,又。 2、吴士民罢弊。罢,通“疲”,疲惫。 3、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肉、膝,名词作状语,译为“把肉(袒)、用膝(行)。 4、孤臣惟命是听。命,宾语前置。 5、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虚词用法) 6、且夫君王蚤朝晏罢。蚤,通“早”,早晨。 7、范蠡乃鼓进兵。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8、不者且得罪。不,通“否”,否则。 9、吾置王甬东。省略句,“甬东”前省略了介词“于”。(省略句) 10、君百家。君,名词用作动词,做……君。 11、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1.死古:①丧失生命②尸体今:单指丧失生命 2.大古:通“太”,如姜太公今:指大小之大 3.布古:本义是麻布今:发布,宣布;陈列,展开 4.尝古:曾经今:品尝 5.听古:张口笑的意思今:用耳朵感受声音 6.意古:①心意②预料,猜想今:意思 7.亦古:胳肢窝今:副词,作“也”讲 8.欲古:欲望,中性词今:贪欲,情欲,物欲,多用于贬义 9.取古:获取猎物或抓获俘虏时,断取左耳今:指获取,求取,嫁娶等义 10.属同“嘱”古:连接今:嘱托,请托 11.不古:本义指花萼今:指否定 12.君古:①指古代帝王、诸侯②统治今:敬词,对对方的尊称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其类型有四: 1.事物——成为该事物: 微禹,吾其鱼乎!《左传》 则蚓而后可者也。《孟子》 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 从左右,皆肘之。(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 范曾数目项王。(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 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史记·留侯世家》 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史记·项羽本纪》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项羽本纪》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候雁北。《吕氏春秋》 二、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其类型主要有四: 1.比喻动作的状态。例如: 豕人立而泣。《左传·庄公八年》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战国策·秦策一》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贾谊《论积贮疏》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例如: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汉书·司马迁传》 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汉书·鲍宣传》 3.表示动作凭借工具、依据或进行的方式等。例如: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橐:盛物的袋子)《战国策·秦策三》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臣:指田延年。)《汉书·霍光传》 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译:没有表扬奖赏的勉励,没有刑法的威严震慑,抛开权势、放弃法治,让尧、舜挨家挨户、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辨析道理,那么他们连三家人也治理不了。)《韩非子·难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