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海防史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1.86 KB
- 文档页数:11
明清海防史研究综述
一、明清时期海防史研究
明代,中国东南沿海遭受前所未有的倭患,海防遽然成为国家防务的重要部分。
嘉靖以降,明代学者不仅整理了大量海防资料,还印行了许多关于海防的论著和图录。
当时著述主要有三类:考倭寇之源,如金安清的《东倭考》、黄俣
卿的《倭患考原》、郭光复的《倭情考略》等;纪海防之略,如郑茂的《靖海纪略》、茅坤的《纪剿除徐海本末》、采九德的《倭变事略》《嘉禾倭寇纪略》、沈明仁的《台州平倭纪略》、佚名的《嘉靖东南平倭通录》、佚名的《海宁倭寇始末》等;图防倭之策,如郑若曾的《筹海图编》、周大章的《御倭武略》、茅坤的《海防事宜》、王士骐的《皇明驭倭录》,王在
晋的《皇明海防篡要》等。
其中许多海防观点、策略和方法都为清人所继承。
清初,明朝残余势力盘踞闽浙沿海;清中期,南洋海盗频频劫掠浙闽粤海疆;清晚期,又有列强多次攻打东南沿海城镇和乡村。
这些都促使清代学者投入许多的精力研究海防,编撰内容丰富的海防文献,尤其突出于辑录参订明清海防著述、撰写海防史事要略、输入海外海防地理知识等方面。
清人编撰的《明史》《明会要》《经世文编》等也多有篇章涉及
海防内容。
清人编撰的本朝实录、会典、会典事例、通考、通典、通志等政书,以及沿海各地方志等,也多收录海防方面的记载和论述。
清前期,相关著述主要集中在平定海疆的史事记载和海防地理的研究。
成果主要有夏琳的《海纪辑要》《闽海纪要》《闽海纪略》,蓝鼎元的《平台纪略》、阮?F锡的《海上见闻录》〔1〕,杜臻的《海防述略》〔2〕,施琅的《靖海纪事》〔3〕,佚名的《清初海疆图说》〔4〕,以及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5〕等。
清中期,相关著述主要集中在对明清以来海防论著的辑录和海防地理研究上,成果主要有薛传源的《防海备览》〔6〕,陈伦炯的《天下沿海形势录》〔7〕,邓廷桢等的《广东海防汇览》〔8〕,严如煜的《洋防辑要》〔9〕等。
清
后期,有关海防的著述选材更加多样,眼界也更加广阔,有的著述已经触及到了欧美国家的海洋地理和海洋防卫。
其中林则徐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是较早研究海防地理的著作,后来梁廷??的《海国四说》探讨了英美地理〔10〕,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则引进世界地理观念〔11〕,与《海
国图志》相互补充。
而姚文栋的《日本地理兵要》在编译日本海防地理的基础上思考了对日海防战略〔12〕,徐家干的《洋防说略》构想了门户之防〔13〕,齐召南的《海道编》、龚柴的《中国海岛考略》对沿海的海口、海岛进行了考察〔14〕,朱正元的《浙江沿海图说》专门分析浙江海防地理因素〔15〕,
华世芳的《沿海形势论》〔16〕、丁开嶂的《中国海军地理形势论》〔17〕着重考察了晚清海防地理要素是否完备。
国外先进的海防思想也逐步输入国内,如华衡芳等翻译德国希里哈的《防海新论》引进了西方的海防观念〔18〕,陈寿彭译英国海军海图局编《新译中国沿海险要图说》提升了国人海防地理学水平〔19〕。
在吸收西方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卫杰的《海口图说》总结了历次中外战争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地理形势和炮台用途,提出了海口要塞建设的设想〔20〕;张之洞的《广东海口图说》考察了广东海防地理位置、特点、海港条件等,结合军事设施、军队部署现状,提出了海防战争如何开展的原则〔21〕。
以海防实践为基础的文本编撰和阐述海防建设设想的论著也不断涌现。
如丁日昌、李鸿章的《海防要览》〔22〕,薛福成的《浙东筹防录》《筹洋刍议》,〔23〕周素的《瓯海防务条陈》〔24〕等。
清人的上述编著,反映了清人海防研究的总体概况,相关材料和著述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和可资借鉴的研究方法。
二、民国时期海防研究
民国时期的海防研究,集中在明代倭寇问题和当时现实海防问题两个方面。
对倭寇研究又可以归结为三类:倭寇历史、明代御倭事宜和御倭将领。
李晋萃的《三百年前倭祸考》〔25〕、陈懋恒的《明代倭寇考略》〔26〕、何格恩的《明代倭寇侵扰沿海各地年表》〔27〕、吴重翰的《明代倭寇犯华
史略》〔28〕等对倭源、倭寇侵扰进行了考察和纪述;黎光明的《嘉靖御倭浙江主客军考》〔29〕、李应珏的《浙江明代倭寇纪略》〔30〕、孟锦华的《明代两浙倭寇》〔31〕等对明代浙江抗倭兵力构成及御倭活动进行了研究;欧阳祖经的《谭襄敏公年谱》〔32〕、章依萍的《戚继光》〔33〕、吴原的《戚继光》〔34〕等以御倭将领为研究对象。
而王以中则以辑录明代研究海防地理、设施、策略为主题的专著为主,兼及部分专记御倭历史事迹的著作,辑成《明代海防图籍录》一书,为研究明代海防史提供了方便。
〔35〕
民国面临的海防问题研究,主要是关注海防地理、海防建设、海防外交等方面。
何竹影的《浙江沿海形势论》〔36〕、张中会的《山东海防军事地理》〔37〕、孟锦华的《浙东海防屏障的舟山(国防地理)》〔38〕等,分别从描绘海防区域地理、历史上的海防斗争来论述该区域的海防价值;秋圃的《海防问题之商榷》〔39〕、戴占奎的《东南海防问题之研究》〔40〕、胡宏基的《如何巩固中国之海防》〔41〕、朱瑞林的《我国海防建设的研究》〔42〕、郭寿生的《我国海防建设的重点在哪里》〔43〕等,从论述清代的海防建设利弊得失、当前海防基地的选择、海防军器的购置等方面展开海防研究;方豪的《明嘉靖间葡人在宁波被屠问题》〔44〕、刘熊祥的《清季四十年之外交与海防》〔45〕等研究了引发外交纠纷的海防事件及外交部门在海防事务中的外交努力等问题。
三、当代海防研究
新中国建立初,退居在东南沿海岛屿的国民党军队时刻策划着反攻大陆,以美国为首的外部敌对势力又自海上围堵大陆,中国海疆危机四伏,学者们在继承民国时期海防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展了研究范围,形成一些通论性的著述,尤其突出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反侵略的斗争史。
如朱契的《中国人民开发台湾反抗侵略斗争史略》〔46〕,张宗洽的《郑成功收复台湾》〔47〕,编写组的《中国人民保卫海疆斗争史》〔48〕等专著;刘恢祖的《一八四二年上海抗英战争》〔49〕,陈孔立的《帝国主义侵略厦门和厦门人民的反帝斗争(1840-1919)》〔50〕等论文。
〔94〕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95〕李金明,等.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96〕张铁牛.戚继光建设与运用水师的卓越才能〔J〕.军事历史,1988,(01).
〔97〕任晓初.汤和其人与明初海防〔J〕.学术界,1993,(03).
〔98〕李建军.试论明代海禁派代表朱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
〔99〕易泽阳.俞大猷与明朝海防探微〔J〕.社科纵横,2009,(04).
〔100〕范兆琪.郑成功父子开发台湾的历史贡献〔J〕.史学月刊,1982,(06).
〔101〕季云飞.简析施琅对清政府收取台湾、统一大业的贡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6,(03).
〔102〕施渡桥.论李鸿章海防战略思想的变化〔J〕.近代史研究,1993,(04).
〔103〕威海莹.论李鸿章的海防思想〔J〕.安徽史学,1997,(02).
〔104〕罗肇前.李鸿章是怎样开始购买铁甲舰的〔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3,(04).
〔105〕张家瑞.李鸿章与晚清海军舰船装备建设的买与造〔J〕.军事历史研究,1998,(03).
〔106〕张墨.试论中国古代海军的产生和最早的水战〔J〕.史学月刊,1981,(04).
〔107〕戚其章.中国海军产生的时间问题〔J〕.史学月刊,1983,(03).
〔108〕陈祖恩.湘军水师与近代海军〔J〕.史学月刊,1984,(03).
〔109〕张铁牛,高晓星.中国古代海军史〔M〕.北京:八一出版社,1993.
〔110〕编委会.海军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111〕吴杰章.中国近代海军史〔M〕.北京:解放军出
版社,1989.
〔112〕张墨.中国近代海军史略〔M〕.北京:海军出版社,1989.
〔113〕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114〕贾熟村.北洋舰队的筹建〔J〕.安徽史学,2008,(03).
〔115〕刘杰.北洋海军建设得失成败刍议〔J〕.军事历史,2014,(03).
〔116〕章年海.明代浙江军事布防考〔J〕.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01).
〔117〕施剑.试论明代浙江沿海卫所之布局〔J〕.军事历史,2012,(05).
〔118〕李巨澜.清代卫所制度述略〔J〕.史学月刊,2002,(03).
〔119〕何锡荣.清军水师装备近代化的先声〔J〕.社会科学,1983,(06).
〔120〕杨奋泽.清末福建海军舰船编制考略〔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04).
〔121〕张家瑞.中国近代海军舰船装备建设探析〔J〕.军事经济研究,1994,(04).
〔122〕宋?@.明代海防军船考――以浙江为例〔J〕.浙
江学刊,2012,(02).
〔123〕唐志拨.中国舰船史〔M〕.北京:海军出版社,1989.
〔124〕陈锐.清末海军舰船志〔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125〕甘少杰.近代海军留学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影响〔J〕.军事历史研究,2012,(03).
〔126〕谢茂发.试论江南水师学堂〔J〕.云梦学刊,2007,(06).
〔127〕吕小鲜.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两军的武器和作战效能〔J〕.历史档案,1988,(03).
〔128〕潘向明.鸦片战争前的中西火炮技术比较研究〔J〕.清史研究,1993,(03).
〔129〕莫冠婷.1879年美国领事协助广东当局购炮案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130〕刘鸿亮.鸦片战争时期中英炮弹技术和性能优劣再析〔J〕.史林,2010,(03).
〔131〕张建雄.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海防炮台的技术研究〔J〕.岭南文化,2010,(04).
〔132〕张正红,徐炯明.宁波明清海防研究〔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133〕郭太风.八旗、绿营俸饷制度初探〔J〕.复旦学报
(社科版),1982,(04).
〔134〕姜鸣.北洋海军军费初探〔J〕.浙江学刊,1986,(05).
〔135〕皮明勇.试论清朝的绿营低饷制度〔J〕.军事历史研究,1991,(03).
〔136〕茅海建.鸦片战争清朝军费考〔J〕.近代史研究,1996,(06).
〔137〕张家瑞.中国建设近代海军不成的经济财政思考〔J〕.军事经济研究,2006,(10).
〔138〕陈先松.海防经费原拨数额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03).
〔139〕史滇生.论清末北洋海防建设〔J〕.军事历史研究,1991,(02).
〔140〕王宏斌.鸦片战争后中国海防建设迟滞原因探析〔J〕.史学月刊,,2004,(02).
〔141〕王日根.明代海防建设与倭寇、海贼的炽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04).
〔142〕蔡俊士.戚继光在浙江台州抗倭斗争述论〔J〕.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02).
〔143〕赵连稳.胡宗宪与明代抗倭战争〔J〕.社会科学辑刊,1995,(05). 〔144〕张邦建.胡宗宪抗倭事迹探论〔J〕.学术界,1999,(02).
〔145〕黄毅.唐顺之与明代抗倭斗争〔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6)..
〔146〕王兴亚.清朝收复台湾策略论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04).
〔147〕进取台湾的战略决策及其实施〔J〕.江海学刊,2001,(06).
〔148〕许良国.台湾郑氏政权与清朝政府统一台湾〔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06).
〔149〕叶志如.试析蔡牵集团的成份及其反清斗争实质〔J〕.学术研究,1986,(01).
〔150〕李金明.清嘉庆年间的海盗及其性质试析〔J〕.南洋问题研究,1995,(02).
〔151〕谭世宝.张保仔海盗集团投诚原因新探〔J〕.广东社会科学,2007,(02).
〔152〕刘平.嘉庆时期的浙江海盗与政府对策〔J〕.社会科学,2013,(04).
〔153〕丁明楠.略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J〕.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02).
〔154〕杨志本,许华.近代海军作战的阵法与战法述论〔J〕.历史档案,1988,(02).
〔155〕戴逸.甲午战争的影响与意义〔J〕.齐鲁学刊,1991,(01).
〔156〕龙永行.镇海战役述评〔J〕.军事历史研究,1991,(04).
〔157〕戚其章.南洋海军援台与中法镇海之役〔J〕.社会科学辑刊,1995,(06).
〔158〕张墨.鸦片战争中的海战〔J〕.历史教学,1997,(07).
〔159〕牟安世.鸦片战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60〕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161〕陈书麟.中法战争〔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
〔162〕雷远高.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163〕季子平.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64〕关捷,孙复克.中日甲午战争全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65〕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张平凡〕。